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麻风病;疑似病例分析
江阴市1996年~2009年先后发现3例复发病例,2010年发现1例新发瘤型麻风病例(属于外来人口)。虽然江阴市属于麻风低流行区,1996年达标基本消灭麻风病,但现今由于交通发达,人口流动频繁,今后发生新病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除麻风专业人员外,综合性医务人员特别是综合性医院的皮肤科和神经科医师应当掌握麻风的诊疗知识,日常工作中想到麻风的可能[1]。笔者收集了2008年~2010年江阴市医疗机构上报的麻风疑似病例43例,并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医务人员的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及转诊水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江阴市疾控中心皮防所2008年~2010年接收到6家医疗机构上报的麻风疑似病例共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7~69岁,平均40.08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3.5年。
1.2诊断标准
1.2.1慢性皮疹。
1.2.2局限性麻木(温、痛、触觉障碍)。
1.2.3外周神经粗大。
1.2.4组织切刮涂片抗酸染色查菌阳性。
1.2.5皮损活检有特异性病理变化或侵犯皮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
疑似病例:具备1.2.1,1.2.2,1.2.3任何两项。
确诊病例:具备1.2.1,1.2.2,1.2.3三项或疑似病例加1.2.4或1.2.5。
1.3鉴别诊断
临床上,类似于麻风病而需要加以鉴别的疾病很多。在鉴别诊断时必须掌握麻风病的皮损特点,皮损常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风的损害中常检查出麻风菌。用这些特点与其它疾病鉴别,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鉴别的。
2.结果
2.12008年~2010年江阴市医疗机构上报的43例疑似麻风病例均在医院皮肤科确认并转诊至江阴市疾控中心皮防所,麻防专业人员按照麻风病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临床检查、细菌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2例LL瘤型麻风,1例为氨苯砜单疗后复发病例,1例为新发病例。41例疑似病人经过麻防专业人员排查,被排除麻风(表1)。本文确诊的2例LL麻风,主要表现为斑疹、结节和弥漫性浸润,在患者多次就医时,先后误诊为“过敏性皮炎”、“皮炎、湿疹”、“结节性痒疹”、“多形性红斑”等病。1例新发患者,在张家港地区多次就医时均遗漏了对麻风病的考虑,延误了确诊时间,造成较长时间传染他人的可能性。1例复发患者,也在镇私人皮肤科诊所误诊1个月。究其原因,多为临床医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诊断水平较低,又未做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临床检查,加上病人文化程度偏低,不能正确描述病情,还有病人讳疾忌医隐瞒家属史等所造成的。
2.2被排除的41例疑似病例,在临床上或多或少都有与麻风相似的症状和体征,容易与麻风引起混淆,医生能够想到麻风,实属不易。银屑病、环状肉芽肿、体癣、二期梅毒疹、盘状红斑狼疮、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等可类似于结核样型麻风;脂溢性皮炎、职业性光毒性皮炎、眉毛稀疏等可类似于瘤型麻风;贫血痣、汗斑、老年性白斑等可类似于未定类麻风;一些神经科疾病如股外侧皮神经炎、糖尿病足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也需要与麻风病相鉴别。
表12008~2009年江阴市麻风病疑似病例情况
年份 疑似病例数 男 女 确诊病例数 银屑
病 脂溢性皮炎 梅毒 其它排除病例数
2008 6 5 1 0 0 1 1 4
2009 16 10 6 1 4 2 1 8
2010 21 15 6 1 3 1 1 15
合计 43 30 13 2 7 4 3 27
3.讨论
麻风病目前已较少见,故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警惕性不够,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同时由于麻风病患者发病大多数缓慢,早期症状及体征不明显,皮损或神经损害可类似于许多皮肤病或神经性疾病,若不仔细询问病史及作相应检查,易误诊为其他皮肤病。实行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及转诊制度,可以充分利用各级医疗机构最大限度地被动发现麻风病例,减少误诊误治。从报告的43例疑似病例来看,江阴市近几年建立和实行的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及转诊制度;针对综合性医院皮肤科、神经科,防保科医务人员开展的麻风病早期症状及10大可疑线索的专业培训,已经在防治麻风上初见成效。
近年发现的复发和新发患者全为基层医务人员报病,可见患者首先还是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因此除麻风专业人员外,各级医院皮肤科、神经科成为了发现患者的主要途径,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皮肤科、神经科医生在发现麻风病人中的的关键作用,日常工作中对麻风病人有警觉性,对一般慢性皮肤病或神经科疾病患者在无充分证据诊断为另一疾病或对正常有效的治疗未显示疗效时能够想到麻风的可能,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皮疹及外周神经,及早发现有鉴别意义的症状和体征,如麻木无汗和周围神经粗大等,这对今后有效的减少麻风病的漏诊,促进病例的发现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疟疾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湿热带气候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而在寒冷、干燥的高原地区比较少见,血源性疟疾就更为罕见,因而容易被误诊和延误患者的病情。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3岁,因结肠癌于2010年8月4日住院给予输血纠正贫血,后于8月20日行手术治疗,术后因肠瘘、低蛋白血症行支持治疗,给予输血及血浆,末次输血浆时间是2010年9月16日。后于2010年9月29日患者开始出现寒颤,寒颤后高烧,体温高达40℃给予对症治疗2天后,病情未缓解,寒颤次数增加,高烧不退,经科室会诊,怀疑为疟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30g/L,WBC:8.3×109/L,N:0.72,L:0.22,M:0.06,薄血膜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发现血片中有大量疟原虫存在,B超检查:脾肿大。结合实验室检查临床初步诊断为疟疾。给予抗疟药物治疗,口服氯奎及伯胺奎,1天后寒颤次数减少,体温逐渐下降,2天后寒颤停止,体温正常,继续口服用药共8天后停止,身体状况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诊半年余,已恢复健康。
2讨论
摘 要 目的:分析下颌骨结核病误诊原因。方法:回顾该病例诊治过程,找出误诊原因。原因:病史采集不全,鉴别诊断不细致,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缺如。结果:经抗结核化疗8个月,随访2年,完全康复。
关键词 下颌骨结核病 误诊
病历资料
2007年4月我院收治1例女性患者,年龄24岁,未婚。自述下颌骨疼痛6个月,局部肿胀4个月,皮肤无红热、无溃疡、无瘘道、无淋巴结肿大、左下第2门齿折断3年余,口腔内无其他感染病灶。曾因局部疼痛于3个月前到医院口腔科以急性牙髓炎抗炎对症治疗2周,病情无明显好转,此次以慢性下颌骨囊肿入院治疗。行骨囊肿刮除植骨术,术中取病灶物2份,分别送两所医院病理检查,回报结果均为结核感染。补拍肺片,未见明显结核病灶。遂即给予抗结核化疗8个月。随防2年,完全康复。
讨 论
此患者2次就医,2次误诊。误诊原因:①下颌骨结核发病率较低,临床很少引起人们注意。②本病发病缓慢,局灶病情短时间内无明显变化,患者本身也未引起重视。③本病X线受牙根、齿槽牙龈等诸多因素影响,相对特异影像需仔细分辨。同时医生接诊时对病史采集不细致、不全面,未做有效的辅助检查。一味的考虑局部疼痛、肿胀即是急性感染所致,草率诊断。
加强病理检查及影像学鉴别是防止误诊的关键。下颌骨结核应与以下几种多发的口腔疾病加以鉴别。(1)下颌骨囊肿[1]。分为根尖囊肿和滤泡囊肿两类。①根尖囊肿,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以牙根尖损伤骨壁受压吸收而膨隆变薄,扪之可有乒乓球样弹性感。继续增大可使骨板吸收使外层只有软组织覆盖,无明显疼痛感。X线摄影可见边缘轮廓整齐的暗影,此暗影与牙根有密切关系。穿刺可抽出囊液,含大量胆固醇结晶。囊壁为结缔组织内衬鳞状上皮。②滤泡囊肿,症状与根尖囊肿类似。只是囊肿范围在颌骨中,病变部位扩大,囊壁由较厚的结缔组织形成。囊肿多发在上下颌尖牙及第3磨牙位。X线检查可见轮廓清楚,是圆形或枣形透光区。在囊肿底部可见有牙齿阴影,牙冠在阴影区内而牙根在阴影区外。穿刺可抽出囊液(含胆固醇结晶)。(2)急性牙髓炎[2];多为龋齿病继发,症状以疼痛肿胀为主要表现。早期为自发性锐痛,冷温感觉明显。后期为剧烈的自发性跳痛,疼痛难忍呈持续性。不能准确指出病位牙齿。髓腔减压后脓汁及血液流出,疼痛立刻减轻或停止。X线无诊断价值。(3)下颌骨骨髓炎[3];多为金葡菌、双球菌、大肠杆菌或混合感染。多为经龋齿,次之为经血运或淋巴途径感染。患牙处有持续性剧痛、逐渐扩向邻近牙齿,也可有三叉神经分布区放散痛。可有寒战、发烧、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骨髓腔内有脓汁及死骨和增生骨。髓腔减压后疼痛减轻。X线见骨小樑呈斑状破坏,随病情发展出现骨质破坏、斑点阴影相连而成许多隧道。晚期死骨形成,并有新骨增生影像。病理学检查可见相应细菌。(4)下颌骨结核:感染途径多为病灶转移,或外伤直接感染所致。且能在体内查到原发病灶。病程进展缓慢,有轻中度钝痛及低烧等症状。局部呈寒性脓肿。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髓腔呈虫食样(鼠咬状)骨破损。病理学检查可培养出大量结核菌。
在下颌骨结核的诊断过程中,只要掌握了上述要点,就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杜绝误诊误治再次发生。接诊中不但要细致、系统、全面检查,还要对病史、病程、治疗转归全面采集。并且必要的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都是不可缺少的辅助资料。力争做到早诊、早治、早愈。
参考文献
1 王化岐,孙清穆.口腔学[M].1963:65-6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193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62岁,自诉无明显诱因腹部增大伴腹胀,尿频及膀胱压迫症状,间歇性发烧半年余,2周前阴道内流出少量渣样白色分泌物,有恶臭而住院。曾于20世纪60年代两次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查体:面容消瘦,下腹部可触及边界欠清的包块,质软、无移动。妇检:阴道中上段明显狭窄,壁较光滑,内凸,指诊不能进入,有肿物压迫感。无法行子宫及附件检查。实验室检查:WBC 5.6×109/L,卡松尼试验及血清免疫试验均为阳性,阴道涂片为少量底层鳞状细胞,大量脓血球及菌类。影像学检查:B超示膀胱后区巨大囊性无回声暗区,内呈“蜂窝状”改变,并见多发气体强回声影,肿块与子宫下部、阴道壁粘连。诊断为盆腔包虫可能性大。CT检查盆腔见约110cm×100cm大小的类圆形多房囊性占位,其内不规则分隔,CT值7~60Hu。壁厚较均匀,可见“蜂窝状”气体密度影,与子宫及宫颈部分界欠清。增强后,肿块壁明显强化,CT值约120Hu,囊性部分未强化。膀胱、子宫向前上、前左移位。诊断为盆腔包虫破裂感染可能性大。手术所见:盆腔探查,子宫及膀胱移位,下推子宫及膀胱等盆底组织,阴道内流出大量白色及乳黄色混浊液体和大小不等的包虫子囊及粉皮样内囊,如葡萄大小,约800ml,其后子宫膀胱等组织回复原位。关腹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妇检:阴道内大量淡黄色纤维囊壁,与阴道右侧壁及宫颈粘连,阴道右侧壁见长约3cm大小的破口,切除囊壁。病理检查为阴道壁包虫合并感染,查及包虫头节。
例2:患者,男,44岁,自诉腰骶部疼痛并双下肢放射痛1年余,左下肢麻木,皮肤冰凉,小便失禁,尿频1个月余入院。查体:会阴区痛觉减退,双下肢自膝以下浅感觉减退,左下肢膝跳反射(+),直腿抬高反射(+),巴彬氏征(+),余(-)。影像学检查:腰椎X线平片表现正常。CT检查示腰5骶1椎间隙水平见椎管内软组织密度影自左侧椎间孔向外突出,呈“哑铃形”,边界光整,密度较均匀,无分隔,CT值17~30Hu,大小约35cm×17cm,腰5椎体左侧隐窝扩大,边缘骨质硬化,无明显骨质破坏征(该患者过敏体质,拒绝增强扫描)。诊断:考虑椎管内神经鞘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咬开腰5骶1椎板探查,左侧神经根水肿,色灰白,神经根粗约4.5cm,硬膜下见囊性肿物,质软,半透明状,剥离肿物取出后,见肿物内液体清亮,囊腔内有软皮样头节。手术病理证实为硬膜内包虫囊肿。该患者8个月后复查CT所见,骶1椎板术后缺如,腰5骶1水平椎管内见囊性占位向外突出,大小约40cm×23cm,CT值-3~20Hu,边界清,其内似可见分隔影,二次手术证实为包虫复发。
例3:患者,男,53岁,自诉腰腿痛,尿频尿急入院检查,行腰椎CT时发现盆腔内包块。影像学检查:B超示:膀胱上部见囊性无回声区,回声均匀,与膀胱分界欠清,考虑为盆腔囊性占位可能性大。CT检查示:盆腔内膀胱上部见约87cm×72cm左右的类圆形囊性占位,囊壁较厚,并局限性膨隆。其内可见1条状粗大分隔及多发更低密度影,CT值8~40Hu,膀胱受压变形与肿块分界欠清,增强后,囊壁明显强化,囊内容物未见明显强化,与膀胱壁分界仍欠清。诊断为盆腔内包虫。手术所见:盆腔内见大小约8cm×10cm的苍白色包块,质软,与膀胱肌层粘连紧密,并与侧腹膜、大网膜粘连。剥离后,其内见清亮液体及头节。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 并发症 原因 预防对策
The tracheotomy technique complication clinical analysis――Attaches 10 example report
Tang Bin Shi Jianyan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s the tracheotomy technique to appear the complication the reason and th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Methods:Reviewed the analysis in 2003 1 year - 2010 August 226 example patients clinical material,the observation complication formation rate and the constitution,the discussion causes the complication reason,processing and th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Results:226 example patients appear the tracheotomy complication 10 examples (4.42%,10/226),including:The wound hemorrhage bleeds 2 examples,the subcutaneous emphysema 2 examples,the mediastinal emphysema and pneumothorax each 1 example,escapes the tube 2 examples,the drive pipe stops up 1 example,the margin infects 1 example.Conclusion:The tracheotomy technique may have each kind of complication,needs to grasp the surgery to refer drafts and the surgery opportunity,the surgery operates the standard,skilled careful,the dissection is distinct,after technique good close observation,has the unusual situation to be able to give prompt processing,avoids the complication having or reducing the risk factor.
Keywords:Tracheotomy technique Complication Reason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126-01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危患者常用的急救手术,传统仅用于解除喉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随着对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已有很大的扩展[1],对于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所引起的呼吸衰竭也常需施行气管切开术,但手术并发症也随之增加,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气管切开术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3年1年-2010年8月我院实施气管切开术患者226例,男171例,女55例,年龄2~75岁,平均35.24岁,神志清楚患者52例(占23.01%),昏迷患者174例(占7699%),其中脑颅外伤137例,脑出血及脑梗塞39例,头颈部手术16例,急性喉阻塞10例,胸外伤9例,颈外伤8例,农药中毒4例,格淋巴利3例。手术均为正规气管切开,多数在床旁进行,少数在手术室进行,切开后气管内置入硅胶带气囊套管。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构成,探讨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处理及预防对策。
2 结果
226例患者出现气管切开并发症10例(4.42%,10/226),包括:伤口出血出血2例、皮下气肿2例,纵隔气肿及气胸各1例、脱管2例,套管堵塞1例,切口感染1例。
3 讨论
伤口出血:可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3]。原发性出血多与手术有关,一般为颈前静脉损伤,甲状腺部损伤,颈部大血管损伤,此种出血多于手术中出现,因此,一旦出血应彻底结扎止血,避免加压止血,手术后患者可能因咳嗽、用力等动作而重新出血。继发性出血较少见,但多为动脉损伤而引起的,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一般有:伤口感染;切口过低或偏斜:选择的套管过粗或过长;血管畸形而误伤,发生继发性出血立即插入带气囊的套管,充气加压,清除下呼吸道中的血液,以保持呼吸通畅,并请胸外科协助开胸,修补出血的血管。本组病例2例出血中,甲状腺损伤1例,气管壁损伤1例。重新拆掉缝线,寻找出血部位,彻底结扎及缝扎后,出血停止,此类出血预防是关键:在气管切开插入套管后如发现套管随脉搏搏动需及时更换套管,以不见搏动为宜。
皮下气肿:皮下气肿是气管切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数小时内,肿胀,诊有捻发音,听诊可有爆裂的泡者,常见原因与软组织分离过多、气管切口过长、皮肤切口缝合过紧等因素有关,使空气直接进入颈部软组织中而发生皮下气肿,或已发生了纵隔气肿,空气由纵隔向上沿血臂周围及筋膜至颈部形成皮下气舯。严重者气肿可发展至头、脾、腹等部位。对皮下气肿的处理应根据气肿发生的原因作针对性治疗,少量又无扩展倾向者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本院发生2倒,均在4-8日内自行吸收,严重者立即拆除切口缝线,以利气体逸出。为避免皮下气肿发生,手术时应注意:稳准轻巧,避免过强刺激;手术应绝对保持在中线位进行,不过多分离气管两旁组织;气管前筋膜不予分离;气管切口勿过长;皮肤切口缝合不宜过紧,患者咳嗽严重,烦躁不安时注意应用镇静药[4]。
纵隔气肿主要为手术时过多或过低分离气管前筋膜,气体自气管切口沿气管前筋膜进入纵隔所致,气胸主要是手术时为暴露气管过于向下分离,损伤胸膜所致,右衡胸膜顶位置较高,故较左胸易遭受损伤,特别是小儿患者。对发生皮下气肿者,应常规进行X线脂部透视,有利于纵隔气肿及气胸的早期诊断,同时请胸科会诊,轻者症状不明显,多在l周内可自行,重者需作相应减压术[5]。本文发生纵隔气肿1例、气胸1例,均症状轻徽,未作特殊处理,7日左右症状或体征白行消失。手术时若患者烦躁不安,应适当用镇静剂,手术时不分离气管前筋膜,切口过长可在上端缝合l~2针,避免太紧。
术后发生脱管的原因:套管选配不当,气管套管偏短,大小不合适;气管切口过低;颈部肿胀消退,颈部绷带没有及时调整,相对较松,套管固定不牢;患者体形肥胖,颈部粗而短;术中头部过度后仰,气管切口位置易偏低,当头位恢复正常时切口向下缩回胸骨后而脱管;患者烦躁,变动,头部活动幅度大;更换套管用力不当,套管弧度掌握不佳;留鼻饲胃管时位置摆放不当,操作不细致。发生脱管时应积极抢救,在保持呼吸道畅通的前提下,尽快将脱出的套管准确无误地插入。预防:系带松紧度以容l指为宜,患者颈部肿胀消退后,要及时调整系带松紧;系结要牢靠。
气管套管堵塞是指套管内或套管下方有痰痂或血性结痂,堵塞呼吸道,将吸痰管自套管内插入,根据深度大致可判断出阻塞部位。如果短于套管或刚好等于套管长度,可给予换管。如果障塞物位于套管下方,则给予气管内滴药。预防要加强护理,及时吸痰,防止堵塞,同时注意保持患者病房的空气卫生及湿度。
切口感染多由于痰液污染造成伤口感染,或分泌物经患者误吸而致肺部感染,一旦发生感染要加强局部换药,及时吸痰,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通过保持套管的清洁、消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且经口腔和经气管套管的吸痰管不能混用;加强切口换药可以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气管切开术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手术,但如操作不当,有时可产生各种并发症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掌握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手术操作规范,熟练细致,解剖分明,术后良好密切观察,出现异常情况能给予及时处理,以避免并发症发生或降低危险度[6]。
参考文献
[1]李清明,彭培宏.气管切开手术适应证的变化和发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3):170-171
[2] 刘焕梅,贾久丽,刘绪德.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9,32(1):77-78
[3] 李海同,骆云珍,曹晓娟.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及防范措施[J].浙江实用医学,2008,33(6):460-461
[4] 董金叶,刘文霞.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2):174
方法:收集我院临床门诊、住院部传染病疫情报告记录、医技科有关传染病检查记录,并依据SPSS13.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差异比对以P
结果:发现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在具体工作中笔者发现,因登记人员个人原因,致使漏报、错报和迟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可靠性与时效性。
结论:经过我院全体传染病登报人员的共同努力,以每月培训、考核和审查的方式全面提升了报告质量,提高了报告可靠性与时效性。
关键词:疫情报告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48-02
疫情报告的准确性及及时性,是确保疫情报告质量的关键内容。基层医疗机构疫情报告是我国疫情管控的基础工作 ,它是区域性疫情管控的分项工程,其报告质量直接关系着区域疫情控制及预防成效[1]。
1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存在问题
1.1数据填写不齐全:某些疫情报告记录人员在工作时存在漏填现象,其中漏填内容包括患者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发病机制、就诊时间、性别和年龄等,因患者
身份数据填写缺失,使得疫情报告记录很难全面反映出患者的真实情况,不利于今后诊疗工作的开展。
1.2填写报告时字迹不规范:某些疫情报告记录人员在填写报告时字迹潦草,很多字迹都难以辨认,给网报工作和核查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1.3报告提交不及时:某些疫情报告管理人员缺乏法规意识,在提高报告时不认真,经常出现漏报或迟报现象。
1.4分类病例时的工作失误:在临床诊治和实验诊断时出现工作失误。
1.5交接问题: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疫情报卡机制,从而使个别报告卡遗失,又因某些报告卡的填写字迹不规范等原因限制,使得保卡工作未能及时进行。
2问题解决对策
2.1建立健全报告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管理系统。首先医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报告管理机构,其次,应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管理系统。笔者建议,应明确各级报告管理人员的责任,认真落实管理体制,并应派专人不定期审核全员的疫情报告,如果在审核时发现问题,要么就地找相关人员问询,要么找上机机构协商解决,这样有助于提升报告管控水平。
2.2强化法制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全面强化报告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疫情报告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和依据[2],因此,医院应对报告管理人员进行多次法制教育,应对新就业的医生开展岗前培训,学习《传染病防治法》,使其全面了解疫情报告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新就业医生对疫情报告工作的认识,从而使其准确的、及时的上报疫情报告,提高报卡的时效性与可靠性[3]。
2.3全面提高医疗人员的责任心。近年来我国国民经历了多次传染病威胁,因近年来传染病事故的频发,给疫情报告管理人员以较大启示。如传染病扩散于医院,而医院又没有传染病患者的个人信息,那么就无法及时有效的控制疾病,从而也就无法有效保障我国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确保门诊病人登记信息的完善性十分重要,医务人员必须提高责任心与法制意识,认真做好病人登记工作,将病人的详细信息标注清晰,及时上报传染病报告卡,网罗人员录入才有时效,才能准确找到传染病感染者。
2.4保证疫情报告填写的质量。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监测机制,严格要求各报告管控人员及时检测报告质量,如检测人员发现有字迹不清或漏项报告,应及时提醒报告填写人完善报告内容,直到报告填写符合要求为止。
2.5健全健全工作绩效机制。工作的动力源于按劳分配,如医院没有建立健全工作绩效机制,没有将工作效果体现在奖金分配和人员升迁上,就很难使员工养成勤勉工作的习惯,因此,笔者建议,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奖惩制度》,将疫情报告填写工作和薪酬发放联系起来,发现问题应及时督促其整改落实,并应严格执行管理和考核机制,在抽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漏填或缺项问题,应扣除相应分数,以此约束管理人员的个人行为,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管控报告质量。
2.6建立联网机制。要想更好的控制住疫情,医院就必须在疫情扩散前将感染者信息及时、快速的传递出去,因此,笔者建议各医院应建立健全联网数据库,并且每所医院的各个科室也应建立网络互联,从而将医院局域网与国家互联网有机结合到一起,这样做便于快速传递疫情讯息,有助于提高疫情管控能力[4]。与此同时,建立健全联网机制也有利于疫情管控信息,如一旦发生疫情,医院可以迅速做出反应。
3讨论
医院应切实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建设,并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软硬件设施,临床、医技、疫情报告人员应通力合作,强化责任、危机意识,确保疫情报告能够及时、准确的反应出患者病情。并应经过一系列的审核查对工作,将疫情报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找出来,通过扣分考核和完善培训机制等措施,提高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提高网报的时效性,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从而真正解决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存在的弊病,全面提高疫情报告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30
[2]云南省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技术指南(试行)[M].昆明: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3-18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阑尾炎;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76-2
阑尾炎引起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较少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当病程发展至广泛肠坏死时,死亡率极高。尤其老年病人且有较多临床合并症更易发生。近年来众多医院对于老年病人尤其伴随多种合并症的患者,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尚有争议,但笔者认为术后抗凝应有一定意义,能够减少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病历摘要
1.1例1
男,68岁。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d,加重伴呕吐2h入院。患者于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以右下腹明显。伴恶心、呕吐及发热,体温最高39.4℃。既往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病史。查体:T 39.2℃,P 97次/min,R 25次/min,BP 147/85mm Hg,神清合作,急性痛苦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音,心律齐。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部明显,肝脾未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来我院急诊科诊断为: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诊连硬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病理所见:阑尾位于盲肠上外方,浆膜充血水肿,有多量脓苔,系膜水肿明显,末段阑尾坏死穿孔腹腔内有脓性渗出,量约200ml大网膜未下降。术后行抗炎、补液及对症治疗。患者术后及第2d生命体征平稳,未排气。第3d患者主诉腹胀,伴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经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1d后出现腹痛,呈持续痛,间断性加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查体:T 38.8℃,P 87次/min,R 23次/min,BP 140/85mmHg,神清合作,急性痛苦面容。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以脐周部明显,肝脾未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RBC3.54×1012/L,Hb 92g/L,WBC22.4×109/L,N86%,腹部B超:胆囊壁厚、毛糙,可见胆固醇结晶,尿常规正常,血淀粉酶45U/L、尿淀粉酶140U/L,腹部X线示:未见膈下游离气体。急行床旁肠系膜血管B超示:肠腔高度胀气,肠系膜血管显示不清,腹腔伴中等量积液。初步诊断:腹痛原因待查。急诊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淡红色腹水、小肠系膜静脉呈紫蓝色、距屈氏韧带约30cm下有10cm坏死,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见血栓形成,术后行抗凝、抗炎、禁食水,补液及营养支持对症治疗,住院19d痊愈出院。出院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无复发。
1.2例2
女,73岁。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d,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及发热。查体:T 37.6℃,P 102次/min,R 28次/min,BP 156/90mmHg,神志清楚,痛苦表情,被动,全身皮肤及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膨隆,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尤以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肝、胆、脾触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既往史: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具体不详。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史。来我院急诊科诊断为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诊连硬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病理所见:阑尾位于盲肠前方,长约7cm,直径约1cm,浆膜水肿,上有多量脓苔,腹腔内有脓性渗出,量约300ml,大网膜无下降。术后及第3d患者病情平稳,无主不适。术后第4d患者诉腹部隐痛伴腹胀,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伴恶心、呕吐,给予对症后有所缓解。第5d患者诉腹痛加剧,呈全腹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血常规:Hb 146g/L,WBC 20.7×109/L,N 83%,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无,血糖4.56mmol/L。B超示:上腹探查:肝脏缩小,被膜不光整,肝实质回声增粗,肝内血管显示不清,脾脏增大,肋下可及3.0cm,厚4.0cm,于右下腹可见中量腹水。提示:肝硬化;结合临床。随后在全麻下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有中等量血性液体及暗紫色坏死肠管,将切口上下延长,探查见坏死肠管距回盲管60cm左右,约有30cm回肠失去光泽及弹性,大的肠系膜血管如树枝状增粗,剪开病变系膜,可见小静脉内血栓淌出,呈紫色坏死肠管,无恢复可能,近端回肠充气扩张、充血、其余无特殊异常所见,距坏死肠管上下两端各20cm处切除坏死肠管,总长约70cm,远近断端肠管行端端吻合。术后行抗凝、保肝、输液、抗生素、营养支持及对症等治疗,恢复顺利,术后10d拆线,住院21d,痊愈出院,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随访4个月无不适。
2讨论
2.1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概念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占住院病人0.02%~0.07%[1-3],占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10%[1],尸体解剖发现率约0.05%[3]。
2.2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病因
由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导致的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AMVT占20%~25%,与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有关,近年认为抗凝血酶III缺乏及S蛋白和C蛋白的缺乏亦是AMVT的高危因素[4]。且患者多有自发性凝血表现。继发性AMVT与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有关,任何可导致身体其他部位血栓形成的因素均可引起AMVT。常见诱因如各种原因造成的门脉高压时肠系膜静脉血流缓慢,胃肠道淤血;急性腹膜炎、腹腔感染均可造成肠系膜静脉血流减少,本两例病例患者正是由于高龄患者且伴随迷漫腹膜炎,导致静脉回流缓慢,细菌释放的凝血因子及毒素可造成局部高凝状态;脾切除术后血小板继发性增多;腹部手术及外伤时组织细胞损害,肠系膜发生炎症反应可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腹部肿瘤、口服避孕药、糖尿病、流产、便秘等病因均有文献报道[2]。
2.3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特点
AMV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以腹痛为主诉,在此之前往往有厌食、腹部不适、便秘、腹泻等前驱症状,而后腹痛逐渐加剧,常伴恶心、呕吐。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常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术前诊断:目前对AMVT的早期诊断仍缺乏特异性依据。据目前文献报道,AMVT术前误诊率高达90%~95%[1]。以下几点有助于AMVT的诊断:(1)临床症状与腹部体征不成比例。病人早期均有较剧烈的腹痛,初起为阵发性,继而持续性,并有腹胀、呕吐、血便等症状,但体征较轻,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直至出现肠坏死才出现明显腹膜刺激征。(2)有的病人腹痛可出现缓解期[2],病例二经对症后有所缓解。如果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特征,应高度怀疑AMVT的可能。(3)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性腹水时对诊断很有帮助。由于AMVT进一步加重,肠曲发生出血性梗死,呈暗紫色大量血性液体从肠壁和肠系膜渗出至肠腔和腹腔[3]。此时腹部出现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特征,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固血性液体。(4)X线最常见为肠为梗阻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肠系膜的血流、肠壁及肠系膜的增生程度、腹腔渗出液的多少,但病人往往由于腹腔胀气,严重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对诊断MVT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诊断MVT的一种可靠方法。由于条件限制,许多医院往往不能开展此项技术。所以临床上遇腹痛症状与体征不符的病人,应早期怀疑AMVT,在保守治疗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轻微腹膜炎体征,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性液体,应高度怀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并肠坏死。本两例发病初起未能及时诊断出AMVT,正是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又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诊断指标,导致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
2.4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要点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治疗中,只要没有出现腹膜炎体征积极行抗凝治疗,大约80%的患者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早期肠系膜缺血导致的肠系膜血栓的形成是个可逆的过程,所以早期的抗凝治疗能够避免肠系膜血栓的形成。肠切除是治疗AMVT致肠坏死最有效的方法,术中如何确定切除肠段及系膜的范围,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一般要求距离病变肠管上、下缘各15~25cm处切除肠管,相应系膜也作扇形切除。抗凝治疗是肠切除术后的延续治疗,抗凝治疗越早越好,术后抗凝可降低复发率及死亡率。抗凝治疗中一般强调尽早给予患者肝素化,每8h使用5000~7000u肝素,疗程7~10d,随后口服抗凝药,疗程半年。
2.5本两病例的启示
AMVT早期诊断率低下,主要是AMVT早期缺乏特异诊断指标,其次是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不足。阑尾炎引起AMVT少见,主要原因为严重腹膜炎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等众多合并症。对于老年病人,病情较重,出现腹膜炎伴糖尿病等其它较多合并症的病人要密切观察术后病情,不要认为不排气、腹胀、腹痛是麻醉及手术后的常规反应,一旦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和体征分离,即早期病情很重而病人体征不典型。对于老年患者腹胀腹痛不排气不要轻易认为阑尾残端漏,腹腔感染,尤其是术中荷包缝合满意的病人。如出现腹膜炎体征要及时开腹探查。近年来众多医院对于老年病人尤其伴随多种合并症的患者,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尚有争议,但通过上述病例笔者认为术后抗凝应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Boley SJ,Kaleya RN,Brandt LJ.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urg ClinNorth Am,1992,72:183.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心电图改变;临床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提高,人群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我们总结了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和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男85例,女77例,年龄38~85岁,平均57.5岁,其中脑出血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血栓形成50例,脑梗死20例,脑叶病变7例,深部组织病变5例。全部病例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等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不再一一列举,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1]和内科学[2],并经过ct等检查予以证实。
1.2 方法 162患者均在发病后0.5~12 h内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并根据病情需要3周内复查2~5次心电图。
2 结果
2.1 心电图描记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共计140例,占86.42%(140/162),其中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脑血栓形成42例,脑梗死18例,脑叶病变6例,深部组织病变4例。140例心电图异常病例均合并有不同心血管疾病,不再一一列举。
2.2 心电图改变 以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st-t改变共计75例,占53.57%(75/140)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出现明显u波或/和q-t间期延长30例,心肌梗死图形改变15例;心律失常共计65例,占46.43%(65/140),有早搏12例,心房颤动11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多数患者并存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心电图改变。
2.3 心电图变化与预后 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中15例痊愈, 6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5.45%,1例死亡,死亡率为4.55%。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45例痊愈, 53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70.00%,42例死亡,死亡率为30.0%,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心电图的改变可以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改变是临床常见急症,其所致的心电图改变,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常见病因,存在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而一般心血管病变的形成早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8~10年,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心电图异常是本身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所致,还是其本身的继发性改变,至今意见不一[3]。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异常发生变化率高达65%~75%,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的心电图变化阳性率会更高[4]。我们的结果高于文献报道为86.42%,这可能跟本文选取的病例均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关。
本文心电图以心肌缺血性损害(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这和闫美云[5]的报道相似,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本文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显著高于脑梗死18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脑出血好发部位特殊有关,病变部位越靠近丘脑下部,心电图异常率就越高,特别是基底节区及丘脑是急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与脑对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及支配密切相关,提示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改变与脑部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因果关系,本组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的死亡率30.0%明显高于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的死亡率4.55%,治疗有效率95.45%明显低于心电图正常患者的70.0%,表明急性脑血管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9-363.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54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2小时入院。晨起活动时发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上肢持物不稳,下肢负重行走拖曳,无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当时未治疗,致就诊时右侧肢体活动已恢复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未规律服药。查体:神清,语利,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5级,双侧巴氏征阴性。临床诊断考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颅脑CT检查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约4ml,治疗10天后痊愈出院。
例2:患者,女,65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活动不灵1小时入院。夜间情绪激动后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但尚能行走,无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平素体健。到医院就诊时症状已完全缓解,因是熟人,未行颅脑CT检查,考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回诊所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次日来医院复诊,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行颅脑CT检查示右侧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约7ml,遂收入院,治疗2周痊愈出院。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