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2011年全国已有99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136所,充分说明市场需求较大。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动态,熟悉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管理方针、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具有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品牌学、策划学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产品创意、策划、设计、开发与营销能力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等;但由于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更不能为服务企业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文化产业经济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材内容体系仍偏重理论性、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案例教学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文化产业结构演变、文化产业组织更替、文化产业布局等经济现象,有必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而且由于是新专业,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也各有偏重,笔者正是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际,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
一、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应用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日渐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化产业?M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等,教学对象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该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现有教材版本偏少,虽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利用现有理论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与新疆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低,理论与实践衔接性不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案例数量有限,内容较少,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科研团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利用。教学课件制作不精细,内容不够丰富,有的仅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变成电子版课件。
1.2授课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挑战。一是案例教学应用不均衡。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尤其是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内容重复度很高,信息量不足。三是没有探索模拟实验教学。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发展比较滞后,模拟实验仍然是空白。四是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空白。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育形态,尤其是文化产业经济学没有利用慕课平台,不能进行互动式的在线学习。在新疆与各高校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缺乏交流,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五是实习实践基地涉及领域有限。文化产业经济学实习、实践基地建 设涉及的领域不够宽泛,不能有效地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重要补充。
2.学生基础素质方面层次不齐
文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知识的基础之后,对文化产业内企 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之间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讨的一门学科。要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这方面安排的课程较少,学生知识涉及面窄,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更谈不上连贯性系统性用理论分析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接受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36学时,其中课程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校外实践环节管理不规范。校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建立用于学生的调研实习固定的实践基地,现实情况是老师分配小组自行联系公司企业去实习调查实践,调查内容在各个单位差异较大,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3)师资力量在实践方面较薄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时还要求教师本身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当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虽为高校硕士博士毕业,但均为“出校门、进校门”的形式,虽然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没有从事过文化传媒类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理论讲解,进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同时,没有将具有文化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引进校园,新疆艺术学院也很少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实践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主要范畴进行具体分析,理论应用能力和理论分析两部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产业领域经济关系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将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实验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和校外的课程实验阶段。具体课时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课程实验仍然是采用的基本实践教学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每模块的内容配备与时俱进的新颖案例,通过完整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解决我国或新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课程实验的进一步和深化。引进目前经济类课程实训的沙盘模拟实训。将每个模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提高学生整体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校外实践阶段。校外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课程知识落到实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在校内完成,例如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文化产业投资学等课程。建设ERP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决策和博弈等方式处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教学软件运行提供保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自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以来,每年均有大四学生去专业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其中在新疆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有:年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世纪中天文化传播公司、新疆丝绸之路印象城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乌市红光山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顶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同时每年4月系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以上公司纷纷来校招聘。每年循环往复,但没有与企业建立固定的联系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校外实践时又让学生小组自行去联系,没有将以往的企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效率。校外??践教学基地必须由系部出面,与各类文化传媒企业、报社、银行等单位联系,签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保证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具体内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实践的形式化。
[关键词]渔业经济 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78-03
一、渔业经济学发展及课程特点
渔业经济学科作为水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及时总结渔业生产活动、支撑渔业经济研究、分析与规划渔业发展战略、指导渔业发展实践行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各涉渔高校组建渔业战略、渔业管理、渔业关系及渔民组织与经营研究等渔业经济研究团队,建设渔业经济学科。广东海洋大学依托南海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在渔民转产转业、捕捞产业结构调整、渔获物产量变动与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多年持续、深入的研究。自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以来,任课老师积极进行渔业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力求突出海洋渔业特色,提高授课质量,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中能学有所长。
通过近三年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渔业经济的课程教学更突出专业特色。学生们在学习生物数理统计的基础上,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基本分析,但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解释数据规律方面还较欠缺。本课程着重将当前热点问题、现实问题作为经典案例,结合海洋渔业相关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经济学重要基础理论、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教学及课后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尝试发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解释渔业生产活动及变动规律,并尝试进行方案的最优化,从而为渔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经济学数据一般是多年的、多部门的大量数据,计算繁杂,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且耗时耗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在繁杂的计算、大量的数据方面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日常工作中往往亦会需要处理大量的经济统计数据、实验数据或其他类型的数据。很多人认为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一般需要使用专业的数学软件,如SPSS或Matlab、 Mathmatics等,而针对本科生来说,借助于Office办公软件中的Excel就完全可以实现一般的统计分析、图表绘制功能。随着Excel版本的不断更新,其处理功能越来越强大,早已不再是一个只能进行简单加减乘除运算的“电子表格”了。在统计等需要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的任务中,若能采用Excel作为辅助工具,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讲授过程中,许多学生感慨,原来自以为已熟练掌握的Excel很简单,竟然也能这样使用!
本文就渔业经济中的简单的两个例子进行Excel应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渔业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并提高学生对渔业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利用课余时间更多地进行课下练习。
二、渔业经济学实例教学
(一)需求供给函数、曲线及意义讲解
(二)供给、需求数据表建立与供需曲线作图
为节省文章篇幅,假设罗非鱼的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分别为Qd=2000-150P、Qs=1000+50P。本文以新建Excel文档为例,在空白表单1中实现。
(6)绘制供求曲线 选中A3:C17作数据源,点击标题栏“插入“”散点图”,选择“带平滑线的数据散点图”,单击,直接显示出散点图,由表1知,供需平衡点为(5,1250);(7)通过添加数据源的方法添加线条,以明确供需平衡点的位置。具体方法如下:选择图表,单击右键选择数据,“添加”序列3,在x轴系列值中输入“={0,5}”,在Y轴系列值中输入“={1250,1250}”;类似,再次添加序列4,在x轴系列值中输入“={5,5}”,在Y轴系列值中输入“={0,1250}”。最终得到图1。图表修改与美观等操作属计算机基础,大多数本科生已掌握,限于篇幅,本文不赘述。
(三)渔业企业投资策略最优化分析
以水产品加工企业为例,假设其销售收入一定,若该企业拟扩大生产规模,分析其以何种规模投资是最优的。该企业拟投资建设年加工量为1000万吨水产品加工厂,备选的方案有4个:(1)集中建厂,建成1个年产量为1000万吨的工厂;(2)多处建厂,建成2个500万吨级工厂;(3)多处建厂,建成4个250万吨级工厂;(4)多处建厂,建成10个100万吨级工厂。不同方案水平下,根据现行的水产品加工成员价格销售水平稳定,因此销售总收入相同。
由于投资规模的差异,单位原材料成本、单位原材料运费、单位产品加工处理费、单位产品销售运费亦存在一定差异,多项目指标的综合较难直接断定哪种方案最优,可利用成本分析法,综合成本最低的为最优化投资方案。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加深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理论、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供给曲线绘制的操作讲解完成后,基于图1,重点介绍经济学中“平衡”的重要概念,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不同价格水平下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从而加深学生对需求法则的理解,同样,结合供给曲线,加深学生对供给法则的理解。结合图1中供需的平衡点向学生讲解“经济学均衡”的相关知识点,供需平衡点表示某一商品(罗非鱼)的价格和数量的均衡。而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是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总和。以罗非鱼为例,当价格为5元,供给量为1250个单位时达到的平衡,表示在此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销售,同时消费者乐意购买,商品的价格和生产量趋于稳定。均衡在其他价格下难以实现,更高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大于消费者乐意购买的数量;反之亦然。价格上涨,供给旺盛,需求数量减少,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而价格下降又会促进需求数量的上升,再引起供给增加,最终价格又恢复;这些变化导致商品价格和数量达到原来的平衡点,亦可形成新的平衡点。
(二)例证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本文通过渔业经济学中2个典型示例,通过细致的讲解,向学生生动展示了Excel的应用技巧,将一些经常困扰学生的Excel函数的用法进行了剖析,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Excel技能培训与渔业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有机结合,使渔业经济学的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许多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理论时总是疑惑,我学了这些知识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渔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将综合学生的生物数理统计知识、渔业资源属性和渔业管理决策制定和渔业经济的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海洋与渔业专业知识体系构架的系统性。
(三)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供给法则与需求法则讲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经济现象,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如此?通常来讲是较符合现实的,比如说如果一种商品(不仅仅是罗非鱼)如果价格过高,人们感觉购买有压力时,通常会选择持币观望或减少购买量;价格下降时,购买的顾客与购买量会增加,许多商场的低价风暴,价格促销、商场间的价格战等都与此法则有关;但又不全然相同,比说苹果手机上市时,其价格相比其他手机要高很多,但很多顾客选择购买?背后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给予点评和指导,让学生明白我们的供给曲线是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变情况下的一种简化,而实际中,供给关系及其与价格的关系受到人们的消费习惯、综合偏好、收入分配、其他同类商品的价格、购买力、从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样,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并努力用其解决经济现象的兴趣;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渔业基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渔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现象,并探索其中规律。
(四)课程内容为主线,Excel为辅助工具
应当指出,许多高校开设了Excel实用技能培训,计算机基础理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课程。作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的本科生,已掌握了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渔业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切勿舍本逐末,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渔业经济中的应用是本课程的授课核心内容,EXCEL及其他统计软件、经济学分析软件Eviews只是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辅助教学工具。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光纪.渔业经济学科的前沿与现实[J].福建水产,2011,33(3):68-72.
[2] 安德森,孙琛.渔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 孙志刚,杨聪.Excel在经济与数理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 Excel Home.Excel应用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97-299.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关键词:创意产业;制造环节;共生演化模型
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基本理论。从生态学视角提出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共生演化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 共生演化模型的理论基础
1. 演化经济思想对创意产业研究的启示。演化经济学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行为演变规律。它将技术变迁看作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研究对象,用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演化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就在于以动态演化的视角理解社会经济过程,以历史动态的观点揭示经济发展过程和动力。他们强调制度的演化和选择是典型的非线性、非平衡和非稳态的机制,认为经济世界在某一时间和地点所能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演化过程中转变的产物。演化还意味着在时间进程中新质会突现,强调新技术是经济演化的根本动力。共同演化的分析范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变化的动力,揭示经济变迁的真实面目。因此,经济学研究应以系统的、演化的、整体的观点建立动态的演化模型。
事实上,创意产业本身就是经济系统演化的结果。产业演进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意味着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供求基本平衡,资源能够合理有效配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能得到较好的满足。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所出现的共同趋势,表现为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使得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从产业的主导方式来看,创意产业中创意取代了劳动力简单累积,成为产业生产方式的核心。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改变了产业发展的静态平衡,趋向于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激发市场。创意产业的产品不再是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在我国大都市中,创意产业的兴起正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要求,体现了产业系统对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所以,本文用演化经济的思想来构建研究模型。
2. 创意产业价值链融合功能的经济解释。创意产业通过“越界”促成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任意一种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重塑传统产业结构来完成价值实现。如消费性创意产业重塑传统产业的服务内容,生产性创意产业中工艺创意重塑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商业创意重塑传统产业的盈利方式。创意产业的融合功能体现在其价值链的不断延伸与拓展,在演化过程中,创意产业价值链上节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创意产业系统不断细化,经济主体不断丰富。从产业融合角度来看,创意产业不再简单地区别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
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必然导致经济系统内部构成元素的复杂化,最终体现为以下三种结果:一是创意产业化,即以市场机制来促进文化、科技创意的发展,在创意产业生产系统中产生直接经济价值;二是产业创意化,即在传统产业的商品和服务中融入创意元素,使创意产业成为企业附加值的一个环节;三是城市创意化,创意产业能够实现创意产品与城市品牌的协同营销,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当发展到城市创意化后,其产业融合功能又将朝着何种趋势演化?回顾一下创意产业的诞生,或许有助于对这一疑问的回答。创意产业本身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创意及创意产业早已有之,为何现在提及,必有其缘由。创意产业的生命力体现在其融合创新能力。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所必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城市功能转轨等都迫切需要将创新纳入经济系统,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创意产业的兴起体现了这一迫切需求。所以,创意产业被寄予厚望。在将来某一发展阶段,当创新能力成为各产业发展的普遍推动力,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不构成压力,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创意不再成为稀缺要素,那时候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竭力倡导创意经济,努力扶持创意产业。所以,创意产业的兴起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未来,创意产业将回归、融合到上下游产业中去。这也是其历史使命的终结。本文的模型构建也正是基于这一思想。
3. 产业共生演化模型的文献回顾。创意产业通过“交融”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对上下游的融合辐射中,创意产业能将渗透到工业、农业乃至传统产业的任何领域。产业共生演化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生存法则。关于共生演化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共生(Symbiosis)原是生物学名词,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西方学者从20世纪中叶开始将共生理论应用于社会领域,用共生理论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因素的作用和关系。共同演化借助于复杂理论、突现理论、计算机组织理论、种群生态理论,逐步成为分析解释复杂现象的科学研究方法。胡晓鹏(2008)试图将共生原理引入到产业经济理论中,阐述产业共生的行为模式和系统特征。张艳辉(2005)通过对生态因子、种群密度、食物链等概念的隐喻,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
关于共生模式的判定,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通过Logistic方程、共生度、共生界面等方法进行分析。王子龙等(2006)利用Lorka-Volterra竞争方程,判断集群之间是偏利共生还是互惠共生。杨毅(2003)以质参量描述的共生度分析了对称性共生和非对称性共生需要满足的条件。Chertow(2000)认为产业共生的关键是协作,地理上的临近提供了产业共生的可能性。Suvi Lehtoranta等(2011)认为共生演化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时涌现种群之间的相互因果、相互适应的关系,共生演化具有技术特性。有必要建立共同演化模型,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变化动力。关于共生演化理论的应用价值,Thomas Graedel(2010)揭示了生态学中的生物组织与产业中的企业组织的相似性。Paul Hawken(2010)将产业生态定义为提供了一种大规模、整合的管理工具以设计产业基础结构,使其成为一系列相互关联,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人工生态系统,并利用生态思想探讨商业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Hannan和Carroll(1993年)用种群的生态密度来描述产业集中度的变化规律,并对企业应在何时进入或退出一个产业给与决策支持。罗珉(2001)运用种群生态学的观点解释了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企业的组织形式趋于多样化。杨忠直等(2003)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对系统生存理论、企业行为、企业生存竞争、企业适应性与进化、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工程等进行了分析。
二、 产业共生演化模型的构建
1. 产业生态位测度模型。产业生态位宽度包括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测量维度。设N为产业生态群落中的产业个数,r为测量维度个数,Pij为第i个产业的第j个维度的定量评价值。根据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计算公式,产业生态位宽度的计算模型可根据以下公式来调整:
BJi=-[1/(1gN)]×[Pij/(Pij)]×1g[Pij/pij]
i=1,2,…,N,j=1,2,…,r
生态位重叠的测量维度与前面生态位宽度的测量维度相统一。任意2个产业在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维度上重叠的计算模型,建立在以下公式基础上:
dij=dji=Pik/[(phk)×pjk]
产业生态位分离的计算模型,建立在以下公式基础上:
fij=fji=(1-Pik)(1-pjk)/[(1-Phk)]
上式中,Phk为第h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Pik为第i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pjk为第j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
在该模型基础上,根据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可以确定这两类产业生态位的影响因子。运用该模型,可以对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资源利用多样化程度进行测算,分析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结构生态位宽度和综合生态位宽度。企业对共同资源的争夺会形成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会影响企业的竞争程度。产业生态位重叠模型与分离模型可用于分析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合作条件,综合考察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在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等生态因子中形成的梯度位置,以及在生存空间内承担的经济功能。
2. 产业协同进化模型。本文将创意产业和制造业在生态系统中的内生和外生变化(资源、技术、信息、制度、生产氛围等变化)简化为产业的产出规模。这一产出规模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产业生态群落的共生演化过程,每个产业的产出增长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如下Logistic方程:
=rx(1-)
其中,k表示某一时间和空间内,在给定各种要素情况下,每个产业产出的极限值。r表示理想条件下产业产出的自然增长率或内禀性增长率。x为产业的产出水平,它是时间t的函数。(1-)称为Logistic系数,即产业尚可生产的产出空间。
以Logistic方程为基础,本课题将考虑创意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即产业之间的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共生关系及其共生稳定性问题。根据Lorka- Volterra竞争方程,产业协同进化模型为:
=r1x1(1-+k12x2)
=r2x2(1-+k21x1)
式中,ki>0表示xi的最大可能产出,kij表示产业j对产业i的作用影响系数,i,j=1,2。
利用上述模型,可以结合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产品特征、商业模式等,分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产业协同进化特征。生态位的分离导致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商业模式、技术特征,形成协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借鉴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共生进化过程,可以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协同体中的技术、信息、制度等要素变化简化为产出信号,在基本的Logistic方程基础上,形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协同进化模型。在这类模型中,主质参量在共生关系的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测算共生度系数,可以反映产业间主质参量的互相作用程度,判定产业间的共生模式,如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进一步推导产业间稳定共生的条件,探讨创意产业对制造环节的融入程度及互利作用的影响因素。
3. 创新产品扩散模型。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是互补产品。创意产业为制造业提供创新设计,制造业为创意产业的增长培育市场或客户。按照Logistic增长规律,创意产业的产品扩散过程为
m1(t)=(1+r1)m1(1-+1)
上式中,m1(t)为创意产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r1为创意产业的自然扩散率,N1、N2分别为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最大产出额,m1为创意产业期初的总产出,1为制造业对创意产业产品扩散的促进作用,即扩散叠加系数,1为制造业为创意产业产品扩散的叠加部分。
如果缺乏创新、技术停滞,制造业会逐渐衰退,表现为总产出的逐渐减少,设衰退率为r2。制造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为m2(t),期初的总产出为m2,在不受创意产业影响的情况下,m2(t)=(1-r2)m2。
创意产业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提供了创新源泉,延缓了制造业的衰退,在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前提下,m2(t)=(1-r2)m2(-1+2)。
m2(t)为制造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只有当2>1时,制造业的产出才不断增加。同时,制造业还会受到自身的阻滞作用,于是:m2(t)=(1-r2)m2(-1+2-)
基于上述上述模型,可以分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过程中的产品扩散路径。在创新产品的扩散过程中,制造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互补型企业为创新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的场源对创新产品扩散具有加强作用, 导致场源的叠加。创新产品的扩散是扩散主体、竞争企业和互补企业三者的综合作用。互补关系使得扩散主体与互补产品之间产生相互叠加的作用,使扩散的幅度有所扩大。针对这种叠加效应,综合考虑自然扩散率、衰退率、市场容量等因素,利用创新产品扩散模型,可以探讨这种场源的叠加效应。利用平衡点稳定分析法,可以判断在时间变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产业间创新产品扩散叠加的演化趋势。
三、 共生演化视角下对创意产业的研究价值
1. 将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模型引入到创意产业研究中。本文通过对生物体与企业个体、种群与产业、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的映射和隐喻,揭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借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演化思想,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融合、创新、进化等行为机制刻画于模型中。模型的构建思路主要依据生态学的思维逻辑,并遵循了演化经济学的生物进化逻辑,把创意产业对制造业的融合看作具有适应性、应激性、变异性等的生命运动过程。
2. 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相结合,从共生演化角度,关注产业间的互动机制。与前人注重对创意产业本身的研究有所不同,本文更为关注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构建模型以期刻画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各自的产业生态位特征,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演化过程,创意产业的创新产品在制造环节的扩散叠加效应。
3. 共生演化模型的提出将为创意产业促进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在共生演化理论指导下,本文认为创意产业政策的制定应遵循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需要充分了解产业所处的生态系统,尤其要剖析区域经济中不同产业间的关联作用机制,从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绩效等角度,构建有效运行的产业生态系统。
总之,现有研究对共生演化、产业融合等基本理论已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对产业现象的研究已具备可行性,这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生态学中对生态位、种群关系、群落演替等的分析模型,为产业融合、创新扩散等提供了模型构建依据。本文结合创意产业的特征,对这些经典的生态学模型进行调整,提出产业间的共生演化模型。这对拓展创意产业功能,促进制造业产品、技术升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2.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区域企业集群共生模型及演化机制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0-34.
3. 杨毅,赵红.共生性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模式探讨.管理评论,2003,(12):37-44.
4. ChertowM R.Industrial symbiosis:literature and taxonomy.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0,(25):320.
5. Thomas Graedel, Jennifer Howard-Grenville. Greening the industrial facility: perspectives, approaches, and tools.Springer,2010.
6. Paul Hawken. The ecology of commerce: a declaration of sustainability.Harper Collins, 2010.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共生演化机制研究”(项目号:71203063);华东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学基础理论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其表现在: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应用心理学个人简历范文 姓 名: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婚姻状况: 未婚 政治面貌: 党员 民 族: 汉族 身 高: 175 体 重: 65 最高学历: 大学本科 所学专业: 应用心理学 毕业学校: 南方医科大学 毕业时间: 2012-07-01 特长概括: 学习能力强 基础扎实 户 籍: 河南省 现所在地: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 自我评价 责任心强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不限 到岗时间: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求职状态: 意向岗位: 人力资源管理类eap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类员工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类人力资源专员/培训师,人力资源管理类行政助理,其他类心理学实习生 意向行业: 管理咨询培训机构,人才猎头公司,综合性集团公司,综合型心理服务机构,企业单位 工作地区: 广东省广东省 其他要求: 教育 学历 学校名称 专业 时间范围 专业描述 南方医科大学 其他专业 2008年9月-至今 经济学双学位
主干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说史、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市场营销学、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投资学
在不影响主修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利用业余时间,经过两年时间,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南方医科大学 应用心理学 2008年9月-至今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心理咨询学与治疗学、解剖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
就业方向:在医疗、教育、科研、企业、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选拔与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培训 语言 外语语种 掌握程度 英语 良好 工作经验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 医疗卫生机构 所在部门: 心理科 担任职务: 心理科实习生 工作描述: 心理咨询助理,心理测量,在心理科病房跟随医生查房、撰写病记及其他辅工作。 离职原因: 技能专长 熟练使用MSoffice办公软件 联系方式
关键词:第三产业;贡献度;测度技术
1.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不断变化,尤其在发达国家,第一、二产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其发展程度从起初的不断上升,到后来逐渐稳定,此时总量也在GDP中占到最大,然而其并不一定是主导产业,反而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些“软实力”引导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方向,并且其比重,也即狭义的贡献度在不断上涨。当今世界,各国(地区)第三产业 GDP 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的大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的也成为产业结构研究的重中之重。所以,准确衡量第三产业的总量和结构,有助于研究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有助于探讨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和路径,从而实现经济快速、有序、平稳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产业”的概念,源于西方经济学,早在十七世纪末(1690年)威廉・配弟(Willian Petty)就阐述了有关第三产业的一些思想。此后,许多知名的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三产业进行过分析。然而,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及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近几十年的事。从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费雪最先提出“第三产业”概念到。因而,本文所述评的主要是1935年费雪正式提出第三产业以后的理论[1]。
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诸如商业、金融、旅游、运输、通信、房地产、贸易、饮食、卫生、文化、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业及各类技术服务业等)[2],是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
3.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测度技术
3.1 贡献测度技术的提出
3.1.1 概念
所谓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在下文中简称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的测度),是指基于第三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决策引起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总量和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然而变化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即如决策者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决定提高文化行业的就业率,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工作者的就业政策,这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则不仅仅体现在国民经济就业形势的改善。优秀的文化实力能提高国民的精神力量,文化行业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人民的精神状态,使之更加积极地投入生产生活中,其必然波及各行各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这就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典型案例。因此基于国民经济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不可小觑。那么,对这种贡献程度即为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对这种贡献度的测度方法,即为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测度技术。
3.2 模型的建立
3.2.1 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总量贡献测度技术
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最直接的测量方式就是观察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也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假设,Yt表示国民生产总值GDP,Y′表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那么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量贡献率则为:A=Y′Y式(3.1)
3.2.2 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速度贡献测度技术
本部分的测度技术设计灵感来源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的增长方程,古典增长理论是把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为资本、劳动、技术等,而本文的速度贡献测度模型则将用于第三产业的资本和劳动作为独立的变量从模型的资本投入变量与劳动投入变量分离出来,以测度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假设生产函数为:Yt=At・f(L,K,Y′)式(3.2)
其中,Yt表示经济总量,At表示随着时间t变化的社会技术进步,L表示第三产业的劳动投入量,K表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量,Y′表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对式(3.2)两边求全导数,可得:
其中,y=dYtdt・(1Yt)表示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a=dAtdt・(1At)表示全社会的技术进步的速度,α=(YtL)・(LYt)表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量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弹性,1=(dLdt)・(1L)表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量的速度,β=(dYtdK)・(KYt)表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量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弹性,k=(dkdt)・(1K)表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的速度,γ=(dYtdY′)・(Y′Yt)表示第三产业的对国民经济的弹性,y′=(dY′dt)・(1Y′)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式(3.6)表达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由全社会的技术进步速度、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速度和资本投入的速度,以及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四大部分组成。那么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增速的影响则是由式(3.6)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的系数,即其弹性指标来衡量,即γ=(dYtdY′)・Y′Yt。
4.结论与展望
1、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第一、二产业的生产和消费紧密相连,因此应该提高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视,本文的实证分析的结果业体现了这一点,并且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安排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却独具优势,尤其对于我国面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第三产业可以及时地解决这一问题[4]。
2、重视产量,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只把眼光狭隘地放在经济总量上,否则会出现“虚涨”,而是处理好第三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目标,稳定发展速度,认清当前发展现状,发挥自身优势,拓展第三产业的市场,借鉴好的方法和途径,吸取经验,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述英. 西方第三产业理论演变述评[J]. 湖南社会科学, 2004 (5):85-88.
[2]魏建宏.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实现经济顺利转型[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5):146-147.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经济;动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49-01
一、有关服务业的基本理论
(一)三次产业划分的历史沿革
1.1933年,费舍尔在《资本和知识增长》中,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讨论三次产业。费舍尔将农业和矿业概括为第一次生产,将自然资源以各种方式转型的产业,即加工业概括为第二次生产;将提供各种“服务”活动的生产生产,单例出来,形成第三次生产。
2.1940年,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以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差异标准划分三次产业。克拉克指出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第二次生产就是制造业,而第三次生产(服务业)是不包含在第一、二次生产内的所有经济活动,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爱的“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3.1949年,法国经济学家哈斯蒂耶在《二十世纪的伟大希望》中,以生产技术的特点划分标准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哈斯蒂耶认为,第一产业是指生产率处于平均水平的部门;第二产业是指生产率增长较快的部门;第三产业(服务业)是生产率缓慢甚至不增长的部门。
4.1966年,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根据原材料、生产型运营、最终产品及其行业间的区别特征等原则划分三次行业。在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的划分中,将农业及相关渔业、林业和狩猎划分为第一产业;将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水利电力、运输业和通讯划分到第二产业;而对服务业的划分比之前的划分更为细致,主要指:贸易、金融、不动产、动产、商业、仆佣、专业人员及政府。
(二)服务的定义
服务业概念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对服务业内涵的两种理解:
1.通过服务的性质来定义服务。
如果具有非实物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和不可存储性的产品就是服务;
2.通过排除法。
不能划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排除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定义方法,但由于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避免了理论上无休止的争议,很快就被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所广泛接受,成为产业分类和统计的主要方法,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三次产业范围的确定也采用这一方法。)
二、服务业发展演变的动因
(一)服务业发展演变的动因
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分工和市场化是服务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具体说来服务业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分工的发展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一共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交易水平降低,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个人服务转向社会服务,促进了服务部门的分化。分化直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物质部门的生产,从物质产品部门的生产中转移出许多劳动力,从而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劳动力。
2.市场化水平
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和市场化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市场化水平决定了服务业发展的程度。服务业的发展产生更多的经济主体,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行为需要通过市场才能发生联系,所以市场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市场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
3.需求
对服务业来说,服务业是需求收入弹性比较高的行业。服务业的需求可以从个人需求和生产需求两方面来考虑。从个人需求的角度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了解到,人类的需求层次是不断上升的,更加注重物质以外的精神方面的追求,刺激了有关个人服务的发展。再生产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方面很多环节独立出来,形成专门为其服务的行业,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对生产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是在具备了发展条件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它远远超出了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经济理论
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有着蒙古族丰富的存在形式,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形成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实施,带动了西部地区尤其是体育旅游业的成长与发展,为体育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内蒙古地区的体育产业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角度,迎来了新起点。整体上看,关于体育产业、体育旅游的研究较少,对于体育以及经济理论研究缺少较为深入性的探究,没有起到理论支撑实践的必要条件,阻碍了其发展。因而需要从体育经济学、旅游学和民族学等多视角学来研究,将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内部各种因素和内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来探讨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运用产业化的视角,探索体育旅游产业理论的内容与价值。
1.关于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内蒙古地区面积辽阔,是我国东西跨度最大的省份。也成就了多样的自然形态,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形态。如东部的草原、西部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兴安盟的大兴安岭森林、中部的阴山山脉;多样的蒙族文化民族特色。多样的蒙古民族生存发展为体育旅游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内蒙古地区独特蒙古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开发内蒙古体育旅游的特有优势。
2.提升民族体育产业理论的研究
2.1蒙古族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内蒙古体育旅游有着巨大的发展领域和价值。目前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缺少稳定的调控,相对较为单一,是较为粗放的发展形式,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该地区基础产业发展、经营方式有待完善、体育旅游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规范,存在的问题成为了阻碍自治区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相比而言最为严重的问题则是对本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和重新认识。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要走向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就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深入研究本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和经济领域。
2.2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重要地位的需要
作为内蒙古旅游业色鲜明的一部分,体育旅游业也将成为拉动地区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我们重视它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同时也必将在内蒙古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现有发展水平,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理论深度。借鉴发展较快的其他省份的发展模式,将旅游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中进行培育。同时需要理论不断重视和加强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理论的研究,以体育产业的深度为突破口,加大创新与合作的力度,突出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的重地位。
2.3制定完整的体育旅游产业指导方向
产业的指导方向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产业指导方向,是为各地政府部门制定相配套的产业政策理论提供依据。目前国内并针对体育旅游业的相关指导政策,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产业更是相对落后,也没有地方性的建议及要求。特色体育旅游发展较好的等省、市制定了部分相关内容和管理制度,且处于相对初级的状态。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的成长需要相关法规的支撑。
3.内蒙古体育旅游业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产业中的各种分类构成了基本的经济整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所占比例也在做着微笑的调整。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地区的新型产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作为综合产业的一种,与该地区其他产业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些构成都构成了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对象。
3.1旅游业与体育产业间的联系
体育旅游产业是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交叉产物,二者是广义范畴,依赖于更为广义的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融合了两者的共同特性。研究的初衷应该是基本理论的梳理,涵盖其结合的社会科学背景,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它们服务对象的一致性程度。
3.2关于内蒙古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初衷
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在原有旅游产业的基础与体育的交叉理论作用下形成的。所以二者相互的作用与联系十分重要,由此确立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经济理论的基本方向。出发点应放在内外经济发展的角度,以发现其内在规律为研究动机,发掘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3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经历了发展的初期,如今的发展应站在更为长远的视角下,针对长期的发展目标制定更加科学的规划。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持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怎样保持产业的规模,发展过程中坚持的主导方针是什么,如何丰富消费种类,吸引消费人群等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4.研究方法
4.1调查与理论分析并举
对于内蒙古体育旅游业蒙古民族文化与特殊的高原的特点形成了它独特的存在形态,尽管特点明显,依然伴随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的调查,如对牧区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的调查还需进一步加强,通过实地考察,较好的掌握内蒙古地区有关体育旅游业方面的相关内容。从而在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挖掘体育旅游业相关构成及影响要素。
4.2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
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是介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的。在对待地区性产业的相关研究时,不但要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研究内部的微小变化和作用关系,衡量具体的要素;还需要加强宏观层面的研究力度,从当今国内的整体经济产业现状出发,在西部大开发和西部经济社会繁荣稳定的层面进行分析。
4.3理论与实践分析结合
在产业经济领域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前者主要研究经济现象,即考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怎样运作的,而不回答这样的运作效果是好是坏。后者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怎样的,并对经济活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作出判断的。在研究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当中,我们对初期发展的基本要素有了一定了解,仅处于起步状态,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与规范分析进行相结合,提高对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相关认识。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