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

第1篇:小学教育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存在问题

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中小学教育模式、要求、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走向和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常规更好地贯彻落实,我们修整和完善了备、上、批、辅、考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对课前候课、老师拖堂、不按时进课堂、随意调课、随意占课等各项常规进行检查。教学常规的规范实施,促使老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者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淡薄,维持性过强。

2.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持续性;教学管理系统开放性欠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与部分教师现有专业水平存在差距;教学管理方式方法落后。

3.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总得来说,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想,树立促进发展的教育理念,开放管理系统,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1.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教师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就必须先从头脑之中真正理解新课标所传达出的理念和精神,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之下,老师要按照新的理念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目标。

2.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3.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认可,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4.强化师生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5.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分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量化表征。分数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学习质量情况,但它是学生学习的量化标志;另一方面,不应过度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应将眼光转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改变上来。

参考文献

[1]刘银泉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校长的教学管理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第2篇:小学教育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建议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 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证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3篇:小学教育教学建议范文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Reform Suggestions

TIAN Jing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areas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proposal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weakness of China's basic education,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1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发展和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培养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用人才,是加强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我国农村基础人群大、总体素质低,农村中小学教育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信息化教育落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生流失严重等。

1.1 信息化教育落后

农村教育信息化先期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而设备到位后的后期维护和管理经费主要依靠当地政府和学校。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中小学“一费制”的施行,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大幅度下降。然而,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无论是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还是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均需要大量的经费来维持。由于农村中小学资金不足,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计算机教室,但是设备老化、配置较低,甚至闲置不用,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的需求。受?r村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小学生无法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使得城乡教育的差异依然存在。

由于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资源匮乏,无法形成良好的信息教育文化氛围,加上教师进修学习机会较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较低。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和理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滞后,难以满足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求。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中小学领导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不重视对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引导和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受原有的备课方式、授课方法以及教育思想的束缚,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本来有限的农村信息教育资源因闲置或使用率较低而大量浪费。

1.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是教育的基础,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力量。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只进不退”的教师录用制度,使得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存在着一大批老龄教师。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生活环境艰苦,个人发展空间较小,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致使农村中小学优秀年轻教师尤为稀缺。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是按师生比计算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规定,[1]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为,农村小学、初中师生比为1:23、1:18;县镇为1:21、1:16,城市为1:19、1:13.5。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分散,校点较多,加上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生源逐步萎缩,使得按照编制标准分配的教师名额逐步减少,出现了名义上的“超编”现象。教师“超编”使得大量优秀的年轻教师无法及时引入,对师资队伍的更新换代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由于早期体制不健全,“民转公”教师在农村中小学占据很大比例。“民转公”教师虽然在历史上撑起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脊梁,但是由于学历不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自我更新和接受继续教育能力较差,总体素质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1.3 学生流失严重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普遍好转,经济因素对农民选择教育机构的制约效应逐渐降低。尽可能为子女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在广大农村成为新的需求,但由于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教学质量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城市中小学存在很大差距,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子女进城就读,造成农村中小学生的大量流失。近年来私立学校的大量出现与快速发展,也对农村公立中小学形成了新的冲击。由于私立学校不受国家编制政策制约,办学方式灵活,师资配置合理,资源利用率高。私立学校通常收取较高学费,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与教师奖励的发放,因此私立学校教学环境与教师工资待遇远远优于农村公立学校,可以吸引大批年轻优秀教师,教师积极性与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再加上私立学校实行寄宿制,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提升了私立学校的竞争优势,导致农村公立中小学生源的进一步萎缩。

为了解决流动儿童在城市的教育问题,按照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级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给予了很大照顾。[2]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城市教育权利得以保障,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市中小学学习,加剧了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农村中小学生在城市就读同样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的现象,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在读学生大幅度下降。

2 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建议

2.1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由于现阶段单纯依靠国家的投资很难满足当前农村信息化的需求,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在农村信息化建?O方面的投入,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农村地区,政府应当每年预算专项经费用于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设备、设施的维护与更新,确保信息化教育的正常运转与持续发展。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要拓宽思路,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完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企业捐助和个人捐助,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可以采取学校与商业机构联合投资的模式,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参与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政府应放宽相应政策,允许信息技术产业的引进,以教企合作、创新融资等方式推动农村信息技术发展。建立城乡对口扶持制度,使得城市学校优质的师资、技术设备和农村中小学共享,带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发挥县级教师师资优势,对来自一线的优秀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技术能力培训,再由信息素养较高的一线教师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制定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计划和内容,整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引导鼓励高师院校与农村中小学联合建立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积极吸纳信息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到农村小学调研实习,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对学生信息素养培训的意识能力。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引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件制作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培训,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2.2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国家于2006年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各级政府应积极行动,抓住“特岗计划”机遇,大量补充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知识和年龄结构,增加农村中小学的生机与活力。加大农村教育的整体投入,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化建设步伐,改善农村教师生活与教学条件。同时设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结构调整。

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与拓展,促进农村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可以通过到对口城区中小学挂职训练,吸取最新的教育信息和管理经验,切实提升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选派优秀的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逐步缩小城乡师资队伍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科学完善的支教考核制度,并将教师的评先评优以及职称评定与考核成绩挂钩,从而提高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的积极性。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突破农村中小学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交通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教材开展自主学习,逐步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3 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因此应当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由于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较多、办学规模较小等问题,可以通过撤并、改造以及新建学校等方式,把一些质量差、生源不足的教学点合并到一所中心学校,并集中资金、师资以及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软硬件资源,改善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布局调整可以扩大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同时可以精简师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与业务能力,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4篇:小学教育教学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

心理学是建立在生理学、哲学等相关基础学科之上的一门公共课程,是教育学、中学各科教材教法等后继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心理学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不仅是高师学生职前准备之必需,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公共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效果。

一、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改革作了有益的尝试,但改革的成效却不大,心理学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仍然严重,根本无法发挥该门课程的应有作用。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问题。大多数公共心理学教材仍然是普通心理学体系,有的是教育心理学体系,有的是儿童心理学体系,有的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再加上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分支心理学的综合体系。后一种教材编排看似内容丰富而全面,但给人总的感受是体系庞杂,逻辑混乱,易使学生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支离破碎。综观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偏重从专业角度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脱离学生和师范教育实际,缺乏应用性的问题,而且大多内容陈旧枯燥,激不起学习动机,不能解决新形势下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难以指导今后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也不利于高师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陈旧、方法简单,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为标准,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即使重视或使用案例传授教学,课堂上也主要是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在课堂教师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但经常导致学生的认知超载,并没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效果。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的经验、情绪、态度、需要和兴趣等主观因素被忽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3.教师素养方面的问题。公共心理学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理论型,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他们的讲授可能更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涉及到实际应用的教学则相对较少。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很少有教师对这些领域都能驾轻就熟,教学中往往自己擅长的部分多加发挥,不擅长的部分则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4.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上的问题。心理学课程考核追求标准化、客观化,方式过分单一,以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数量的多少作为好坏的标准,一般主要是以书面来考察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主要概念、理论的理解,这样就直接导致学生课堂上只是听讲、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而没有真正领悟心理学知识,更谈不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

二、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途径

1.明确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科学改革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即高师公共心理学一方面应为高师生的个人成长提供心理指导,培养教育其作为一名资格教师应该必备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使其了解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青少年学生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指导他们将来的教育教学实践。

2.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课程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内容的设置。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近几年我们对心理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尝试,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上我们注意突出以下特点:①基础性:要保证心理活动的高效性,就必须遵循心理的活动规律;要保证心理的正常活动,就必须遵循心理的发展规律。公共心理学课程必须注重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规律。因而,我们以打造未来教师的心理学基本素养为宗旨,精选心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教材体系上主要以心理的发生发展、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内容为主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内容体系的相对完整。②时代性:在课程内容上,除了介绍经典的理论和研究之外,我们还注意吸收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信息,反映当代心理科学的新进展,这一特点一方面体现在教材的正文中,另一方面通过书中的专栏提供的与正文内容相关的故事和背景材料、实践链接反映出来。③师范性:我们注重反映新课程改革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重视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教学情境相结合,各章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心理规律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相应能力、品质的培养”等应用性内容,从而使得教材的内容更能满足师范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3.多元化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围绕着课程建设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尽可能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强调课堂上的演示练习、分析讨论和课后的教学活动模拟实践等,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①“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对心理学理论进行“画龙点睛”式精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就学生现实生活中所关心的见闻或教育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来引导激发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的理解,形成多视角心理学观念,增强实际应用能力。②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启发式教学模式。例如在讲“人的个性心理”时,我们用“你了解自己吗?了解你的好朋友吗?你怎样描述自己或朋友的特点?”等问题引出个人的心理特点——能力、人格这样的主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注意理论讲述与实验室实验、课堂演示、测验相结合。心理实验室向全校师生开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到实验室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增强视听效果、扩大信息量,把心理学中的一些经典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如讲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就把经典的实验进行了多媒体设计,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无意注意的特点、有意注意的范围等问题;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等测验,把心理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分析,了解自我个性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自己人格的措施或建议,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理论原理的应用能力,这种结合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④通过课外阅读和查阅文献、撰写心理学小论文,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5篇:小学教育教学建议范文

一、体育教学与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体育活动大多都是集体活动,和谐、平等、友好、合作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愉悦身心。

(一)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长期过大的学习竞争压力,使学生产生心理压抑,这种压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教师给这把锁加点“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它打开。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学生身上发现他们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们作为个性发展根源的“机灵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能力的提高,既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在体育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以免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使之紧张,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锻炼,并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身心带来的快乐。

(二)谈话诱导,使学生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的体育学习环境中,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正确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体形较胖和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身体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使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或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

(三)利用体育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并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也没有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等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教师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

(四)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教师应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把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形成良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互相呐喊助威,会促进同学间正常的感情交流,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的发展。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一)教师应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与教师关系亲密了,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并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指导。我校不少问题学生好动、贪玩、学习不认真,但爱好运动。针对这一现象,我与班主任紧密联系,利用体育课、课余时间跟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取得他们的信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有什么心事他们都喜欢跟我说,碰上难以启齿的问题,就写成信件投入心理咨询箱。一旦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会及时跟他们取得联系,解开他们的心结。

第6篇:小学教育教学建议范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小学语文又长期处于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兴趣低迷的状态,所以根据实际的学习情况采取具有策略性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其中写作占有改革力度最大、分值最重的地位,它的教学成效直接影响着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整体成效,那么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提高,首要的就是提高写作教学的教学效率,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高效课堂

写作是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文字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并且也是学生通过多种综合的感觉进行自我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对外界的体验,再将这种体验完整地表达的一个过程。又因为写作在小学语文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但是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这一部分技能的传授。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进展。那么笔者将针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浅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策略性建议。

1发掘生活细微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有效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适当地培养必要的语文技能。从当前小学生整体的水平来看,写作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验。所以,笔者认为就当前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来说,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加强对细微事物的观察以及自我体验的能力。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每一个细微之处,加深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并能利用文字做适当地记录,在之后能够利用文字语言将整个观察过程进行表达,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与思考的启发。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将写作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教师可以以“种子的萌发”为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用文字进行记录,再抒发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感受,对自然的热爱和生命的敬畏都是学生可以想到的,也能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

2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在当前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缺乏写作的热情,甚至对写作教学的课堂还有一点抵触,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写作热情是相当必要的。那么教师要注意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引导学生激发写作的兴趣。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喜欢给学生加太多的附加的任务,或者教师自身的语言措辞存在一些不当,在这样的教学里,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则是进行被动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并且注意语言措辞,多多鼓励学生进行写作。举一个简单例子,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写作比赛,对于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并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的教学中,一定奖惩制度的运用是教学的剂。

3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写作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就是写作素材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话可写,缺乏语言表达的写作自然是难以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况写,学生会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很难提起写作的兴趣,自然也很难有效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面对这种情形,教学效率会比较低,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写作能力无法有效提升。那么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种窘境,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并且语文教学是一个综合素养提高的过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里,笔者推荐一个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做好教学内容的扩展。多媒体系统可以直接连接互联网,并且具有集图、文、声为一体的放映功能能够有效多感官地刺激学生,并且引入多种的教学内容,生动直观,面对这种新型教学手段,学生也是十分有兴趣的。

4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总所周知,灵感是促进写作的动力,而在传统的写作课堂上,教师过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占有主导,导致课堂的学习氛围是比较紧张压抑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写作灵感很难被激发,自然很难写出好文章。那么针对这样的课堂,教师有必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在轻松的环境下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能够帮助学生写出好文章。笔者认为,适当地运用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想象,比如教师以“秋天的原野”引导学生写作,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始终会在写作手法上纠结,那么在内容方面就比较空洞,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语言,再加上多媒体系统的辅助,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副秋天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宽松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结语以上是笔者的浅薄见解,

总而言之,写作对于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是帮助小学语文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会是将来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并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合理地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作者:邹提文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教育教学建议范文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转变教师以往的教学观念,首先,教师要对体育教学有充分的重视,充分了解体育教学的作用与意义,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在教学上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树立运动精神,养成锻炼的习惯,并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强健自己的体魄,在运动之中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最后,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巧,也要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之中学会彼此合作,让同学们学会彼此之间的相处技巧,帮助学生在体育竞争之中,适应未来的激烈的社会竞争。

2.将情景教育与兴趣教育结合起来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将体育教学中的枯燥无味的体能训练以及体育技巧练习,从以往单纯的量的练习,变为更加生动的技巧练习,除此之外,体育课程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能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的选择学习的体育项目,在同学兴趣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情景教学,让体育课更加生动活泼,让同学们的学习体验更加愉快,也让同学们能够体验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让学生从厌学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举例而言可以在体育课上多多的设置一些体育竞赛项目,让同学们在竞赛之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与运动技巧。

3.减轻体育教学负荷,发展课外体育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不仅仅包括上课时间实际上,也应当包含学生的课下活动时间,而以往的体育教学的课上内容往往由于教学安排过于严密,使得教学中的任务十分的繁重,这样不仅仅压榨了学生的课下活动时间,也会让同学们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将课堂止步于学校的操场。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这是讲教学活动变成学生自己求索,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过程。素质教育要求将课堂延伸到课下,让同学们在课外时间中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而具体的做法就是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负担,并相应减少其他的可以负担,将体育教育从应试为导向转向以学生的素质为导向,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当发生一些必要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将以往的体育知识与技术为主的体育课程改变为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给予学生一定必要的引导与联系,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下的时间给学生们一定的必要辅导、与示范,并且发展多样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按照班级分组,也可以让同学们自由结组实施甚至可以给一些较为普及的体育活动项目设置一些俱乐部,或者是兴趣类的社团。让一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担任一定的职务,在教学之中给予一定的机会让这些学生去帮助其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体育技巧的练习,另一方面让这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社团与俱乐部定期开展自己的社团活动,开展一些体育比赛,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育技巧,也能够让学生们在社团的活动之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能力。

4.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学教育

第8篇:小学教育教学建议范文

一,掌握大量的专业基础,合理安排好专业课程设置的顺序。

合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机关系,计算机只是工具,它不是设计师,要想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必须要有一个设计头脑。因此,在聋哑职业技术学校中美术专业的积累以及合理的课程设置顺序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校美术专业的课程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设计课,而计算机可分为计算机基础课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基础课可 放在专业基础课中,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应放在设计课之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因此,在上机前一定要学好美术专业的基础课 。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则需装帖,效果图等专业知识,聋哑学生在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后,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慢慢的消化理解,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方法,这时再进入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就会很自如的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达到人与机的完美结合。

二,有针对性的选择应用于教学的软件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学,不可能把所有的软件塞给学生,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因为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应有选择地开设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 二,三维与一体的AutoCAD,三维的3DS,3DMAX等软件的学习,就目前为止,我想这些软件能适应未来几年的变化3DS软件可作为3DMAX的基础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是制作平面,立体及动画应用最多 的软件,利用3DMAX制作平面图及室内,室外的效果图及各个角度的环境漫游等非常快捷,方便准确,很适合我们美术专业学生学习和使用。使他们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和发展,成为残而有为的人才。

Photoshop 软件的应用,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通过电脑制作创作,不但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尝到了电脑设计的正确,易改,方案多变以及手绘所不能达到的显著优势。使学生避免以往在设计中因听力障碍出现的师生交流的不便,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使我们传统的美术设计专业与计算机融为一体

三,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归类法

由于聋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学习中应采取形象的分门别类的方法,把所作的物体分成几类。比如在学习3DMAX软件时,把所制作的物体划分成规则的,不规则的,圆的方的平面的,三维 的,硬的,软的,复杂的,简单的。授予学生不同的效果 ,不同的制作及处理方法,这样才能使聋哑学生学起来清楚明了,很快便能掌握。

(二),设疑导入法

聋哑学生的特点是思考问题简单,不会发现问题,学习方法不灵活,所以在应用软件的教学中应采取设障碍,提问题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议论,寻找答案,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最后作总结性讲解。这样即拓宽了聋哑学生的思路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演示讲讲解法

聋哑学生接收能力强,他们把所学的东西通过观察,消化,理解演变成自己的,从而达到再创作能力,根据聋哑学生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应采取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通过一个个实例把学生应学的技巧,方法融合进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方法。

第9篇:小学教育教学建议范文

一、必须充分认识中、小学实验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学校各学科开展实验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在现代化学校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及实验教学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贯彻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开展各类实验和技能操作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农村学校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有助于将学校的综合实验室办成为农村的科技实验站,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水平,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培养我乡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技术大军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大批合格的新生贡献力量。

二、我乡中、小学校实验教学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11号)和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区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工作步伐的通知》及靖发[20*]28号等文件的精神,按照《*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区)工作验收评估体系》的标准要求,加大投入,分类指导,认真实施,力争今年实现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率达100%的目标。

(二)要求

我乡按《*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区)工作验收评估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出符合本乡实际的实施方案和普及验收标准。

1、实验用房。中、小学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室、器材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科技活动室等用房的面积及数量要符合《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和《*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检查验收标准》的有关规定.

2、实验室设施。实验桌凳、演示台、准备台、仪器柜、通风橱、图书柜架、阅览桌凳等,符合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教室设备规范图册》规定的规格、尺寸、式样和数量。实验室的其它设施,要符合《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和《*中小学(中师)实验教学基本规范》的规定要求。

3、仪器设备。教学仪器、设备、器材,按照国家教委(教育部)颁发的目录标准配备。

4、实验人员。中学实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学历要符合《*中小学(中师)实验教学基本规范》要求。一类完全小学配备一名专职实验教师,其它小学可配备1--2名兼职实验教师,且均应达到中专以上学历。

5、实验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齐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小学自然课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课堂演示实验。教师有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通知单;学生有实验报告;实验教师有实验记录。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积极开展音、体、美、劳各科教学训练工作。

6、实验室管理

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包括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各科仪器设备、器材、器械、图书的陈列存放及管理。要符合《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中小学(中师)实验教学基本规范》和《*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区)工作验收评估体系》的要求。

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工作

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工作,是巩固和提高我乡“两基”成果的重要举措。

(一)设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成立乡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职责。乡直各单位紧密配合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做好全乡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的规划,组织开展实验教学普及的实施工作;制定学校实验用房、设施、仪器配备方案及规范,并组织实施;提出中小学实验人员的配备标准,组织有关人员的培训达标工作,督促检查各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负责组织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类里的业务督导及检查、评估、基本情况的统计工作;负责归口组织中小学教学实验仪器,体育、美术、卫生器材,电器材,图书等物资的采购供应、质量管理和效益评价工作指导和鼓励各中小学校开展自制教具活动。

各村要相应成立“普实”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职责,狠抓落实。

(二)加大“普实”经费的投入。在“普实”经费投入中,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原则,保证我乡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工作顺利开展。各学校

要从勤工俭学的收入和学杂费收入中自行筹措一部分经费,增加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体制,发展多种形式办学。拓宽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普及投资渠道,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个人在自愿捐资助学和办学经费中,拿出部分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开展实验教学。

(三)加强实验操作考核考试。为巩固各校的实验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质量,对技术装备基本达标的学校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对各学校实验及技能操作训练进行考核、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