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监狱企业 市场化 计划经济 弊端
1.当前监狱企业市场化的表现
1.1监狱企业市场化的出处
我国的监狱企业主要是为监狱服务的,监狱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劳改犯人的劳动手段,而且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其产权由监狱系统把持。监狱企业在体制上采取“监企合一”的方式,使得能够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其单一的结构保证了其执行力的快速有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跨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变革,最终使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就为监狱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2监狱企业市场化的表现
监狱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记忆。以辽宁省锦州监狱为例说明一下监狱企业面临转变的前后的巨大差异。历史上的锦州监狱企业曾经取得过令人自豪的成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监狱经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经济效益不断下滑。
2.监狱企业市场化弊端的成因分析
2.1监狱职能等基本概念
监狱职能在《监狱法》中有明确规定。《监狱法》第二,三,四条对其进行了明确规定,监狱作为执行国家刑罚的机关,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对于死缓、无期和有期徒刑的犯人执行相应的刑罚。不但如此,监狱对犯人还要进行教育改造,采取既改造又教育的原则,使得教育和劳动结合,从而使罪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出狱以后能够遵守法律。
2.2监狱企业不适于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分析
监狱企业与市场经济原则上有冲突。第一与市场原则相冲突。第二监狱企业没有经营自。第三,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结果必然出现优胜劣汰。第四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各个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产权可以进行交易和转移。
2.3监狱企业不适合市场化的法理原因分析
首先要明确监狱企业的定性定位问题。监狱企业不能和一般的国有企业等同起来,其主管部门和一般的国有企业有着明显的差异,是由中央、各省市区和直辖市的监狱管理机构来主管的,是由国家投资实现运转的,所以建业企业为国家所有,而不像一般的国有企业一样为全民共有,因此其性质应该归类为公营企业。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国营这个企业,但是对于公营的企业来说则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体制当中。作为各个国家都共同有的部分,它具有大众性。而对于国营性质的企业则单单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当中。对于我国对公营性质的企业则归进了国有企业范围之内,对于产权的归属问题不是太清晰。
第二,公营企业主要是针对那些特殊而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而国有企业则是国家为了竞争而设立的企业单位。
第三,针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进行政府和企业的权利分开,而公营则并没有实现政企分家的情况,其主要是通过 政府直接控制,特殊法人作为其市场定位。
第四,中央政府掌握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对于公营企业的所有权则大多数由地方政府所把持。
3.监狱企业发展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3.1从立法上对监狱企业进行规范
明确罪犯劳动资源,监狱企业为行政执行产物,以行政法规进行管理,退出市场竞争。关于监狱企业立法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监狱法》并未对监狱企业做出相应的规定。
第二,我国监狱企业无法可依。在不适用普通企业法时,我国监狱企业几乎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第三,无法把握监狱与监狱企业的合理分工。
监狱立法的可行性有三点依据。第一,我国监狱经济改革的理论探讨为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我国目前司法领域立法已经有相当积累,为监狱企业立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第三,我国特别形态企业立法逐渐增多,可以为监狱企业这种特殊的企业立法提供立法模式的参考。
3.2继续以企业形式存在,肯定其合理价值
作为监狱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是通过对监狱内在押服刑的罪犯进行劳动改造的。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是最直接最适合的一种针对罪犯的生产改造形式。作为监狱企业,将罪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罪犯本身劳动改造的机遇结合到一起,可以为罪犯提供诸多如生产、社会话的劳动机会,同时还可以让罪犯学会如何进行生活,获取劳动所得,体味劳动不易,收入不易的简单道理。而且在监狱企业的管理和约束中,学会逐渐融合到社会中去。
3.3借鉴其他国家监狱企业发展理念的启迪
其他国家监狱企业改造罪犯理念的启迪。重视罪犯生产项目和产业发展指导,强调监狱企业的生产项目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改造罪犯的需要。我国监狱目前主要从事手工劳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综上,监狱企业虽然在市场中不占据主体地位,只有经营性的权利。从市场的竞争看,它在各行各业中并不占据有利地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下,监狱企业既然参与到了市场中,就必须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则进行竞争。在近期出台的SA8000规则,其内容直接显示就是针对企业劳工的。由于监狱企业行业特殊,对这项规则具有例外性,但是却缺乏现实的法律保证,在市场竞争中并没有优势可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标准化体制;企业主体地位;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标准化体制的现状及特点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标准化的体制去制约,否则将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市场经济的不平衡。标准化体制的建立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任何自由、民主的体制都需要把握一个大的方向,由此而论,企业主体地位的发挥也需要标准化体制的制约,这不仅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必用模式,更是我国市场经济有序、稳定发展的前提。
(一)我国标准化体制的现状
我国的标准化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那时候的一切发展都是靠计划和标准去实行。虽然现在是处于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但是仍然离不开标准化体制对企业发展的制约。现在的企业是处于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标准化体系已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目前最主要的是建立一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准化体制,特别是在我国入世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化体制早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在我国的标准体制简言之,就是国家的督导和宏观调控,这里边有很大的"政府主导"的成分。在九十年代初,我国颁布了《标准化法》,当时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国家建设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这就使得当时的标准化体制出现了阻碍发展的弊端。这弊端主要体现在标准化体制的建立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变动。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标准化体制上主要采取行政干涉的手段,这对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很多企业时候起到了很大的协助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时候需要企业的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但是由于政府的标准化干预太多,以至于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企业的主体地位也不明显。
(二)我国标准化体制的特点
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先决条件,也是一个大的指导方向,更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和底线。随着我国的入世,全球化速度加快,对于我国的企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国之间的企业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质量和技术之间的竞争,因此建立适合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首要前提就是标准化体制的建设、完善和改进。我国的标准化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的主导地位明显
随着相关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建立,政府的主导地位从没有发生过改变,这是一个大的方向和政策,但是很多时候政府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自利,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参与标准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种标准化制度的建立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任何时候我们都承认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宏观调控的影响,但是这要把握一个"度",超越了这个原则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有序进行。
2.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
在我国现行的标准中,主要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这两项标准主要是取决于内容上的不同。强制性标准主要牵扯人身安全和健康等的保证,而推荐性标准更强调用户普遍关心的产品使用性能要求等内容,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这种级别的划分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放宽了企业的自,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国家对于标准化制度的合理把握。
3.按级别进行标准分级
我国目前的标准主要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对称,专业人才的匮乏,标准宣贯不到位,企业对标准化工作认识的缺乏,所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我国标准化体制下企业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在企业的标准化活动中,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都要取决于企业发展的认可。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只有他们最有发言权。何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主体作用是最明显的,只有各个阶层、各个种类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其中,企业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一)企业无论受到何种标准的制约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很明确的。因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无论财产投入到哪方面,都需要投入到企业的经济运营中才能发挥实际的效用。无论我国的标准化体制怎样,都不能改变企业的主体地位,区别在于企业的发展运营是否正常和盈利上。
对于企业的主导地位我们可以从经济体制和国外交流发展两方面来探讨:
1.企业的标准化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处于国家标准化体制的影响下缓步前进。然而到了市场经济的时代,企业的主体地位逐渐开始变得明显起来,市场经济在国家的标准化建设只是保证大的方针政策不变,推崇企业的自主发展,这是确立企业主体地位的重要一步。
2.随着我国的入世,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因为国际化的交流带来了国际化的经验,国际化标准的注入使得我国的企业飞速发展,主体地位也逐渐确定下来。
(二)在标准化影响下,企业更需自主创新
创新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无论在何种标准的影响下,企业都需要不断的进行自主创新来维持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在我国目前的标准化体制下,企业的发展还是有相当大的自由的,现在政府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并在一定领域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这说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处于不败之地。
(三)标准化的体制应适应企业的主导地位发展
标准体制在制定时应把握几项原则:一是要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导向,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准。二是要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放宽标准,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给与企业的自主发展一定的空间。三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制定适合企业发展,又不限制企业发展的标准化体制,使企业的发展适应新时代、新标准、新制度、新挑战,在不断的竞争、学习与自主创新中确立其主导地位。
结语
在我国标准化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确定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很重要的。这不仅是现在的要求,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正确的把握当下的经济形势,掌握好管理企业的限度,这是新时期标准化体制建立的前提。任何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建立,只要把握一个原则,给与企业大的空间进行自主经营和自主创新,使得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适应国际化的竞争,掌握好自身的发展方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不慌不乱,这是现代企业应具备的素质,同时也是标准化体制建立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李庆满.入世后我国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企业经济,2003,(06).
[2]沈锐华.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技术进步[J].工程机械,2002,(04).
[3]高晓红,丁日佳,刘银志.标准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4,(01).
[4]陈晓玲.企业集团标准化管理的构想[J].经济问题探索, 2000,(01) .
【关键词】宏观调控;国家干预;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当中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施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典型国家――中国。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得不想到与之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应着相应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公有制为主体和私有制为主体的财产所属制度,以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主要的经济运行方式。
有人说,社会主义也有改革开放,有之后的市场经济。同样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也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手段。因此,不能把这两种经济制度的区别作为区分两种政治制度的依据。在我看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确不是完全对立的,但二者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占分量的高低可以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从而决定国家的政治制度。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市场经济的分量不可能高于计划经济,公有制也终将不会被私有制取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能够确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既然经济制度是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为何资本主义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且危机的深度和广度能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更是一直持续至今。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营模式致使其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
对于08年的经济危机,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次贷危机。这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产出过剩,供需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危机是不同的。所谓“次贷”,是指“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很多人的收入并不稳定,甚至一些根本没有收入的人,都能贷款买房。购房者在前几年可以单单支付一定的低利率的利息,而在大约五年只有便要支付高额的还款金额。
虽然这次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危机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由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导致的。市场根据当前消费者的需要出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政策,本着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大肆地攫取金钱,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的发展考虑。同时,在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将财富玩弄于指掌,即使在最萧条的时期银行家们仍能赚取高额的利润。而政府对此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制作用,这只“有形的手”的力量与市场的需求和巨大的经济泡沫比起来太薄弱,只是在危机出现后,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拨款救济即将倒闭的银行。
与之相对应的,在社会国家中,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力度比较强,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我国为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有制占据了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等行业中,国有经济起到控制作用。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力量。在这一点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不同,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也会相对较弱。
第二,在分配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与经济制度相适应,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社会主义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并且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对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次贷问题,也就是房地产问题上,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不会发生诸如银行为了赚取一时的金钱利益而劝诱消费者盲目借贷购房的事情,这也是中国暂时没有爆发跟美国一样的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比如,政府出台的限购令,以及银行的加息政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房价,给市场降温。
市场是由买卖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持有而自发形成的交易体系,不是某个集团或政府强行制造出来的。既然这样,为何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市场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度过危机?事实上,市场本身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市场本身有一定的缺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试想,如果美国施行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许经济危机不会那么快地爆发,影响不会如此之巨大。也许是美国人骨子里的自由思想作祟,他们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也被视为拥有良好信用的标志,再加上美国有比较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的危机意识较弱,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如果能有效地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对盲目过分借贷进行限制,也许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
但是,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的做法无不充满着社会主义的味道。为了阻止房价进一步下跌,政府甚至直接推出了为首套房屋购买者提供8000美元的财政补贴。再看私有企业,本来私有企业的成败兴衰均由市场来决定,但危机后这样的规律行不通了。以三大车厂为例,因劳动成本太高,效率低下,在金融危机之下濒临倒闭。对汽车购买者,政府又鼓励民众旧车换新车,最多可以获得4500美元的补贴,最高可达新车价格的25%。
【关键词】水利经济;水利产业;政策
Abstract: Water Economy in our country by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role of this articl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our existing water system of the economy. And some of the water industry, corporate problem for China's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he view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Water Economy; water indust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现状
1.1“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严重
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基本上是“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有数量众多的所谓事业性质的企业,但企业的相关管理还是处于市场经济的边缘地位,不能够作为企业的独立单位直接进入市场。纵观我国水利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水利行业在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相关环节都不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相互协调,同时这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水利行业的相关要求不能很好的协调,而有些水利管理部门单位连都不能维持简单的生产。扩大与再生产也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水利行业中面对的诸多问题正逐渐成为一项制约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瓶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构条块分割。责权不能很好的分开,而水利建设的现代化管理程度相对较低.管理和相关的控制条件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统一以及相关部门不能很好的互相衔接配合等众多问题,尤其对于一些管理机构大多数属于地方水利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这种运行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国家相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因此在水利工程管理的运行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弊端很难引起相关管理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1.2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变
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国家垄断性的服务行业,有关部门担心相关的如果改革不好会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生计”,因此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同时整个水利系统的相关的干部职工没有很好的市场经济意识。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已经取得了真多卓有成效的业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了水利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然而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面临着管理发展还相当不平衡,有关的水利建设的价格体系以及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不能很好的配套。某些水利单位还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下的相关的管理思维方式,水利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市场的相关融资渠道,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多的注重投入,而忽略了相关存量资产的盘活。
1.3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缺乏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相关的水利经济管理人才
在我国的众多的水利行业的相关的管理者,绝大数的管理者都是源自于水利系统的技术人员.这些管理者有着丰富的我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和学识。但市场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名经济也正逐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而这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不能及时熟悉、认识、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象,并且不能及时转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不能及时、迅速的改变相关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缺乏对于我国水利行业发展前景的远瞻性和相关的市场应变能力。
2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思考与对策
2.1采取措施进而加快水利资产相关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极为分散的管理营运体系。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水利资产进行条块分割,会产生并且强化生产集中性与资产分散之间的相关矛盾,进而极大的影响着我国水利资产的整体优势的最大化发挥。为改变水利工程管理的弊端,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第一,尽快完善并且确立水利部门相关的法律地位,同时要采取措施推动和进一步深化我国水利国有资产产权相关的界定工作。要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众多办法加强和完善我国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设,转变实物管理使之向价值形态管理方向转变,并且逐步形成一个中央、地方的相关水利部门进行出资,相关的水利建设企业作为主要的资产经营主体,充分良好运作的资产运营管理体系。第二,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相关改革。在转变相关的水利水电建设的思想观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此外为了防止国家相关资产的流失。进一步发挥相关的水利资源优势,可以做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做好相关的价格收费的基础性工作,各行各业要遵循为社会服务的相关宗旨。但是服务并不等于无偿服务,同时服务也不是不计经营成本。在制定相关的水价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并且尊重相关的价值规律。通闸费、河道维护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采砂费的收取都是我国水利部门利用有关的工程设施和资源开展的合法的经营活动。这些收费不仅是行政事业性的服务,而且也是具有经营性意义的收费项目。因此在进行费用的确定过程中既要考虑相关的运行成本,又要充分考虑相关投资的回收。
与此同时,还要着重抓好价格收费体系中的人员配置、机构建设和有关管理制度的建设等,这样才能促进管理、定调)价以及相关收费等几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一条完善合理得让的收费网络。二是要进一步理顺水利工程的相关的经济关系,进而做好相关的资产评估工作。总起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是以块为主,人、财、物全都由中央、省、地(市)、县进行四级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着相关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众多弊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画地为牢,增加相关矛盾的问题。水资源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在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的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时还要严格遵循水利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要充分调整和优化水利资源的资产结构,严格按照相关的经济规律办事,并且还要充分兼顾各方的相关利益。
2.2进行水利工程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树立建设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公有制经济可以有众多的实现形式,一切能够反映生产社会化规律的各种相关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的引用并且进行勇敢的尝试,具体尝试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
2.3进一步建立一个具有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特点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体系
在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以此,相关的部门和政府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动员各方面的建设力量.增加实行投入的建设主体,对政府、受益单位以及水利产业经营单位等各方面的利益和职责进行严格的职权划分,使各方机构能够很好的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并且促使各方充分承担起各自应有的责任。要从机制上进行改革。大改变以前水利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不受益、不讲效益、等众多弊病,并且还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市场价值原则,建立一个主动投入的新型的管理机制。充分按照“谁建、谁管、谁受益”的相关原则,进而打破在地域、行业以及体制之间存在的相关界限,进一步鼓励有关单位、外商以及相关的个人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产业规划要求进行独资、合资、合作等众多形式进行水利产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首先,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的水利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企业的投资管理力度。其次要对传统的投资方式、相关的资产结构进行改革。积极开辟新的筹资、融资渠道,努力进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植。同时可以将一些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水利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之间的联合,进而组建起一个新的诱惑力的水利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王玉章.水利经济浅析[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0).
[2]常新洛.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3]郭雨田.建设创新型水利经济[J].科学之友,2011(18).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行政执法模式;
正文:
一、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社会中最太的所有者、经营者、投资者、管理者和社会产品各个层次的分配者。行政权力无所不及.行政管理的范围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要广泛。政府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对企业活动进行指挥和控制。使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庸,丧失了自主经营的活力,从而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容。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造就了单一的行政命令——行政服从。市场经济具有企业经营自主化、经济关系市场化、竞争的平等、公平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活动的法制化、经济生活的开放化的特点。其本身的特点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要求行政命令与行政服从转向多元化的关系。这正符合现代民主建设的要求,因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和引导经济运行的手段。也会在政治上有所表现,政治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要为其服务。市场经济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民主。市场经济促进了民主主体的发展和成熟。广大群众是民主的主体。主体得不到发展成熟,是没有任何民主可言的。在民主主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市场经济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谈到商品、市场关系高度发展条件下的生产对人发展的影响时指出:它“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市场经济同时还导致人的依赖关系的解体。造就出具有“独立性”的人,使人从狭隘的地域中走出来,成为具有开阔视野的人。使人告别了惰性心理。成为具有奋发进取精神的人。市场经济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自由、平等和独立。这与作为民主基本原则的平等、自由和法制是相统一的。市场经济要求尊重每个人自由、独立的发展。尊重每个人的意志权利。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场经济的这一实质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又是相符的。所谓“以人为本”的本来意义就是以人为根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因为人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根本。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幸福。促进人的发展。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在任何场合中。都要把人作为人来对待。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从“尊重人”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做起。
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实质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已不再适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国政府进行职能转变和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二、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体制改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是命令——服从模式,手段多为直接干预和管理。过程大多缺乏公衙棼羼l1缺民主参与机制,在整体上则缺乏有效的限制归责机制和保障相对人权利的救济制度。市场经济要求箭敢权酌运行实现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不可否认,传统行敢体制(改革以前的行政体制)在我国的形成具有某种必然性。
也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回头来看,传统体制在形成时就孕育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全能政府,目标多元性与手段单一性麟盾镦府的角色冲突和角色错位,大一统要求和协调困难矛盾。从结果上看,传统行政体制的内在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常常在‘真理’的名义下捍卫谬误,用良好热忱的主观愿望代替冷静自处的客观规律。然而。悲剧正是孕育在从良好愿望出发的美妙构想之中。并不是逻辑和理论迫使我们相信市场经济。……而是现实迫使我们不能不相信市场经济。因为我们不能忍受贫穷和落后。’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被提上议事日程之后,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并为之羼务的行敢体制的转轨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指从过去政府机关直接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身份.转变为间接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宏观调控的行政主体身份。在新形势下的政府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即统筹规殳I。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高服务和检查监督。采用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壤进行宏观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轻济体制本质上的行政权本位主义,决定了行政权在这种体剽的夏个基本特征。第一,范围的广泛性;第二,作用的单方性;第三。权力行使的非规范性。市场经济的建立对行政权提出了与此完全不同的要求。即行政权与市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承认并尊重市场主体权利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必须转变政府原有职能。行政权对市场的调控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列,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行政权在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均褥发生报应的转变所谓的“全能政府”不可能在社会的各方蕊全部镞到拉。以达到与执法模式相匹配,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玻府职铂必须从强制性命令到非强制性命令、从刚性到非刚性的转变。这也是行政体制改革本身的应有之义。对此,我国已着手转变政府职能。使原来政府对经济活动全面、直接的管理转向服务。监督和宏观调控等职能转变。
行政权行使的方式、形式、手段上看,体制转轨要求行政权克服其行使过程中的片面性、任意性及非规范性,在尊重与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基于理性选择而行使。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我国的改革尤为如此。西方行政改革具有渐进韵性质,我国的改革则属于“转轨”性的根本变革;西方行政改革基本上是一个自然适应的过程,我国的改革则更多一些人为创新的成分;西方行政改革的动力源于社会.我国改革的动力则主要源于政府本身。政府在体制转攮程中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煮等多重角色,因而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同时又是改革的客体;改革的目标是克服社会萎缩,但社会的强化却依赖政府的自我克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看不见的手”,而看不见的手却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簪羹去创造o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这样一种行政体制,它角色本分,行为规范,职能范围适度,职能结构合理,权力范围有限但权力效力很高,在完善的责任保障机制的基上保持权力的必要集中,精干、廉洁、高效并充满活力。为此政府必须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定位
所谓政府角色,是指政府在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身份、地位和行为模式。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权是很大的,而且是高度集中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是依据于市场。而是服从于政府统一制定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国民经济计划,人、财、物统一由政府分配。从计划的制定实施到财政投资、信贷规模的控制。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到收入政策的制定执行。从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到对经济活动的引导,莫不纳入政府统一的行政管控之下。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政府插手,如政府部门直接干预企业人事安排和内部管理。过多地参与直接生产经营活动,政府职能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复。机构“重复建设”带来政府管理行为的不合理交错、重叠:应由中央政府提供的邮政、铁路、水利、生态环境和其他区际性础设施,医疗、养老、失业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的城市公共事业服务如公交、水电气供应、公共性文体卫生服务等。这些。‘公共物品”十分短缺不能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要。这种政府角色定位的弊端已经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使得社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政府不是万能的。所以政府不能充当万能者的角色。特别是在市场化改革取向已经明朗的今日中国,不承认这一点,最终是要吃苦头的。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审视中国各项改革的路径和由来。不难看出政府主导和主管始终是决定性力量这种决定力量在改革的初步阶段。曾发挥过巨大的积极效应放松了长期来束缚人们手脚的绳索。但并未从根本上建立起一种规范的、符合经济发展自然规律内在要求的游戏规则,同时.长期来形成的“婆婆”偏好使政府习惯于大包大揽,在包揽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身能力的冷静审视。“过程管理”还是“规则管理”一直是我国政府未能做好的选择题,传统的“过程管理”曾经低成本地解决了困扰全社会的一些难题,如成功地抵制了金融风暴.但这种靠政府、靠中央银行与市场进行博弈的做法是否会造成对市场法则的破坏,并由此产生政府随意干涉市场、干涉企业的制度空间,是值得深思的,并且。这种做法的长期制度成本如何,在我国的实践中已有明显的答案。
在以往的关于政府角色定位问题的争论中。往往限于运动员与裁判员之分,认为政府不能同时充当两种角色。政府的合理角色应定位于裁判员,或者说。是要充当“夜航灯塔的守护者”。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但进一步的问题是裁判员或守夜人是否就应该是规则的制定者?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家和政府官员对此是持肯定判断的。而这恰好是中国改革以来许多问题积年不能妥善解决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政府的角色应该是裁判员还是运动员。是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政府执法模式上的一种体现。在中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下.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是以政府的机构和职能为中心.企业或公众围绕着政府部门转,企业或公众要办一件事,就必须了解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能杈限.处室分工,然后到多个邪门反复报批,结果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与质量难以保证,与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公民、与社会的关系是多样的,政府的角色是多样的,因此,在行政执法的模式上也是多样的。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当侧重于抓大事、要事,侧重于宏观调控。在政府角色定位时,应侧重抓人力资源培养。扶持教育与科技发展,尽可能地加强人力资源培养的投入.为国有企业培养大量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政府在当前国企改革工作中最迫切是扶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该政府管的事坚决不管,需要政府管的事政府不能缺位,不当“运动员”、不当“裁判员”、只当好“场地维护员”、“监督员”,营造激励环境推动企业扮起自主创新的主角。
四、对行政执法模式改革的思考
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体制的改革要求建立相应的行政执法模式。近几年.全国各地进行了行政执法模式改革的尝试。比较典型的有行政综合执法模式和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据理论界的权威提法。“行政综合执法是指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当行政事务所归属的行政主体不明或需要调整的管理关系具有职能交叉的状况时,由相关机关转让一定职权,并形成一个新的执法主体.对事态进行处理或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执法活动。”行政综合执法要求不仅将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实施处罚等职能进一步综合起来,而且据此对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相应调整。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解决执法工作中存在的许多弊病,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站式服务就是通过部门精简和数据整合。将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的业务受理网点集成到一个统一的政务平台上.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包括咨询、申报交费、注册、审批、报关、投诉等在内的一整套服务项目的行为。2O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尝试改革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以公众为中心提供政府服务。常见的做法是,政府职能部门把与企业和公众密切相关的本部门的办事窗口设置在同一个场所,授予其一定的行政决定权和审批权。各办事窗口受理企业和公众的申请。解答咨询。依权限办理相关事项,以及送达批复结果。
不管是行政综合执法还是一站式服务,都是为了克服以下行政工作中的弊端,如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尤其是少数行政职能部门运用手中的权力,以履行行政职能的形式,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进行操纵.甚至形成“行政垄断”而进行的行政执法模式改革的尝试。行政综合执法和一站式服务执法模式的使用确实克服了以前存在的部门扯皮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服务质量,降低了社会成本,可以极大地方便“顾客”,加快民主建设步伐,使整个行政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是,并未从根本上克服以往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行政综合执法和一站式服务仍是单一制的执法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到政府角色职能转变的问题和政府体制改革的问题.只是行政体制改革中一种形式上的创新。
因此。只是执法模式形式上的创新对于行政体制改革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建立一种遵循现代行政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以公众利益”为本的行政执法模式。
1、保护公民的公众利益——行政法建立的前提。
2、控制行政权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法当前的任务。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发展不以伤害后代人的利益为前提,保障人类发展的长期利益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念。经济可续发展要解决好当代的发展与后代的发展的之间关系,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优化社会总资源的配置;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与减少污染,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国可持续发展内容包含了生态可出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部分。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处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地位并为其他两种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和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以满足当代经济的发展,危害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又不能放弃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而是要把保护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当代经济的可续发展。经济可续发展的实现,要充分利用资源的修复技术,保障资源的再生能力,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要采用可再生的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当地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要控制对环境的破坏情况,走生态可续发展。经济可持续的发展要注重发展的方式,经济的增长不能是以追求最大利益而进行资源掠夺的方式进行。经济可续发展是以低度消耗资源的方式运行的,强调资源的再生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可续发展必须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要求世界同代人能够适当的利用资源进行公平的发展。不能以危害后代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发展。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人及后代人公平的资源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只用做到公平与效率高度统一,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
二、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计划经济通过政府直接引导实施对环境的保护的方针政策。但是,仍然存在部分企业进行利润核算时不纳入社会成本,增大了污染产品的供给,对社会资源配置造成损失。计划经济过程中存在着宏观经济决策失误现象,影响着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在我国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的模式进行发展。造成了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资源配置模式。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质量的方式进行经济生产,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及我国的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损害了自然资源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3.经济结构的失衡。我国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产业结构出现偏差,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具有一定影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那些资源消耗大户带动,无疑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对环保产业的保护比较滞后,因此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也存在地区结构不合理现象,资源开发型经济导致东西部经济产生较大差距。东部经济的发展明显比西部经济发展迅速。
4.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弊端。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不合理,导致存在自然资源滥用的现象。也缺乏具体的自然资源产权主体代表。为了个人利益争夺自然资源开发利不顾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象发生。我国自然资源产权配置效益低下导致自然资源产权流转制度的严重缺陷。
三、我国走可续发展的途径
1.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稀缺的压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循环经济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小化废物产量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我们必将改变传统工业化模式,必将改变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追求可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三大产业。一是改造和提升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改造和提升传统第二产业,加速我国工业化的现代化进程。三是大力扶植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3.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是通过模仿自然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通过资源的多层次的利用,物质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绿色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好当代的发展与后代的发展的之间关系。经济可续发展要解决好当代的发展与后代的发展的之间关系,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优化社会总资源的配置;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与减少污染,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20世纪 新自由主义 市场经济
近代史上一个显著的史实,就是一次世界大战后,自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所经历的“大萧条”,商品的大量过剩,垄断形式的广泛存在,使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设想的完全的、纯粹的自由经济处于尴尬境地,以至在一些国家中,如美国,不得不由政府出面,开始奉行所谓的国家干预主义。但这一切是否由市场自身的原因而形成?自由主义还要不要了呢?
19世纪初,德国还是一个政治割据、经济相对落后的帝国。但到19世纪末,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变革,废除了农奴制、统一关税、工业革命、建立新的国家制度等,使德国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的自由主义经济达到了顶峰,在此期间德国一直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两种威胁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一是垄断加强,卡特尔组织发展迅猛;二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该运动的矛头直指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本身的消耗、战败后的巨额战争赔款使德国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以至至今善于总结历史教训的德国对通货膨胀还心有余悸。后期,德国的统治者希特勒推行了“军事计划主义经济政策”,也对德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非常具有爱国情怀的德国学者对此忧心忡忡,自发形成了以欧根为核心的包括经济学和法学的学术群体,同时该群体对外部的一些学者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被称作“社会市场经济之父”的艾哈德。他们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又不同于各种形式的国家干预主义。他们认为,政府的责任不应该是直接干预私营企业的经济事务,而必须是制订和执行私人经济活动所应遵守的规则,鼓励竞争,为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创造适宜的环境。当经历了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以艾哈德为代表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同社会内的凯恩斯主义者所展开了的激烈论战后,新自由主义成为德国的主流派。“西德奇迹”创造了新自由主义取得成功的范例。其中尤其需要特写的一点是,新自由主义流派的学者们提出了“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认为人为秩序要符合自然秩序。想要“寻找合乎人和物的本质的秩序”,“赋予新的工业经济一个有运行能力的合乎人的尊严的持久的秩序”。他们首先提出“经济秩序的差异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进行了比较找出优缺点,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人为经济秩序存在两种,即集中领导型(封建采邑经济、埃及法老奴隶制经济、希特勒军国主义经济、前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交换型经济。前者具有完整的计划,直接配置资源;后者则是个别的计划。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如何决策,如何获得信息”。前者的弊端在于由于中央机构的决策的目的与消费者决策的目的是不同的所以存在大量的浪费;后者的弊端在于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联合,然后又必然导致垄断联盟。同时又说用中央计划的方式代替交换经济的方式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更促使经济进一步恶化。单纯的走两条道路是不行的,只有走“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是:首先建立竞争秩序,要对竞争进行保护、鼓励。表现为三条:1.建立一个有运行能力的完全竞争的价格体系――由市场供求自己形成价格体系,而不需要国家的干预;2.建立稳定货币币值的货币体系――不要由于币值的升降而影响价格来误导消费者的决策;3.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二是建立维护竞争的秩序,使弱者能维持继续竞争。以上就是弗莱堡学派的基本观点。后来被时任总理的艾哈德作为政策的理论基础付之实践,为德国赢得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奇迹”。弗莱堡学派的观点显然是自由主义的,也就是说,发展经济还需要“自由主义”,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自由主义”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
第一,他们提出了对经济秩序的研究,所谓秩序也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第一次划分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其区别、优缺点。这是以前不多见的,引起了人们对资源配置方式这个问题越来越大的关注,这同时也是针对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前苏联在大萧条过程中的经济发展和军国主义计划经济中出现的以国家配置资源为手段的方式而着重提出来的,后来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别甚至一度演变成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自由主义学者明确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式都会把经济搞糟,是不行的,只有走“第三条道路”。
第二,对自由的理解由无序的自由变为有序的自由。自由竞争阶段的自由主义是无序的,也许因为是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还是刚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强烈的管制和压抑下追求的“自由”必然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纯粹的,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趋向理性化,而且其自身的矛盾不断暴露比如垄断的广泛存在,破坏了原来的无序的自由主义存在条件,使其必然重新理解自由主义的含义,重新制定政策来迎接经济现实的挑战。但他们又不会完全的去管制经济,而放弃自己自由经济的信仰,一切的政策还是基于让市场自由调节配置资源,只是需要维护经济自由发展,即能够使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保持稳定的货币币值使消费者不被误导,另外要有保障私人的财产制度。
第三,反对垄断,主张对竞争的保护和维持即使国民经济在一个可持续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自由必然导致生产的联合,生产的联合又必然导致垄断的出现, 而垄断是德国新自由主义所要规避和排除的,他们不但要排除私人垄断,更要反对社会组织的垄断(例如工会组织就是对劳动市场的垄断)。这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对垄断问题认识的一个飞跃,他们开始正视自由经济存在的问题,而不认为自由主义经济一直是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画。
第四,从对劳动者的保护的角度提出了累进税等减少两极分化的措施。要实现劳资的合作,实行“经济人道主义”,提出工人和资本家是社会伙伴,因此经济的发展需要劳资双方的合作。同时,认为实现经济人道主义的实现途径是国家通过税收政策,调整由市场引起的收入的不公平,从而实现公平分配。这也是面对工人阶级日益壮大,减轻社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的手段,在工人阶级没有形成一定的力量时即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是没有的。
第五,主张国家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即法律制度等方面来对经济有所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国家观较以前的国家观有区别的。亚当・斯密主张“小政府”,而且政府仅仅就是“守业人”的角色,即只是维护国家不受外国侵略,保障社会安定而已;新自由主义学者认为除此之外国家还要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是通过上层建筑即法律的手段来保障,而不是直接用经济的手段来干预,强化了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铺垫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又保障经济是自由的发展。
理论只有见之于实际才能放射出巨大的光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20年,新自由主义一直是西德的政府的指导思想,以至后来为德国带来了“经济奇迹”。研究外国的经济思想关键是看能否为我所用,能否借之以促进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那么,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呢?我国经历了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完全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跨越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后,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是不利于经济的长足发展的。当前,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正在进行的是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大量的问题。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就自由主义的三大特征来说,它描绘了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即要求市场自主形成价格;要求稳定的货币币值;保护私有财产即激励制度。仔细想一想我国现存的问题基本都是由于这三个方面没有做到位。随着我国进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更紧密了,对于国际上通用的准则和模式我们必须适应,否则就会因为无法融入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而导致边缘化,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是进入WTO的一道重要门槛,我国虽说已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只有不断深化对市场的认识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搞得越好,经济就越发展。美国商务部提出了市场化进程的标志:货币的可自由兑换程度;企业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度;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度;政府对资源的拥有和控制及分配程度;企业生产和定价的程度。从这些仍然可以闪烁出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理论光芒的“标志”中我们得到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何正斌:《经济学30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管理体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面临着全球性技术革命发展的新挑战
近年来,席卷世界的新技术革命达到了,科学技术几乎在各个生产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企业从传统技术向高技术转变.在传统技术时代,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生产,管理的各种职能主要是由生产体现出来,而现代企业则把重心放在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大力进行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以组织生产为主要职能转移到以技术开发为主要职能上来,就成为企业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企业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新环境
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迫使许多国家采取措施,进行体制的改革和调整,在集中与分散、计划与市场的发展道路上寻找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国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束缚,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并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产生了竞争效应,企业必须主动适应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并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为此企业需要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正确制定和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而企业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部分必须服从经营的需要,这就迫使传统的企业管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企业面临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的新要求
近年来.在企业中开展了塑造“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主体,促使企业走向市场和转制改革的实践,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四难”(即政企分离难、产权关系理顺难、企业内部转制难、市场公平竞争难),于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想,并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转变经营机制的根本途径.而企业经营机制作为企业制度和体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先行转换,因此,企业在努力打破“三铁一大”的同时,对三项制度的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以促使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内部机制.最近国务院对企业提出了“三改一加强”的思路,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四)企业面临着有限的岗位与大量的富余人员的新矛盾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政企不分而造成了企业的机构庞杂,富余人员多.社会包袱重的问题,富余人员多已成为企业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但在搞活企业、促使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如何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从企业自身需要选择就业人员就成了巫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企业的富余人员多是企业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主要障碍,而要安排和消化大量的富余人员,不仅和企业有限的岗位形成了矛盾,而且由于职工的心理承受力和观念的转变,社会稳定的贵任和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使企业无法实行真正的用工制度的改革,无法解决有限的岗位与大量的富余人员的矛盾,其结果,不仅使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带来相互内耗、摩擦、抵消的负效应,使管理的各项职能无法正常发挥。
(五)企业面临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的新变化
经营集约化是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企业发展的先进方式.我国在实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提出了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从粗放经曾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要求.与粗放经营比较,集约经营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依靠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提高效益,同时以生产耍素的合理配t和科学组织为前提.这就需要企业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中心,实行人、财、物的合理流动,并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和管理,使职工的技能水平得以提高,设备和工艺得以改进,产品结构得以改善,劳动组织进一步合理化,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
(六)企业面临着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的新趋势
现代企业的发展从总体上已从传统企业走向新型企业,从“硬件时代”走向“软件时代”,从生产管理走向战略经营,从经脸决策走向科学决策,总之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其主要特点:一是人本化,从强调制度管理到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重视员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把依靠员工办企业放在重要的位t.二是信息化,信息的作用在企业中日益突出,由于信息总t的成倍增长和信息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企业管理要发挥各种职能作用,必须以攀握、处理大t信息为前提.各级管理者和经营者同样必须把及时了解、处理信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三是知识化,现代企业生产过程日益知识化、智力化.不仅强调产业和从业人员的知识化,也强调管理的知识化。无论是预侧、规划、决策,还是计划管理、质t管理、财务管理、劳动组织管理等,都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同时为了追求知识和人才,不惜工本和手段。四是服务化,在市场竞争中,服务作为企业功能的扩大和延伸,已受到各企业的重视,因为企业为了魔得消费者和占领市场,不仅要生产质好、价低、品种新的产品,而且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特别是售后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加强预侧功能,提高决策水平,更好地进行协调和组织,使销售管理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五是组织高效化,由于企业组织规模的变化,过去那种高度集中控制的组织结构系统已不能适应需要,要求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的权力从集中到分散,企业组织结构相应从金字塔型到大森林型发展,通过减少管理层次,简化管理结构,使企业更加适应激烈多变的经营环境.
二、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存在的间题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中沉积下来的,有的是经济体制转换中新产生的,特别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其主要原因是负债沉重,缺少积累,导致企业设备、产品的老化、经营方式不灵活,存在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现象,尤其是富余人员过多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侄桔.上海石化作为国家股份制试点企业已葬股上市,实行了股份制的改制,但作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和典型细胞的上海石化,20多年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思想观念上打下的计划经济的烙印木可能一下子消失,面对着日益严峡的市场经济的挑战,股份公司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弊端逐渐基露,如果我们不抓住契机,用大手笔做好内部管理机制转换这篇大文章.那么“金山”这艘航空母舰就很可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被淹没.在内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有:
(一)组织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繁杂,副职众多,权力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组织结构没有按照“精简高效”和“集中经营、分散管理”原则,管理层和管理人员的膨胀已到了极限,有的管理机构职能交错重叠,办事效率低下,相互扯皮,有的职能部门存在的意义不大,不但增加了管理费用也增加了基层的负担.公司内部没有形成决策层与管理层权责明确,集权与分权结合,管理幅度适当的组织管理棋式.
(二)科学决策不够,主要表现在公司作为决策层没有真正实行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面临变t因素增多的外部环境没有真正建立严格的科学决策程序,并及时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作出产品结构调整、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决策,在集中精力抓大事,进行经营战略、投资方向的决策不够.有时往往抓了一些管理层的工作,不利于调动基层厂的积极性.在二级班子的群体结构优化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没有真正形成一支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家队伍.
(三)科研开发和销售管理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科研体制通化,科研工作脱离生产.缺乏与生产的融合,新产品的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跟不上市场的需求,造成了公司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而且对商情的研究、市场信息的收集、营梢策略的制订、企业形象的宜传等方面都显得力度不够,从总体上存在着坐等经商,靠市场、凭感觉经营的情况,在科研开发和销售人员的配备上及队伍素质建设等方面显得力盆不足。
(四)在用工、分配问题上没有真正形成“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氛围,劳动人事管理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从计划经济的框架中解脱出来,职工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危机感和压力感,没有真正形成为自己岗位奋斗的态势,仍存在着“等靠要”的习惯和“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思维定势,“一大三铁”已成为“顽疾”,很难在石化这块土地上一下子治愈.
(五)在内部管理上没有真正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财务资金为中心的管理框架还没有形成,资金利用率低.投资回报率低,投资风险无人承担,造成许多固定资产沉淀,尤为严重的是在设备检修、材料采购以及生产、管理中的浪费惊人,各种费用每年以较大的幅度增长.总之,各种成本居高不下,不仅降低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对石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六)在管理的内容、方式、考核机制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内容上过于强调“一刀切”、“大呼隆”的“统管”,缺乏企业自身特点,在形式上过于单一,规定动作过多,使基层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在考核上过于强调查记录,造成部分荃层不是将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管理上,而是忙于造假帐、补记录。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所提出的管理目标和任务过高或者不够明确,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使管理的实际效果不够明显.
关键词:经营理念;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收稿日期:2007―03―14
作者简介:杨成利(1963―),男,汉族,山东烟台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科科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一、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引入经营理念必要性分析
树立经营管理理念,是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在一些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市场营销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成人教育招生、就业等活动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综合效益为驱动力的市场运行机制已普遍存在于各大学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之中。经营理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经营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成人高等教育有主观的、客观的和实际可能的需求,这些需求既受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行为的影响,也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学部门的软硬件设施条件等的影响,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完全是市场化的。也就是说,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应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生源市场化的特点,详细调查成人高等教育需求指向、生源流向以及受教育者家庭教育经费支付能力,加大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根据人才市场及学习者的需求进行调节的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进一步确立,我国的企业和政府在体制上发生了变革,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已经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高效率成为我国企业和政府的一个共同追求。与企业、政府的改革力度相比,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落后于社会的变革,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在招生、教学、科研、人事制度、资源分配等方面与目前的市场经济很不相适应。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需求不断扩大,但我们的成人高等教育供给却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二者未能实现充分的对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自身未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办学模式,不能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市场环境获得要素支持。成人高等教育身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而,成人高等教育应对传统办学理念进行反省,在管理中引入经营理念,设法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经营理念视域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经营理念即是系统的、根本的管理思想。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引入经营理念,并不像企业一样以赢利为最终目的,而是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一个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态的人才培养体制和管理机制,使成人学员、成人教育教师、办学条件这三个基本要素以最佳状态结合在一起,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成人高校在价值形态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然而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由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缺陷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更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发展态势和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1.生源不足,竞争无序
从生存质量上来看,成人高校大都处在专业陈旧、生源缺乏、资金不足、找米下锅的饥饿半饥饿状态。最近几年出现的乱招生、乱许诺、乱开口、乱发文凭等严重问题,多发生在成人高校。为了生存而淡忘国家政策甚至铤而走险,为了创造经济效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发展而不惜弄虚作假,欺骗学生及其家长,破坏有序竞争,破坏教育形象等等。
2.专业单一,课程陈旧
专业设置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单调、陈旧、脱离实际,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和素质教育理念,不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而是“生产”什么“卖”什么,并且故步自封,调整改革不及时、不到位,因而缺乏吸引力。同时,大多数成人高等学校是单一学科型的,专门性极强,行业特色非常鲜明,人才输送一对一,本系统自产自销,而对教育改革和专业调整,又很难施行大手术以突破传统,超越自我。行业的社会性变迁对其影响也很大,成人高等学校总是随盛衰涨落而动荡起伏,生存根基不牢。另外,课程体系老化,计划呆板,教材陈旧粗糙,缺乏新知识、新信息、远离素质教育,抓不着社会发展态势,抓不着学生,反过来自然要影响生源,招不来学生,因此生存和发展更是大问题。
3.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仍然占据一定位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办学思想到办学模式,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注重学历而不讲求真才实学、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强调规模而忽视效益的现象普遍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定额招生、划片招生的情势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这不仅限制了成人高校的生源,而且给成人学员的学习造成不便;各成人高校之间壁垒森严、互不沟通的局面仍未打破,从而使得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巨大浪费。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日益增多且日益严重化,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症结还在于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和管理理念的陈旧落后,因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引入经营理念,形成经营型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思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和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三、经营理念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运用的基本思路
1.加强质量观念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生源质量整体有所下降,学生基础变得参差不齐,加之教育资源的短缺,这些都威胁到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但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办学质量都是决定成人高等教育兴衰存亡的关键问题。加入WTO后,我国的科技发展将更为迅速,知识、技能的更替将更加频繁,对劳动者素质、能力的要求将日益提高。为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所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要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胜任本专业工作,也能适应“学非所用”的环境。
“质量第一”是一项重大政策,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因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必须牢固树立质量观念。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不断进行质量改进,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和管理策略,从而实现更高的质量标准和顾客满意率。人才质量不同于产品质量。人才质量建立在现代人才观基础上,同时又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紧密相连。因此,用户的用人需求不同,质量标准也会不同。在现代市场经济和人才供求的买方市场条件下,成人高校必须按照用户要求,培养出大量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增强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就是指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WTO所带来的激烈的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成人高校一方面要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实力,另一方面将自身的办学行为、育人质量及学术成就转化为自身形象,并通过形象宣传和媒体造势以形成社会认同。随着办学自的逐步落实,成人高校将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成人高校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对自身形象漠然处之,必须注重自身形象设计和宣传,在办学竞争市场中塑造良好的办学形象,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主体的认知,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竞争优势。
当前成人高校面临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办各成人高校之间,二是民办成人高校更多地参与,三是国际上发达国家同我们的竞争。随着成人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日益大众化,人才的买方市场已经实现,教育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抓住机遇,更新理念,增强竞争意识。
3.确立用户第一的思想
用户就是使用人才的单位。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卖方市场已转向买方市场以后,成人高校培养的人才到底合不合格,培养的质量高不高,都要用户说了算,用户成为最终全面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权威。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高校要确立“用户第一”的思想,按照用户的需要来安排办学活动,为用户提供完善的人才供给服务。
成人高校培养的人才要面向市场,但最终要落实到人才需求的用户身上。在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国际化大背景下,许多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当局提出改进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结合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实际,以适应成人学习者的主体需要,适应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出发点构建成人高等教育内容,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设计,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对不同人才的需求。重建人才能力结构,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课程模块化组合,使得新型专业的知识结构具有灵活性、复合性和衔接性。
4.强化效益意识
效益意识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以人才培养成本为核心的投入产出意识。它包括四个方面:(1)人才培养的成本意识;(2)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3)按照用户要求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及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4)成人高校的盈利水平和资本价值增值水平。目前,要进一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就必须对办学规模进行调整,科学界定合理的办学规模,避免由于不切实际地扩招而产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向管理要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手段应该体现时代特征,应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去,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益。另外,成人高等教育应本着“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用户、服务学员”的宗旨,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师资优势、设施优势,举办各类面向全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包括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心理培训,艺术培训、影视培训等等,拓宽服务范围、端正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的社会服务求得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正是由于成人高校追求经济效益,才促使成人高等教育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努力增加投入产出比,保持学校资产的价值形态的增值,为学校发展获得资本积累,使学校发展得以良性循环。
5.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脱离行政指导的套路,真正落实办学自,成为真正的人才培养主体。从市场需求出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成人高校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形势,认真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国民消费结构和教育需求,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各方面情况;了解经济增长状况、产业结构与政策导向,特别是要联系本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进行行业经济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培养人才,保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先导性,前瞻地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培养口径,制定培养计划。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开办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历、非学历、全日制、非全日制的教育;办好特色专业,改革学制,使学制更为机动灵活,更适合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人们进修、学习。
因而,成人高校必须对人才市场进行认真的了解和调研,离开了市场,成人高校就会失去办学方向,对学校定位不明确,在人才市场上就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成人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思想,真正按人才市场需求来安排自己的人才培养活动,使人才培养和需求在动态中实现平衡。
参考文献:
〔1〕夏家夫,焦峰.成人教育管理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叶立群.成人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陈中永,郭永昌,刘彦.当代大学管理中的经营理念〔M〕.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