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文化体制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体制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体制改革方案

第1篇: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2009年,威海被增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后,一场大刀阔斧的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大幕——把文化作为“转调”的着力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创造发展新优势,使威海进入文化引领经济、经济丰富文化的新阶段。

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率先突破、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活力迸发;文艺院团改革成效显著,经验可鉴……踏着改革的鼓点,威海以灿若星辰的文化魅力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再次奏响了“文化强市”战略的最强音!

破坚冰勇创新,突破文化体制束缚

文化体制改革是科学发展的要求,是调整结构的方向,是加速威海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我市各级领导的共识。

2009年4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敲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个涵盖宏观文化管理、新闻媒体、文艺院团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方案出台。

同年2月,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率先破题,由此拉开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

———本着调优机构设置的原则,我市采用“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模式,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局的行政职能合一,以原市文化局为基础,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为实行统一执法,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我市对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执法职能和人员队伍进行调整归并,在原市新闻出版局的基础上,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

循着这一思路,各市同步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荣成市把体育局并入,成立了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我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也有声有色,大步迈进。

———原威海市广播电视台(局)摘下广播电视局的牌子,按照局台分设、管办分开的原则,向影视媒体及相关产业挺进,积极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按照编发分开的原则,威海日报社增挂威海报业集团的牌子,实行报社统一管理下的事业及印刷、发行企业分别运营机制,在确保发挥喉舌作用的前提下,着力发展报媒及相关产业,并积极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去年1月7日,威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威海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威海报业集团、威海市广播电视台集中挂牌,标志着我市的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开始按新体制运行。

文艺院团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方面,我市早已开始探索,很多工作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梦海公司就是一个成功范本。

我市将市群众艺术馆舞蹈队、民乐团、杂技团改组合并,成立梦海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将原属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的威海剧院划归公司使用,并逐步对公司内部机制进行理顺和创新,使公司真正成为了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

2005年9年,梦海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时,所有演职人员均为企业编制,全面实行演出签约制和人员聘用制,形成了全员聘任、市场运作、团中有团、分合自如的机构创新机制。

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发行放映体制改革,我市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就完成了事改企。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威海印刷厂、文登印刷厂、荣成印刷厂等企业打破“铁饭碗”,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路子。

释潜能激活力,催生文化新天地

梦海剧院新排环保音乐情景剧《地球大乐园》已巡演20多场;投资3.2亿元的大型山水实景秀《神游华夏》场场爆满;纪录片《天赐》荣获第四届德国科隆电影节“观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确认为“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近两年,是我市文化精品创作最多、影响最大、回报最高的时期,而这正是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新风。

文化的发展需要体制的支撑、管理的深化、机制的保障。而文化体制改革,恰好激活了文化蓬勃发展的引擎。

“改革后,文广新局职能更加明确集中,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市文广新局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综合执法职能得到强化,人员配备数量增加了两倍,逐步形成了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执法体系。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培育和造就了我市大批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文化市场主体,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转企改制后,梦海演艺公司生机焕发,先后推出了大型山水情景演艺《梦海》、《东海霞光》和大型音乐剧《地球大乐园》,在国内演出的同时,还应邀赴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演出1000多场,成为我市文化旅游演艺的一大品牌。

作为全省最早转企改制、最早实现全市网络整合的股份制公司,威海广电宽带网络公司发展势头迅猛,成绩斐然。去年,公司实现纯利润3224万元,居全省前列。

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下属的联通影城和农村院线两个股份制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70万元,成为全省市级电影发行公司转轨增效的佼佼者。

第2篇: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望奎县图书馆 黑龙江 152100

[摘要]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管理安全性的同时,保证文化建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的象征,要从文化发展的原则和对策两个方面来加强重视。另外,从原则上应该以解放思想和全面创新为基本的原则。从措施上,应该和政府的职能相符合,同时还应该对体制问题加强重视,在掌握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充分提升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关键词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对策

所谓的文化管理体制就是指和政府的基本职能相符合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各种组织和团体之间的制度以及准则都是文化管理体制所涉及到的内容。另外,工作人员还应该根据已有的文化发展方式来将创新的因素融入到其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要不断实现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高效性。提升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内容。

1.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原则

文化体制改革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虽然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政府所采取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体制模式为主。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渗透着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所以说,应该以市场为主体,不断提升文化资源的综合实力,提升文化单位的竞争力。可见,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1.1积极稳妥,整体推进

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进行思想的指导,加强保障措施,遵循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另外,还需要提升文化事业发展的稳定性,积极稳妥地进行,做好试点工作,同时还应该实现从点到面地大范围进行。

1.1.1要想做好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不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主导,同时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还应该对各种消极腐败、落后的现象进行抵制。让新近的思想文化推进社会主义问题的高效发展。

1.1.2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工作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于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进行改进和完善。从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面上看,其系统性和复杂性相对较为突出,需要根据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工作原则来对体制进行调整。将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放置到重点。尽量发挥领导的积极作用,根据已有的工作状态来对改革方案进行适当地制定和调节,积极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转变政府的基本职能。

1.2解放思想,全面创新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种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将理论创新作为基础,进而对制度以及文化的创新进行推动,促进社会主义的高效发展。

1.2.1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实现思想的创新

思想观念是提高人们主动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文化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文化发展的科学思想观念,冲破重重的束缚和障碍,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实践的标准中可以看出,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关键因素。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论断就逐渐涌现。其中,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及科学的文化格局等概念比较突出。在文化和经济相适应的前提下,思想观念也需要进行改变。

1.2.2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从这一点上看,需要对文化体制和机制进行高度重视,还需要加大文化创新能力系统的建设以及政策的调整,应该从政府的意识形态以及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原则方面出发,做到思想和观念的大融合,百花齐放。而且,还需要不断坚持科学理论,在思想和文化方面要尽量打击一些迷信活动或者是反科学的行为,积极净化社会发展环境。在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上还应该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要对改革进行深化,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另外,还需要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比较良好的体制环境。

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上看,需要积极做到以政府为主导,不断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其中,在改革的过程中以增加投入,改进机制为主。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科学的改革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要对聘任制进行完善,还应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将具体的行为进行明确和优化。将运行机制进行明确,还需要积极的发挥公共文化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拓展发展的空间。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符合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还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提升管理机制,管理体制的科学性。

2、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2.1加快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2.1.1强化政府的文化行政管理职能

从主要管理文化系统的文化工作转向管理全社会的文化发展,从文化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社会文化发展的大循环;从单纯的文化项目或活动的管理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文化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文化综合实力上来。

2.1.2更好地配置文化资源

尽快拆除部门垄断、行业垄断、地方保护和所有制歧视等种种阻碍文化发展的障碍,促进国内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和国际文化贸易。要完善管理机制,善于利用市场融资和增效的两个基本功能来发展文化产业,努力通过市场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使用效率;要整顿市场秩序,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扫黄打非,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2.2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并切实保证政府扶持力度,要逐年增加国家财政对重要文化部门的投资比例,把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文化项目的投融资纳入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在国债投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以形成国有资本的投资增长机制。要以各类专项补助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的形式,支持文化要素市场升级和各类文化单位的结构调整及其转企改制并对需要扶持的文化项目给予必要的资助。

3、总结

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为此在指导原则上,强调要积极稳妥、整体推进,解放思想、全面创新;强调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投融资体制的创新,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促进文化事业的高度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兴亚.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2013(04)

[2]王琴,陶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

第3篇: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猜想: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与此同时,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都将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利润不断上扬,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能源条件继续改善。

解读:宏观调控并非“经济急刹车”。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控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的目的是“熨平”经济运行的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增长,这是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尤其是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完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宏观调控显得尤为必要。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仍有可能保持10%以上的增速。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度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中央政府及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注意边看边调、对症下药,而且多重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措施,而且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这使得国民经济偏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2007年,中央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将中国经济列车维持在预期轨道,并保证列车的快速、准时、效率。

名副其实改革年

猜想:2007年,国有企业、财税、投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将继续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将有新进展,农村综合改革步入新阶段,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解读: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国民经济中出现的投资盲目扩张、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社会事业基础薄弱、社会保障不完善、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根本原因也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只有从改革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保障。

今年以来,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16家国有独资公司开展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第二批74家中央企业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改革;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电力行业基本实现厂网分开,邮政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继2005年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后,2006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为全面建设现代金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也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有序展开,相关改革措施将使2007年收获名副其实的“改革年”的称号。

贸易逐步趋平衡

猜想:2007年,中国外贸出口保持持续增长,进口逐步加速,进出口增速差距进一步缩小,贸易逐步趋向平衡。200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2万亿美元。

解读:中国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并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转移,中国的加工制造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形成了以东亚为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为加工制造基地、以欧美为核心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这一分工的结果就是,以往东亚对欧美的顺差转变为中国对欧美的顺差。与此同时,中国工业化的加快发展,也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轻纺家电到信息通信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都不断增强;而中国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也增加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压力和动力。这些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决定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将会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但是,中国将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以今年前10个月为例,其中出口7792.9亿美元,增长26.8%;进口6456.6亿美元,增长20.9%。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进出口增速差距已经比去年同期缩小了10个百分点左右。

2007年世界经济基本面仍然向好。据世界权威机构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略低于2006年水平,世界贸易量仍将增长7%以上。但是,由于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多边贸易体制受挫,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或略有放缓,但仍将维持高位增长,并更加注重贸易平衡。

节能降耗任务重

猜想: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的约束趋于强化,相关考核体系及配套财政税收政策有望落实。节能降耗效果有望实现。

解读:“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为此,根据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6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4%左右。但是,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甚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8%。下半年的数据虽尚未公布,但统计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煤炭和电力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1.7%和12.9%,均高于前三季度10.7%的GDP增速;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攀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矛盾和压力仍然很大。

第4篇: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成就巨大

首先,新闻出版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确定,即分为时政类、公益类和非时政类三类。其中,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涵盖中央级、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人民出版社等。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在转企改制时,要严格按照“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原则,采编业务部分作为事业法人,经营业务部分转企改制为企业法人,同时,由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给时政类报刊较多的拨款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所需。公益性报刊出版单位包括单纯依靠自身经营很难生存但又确需发展的,则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拨款,如一些纯学术性杂志。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包括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对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可以实行采编经营合一,改制成相对标准的国有文化企业。此外,由于晚报、都市报和财经类报刊不同于一般非时政类报刊,承担着重要舆论引导职责,按照有利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要求,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省级和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党报党刊所属的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出版单位,经批准可进行转制。??

其次,转企改制取得了实效。当前,在传媒业改制实践方面,主要有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广东模式”,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浙江模式”,以辽宁出版传媒集团为代表的“辽宁模式”和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上海模式”等4种模式。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268家地方出版社和103家高校出版社转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已组建完毕29家出版企业集团公司;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其中有6家已率先完成转企任务,另有18家已完成了清产核资、核销编制、职工参保、工商注册等转企所必需的工作,其他大多数出版社改制工作也已进入收尾阶段,共计核销事业编制1.8万多名??。在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同时,报刊出版、影视制作、新闻网站等单位的分类改革也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转制为企业??;截至2010年上半年,需转企改制的35家电影制片厂、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电视剧制作机构也已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改制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形成了一批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大型传媒集团公司,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已经有31家出版集团、47家报刊集团、29家发行集团和13家印刷集团。此外,新闻出版类的上市企业已经是上市的文化企业中数目最多的,2010年达到45家,年底总市值达到5740亿。??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是一次巨大进步

首先,目前,已经确定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时间表和对象,要求按照“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分批次进行”的原则,在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此次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共涉及5000多家出版单位??。按照这种改制思路,将在更大范围内把更大规模的新闻出版单位推向市场,更加积极参与市场化竞争,这种改制思路在保持了党报党刊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放开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既有利于国家整体舆论的稳定,又能够放开搞活非时政类媒体,是新闻出版单位改制的巨大进步。

其次,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原则从以前所有的报刊出版单位都必须实施“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原则,即采编部门是事业法人,经营性部门是企业法人的原则转变为“采编经营合一”的原则,即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的程序改制,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进行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这种“采编合一”的改制思路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采编和经营的良性互动,真正按照企业的自身发展规律来发展,极大地释放体制的生产力。

第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将能够提高报刊出版单位的质量,吸引更多的读者,进一步强化舆论引导力。由于改革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和党管导向”的原则,因此,改革能够在保证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市场竞争,深刻把握读者阅读趋势和市场发展趋势,提升报刊出版单位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待解决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能有效地解决报刊出版单位数量过多、实力过弱、规模过小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改善产业结构和强化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大发展大繁荣。当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进入攻坚期,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以待解决。

一是出资人问题。《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因此,出资人能否科学合理地行使其权利将决定着一个公司的成败。对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来说,一方面,由于其所经营业务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多为国有独资,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出资人的职责需要多部门行使,其出资人职责更难履行也更为明确确定。当前,在改革中,对传媒业的出资人安排主要有以下4种方案:一是由当地政府担当出资人,授权给传媒集团的相关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就是由广东省政府当出资人,并授权给南方报业集团管委会经营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但是集团资产仍在省财政厅名下;二是由当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传媒单位的资产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三是由财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目前,中央级报刊转企改制之后其资产由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四是由宣传部履行出资人职责。上海市的传媒单位多采取这种方式,如新华传媒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显示的实际控制人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从上述出资人的几种方案来看,虽然方案林林总总,但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的出资人制度。

科学明确的出资人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媒单位转企改制的成效,因此,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统一、明确的出资人制度,笔者建议可以成立独立的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直接由现有的国资委进行管理或者由财政部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履行出资人职责。

二是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范围问题。目前已经确定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隶属于企业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要先行转制??。可以明确看出,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毫无疑问是属于时政类报刊,而其旗下所属的其他单位可以认定为非时政类报刊。但是为数不少的地市级党委机关报刊是属于时政类报刊还是属于非时政类报刊尚未明确,这也使得地市级报刊的转企改制缺少指导性原则,会导致其无所适从。

三是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认定标准问题。目前已经确定晚报、都市报和财经类报刊不同于一般非时政类报刊,承担着重要舆论引导职责,按照有利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要求,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省级和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党报党刊所属的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出版单位,经批准可进行转制。??一方面,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有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其转企改制应该更加慎重,另一方面,如果能把这些报刊单位转企改制并全面推向市场,将能极大地促进中国报刊业的改革与发展。有关精神指出“经批准可进行转制”,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由谁进行批准?如果是由当地的主管部门进行批准,则不同的地方认定标准肯定会存在较大差异,也会对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的转企改制造成一定影响。

四是科学地实现党管媒体的问题。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的原则。??由于非时政类报刊也具备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无疑要实现党管媒体和党管干部,但是如何更科学地实现党管媒体呢?任何媒体和企业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高管人才,因此,只要管好了干部就能有效地管好媒体,会对媒体的具体管理要充分体现专业化、精细化和科学化造成一定影响。

五是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中涉及的人员安置和劳动关系调整,须严格按照有关精神,制订人员安置和劳动关系调整方案,方案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和保障本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合法权益。在转企改制中,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是核心问题,一方面牵涉到经济补偿问题,另一方面牵涉到接续社会保险关系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又在于标准和资金来源。

六是主管主办资格问题。规定:实行严格的报刊出版市场准入机制,从主管主办资质、内容导向、资本来源、资产规模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市场准入条件,同时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不具备报刊出版资质和违规出版以及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报刊出版单位,切实提高报刊出版业集中度;按照主管主办单位资质和职责的要求,报刊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应是隶属关系而不是挂靠关系,主管主办单位须切实担负起管导向、管干部、管资产的职责???。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资质。不具备资产重组条件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原主管主办关系暂时不变。探索建立主管主办管理体制与出资人管理体制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实现报刊出版业的集中度,就必须大幅度减少主管主办单位,否则报刊出版单位的资源分散现状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必须要从各方面条件严格限制主管主办单位资质。其次,由于报刊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应是隶属关系而不是挂靠关系,主管主办单位须切实担负起管导向、管干部、管资产的职责。这就要求主管主办单位要成为报刊出版单位的出资人,因此,这就要求主管主办单位必须具备出资人管理能力,建议报刊出版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由大型传媒集团担任,切实履行相关职责。

七是刊号资源是否进入企业问题。报刊出版单位的刊号资源作为市场准入的牌照资源,对于转企改制之后的企业极其重要,目前,相关规定尚未明确刊号资源能否进入转企改制之后的企业。目前,一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进行整体转企改制,这些企业本身成为主管主办单位,其刊号资源也只能放入企业,而如果不允许刊号资源放入企业,那这些企业的刊号资源如何处理就成为一个难题。

八是税收问题。按照目前的改革方案,转制后的报刊企业其税收因为营业税和增值税的重复缴纳反而显著提高,这也导致很多报刊企业迟迟不愿转企改制。

九是具体改革规程问题。近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正式公布,规程包括成立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转制工作方案,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国有资产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与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人员安置和劳动关系调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八个部分。该规程仅适用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且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参考。

由于该规程针对的主要是中央各单位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而对于更大范围的地方性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制尚缺乏可操作的改革指导原则,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出台较为具体的改革指导意见。

注释:

?????????吴娜:柳斌杰谈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光明日报2011年8月10日。

????刘丽靓:中国股市新主角:双百亿传媒集团呼之欲出,证券日报,2011年5月25日。

??新华社记者:构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新华网,2010年8月12日。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杜丁:全国5000多家非时政报刊年内将全面转企改制,新京报,2011年5月9日。

第5篇: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一、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搭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市农业局负责)。积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江阳区要着力盘活农场存量建设用地,引导和规范农场闲置宅基地合理流转,更多利用市场机制探索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二)探索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试点,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给予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合理经济补贴,并与补贴农户缴纳养老保险制度挂钩。

(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引进人才户口迁移、亲属到城镇投靠落户、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户口迁移等的限制条件,制定出台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四)加快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我市试点,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照股份制方向,坚持稳定县域的原则,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积极争取在我市探索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试点。稳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业和农房等保险补贴。全面推行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助方式,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五)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木采伐管理、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政策制度。

(六)加快培育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化建设(市农业局负责)。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试点,扩大“农超对接”试点范围,推进示范社建设。创新完善各级农场资产组织形式,探索建立农场一体化管理体制和现代化经营机制。以强化公益性职能、科学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等为重点,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一)继续抓好已改制企业规范和完善工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资产重组、企业整合等方式,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公司、大集团,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积极引导优势企业和科技型、成长型企业改制上市。已改制企业要从转制手续的完备、产权归属的清晰、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职工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5个方面进行规范完善。解决好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遗留的社会保障等遗留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二)规范推进公司制改革。增强企业直接融资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形式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不断拓展上市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发行债券。充分发挥华西证券的券商功能,创造条件支持企业积极上市融资。重点培育酒类“小巨人”企业、川油钻采、兴泸投资、市商业银行等企业积极创造上市条件。建立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形成“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企业梯队。对拟上市企业,优先立项、报批,并给予用地、资金等扶持;对企业上市,实行专项奖励。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利用“三板”市场开展融资。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建立我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框架;建立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四)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扩大民间资本进入行业领域,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资源。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试点推行中小民营企业集合票据,规范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制订我市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实施意见。

(五)继续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按照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进一步做好交通收费稽征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按照省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推动我市新一轮市农电体制改革工作。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健全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形成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一)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补偿机制。探索完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新机制,加快制定完善各类产业园区投入产出控制指标,探索推进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深化征地补偿制度改革,优化矿产资源配置。全力支持叙永县开展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力争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试点。落实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研究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二)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规范推进用电大户直购电试点,完善居民用电阶梯递增电价制度,研究完善水电价格形成机制。适当调整水力发电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水价偏低的部分水利工程非农业用水价格,进一步完善农业用水价格政策,探索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以工补农”方式,逐步简化城市供水水价分类,继续推进生产业与工业同价改革,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简化天然气门站价格分类,制定天然气销售价格管理政策,逐步规范天然气销售价格定价体系。在城市范围内试行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社会化服务性收费,完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制度,研究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垃圾处理费收费方式并加大开征力度,探索建立农村场镇环卫服务收费代收机制和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三)健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制度。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在重点行业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继续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试点,提高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四)加快建立产业型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资源,实施我市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畅通创新价值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

四、注重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地方金融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

(一)继续深化各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体系,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稳妥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全面推进支出绩效评价。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启动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稳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监管体系,推进农村公益性债务化解。

(二)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加快市商业银行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城市商业银行,推进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发展。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来泸设置分支机构,加快保险、信托、金融租赁、典当等行业的发展,积极引进或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出台实施市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管理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

五、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稳妥有序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按照省上的安排,贯彻落实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我市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完善泸县新农保试点工作,按照城镇企业职工包括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和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办理相应结转手续。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市劳动保障局牵头)。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和优抚保障机制。

(三)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提供600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房源,发放租赁补贴10500户,启动3000户城市(含县城)棚户区居民住房改造,探索出售部分廉租住房共有产权,逐步实行廉租住房共有产权管理。

六、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一)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落实我市实施意见及近期工作方案,推动五项医改重点工作。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力争全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75.1万人,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范围,积极做好异地就医异地结算服务工作,积极探索新型城乡医疗救助模式。拓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面,在6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补偿机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面。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

(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市、县国有文艺院团结构调整,推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配合全省完成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推动市本级电台电视台合并。

(三)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我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健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全面完成校办企业改制任务。

(四)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规范、发展、搞活”的改革思路,积极稳妥地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研究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策,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规范事业单位进人行为,基本完成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七、注重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全面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制定市政府各部门“三定”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二)创新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大力推进以“两集中、两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权改革,推进行政审批职能较多的部门内部单设行政审批机构。统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实施投资项目、建设项目、市场准入项目并联审批,健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推进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大力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继续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第6篇: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跨越发展”工作思路,在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对外经贸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同城化发展等各项改革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等市政府确定的十二项重点改革工作,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我市“两个加快、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重点改革工作和牵头单位

1、全面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按照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把握省政府将列为全省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会,抓紧研究起草《市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争取在今年6月份前获省政府批准,同时积极争取将列为全国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土地及人力资源配套扶持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构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2、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积极申报在设立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推动地方银行改革,支持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推动各类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落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网点覆盖面。继续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完成南安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组建工作,加快永春县信用联社增资扩股步伐,推动惠安县信用联社、县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有条件县(市、区)增设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快发展和引进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快引进法人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推进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支持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推动出口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各种新型保险业务发展。(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省农联社办事处分别牵头)

3、加快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加强上市后备资源的挖掘和培育,完善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加快推动企业改制上市。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购并重组、增发新股等方式扩张规模、提升实力。积极争取高新区纳入“新三板”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推进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工作,引导更多企业进入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平台,优化股权结构、拓展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票据和集合信托计划等进行直接融资。加快推动市城建国司、路桥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快培育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金通过股权、债权投资方式有序进入实体经济。(市上市办、市经贸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分别牵头)

4、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建设,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承包权作价出资或入股的方式设立土地专业合作社。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大旧村复垦力度,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的管理。建立健全节约用地机制,研究制定全市“三旧改造”规划和实施意见。完善土地使用标准和指标控制体系,对鼓励、限制的产业实行差别地价政策,建立由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等五个方面指标组成的工业用地考核体系。改革土地供应方式,实行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的多种有偿使用方式供地,提高土地市场化配置水平。(市农工办、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分别牵头)

5、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通过资本注入、财政补助以及资产重组等方式,整合市级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组建市水利投资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水利投融资平台,建立健全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稳定增长的运作机制。落实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水利多元投入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社会资金投资兴建的水利项目,与国有、集体投资项目享有同等政策待遇,投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蓄、引、调水项目,政府实行供水水价和供水量兜底保护。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水资源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整合涉水行政职能,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建立覆盖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各管理环节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水务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6、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BT融资管理规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拓宽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渠道。加快推进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健全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行市级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扩大群众参与度,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快推进水务集团和商贸集团整合组建工作,通过国有产权划转、资源整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市国司等国有投融资载体,强化政府融资能力。研究出台政府投融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建设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和监控体系。从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基本医疗保险定点、信贷扶持等方面,研究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适度提高对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的一次性开办补助以及运营补贴标准,加快形成公平准入、多元参与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分别牵头)

7、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推进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小城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做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整合乡镇机关、基层所站的服务资源,强化三农便民服务功能。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以推进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中心城区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城市规划区内财政统筹改革方案。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前期工作,提升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进一步向县(市、区)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权,做好省级行政审批事权下放的承接工作,完善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和电子综合监察平台。推行项目代办制度,为投资者全程免费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市编委办、市公务员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处、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分别牵头)

8、加快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域,完善公共资产交易市场运行制度,重点在垄断性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总结市级储备粮轮出进场公开竞价交易试点经验,研究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地方储备粮轮出进场公开竞价交易工作。加强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完善户外广告位置使用权公开拍卖竞价制度。深化司法拍卖改革,依托国家诉讼资产综合信息平台,公开拍卖信息,探索推进司法诉讼资产进入电子交易平台公开竞价交易,进一步推动涉讼资产处置交易透明化,促进拍卖财产的保值增值。逐步整合工程交易、政府采购、地产交易和产权交易等有形市场,加快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市场化交易平台。(市发展改革委、市监察局牵头)

9、持续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继续抓好6个省级、15个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县、镇两级政府的事权关系,赋予试点镇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快建立和完善与试点镇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分配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试点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试点镇与周边镇的规划统筹,根据城镇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稳妥推进乡镇区划调整,适时开展部分乡镇撤并工作,培育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支持经济基础较好、集聚辐射能力较强、基础设施较完善、产业特色明显的试点镇向小城市发展。(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民政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处分别牵头)

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今年上半年完成文艺院团转制、划转、撤销等各项改革任务;实施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年内基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整合市广播电视台,按照广电网络“一省一网”整合的要求,推进市广电传输中心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公共服务体制核算制。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政府采购、建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增加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管理运营。深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文化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壮大企业规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

11、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水平和大病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村卫生所。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和人才培养流动机制。拓展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便民惠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完善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石狮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大力发展满足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民营医疗机构。(市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分别牵头)

12、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新兴领域、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快基层公安机关综合警务改革创新,建立派出所勤务精细化管理机制。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加快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推进行业协会改革。探索将政府各职能部门可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事项,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将事业单位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网络办、市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安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民政局分别牵头)

三、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第7篇: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一、坚持基本原则,提升整体创造力竞争力

党报成立报业传媒集团应区别于一般的传媒集团,任何时候其党报的政治属性不能丢,因此应该树立底线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党报集团媒体优势,深化新闻改革,提高宣传水平,打造新闻精品,在突出权威性、注重大众性方面下真功,求实效。坚持媒体创新,提升舆论引导力和媒体影响力。以内容创新为重点,继续巩固发展报纸、杂志等传统纸介媒体;以业态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网络、移动终端、动漫等数字新兴媒体,加快新旧媒体转型融合。坚持转变报业发展方式,促进主业和多元产业协调发展。稳固壮大报社主业,大力发展多元产业,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做大集团经济总量,推动集团事业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体制机制改革,为集团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解放思想,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高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新旧体制平稳过渡。坚持推进品牌战略,全面打造和提升党报传媒品牌,强化品牌号召力、影响力和增值力。树立品牌塑造和保护意识,加强品牌资产的科学策划和专门管理。在注重宣传和强化报业集团整体品牌形象的基础上,以党报为核心,各子报、刊、网以及品牌栏目、品牌专题为辐射,形成品牌丰富、布局合理、延伸科学的多品牌格局,充分发挥报社品牌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科技进步,促进媒体创新和技术装备能力提升。注重引进吸收应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注重引进应用先进的信息制作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引进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健康的报业发展环境。将以人为本作为推动报社发展的核心,注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收入分配机制,显著提高职工收入,让全社职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的报业集团。

二、深化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传统党报成立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后,应紧紧抓住“改革、创新、开放”三个着力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力推动事业产业发展。深化内部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转企改制。按照中央和我省报刊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在中央报刊体制改革方案的指导下,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社委会决策领导体制不动摇的前提下,理顺报社机构体制,稳步推进报社转企改制工作。建立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并存构架,完成传媒集团挂牌;合理进行资产剥离,理顺产权关系,完善企业制度,实现集团公司运作;积极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职工身份转换、社保衔接、医疗保障、企业年金等问题,消除职工后顾之忧。推进媒体改革融合,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特性和网络、数字移动媒体的优势,以版面改革和内容创新为重点,以细化和拓展市场为目标,建立各媒体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独特的品牌个性,实现各报、刊、网目标市场差异化,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整合新闻、广告、发行资源,实行采编经营联动、各媒体联动,积极推进报网融合,培育新的媒体和业态,最大限度提升报业集团规模效益,全面增强报业集团整体竞争力。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媒体创新、经营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相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媒体创新以内容和业态创新为重点,着力提升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经营创新以大力发展多元经济为重点,大胆涉足相关文化产业及媒体上下游产业,全力推进房地产业,积极介入资本市场,探索股权投资、产权交易等投资项目,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技术创新以引进吸收新技术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媒体和印刷新技术运用,提高各方效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传统报业事业和产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对外开放搞活,激发传统党报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今后,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将不断提高。在这样的传媒文化发展环境下,传统报业要以积极的姿态,探索各种形式的媒体合作、产业合作、资本合作,一方面要以宽广的胸襟,欢迎国有实力资本参股集团所属子公司,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战略眼光走出去,全面推进跨媒体、跨地区、跨领域发展战略。加强领导,努力提高决策力、执行力和保障力,是确保传统报业转型的关键。要加强和改善社委会的统一领导,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理顺“采编、经营两分开”下的领导管理体制。本着既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提升宣传品质,又要有利于促进报社经济发展的原则,建立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双轨运行下的领导管理格局,为集团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转企改制,全面实行集团公司运作模式,进一步明晰报社集团公司产权关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事业和企业并轨、采编和经营分开体制下的科学管理,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控制有力、运转灵活的财务管理体制,实现报社全媒体产业链的高效和优化。

三、培养经营人才,健全民主决策机制

党报在成立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之前,都是以新闻为主业的单位,新闻人才的培养一直非常重视,拥有很多办报人才。但是,相比于新闻类的人才,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所需的经营类人才却少之又少,不仅经营类的专家型的人才少,从事经营工作的人员的数量和采编人员相比都更少,经营队伍严重不足。很多党报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经营性人才大多都是从采编岗位上转岗过来的。以前集团开展竞聘,很多资深的新闻人才为了提拔,无处安放,就转岗经营岗位。他们熟悉的思维模式都是传统的采编流程,对经营业务很多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必须从头开始。这样一来,直接导致经营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没有专业的经营知识,缺乏经营意识,也没有经营的实战。这样的经营人员,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很多时候都会败下阵来。不仅如此,从采编转岗到经营岗位的,一般都是担任中层以上的职务,严重影响了一直从事经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堵住了他们上升的通道,让经营人才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所需的经营人才引进机制不足,自己培养经营人才不够有利,从外面引进经营人才的道路也没有打通。一般传统党报的人事构成中分很多种,有事业编制的、有集团聘的、有部门聘的,甚至有项目聘的。集团每年招收新闻岗位的研究生,都会给予集团聘的待遇,但因为受到学历因素的影响,很多业务能力很强,但只是本科的经营性人才进入集团却不能享受集团聘的待遇,因为大学生进入事业单位必须经过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的统一考试。往往很优秀的经营人才是要经过市场的历练的,而不是只有高学历就够的。诸多门槛的设置,导致集团对经营性人才的引进困难重重。为此,党报在成立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后,应加强对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劳动人事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分配激励制度的改革。进一步理顺集团内设和下属机构组织架构体制,完善“全员聘用、以岗择人、以岗定酬、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使人力资源管理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特别是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培训和专业人才引进,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保持报社经济增长与职工增收相协调,让积极参与改革并为改革做出贡献的职工,分享改革成果,构建和谐报社。同时,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提高领导干部民主决策意识,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和机制,完善决策形式、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充分发挥机关党委和各单位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的作用,鼓励全社职工积极参与集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职工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合力推进报社事业和产业发展。

四、构建企业文化,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传统报业一般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其员工的工资收入相比于其他事业单位,要高出很多,在全省企事业单位中收入水平也属于第一梯队。正是比一般单位高的收入水平,让党报的员工有“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改革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集团任何一项关于转型升级的改革举措推出后,都会受到不小的阻力,大家害怕失败,怕丢掉“铁饭碗”的身份,更害怕丢掉现在看似还不错的好日子。对于转型升级的最终目标,普通员工很多并不明确,不知道一系列改革措施实施后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对未来持未知怀疑的态度,因此“不敢”改,也不愿意改。作为一家现代化的企业,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已经上马,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想企业抢占先机,赢得发展,必须在内部凝聚起最大的公约数。以文化人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党报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讲政治是摆在首位的,多年来的政治素养,让党报人身上带着讲政治、打硬仗、能吃苦的基因。因为在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这一正能量。在企业内部倡导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全集团职工“主人翁”思想意识,营造团结合作、斗志高昂、积极向上氛围;适当加大集团文艺、体育项目投入,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进一步加强职工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努力提高全社员工的身心健康;弘扬敬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氛围。增强离退休职工生活服务、医疗服务等养老服务功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报社职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完善廉政监督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反腐倡廉学习和教育,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反腐倡廉工作部署,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进一步完善干部廉洁从政、选拔任用以及招标投标等各项制度。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职工法律意识,形成遵法守法、依法行事的良好风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促进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彧.试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报业数字化转型[J].新闻世界,2015年第01期.

[2]范以锦.对“报业转型新战略”思考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4年09期.

[3]杜宇.报业“本领恐慌”背景下的业态创新[J].中国报业,2014年3月刊.

[4]戴世富,韩晓丹.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转型策略[J].中国出版,2015(01).

[5]周志懿.老报纸新报业之思:报业未来趋势判断[J].传媒,2018(11).

[6]王海滨.全媒体时代记者站转型之路探析[J].山西科技,2017(03).

[7]凌宁宁.融媒体时代地市台的发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8]刘翠萍.全媒体时代广播受众关注点[J].新闻战线,2017(24).

第8篇: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一)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市农业局负责)积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区要着力盘活农场存量建设用地,引导和规范农场闲置宅基地合理流转,更多利用市场机制探索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二)探索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试点。给予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合理经济补贴,并与补贴农户缴纳养老保险制度挂钩。

(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引进人才户口迁移、亲属到城镇投靠落户、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户口迁移等的限制条件,制定出台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四)加快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稳定增长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照股份制方向,坚持稳定县域的原则,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积极争取在市探索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试点。稳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业和农房等保险补贴。全面推行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助方式,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五)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六)加快培育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化建设(市农业局负责)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试点,扩大“农超对接”试点范围,推进示范社建设。创新完善各级农场资产组织形式,探索建立农场一体化管理体制和现代化经营机制。以强化公益性职能、科学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等为重点,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一)继续抓好已改制企业规范和完善工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资产重组、企业整合等方式,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公司、大集团,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积极引导优势企业和科技型、成长型企业改制上市。已改制企业要从转制手续的完备、产权归属的清晰、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职工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5个方面进行规范完善。解决好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遗留的社会保障等遗留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二)规范推进公司制改革。增强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发行债券。充分发挥华西证券的券商功能,创造条件支持企业积极上市融资。重点培育酒类“小巨人”企业、川油钻采、兴泸投资、市商业银行等企业积极创造上市条件。建立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形成“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上市企业梯队。对拟上市企业,优先立项、报批,并给予用地、资金等扶持;对企业上市,实行专项奖励。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利用“三板”市场开展融资。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立我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框架;建立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四)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资源。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试点推行中小民营企业集合票据,规范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制订我市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实施意见。

(五)继续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进一步做好交通收费稽征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按照省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推动我市新一轮市农电体制改革工作。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动形成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一)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补偿机制。探索完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新机制,加快制定完善各类产业园区投入产出控制指标。优化矿产资源配置。全力支持叙永县开展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力争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试点。落实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研究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二)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规范推进用电大户直购电试点。研究完善水电价格形成机制。适当调整水力发电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水价偏低的部分水利工程非农业用水价格,进一步完善农业用水价格政策,探索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以工补农”方式,逐步简化城市供水水价分类,继续推进生产业与工业同价改革,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简化天然气门站价格分类,制定天然气销售价格管理政策,逐步规范天然气销售价格定价体系。城市范围内试行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社会化服务性收费,完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制度,研究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垃圾处理费收费方式并加大开征力度,探索建立农村场镇环卫服务收费代收机制和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三)健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制度。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提高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四)加快建立产业型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畅通创新价值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

四、注重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

(一)继续深化各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稳妥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全面推进支出绩效评价。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启动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稳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监管体系,推进农村公益性债务化解。

(二)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城市商业银行,推进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发展。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来泸设置分支机构,加快保险、信托、金融租赁、典当等行业的发展,积极引进或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出台实施市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管理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

五、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稳妥有序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按照省上的安排,贯彻落实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加快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完善泸县新农保试点工作,按照城镇企业职工包括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和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办理相应结转手续。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市劳动保障局牵头)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和优抚保障机制。

(三)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发放租赁补贴10500户,启动3000户城市(含县城)棚户区居民住房改造,探索出售部分廉租住房共有产权,逐步实行廉租住房共有产权管理。

六、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一)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推动五项医改重点工作。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制改革。加快落实我市实施意见及近期工作方案。力争全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75.1万人,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范围,积极做好异地就医异地结算服务工作,积极探索新型城乡医疗救助模式。拓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面,60%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补偿机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面。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

(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推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配合全省完成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推动市本级电台电视台合并。

(三)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我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健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全面完成校办企业改制任务。

(四)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规范、发展、搞活”改革思路。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规范事业单位进人行为,基本完成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七、注重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全面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制定市政府各部门“三定”方案。

(二)创新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大力推进以“两集中、两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权改革。全面实施投资项目、建设项目、市场准入项目并联审批,健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推进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大力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继续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第9篇: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一、民间资本正式纳入正规金融体系。在去年银根持续收紧的背景下,民营服装企业、鞋企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呼吁赋予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也提议让民间融资阳光化。这次国务院设立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规范民间融资。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说,“尽管这只是为民间金融走向阳光化的一个试验,但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有利于目前规模比较庞大的民间金融走向正规化及法制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对民间融资缺少一些框架性的约定,用一个改革试验的办法将其纳入正规渠道,有助于化解民间资本的金融风险”。他指出,保守估计目前温州民间资本有8000亿元,现在对民间资本缺乏法律方面的规定与约束,因此存在包括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想办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为庞大的民间资本寻找一个出口。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看好温州金融试验区各项制度的前景,预计接下来国务院将会出台一系列针对温州金融试验区改革的细则;在未来两三年内,这一模式还将在全国多地区推广。

二、发展民间金融组织拓宽融资渠道。近年来,为破解农村金融空白、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题,监管部门大力推动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但在经历了短暂的“冲动”之后,资金来源匮乏、渠道狭窄等瓶颈正制约着新型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根据银监会此前制定的工作计划,2009年至2011年间,全国要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共计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但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已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仅786家,与原定目标相距甚远。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应努力建立以正规金融为主导、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多层次融资体系。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入,增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积极性和投资热情。对于那些适应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民间金融形式,通过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民间融资的规范化、阳光化,将为中小企业卸下融资的包袱,这不仅有利于小型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而且是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从具体发展模式上可考虑采取美国社区银行的方式,使新型中小金融机构从服务对象上专注于中小企业,从区域上集中于所在地区。他同时表示,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监管措施,防范高利贷和民间借贷风险。如果小型金融机构经营不规范,民间借贷不合理发展,将导致高利贷滋生,此举将大幅提高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并积累风险。

三、允许民资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去年11月,温州市出台了加快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1+8”政策,提出了打造“全国民间资本之都”的构想,其中包括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举措。此后,温州瓯海、乐清、瑞安、鹿城等地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相关试点工作。近日,温州首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瓯海区信通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注册,展开试点营业。对此,业界评论认为,这不仅是温州实施地方金融体制创新改革方案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标志着将地方民间资本引向规范化、阳光化改革取得了突破。

这次政府提出允许民资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应该是对温州本次金融创新改革的一种肯定。其主要功能是将股东及股东关联人的自有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将部分民间地下资金引上地面,有利于抑制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对规范和加强民间资金有序流动和有效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四、启动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3?郾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让我国稳居全球第一,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为了分散外汇储备风险、平衡贸易顺差,我国正在积极向外投资,鼓励民间投资海外也是我国向海外投资的一种方式。

作为全国民间资本最为活跃的地区,温州个人、企业的境外投资热情极高,但境内个人投资境外企业,合法的途径只有通过QDII,审批手续较为繁琐,不利于投资者把握商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认为,开放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意图是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在他看来,即便启动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其规模也不会太大,从之前案例来看,央企、国企、大型民营企业在境外直投时也面临着种种障碍和风险,个人投资者所面临的难题肯定更多。

去年初,温州市曾高调公布《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最后却因“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提出异议”而暂缓实施。沉寂了一年多之后,温州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再次出炉,“人民币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有望破冰”。孙杰认为,允许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符合国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意图,资本项目的开放通常遵循着“先直接投资、后证券市场投资;先放开资本流出、后放开资本流入”的规律。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曾指出,要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放宽境内居民境外投资限制。

五、设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众所周知,温州地区是小工厂、小作坊的密集区,但这些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抵押物少等问题很难获得融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认为:“小微企业贷款缺少传统的抵押担保,也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信用记录等,所以想解决这类企业的贷款难题,就是要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这类专营机构有别于传统的银行信贷部门。”

何谓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杜晓山说,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产品、激励机制、放贷流程,同时还要有懂技术的高管、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小企业的人员,还需要设定专门的战略目标。由于这类小企业不能按照传统的放贷评估机制进行评估,所以必须要对客户家庭和本人的软信息、硬信息进行考核,一方面,客户本身要有“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意愿;另一方面,客户的现金流是否充足,这也需要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市场,有时候小企业缺乏的可能仅仅是设备器械。

六、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在最近召开的2012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必须落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加大对当地“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具体工作中要把强化“三农”市场定位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努力做到“四个牢固坚持”,坚决不能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办成农村资金的“抽水机”。

杜晓山认为,所谓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应该主要是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加大小微企业金融债发行力度,同时让信贷和保险机构合作,通过保险来保证小企业信贷及时归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不意味着对民间融资合法性的肯定,而是对温州乃至全国的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七、开展非上市公司产权交易。去年以来,全国各地要求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的呼声渐高。企业融资虽然是市场行为,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离不开地方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许多案例已证明,借力资本市场,多渠道、多形式融资,不仅能使企业获得较充裕的发展资金,规模加速膨胀,而且也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对企业本身及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能够提供持续动力。以文化行业为例,上海文交所总经理张天表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能与各类资本有效对接的渠道和平台,上海在文化对接资本方面有着天然优势。正是依托在资本和文化两大市场上的资源优势,国内首家文化产权交易所在上海成立以来,吸引越来越多文化要素到沪流转交易,推动了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对接。

有关人士指出,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不仅有着最为直接的意义,同时也顺应了国家一直所提倡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思路。

八、发展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去年10月底,银监会“银十条”的补充通知,其中着重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从此小微企业金融债快速获批、破冰、发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拟发或已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总计近2800亿元。日前,光大银行又获准发行不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小微企业金融债券,2012年该行小微金融贷款投放比重占全行新增贷款比重将超过50%。

推出更多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可以说是最方便快捷、安全的办法。杜晓山认为:“小微企业需要的融资规模并不高,所以一家银行业机构发行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金融债,可能把符合条件、有过合作项目并且需要融资的小微企业放进一个资金池中,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时,他也提出了几点希冀,目前财政部发行国债、地方债,如果财政部也能发行一些小微企业金融债,会否更具指导意义。

九、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小微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融资难,由于实力薄弱、质押资产有限等导致中小企业还贷风险加大,这也是此类企业贷款难题迟迟难以解决的主要因素。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指出,商业保险除了不断加强对城乡居民补充养老、补充医疗等保障体系建设,也开始深入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保障领域。目前,有部分地区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履约保证保险贷款试点,开展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政府与银行、保险公司合作的新模式,由多方共同防范和承担放贷风险,并且不再需要小微企业抵押资产,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其中,小微企业履约保证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保险的方式保证中小企业的履行及保障银行实现债权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设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风险承担机制、设立业务暂停机制,防止系统性大规模风险发生,建立政府专项风险补偿资金。目前,此类专属小微企业的贷款模式已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多地试行,有望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广。

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监管。小微企业在民间借贷时,往往凭借的是个人信誉,而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往往缺乏。一旦小微企业经营环境遭遇“寒流”,对于民间借贷双方将是致命打击。事实上,信用体系是一个链条,涉及到政府、企业和个人。早在去年10月国务院就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将“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纳为诚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个人与企业信用如何被监督?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钟祥财曾建议,组建对民间借贷的行业管理组织,承担监督、评价、中介、仲裁等多个职能,对民间借贷进行管理。

十一、加强监测预警。我国第一轮以大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成功后,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地方的小型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上。近年来,温州成为多项金融改革的试点,其中小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各类金融组织和产品创新活动、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垂直管理、分业监管为主的金融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往往出现一些监管交叉或监管真空的领域。

过去一些政策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缺乏顶层和系统设计,李长安分析指出,目前各地大量存在的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其经营实质上就是金融业务,但高度集中的监管体制往往对其疏于监管,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温州而言,其庞大的民间资本加大了其金融风险防范的难度,频频出现民企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只是区域性风险的一个缩影,这就迫切需要加强一些监测预警,建立系统的体制,从而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疏导。

十二、创新金融监管体制。从去年开始,从鄂尔多斯、河南、江苏、浙江到广东,均出现了高利贷崩溃、担保公司链条断裂的信息。此番民间金融链条崩溃蔓延面积广泛,几乎遍及半个中国,而温州也处于民间资本崩盘这股飓风的重灾区。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职责的任务迫在眉睫。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认为,地方政府对民间金融机构缺乏作为,如果对于优秀的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可以避免地方金融风险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