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范文

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

第1篇: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范文

旅游市场的营销对旅游产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旅游行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进行旅游市场营销特性分析时,首先要确定目标市场,并对专门市场区域进行划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格局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调查,并在旅游行业中实施不同方式的市场营销。

二、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市场营销在政策上不占优势,市场的无序性是旅游市场营销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旅游行业要想发展需要加强自身的运行机制,加强国际层面交流与合作。现代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虽然顺利,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中小旅行社中市场营销方案依然存在职责模糊、市场无序以及多方插手等问题。加上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进而造成了旅游市场营销在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的盲目性。此外,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企业之间进行盲目投资,使得旅游产业不能正常发挥其优势,导致旅游行业开发进步空间较小。

三、旅游市场营销特性分析

(一)模式方面传统旅游营销以资源、资金以及设备为主线,通过经济基础来决定上层建筑。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主要以管理、知识以及智力为主线,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和旅游消费的需求进行策划与活动组织,并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效的产品和服务。现代旅游市场营销需要企业不断将其业务进行拓展,最终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营销模式中更加注重旅游管理与协调,特别是在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游客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

(二)市场调查现代旅游市场营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细分,主要根据市场的特点和节令特点,对营销进行区分,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策划,并达到旅游营销计划的宣传。其中旅游营销的战略核心是以交换各自需求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在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时,旅游营销的价值得以体现。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在政策上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国家的支持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在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中,旅游业要想发展需要在市场发展的前期中做好市场调查,并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方针。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对旅游者的需求研究,对旅游环节中产生的意见进行征集,这些意见能够为现代旅游市场营销提供发展性建议。

四、现代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策略

(一)选择营销平台在科技信息时代,首先,选择合适的旅游市场营销平台能够有助于在互动营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推动旅游行业的高效传播,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客户进行导航、导游、导览以及导购,以科技信息设备为依托,实现客户的智能化旅游体验。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互联网等技术引入旅游经营当中,在各个旅游公司联网状态下,做到旅游线路通畅,实现信息共享;其次,导游人员和其他旅游公司之间的业务对比能够促进各个旅游公司发展,在对比竞争中改进管理漏洞。导游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仪表、言谈举止,不仅要客户留下良好印象,还要在保证顾客至上基础上,将企业文化进行积极传播。

(二)开展营销活动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中,旅游营销活动的开展需要借助媒体与新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网络中号召力较强的媒体能够有效利用社会人气优势,为旅游营销活动奠定关注度。在旅游行业中需建立完备的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对游客售后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对客户对旅游产品的意见以及建议,针对特定的区域、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资料库,在进行市场营销以及新产品开发中能够有一定的方向性,并且有效避免项目开发的盲目性。此外,旅游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还能在社会真树立良好口碑,为今后旅游服务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旅游营销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旅游行业能够有效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在政府部门对旅游产业的正确引导以及对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大力扶持,旅游业从传统营销模式中脱胎换骨,牢牢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实现了旅游产业科技信息化。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逐渐转变,在我国旅游行业未来市场中,市场由卖方市场向着买房市场变化,我国旅游行业面临着新的经营环境,不仅要抵抗外来企业的冲击,还要紧贴经济发展形势。现代旅游要想在市场竞争激烈中得以发展,行业内部需要制定与实施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营销战略,正确的营销策略不仅能够对企业的有限资金进行合理利用,还能够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适用市场各个发展时期的需求,保证旅游行业不被市场淘汰。对于其他企业而言,旅游产业的改革成本较低、操作较便利,在社会中的震荡比较小,现代旅游市场营销成果能够为其他行业改革提供经验。

五、结论

第2篇: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旅游管理;旅游行业

智能手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浏览相关信息时会留下数据信息,每天产生的数据信息量都十分庞大。对这些数据的精准分析,能够充分了解用户的喜好,从而帮助企业作出更加正确的发展决策。旅游用户的喜好信息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想要进一步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则需要对用户进行精准的定位,并且为之匹配相应的产品,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大数据的含义和特点

大数据简单来说是指容量大、类型多、存储速度高且应用价值大的数据集合,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正在产生,在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能够快速地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捕获和处理,并且能够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相关企业的发展来说则是十分重要的资产。

大数据对旅游行业发展的影响

之所以一直强调要将大数据积极应用在现代旅游管理过程中,是因为应用大数据具有许多优势,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旅游行业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相关需求进行研究,目前旅游数据信息的获取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一些大型的在线服务商获取信息,例如人们所熟知的携程、飞猪等,这些在线服务商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旅游信息,同时还是旅游者需求信息的来源。二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来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如今社交网络平台的应用十分广泛,许多游客都愿意将自己的旅游经历分享到社交平台上,在各大平台上都可以获得一手的旅游信息资源。三是通过相关部门或者企业自身的一些智慧旅游设备收集数据信息。通过对旅游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发现旅游的淡季和旺季,并且能够掌握消费者的一些旅游喜好,这些数据都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以此为基础来对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新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更加精准地满足游客的相关需求,这样能够从总体上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和其他行业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一个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精准掌握数据信息,则注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企业间的竞争会进一步演化为数据信息间的竞争。

大数据被应用在现代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数据技术还不够成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被广泛应用在旅游管理过程中,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有的大数据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大数据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在进行数据库信息存储和共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而且目前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化水平也不够高,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二,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不够先进。许多旅游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会应用大数据,但是目前大数据的信息安全技术不够先进,使得在运营的过程中会出现隐私泄露的情况,用户的隐私被泄露会对用户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进行加强,建立旅游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旅游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第三,缺乏完善的安全规范体系。目前旅游行业缺乏完善的安全规范体系,并没有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规范,缺乏对数据采集和共享的严格管理。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职责并不明确,一些细小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将会影响现代旅游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大数据在旅游区的应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必须要积极应用大数据。如今大数据在旅游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被应用在旅游区。如今大数据已经能够被很好地应用在一些5A级风景名胜区,使得该区相关旅游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极大提高。目前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致力于优化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旅游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消费群体的喜好和消费习惯,在此基础之上能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还能够及时了解景区内的设计是否能够满足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是否符合消费群体的审美标准,对于一些不够受欢迎的设计区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景区整体质量,进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旅游。第二,大数据在旅游企业市场定位中的应用。旅游行业和其他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区别,旅游行业想要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前想要对消费群体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会十分困难,因为缺乏相关技术支持,数据分析既耗时又耗力。但是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可以积极应用大数据来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这样能够帮助旅游企业打造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产品,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和改革,帮助企业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旅游企业可以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筛选出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进而开拓市场,这样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三,大数据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将大数据应用在旅游市场营销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互联网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传播范围也非常广,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一优势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对旅游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科学的营销方案。如今旅游行业每天所产生的信息量在不断增加,信息高效交互和传播有利于推动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让旅游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旅游企业在对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时,可以从中找出一些潜在的风险问题,根据风险问题提前设置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能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第四,大数据在旅游企业宣传中的应用。每个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是不同的,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信息,这样才能达到高效宣传的目的。这就需要将大数据应用在旅游企业宣传过程中,旅游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能够更好地设置广告宣传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做好旅游管理工作,而做好旅游管理工作的基础是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挖掘最为准确的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相关服务方案,这样能够进一步使旅游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镜,郑坤.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4):39-40.

[2]田超,孙丽艳.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旅游,2019(12):102,104.

[3]刘万庆.浅谈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度假旅游,2019(4):293.

第3篇: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范文

智慧旅游由数字地球、智慧地球的概念延伸而来。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规划,智慧旅游是智慧地球在旅游行业的拓展。旅游业与物联网、互联网及空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旅游业历经旅游信息化、旅游数字化、旅游智能化到旅游智慧化的发展过程。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开创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1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通过信息化引发旅游发展战略、运营方式和产业格局全面变革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国家旅游局同年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 年左右时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2年,建立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4年确定旅游宣传主题“美丽中国之旅?智慧旅游年”;为保障智慧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1月份《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强化队伍建设,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智慧旅游专业培训和智慧旅游交流活动,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劲旅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市场交易规模约达5402.9亿元,较2014年3670亿元同比增长47.2%。在线旅游市场和智慧旅游发展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了机遇。探索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OPEC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

二、智慧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研究,Pauline J. Sheldon(1997)在其《旅游信息技术》一书,全面介绍了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技术。 Hannes Werthner等(1999)在《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一种挑战性的关系》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业的产生的挑战和影响。Hung J C(2011)在云计算环境下提出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智慧旅游框架,并提出了应用云计算为游客的终端设备提供旅游咨询服务。Giacomo Del Chiappa等(2016)分析了智慧景区中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共享和转化过程。Xia Wang等(2016)运用FCEM-AHP和IPA方法从旅游者角度测量了智慧旅游吸引力。国外对旅游智能系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包括旅游目的地智能推荐、基于社会视角的智能旅游系统运用。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本文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输入“智慧旅游”作为主题进行检索,梳理相关文献,国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包括智慧旅游概念、内涵及理论体系的讨论(张凌云等,2012;姚国章,2012),智慧旅游系统和模式构建研究 (姚国章,2012;高天明,2012)、区域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 (王清荣等,2014)涉旅企业和旅游服务的“智慧化”研究 (张凌云,2012)、智慧旅游评价和市场影响分析 (韩玲华等,2014)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研究(高燕等,2015)等相关方面。

三、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旅游局《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1068所,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其中,旅游相关专业研究生共招生1736人;本科教育共招生5.3万人;高职高专共招生11.08万人;中职招生12.30万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人才已经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培养结构。纵观2015年旅游业发展,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测算,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3%,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随着旅游发展进入“高速时代”,旅游类人才需求紧缺,世界旅游理事会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和相关企业不采取行动,旅游行业中将有1400万份工作面临风险。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类院校逐步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工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伴随智慧旅游时代到来,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仍显滞后。如何创新智慧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智慧旅游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旅游管理基础课程中,仍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实操实训较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智慧旅游相关课程未能引入,酒店管理软件、旅行社管理软件、电子商务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在一些高等院校还未引进或充分利用。另外,智慧旅游实践教学环节需加强,需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室建设,实践实训需加强与智慧型企业、智慧景区的对接,“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智慧旅游实操技能,切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

经济的发展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更注重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之中,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城市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成为发展趋势,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更加智能化,智慧旅游需要智慧型旅游人才支撑,智慧旅游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旅游信息化技能,如图1。旅游管理类高等院校是培养智慧旅游人才重要基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要求。

(一)跨学科知识培养

一方面,旅游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具有跨学科研究特征,旅游管理类人才不仅要掌握旅游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市场营销等相关交叉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养生旅游、情感旅游、研学旅游、探奇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互联网旅游等“旅游+”衍生的旅游新业态需要旅游管理类人才掌握跨学科知识;智慧旅游使信息技术融入到旅游各要素之中,影响着游客旅游体验,旅游管理类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旅游相关理论,还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加强旅游管理类人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应具备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BBS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运用能力,借助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和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主动感知、甄选旅游相关信息,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智慧旅游人才还需要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树立“时刻营销”和“智慧营销”理念,通过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开展高效智慧营销,提高客源市场规模。

(三)智慧旅游素质和智慧服务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备智慧旅游服务素质,培养能够适应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旅游网站等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的高技能智慧人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散客化趋势日益凸显,旅游者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40亿人次国内游的人群中,自由行人群高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有2/3的游客选择自由行,自由行都是游客最爱的旅行方式。这要求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在利用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进行“线上”、“ 线下”服务时应树立智慧旅游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四)智慧旅游管理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要求旅游管理类人才提高智慧旅游管理能力,能够适应智慧旅游行业及相关智慧旅游企业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旅游相关行业信息技术,如酒店在线预定管理、旅行社管理软件、景区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交通流量监控等,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旅游信息数据,完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监管系统、旅游投诉管理系统,综合协调分析旅游信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进行有效管理。

五、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创新性构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智慧师资队伍建设、智慧旅游教学方法培养智慧旅游类人才。O――(Objective cultivation)目标导向培养。改革教学与市场脱节现状,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P――(Professional cultivation)人才专业性培养。培养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专业型人才。E――(Entrepreneu

rship and Innovation)创业和创新性培养。注重智慧旅背景下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C――(Social Communication)社会沟通能力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加强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对接,“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要注重引入智慧旅游教学方法提高智慧旅游教学效果。高校应加强智慧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六、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提升路径

本文基于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提升路径,包括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方法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

(一)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

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与市场供应错位现状,树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结合智慧旅游发展趋势、智慧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新要求,校企对接,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素质、实训实践操作技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化学生对旅游智能导览系统、旅游在线预定与营销、智慧旅游办公系统等智慧旅游信息技术的掌握,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智慧旅游发展需求的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即优化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拓展技能课、学科选修课程等模块,一方面,增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景区管理课程融入智慧景区管理内容,旅游市场营销引入数字化新媒体营销内容,旅游规划与开发增加智慧景区打造、智慧旅游交通规划、智慧开发管理等智慧旅游建设内容;另外,拓宽原有课程体系,增设旅游电子商务、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

(三)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

智慧旅游注重旅游业的创新性和科技化,智慧旅游要求智慧旅游人才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高校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课程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开展技能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通过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等智慧旅游环节加大智慧人才创新性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主动适应智慧旅游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提高创新综合能力。

(四)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优化实训教学时间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中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实训室建设,高校可通过多样化渠道争取经费建设集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管理与服务等于一体的信息化智慧旅游实训室,利用云技术、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 “线上”、“线下”模拟操作,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技能;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依托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与智慧旅游行业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共建智慧旅游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校企签订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智慧旅游人才。

(五)智慧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需要智慧师资队伍做保障,“互联网+”、“旅游+”背景下,需要打造一批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旅游管理类教师要掌握智慧旅游理论知识,并将智慧旅游理念、智慧旅游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实施智慧旅游教学。其次,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熟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型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营销可由具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师担任;再次,聘请智慧旅游行业和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智慧旅游“双师结构”;最后,高校应加强对智慧型师资队伍培训,通过国培及省培项目、访学、选派旅游专业教师到智慧旅游企业学习等渠道打造智慧型、复合型教师,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师资支撑力。

第4篇: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范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断和传统行业相结合,形成“互联网+”的产业模式。在旅游行业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运用,带来了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旅游电商、自由行、定制旅游、智慧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和销售方式,于此,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有必针对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变化分析新的旅游人才需求趋势。

一、“互联网+”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旅游者的影响

“互联网+”对旅游者最大的影响在于旅游观念的改变,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互联网,旅游者在旅游前就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旅游行程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资源改变了旅游者旅游观念从而影响到他们旅游决策的制定,导致旅游需求市场的变化,旅游者不再满足于旅行社所提供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更加依赖灵活多变的旅游电商产品来满足自身追求个性,希望与众不同的心理。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搜索,预定结付等服务使得旅游者的出行变得更加便利,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尝试脱离旅行社的中介,独立制定计划外出旅游。散客游,自助游、定制游、等的旅游方式已成为我国旅游的主流旅游模式。

(二)“互联网+”对旅游企业的影响

互联网对旅游产业最大的改变在于旅游信息的获取变的更加简单、廉价,造成传统旅游中介机构旅行社的信息优势几乎全部丧失,从而导致以大批量销售旅游线路产品获得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利润的旅行社行业受到冲击。旅行社开始转变运营模式,一方面,规模大、实力强的旅行社导入旅游电商的模式成立自己的OTA,例如港中旅下属的芒果网等,但是网站运营、维护和网络人才的养成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实力较弱的旅游社通过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周到的服务内容来赢得市场。而旅游OTA之间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竞争愈加激烈,需要研究旅游者的需求,不断细分旅游市场,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更有特色的产品来站稳脚跟。

二、旅游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作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旅游大专院校,担负着旅游转型期间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分析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企业转型的人才需求趋势才能更好的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通过走访旅游企业以进行调研,对人才需求情况做出以下分析:

(一)旅游综合素质高、职业素养强的人才

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是首要看重的是学生能否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旅游企业注重经验的积累,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时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阶段,需要学生能够坚持因此企业在招聘时十分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旅游行业是一个对客服务的行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和人交际,具有开朗活泼的性格和良好的外形气质条件,同时最好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便服务外国客人或者和海外供应商联系。

(二)国际旅游人才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放开了对出入境旅游的管制,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因此,旅游企业急需一批精通一门外语,掌握外国文化、国际礼仪懂得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涉外旅游人才。另外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对于旅游服务标准、旅游产品开发也日趋国际化,旅游企业急需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人才结合国际标准开发研制一批高水准的旅游产品。

(三)旅游电商人才

随着旅互联网技术在旅游行业的深入运用,旅行社的线路设计、产品销售、导游服务等主要环节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例如线路设计时旅游者需求分析、同行线路价格比较,产品销售时运用新媒体宣传进行病毒式营销,导游服务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收集客史资料等都离不开对电子商务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旅游企业需要一批既能够掌握网络营销、新媒体宣传、大数据分析、跨境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够掌握导游、计调知识的旅游电商人才。

(四)有创新思维,能提供个性化服务旅游人才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者大大的扩充了信息来源和降低了信息成本,有利于旅游者自己制定行程外出旅游。尽管个人行、散客游占据了大量的旅游市场,但是旅行社还是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来获得一席之地的。因此,旅行社急需一批有创新思维,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旅游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信息搜索和整合能力,同时在旅游专业以外还能够掌握跨专业的知识,例如旅游+养生,旅游+体育等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旅游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三、总结

第5篇: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分析

在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已经实现了文化旅游形式的快速发展,该旅游模式本身具有较高的整合,涵盖的知识较为广泛,其在不断实现推广的过程中取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文化与旅游产业在实际融合过程中不仅为传统的旅游行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内涵,也实现了对文化产业的带动,实现了两者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一、旅游与文化两种产业的融合机制

(一)产业融合的路径

由于文化与旅游产业本身存在着功能、特色以及优势等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实现两种产业的融合发展的途径也具有多样化。其一,产业的资源融合。其主要表现为在旅游产业中所表现出的多种因素为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同时文化产业中的思想与技术都为实现特色旅游产品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助力。其二,产业的市场融合。旅游产业本身就有十分广泛的市场空间,可扩展性能较高。而现代化的新型文化产业又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两者之间的市场空隙为实现两者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发展途径。其三,产业的技术融合。其主要是指旅游行业中的产品更新需求很大,而文化产业中的相关技术为这种更新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实现技术融合有助于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完善。旅游与文化两种产业的融合机制的形式主要可通过以下图1进行展现。

图1

(二)产业融合的模式

就两种产业的融合模式而言也是具有多种形式的。其一,开发型模式的运用。其主要是指积极从多个角度出发,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同时也注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例如“印象”演出就是该模式的有效应用。其二,体验型模式的运用。该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主要是实现对文化资源所具备的体验功能进行充分利用,使文化资源成为重要的旅游消费形式。例如,迪士尼乐园进行主题动画片的制作就是这一模式的有效运用。其三,再现型模式的运用。该模式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是就旅游地区本身富含的文化资源进行重现。例如,在西安曲江旅游点策划的《大明宫》等历史文化的重现。

(三)产业融合的动力

发展并促进两种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包括内生与外生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主要是指市场竞争压力的驱动,后者则主要是指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详细来说,随着消费观念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需求从最开始的观光发展至当下更改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正是由于这种旅游观念的转变才引发了产业融合的发展。而面对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都在不断的实现旅游优化,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并在利益的不断驱策下,完成两产业的不断融合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政策支持作为主要的外生动力,对实现产业融合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主要是在政府意识到实现两产业融合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进行颁布相关支持措施为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

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措施探究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旅游与文化》一文中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 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作用。”到了九十年代,喻学才等旅游文化学专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一)实现融合与发展方式的不断优化

文化与旅游产业在不断实现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型的文化旅游产业,该产业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发展特征,有利于实现产业发展的双赢格局构建。但是在实现产业融合时,应当在实现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盲目的经济效益追求过程中对文化资源造成破坏。相关企业应当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寻求该产业的重要发展切入点。同时还应当就两产业之间存在的重要交叉点以及产业互动点进行明确,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方式与措施。

(二)优化资源开发的整合工作

在就产业的相关资源的开发整合工作中,相关企业应当积极考虑到产业联动发展的实现,加大在相关产业中的投入力度,实现更加广泛的产品开发。同时,就旅游行业的发展来说,要实现该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关企业应当积极将旅游产品的研发与销售纳入整体的旅游行业规划工作中,加强相关产品的宣传与促销,从而实现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此外,相关企业还应当重视旅游与文化行业的重要发展纽带与切入点的作用,更加全面地就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运用,提高该产业的文化内涵。最终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进一步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与p赢局面的建立。

(三)加强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要更好的实现产业的融合与发展,相关部门与企业应当积极加强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相关企业与部门的高效协作发展。首先,完善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协同合作机制,促进协同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应当在以实现产业融合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带动下定期举办联席会议,就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协调开展进行讨论,并要求双方积极参与到产业融合发展计划的制定工作中,并就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与宣传工作进行探讨。其次,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分别的发展计划与措施的有效整合与衔接。这主要是由于各个产业本身都具有专门的发展规划,要实现产业融合工作的开展就应当积极就分别计划中的发展目标、发展措施以及发展布局规划等方面进行结合,实现协同进步与发展。

结束语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旅游行业与文化行业的不断发展,积极实现两个行业的融合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有助于我国具有旅游与文化双向功能的新型产业发展。所以,相关部门与企业应当明确该融合实现的重要性,并积极就实现有效融合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最后还应当积极制定推进产业融合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与明确。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通过产业融合的形式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第6篇: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范文

一、旅游云平台的行业发展现状

智慧旅游是旅游行业及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业态,其以更加面向应用、及以用户促进旅游目的地产业升级为目的,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实施智慧化改造。智慧旅游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化技术、通讯技术和金融结算等先进技术在旅游业的充分运用,并能不断推动信息产业、通讯业、金融等行业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

架构在云平台上的智慧旅游系统,其本质是以更加开放、兼容和吸附表现形式为行业服务,并通过云平台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应用于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让旅游资源具备感知能力,同时通过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的通信,实现达到对旅游资源更加精细和实时管理,对旅游消费者更加精准和贴身服务,最终实现旅游活动全过程的智慧状态,并通过旅游产业链各环节信息资源的云端服务及资源共享,形成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的三大部分,并互相协同,搭建智慧云旅游的核心服务。

二、旅游云平台的设计目标

根据目前的旅游行业发展现在与发展特色,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政府、游客及行业企业三者之间的信息交互相对闭塞,各旅游服务及管理系统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同时现行封闭的产业运作方式又严重影响到了产业运作的效率,及行业水平的有效提升,我们建设智慧旅游云平台,关键就是通过云服务技术手段来从中解决各类不同子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数据交互的问题。

平台建成后,在云之上开展数据集成与应用,比如旅行社可以通过接入云将旅游团行程、成员数据提供给旅游行业监管的系统,实现旅游行程报备,满足政府部门行业监管需求;旅游预订通过接入云平台实习与各旅游酒店的内部系统、各景区订票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开展数据实时对接,实现剩余酒店房源、景点门票等旅游信息的实时动态更新,同时游客通过手机的APP客户端应用可以实时看到最新的旅游行业及旅游微观信息。

故建设统一的云服务数据中心是旅游云平台建设的根本核心与重要基础,通过云平台中的数据交换引擎来整合各类的旅游数据资源和数据,包括政府管理数据、企业经营数据,以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通用类型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采集、存储、加工,最终实现云服务数据中心和各类旅游应用系统之间的融合服务,并能为不同类型的异构数据库、不同数据报文格式转换间的数据实时交换提供基础底层服务,通过底层架构来打通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在建设云的过程中,云数据的可获取性可以通过在云端之上,不同旅游系统底层通道来建立共享数据库加以实现,而数据的可理解性则需要各相关部门合力,通过在云系统建设过程中,建立数据的统一交换标准与数据架构体系来加以实现,具体则可以包括⒙糜涡幸蹈饕滴裣低承枰共享的数据集中在云中实现建立旅游行业共享数据库,采用标准数据格式描述和表现各种行业数据等规范性统一工作是云平台开展建设的前期重要铺垫与云平台的设计目标。

三、H3CCAS的具体旅游云平台应用

H3C CAS虚拟化平台是H3Cloud云计算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传统虚拟化的各类软件,H3C CAS采用高性能虚拟化的内核,实现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全面虚拟化的融合。H3C CAS虚拟化平台能够通过云技术,有效整合数据中心的信息化基础资源、精简硬件服务器数量、简化信息化管理操作,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的有效效果。通过高可用(HA)、动态资源调度(DRS)、动态资源扩展(DRX)、零存储(vStor)等特,H3C CAS虚拟化平台可持续为用户提供一个稳定高效的虚拟化运行环境。

H3C旅游云需要承载并投入面向运营的业务,不仅仅是旅游服务内容的生产系统链接,更详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在公有云基层设施上部署与私有云同构的面向旅游业的PaaS和SaaS服务平台,可以展现技能资源的运营,让各地游览机构可以以服务的模式共享云平台的服务和软件,集约化利用资源;各地旅游机构通过云实现互联以后,可以进一步在针对各自的特点开展 B2B 业务,如模式、内容等多种经营,共享运营后的大数据,而政府及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将来能够获取大数据的分析,从中吸取经验,不断提高旅客的旅游体验的效果,最终提高景区的竞争力,步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在H3C云平台上,通过对使用者的不同属性与服务对象区分,可以划定旅游者子云、旅游政府部门子云、旅游从业企业子云三大服务云区间,同时云间数据交互与实时共享。

旅游者子云的服务内容包括信息浏览―利用终端设备浏览景区信息和游客评价,为确定旅游地提供便利;信息查询―确定旅游地点后,利用终端设备查询旅游地点及周边的交通、食宿、购物、娱乐及旅游企业等信息;信息咨询―对有疑问或感兴趣的信息可进行在线详细咨询;电子地图浏览―在线进行电子地图浏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览,方便制定旅游者制定行程计划;互动分享―在线与其他旅游者进行互动分享,对旅游景区提出意见或建议。

(一)旅游政府部门子云服务内容

1.旅游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展宣传,并各类景点的活动信息。

2.旅游资源管理维护服务,供游客及时了解旅游资源,监测旅游景点及周边交通状况、客流量等信息。

3.旅游者信息管理服务,政府部门对旅游者信息进行梳理管理,对旅游者相关投诉、意见建议等及时回复处理。

4.旅游企业管理服务,政府部门管理旅游从业企业的相关信息,监督企业市场营销行为,规范行业运行秩序。

5.统计分析服务,统计资源数量、密度、车流客流量,分析旅游数据并从中得出旅游评价结果,预测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规划旅游服务资源分部。

(二)旅游从业企业子云服务内容

1.企业电子商务服务,通过在线预订和、在线支付等服务开展电子商务服务,包括酒店门票预订、旅游产品购买和旅游网络咨询服务等。

2.旅游客户管理服务服务,对旅游者数量、收入水平、购买行为等数据分析,并确定潜在可能客户,结合针对营销、开展订单跟踪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旅游售后服务。

(三)旅游者子云服务

除运行在云端之上的服务器服务内容之外,云平台还提供了移动APP客户端的旅游者应用,主要包括了景区信息查询,旅游导览,旅游攻略三大模块。其中景点信息查询模块包含景点信息,旅游公司信息,周边厂商信息等查询功能;旅游导览模块包含景点搜索,线路查询,自我定位,天气预报等功能;旅游攻略包含攻略查询,攻略,离线地图下载等功能。客户端从 H3C离线云模式出发,基于Android及IOS技术来满足旅游者移动导览需求的服务应用。

四、结语

第7篇: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学科;学生培养;商务模式;课程建设

1 引论

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最初几年的快速发展后,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日益成熟和壮大却反而停滞不前了,甚至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旅游专业似乎也比较尴尬,本科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很高,但行业内就业率并不高。另一方面,国内的旅游行业管理者对旅游业的自身认识也有待提高,他们在用人方面存有一定偏见,甚至提出宁要旅游大专、中专、高职毕业的学生,也不要旅游本科生,更不需要研究生。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旅游行业只需要懂得基本待人接物礼仪、会干粗活的农民工就行,而似乎只有导游和厨师才需要一些专业技能。

随着旅游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善,随着教育部实施学科目录管理,旅游学科被划入工商管理学科门类之后,不少学校按照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在“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下,按照管理学的要求设计课程内容,此时的旅游学科则又出现了边缘化迹象。

对于旅游学科的学科属性问题,南开大学王健认为,“旅游学要建立起独立的旅游学科,而要证明具有这种学科资格,就必须能够提出具有方法论内涵的旅游学基础理论体系。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3个层级构成。”谢彦君把旅游学科归属于交叉学科,但他认为,当前的旅游研究“对旅游的理解被局限为一种企业和行业活动;旅游学术积累所形成的知识框架的主体是管理学知识。”吴必虎、邢珏珏在研究旅游学学科体系分类的基础上绘制了旅游学学科树,希望构筑起旅游学科的知识和研究体系;但其学科树的构成也与众多学科相交。

由于未能在学科属性上达成共识,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在课程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方面,争议也较多,基本的观点在于,要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来设计培养方案,但由于各地旅游业发展背景和方式有所不同,旅游高等教育因此也应有自己的特点。保继刚认为,抓好就业才能提升旅游学科地位。何建民阐述了国际上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分类:一是侧重于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以美国大学为主;二是侧重于实务的研究与教学,以欧洲大学为主。吴旭云等分析了上海旅游人才需求状况后指出,上海旅游行业急需“旅游高端人才,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新兴旅游业态专业人才”等3类人才。上海各旅游高校专业设置单一,对新兴旅游业态关注不够。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两极化现象:旅游本科生主要向管理干部培养方式靠拢,旅游大专类则向技校看齐。

世界旅游组织则干脆把旅游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挂钩,认为,旅游专业教育和训练是为了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旅游业竞争力。关于教育和训练的区别,zais指出,“训练是一种改变人们职业行为的技术手段;教育则是开拓人类环境的知识领域,并适应这种环境。”

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旅游业的职能在不到30年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经历了从创汇到经济增长点、再到民生工程和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根本性转变。因此,总结30多年来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经验,从源头上梳理中外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分析“旅游”的构成,探讨旅游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是建立旅游学科基本理论与教育模式、完善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

2 从旅游业发展的起点分析“旅游”

2.1托马斯・库克的“旅行商务模式”

今天我们研究的“旅游业”,起源于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的活动。托马斯・库克的时代正是英国处在工业革命的时代,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重要的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伴随着工业化到来的是城市化,人类从自然经济时代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从农业生产方式进入工业(商业)生产方式,从乡村生活进入城市生活。

对于乡村生活方式而言,人们的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相接近,区域间人员鲜有往来。而城市生活方式则不同,人们的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相隔离,人们的生存必须依赖于物质的充分流动(即市场的存在),这也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必然出现大规模的跨区域移动。也正是因为有大规模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广泛移动,才会使得旅游具有一个“产业”的规模。因此,旅游业是伴随着人类从乡村时代进入城市时代而出现的,也必然伴随着城市化的成长而成长。城市经济越发达,物质转移越充分,人员移动也越频繁,旅游业的规模就越大。

因此可以说,工业革命为旅游业的诞生从市场上和技术上奠定了基础。一是市场基础,它是由城市化的人口聚集带来的,人口聚集规模越大,旅游市场基础越大;工商业发达导致人员交流,工商业越发达,旅游业规模就越大。二是技术基础,规模化交通运输技术和电报电话的信息交流技术的持续改善,也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托马斯・库克是19世纪英国的出版商人,由于对当时酗酒问题的关注,托马斯・库克经常参与反酗酒集会。当时反酗酒的主体是英国家庭妇女。为让妇女们参加各种禁酒集会,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大批妇女从一个城市前往另一个城市的旅行,因而使得托马斯・库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旅游业。

托马斯・库克所从事的工作有3项比较典型:一是组织禁酒大会的旅行,二是开创参与伦敦和巴黎世博会的服务,三是为英国政府组织军队的后勤保障。这3项活动说明,出门旅行的目的并没有成为限定“旅游”的构成要件。托马斯・库克对旅游业的最大贡献并不是创立了旅行社,而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可以把这种经营模式称之为“旅行商务模式”(Tourism Business Model),其属性是:①以旅行为边界的产业组织方法;②以人际服务为核心;③旅行目的是产品类别,旅途服务是产品基础。

今天旅游业态变化较大,经营手法有了重大改进,服务的技术也有了空前的提高,但是托马斯・库克开创的旅游经营模式的基本属性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还是“旅行商务模式”。

2.2中国的“旅游业”特指“观光旅游”

中国之所以一直到今天还是使用“旅游”而不是“旅行”这个词,主要因为中国早期的旅游产业完全是建立在观光需求的基础上。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左的思潮禁锢,人们还一直把旅游当成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但为了满足经济建设急需外汇,而采取了大力发展国际入境旅游的对策。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入境商务(公务)客人很少,观光旅游几乎成了中国旅游业唯一的产品,而“观光业”也很大程度上成为旅游业的代名词。

因此,习惯上我国通常将基于“观光目的”的“旅行”来涵盖“旅游”。于是在中文语境中,无论是在业界、学界或者是在管理层,对于“旅游”的理解通常有了约定俗成的含义,那就是特指以“观光”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旅 游业的三大业态:旅行社业、饭店业、旅游景区。学界一般以景观开发和再造作为设置旅游学科的起点,旅游学科也是为此设计,形成了“景点(景区)开发”加“旅游接待”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很明显,如果单纯从观光的角度理解旅游业,恐怕将难以承担“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任。因此只能回到托马斯・库克所创立的“旅行商务模式”的起点上,重新认识旅游学科的知识体系。

3 旅游职业特点变迁

3.1传统旅游就业状况

到2006年末,旅游行业就业人数为271.34万人。其中,旅行社28.59万人,占10.5%;星级饭店158.04万人,占58.2%;旅游区(点)、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84.71万人,占31.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7》)。《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统计口径显示,国内对旅游业的认识还是集中在以观光旅游为基础的传统领域。

旅游行业就业显示了以下特点:旅行社行业吸引的就业人数保持稳定,但在整个旅游行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就业岗位仍以导游为主。饭店依然是旅游就业的主要去向,而饭店就业岗位以一线服务员为主,社会地位不高,且平均薪酬不及社会平均薪酬。旅游区(点)容纳较多的就业人员,但也以一线服务人员为主,行业薪酬略高于社会平均薪酬。酒店行业的管理岗位薪酬高于其他管理岗位的社会平均薪酬水平,而一线服务岗位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国内旅游专业本科生在旅游传统行业内就业的意愿较低。

3.2旅游本科毕业生就业趋势

旅游就业的现状体现了旅游行业的特点,“旅游”业也就是传统的观光旅游趋于式微,因此,按照观光旅游需要培养的导游、酒店管理、景点管理等人才必然存在局限性。虽然传统旅游行业的就业已处于停滞状态,旅游本科毕业生行业内就业较低,但也大可不必对此过于担忧。

根据我们对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毕业生们虽然不在传统的旅游行业工作,但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却是与旅游服务高度相关。大多数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包括客户服务、商务策划、商务运作、商务控制、旅行业务策划和管理、事件营销、俱乐部管理等。

这种就业趋势其实正体现了旅游行业的悄然变化,“旅游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光业,新的“旅游业”正在成为一个规模空前的以“旅行服务”为基础的“服务产业集群”。学生的就业趋势也体现出与这个产业集群相关的知识体系特点:①以跨文化沟通为基础的服务;②基于旅行目的产品和项目开发(如公务/商务旅行,文化、娱乐、健康以及无特定目的的休闲旅行);③旅行服务的职业要求从单纯的旅游行业向社会所有行业渗透。

4 “旅行商务模式”规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与课程设计逻辑

如果我们对托马斯・库克所创立的“旅行商务模式”进行解剖,就可以发现,这种商务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旅途管理+旅行目的服务”,是以“旅行活动”为边界、以人际沟通和服务为基础、旅行目的开发构成产品类别。因此,从“旅行商务模式”来理解“旅游学科”,可以发现,“旅游学科”的知识体系需要包括3个知识模块:①基于人性需要的“服务”:人际沟通;②基于旅途保障的“管理”:旅行业务;③基于旅行目的的“开发”:娱乐与商务。

4.1旅游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服务学

旅游行业的工作,甚至大多数商务工作,更多的是“人际服务”,这种服务又是以“跨文化沟通”和营造客户尊严为基础的。

传统的工商管理学科是培养资源控制或决策型人才,即我国文化中的“干部”人才。但实际上,社会更多地则是需要“职员”式的服务型人才,或者说更多地是执行式和资源经营型的服务人才,而非决策型的管理人才。由于中国高校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那时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属于“国家干部”,也就是今天的“管理”人才,这种培养干部的思路一直左右着高校甚至是社会,使得各个高校在管理学科培养目标方面具有高度的趋同性。特别是对于“厚基础,宽口径”的片面理解,导致“管理学是个筐,干部培养往里装”,“学管理,当干部”成为管理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预期,从而导致“管理”专业人才严重过剩,而“服务”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城市社会,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以及城市集约化生存需要,人们越来越追求细节的完美,这将主导对人才需求的方向。社会需要的人才主要是能够“做事”,就是能够熟练从事事务性工作的服务专业人才,而不是对人、对资源进行管控的干部型(管理型)人才。

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经营的过程可以看出,有关企业管理的内容较少,而与旅行业务相关的计划和服务则较多。因此,旅游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应该是“服务学”为基础。但作为本科层次培养的服务型人才,不同于专科层次的服务人员:专科以下学校培养的服务人员主要侧重于对服务工具的操作,本科生则重点在于提供事务型管理服务。同时,本科层次的服务与通常的管理学科培养目的也不同,这种管理学应该属于MBA或者研究生层次。

本科层次的“服务”,主要是指为客户提升附加值的过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而非服务的技能。因此,对这种“服务”可以给定的定义是:①具有将决策者、专家的意图或商务思想形成方案的能力;②具有将纸面的方案转化为行动的能力;③具有营造顾客尊严、设计商务礼仪、擅长服务沟通的能力;④具有服务产品开发、服务运行管理、服务营销的能力。

西方国家的旅游学科中有专门的Hospitality Management,Hospitality中文直译是“友好”的意思,国内普遍翻译为“接待管理”;但事实上,“接待管理”很难真正符合“Hospitality”的意思,因为它确实包含了“友好”的意思,而“友好”的意思可能包含在中国的“服务”这个词之中。

所以,旅游学科的知识体系基础是“服务学”(Hospitality Management),它也是旅游学科的平台课程体系,可称之为“服务学”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旅行商务运作能力,主要课程内容应该包括:服务链管理、服务沟通、文案撰写、礼仪设计与管理等。

4.2基于旅途保障的“管理”:旅行业务

凡是人们离开家门的行为就是旅行。某种程度上说,物流专业是研究物质流通的专业,而旅游专业就是研究人员交流的行业,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旅游业最发达的城市不是传统的旅游城市而是经济发达城市的原因。旅途保障管理是传统的旅游接待行业,但其外延已经扩大。它以旅途过程中的服务种类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这个课程模块可以归纳为“旅行业务”管理模块,这个模块属于旅游学科的传统内容,它包括:

(1)旅行业务管理:从传统的旅行社管理发展而来,它应该淡化企业管理内容,突出旅行计划管理,加上导游业务的部分内容。

(2)酒店管理:酒店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接待系统,而且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所以酒店不仅仅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其本身已经是一个综合服务集聚产业。

(3)导游:我国对导游的理解太狭隘,有学者引用国外的说法,将之称为“目的地解说系统”,它涵盖了目的地、旅游景区的各种指示牌设计、引导系统设计、人员解说系统等,因此将其视为“旅游目的地导引系统”可能更恰当。

(4)旅游交通管理:与大交通不同的是,旅游交通主要是指旅游者的交通信息咨询、交通过程组织与控制等软性的事务。

(5)餐饮管理:本来主要指旅游餐饮管理,但现在延伸到了一般餐饮管理。餐饮管理往往与酒店管理构成一个在旅游行业中相对独立的专业门类。

(6)旅游商业:这是指为旅游者在旅途中购物的服务,与普通商业有所区别。旅游商业目前是国内最薄弱的行业。

虽然“旅行业务”模块属于旅游学科的传统内容,但国内大多数教材中无论是从知识结构、业务流程还是理论思路都受到传统观光旅游的影响,显得比较片面,未能适应旅游新观念的变化,因此,从“旅行商务模式”的角度出发编著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的教材成了当务之急。

4.3基于旅行目的的“开发”:娱乐与商务

前两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执行力,开发类模块则是培养学生的旅行服务开发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发散性思维、高度的创意和开发能力。因为这个模块是对旅游者旅行目的的开发,也就是旅游市场开发,它包括项目开发和产品开发。可将这一模块以“旅游规划与开发”来命名。由于旅游者的旅行目的不外乎“公务活动”和“个人事务”,分别可以用“商务旅游”和“休闲旅游”两个小模块来概括。

(1)商务旅游模块:会展策划与管理、商务策划与管理等。

(2)休闲旅游模块:休闲学、娱乐学、文化创意开发、运动与保健管理、景区景点开发等。

5 总结与讨论

第8篇: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潜流失;职业生涯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191-03

一、我国旅游行业人才供需矛盾分析

2006年上半年,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在北京一份报告,预测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行和旅游经济强国。众所周知,旅游经济强国的核心资源是人才,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关联性。然而种种数据表明,中国旅游行业人才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旅游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培养规格与需求类型之间的矛盾。

1.旅游人才的培养状况。据统计,1990年我国仅拥有旅游院校215所,在校生49 022人;而截至2003年底,全国拥有的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达到1 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学校713所。2003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59 004人,其中,高等院校199 682人,中等职业学校259 322人。与上年相比,在校生总数增长了10.1%。而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增幅高达54%。我国旅游教育为旅游行业培养了100多万名专业人才,为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绝大多数的旅游院校专业方向雷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

2.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截至2003年底,中国现有旅游涉外饭店一万多家,星级饭店9 751余家,全国旅行社达到13 361家。而目前旅游行业劳动力资源短缺,人才资源更为匮乏。我国旅游业中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旅游专业人才比例偏低。据统计,旅游饭店中仅有36%的总经理所学专业与旅游相关,中层经理一级的旅游相关专业比例高一些。旅行社人才中旅游专业人才比重较高,超过了总量的一半,旅游景区中非旅游专业占81.7%,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中非旅游专业高达90%。因此,旅游业急需大量的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人才,否则将制约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3.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单从供给与需求来看,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另一方面,旅游院校在不断扩招生源,可以投身于旅游业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旅游业的人才市场在理论上是可以达到供需平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旅游学院饭店管理系的毕业生中只有不到30%的人尚留在饭店工作;广东某全国重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1998届35名应届毕业生中,仅有8名学生到酒店行业就业;在针对湖南省三所高校的2004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的问卷调查中,有32%的人选择了旅游行业以外的企业就业。旅游院校大学毕业生在本行业的就业率低下,旅游人才供需严重错位,这是当前必须认真面对和探究的问题。

4.旅游毕业生的“潜流失”。旅游或饭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选择旅游行业或饭店作为就业单位,对于旅游业本身来说也是一种人才的流失,与旅游企业在职员工的流失相比,我们将这种流失定义为“潜流失”,即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不选择在旅游业中就业,而是流失到其他行业工作的现象。这种潜流失的影响不光是针对某一家旅游企业而言,而是对整个旅游行业都存在的。

二、旅游行业人才“潜流失”的原因

1.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认可度偏低。中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仍以分数为基础,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些考生只是凭一时兴趣,或是对旅游和饭店行业的新鲜感、好奇感,填报了该专业;有的学生则是因为所报志愿已录满,被动调剂到该专业。当他们经过专业学习和实习,对本专业和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有人会发现该专业与自己当初报考时的想法大相径庭,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在旅游行业发展,于是产生专业与意愿的背离。这种对职业的不认同感就会促使他们在毕业时选择其他行业就业。

2.受传统意识的冲击,“终身职业”观念缺失。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这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个特殊的就业问题。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对大学生择业会产生影响。另外,饭店、导游是吃青春饭的观点也使得大多数学生没能将旅游职业看成自己追求的终身职业,在舆论压力或父母压力下放弃在旅游业工作。这种对职业的偏见及短见是现阶段旅游行业人才“潜流失”的根本原因。

3.个人主客观条件与职业的不对称。任何企业在招聘时都会遵照一定的职业要求与岗位选拔标准择优录取,所以,大学生个人的本身条件也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目前,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旅游企业存在对旅游人才价值评价的行业偏见,招聘时过于看中“硬件”,比如年龄、身高、长相等外部条件,而忽视个人工作的动机、能力及先天的素质(真诚的微笑、得体的语言等),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流失;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使一些确实不适合从事旅游业的大学生不得不选择离开旅游业,比如个人的性格因素、身体因素。在饭店及旅行社企业中,乐于助人、细心和喜欢交际等这些关键素质对个人的从业影响是很突出的。

4.其他客观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旅游企业招聘时往往有“重经验、轻学历”的招聘偏见;旅游企业薪酬偏低;晋升速度慢,空间有限;企业对大学生培养和管理上的欠缺,等等。另外,我国高校旅游专业仍然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行业因素在教育中的体现严重不足,导致旅游高等教育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职业生涯设计――解决旅游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关键

据每日商报报道:目前浙江理工大学对本地高校学生就业心理做了一次调研,在对自己专业的喜欢程度进行选择时,45.9%的同学选择了“一般”,21.9%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很多同学表示愿意转行或从事与专业相关行业,选择单纯从事专业工作的同学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只占20%。由此可见,对所学专业有“排斥”心理是中国大学生的通病,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时有很大的盲从性,很多人只是根据自己对职业的印象来对自己选择职业的范围进行限定和妥协,不能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在对职业进行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相信某个人的信息,掌握职业信息不全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得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体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职业生涯设计包括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观念的研究,也涉及就业准备和对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1.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与把关,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的教育。“性格决定一切”这句话放到职业上就是“性格决定你的职业”。个性品质和职业适应性有非常大的关系。非要做自己适应不了的工作,要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入学时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和把关,借助于职业测评和性格测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全面客观地思考职业发展问题。比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自己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是管理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擅长哪些技能,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根据学生个性评价的结果,结合专业就业趋势及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帮助学生设计符合其发展的职业生涯和培养方案。特别对选择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高校可以借鉴职业技术学校的经验,对学生进行面试,按市场需求的要求选拔适合的人才进行培养。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获得全面的专业、行业信息。作为服务行业,旅游业中的若干职业在今天仍然非常强调面子的中国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受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有意无意地对职业有等级划分。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指出,社会职业有令人愉快的也有令人不愉快的。在普通人的心目中,“饭店服务员”显然不是令人愉快的高尚职业。中国人对职业与成才过程的认识还流于表面化、简单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职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这已经不能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错位等一系列问题了。事实上,旅游专业的学生从刚入校时就需要针对职业方向进行多方面的了解、调整。这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学校应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职业发展讲座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有关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旅游职业的性质及发展空间、旅游就业环境等信息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

3.注重合理的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从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现状来看,学历很高而能力一般已成为市场对毕业生的新“恐惧”,旅游行业尤为如此,“能力大于学历”已经成为行业选才的通用标准。决定大学生能否就业的关键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对自己的正确定位。旅游行业的选才标准决定了旅游专业的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首先,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念。学校要把这种“能力”观念的培养放到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真正激发其个性发展。其次,根据旅游专业职业市场的需求,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增加职业教育及实践培训课程的比例,开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最后,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要安排实习和培训活动,一般在三年级进行。实习与培训可以使学生与社会近距离接触,了解市场竞争,在理论转化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差距。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段实习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再教育。在“走出去”的职业现场历练中,大学生对社会初步接触,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容易使他们出现比较失望的择业心理。学校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科学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可以通过利用社会资源,如邀请有名望的校友,业内成功人士,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等来校作报告、讲座,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成熟的择业观,树立职业信心。

4.注重职业生涯设计的长期性,提倡合时务实的就业观。职业生涯需要规划,不能有短期行为。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成功者是靠长期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并且成功的路径不是唯一的。对就业而言,不能简单地去看公司开出的薪水怎么样,一个单位的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前景都非常重要。认为高职位和高薪就是成功的职业生涯往往会导致盲目从众。在职业生涯中,个人也不能完全决定自己一定是成功或失败,职业规划只是减少这种风险而已,因此,让学生放低眼光,选择合理就业是十分必需的。工作经验是在工作中磨炼出来的。要承认,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期望方面也应该有理性。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指出,学校教育最多只能占一个人一生的1/3,其他的2/3是教育,一方面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是来源于工作地点的培训和不断学习。他认为,人们高估了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一生中的作用。大学生在就业时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非常容易造成期望值过高而落空,以致最后对就业牢骚满腹。

因此,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直面严酷的现实,合理自我定位,转变就业观念是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首要因素,也是防止旅游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欧臻.解决饭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潜流失问题的研究[D].学位论文,2005.5.

第9篇:旅游行业的营销方案范文

广东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学校情况 截止2012年,全省共有各类高职院校80所,其中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学校有50所,占总数的62.5%;进入“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工程”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学校工程”的高职院校共有11所,其中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有9家,占总数的11.25%。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较为普及,为中职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上升的通道。截止2012年,中职院校有575所,其中国家重点学校130所,省重点学校76所,示范建设学校14所。从理论上分析,该省中职学校数量众多,能为高职旅游专业提供大量优质的生源,为中高职的衔接提供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中高职旅游专业目录对接情况 2010年国家教育部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置了旅游服务类这一大类,具体涵盖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外语、导游服务、景区服务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西餐烹饪、钟表修理等9个专业。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目录是2004年12月的修订版,涉及到旅游类专业的有64旅游大类和66文化教育大类(见图一)。可见,依据这一专业目录的广东中职和高职学校,在旅游类专业设置上,还是存在设置口径宽窄不一的情况,为中高职的衔接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高职院校开设旅游具体专业情况 笔者汇总了广东高职院校2012年的招生简章,发现所开设的旅游类专业主要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涉外旅游、旅游英语、烹饪工艺与营养(见图二),少数院校专业分向涉及到国际酒店与营销管理、温泉、五星级酒店管理、温泉与度假地管理、餐饮艺术设计、旅行社管理,个别院校在招生目录当中出现企业冠名专业或者班级。与高职专业目录相比,现实中高职院校受各种资源所限,开设旅游专业的种类少,目录当中很多专业被糅合到其它专业或者仅仅以一门专业课的形式出现,难以满足旅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中高职对口招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个开设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院系部署时,旅游专业所属的院系也不尽相同。从50家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观察,开设旅游英语专业的具体院系有外语系、外国语学院或者是应用外语系,其它旅游专业的有工商管理系(学院)、管理系(学院)、经济贸易系(学院)、经理管理系(学院)、财经管理系、管理科学系,而拥有独立的旅游学院的仅仅6家,这难免对旅游专业的发展产生约束。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精神,探索中高职衔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新路子,广东省教育厅从2010年起开展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见图三),以及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在广东启动的“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中,2012年试点高职院校当中有5所对口8所中职学校招生,招生专业分布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三个专业,招生中职人数达500人。不难发现,该省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招生有两大问题,一是中职招生人数增加的同时,普高招生人数在增加,对中职招生构成一定威胁;第二对口招生的旅游专业太过狭窄,难以覆盖所有中高职开设的旅游专业。

中高职衔接的困境

广东省旅游类专业在中高职衔接上,不仅存在着学者们关注的如招生模式单一、课程重复“倒挂”等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其它地域性和专业性的阻碍因素。

旅游专业面临传统观念的桎梏 广东是一个高科技产业与传统落后产业并存的地区,也是一个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却又极其固守传统的地方。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广东旅游业的过早开放及其不规范的管理,让广东很多民众对旅游业有了偏见,其基本的价值判断就是“酒店很乱,导游很黑,伺候人的活,地位低”。笔者所在学院历届录取的学生填报志愿的情况便充分反映了这一事实:填报旅游专业为第一、第二志愿的几乎没有,很多同学是“被服从”“被志愿”到旅游专业的。而媒体对旅游业接待事故的过度曝光也使得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扩散。传统观念的偏见、家长的阻扰以及行业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都使得很多中职学生在向高职深造时放弃旅游专业而转为其它如会计、文秘、商务、法律等被传统认可的专业,为旅游类专业在中高职衔接时设置了一道有别于其它专业的无形障碍。

高职现行运行机制使中高职的衔接存在制度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没有优劣贵贱之分,这已成为广大职业教育者的共识,但观念的接受与实际运行并不接轨。高职院校旅游教师绝大多数来自普通高等院校,少有来自旅游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这种“血统”以及应用型本科的缺失自然使高职教育难以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子,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等很多环节依然在走普通高等教育的旧路,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多流于形式或换汤不换药,没有彻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实现通过中高职衔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广东中高职院校态度不一,使衔接处于不平衡状态 社会对高学历的推崇,促使中职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升学平台,成立升学班、文化课程补习班,协调实习与备考的矛盾,鼓励学生积极报考更高层次的学校;而各大高职院校的招生简章暴露出其对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的偏爱,中职生源比例很小,每年只有很少量的中职学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从2007年起就削减了中职生源的比例,2009年旅游管理和旅游英语专业全部是普通高中生源。中职学生纵然专业技能较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这是“被舍弃”的最重要的原因。“中职热高职冷”的局面使得中高职的衔接难以顺畅进行。

旅游行业本身的特性也成为中高职衔接的一大阻碍因素 旅游业特别是酒店行业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业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对劳动力需求大。中职毕业生刚进入旅游行业工作时,起薪和月收入与高职毕业生相差无几。广东省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旺盛需求,使得很多中职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选择就业而非继续学习。

中高职衔接的优化思路

构建对职业教育及旅游行业的价值认同感 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国家和政府层面要构建对职业教育及旅游行业的价值认同感。对职业教育包括对中高职教育的认同,本质是对社会价值体系新构建的过程,知识和技能孰重孰轻,其对社会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基石,直指中国社会几千年沉淀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面对生源的持续减少、国际化市场的激烈竞争、经济的快速转型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等诸多挑战,中高职教育衔接任重道远。旅游业已经超越汽车和石油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旅游也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消费观念的改变并不取代择业的心态,中国30年旅游业非常规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深深烙在人们心中,以及直接为客人服务的特性往往与传统观念相冲突,直接影响专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树立旅游行业健康、文明的形象刻不容缓。

组建区域性旅游职教集团,优化中高职衔接 旅游职教集团一般是由政府部门、开办旅游专业的中等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协会等共同组建而成产教联合体,其构建了一个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的平台,真正建立起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教育与其它部门之间连接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机制,这不仅有力促进旅游职教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增强现代服务业新优势产生积极影响。笔者学校所处的珠海市现正积极筹建职业教育集团,处于旅游职教集团当中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合作平台,实行更灵活的招生政策和衔接模式,克服广东现行高职自主招生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招生面过窄,考试形式单一、旅游专业辐射少、受惠的中职生业少等,优化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