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

社会实践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实践的作用

第1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

一、“博士服务团”实践活动对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

目前随着高校对教师特别是新进年轻教师的学历要求的提高,目前学校新进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历,都有一定的学术能力[1]。但是很多时候其都是与导师共同完成的。都是以导师为主,所研究的学术方向也大多都是导师所选择的,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术方向,也没有实现学术独立[2]。青年教师在刚工作的几年内,如果说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话,大多成果都集中在,申请国家和省部的纵向项目上面。对于横向项目或者具有实际经济价值的应用型成果的取得就比较少了。通过这个博士服务团的活动,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进入工厂企业,为公司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或者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企业量身定做开发一些符合企业发展的新产品或产品线等,通过在实际解决问题以及研发产品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会研究之前没有碰到过的科研问题,在进行研究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实现学术独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完成从纵向项目到横向的转变,将我们之前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企业的实际问题结合使自己的研究产生实际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完成博士服务团的活动之后回到学校,还可以持续的与企业合作,实现基础理论研究和企业应用需要的结合。

二、“博士服务团”实践活动中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在进行理论教学,但是目前不管是应用型的还是研究型的高校,很多都是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应用型的大学生,以便大学生毕业之后能迅速的融入社会工作当中。因此,高校教师应当理论和实践都过硬,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青年教师虽然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理论水平都比较强,但是职业阅历单一,从校门到校门的简单经历缺少了企业社会的实践[3]。而参加“博士服务团”正好弥补了这一点。例如我在孝棉集团的实践经历,我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转换,然后迅速而顺利的开展工作,工作环境的不熟悉,工作方式的完全不同,工作内容的巨大差异,使得我之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都需要得到转变,在公司进行各分厂,各生产车间,各条工艺线路调研,进行研发部门的改革,制定研发部门的规则制度,提高研发部门的效率,然后针对孝棉集团面对的市场和研发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产品—离子液体中再生中药保健型的竹纤维的研发。这些问题的处理都对我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一个提高,使我在以后指导学生的见习、实习操作和社会实践时都能够胸有成竹[4]。

三、“博士服务团”实践活动对教学改革理论的促进

第2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

关健词: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学生与员工、素质教育

中西点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的中西面点工艺及相关食品工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性食品厂的常规性管理工作,特别是对烘焙食品专业化,工艺性的生产流水线作业有一个基本认识。了解现代专业食品工厂的生产环境,食品生产概况,获得食品生产实际和产品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食品质量的认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认识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劳动观念、集体观念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勤奋好学的品格。

一、社会实践基地基本概况

本次实训基地与以往任何一次的社会实践不同,它并没有让学生走出校园,而只是将社会实践的实训基地由社会搬入到了校区内。这主要便于我院学生能早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学院作为参股方之一,联合武汉地区具有一定实力的两家食品工业加工单位,组成三方联合体,兴建了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实训基地-武汉煌食品有限公司。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合作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无需走出校园门,就能在校区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因为武汉煌食品有限公司其本身就是一个实体,它的一切生产操作流程方式都是以当前社会企业的运行模式为参照,作为学院它只是一个参股方,这对于我们烹饪与食品工程系而言,乃至对于全院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训基地。作为首批参与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也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

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来源及基本情况

为了便于学生们今后快速的融入社会生活,在校园内建设一个社会实践基地,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学院本身来说,都是一个新鲜事物。承办方是烹饪与食品工程系,该系也是为了便于本系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的融入社会,所以,是本次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来源之一,所占比例在50%以上。

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当中,它们中有的刚入校时是400-500分进来的,而有的学生入校时只够高职高专录取线,这里首先就已经有一个文化素质上的差异。同时,这些学生也来自于不同的系别;外语系、机电工程系、商贸学院等,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为近50%左右。

通过上述这些情况分析,就足以看出,本次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来源情况参差不齐,从入学分数的高低,到不同的专业,个人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等等无疑就已经开始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差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将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也会贯串于社会实践全过程。

三、生产实习的基本任务

武汉煌食品有限公司是一个由多方联合组建而成的一家新公司。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校企联合?如何实现“双赢”?这对于各方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果如何?这些都是未知的。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该公司以生产中秋月饼作为一个突破口,来开展公司的新运作方式。所以说,此次学生到这个企业去参加社会实践就是按不同的生产、管理岗位进行不同的分工定岗。作为商贸学院的学生,由于涉及到它们的学科知识,有些同学就分配到了管理、生产统计与计划岗位,部分烹饪与食品工程系的学生分配到生产与食品包装。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分配岗们是产品销售与运输,作为这一部分的学生相对于其它工种而言,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岗位。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分配还是充分体现了“物尽其用”的原则。

四、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

作为一个社会企业,以盈利为直接目的,这是无可置疑的。由于煌公司是一个新企业,而对学生这样性质的“员工”,往往在下达任务时,带有“随意性”。学生“员工”具有一定的青春活力,做起事来,生龙活虎,工作任务一旦明确了,干完了就想休息。而企业却不是这样。先给你分配一定的工作任务,接着再进行“二次分配”。这种不确定因素,倒致学生“员工”怨声载道,好像受了骗似的,为什么事先已说好的事情,说变就变了呢?作为一个企业它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充分挖掘你的“价值”,从而为该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多的利润。

(二)工作时间的伸缩性

在参加此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真实体会到工作时间的深层次含义。企业的工作时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一般“员工”都需要提前15-30分钟打考勤,应该说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一天的开始需要提前作一些准备工作,这也是有必要的。但是,问题出现在下班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工作时间中“挤压出来”。过去这些学生很少经历过一天长达12小时以上的劳动,而此次的社会实践,对全体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他们一直是很不满意这种作法。

(三)生活待遇的固定性

由于此次学生社会实践的劳动时间较长,劳动强度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是很大的,因此,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即肯定了他们的劳动态度,同时,也确立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

在此次执行生活补贴的过程中,起初几天,工作时间相对比较固定,守时。但好景不长,在接着下来的日子里直到整个月饼任务完成,几乎天天超过10小时以上,面对这样的长时间满负荷的运转。学生的确是有些吃不消,与此相对应的生活待遇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是采取一种模棱两可的迂回策略,这样的做法也无疑伤害了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生产方还有一种说法。刚开始你们进厂的时候每天的工作量并没有达到8小时,当时,我们也并没有去克扣你们的生活补贴。那么言外之意,如今即使是工作时间长了一点,你们也不要斤斤计较。作为一个企业它完全有理由去“互补”,作为学生经不起这样忽悠,所以,事态出现的初期,断断续续走了一些人。

(四)学生举止言行过激性

生活待遇的固定性和劳动时间的伸缩性必然会带来学生的举止言行过激性。起初,我也是对学生的这些行为,为何“离岗”不理解。难道是我们的学生“员工”怕艰苦吗?是九0后确实是太“骄气”了吗?

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离岗”必然是有它的理由的。作为指导老师,我们也不能一味去指责学生,经多方了解,细仔观察,倒致学生“离岗”的理由,有一部分来自企业,正是由于劳动时间的伸缩性太明显,有一些看似很规范的制度并没有公正的执行,学生对这些是有主见的。

针这些问题,我曾在不同的场合与“员工”进行过沟通,并真诚的希望他们引以为戒。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作为一个社会人,遇事要冷静。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事情更深入地展。否则,对于事情的解决将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五)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煌食品有限公司作为一个新组建的公司,它自身的工作人员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自身人员的磨合期在没有完全渡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动作,这无疑中就充满着不少矛盾。在正式生产的日子里,我们的学生“员工”,作为最基层单位的一个成员,每天都处在“员工”领导的指挥棒下生存确实不易。主要是付出了一些“多余”的劳动。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起初并不十分明显,特别是生产走向正常,这种矛盾日益恶化,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组织建全?这些课题就十分明显摆在每个“员工”面前,你该如何去面对?即不能得罪“张总”,又不能得罪“王总”,这里就有一个人际交流学问,社会学,在平静的校园里我们是不易看到或遇到的,作为学生它经历了这些,深信它们也是有一定感触的,有些学生说;这在无形中也为我们补上了一课。这就是一种收获。

五、社会实践中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收获

1.社会生活的一种体验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文化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知识,而社会实践就是一种使学生在没有走入社会生活前的学习锻炼。在这里将学到许多不为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看到的社会生活知识。因此,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所经历的,也是我们走出校园后所要面对的。这就是一种社会的体验。分工要明确,一个人的工作,不要让两个人去承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学的工作环境还算可以,又有空调,只要工作有头绪,找出了规律还是很轻松的。但有些学生将许多事情看得“无所谓”,从根本上没当回事,这是非常可怕的。

能够在不走出学校大门的前提下,体会到社会生活的缩影,又何乐而不为呢?有位学生曾经这样说过;“我到煌公司来,首先专业不是很对口,但我要学的只是一种社会磨练的经历,通过这次社会体验,使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劳累?什么是艰苦的切身体会”。应该说这就是社会实践之后所期待的结果,别无所求。实践证明;不单纯是这么想的,也是在默默无闻这样做的。经历了这种体验的人,一旦走出校门后,也一样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融入社会。

2.劳动时间长的锻炼

广大学生“员工”,在过去的课堂学习生活中,从来都没有经历过超过8小时的,而这次在煌公司的社会实践的学习中,许多同学都经历了这种长时间的劳动磨练,有人坚持下来了,更可怕的是有人没到24小时,就暗自离开了,相比之下,前者是难能可贵的,而后者则只能说是生活的“懦夫”。是的,作为一个企业,每天的工作时间超出了8小时这个常规,长时间的劳动生产从表面上看是有些不妥,但由于此次只是一个季节性的特例。错过了这个季节,这就等于错过了一年,然而,我们的学生“员工”并不领情。什么是“时令”?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又不吃这些节令时品?正是由于这些想法,所以,他们无法忍受这种长时间的劳动,很不理解,为何要这样做?看来这些学生还认为还是课堂,45分钟下课了,该休息就要休息,从根本上就没有把煌食品公司当作一个“企业”。这就是学生与“员工”的区别。但有的学生还是不错,在不同的场合受到企业的赞扬。由此得出。我们的学生位置的转换仍需一定的时间。需要不断的引导,否则,它们即使毕业了,走出了校门,还是一幅学生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是十分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的。再说,我们希望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并很快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3.劳动强度大的经历

许多学生通过在煌公司的社会实践,经历了一次大强度的身体磨练。工作很辛苦,在炎热的盛夏,在自然环境下就是一个大火炉,热浪,热风扑面,工作时间长且不说,作息时间无规律,随时就要搬货上下。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还有一个岗位就是烤炉出口处刷油工序,那里的炉温始终在220℃以上,而此时学生顶着高温,趁热刷油,汗水淋漓,而这个岗位的操作工作人员却是非食品系的学生,有人说,由于他们不懂技术,只能做这些事。我认为能站在“烤炉”这个地方的学生,他们真正是在有意锻炼自已,这将为他们的后续的踏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学会了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学生由课堂走向企业生产车间,这本身就是一个环境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必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应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去适应它,这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实践证明;有些学生在这种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而随着发生转变,这是十分可喜的。怪不得有学生说,我来到这里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对我个人而言,其本身各方面就是一个考验,在这样的条件下,首先要学会自我生存,遵守纪律。烘烤炉间温度过高,有许多学生受不了,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如何去尽快适应新环境,事实证明;我们有些学生并不能适应它,甚至有人对它有些恐怕,这无疑就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加以引导的一个重点,否则的话,有些学生离开了“舒适”的环境,就会自然与社会格格不入,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只是过多的强调“高技能”,而对其它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并没有从实质上去解决问题。面对上述所言,我看到了学生的适应与不适应环境变化,其感触很深,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了“素质”教育培养也要贯穿高职高专教育的始终。

(二)在社会实践中暴露出的潜在问题

1.上层组织不协调,工作不明确

由于煌食品公司是一个新型企业,其自身人员与人员之间的配合性,还有待于不断磨合,在此期间,在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对日常工作造成一些不协调。而“员工”又是由在校学生组成的。那么,在工作上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作为学生“员工”,该如何去面对,是一个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难题,真可谓进退两难,而此时,有些学生干脆就不动了,谁也不听,你们老板搞清楚了,拿出了主义,我们再干也不迟。

2.上下级关系出现不协调时

学生就是学生,遇事直截了当,这是学生自身的风格。问题就在于;当我们个人对某些事有看法时,如何选择一个较为适当的场合表述出来,学生很显然是社会经验不足的。一对一当着众人的面去直接顶撞“管理人员”,甚至以“罢工”的形式,作为对一些具体事由的反映。粒装车间部分学生因不满煌公司延时下班,人到而拒绝复工。问其原因是老加班,学生休息无保障,住宅部值班人员超时不开门。由此得出,学生遇事不够冷静,处理方法明显欠妥。事后,我多次对学生说,好在你是学生,老板一般是会原谅你们,但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如果这个企业不是在校园内,可能会让你立马走人。通过这件事,对全体同学触动较大,也看到一些问题,感到要引以为戒。平时要学一点社会学,学会人际交流。

3.怎样做到灵活性与主动性

这里所说的主动性,是泛指劳动与工作而言。灵活性泛指综合素质而言。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遇事该如何处理?是主动还是被动?所暴露出的问题确实是太明显,而且这里是一个群体,这也许就是90后的特点吧。部分学生完全就犹如一个“算盘珠”,你拨一下,他就动一下。正是如此,通过一次社会实践结束之后,真正能够被企业认可,并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人并不多。

相比之下,有些学生比较灵活,能看事做事,遇事不乱,工作不分份内份外,产品质量也让能让企业满意,由学到管理这也是一种进步。

结论

第3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

像太原这样的中部城市,社会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无法及时得到传播,导致社区建设仅仅停留在便民层次上,利民方面则存在较大的不足。

(一)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社区管理缺乏具有科学性和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从坞西社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社区工作人员中,女性占73%,其中65%的女性为高中学历,因此,普遍教育水平不高,社区建设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虽然社区中现存的社区工作者在经验、阅历等方面占有优势,但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较低。同时,当前的社区工作者仅仅从事简单的助人活动和行政性工作,在社区教育、社区组织和开展专业的助人自助活动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和能力,不能真正为居民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服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其次,社区建设的资金缺乏灵活性,来源渠道单一。从坞西社区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社区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缺少多元化的资金渠道。这部分资金会按国家相关规定发放,但局限性大,社区内部的资金流通少,灵活性差,很大程度限制了社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展利民、便民的服务和活动,社区建设受到局限。再次,与社区合作的社会组织或非政府组织较少,导致可利用的资源缺乏,专业社会工作难以开展。

(二)社区服务项目单一,覆盖范围狭窄

首先,社区建设的服务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居民和社会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社区中存在多种社会群体,所面临的需求与问题各不相同,诸如儿童教育与安全问题、妇女生育与权利问题、老人养老与医疗问题、残障人士和贫困户的补贴问题等。在坞西社区的调查中发现,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中人口普查、计划生育、治安、环境、卫生、补贴发放占较大的比重,与他们的生活联系紧密,而这也是居委会提供的最低层次服务,对于调解、法律援助等高层次服务,居民一般选择向社区外的专业人员求助,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其次,社区建设中服务主体单一,缺少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的有效介入。社区建设的主导是政府,很多服务项目都由政府传达命令到各个街道办事处,然后由社区居委会开展,提供服务的主体过于单一,一些福利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社区自主组织介入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从而使得社区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社区居民的认可度、满意度较低,居民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首先,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不高,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城市社区中常看到,一些住户家门紧闭,居民之间的互动较少,社区参与度不高。在坞西社区居民中比较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和不太愿意参与的比率相差不大,分别占23.3%和19.4%,持一般愿意态度的居民仍然占较大的比重。由此可知,居民还是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的,他们大部分都在观望,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的组织与协调,宣传好社区活动,推动居民参与。其次,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不高,缺乏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前社区建设“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使得居民对于社区的服务、工作质量并不满意,居民的多样化需要得不到满足,自身诉求缺乏表达的渠道等,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在坞西社区中关于居民对社区工作者工作质量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54.4%的居民一般满意,19.4%则不太满意。而在居民对社区满意度的调查中,有将近60%的居民对社区公共设施持一般满意的态度,23%的居民则对社区的公共设施不太满意。

二、社会工作应用于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成功的社区建设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居民的分工合作和共同努力。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运用于社区管理,对于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社会工作介入到社区建设中,有利于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的作用,提高社区管理的民主性和自主性。一直以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组织得不到应有的发育与发展。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的介入,将有利于政府转变社区建设的理念,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是靠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或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政府购买其服务,由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可以减轻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的负担,提高社区工作质量,促进社区建设有效开展。在坞西社区中,社区的建设、管理、服务几乎都是政府统一安排,居委会主要是例行公事,缺少自主性,因此需要引入社会工作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并将其理念和方法运用于社区建设中,进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第二,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引入到社区建设中,有助于丰富社区服务,实现社区服务多样化,满足居民生活的多种需求。当前,我国大部分社区中仅限于提供一些政策性的福利与服务,居委会的工作基本是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诸如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失业人员的社会支持、儿童和妇女的保护和治疗以及问题居民的社会矫正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了居民的多方位需求,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依赖感。坞西社区中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基于政府安排的社会统计、社会保障等内容,而对于特殊群体如儿童、老年人、失业人群等并没有具体的服务,因此有必要将社会工作提供的配套服务引入社区,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第三,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的介入,为社区建设优秀而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供专业和高质量的服务创造了可能。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并致力于建设一支优秀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14年2月,民政部《将进一步加快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倡社会互助,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号召全民帮助有困难的群众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民解愁,为国分忧。可见,国家已经将社会工作引入到社区建设的理念提上日程,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与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因此,打造一支专业的社区建设队伍对社区的发展极为必要。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我国社区建设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需要在引入西方发展模式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稳步推进。社区建设不仅要紧紧依靠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更重要的是植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才能使社区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第一,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助人自助,营造组织良好、互动和谐的社区氛围。社会工作理念是国际和国内共同认可的一套工作理念,主要包括接纳、助人自助、人在情境中、个别化和服务案主等。在坞西社区的走访中发现,一些失业青年,由于求职不顺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这就需要社工运用助人自助的理念,帮助这些青年提升求职技能,增强自信心;对于思想偏激者,要以接纳的理念,帮助其矫正思想观念,建立新的认知。第二,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社区建设,提供专业服务,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社会工作方法除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主要方法之外,还包括社会行政和社会研究,这些对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深入社区调查研究,了解居民的现实问题和真实需求。开展社区建设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社区,特别是了解社区居民的问题和需求,只有听民声,知民意,才能有效开展社区工作。因此,认识社区是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进行社区服务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坞西社区的居委会认识到社区调查与研究的重要性,在2012年4月,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合作,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社区调查,深入居民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非结构式访谈法等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经济状况、住房情况以及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访问住户1287户,收集资料23000多份,初步建立了社区居民档案信息。

2、通过多种渠道向社区居民传播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使他们认识和了解社会工作,提高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在中国,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和行业,缺少有效的推广与传播,导致社会大众对专业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者不了解,需要开拓多种宣传渠道,让居民认识社工,了解社工,认可社工。在坞西社区关于居民社区信息获取途径的调查中显示,55%的居民是通过社区成员传播了解社区活动和事务,31%的居民则是通过社区活动获取社区相关消息,20%的居民则有通过社区宣传栏、横幅海报了解,其他的则有通过社区活动、相关文件得知。由此看来,坞西社区的宣传渠道狭窄,需要加强宣传设施建设,如成立宣传小分队、增设宣传栏、及时更换横幅海报,并建立社区官方网站,以此宣传社区信息和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

3、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深入居民当中,以专业服务帮助有困难的居民走出困境,走向社会。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对于解决社区居民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加以推广,以惠及社区居民。而坞西社区中关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应用基本为零,由于居民对社会工作的陌生,使得他们对一些服务持排斥态度,而且“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观念导致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寻求社区的帮助。但是在关于居民对于社区服务需求的调查中,大部分居民希望社区能提供上门护理、上门看病、聊天解闷、陪同看病、帮助日常购物、康复治疗等服务,只要价格合理,便乐意接受。因此,这些服务的提供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义工来完成,其中社工扮演整合资源的角色。

4、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挖掘和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作为居民聚居场所的社区,拥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社区工作的目的就是使社区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挖掘社区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有效配置以满足居民的需要。坞西社区的管辖范围中包括超市、餐馆、医院、药店、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等,社工介入时可以整合这些资源,帮助社区居民。如与超市和餐馆协议,为老人提供送货送餐上门服务;将附近医院作为定点单位,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为失业青年提供就业场所等。

5、运用社会行政方法,将政府政策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行政是指社会服务机构内部的行政管理和协调活动,包括组织计划、人事协调与控制等。2012年11月28日,民政部、财政部下发《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向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一支能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专业团队,具备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以及较强的公益项目运营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健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体制。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购买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激发社会组织的发展活力,缓解组织内部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为居民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推进社区建设。

第4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 社会实践; 意义;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57-01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被当作“小皇帝”、“小公主”一样来对待,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被呵护、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缺乏风雨的洗礼和困难的磨砺,使得他们心灵上过于脆弱,身体上过于单薄,思想上过于自私,精神上缺乏上进。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汉滨初中多年一直敢于推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与现代社会对所需人才素质内涵的要求不断提升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增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贤纳才时,已相当注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那些“1”字型的专才和“一”字型的通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十字”型的全才才更加受欢迎。事实证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能力的人势必在未来社会竞争的洪流中被淘汰,而那些具备良好社会活动能力的竞争者必将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占据优势。

2.符合当代青年的特点

出生在80年代后的城市新新人类,是生活在新旧体制转换和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中的一代。他们聪明活泼,见多识广,对社会事务充满新奇,但由于中国许多家庭缺乏民主、自由的氛围,孩子自小在家人的细心呵护下长大,在学校中接受灌输式的教育,因此他们非常渴望摆脱父母、师长们看管式的教育,渴望能够体验以主体性参与为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寻求独立的自由空间,以满足人际交往、被需要、被重视的高层次精神需要,所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势必会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

3.离不开当今教育观念的更新

同志曾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并且许多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好孩子”、“成材”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学好专业知识,也开始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的重视加上家长的支持在无形中激励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中学生素质的作用

1.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意味着要克服依赖,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意味着要离开父母、老师的庇护,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意味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创造多彩的人生。自强就是要求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而是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而我们这一代的中学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经不起挫折、困境,最缺乏的就是自立自强的能力。

近几年以来,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有计划的收拾好行装,准备好生活用品,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农村校园,走进农家田地,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2007年暑期,我们带领一百余学生前往平利县兴隆中学,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拉练式生活。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在农田里锄草、施肥,和农村学生一起劳动,同吃同住,遇到问题自己处理,每天坚持写生活感受,相互交流,相互感染,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从中得到了提升。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可以让学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90后的学生大多数意志薄弱,内心敏感,经受不住挫折和困难的考验。这对于平时在操场上跑几圈都喊累、体育课总想跑到树荫下,上学放学车接车送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2007年暑期,学生第一次面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都感到无比的新奇和欢喜。从学校出发到达目的地兴隆中学,期间有近三十里山路需要学生背着背包徒步完成。没有了起初的新奇与欢喜,逐渐是疲劳与忍受,在汗水、鼓励与竞争中,学生们相互协作,慢慢地克服了疲劳和炎热的考验,伴随着满脸的汗水,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奉献社会是学生成长应该经历的过程和要求。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需要广阔的天地、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真实的环境。只有他们真正地参与其中,才会有真实的体验与收获。

学生们第一次面对淡汤无味无菜的面条,他们都难以下咽,吃了几口便放下碗筷。我们故意不管,紧接着就按照活动安排到田间地头参加劳动。从未干过农活学生,因为缺少对生活的了解,错把水稻当韭菜,错把玉米苗当野草,笑料百出。在农家孩子的指导下,他们认识了水稻与韭菜的不同,玉米苗与野草的区别,初步了解到了社会生活知识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

在太阳的炙烤下,学生们汗流浃背,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体验到了饥饿的真实感受。在这样的体验下,学生们再次面对同样的饭菜,竟吃得津津有味。晚上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独立的房间,睡大通铺硬板床,音乐声被蚊虫声替代,更是让学生体验到农村同龄人学习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自身生活的幸福,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应该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陶冶情操

美丽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母亲,给予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强烈。学生不应该成为“笼中之鸟”,步入大自然这本书中去,会得到更多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

2008年暑期的平利西河之行,山环水抱,鸟语花香,篝火晚会,西河漂流,水中嬉戏,徒步登山,给学生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2011年暑期的南宫山之旅,山美如画,水秀若诗,重峦叠嶂,云雾缭绕,学生们在茶农的指导下,亲自采茶、制茶、品茶,绘美景,唱山歌,在大自然之美的熏陶下,学生们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一方面亲近了自然,感受到了自然的生命之美;另一方面,一种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第5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体现了学校教学水平、科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讲话中指出的:“高水平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的数量与水平是一所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

因此。可以说实验室是最能体现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平台。

一、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实验室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障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

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和学生完成学业的必备条件。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体系中,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量和固定资产额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实验室集中了学校主要的技术装备与教学资源,特别是许多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功能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对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形成了强大的支撑。学生通过对这些设备的使用了解,可以亲身并直观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与发展趋势,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技术氛围。

2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基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科学、知识创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人才,二是装备。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聚集。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多学科交叉的影响,这些特点使高等学校成为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的沃土,是科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摹地。

“十五”期间,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保持在25万左右。承担了2/3左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大量的“863计划”等项目,依托高等学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近2/3。实践已经表明,高等学校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大多数的科研成果是在实验室产生的,而新的成果也需要仪器的检测作为支撑。据统计,“十五”期间。“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科技计划经费的20%左右用于购置科学仪器,“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知识创新工程更将大量的经费用于科学仪器购置。

3 实验室是社会服务的基础

高等学校利用自身的知识(智力)和技术优势,直接为社会解决迫切的生产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服务问题,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高等学校的需求。相关统计表明,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基础研究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5年,高等学校参加R&D活动的人员达到22.7万人年,用于R&D活动的经费为242.3亿元,其中133.1亿元来自政府,88.9亿元来自企业,16.3亿元来自国内其他机构,4.0亿元来自国外。高等学校在技术市场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为4.2万项,其中68%被转让到各类企业,合同成交金额达122.6亿元(2005年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活动)。2006年高等院校输出技术项目18 401项,输出技术交易额65.0亿元(2006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分析报告),而这都离不开实验的支持。

二、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高等学校实验室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实验室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实验室队伍也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职称、学历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人员流失严重;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对科技创新和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等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根据教育部2004年统计报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总数为157598人,队伍构成情况见表1。

其中实验教师的数量占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队伍的56.4%,实验室技术人员为35%,技术工人和其他人员为8.6%。由此可见,实验教师在实验室工作中占有极重的分量。在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为37207名,占总人数的23.6%;其中实验教师为24799名,占总人数的15.7%:实验室技术人员为12408名,仅占总人数的7.9%。

教育部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10月组织委员进行了全国实验室队伍建设情况调研,返回有效调研报告15份,涉及国内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近百余所高等学校,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以看出,目前在所调研的各高等学校的实验室队伍中,中级以下职称的人员为3072人,占人员总数的66.5%;学历在本科及以下的人员为3796人,占人员总数的82.1%: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员为2171人,占人员总数的48.5%。

从以上统计数字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实验室队伍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各高等学校发展的瓶颈,而实验室人员职称、学历层次偏低、年龄老化表现得尤为突出。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实验室队伍积极性不高

受我国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人员被看作是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教辅”,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标准等方面与一般教辅人员等同。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样定位降低了实验室队伍的重要性,与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实验室队伍建设摆在了次要的地位,不利于实验队伍的建设、培养和提高;其次,忽视了实验室队伍在教学及科研中的作用,实验室工作人员中不乏兵强将,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打击了高水平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容易造成人员流失和队伍不稳定。目前,实验系列没有正高职称,无论实验室技术人员具有多高的技术水平和优秀的业务水平,都与正高职称无缘,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没有“奔头”。也严重地挫伤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实验室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培养

各高等学校实验室队伍中,本科以下的技术人员占绝大多数,且所学专业十分繁杂,专业对口的少,整体力量相对薄弱;学校为了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将大量的家属收入实验室队伍,使得实验室队伍整体状况更为复杂,在专业结构上比例严重失调;而实验室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很多高等学校愿意花

钱引进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却舍不得在实验室人员的培训上加大投入,造成了实验室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3)实验室岗位缺少竞争,没有合理的人员流动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影响以及职称、待遇、职务等种种方面的原因,高素质、有能力专长的人员不愿意到实验系列队伍中来,而在岗的年轻高学历实验人员往往思想不稳定,积极性不高,想转岗或调动。

2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高等学校中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全面推进,教学科研设备增长速度很快,据统计,2006年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有大约1100多万台件,总金额超过4000亿,与“十五”相比,增加的幅度是184%和160%。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提高,在结构和性能上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我国目前财力、物力和人力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在充分发挥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备重复购置

高等学校所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大部分是由国家投入购置的,设备购置经费来自建设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投资。使用权归申请单位和基层使用单位,这样就易产生“不要白不要”的错误思想,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与设备所在单位及个人的利益没有联系,用好用不好一个样,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2)封闭式管理,没有资源共享观念

大型仪器设备只用于本校甚至基层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对校内外的开放使用不够甚至不开放,缺乏明显的经济约束机制,造成使用效益低下,同时引发改造和正常运行的费用不足等问题。

(3)管理技术队伍明显不足

大型仪器设备在结构和性能上发生了变化,对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部分高等学校对实验室管理技术队伍的认识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先进设备没人会用或者只能使用部分功能,不仅影响了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功能开发,设备利用率不高。

(4)缺少外检测资质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大部分都集中在高校各级科研实验室中,其测试数据具有相当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能够为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但目前高校实验室中很少有取得认证资质的(如CMA认证,据了解目前在北京取得强度检测CMA认证的高等学校只有北京工业大学强度检测所一家),没有取得法定检测的授权,从而导致数据的可信度不高,影响了利用大型设备对外服务的能力。

三、对当前实验工作的建议

1 充分认识实验室队伍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切实解决在实验室队伍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实验室队伍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对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战略方针的实施,实验室的地位更加重要,而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成果转化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都离不开实验室人员的参与。没有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办法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1)完善职称晋升与岗位聘任,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

实验室系列职称没有正高级职称,而实验室人员大量的时间都在从事实验教学、进行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以及相应的技术改革工作,很少能够在科研、论文等方面有所提高。因此,从稳定实验室工作队伍的角度出发,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时应对实践能力较强和工作业绩较好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目前,国内部分高等学校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使那些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高、成果多、确实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实验人员享受到相应的待遇。如上海大学在校内设立实验技术总监岗位,清华大学实验室技术队伍可以晋升正高“研究员级高工”。中南大学评正高级实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按照实验系列进行评审。武汉大学实验室队伍采取特殊政策设立了教授级实验师。

(2)建立资格认证体系和培训机制

建立实验室技术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可仿照公务员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实验室技术人员上岗的要求和人员素质采取资格认证。

对现有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学历教育,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通过短期培训、进修学习、会议交流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务知识、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强化实验技术队伍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实验技术水平,也能够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技术支撑。

(3)引入激励与竞争机制,鼓励教师到实验室工作

①制定科学、完善的实验技术队伍考核办法。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要以业绩与成果为主,并与技术水平、理论水平、职业道德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奖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选拔重点培养对象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②建市“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和考核不称职人员的退出机制。对于不符合实验技术队伍发展需要且接近退休年龄的人员,可安排提前离岗;对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要逐步退出实验技术队伍,鼓励并帮助他们应聘适合自己的岗位;确实无法安排的,应将人事关系转至校人才交流中心。同时,应鼓励青年教师到实验室工作,熟悉实验室的管理、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设立实验技术成果奖,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致力于实验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实验设备的功能开发与利用、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与共享、特色设备的研制、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实验教材编写和科研活动等,奖项与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同等对待。

2 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

(1)进一步完善大型仪器设备优质资源信息平台

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目前各高等学校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利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对设备的购置论证、信息共享、使用考核等实现信息网络化传递,建立跨校、跨地区的大型设备共享平台,促进联合、共建、共享、共用,血向社会开放,努力提高其投资效益,更好地为新世纪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大型仪器设备专用基金

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及运行维持费用不足是各高等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应抓好设备购置的前期论证工作,建议各校建立设各维修专用账号,对6%的设各维护费用由学校统一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维修基金、分析测试基金等辅助基金。保障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完好率,以此保证提高使用效益。

(3)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高、新、尖的大型仪器设备,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待遇,鼓励实验室人员进修,不仅可以带动大型仪器设各使用效率的提高,使设备的原有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可以带动大型仪器设备深层次功能的开发。

第6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

建筑表皮的点:徽州大型民居建筑上,采用了大量的顶脊吻,沿袭了宋代官式的营造方法。大屋顶背吻有正吻、垂脊吻等,除了装饰和防护的需要外其中还蕴含着徽州居民的各种传说与风俗。建筑表皮的线:“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徽州古民居给人的感觉为多随地形自然起伏,远望建筑错落有致蔚为壮观。黑白相间光影交错的景象如琴键一般,在琴键的上方那一簇簇鱼鳞一般的灰瓦与洁白的粉墙,像是跳动的音符。在当地被称作“五岳朝天”的高低错落的五叠墙或马头墙,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安徽古民居的独特韵律感。在洁白的天空的映衬下轮廓分明、空间层次丰富。建筑表皮的面:徽州古民居的外墙为白色,因为外墙老化留下灰色的痕迹。青色的小瓦也随时间变黑。色彩的层次感使墙头变得丰富起来。徽州建筑主要是黑白灰三种颜色层次的变化,他们组成了统一的建筑色调显得清新素雅。除了颜色上体现了徽州民居朴素淡雅的风格,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也深刻的体现了徽州民居这种朴素无杂质的文化。徽州的民居是以材质自然为美,而这也恰恰营造出了徽州民居给人的平易近人、亲切的感觉。作为墙基来使用的青石麻石,门楼花窗上的砖雕,隔扇、梁架的木雕等,都保持着他们的天然色泽与质地、不加修饰,而清水墙也没添加任何的涂料,处处展现出了质朴的美感。徽州建筑的深层次的意义:徽州建筑朴素淡雅的美学思想也印证着老庄的追求平淡自然、顺应自然、和谐之美的理想美学观。

2徽州建筑文化中,人与空间的联系

徽州民居的布局普遍为内凹型、回型、日型等,以中轴线对称分布。民居的布局有着封闭性与开放特点,有着乡土气息与文人风雅的调和做法。外部装饰素净质朴内部木作精致细微。徽州民居天井居中,由正屋辅屋围合而成。天井的前檐,是木装修的集中部位,对门窗隔扇等的处理雕琢繁简相宜,与周围素雅的板型、粉墙、砖石地面、天井绿化等组成了幽静温婉的居住空间。而天井“四水归堂”的说法又体现了徽州人亲近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厅堂对着天井为半敞开式的房间,即明室,与暗室———聚财的厢房产生了明与暗的对比,厅堂庄重严谨,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有堂皆设井,无窗不雕花”是安徽民居的又一大特点,井即天井,雕花就是徽州民居的砖木石三雕的雕刻艺术。徽州的砖雕主要用于门套、门楣、屋檐等处,是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石雕则是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等的装饰,木雕主要用于室内,建筑物和室内用具的装饰,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如屏风、花窗、栏杆、桌椅等,雕刻的题材多为风俗民情、人物故事、山水树木、吉祥图案,生动的将当地传统文化生活反应于设计之上。

3徽州建筑的表层运用

黄山屯溪老街第一楼地处于屯溪老街入口处,具有浓郁的徽派建筑风格。此街被誉为“流动着的清明上河图”。餐厅的外立面的材料主要以黑木、白墙与青石等传统建筑材料为主,将安徽古民居的古朴沉稳内敛的性格展示出来。一层为了采光的充足与陈设展示的需要,改用现代的大块透明玻璃,但为了在保持现代感的同时与传统徽州建筑风格相映,玻璃上方辅以徽派传统木雕头花作装饰;门面设计在右,以大块青石为主要材料,无修饰只在上方挂一块黑匾———老街第一楼,显示了徽州建筑朴素淡雅的一面。在设计的点上,二楼的立面沿用了徽派传统民居的风格,大面积地运用了徽派木雕中的漏窗雕花。墙裙为暗红色木雕,顶部以马头墙做分割面,端部采用石雕的方式进行装饰,外立面的布局并没有采用传统设计手法中的轴对称手法。此例主要多采用徽州传统建筑装饰构件的沿用与重组的手法,再加上一些现代材料的布局构思,凸显出了本土文化的底蕴。

第7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城市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社会正步人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拥有信息的国家和地区将更加富有,失去信息机遇的将更加贫穷。

测绘工作的对象始终是围绕地球及其表面展开的;测绘科技理论的研究,面向的是对整个地球的认识。在迄今为止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中,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中,证明地球是圆的;第二次是16―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中,了流行数千年之久的“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认识到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第三次是在20世纪末,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潮两股大潮的交汇中,人们发现我们居住的星球是小的――数字地球。

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已经作为我国的一项发展战略。作为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空间信息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和国家安全保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测绘正在更加紧密地融入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空间技术、通信技术和光电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测绘的技术进步,社会对地理空间信息的急迫需求促进了以信息应用为导向的信息化测绘的产生。测绘技术在经过漫长的模拟时代后,通过数字化改造,正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面向数字地球的信息化测绘时代。

一、信息化测绘的概念

简单地说,信息化测绘就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在完全网络化运行环境下,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这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目前虽然尚未对信息化测绘形成一个正式的定义,但已经对这个提法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它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形成广泛共识。

二、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发展的必然

为什么提出要向信息化测绘迈进?应当说,这是发展规律的必然和时代特征的要求。通过形势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当今社会已是信息化社会,在世界高新技术飞快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推动下,一段时期以来,国际上测绘的发展正在经历一场以地图生产为主转向以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主的重大变革。我国测绘也不例外。虽然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已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整体转化,但主要还是在生产技术层面上实现了这个转化,还不能说在信息服务功能及其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上也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化。因此,我国测绘当前也仍然面临着从以测绘产品生产(虽然已是数字化生产)为主,向以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主的战略转变,而实现这个战略转变的必由之路,就是要走信息化测绘的道路,就是要建成信息化测绘体系。实际上,从20世纪末期开始,国内外测绘界已出现一系列面向地理信息服务的变革性新动向。例如,现代地理信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促成了测绘从市场领域进入地理信息服务阵地的重大变革;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我国也称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出和发展,其初衷就是为了加速地理信息交换标准化,加快地球空间数据整合,建立大范围的空间信息交换网络,其实质就是要通过一种“基础设施”,全社会能对地球空间数据(地理信息)实行充分的利用和共享;“数字地球”的提出,引发了我国建设“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数字省区”“数字城市”等发展战略,这又为测绘提供了满足当前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对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需求的极好阵地。然而这些变革和发展仅以数字化测绘为龙头来引导,已经不足以反映其基本特征和代表其发展方向了,很自然地需要有一个新的龙头将现代测绘引导到一个新的战略方向,这就是信息化测绘。

三、信息化测绘的几个特征

1.从“生产”到“服务”,即体系的功能取向是从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转变为以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为主。过去测绘体系中“数据采集获取”“数据处理生产”“数据应用服务”三个基本环节的“橄榄形”资源配置要得到调整,两头环节要根据信息服务的需要得到加强,中间环节要从基础测绘生产的定式中拓展出来,更多地面向多样化、灵性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

2.从“静态”到“动态”,即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建设将从以静态生产为主,转变为以动态变化监测和实时更新为主。信息化测绘要通过研发和综合采用航空、航天、地面和水上等一切可使用的快速观测新技术和组织运作方式,实现数据获取实时化;还应将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和实时更新列为基础测绘的基本任务。

3.从“局域”到“广域”,即作为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的网络支撑运行环境,对于数字化测绘生产可以局域网为主;但对于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必须依靠广域专网或国际互联网,要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彻底的网络化。

4.从“专用”到“公用”,即体系的基础设施,包括测绘基准体系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等的使用,应从原来的以供专业使用为主,升级改造为以满足社会公共使用为主,实现测绘基础设施公用化。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是信息化测绘的重要基础设施,应将其建设成社会公共服务的平台。

5.从“封闭”到“开放”,即体系的运行主体应从测绘系统内部扩展到其他应用部门,从公益性测绘保障体系内部扩展到地理信息产业体系,形成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用户大众协同运作的开放机制,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6.着实推进信息共享,要切实从政策法规上为充分地信息共享创造有利条件,妥善解决信息共享中的安全问题和产权问题,建立信息共享相关的法规、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法制化。

四、信息化测绘服务城市建设的方式

以Intemet和Web2.0模式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信息化测绘产品在城市建设中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分工和处理;分析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综合信息。为重大决策的效果进行预演和对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测。具体服务形式如下:

1.服务内容多样化

我们可以让服务的内容从数字地图产品到数字地图的补充产品、从普通的DMI到Web―GIS,Mobile―GIS和网格GIS、从4D产品到5D产品:一个可量测的实景影像扩展成5D产品。

2.三维可视化运

用Skyline、ImaGis等类型软件,使用交互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创建自定义的虚拟三维可视化场景,并进行浏览、查询和分析。所得的信息更直观、清晰;可以完整的显示三维虚拟地图,具有空间分析、属性编辑、漫游等功能。例如:在建筑楼房之前就可以模拟出建成后楼房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变化,还可以预计附近的人口、超市、学校的数量等服务信息。

3.可量测

用一个车载GPS导航支持下的多CCD相机拍摄,把每个像片的外方位元素都求出来了,把前方交会的公式都放到网上去,就完成了在网上测量道路宽度和对象高度,这一测量数据总会被人41']N用到。现在我们把事先拍的街景影像放到网上,它的特点就是用户可以量算想量测的目标,这就是WEB2.0的一个特点,即用户可以参与、可以主动进行操作。操作方法简便,社会大众都可以进行。我们希望我们的网民可以做创造性的用户,而不是被动的用户。如此一来,随着人们上传的资料数量的增加,信息的收集速度也不断的加快,使得数据库的信息更加完善,并且由于社会大众的参与使得调绘的成本也相应的降低了。

五、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测绘产品让城市建设更加数字化,并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并且使得测绘更加社会大众化,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市政管理、房产开发、智能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灾害预防、自然资源调查等一系列城市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经济法;相互作用

一、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完善经济法措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为主要特征,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和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浪费严重的现状,决定我们国家必须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循环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提出加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强调保持自然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平衡的理念,倡导“完善经济法制度,建设节约型社会”,同时出台了《资源税条例》、《环境资源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条例,由此,经济法立法制度的完善和资源的节约问题成为民众关心的问题,也成为国家长期关注的问题。

种种举措表明,只有对传统生产模式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及加大经济法的立法性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达到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由此就需要我们将促进与保障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一项新的经济立法原则,积极构筑并不断完善一个能够促进、保障节约型社会形成与存续的法律制度。

一方面,应当加强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密切关联的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推行能够形成长效机制的各种经济激励政策,积极动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完善相关法律,以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成。

二、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完善经济法措施存在的问题

(一)在资源开采、消耗环节缺乏保护性规范

例如,在我们许多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却在疯狂地进行掠夺性乱挖滥采;在国家每年进口大量石油的情况下,轿车行业却在生产、倡导追求大排量、大功率、大体积的家用轿车,而1.3升排量以下的低排量、省油的经济型轿车却在许多地方在上牌照、过路桥、进宾馆等方面受到无端的限制;在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搞南水北调工程、许多地区为之做出巨大牺牲的时候,华北一些城市的许多人还在用自来水浇花,等等。诸如此类的不正常的现象不胜枚举。我国改革开放的25年来,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平均以惊人的8%的速度增长,“中国”因此成了经济奇迹的代名词,但我们的经济繁荣是以付出生态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为巨大代价的。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我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水“荒”声一片,但在开采、使用、消耗过程中却缺乏实质性的保护措施及规范。

(二)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和再生资源产生环节没有具体条例的制约

例如:沿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废弃物排放没有具体的税收制度去制约,并造成大量的污水,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进。

(三)在社会消费环节节约型观念比较薄弱

追求奢侈消费在一些城市中正成为时尚,盲目攀比、举债高的消费现象越来越多。诱导过度消费,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资源消耗量大幅增加。

管理松懈造成极大的浪费。粮食从生产到消费每年浪费达几百亿斤,一些宾馆、餐厅、学生食堂,很多饭菜没吃几口就被倒掉;电能浪费也十分严重。据专家计算,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12亿只节能灯,其节电效果相当于新建一个三峡电站。然而由于行业市场混乱、缺乏扶持政策、宣传不够等原因,这一高效照明产品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但在国内却反应冷淡,无法发挥其巨大的节能作用。

政府机构也成为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

(四)经济法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承载主体培养不力,引发了政府频繁的“缺位”和“越位”的功能缺陷问题

例如我国环境污染税缺位,治污资金主要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现有涉及环保的税收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比如就资源税来说,税率过低,各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征税范围狭窄,对生活必需品的水却没有列入,起不到调节作用。

对排放污染项目缺乏制约作用,比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仅对环保项目本身免税,却对排污项目没有限制作用,同时,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无污染的产品和清洁生产,没有享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增值税抑制了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尤其是消费品税收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

例如,一次性电池、塑料袋等消费品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而现行的消费品税收没有充分发挥其抑制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税收政策缺位,如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治理的建筑工程投资以及监测设备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零。在此过程中,一些可以再循环利用的物质材料也一并被销毁了,挡住了物质循环之路,从这个角度讲,它不利于资源节约。

三、如何发挥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完善经济法措施的作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法治更不是“旁观者”,而是极其重要的保障。建设节约型社会,无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经济的、行政的、道德的以及法律的等各方面的手段与措施,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多形式多方位的综合保障。但从长远、稳定、持续的角度看,其中最重要的应是法律手段。要想有效地营造与持久地维护一个节约型社会,我们必须依靠法治。

(一)必须加快改革,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机制

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措施。应当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水价、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等改革,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广节能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资源新机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消耗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这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

(二)加强法制宣传,使全体公民知法守法

完备的立法、良好的法律环境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法律保障的同时,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的自觉守法也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而完备的环境资源立法、良好的环境资源执法环境已经为各守法主体认真守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在全体公民中宣传自然资源、能源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各守法主体做到知法、守法,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三)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因此,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应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会计、律师等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多、附加价值高的中介服务业。严格项目准入管理,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作为新建和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首要前提条件,并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这样也给我国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同时也减小了总体资源短缺的压力。

(五)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技术水平

技术攻关重点是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提高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整体技术水平,并加快国家综合水平发展。

(六)制定激励政策,创新资源节约机制

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一些关系民生的资源价格进行调整,既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承受能力和低收入阶层,又要将反映供求关系的信号传达给资源使用者,使其珍惜资源、节约资源。

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快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以及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符合国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政策的项目和产品,并依法享受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建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专项基金,通过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推动共性瓶颈技术和重点技术的研发推广,支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项目,以及一些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节能、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因此节约型社会和经济法的发展是新时期的最大目标,也是我国发展的最终归宿。

四、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法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而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是我国社会的必然走向,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联系。经济法的有效发展必然推动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而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又会为经济法的发展提供外部良好条件。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从总体上看,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重视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在节约型社会下发展经济法,必须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要健全和完善《节能法》,并加大实施力度;尽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政府要进行制度设计,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我国能源极度紧张、资源浪费严重的严峻状况,迫使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能源、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只要我们积极地、逐步地完善我国的相关经济法律制度,严格执法,加强监管,我们建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贺洲.论节约型社会与经济法制建设[J].中国法学,2007(5).

2、单飞跃.经济法的社会力学原理分析[J].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3、李昌,鲁篱.中国经济法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济法学精萃,2006(6).

4、张守文.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J].中国法学,2007(4).

第9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主体之一,不仅表现了高校与其他机构迥异的特点,同时也展现出高校的历史氛围和人文风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作用,对学校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良好的校园文化包涵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校规校训、教学科研、工会建设、学生社团、校园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尤为显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而工会作为承载教师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党的十胜利召开,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长期的指导思想。在十精神指引下,校园文化也不应该拘泥于一格,应进一步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展现新风尚和新面貌。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在立足于工会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工会建设的特色化、工会工作的务实化和工会活动的创新化。

一、工会建设特色化

工会建设的步伐体现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工会建设有特色,主题鲜明,校园文化必定也具有其自身特色。

1、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的办学方针,着力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高校工会的核心职能就是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围绕学校发展建设、文化建设、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听取每一位教职工意见,是高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工会的重要权力和责任。

2、针对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的需求,积极开展“沟通工程”。“沟通工程”是工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党政领导、职能部门与教职工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起到聚集民意、汇集民智、倾听民生、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的作用。积极开展“沟通工程”,围绕学校建设发展问题、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关注民生、重视民意,以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3、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实行政务公开,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沟通方式,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将学校一切管理活动向广大师生员工公开,将施教行为、施政行为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保障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

二、工会工作务实化

工会的基本职能就是维护教职工权益。工会应积极发挥自身贴近群众的优势,倾听教职工诉求,体现学校人文关怀,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传递校园文化的“正能量”。

关注民生、突出维权。努力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根据新时期工会特点,遵循“普惠制、全覆盖”原则,坚持以教职工为本,扩大工作覆盖面,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把维护教职工利益当做一项工程来抓,这项工程既包含了生活需求,也包含了健康需求、精神需求。“实事工程”、“文化工程”、“健康工程”、“温暖工程”是工会工作务实化的主要内容。

三、工会活动创新化

工会活动创新化主要是指在活动内容上从注重教职工的外在需求向内在提升转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首先要完成工会活动从偏重物质而轻视精神需求的转变。工会要从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入手,实现从偏重教职工生活到内在心理精神需求的转变,以体现工会对教职工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利益的代表,推动校园文化上新台阶。

2、实现活动型向学习型与活动型相结合的转变。当前,工会活动主要以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为主要内容,在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学校文化内涵上缺少空间。所以,改善当前工会活动注重娱乐性的现状已成为工会工作探讨的重要内容。工会应在活动中引导教职工提升自身素质,丰富内在知识,掌握新型技能,内外兼修,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营造氛围、以德为先,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特色工会,要坚持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核心,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要“由一推众”,在广泛宣传的同时予以表彰和奖励,以此带动全体教职工进步,从而辐射整个校园文化,形成整个校园争先向上的蓬勃氛围,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4、工会还要根据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安排工会活动,在开展工会活动的同时使校园文化深入到教职工生活中。使二者相互结合又相互促进,提升教职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实现校园文化与职工生活的“水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