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

第1篇: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 外语专业 大学生 职业规划 测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57-02

宿迁学院多年来一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对学生的服务、管理、教育工作,其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也是深入开展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及学生工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宿迁学院引进了北森朗途职业规划测评软件,对历届新生均进行职业规划测评。该文主要根据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2015级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测评报告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帮助被测评的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素质、职业类型、岗位趋向”等重要职业特征,帮助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客观准确地了解自己,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定位,规划几年的学业生涯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为高校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 大学生职业规划测评的概念与意义

1.1 大学生职业测评的概念

大学生职业测评是指对行为样组的客观、标准的测量,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高校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及倾向、工作技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力,实施测量和评鉴。作为国内首套自助式职业规划测评系统,朗途职业规划测评整合了测评顾问、职业咨询师以及人力资源专家多年的职业指导经验,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受测大学生的职业测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其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职业测评对高校学生就业的意义

1.2.1 了解个性特点,准确定位方向,树立奋斗目标

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惑,加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在学习中苦苦追求着正确答案,却从不思考知识本身,更不用说融会贯通了。为此,可以向师长寻求一些合理建议,或是找专业的测评机构和职业规划师给自己提出相关建议,避免在未来的学习和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弯路。

1.2.2 了解健康状况,及时作出调节,正确面对未来

随着未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社会的激烈变革和转轨变型给大学生带来的不适应,职业目标理想和现实的反差,造成职业选择上独立性和依赖性的错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未来学习甚至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悲剧。而对相关心理问题,如果能引导他们及时发现并科学调节,就能够帮助他们正确面向未来。

2 对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宿迁学院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对外国语学院的2015级的179名外语专业学生(男女比例为1∶9,年龄在18~21岁之间)进行职业规划测评。为了能够以简便快捷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与特征,专门借助朗途职业规划测评系统,专项分析学生的行为风格、优势与短板以及相关特点等,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业规划与相关职业定位,减少职业生涯规划当中的盲目性。通过分析、研究测评结果,可以大致了解大学生的未来职业潜力状况。

2.1 从性格特质类型维度分析

MBTI人格测量系统是基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Carl G. Jung的心理类型理论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心理能量倾向、接收信息方式、处理信息方式、行动方式倾向等4个维度来分析人。这4个维度分别是精力支配:外向(E)和内向(I);认识世界:感觉(S)和直觉(N);判断事物:思考(T)和情感(F);生活态度:判断(J)和知觉(P)。其中两两组合,可以组合成16种人格类型,即内向+感觉+思考+判断、内向+感觉+思考+判断、内向+感觉+思考+判断、内向+感觉+思考+判断、内向+感觉+思考+判断、内向+感觉+思考+知觉、外向+感觉+思考+判断、外向+感觉+思考+知觉、内向+感觉+情感+判断、外向+感觉+情感+判断、内向+直觉+情感+判断、内向+直觉+情感+知觉、外向+直觉+情感+知觉、外向+直觉+情感+判断、内向+直觉+思考+判断以及外向+直觉+思考+判断。

从以上16种性格类型分类统计图中所统计的数据来看,在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2015级外语专业学生中,外向型的比例约占37.4%,内向型的比例约占62.6%;感觉型的比例约占63.1%,直觉型的比例约占36.9%;思考型的比例约占12.8%,情感型的比例约占77.2%;判断型的比例约占46.9%,知觉型的比例约占53.1%。从学生性格特征来分析,主要以内向型、感觉型、情感型、知觉型为主,崇尚非常个性化的理想及价值观。

2.2 从深层次动力源维度分析

从成功愿望方面分析,可以了解大学生在面对工作时是否有积极主动和努力进取的心态;从影响愿望方面分析,可以了解大学生在引导或说服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的愿望;从挫折承受方面分析,可以了解大学生在面对可能遇到的挫折、困难和失败时,可能会常有哪些心态、情绪以及可能产生的举动;从人际交往方面分析,可以了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与他人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和技巧等。

通过实际测评,大部分学生在群体中的影响愿望较小,成功愿望也不强烈,而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强。同样以外国语学院2015级外语专业学生为例,显示影响愿望在30分以下的有78人,占总人数的43.6%。由此可见,这些学生的影响愿望不强,他们不愿意对他人进行情绪、行为上的控制和影响。这些受测的学生在入学之前,有过班干部任职经历的较少,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接受他人的管理,逐渐形成不愿影响别人的性格特征。此外,在这批受测的学生中,成功愿望在30分以下的有65人,占36.3%,70分以上的仅34人,占18.9%,表明他们在大一入学时成功愿望不高,主要因为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获得的成功体验较少,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个体的进取心与积极性。在挫折承受能力方面,受测学生在30~70分之间的有71人,占施测总人数的39.7%,70分以上的有60人,约占受测人数的39.1%,表明这些受测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较好。受测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30~70分之间的有79人,占受测总人数的44.1%,而70分以上的有58人,占32.4%,体现出大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尚好,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可以较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3 结语

根据以上测评分析,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人格类型上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但是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相对集中性。测评结果可以较好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一定参考。当然,大学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共同的努力。从学校层面来说,高校应从学生大一入学时起,及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应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以及未来职业目标。从学生层面来说,大学生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对照测评结果,有意识地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黄忠喜,严秀娟,郭寒宇.大学生职业测评分析以及职业指导启示[J].科教导刊,2010(2):18-21.

[3] 梁春启,石磊.职业测评系统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3):131-132.

[4] 王刚,孟超.职业测评对大学生的实用性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114.

[5] 张朝辉.职业心理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8(S1):117,124.

第2篇: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关键词:综合测评;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33-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是高校对学生德、智、体等的全面评价,广泛存在于各高校中。作为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的一套综合性评价体系,它关系着学生在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中的表现,因而每年都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在高职院校开展综合测评,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突出问题

在过去的实践中,综合素质测评成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促使学生增强德育修养,加强自我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其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值得我们重视。

1.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模糊

每年的综合测评结果直接影响着奖学金的评比,造成部分学生对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出现偏差。他们认为,综合测评的结果就是评奖学金,除学习成绩之外,其中加分项目的多寡会直接影响评比结果。因此,有的同学会根据综合测评的加分项目来参与活动,在一些可加分的项目或加分较多的项目上表现较为积极,而对于一些义务性的活动则消极对待。这部分同学不能把综合测评作为对自己过去一年的一个综合评价,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片面追求参加活动达到加分的目的,难以通过测评对自身的能力加以反思,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使得综合测评工作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2.综合测评的作用有限

对于综合测评的态度,学生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绪:一种是极其紧张、分分必争;而另一种则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第一种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获得奖学金、获得荣誉,他们会十分关注综合测评的过程并积极参与其中,对于综合测评结果较为重视,在平时也会以综合测评的规定来要求自己,这部分同学,综合测评的监督及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是毕竟这部分学生还在少数;另一部分同学对于奖学金及各种奖项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做综合测评时应付了事,对于测评结果也漠不关心,更不会说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综合测评考核标准来督促自己,综合测评对这部分同学的意义微乎其微。

3.测评标准难以落实

综合测评的标准往往由校一级进行制定,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在高职院校中,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在参加活动、获奖项目、学习成绩、个人能力等各方面的特性差距较为明显,凭借统一的标准难以形成符合实际的适合学生的个人评价体系。因此,不少院系会根据自身实际对标准进行细化。由院系一级制定的细则出来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争议,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加分的项目上更加突出。对于班级较多的年级,虽然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在具体加分项目上,测评人员的理解与定义却难以做到绝对的统一。目前,我们的综合测评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对于定性与定量标准的区分仍然有模糊,导致在一些需要进行定性的评价上存在着人情分、关系分。

4.综合测评容易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

综合测评是对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一种评价,它需要学院多个部门互相合作。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是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事,即由学生处牵头,辅导员具体负责在各个班级开展,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导致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容易造成信息的失衡,也难以做到公正公平。对于各班来说,虽然班主任作为综合测评小组组长,但大学中的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管理参与较少,对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综合测评的具体操作多由班干组成的测评小组完成,其中不免出现一些不客观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大部分时间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应该由任课教师来完成,但是任课教师却几乎不参与学生的综合测评,使得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出现空白,只能通过学习成绩来反映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

二、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特殊性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综合测评,主要围绕学生的德育表现、学业成绩、文体素质和能力表现展开,但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学生基础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符合当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能够迅速适应并投入工作岗位的人才。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都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除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基本训练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时进入到生产第一线,就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

因此,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德育情况、学业成绩、文体素质,也应该要将学生的实训表现、技能操作的能力、是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考虑的因素,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做好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几点建议

综合素质测评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目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做好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维护学生的利益,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同时将有助于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改善。

1.高综合测评工作的思想认识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综合测评的意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全面的评价和反映,是考查学生德育状态、学习能力、文体活动能力及技能掌握情况的体系。它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希望学生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每一年能够对自己做一个总结回顾,通过与别人和与自己过去一年的比较,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顺利进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平时要加强综合测评的宣传,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综合测评的意义和考核标准,让学生认识到,综合测评的评价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从而主动参与综合测评,并通过测评结果反思自身的行为,争取更大的提升。

2.完善测评标准

测评指标的设置和分值要合情合理,既要考虑到全面性,又要体现重点引导性;既要有现实针对性,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兼顾平衡性[1]。在设置测评标准时,注重突出学生个性特长,既不盲目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也不让学生过分偏科,应该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更轻松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展现其特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业成绩的比例,增加学生技能素质的分值,围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等。也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另外,根据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优评先奖项的设置。在奖项的设置上,不简单以最后的综合测评排名作为评比的唯一标准,而是在总成绩的排名基础上,对各部分成绩突出的同学设立单项奖。将单项奖与综合奖相结合,既奖励单项表现突出的学生,也鼓励学生在单项奖基础上争取获得综合奖项,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3.合测评要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综合测评是一个大量信息处理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学生比较多的院系。如果可以将这些信息处理过程落实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则将会为测评过程减少压力,也可以减少由于经过时间较长而造成的信息模糊而出现的争议。建立综合测评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由各部门在系统中及时体现出来,最终进行评比时可以直接从系统中导出,这样的结果更为全面、真实。另一方面,通过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把测评指标分解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督促学生以测评标准进行自我管理,为期末综合测评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更好地发挥综合测评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4.合测评与就业衔接

把综合测评与学生推荐就业衔接起来。综合测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的反映。用人单位可以透过综合测评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并作为是否招聘的参考依据。企业在对学生进行选择时,如果学习成绩、德育表现差不多,更偏向于更具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综合测评与就业能力衔接起来,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制定综合测评标准时,可以把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一些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如职业沟通、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融入到评比细则中,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5.注重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

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用于学生。素质教育新形势要求下大学生测评的功能应更加全面,大学生测评还应有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应更多地在咨询、决策参考和调节控制力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2]。学生通过综合测评反思自己过去一年的表现,认清楚与他人的差距,查漏补缺。另一方面,综合测评对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反作用。通过综合测评,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表现有综合的参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特长,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和引导综合测评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业及参与活动的情况,既可以增强教师上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可以反映部门在组织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收效,指导各部门在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应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促进学生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个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体系 构建

职业生涯规划是英文“career planning”的意译。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的环境形势,方向性地计划安排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长计划的合理安排。

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笼统的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很少或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不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起步较晚

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这些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存在地域差异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

(四)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是专业化不强,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不稳定,专职人员匮乏。

(五)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需求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起点偏高、职业准备不足、职业攀比模仿。 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有51.4%的人队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有17.6%的人只有3—5年的规划。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自2003年以来,面向全校本、专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课程主要讲授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礼仪等。同时邀请用人单位hr和校友到校给学生做“实战讲座”等形式,这样的职业指导存在随意性和临时性的问题。2005年引进了教育部与航天四创合作开发的就业卫星精品讲座,同时开设校内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座教师,并将就业讲座纳入课外学分体系。2008年购买北森公司careersky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2009年,向2009级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讨论、比较、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了理论完整、操作性强的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组织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负责培训担任课程的教师;做好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班级、课时、教学时间与地点。

2、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为必修课。课程包括自我知识、职业知识、经济环境趋势、人际沟通,面试、简历撰写、工作适应等问题的分析和指导。

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组织学生完成课程配套的careersky测评系统的使用,通过实践教学、职业测评、以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职业认知,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实现人职匹配。

3、课程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作为必修课而设立的,学分设置为2学分,共计38个学时,根据院系、专业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实施课堂小班教学。

4、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教学方法:按专业相关性划分小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理论分析与测评软件,结合案例研讨与课程活动。

考核方式:学生完成测评报告和大学阶段职业发展初步规划为成绩合格,记课外学分2学分。

5、教师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等组成。每位教师在承担课程任务前都经过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培训,并取得ttt认证培训资格。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的客观反应。在09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软件对其在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后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前后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为:

(1)了解自我:此项测评前后差距不大,原因是09级新生刚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普测,其中有卡特尔多项人格测试(16pf),该测试旨在让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也开设有关了解自我、解释测评报告的专场讲座。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共同点的。

(2)了解职业: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对自身专业、社会环境、就业形势方面都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他们也认为高中对职业方面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行动力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个体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后,学生的行动力得到了提升,这和目标缺失的行动力是有差异的。

由于上述的调查是基于同一群体在时间上纵向研究。为更加直观的体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中的差异,又抽取了600名未接受过该课程教育的08级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对其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和09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在careersky的反应是趋于一致的。

2、学生参加课程后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对学生在使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后留言进行了主观分析和统计,总体分布如下:

三、西南林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访谈和对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分析,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师资队伍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个性问题,也是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共性问题。

(一)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计划,该课程从大一学生开始,持续两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在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引导下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白皮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缺乏全程化的专业指导,院系在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个别化指导上也十分欠缺;职业指导理念还偏重于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倾向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相对较少;课程相对单一独立,未能和社会实践、心理调试、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势在必行。

(三)师资队伍问题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基本都是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相应的专业人员极少。同样,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环节时缺乏实战经验,不少学生认为行业人士的讲座更有吸引力。

(四)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学生课后感受与收获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往往只有到了毕业学年,才会在即将面对社会、面对责任等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思考、学习了解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

四、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和完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一)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

(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

(三)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pazy a. joint responsibilit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s[j].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1998,(20):311—331.

[2]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实例、解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4]杨琼.云南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科爱好者,2010,2。

[5]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14—215。

第4篇: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及优化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Q1370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8日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一个人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教会大学生挖掘个人潜能,追求职业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研究调查显示,54.9%的大学生对自己不够了解;其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了解程度较高,约为3/4;但问及能力和价值观时,则仅有1/2,自我认知明显不足。而对工作的认知情况,仅有44.08%的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比较了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指导力度不够。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有很大的差距。国外许多学校在学生高中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但是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广泛开展,除了极少数的专业设置了相关课程外,绝大多数专业只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来开设。另外,有些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指导内容只是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和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二)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缺少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分析。从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看,授课内容多停留在多年前的职业生涯理论方面,理论、专业名词的阐释往往占用较多课时,缺少对当前的职业信息、职业环境的分析把握。某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8%的同学“没有关注过职业的变化趋势”。而对职业信息与职业环境的把握,则是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深入了解目前的职业环境,社会对哪些人才需求较多,才能有的放矢地编制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停留在上世纪中叶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职业锚理论的层面上,这些虽是职业指导的经典理论,可用于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但是在我国近20年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中,仍缺乏对我国大学生的大规模、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所以很难结合现实情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四)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建设落后,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目前,多数高校并没有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等,他们在经过了短期的就业资格考核后,就着手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工作。而且他们大多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另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领域,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发展、人才测评、心理咨询辅助指导,而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是缺乏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升。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上课方式仍有待改进。谈到现在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会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讲座。这是由于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用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这种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课程渗透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只有毕业班的学生会把此类讲座当成是求职前的救命稻草而“临时抱佛脚”地去听一下。其实职业规划,不应仅仅传授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自我规划的方法和能力,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课程设为必修课,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引入我国时间较短,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还非常的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有62%的大学生对自己没有规划,有33%的大学生的绘画不够明确,而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深入访谈后发现,许多高校大学生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己就业以后才要进行的一种规划,还有大一部分学生,抱着“边走边看,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思想,从主观上弱化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全。客观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然而很多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有的自我评价过高,只看到自身的长处,从小都一直体验着优越感,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追求的目标远远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还有的自我评价过低,只看到自身的不足,也会在职业过程中丧失很多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三)期望职业生涯规划一劳永逸。有些大学生在做自身的生涯规划时,全面透彻地分析了自我,也做了大量的职业前景调查,由此做出精细的规划,在此后的奋斗过程中,即使处处碰壁也不放弃。看似百折不挠,实则是要看职业规划目标是否合理和适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修正,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三、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鉴于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既应该提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又要改善高校提高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充分利用职业测评的工具,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效果。

(一)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全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大职业规划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理念,并在学生大一入学时就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地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它需要指导教师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应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应该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水平的关键所在。对此,高校要注重对职业规划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从多方面充实自己,考取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同时要安排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班进行系统的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校内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专业的局性限,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各行业有经验人士、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社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来校讲学,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力量,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且实践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个体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分析职业环境、制定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并努力实现,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是毕业生的专利,而是所有的学生都应享有的学习教育。例如,对大一新生,就可通过入学教育,让他们培养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在之后的大学生涯中,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能力寻找以后的发展方向。而对毕业班的同学,就可进行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目前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多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缺乏实践的引导,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少不了实践的训练,职业实践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根据社会需求发展自己的能力。对此,学校可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通过在专业对口单位的实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高自己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假期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五)充分利用测评工具,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认识自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不仅要依靠个人的自我判断,以及他人的评价,更要依靠科学的测量工具进行职业测评。专业的职业测评体系是以心理测试为基础的,它能对个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等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估,并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目前的职业测评方面很多,如职业规划测评、职业定位测评、综合素质测评、性格气质测评、职业发展测评、职业潜能测评、就业心理测评等,这些测评题目多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定量参考。

(六)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为在当社会,科技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一发展潮流而产生变化,所以为了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需要我们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以此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关键词 PDP;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65-04

一、大学生PDP自我认知系统简介

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对PDP(Personal Development Portfolio)的界定为[1]:个人发展规划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反映个体为了获得核心职业能力而选择的一系列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过程,以及反馈效果和评估过程。其实现模式专注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跟踪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动态形成过程,其视角是学生的个体角度。笔者曾到台湾高校考察交流,发现台湾部分高校已有比较成熟的PDP系统并应用于学生教育培养工作中,对学生成长有非常有效的辅助、督促、引导作用。为了将PDP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组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为试点,与深圳市浩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大学生PDP自我认知系统”。

在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体系中,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用能力(或称为可迁移能力)[2]。这些能力贯穿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是项目组设计PDP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当一个学生启动自己的PDP个人发展规划或者一个专业制定整个专业培养计划时,都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是目标制定、需求评估、职业规划的基础,是确定职业方向和专业学习方向的基础。不同阶段的自我认知还可以监督目标实施的进程,评估贯彻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质量,从而进行目标修订和调整。

自我认知系统将通过比较、逻辑分析、系统问卷调查、诊断活动等方法,通过创建自我识别文档、能力雷达图等形式,系统分析学生核心能力的实时状况。整个专业可以通过对参与学生的数据的综合分析,形成专业的分析数据,指导专业人才目标的制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大学生PDP自我认知系统共分公告、个人设置、导读、PDP规划、能力测试、实训报告六个模块,其中PDP规划中又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PDP性格测试、心理测试三个子系统,目前相关模块均已上线投入使用。本文主要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置及相关测评结果进行分析。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及测试情况

(一)测评系统情况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共有14道测试题,每道题的不同选项被赋予不同分值。14道题目各有侧重,按照素质的不同方面为六个组:职业了解程度(2题)、压力应对能力(3题)、学习能力(2题)、交流能力(2题)、专业技能(2题)、英语电脑能力(3题)。每位测试者测试完后,会得到一个总分以及对应的文字评价和建议。为了让测试者更加形象地了解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特点,系统会将测试结果生成一个正六边形雷达图,如图1所示。

(二)本次系统测试总体情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共有3个年级383人,其中2016级117人,2015级135人,2014级131人。2016年10月~12月期间,各年级学生在专业实训室、教学楼机房等场所进行了测试,共有330人完成测试,占总人数的86.1%,其中2016级116人(99.1%),2015级91人(67.4%),2014级123人(93.8%)。测试前由工作人员对系统作简要介绍,并现场解答测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力求使测试客观、准确。

按照被测评者每个子指标的得分,以年级分类统计了总的平均分和子指标的平均分。此外,为了了解被测试者的得分差异程度,我们逐一计算了各年级每个对应指标的变异系数,计算公式:变异系数=标准误差/均值。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学生的个别指标出现数据缺失,为了不影响对其他指标数据的利用,本文采取学术界对问卷调查空缺数据的处理办法,即用该学生所在年级其他全体学生该指标的平均值进行对应填补,最终得到了完整的数据。相关统计结果详见表1。个人总得分上,2016~2014三个年级平均总分分别为50.33、55.25、56.57,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呈现递增趋势,大二和大三分别比大一增加9.78%和12.4%,说明学生的平均综合素质在持续提高,这也符合我们平时对学生教育培养的直观认识。

三、对测试结果的分指标分析

(一)专业技能结果分析

专业技能分为专业知识掌握的丰富程度和专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两个方面,其平均分值都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明显提高。从两个角度分析这一结果:一是在六项指标中,专业技能和职业了解两项是在学生入学前最为缺乏的,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专业技能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几乎为空白,因此,一旦获得比较规范的专业教育,专业技能便可以得到快速提升;二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在三个年级的安排上通常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规律,同时越往高年级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的需求越强烈,成功率也越高,因此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感越强。从本次测试的结果来看,专业技能也是W生综合素质得分随年级提高的最大拉动因素,因此要更合理地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及学生特点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多管齐下开展教学活动,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英语电脑能力结果分析

英语电脑能力主要分为电脑技能、英语应试能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三个方面。电脑技能随年级持续提高趋势非常明显,大一比大二的分值增幅超过100%,这也符合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的情况。由于电脑不是我国高考的必考科目,因此中学阶段学生对于电脑的学习通常是基础的。大学阶段,电脑使用已经明确为必修科目,且大量的作业、活动需要通过电脑辅助完成,因此电脑技能提升非常快。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随年级上升而提高,大二、大三比上一年级的增幅分别为6.8%和5.8%,幅度相对平缓。而变异系数上看,口语能力的变异系数随年级上升而上升,说明越往高年级,学生口语能力的平均差距越大。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英语口语的提高是需要大量积累,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二是英语只需要达标就不影响毕业,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考虑到日后英语应用并不多,在英语学习上投入的时间精力相较少,而部分学生可能有出国或毕业后到外企工作的打算,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较多,最终使英语口语能力差异程度随年级提高而不断上升。英语应试能力大二最高,大一次之,大三最低,与我们的直观认识出入较大,也难以用金融专业的相关教学活动来解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该项问题的设置上是以“你最近一次外语考试的成绩”作为标准所致,而学生所参考的“最近一次外语考试”难度可能差异较大。

(三)职业了解结果分析

在职业了解方面,主要分为学生对金融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了解程度以及与本专业毕业校友的接触数量两个子指标。测试结果显示,大三学生比大一学生更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也跟毕业校友接触更多,分值分别高出6.6%和13.5%。两项指标的最高分值都出现在大二学生上,分别比大一高出14.4%和29.2%。究其原因,可能是金融专业所在学院曾经为目前大二的2015级举办过大型的校友系列讲座,其中由多名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校友对就业、创业经历进行分享并与在校生交流,而大一、大三学生没有接受过该系列的讲座培训。经验表明,大学专业学习期间是否了解未来职业、行业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从本次测试结果看:一是大三学生对金融职业发展以及跟金融专业毕业校友的接触并不显著比大一学生多,说明在本专业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职业生涯教育及相关实践是缺乏的;二是如果前文对于大二学生对应分值较高的原因分析属实(大二学生多接受过一系列校友讲座),说明这一类的活动应该作为重点在日后的工作中加强。

(四)压力应对、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结果分析

在压力应对主指标方面,三个子指标的最高分值均在大一,其中解决困难的能力分值甚至随着年级上升而逐步下降。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两个主指标的最高分值也都是在大一,其中学习能力分值也呈现随着年级上升而下降的趋势。虽然这两项主指标的子指标中“根据兴趣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最高值出现在大三,但仅分别比大一高出0.5%和1.4%,接近持平。

首先,第二大类三项主指标下的子指标评判都使用定性的标准,而非像前面第一大类主指标中有一些子指标采取定量方式评判。定性方式的优点是更直观,容易解读,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定量的问题;缺点是不同的人回答时参考的标准可能不一样,难以通过统计结果来反映客观情况。在第二大类主指标的一共7项子指标中,有5项最高分值都是出现在大一,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大一、大二、大三三个群体回答同样问题时候内心的标准不一样,年级越高的学生其主观标准也越高。

其次,大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变化规律[3]。笔者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呈现“U”形变化,具体表现为大一新生虽然人已经在大学校园和课堂,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小学、中学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在惯性驱使下身心状态仍然能表现为目标明确、积极进取的状态。到了大一下学期以及大二,学生会越来越感受到衡量优秀与否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唯分数论,而是多元化的,且校内外各种活动精彩纷呈,对于热衷于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又容易浅尝辄止,难以获得成就感。这时许多学生面临需要将原来笃信不疑的理念和标准推倒,重建自己的成长奋斗目标的问题,因此很容易出现迷茫和无所适从感,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本次测试中第二大类的7项子指标有5项最低分值出现在大二,可以充分反映这种情况。

第三,即使如前文分析所述,第二大类主指标受到学生主观标准不一样、心理成长规律的影响,但金融专业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获得感并没有随着年级增加而明显上升。本测试因没有定量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上述能力是否确实如分值反映那样,至少从获得感的角度,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无法让学生满意的。

四、启示与建议

(一)测试结果对金融专业学生教学教育工作的启示

第一,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种能力中最容易在大学阶段获得快速提升的。紧密结合金融企业、行业、市场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按照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扎实开展教学实践极为重要。第二,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识是弱项,通常不被重视,应当更多地为学生创造行业企业学习、考察、实习的机会,为本专业在校生和毕业校友建立更多交流渠道,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路径更为明晰。第三,对比三个年级的数据可发现大学期间金融专业学生在压力应对、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等核心能力方面的获得感不强。由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在专业学习之外的,因此这一状况可能是整个学院、学校的普遍情况,需要全面深入反思各项学生培养相关工作和活动在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上的方式、方法、效果,找出问题的根源,调整人才培养方略,以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为导向细化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手法并落实,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对PDP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改进

由于本次测评是PDP系统开发后的第一次全面测试,反映出了不少问题需要改进。首先,系统从网址输入到开始答题的路径较长,界面不够友好,影响学生的使用体验,甚至还出现答题者在主指标切换过程中将子指标题目漏掉的情况,需要对其改进。第二,本次测试中使用的测试题定量测试偏少,定性测试偏多,容易受到被测试者主观标准不同的影响,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时给结果分析带来很大困难,需要进一步对测试题进行重新设计。第三,需要加强在学生中对PDP系统的宣传,并做好测试期间的学生组织工作,以获得更高的答题率和数据准确率。

(三)充分发挥PDP系统的动态跟踪、反馈、指导功能

本次测试是统一时间段,自上而下组织完成。在后续对PDP系统进行完善后,应当让学生自行不定期测试,比对前后的测试结果,发现自己的进步以及需要弥补的弱项。导师也通过系统动态跟踪学生素质的变化情况,调整学生教育培养相关计划和工作,更充分地发挥PDP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郑红梅.个人发展规划(PDP):英国大学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9):84-86.

第6篇: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个体未来职业发展进行策划和准备,确定适合个体的发展道路,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奠基人是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1993后,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由“统招统分”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转变,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传入我国,并被引入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通过自身评估和对环境因素的分析,结合职业理想与对职业生涯的预期,在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帮助下,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出了“就业指导前移”、“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理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始得到关注。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指导与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工作并不理想。

目前,天津市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如何呢?近期,笔者采用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相结合的方法,在天津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中进行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总体满意水平仅为9.5%,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甚少,但需求迫切,学校应构建“全程辅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的大学生人数不到30%。但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提供适合个人特点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及方案。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内容明显不同。大一新生希望学校能够在他们学习本专业之前就能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领域、就业状况等有详细的介绍,然后再组织参加专业测评,最后制定适合个人特点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在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职业岗位。而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需求最迫切的是职业推荐和具体职位的面试辅导以及专业化的职业测评,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就业压力更大,更倾向于现学现用,为就业服务才是第一位的。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希望学校在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理论课程的同时,能够提供一对一“全程辅导”的专业化服务,以便大学生在遭遇职业困惑时,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

所谓的“全程辅导”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与大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辅导。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连贯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模式应该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向学生讲清楚将来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以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逐步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在就业过程中迈出人生职业生涯关键性的第一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学校应该根据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全程辅导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出大学生四年学习期间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全程辅导。

二、大学生普遍认为对自己的个性特长比较了解,但实际上接受过专业测试的人非常少,学校应提供更多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调查显示:66.7%的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基本了解,28.8%的学生非常了解。大学生普遍认为对自己的个性特长比较了解,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探索利用外部资源较少,比较容易一些,也可能是大学生对了解自我更重视。大学生对外部信息,如应对的技巧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等内容了解较少,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了解外部世界、学习具体方法需要利用较多的外部资源,比如信息渠道是否通畅,是具有足够的专业机构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是否有好的能力能够获得专业帮助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大学生对了解外部信息的具体方法不太重视。所以,要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机构的共同努力。虽然大学生普遍认为对自己的特长比较了解,但实际接受过专业测试的人很少,这就需要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机构提供更多更专业化的服务。专业化体现在:一是要积极开发和挑选真正适合我国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增加测评的信度和效度;二是要建立一支专家型的测评队伍,给测评对象以科学的测评及合理的方案设计。所谓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依据学生自身条件和要求,结合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利益,所制定的具备个性化特征的就业方案。因此,校方应首先为大学生提供不同行业就业情况的报告,包括职业性质、发展前途、就业的难易程度。然后对学生进行择业意向测试,了解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分析可行的职业选择,帮助其建立一套基本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跟踪和辅导,适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三、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选择专业比较盲目,学校应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由依赖向独立,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过渡的时期,此时他们对职业生涯倍感兴奋,但却缺少理性的思考与规划。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专业与兴趣完全一致的为5.4%,专业和兴趣有一定关系的也仅为39.2%,即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自身的兴趣没有多大关系,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是以父母的意愿或亲朋好友的建议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初就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理想。即使大四的学生,仍有16.2%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没有考虑或者根本不知道,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非常明确的仅为7.6%,而对未来3―5年在职业发展上有详细规划的则仅仅为5.8%。职业理想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缺乏动力。即使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目标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而导致目标的偏失。例如,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有优势没有充分的认识,制定的职业目标偏低,难以起到激励自己行为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用人标准,以致制定的职业目标过高,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而丧失信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那种“考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的想法已经不复存在。学校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职业理想的树立一定要切合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要学会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择业,一定要认真分析、了解自身,对外部环境做出科学评估。制定的职业目标必须与自己的性格、兴趣和才能结合起来,要有实现职业理想的具体步骤和的行动计划,并为此做出各种努力。

四、学校应充分发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核心作用,构建立体的三级管理服务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当大学生面临职业困惑时,向父母寻求帮助的为27%,说明父母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向朋友或同学寻求帮助的占31.1%,说明同伴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位置也不可小觑。但随之问题也突现出来,大学生的同伴关系,即使学长其本身也处在职业困惑期内,他们能给予大学生的一些建议本身也缺乏理性的思考,而本应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教师和学校的专业机构往往却被学生们所忽略。从座谈中不难发现,大学生希望更多的得到学校专业机构和专业教师的帮助。

学校在学生生涯规划中担任重要角色,起到理念引进、条件保障、具体指导、过程监督的作用,学生顺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面展开需要学校的全力推进,只有学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贯彻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给予全面服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才能体现,效果才会十分明显。因此,学校对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运作应采用“学校-院系-班级”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负责制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和课程体系的设计等,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各类信息的整理、分类,层层下达;各个院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快速获得相关信息和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等。这样的立体三级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实效,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五、大学生对职业生业规划表现出普遍认同,学校应为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及就业提供更多选择及制度保障

调查数据显示,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与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67.6%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在进入大学校门后就开始考虑,而且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这一结果充分反映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同。因为大学中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及完善的制度保证体系,为大学生职业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种选择和更多可能,比如,选专业制度、选修制度、双学位制度、学分制度等,也就是说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不仅可以重新选择专业,而且可以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广泛涉猎更多其他专业的内容,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各种与未来就业有关的专业证书及职业证书。而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就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预留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

六、部分大学生有明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但缺乏实施方案的实际行动,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跟踪服务制度

虽然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也有了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且许多人也制订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但没有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认真按规划执行,自我激励和自觉行动,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而是规划是一时心血来潮,规划完了就完了,把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束之高阁。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规划好自己的时间,严格要求自己,让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因此,有了方案,关键是看行动,这也是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学校的专业辅导机构不仅要帮助大学生的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同时要有定期检查以督促其按计划实施,跟踪反馈以不断完善和修正其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怀伟,韩艳春.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3):

115-117.

[2]赵本喜.从“职业锚”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2):52-55.

第7篇: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每当谈起人才测评,我所认识的HR 人员表情都非常复杂――人才测评不能不用,可又用不好。先来看看HR们的困惑吧。

故事:王林的困惑

王林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招聘专员。公司上个月招了10 名大学生作为生产部门的储备人才。在招聘中,人力资源部使用了一些新的方法来招聘。王林发现,最省心的方法就是用测评来进行第一道筛选。然后按结果排序,挑出分数高的几个,再进行面试。

但这一次他碰上了大麻烦。这10 个大学生里,生产计划部林经理认为“勉强”可以用的只有3 个,剩下的都“不像个样子”:非懒即傻,或者既懒又傻。林经理很窝火:职位说明他都是专门和王林研究过的,谁知道竟然招来这样的人! 他的人才计划也就成了个空架子。

王林想不明白,那十个大学生测出来的成就动机和思维能力都很出色,绝对在中人之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隔壁的B 公司也这么招大学生,怎么招的人就很合适呢?

王林找到我,并将他的测试题递给我。看到题目的第一眼,我就明白了王林的问题所在:测评的题目设计得太有问题。态度和兴趣测试都带有严重的倾向性,比如,其中一道题“你更喜欢:休闲/ 加班?”而能力测试题则是从网上找来的所谓“空间能力”“逻辑能力”的测试题。这样的题,碰上阅题无数的大学生,还有做不好的?

我又问王林是否和用人部门的主管商讨过这些招聘标准,答案是没有。可想而知,用人部门对大学生的期望和王林认识到的标准存在很大的距离;这样招聘,效果好才怪呢!

解读:HR 使用测评的三大误区

王林的状况非常典型,几乎每个招聘专员都有过这样的烦恼。其实,每个公司用的人才测评工具大同小异,择业者在无数次的测评中,也培养出了自己的测试经验,对这些题目驾轻就熟,准确度自然降低。

这表明, 企业在人才测评软件的选择上,本身还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

1. 以为测评是万能的,什么素质都能测量;笔者曾经遇到认为通过测评可以考核员工忠诚度的人力资源总监;

2. 闭门造车,沉迷在自己的研究中,置用人部门对人才的需要于不顾,缺少沟通;

3. 认为测评只是走形式,走过场;测试的结果根本不看;更相信自己阅人无数的经验。

避开测评误区的三个前提

怎样避开这些误区呢?关键在有三点:

1. 正确理解人才测评的适用范围。人才测评可以用于测试职业兴趣、价值观和职业态度,以及一部分的通用能力,比如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测量前三项可以用于进行人岗匹配,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测评能力则通常用以衡量胜任力。

但是,人才测评也有空白,即专业的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比如,很难用人才测评来确定装配工人的能力。对于人才测评不能企及的部分,需要HR 与用人部门共同商讨实际的操作办法,以保证考察的全面性。

2. 确认所测量的内容是企业所想要的。在进行招聘和选拔前,必须和用人部门沟通想要的员工特质,并确定考核的方式,比如是否采用人才测评。

3. 提高人才测评的效果。即使是可以测量的特质和能力,如果测评的效果不好,同样不能作为招聘的参考。那么,要做好人才测评,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a. 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首先,根据需要测量的内容选择工具,比如要测试思维能力却用MBTI,肯定是无效的;其次,尽量选择信度和效度高的测评;最后,要注意“被试者适应”情况,遇到分数异常的情况,最好备有候选工具进行重测。

b. 测试人员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性。大部分的测评工具要正常使用,企业的HR 人员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认证,比如MBTI,就需要经过认证才能保证使用效果。

企业常用测评工具推荐

出于经营和战略的目的考虑,企业应更多地着眼于胜任力和工作环境的融入能力的测评。因此,除了使用针对个人的各类职业测评外,企业常用的测评工具还包括以下两种:

1.DISC 测评:一种测量行为风格的工具,基于WilliamMoulton Marston 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风格可以分为四种因子:D(Dominance 支配型)、I(Influence 影响型)、S(Steadiness稳健者)、C(Compliance 服从型);四种因子的不同水平造就了各人不同的行为风格。该工具可用于招聘,选拔和调整组织结构。

2.PDP 测试:一种测量自我认知和预测行为模式的工具,在全球已经有400 万例的成功测试案例。目前主要用于人力资源计划和考核中,包含了四个分支模块:Proscan(天赋诊断)、Jobscan(招募选才)、Teamscan(团队诊断)、Training(培训)。相比MBTI 等工具,PDP 测试更富有针对性(针对企业环境),但相对成本较高。

最后用四句话来概括,我称之为NICE 原则:

注意范围(Note the boundary)

确认所测(Identify what you want)

第8篇: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毕业生 调查 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和职业准备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更加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能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帮助作用,使学生在踏出校园的同时也赢得职业成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观念转变,提高方法等手段来改善目前自身状况,努力发展与未来职业生涯目标相适应的内在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大学生自身,重点是获得和改善自身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知识、行为、动机、态度等因素,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1.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以河南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50份调查问卷。为确保调查的可信度,按比例向女生随机发放33份,男生发放17份,调查过后共回收50份,回收率100%。问卷采用匿名填写方式,比较能放映大家的真实情况和想法。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6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和定位、规划意识与行动、职业准备、课程和就业服务等职业生涯规划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问题并总结了原因。

2.调查结果分析

(1)自我认知和定位方面。调查显示,32%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非常了解,66%的同学只了解一些,还有2%的同学不太了解;对于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同学(44%)只了解一些,可见学生自我了解程度不够。其中84%的学生通过同学、朋友来认识自我,34%和26%的学生通过家人和老师进行自我了解,36%的的学生运用网上测评工具。由此可知,学生认知的获得缺乏科学性,有较大的主观因素。学生对自己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清楚的占42%,不太确定的达到54%,还有4%的学生感觉不清楚,并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2)规划意识与行动方面。调查结果显示,98%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只有2%的同学认为不太重要;6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可见,大家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比较高。对于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2%的同学表示感兴趣,一定会去;62%的学生一般学校要求了才会去,14%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还有2%的同学感觉没用,不会去。可见,学生态度不端正,缺乏主动性。只有18%的同学知道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不太了解。有68%的学生对大学四年的生活、学习有过规划,但是没有坚持多久,58%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规划,还有42%的同学不太清楚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规划。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3)职业准备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8%的同学不太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专业,42%的同学非常了解;没有关注过喜欢职业的变化趋势的占44%,关注过的占56%;88%的同学对自己喜欢职业的从业人员要求不太清楚,只有12%的同学感觉非常清楚。可见,人力专业毕业生对职业环境还不够熟悉。只有12%的学生参加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为就业打下基础,62%的同学都很少参加,还有26%的同学几乎没有或者从来没有参加过。由此可知,学生实践比较匮乏。

(4)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方面。调查显示,有14%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具有实用性,70%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理论性太强,还有16%的同学认为课程理论与实际脱节。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的设置存在问题,实用性不强,还有待改进。

(5)就业服务方面。调查中,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只有20%的同学感到满意,64%的同学感觉一般,还有16%的同学对其不满意。针对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对自身的影响程度,10%的同学选择了很有影响,74%的同学认为它的影响一般,还有4%的同学认为完全没有用。可见,就业中心提供的服务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有90%的同学认为大学阶段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体现了大家对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和正规化的需求。此外,58%的同学希望获得职业咨询的服务,55%的同学选择了人才测评,51%的同学希望得到具体的求职辅导,还有46%的同学想要职业推荐。可见,学校对相关服务的建设还不够。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全面认识自我,准确自我定位

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除了从家人、朋友同学、老师那里外,还要借助相关的测量工具。比如艾克森情绪稳定性测评、卡特尔人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等。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可以借助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理性评估,可以借助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或者通过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自主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准确的自我定位包括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路线和发展方向。确定职业目标可以采用SWOT分析,职业定位就是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和目标进行最佳匹配。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在性格、兴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能力,专业知识及社会环境,对将来的工作进行方向性的规划。

2.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于行动

首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讲座,要积极主动参加。因为只有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框架,才能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怎么去规划。其次,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的评估以及对职业环境的了解,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然后制定大学期间具体的学习和实践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符合目标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规划开始可以是短期的,1年或者一个学期,一个季度,关键是把计划一点一滴落实于行动。

3.熟悉职业环境,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在学校把主要精力都用来学习专业知识,对外面的职业环境了解不多,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都比较欠缺。所以,应当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掌握外部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也不会影响学习。一是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将专业知识与择业就业结合起来,深入社会,形成全面、客观的外部环境认知。二是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如青年志愿者协会、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与专业相关的活动项目,深入体会社会环境。三是通过专业导师的引导和推荐,有针对性地参与实践。

4.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及实用性

对相关课程的学习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课程的开设要具有系统性,从入学时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全过程。大一注重意识教育;大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实践能力;大三开展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大四引导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付诸于实践,帮助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要打破单一的课程设置,使课程内容多元化,充分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整个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素质测评、专业实习、行为训练等有机结合。

5.加强就业服务的建设

学校要注重就业中心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帮助。就业中心除了定期开展招聘会,举行就业讲座,校内招聘信息之外,还要及时与校外各大企业取得联系,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岗位推荐和实习服务。学生也要经常关注学校就业信息网的动态,获得更多就业方面信息。

加强人才测评和职业咨询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测评建设力度。运用心理测量、情景模拟等手段,对人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等因素进行测量。学生能够通过测量结果客观认识自我,摆正心态。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咨询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会因为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只有加强面向个人的个性化的职业咨询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发展方向。

四、结论

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并不乐观。在自我认知及定位、职业准备、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对此提出了5条对策:全面认识自我,准确自我定位;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于行动;熟悉职业环境,进行社会实践;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及实用性;加强就业服务的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全面推进和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9~261

[2] 葛玉辉.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5~85

[3] 常万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

[4] 万生彩.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J].出国与就业,2011,2

第9篇: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现阶段从业人员中大学生仅占5%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占从业人员近40%。据有关专家预测,全国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数量要在2000年每10万人口3611人的基础上,提高到2010年的7700人,2020年达到13000人,2050年达到31000人。显然,我国的人才缺口是巨大的。同时,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是相当大的,只要认真把握机会,就业是不难的。为了及时掌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给学院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使学院能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管理、教育和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而促进学校稳定、迅速地发展,2010年3月及6月,我们分两次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和牡丹江师范学院的不同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霍兰德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主要从学生自我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和职业选择三个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16份,回收问卷50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97份。为了弥补集体问卷测查的不足,调查还采用了个别访谈的方式。两次共访问39人,其中包括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取的34人和主动来访的5人。

一调查结果

1在专业选择上表现为盲从

一般理解的专业选择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在高考成绩、学校以及专业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1.8%的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兴趣、个性,并且表示他们是被动地选择自己的专业。被调查学生中有37.9%的人表示所学的专业是家属或高中教师或朋友们“帮助”选择的,这部分学生中有23.3%的人在上大学之前对自己所选专业一无所知,是不是喜欢、是不是适合学这门专业从未考虑过。被调查学生中有24.4%的是通过服从调剂过来的。

2规划意识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59.2%,有设计的占35.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

3自我认识不充分,规划目标模糊

访谈结果显示,46.8%的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全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优势与劣势,61.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性特质等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因素了解不透彻,48.5%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一味强调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单位,而不愿去新兴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中小城市及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甚至有22.6%的学生为了这些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特长,不顾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兴趣;有11.8%的大学生缺乏自信,不了解自己的优点;还有25.4%的大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4不能将规划付诸实践

在付诸实践中,有87.3%的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就业的重要性,且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地提供相关方面的指导,有32.1%的学生提到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但73.7%的学生未做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规划,原因有的是不知道怎样做规划或认为还太早,有的是想毕业时再考虑。

5了解就业途径的方式欠主动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获得招聘信息的途径依次是招聘会、熟人介绍、报纸、网络、电视、广播,其他渠道很少。

二原因分析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7年12月,教育部下发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必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职业生涯规划课开设时间较短,内容及教程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而且,不少高校往往只对毕业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把这些课程当做就业的“特效药”直接灌输。但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我国尚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尝试研究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的实践经验可作借鉴。作为刚刚兴起的事物它主要是从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的角度出发,集中在学生学习的某个阶段,如学生刚入学或大学毕业前夕的求职阶段,缺乏动态性和持续性,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此门课程的开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2开设此门课程的师资力量还不雄厚

在大多数高校里,目前负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任务的主要是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他们所从事的具体指导服务工作之一,他们大部分不但缺乏扎实的就业指导基本功,而且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技巧,对人力资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3与课程相配套的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进行心理和职业倾向测试的测评工具很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是否适用于我国大学生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不少高校缺乏对包括政策咨询、心理咨询、职业方向咨询、就业途径咨询和个案咨询在内的职业咨询服务工作等设施进行配套建设,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性格矫正、良好兴趣培养、良好个性发展。因此,不能满足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4大学生自主就业意识淡薄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的自主择业意识淡薄。目前所有毕业生所面临的是双向选择的就业大环境,既然社会的用人单位已经走向社会走向高校去招聘自己所需人才,那么大学生就应该放下自己所谓天之骄子的“面子”,走出校园,走进用人单位。目前大学生们欠缺的就是能放下自己身份的勇气,不能主动去找用人单位直接上门推销自己,而是狭隘地选择来招聘会或学校的那些有限的用人单位。

三相关对策

上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及高校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从各方面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以最终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

大学生自身必须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够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使人生事业发展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规划意识,同时加强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增加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深入了解和认识自我,增强对外界环境的分析能力。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对自我有充分地了解和认知,同时对外界大环境有深入地分析能力。自我认知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能力等,也就是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更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在做好自我认知的同时,大学生也要进行外部环境分析,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人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环境才能够充分地展现自己。另外,高校应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调查,对所开设的规划课程做相应调整,以适应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配备一支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管理理论、具有职业设计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的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指导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让他们在传授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展职业指导、咨询、推荐等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我,激发学生向规划目标努力的动力,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为科学有效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强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建立职业咨询指导与测评服务机构,引导学生理智就业。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把职业规划作为就业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使教育、管理、服务融于一体。同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测评系统,让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职业测评,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较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职业定位问题,更合理地做出职业选择。有了高水平的服务机构,可以实现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辅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在全面了解各方面政策信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到西部地区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跨省市就业,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同时也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主动寻找就业岗位,使学生多渠道理智就业。

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锻炼体系。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机构要积极吸取相关方面的成功经验,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以达到职业规划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如社会实践、参观学习、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活动及与专业结合较密切的社区咨询服务活动等,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意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或模拟人才市场,以使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从而提高其择业质量及对就业的应对能力。这些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熟悉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同时,也进一步修正其职业定位,有助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牛丽丽.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10.

[2]张冬梅.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4-96.

[3]田晨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河南教育(中旬),2008(2):69-70.

[4]蔡闯,王庆环,郭扶庚.大学生就业:观念创新天高地阔[N].光明日报,2007-03-08(3).

[5]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