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小学生学前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学前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学前教育

第1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 小学化 生活化 方法与策略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认为越早接受教育越有优势。于是,小学教育的内容不仅进入了家庭,而且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上也渐趋小学化。这一趋势违背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加大了儿童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造成一些儿童厌学,压抑了儿童活泼的天性,不仅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也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研究和解决学前英语教育小学化问题,是当前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学前英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对于英语的学习成为了一种需求。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更是在北京以及全国掀起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使得幼儿外语热成为一种大趋势,于是数不清的幼儿外语班红火起来。送幼儿学外语成了新时尚,许多咿呀学语的孩子被送去学外语。儿童学习外语真的越早越好吗?如果一个中国的孩子转入英国的学校,与英国土生土长的孩子一样学习英语,他所处的是自然的英语情景和英语文化,他有足够的机会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往。对于这个中国孩子来说,他所面对的生活中的信息基本是用英语编码的,他所处的文化会使他耳濡目染,他会自然而然的用英语思考、学习和交往。自然的英语环境保障了他对英语的掌握。这与他的年龄没有必然的联系。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在双语际的条件下,母语发展的关键期就是外语学习的最佳期,那么只要为儿童建立一个双语际的学习环境不就得了。我们可以采用全英语教学,我们可以请外教。应当知道,双语际的环境是由于移民等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岂是我们的个人愿望所能改变的?让学外语的大学毕业生教外语是形成不了双语际环境的,更何况外语对他们来说也只是外语。聘用几个外籍老师也形成不了双语际环境,几个外籍老师对于形成双语际环境只是杯水车薪难成气候。

综上所述,在我国,让年幼儿童学外语是既不科学也不经济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儿童早期并非外语学习的最佳期。当然,这并不是说儿童就不可以学一点外语。我们可以让他们学那些表征最常见的生活用品的外语单词,可以学一点最简单的问候语和谢辞等。学这些东西并不是为了异想天开地让儿童掌握外语,而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关于世界关于人类的知识,让儿童初步了解地球上其他民族不同于我们的民族文化。这与当前异想天开不着边际的幼儿园外语教学过热现象是有根本区别的。

二、学前英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扼杀儿童天性,严重损害孩子身心健康。入学前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都想动,都想玩。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得到乐趣,在游戏玩耍中得到知识,在游戏玩耍中进入人生。孩子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说得严重点,这种教育模式是对人性的粗暴践踏,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将会严重影响孩子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要求孩子象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学习本应由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三、纠正学前英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1.加强对儿童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儿童教育事关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业,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发动报社、电视台、电台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懂得成功的幼儿园并不在于向幼儿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自立能力和奋发向上精神,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在幼儿教师中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教育思想不端正。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端正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对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在全体幼儿教师(含幼儿园办园者和幼儿园园长)中深入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将全体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彻底扭转过来,使之适应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2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1、教学中渗入生命教育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面对蕴涵丰富的教材,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出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着重进行外延内涵的讲解。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

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学,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借机我们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让我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2、积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1)用师爱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困难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这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此,我们主要进行了“五优先”的尝试,即问题优先,板演优先,个别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质疑优先,努力去调动了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生命的活力,哺育每一个学生完整的生命。

(2)用情绪感染学生。老师的情绪,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常常提醒自己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3)用语言鼓舞学生。在教学中,导入语非常重要,用语言的魅力去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深入课文的情景中。在这方面,我主要学习了用幽默的语言来宽松活跃教学气氛,“要上有意思的课”,幽默的语言无疑是创造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觉得上课也是那么“有意思”。

(4)有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已被普遍采用,应该说这是一种师生共享成功乐趣的情感交流,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境界,在生命化教育中,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更要在评价得以体现,它能张扬生命的个性。

3、转变学科教师新角色

第3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生活;学习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与生活相结合,恰当导入新课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建议是:“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很多数学教程的编写都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尽量安排一些与学生心智特征和生活环境相联系的主题图,创设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活素材,让数学学习走进生活,近距离接触生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一优势,利用好教材的主题图,积极再现和还原教材中的生活情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以大量的生活经验及实物操作中的体验开始思维活动。他们喜欢新奇、独特的事物,对参与过的学习活动特别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彩图,用图片来呈现知识情境,并贯穿了教材始终。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由于学生年龄小,从插图中看到了什么就会说什么,难以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例如,一年级上册准备课《可爱的校园》,学生看到图都争抢着说:“有大楼,有国旗,还有学生……”却没有一句是与数学有联系的。于是,我引导他们说与数字有关的话题,如图上有1面国旗、9朵花、3个戴红领巾的学生等。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氛围,学生就会马上找出与数学有关联的事物,养成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实验研究表明,当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先决条件,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岁数小,对数学的认识依赖于对现实生活的亲身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要借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了解的现实背景和常识,搭建起数学学习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纽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具体生活”的感觉中体会数学、了解数学、开展数学学习。例如,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一道例题是:三年级有四个班级,每个班派16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在实际教学中,我把它改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目: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6个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5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道例题修改后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

三、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再到用抽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来组织教学,让课堂变成社会生活的舞台,引导学生在充满新奇的课堂中大胆地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都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计算一下冰箱(长方体的)、手机(长方体的)、机顶盒(长方体的)的长、宽、高,然后算出表面积,并进行比较;教学完“简单的统计”后,让学生思考统计表在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布置W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感知到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又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其中老师27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1.全买团体票:(27+150)×20=3540元。2.不买团体票:27×30+150×15=3060元。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7+3)×20+(150-3)×15=2805元。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数学学习

小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生活中,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现实,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不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一要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时空和环境。二要联系生活,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三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指导,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充实、目标明确、过程有序。例如,教学“方向与位置”时,课前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环境观察方向和位置,课中介绍课前对方向的观察结果,共同探究确定方向与位置的方法,课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运用课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和规律等数学知识再回到生活中去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要把学生引领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指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教学时我先出示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再出示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面对这样的数学问题,学生通常的解题思路是“95×6+50×4”。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刘电芝主编.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4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一、挖掘生活资源,感受数学存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

例如:我在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如下教学。首先,创设一个让学生当售货员卖书本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下面题目的要求进行“买卖”活动。小华到书店买一本《故事书》和一本《一课三练》。一本《故事书》的价钱是4元7角,一本《一课三练》的价钱是4元3角,小华付出10元钱,售货员应找给小华多少钱?

其次,让学生说出在“买卖”过程中是如何找退的?(1)从10元钱中减去《故事书》的钱数,再减去《一课三练》的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4.7—4.3=1(元)(2)从10元钱中减去《故事书》和《一课三练》的总钱数,列式为10—(4.7+4.3)=1(元)。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1)“10—4.7—4.3”求的是什么? “10—(4.7+4.3)”求的又是什么?(2)两种不同算法结果怎样?(3)想一想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10—4.7—4.3=10—(4.7+4.3)。由于学生已有钱币在实际计算中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概括出减法的运算性质。通过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能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借助生活现象,创设数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于展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充分利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利息”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小银行”的情境,并在黑板上公布存不同年份的利率,让学生亲自到小银行存款 ,并算出利息 ,同学们在课堂上活动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通过“小银行”存款的情景令学生感到无拘无束,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喜欢数学,达到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三、 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自主探索

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验证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脱离实际。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现象、熟悉的生活事例、常见的自然现象、亲近的社会生活中导入新知,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并不那么神秘 ,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这样安排:我这里有10克盐、90克水,谁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顿时学生兴趣大增,提出的问题有:

1、盐是水的百分之几?

2、水是盐的百分之几?

3、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

4、水占盐水的百分之几?

5、盐比盐水少百分之几?

盐、水、盐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学生很熟悉,因此学起来就很轻松。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深厚兴趣。

四、 利用游戏,学习数学知识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根据某些需要适当的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探究学习。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剪刀、石头、布”是同学们常玩的游戏,现在我们约定:“布”赢“石头”得9分,“石头”赢“剪刀”得5分,“剪刀”赢“布”得2分。(1)在小东和某同学玩游戏的过程,小东赢了21次,得108分,其中“剪刀”赢“布”7次,聪明的同学们请你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求出小东“布”赢“石头”、“石头”赢“剪刀”各多少次?(2)如果小东与某同学玩了若干次,得30分,请你探究一下,小东各种可能的赢法。

这种题目贴近学生生活,不但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使每个同学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以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在这种亲切自然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产生求知的愿望,感受到游戏也有着数学学问。

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第5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一、前言

     在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的是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课程评价之一的学生学业评价历来是学校的常规工作,由于常规,所以容易按部就班。然而,随着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和转变,在新教材全面实施数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反思如何更好地推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将学生学业评价功能的重心也作出相应的转移。为此,基础教育阶段形成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新机制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可以为教师的实践创新指明方向,以利于课改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本文以小学体育学生学业评定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小学体育学生学业评定专业发展的问题,寻求增进专业发展有效性的方法,促进体育教学的专业成长,切实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二、改革前小学体育学生学业评价的不足

     学业评价即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学业成绩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成果,而学业成绩的评定就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也就是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

     传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业评价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由于其过于应试的性质,多年来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标准。传统基础教育体育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片面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视激励、改进与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只关注学生测试得了多少分,校际、班级或年级中排第几,而很少关心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的某些问题,容易造成那些后进生产生“失败者”的消极情绪。

     (二)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动态过程的评价。忽视学生在整个锻炼过程中的进步情况和努力程度,忽视了体验过程、感悟过程、思维过程等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三)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多地强调一般趋势和共性,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过于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性,造成被评价者千人一面,容易墨守成规,严重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评价方法单一,仍以传统的测试为主,过于偏重量化的结果,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对于采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等质性评价方法等往往在实践中被忽视。

三、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学生学业的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在小学体育学生学业评价中,新课程改革中学业评价的着眼点和特征可做如下阐述:

(一)不拘泥形式,尝试大胆创新

     评价内容不应该只是限于对学生体能上的测试,也不应该单一的从达标与否来判断一个学生体育成绩的优良与否。

     对于学生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体育课是小学生一堂放松的课。如果抛开死板的达标、测试等传统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大自然也是一种对身体锻炼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大自然中得到身体的各项锻炼。犹如扑蝴蝶的猫一样,在不知不觉的追逐中提高了身体素质。

(二)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则是从过分关注学业成绩逐步向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查的转变。

如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体育运动上也一样,有的学生跑步比较擅长,有的学生体力上比较有优势,有的学生似乎什么运动都不擅长,但是他比较容易接受各类体育规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学生去进行跑步测试作为学生成绩评定标准,快的是优秀的,慢的就是后进者;也不能让学生这个年级中去选择一个运动的方向,而放弃了其它的运动项目。

(三)开展体育人文化教育和评价

     到如今,体育课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强健体魄,还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渐渐学会坚韧,达到锤炼意志的效果。

     所以在体育课中,也应该进行体育人文的灌输,学习著名运动员的锻炼过程,了解他们在光辉背后的辛酸和痛楚,让学生明白只有在付出之后才能获得收货的道理。小学阶段是一个可塑性非常高的时期,这个时候养成的坚韧精神可以让他们受益一生。因此,小学体育学生评价不能只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和评价,也应该与时俱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的同时,辅以适当的体育人文教育和评价。

四、结语

第6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 德育 品德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人才竞争的社会,教育也顺应时势,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于是我们的家长,学校,老师都在不遗余力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各种课外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就在我们窃喜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可以达到美国高中生的水平时,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却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学生伤害父母,老师的报道频频见诸报刊。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要的素质教育吗?为什学生的幸福感越来越少,为什么辛苦付出的老师和家长却得不到孩子们的尊重?为什么教育的尊严丢了?在教育中缺失了什么?答案也许就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中:“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的大树。”先做人,再做学问,只有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体验到幸福,并把幸福回报给社会的人。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体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时工作中,总结出了三点德育方法:

一.关爱孩子,宽严相济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对于儿童,就对待一株刚出土的小苗,小心呵护,要用慈爱的心去关心爱护他们。耐心教导,循循善诱。用讲道理的方法去教育,感化儿童。

孩子六七岁入学读书,刚开始不大适应。这时老师绝不可一味训斥,责骂,这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这个阶段孩子的思想单纯的像一面镜子,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映照在孩子的心里。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训斥别人,甚至有一个老师一次在课堂里扔了一个不听话孩子的书本,就是这样一个有些粗暴的动作,却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影像,下课后,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孩子们模仿纷纷把书本抛向空中。这些都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到八九岁年级时,孩子渐渐懂事,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惩罚,但也只能是偶尔用一下,才会有用。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失去了老师的威严,孩子们习以为常,就会丧失羞耻感。变得顽固不化,反而更难教育了。如果有了点滴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可以鼓励其上进之心,帮助其进步。

到了十四五六,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见解。根据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天资聪颖,上进心强的孩子,用友好和善的语气去提醒,使他们能不断的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对于缺乏自制力,学习不主动的孩子,可给与适当责罚,但惩罚后仍然要与其沟通,耐心劝导,使之明白为什么要责罚他,使之“知悔而知新”,从心理上认同老师的责罚。否则在心里上产生抵触情绪,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对学生有爱心,就要对学生负责。就必须严格要求。然而还必须宽严相济,才能取的教育的成功。老师应当对学生的态度宽厚一些,如表情和蔼,语言温和。但在学习上则从严要求,不能有一点马虎。对于幼小的孩子,在其刚离父母入学之时,若老师要求过严,则必然害怕,他们表面虽不说,内心却受到伤害,害怕上学之心便油然而生。所以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加入有的孩子太过于放纵,也只用脸色严厉一点,决不能大声斥责。但年龄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思想,这种方法则难以见效。所以此时对他们要求应当严格一些。使其走上正道。

二.在孩子心里播种爱的种子

老师教育学生要以正面开导为主。通过故事儿歌形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刚加入少先队,老师讲一些国旗和红领巾的故事,使学生明白红领巾是国旗的一部分,自己戴上了红领巾,就不能给他抹黑,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我的好妈妈”,从表演的动作活动中体验关爱别人时所产生的愉悦。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将各种好的书籍,当做每日学习的功课,与学生讲说。还可以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每天朗诵一些励志的话。这样,即使再愚钝的孩子,每天都能听到有益身心的“嘉言”。自然会逐渐产生上进心。

三.正身端品

第7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 教育 诚信 学生

一、利用思想品德课,培育学生诚信理念

思想品德课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进行教育的,书中有大量的诚信教育的材料,以这些材料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如《说谎话害处大》一课,安排学生演小品“我错了”,突出“主人公做错事后,在同学帮助下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的主题。还把各学科教学与诚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教育学生从小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二、发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诚信行为

一是名人轶事引领。利用学科中名人故事,让学生去领悟、感受伟人的诚信事迹,体会他们的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如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而主动承认错误的事,列宁小时候就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孩子,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比金钱更重要》里的主人公因为不小心撞碎了红色小汽车的反光镜,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电话号码与地址,要求赔偿,从而让学生明白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语文教材中诚信教育的内容还有不少,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诚信教育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同时可以结合课外阅读来进行补充,如收集积累诚信相关的名言、俗语等。

二是教师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去穷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教育学家洛克曾说:“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有效的方法,是把人的应该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养成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教师要把学生塑造成为什么人,自己也应当成为这样的人。”因此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面前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必须做到说话算数,坚持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要用爱心和真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及对家长、学生的承诺等方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把诚信落实到生活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是同学示范。通过完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先进集体等各种形式的表彰奖励制度,利用“身边的榜样”、“班级风采”展示活动,以及升旗仪式、报栏广播等形式,大力表彰先进集体、优秀个人,促成工作有竞争,学习有榜样的良好风尚地形成。通过对身边榜样地学习,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共同进步。在班级中通过监督员地检查督促,使同学们自我完善,并定期评选出“诚信”小标兵,成为同学们的榜样。

三、开展实践活动,磨练学生诚信意志

第8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一、加强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单纯地灌输科学文化知识,应培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而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恰恰具有加速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无论是从学校治理的角度还是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小学生安全教育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

(二)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突出表现在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违法违规经营,无照摊贩摆摊设点,治安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不断,伤害青少年学生的恶性刑事治安案件不断增加。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在社会中、节假日要遇到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校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不仅可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能知法、守法,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三)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由于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诱。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他们也意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违法行为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带来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防范意识。

二、如何做好安全教育

(一)培养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我们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不安全的事儿,都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我们曾在学生中开展调查问卷,让学生列举学校的安全隐患,结果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剖析了不少自己平时不安全的做法。再如,同学间相互推搡、相互追逐,上下楼梯跑和跳,玩尖锐的硬器,随意乱抛硬物等,同样也是安全隐患。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让学生认识到位,提高防范意识。只有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才能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远离不安全场所,避免发生事故

学校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要在这里度过。小学生又是未成年人,缺乏自护能力,所以首要的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学生课间不做不正当游戏,引导学生以安全的做法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不去游戏厅、网吧等青少年不宜去的场所。积极参加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教育学生不参与不安全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等。

(三)实施应急演练,让学生注重体验。

体验是学生能力成长、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从细节抓起,让学生在细节中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如:学生流鼻血、脚踝扭伤或中暑了如何处置等,利用这些机遇让学生学会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在体验中形成技能。同时,我们还要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如:火灾、地震演练,让学生参观一些事故现场,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参观一些安全教育图片展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办法,形成自护自救技能,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应对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四)多方配合,齐抓共管。

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制,班主任是班级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校领导分楼层监管,建立家长学校,加强学校各部门、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联系,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向同班主任反映,要求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告之家长,共同“医治” 。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

(五)关爱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需要在爱的沐浴中成长,每个教育者,对学生的关心都要真正做到从细处着手、从长远着眼, 无微不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慈爱长辈。对学生的要求要宽严有度,跟学生的交往要民主平等,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取得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依

第9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1. 注重情感教育,使后进生消除疑惧 学生的情感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需关心和爱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爱护后进生,才能使他们和老师感情融化,以便于接近他们,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后进生身上的毛病多、缺点多,也就是说不能按时预习、复习,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学习被动、自觉性差;对教师布置的作业马虎应付,甚至抄袭;平时不愿认真学习;考场上临时发挥,考试成绩差;缺乏自觉性、自信心等等,从而常受到父母、教师、同学对他们的冷淡、歧视,很少得到温暖和同情,使他们背有思想包袱,产生自卑心理,对教师抱有疑惧和对立情绪,对班集体疏远,常怀疑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是否真诚。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要特别关心后进生,做到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并指导全班学生要团结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班集体和老师的真诚温暖和体贴,在思想上完全消除疑惧,乐于接近同学和老师,乐于积极参加班级体的一些活动,乐于听老师的话,乐于完成作业,乐于奋发图强。

2. 培养学习兴趣,使后进生端正学习态度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也一样,后进生之所以学习不好,成绩始终无法提高就是因为没有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改进后进生的落后现状,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只要下工夫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必要时教师可为后进生“开小灶”,指导和点拨他们改变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亮点”和微妙的进步,及时给予他们肯定、赞扬、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从而克服自卑心理,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花,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建立持之以恒的学习决心,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精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转化了学生学习的态度。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成绩再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老师要像探测金矿一样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待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培养其奋发进取的自信心,使其从点滴成功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取得同别人一样的成绩,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他人。

3.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约束能力 人是活的,后进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感情、兴趣、理想都是受到不断变化的社会、家庭与周围环境影响的,因此转化教育后进生过程中,常会出现反复。我们应在动之以情、晓之以情、束之以规的基础上做到抓反复,反复抓。要密切关注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的进步与后退的衔接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约束能力,帮助后进生走出意志薄弱的低谷,引导他们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出现反复,也决不恼火,不泄气。因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都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对他们进行教育,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切忌急于求成,心存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