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小学生学前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学前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学前教育

第1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 小学化 生活化 方法与策略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认为越早接受教育越有优势。于是,小学教育的内容不仅进入了家庭,而且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上也渐趋小学化。这一趋势违背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加大了儿童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造成一些儿童厌学,压抑了儿童活泼的天性,不仅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也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研究和解决学前英语教育小学化问题,是当前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学前英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对于英语的学习成为了一种需求。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更是在北京以及全国掀起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使得幼儿外语热成为一种大趋势,于是数不清的幼儿外语班红火起来。送幼儿学外语成了新时尚,许多咿呀学语的孩子被送去学外语。儿童学习外语真的越早越好吗?如果一个中国的孩子转入英国的学校,与英国土生土长的孩子一样学习英语,他所处的是自然的英语情景和英语文化,他有足够的机会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往。对于这个中国孩子来说,他所面对的生活中的信息基本是用英语编码的,他所处的文化会使他耳濡目染,他会自然而然的用英语思考、学习和交往。自然的英语环境保障了他对英语的掌握。这与他的年龄没有必然的联系。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在双语际的条件下,母语发展的关键期就是外语学习的最佳期,那么只要为儿童建立一个双语际的学习环境不就得了。我们可以采用全英语教学,我们可以请外教。应当知道,双语际的环境是由于移民等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岂是我们的个人愿望所能改变的?让学外语的大学毕业生教外语是形成不了双语际环境的,更何况外语对他们来说也只是外语。聘用几个外籍老师也形成不了双语际环境,几个外籍老师对于形成双语际环境只是杯水车薪难成气候。

综上所述,在我国,让年幼儿童学外语是既不科学也不经济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儿童早期并非外语学习的最佳期。当然,这并不是说儿童就不可以学一点外语。我们可以让他们学那些表征最常见的生活用品的外语单词,可以学一点最简单的问候语和谢辞等。学这些东西并不是为了异想天开地让儿童掌握外语,而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关于世界关于人类的知识,让儿童初步了解地球上其他民族不同于我们的民族文化。这与当前异想天开不着边际的幼儿园外语教学过热现象是有根本区别的。

二、学前英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扼杀儿童天性,严重损害孩子身心健康。入学前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都想动,都想玩。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得到乐趣,在游戏玩耍中得到知识,在游戏玩耍中进入人生。孩子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说得严重点,这种教育模式是对人性的粗暴践踏,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将会严重影响孩子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要求孩子象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学习本应由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三、纠正学前英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1.加强对儿童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儿童教育事关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业,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发动报社、电视台、电台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懂得成功的幼儿园并不在于向幼儿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自立能力和奋发向上精神,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在幼儿教师中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教育思想不端正。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端正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对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在全体幼儿教师(含幼儿园办园者和幼儿园园长)中深入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将全体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彻底扭转过来,使之适应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2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1、教学中渗入生命教育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面对蕴涵丰富的教材,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出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着重进行外延内涵的讲解。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

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学,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借机我们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让我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2、积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1)用师爱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困难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这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此,我们主要进行了“五优先”的尝试,即问题优先,板演优先,个别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质疑优先,努力去调动了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生命的活力,哺育每一个学生完整的生命。

(2)用情绪感染学生。老师的情绪,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常常提醒自己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3)用语言鼓舞学生。在教学中,导入语非常重要,用语言的魅力去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深入课文的情景中。在这方面,我主要学习了用幽默的语言来宽松活跃教学气氛,“要上有意思的课”,幽默的语言无疑是创造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觉得上课也是那么“有意思”。

(4)有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已被普遍采用,应该说这是一种师生共享成功乐趣的情感交流,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境界,在生命化教育中,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更要在评价得以体现,它能张扬生命的个性。

3、转变学科教师新角色

第3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生活;学习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与生活相结合,恰当导入新课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建议是:“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很多数学教程的编写都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尽量安排一些与学生心智特征和生活环境相联系的主题图,创设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活素材,让数学学习走进生活,近距离接触生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一优势,利用好教材的主题图,积极再现和还原教材中的生活情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以大量的生活经验及实物操作中的体验开始思维活动。他们喜欢新奇、独特的事物,对参与过的学习活动特别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彩图,用图片来呈现知识情境,并贯穿了教材始终。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由于学生年龄小,从插图中看到了什么就会说什么,难以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例如,一年级上册准备课《可爱的校园》,学生看到图都争抢着说:“有大楼,有国旗,还有学生……”却没有一句是与数学有联系的。于是,我引导他们说与数字有关的话题,如图上有1面国旗、9朵花、3个戴红领巾的学生等。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氛围,学生就会马上找出与数学有关联的事物,养成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实验研究表明,当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先决条件,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岁数小,对数学的认识依赖于对现实生活的亲身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要借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了解的现实背景和常识,搭建起数学学习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纽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具体生活”的感觉中体会数学、了解数学、开展数学学习。例如,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一道例题是:三年级有四个班级,每个班派16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在实际教学中,我把它改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目: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6个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5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道例题修改后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

三、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再到用抽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来组织教学,让课堂变成社会生活的舞台,引导学生在充满新奇的课堂中大胆地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都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计算一下冰箱(长方体的)、手机(长方体的)、机顶盒(长方体的)的长、宽、高,然后算出表面积,并进行比较;教学完“简单的统计”后,让学生思考统计表在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布置W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感知到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又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其中老师27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1.全买团体票:(27+150)×20=3540元。2.不买团体票:27×30+150×15=3060元。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7+3)×20+(150-3)×15=2805元。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数学学习

小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生活中,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现实,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不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一要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时空和环境。二要联系生活,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三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指导,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充实、目标明确、过程有序。例如,教学“方向与位置”时,课前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环境观察方向和位置,课中介绍课前对方向的观察结果,共同探究确定方向与位置的方法,课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运用课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和规律等数学知识再回到生活中去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要把学生引领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指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教学时我先出示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再出示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面对这样的数学问题,学生通常的解题思路是“95×6+50×4”。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刘电芝主编.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4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一、挖掘生活资源,感受数学存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

例如:我在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如下教学。首先,创设一个让学生当售货员卖书本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下面题目的要求进行“买卖”活动。小华到书店买一本《故事书》和一本《一课三练》。一本《故事书》的价钱是4元7角,一本《一课三练》的价钱是4元3角,小华付出10元钱,售货员应找给小华多少钱?

其次,让学生说出在“买卖”过程中是如何找退的?(1)从10元钱中减去《故事书》的钱数,再减去《一课三练》的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4.7—4.3=1(元)(2)从10元钱中减去《故事书》和《一课三练》的总钱数,列式为10—(4.7+4.3)=1(元)。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1)“10—4.7—4.3”求的是什么? “10—(4.7+4.3)”求的又是什么?(2)两种不同算法结果怎样?(3)想一想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10—4.7—4.3=10—(4.7+4.3)。由于学生已有钱币在实际计算中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概括出减法的运算性质。通过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能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借助生活现象,创设数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于展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充分利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利息”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小银行”的情境,并在黑板上公布存不同年份的利率,让学生亲自到小银行存款 ,并算出利息 ,同学们在课堂上活动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通过“小银行”存款的情景令学生感到无拘无束,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喜欢数学,达到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三、 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自主探索

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验证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脱离实际。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现象、熟悉的生活事例、常见的自然现象、亲近的社会生活中导入新知,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并不那么神秘 ,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这样安排:我这里有10克盐、90克水,谁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顿时学生兴趣大增,提出的问题有:

1、盐是水的百分之几?

2、水是盐的百分之几?

3、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

4、水占盐水的百分之几?

5、盐比盐水少百分之几?

盐、水、盐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学生很熟悉,因此学起来就很轻松。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深厚兴趣。

四、 利用游戏,学习数学知识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根据某些需要适当的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探究学习。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剪刀、石头、布”是同学们常玩的游戏,现在我们约定:“布”赢“石头”得9分,“石头”赢“剪刀”得5分,“剪刀”赢“布”得2分。(1)在小东和某同学玩游戏的过程,小东赢了21次,得108分,其中“剪刀”赢“布”7次,聪明的同学们请你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求出小东“布”赢“石头”、“石头”赢“剪刀”各多少次?(2)如果小东与某同学玩了若干次,得30分,请你探究一下,小东各种可能的赢法。

这种题目贴近学生生活,不但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使每个同学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以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在这种亲切自然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产生求知的愿望,感受到游戏也有着数学学问。

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第5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智力开发 小学数学 科学技术

近年来又提出抓好“双基”、“发展智力”教学,这是由,于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仅仅抓“双基”又不够了,必须在抓“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

一、当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关于发展学生智力教学的重要性

1.发展学生的智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现“四化”的需要。

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工艺不断涌现。据有关资料统计,仅十年来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就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而且每隔七年至十年,人类的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国际上把这种趋势称之为“知识爆炸”。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即使十分刻苦,也不能完全掌握将来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当他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科学技术又向前发展了。对付这种“知识爆炸”的挑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现在的青少年,是我国实现“四化”的主力军。各条战线都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生产能手和技术革新闯将,需要大批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的的科学家。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程度和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

2.发展学生智力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发展智力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耽误了这个时期,后来再抓就困难了。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发展智力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智力发展,对人的一生有着决定的意义。俗话说:“从小看一半”。儿童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但各种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我们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思维呆板、惰于思考的习惯后,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这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

3.发展学生智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部分学校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采取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教学形式机械呆板,学生只会套公式套类型,不能举一反三。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负担过重,影 响 健康;书面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但知识学的不活。要解决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的矛盾,重要的出路是改革教学方法。在加强“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就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

1.加强“双基”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有些老师认为要发展学生智力,就要多做难题、思考题,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训练当作是“多余重复”,可以弃之不用。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如果抓了“智力”,丢了“双基”,就会使“智力”成为无本之木。我们不能“提倡一个,否定一个”,左右摇摆。从某些国家的中小数学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如果只重视培养数学思想和发展智力,而削弱“双基教学”,也会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准下降。有时竞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知道3×7=7×3却不知3×7等于多少,要按电子计算器才知道。这个教训必须引以为戒。

现在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双基”,而在于用什么办法搞“双基”。以前,我们曾采用以先生说、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结果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演算。现在,我们要改变满堂灌、课后练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引导学生自学,自己去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这样就能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打个比方说,同样都要吃饭,一个是由教师做好喂给学生吃,一个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烧饭吃。那么,显然地,一旦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前者只好俄着,或者从头摸索如何烧饭;而后者则不会有挨饿之虞。

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用启发式教学。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面,许多教师已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应该在新的要求下,认真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找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同时要大胆试验,不断创造新经验。发展智力的教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把发展学生的学习智力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智力发展的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学生智力的发展,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多想多做。俗话说:“多想出智慧”、“实践出真知”这是科学的真理。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思考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多想多做,才会积极思考,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肯于思考”到“善于思考”是学生的智力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但是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初期阶段,很大程度上靠老师的教学态度。靠老师热爱数学事业,能以饱满热情的情绪从事教学工作的精神感染学生e小学生喜欢学习那一门课,往往是与他喜欢和尊敬这门课的老师联系在一起的。过去有些数学教师讲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致索然,教师无精打采,学生昏昏欲睡;有些教师凶得怕人,学生见到他,就象老鼠见到猫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对你教的课产生强烈的兴趣。

第6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 德育 品德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人才竞争的社会,教育也顺应时势,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于是我们的家长,学校,老师都在不遗余力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各种课外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就在我们窃喜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可以达到美国高中生的水平时,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却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学生伤害父母,老师的报道频频见诸报刊。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要的素质教育吗?为什学生的幸福感越来越少,为什么辛苦付出的老师和家长却得不到孩子们的尊重?为什么教育的尊严丢了?在教育中缺失了什么?答案也许就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中:“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的大树。”先做人,再做学问,只有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体验到幸福,并把幸福回报给社会的人。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体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时工作中,总结出了三点德育方法:

一.关爱孩子,宽严相济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对于儿童,就对待一株刚出土的小苗,小心呵护,要用慈爱的心去关心爱护他们。耐心教导,循循善诱。用讲道理的方法去教育,感化儿童。

孩子六七岁入学读书,刚开始不大适应。这时老师绝不可一味训斥,责骂,这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这个阶段孩子的思想单纯的像一面镜子,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映照在孩子的心里。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训斥别人,甚至有一个老师一次在课堂里扔了一个不听话孩子的书本,就是这样一个有些粗暴的动作,却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影像,下课后,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孩子们模仿纷纷把书本抛向空中。这些都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到八九岁年级时,孩子渐渐懂事,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惩罚,但也只能是偶尔用一下,才会有用。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失去了老师的威严,孩子们习以为常,就会丧失羞耻感。变得顽固不化,反而更难教育了。如果有了点滴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可以鼓励其上进之心,帮助其进步。

到了十四五六,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见解。根据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天资聪颖,上进心强的孩子,用友好和善的语气去提醒,使他们能不断的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对于缺乏自制力,学习不主动的孩子,可给与适当责罚,但惩罚后仍然要与其沟通,耐心劝导,使之明白为什么要责罚他,使之“知悔而知新”,从心理上认同老师的责罚。否则在心里上产生抵触情绪,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对学生有爱心,就要对学生负责。就必须严格要求。然而还必须宽严相济,才能取的教育的成功。老师应当对学生的态度宽厚一些,如表情和蔼,语言温和。但在学习上则从严要求,不能有一点马虎。对于幼小的孩子,在其刚离父母入学之时,若老师要求过严,则必然害怕,他们表面虽不说,内心却受到伤害,害怕上学之心便油然而生。所以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加入有的孩子太过于放纵,也只用脸色严厉一点,决不能大声斥责。但年龄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思想,这种方法则难以见效。所以此时对他们要求应当严格一些。使其走上正道。

二.在孩子心里播种爱的种子

老师教育学生要以正面开导为主。通过故事儿歌形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刚加入少先队,老师讲一些国旗和红领巾的故事,使学生明白红领巾是国旗的一部分,自己戴上了红领巾,就不能给他抹黑,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我的好妈妈”,从表演的动作活动中体验关爱别人时所产生的愉悦。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将各种好的书籍,当做每日学习的功课,与学生讲说。还可以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每天朗诵一些励志的话。这样,即使再愚钝的孩子,每天都能听到有益身心的“嘉言”。自然会逐渐产生上进心。

三.正身端品

第7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素质 口语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需求的高学历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倍受“高中热”的冲击,有不少技校陷于“一生难求”的窘境。为了生存和发展,学校只好降低招生门槛,学生的中考成绩不再是录学生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由于技校“技”字出头,在课程安排上大都重点突出专业课和技能课,将文化课的节数一砍再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语文教学还像初中那样,主要从讲解课文结构、剖析课文中心,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入手,不但无法取得应有效果,反而会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改变语文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尝试与探索,结合技校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技校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技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技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呢?比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让学生体会一个人假如失去了视觉,失去了听觉,失去了语言,永远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之中,那将是多么可怕和不可想象的事啊!海伦·凯勒就遭遇了这样极大的不幸,但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与残疾的斗争中,她表现出了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尽管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但她给我们的仍然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这给我们所有视力正常者一个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提醒!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憾,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我们最应该珍惜的就是我们视而不见的平凡的世界和平常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在语文教学中从实际出发,注重口语教学

口语教学是指以会话为基本形式,培养学生在交际中使用口头语言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够根据不同场合运用恰当的口语形式进行交际。”口语表达是人的一种直接本能的反映,并且有情感的介入,在技工学校中,学生的语文课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主要是他们对语文缺乏喜好,而口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它侧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这和技校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口语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2.1 语文教师自身要有极高的口语水平。口语教学,首先对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好的口才能表现一个人的良好文化素养,能提高成功的效率。另外,教师要转变观念。许多学生很内向,他们不善言谈。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他们的思维不活跃,跟不上四周说话人的话题变化;另一方面,更表明他们有自卑心理,怕自己说出的话语不入时,或说话不当而被人指责或耻笑。教师不应歧视学生,要让他们参加课内外的新问题讨论,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其次,作为技校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地猎取其它学科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知识,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口语教学水平,然后再去指导学生。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才能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功能,使学生的口语得到较大的提高。

2.2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多做练习。和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没有一门功课像语文那样和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淡化语文课堂和非课堂的界限,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善于在学生的口语学习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第8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摘要:赏识教育关注的是孩子的主体性精神,倡导的是成长的快乐与喜悦,发掘的是孩子生命潜能的教育。随着赏识教育的进一步推行,由理论走向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影响着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对小学生中开展赏识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到赏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赏识教育;问题;实施;作用

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教育是教育者把赏识运用到教学中,倾注爱心和教学艺术,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的教育方法,它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赏识教育关注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优缺点,从而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肯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今后的道路。

一、赏识教育的作用

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学习就主动,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就好。教师用欣赏的眼光、鼓舞与激励的语言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这就是赏识教育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引导的结果。这种引导将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主流。

更好的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发挥能力.追求赏识是人的天性。作为教育者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多给他们关心、鼓励,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并公开地予以肯定,帮助发展,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对于一个不断成长的学生,我们最好的礼物,是多给他们一些欣赏和期待,多给他们一些赞美和鼓励,使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和天资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学生成长的潜能。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炼,给其勇气,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顽强地站起来,这一次次的尝试,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承受力,使学生能在失败中善于总结、分析,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二、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把赏识教育错误的等同于简单的表扬.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无论是什么课,只见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会说:你真行你真棒很了不起。虽然这些学生在得到肯定和赏识后会增进进取心和自信心,但其实这种无节制的廉价表扬,也会使他们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从而变得自负和脆弱,一旦遇到挫折,有时甚至是一些无足挂齿的小事也会令他们不知所措。显然这些老师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是片面的,这样的赏识教育也就适得其反,走入了赏识教育的误区。

赏识教育摒弃了批评教育.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批评也可以成为赏识的一部分。只要讲究方法,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它们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其它教育方法并行,并没有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因此,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完全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不仅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扬长避短,克服自卑心理,而且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做出种种努力,向着教师的期望目标前进,当他们改正之后又得到教师的赞赏,产生了自信心,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改善和提高自我。

过度、滥用赏识教育.教师在赏识学生时,有些教师自觉不自觉的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赏识过度不仅对学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让学生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和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

三、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

(1)尊重学生,学会倾听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矛盾最为集中的时期。面对学生的诉说,千万不要以为学生说话没什么意思而不耐烦,甚至打断学生的话敷衍几句,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想接近教师的愿望,也可能从此就会远离教师所任教的学科。教师一定要认真、专注地倾听,这本身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

(2)激励学生,为学生加油

心理激励是一把挖潜启智、培养学生奋发努力、快速成长的金钥匙。因此,赏识教育更加注重激励的作用,而且强调实行正向激励。每个学生,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会比社会上的其他人更强烈。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会赢得教育上的主动权。教师的每一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宽容学生,大胆批评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缺点和错误,要查找原因,也要大胆地批评,这种批评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提醒式,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转变。

综上,合理的运用赏识教育,用真诚的语言对学生的每个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轻松中生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态健康、习惯良好的人,这对于我们每位教育者来说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91-01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只是被人们视为经验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家庭教育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下面就家庭教育谈几点笔者的体会。

一、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家长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形象,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构造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作为家长,要时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应该牺牲点儿喝酒、娱乐的时间,多陪读陪练,以表率的作用感染和潜移默化,进而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二、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因此,家长对子女教育不要成人化,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比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科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发明家的故事、寓言童话等,通过电视等形式激励孩子热爱学习。

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经常和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里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三、有意识地进行挫折教育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吃过苦、受过挫折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强,能坦然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温室教育”培养的孩子难以承受挫折和困难,易走极端。现在的生活水准提高了,我们可以用开放的环境训练交往能力,教会孩子待人处事的方法,要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明白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都不一样,不能事事要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胃口,做到宽容待人,尊重他人。有意识地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在困境中树立信心,学会通过努力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在历炼中成长。

四、多与孩子沟通,学会跟孩子交朋友

现在很多孩子年龄越大越不喜欢和父母吐露心声。其实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以走近,父母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教训”、“命令”、“责骂”等都归于沟通。可是这种沟通相会使孩子封锁心灵,越走越远,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调节的对立体: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烦恼是世界上没人理解自己;从父母的角度看,他们的烦恼是孩子不对自己说心里话,有一颗为孩子付出的心,面对孩子的困惑却无能为力。其中与孩子经常沟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父母要培养与孩子共同的兴趣,如下棋、听音乐、看球赛、游泳等。只有取得孩子的信任后,孩子才能倾吐自己内心的想法。当孩子的想法不受重视时,就喜欢把秘密藏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导致沟通困难。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家长要学做“智慧型”的父母。

五、加强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且还应信赖老师,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出于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心。因此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