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藏品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一)藏品来源。藏品来源必须在出入库凭证和各种账目中明确记录。根据藏品来源的不同,在藏品账号方面有不同的编码规则。
(二)移交入馆。在确认来源后,藏品保管人员将依托藏品交接凭证进行入馆交接工作。仔细清点所有藏品,并将藏品的名称、来源、类别等最普通的属性记录在凭证上,最后将藏品运送至文物库房区。
(三)库前整理及入库。在文物库房区,藏品保管人员将对藏品做进一步确认,并将藏品的详细属性数据录入有关账目,可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定名及鉴定、技术处理及实测、记录影像资料、录入藏品账目及卡片。
(四)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五)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六)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及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二)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三)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四)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五)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观众难以对展品全面了解,从而无法产生亲近感,使观众与博物馆渐行渐远。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期的大型博物馆开始了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与兴趣,吸引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注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一)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三)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四)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关键词]藏品档案管理;博物馆;纪念馆;计算机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88-02
藏品是文博单位陈列研究的物质基础。因此,对文物藏品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深入研究。是历史赋予文博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博信息化已成为文博系统重点工作。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对藏品档案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使传统的纪念馆功能充分、高效发挥。
一、传统的藏品档案管理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博物馆、纪念馆藏品档案管理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的。首先是藏品登记。对每一件藏品都必须严肃认真地进行总登记,总登记簿必须专人负责管理。永久保存。登记时严格按照规定格式、逐条逐项用不退色墨水笔填写。二是藏品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藏品聚集起来,其他的区别出来,另行分类。严格地把全部藏品按类分开,博物馆类下再分纲分目,便于查找。三是入库排架。藏品分类后。同类的藏品分在一起,按登记号顺序排架,分类排架后,每件藏品在库房中都有固定位置,应按此制定库内藏品方位卡,标明藏品在库房的具置。藏品方位卡和排架目录由藏品保管员编制、使用和在库内保管。四是藏品编目。要按照一定顺序排号。再说明其特点,鉴别其内涵价值,并考证其源流,使人们可以按类目查找所需的文物,以便进行文物本身和有关学问的研究。藏品编目工作大体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填写编目卡片;第二步,将编目卡片按一定次序组成一个逻辑体系,编成目录。
综上所述,按照传统方法建立藏品档案由于工作量大、程序多,因此存在一些问题。
(一)经手人员多,藏品档案建立很难达到规范和统一
在建立藏品总登记簿时。要求经手人员字迹工整、清晰,如有订正,用红墨水笔划双线,由经办人员在订正处盖章。在藏品档案建立过程中,类似这样强的规范性操作随时都有,但由于经手人员多,每一个人面对成千上百件藏品,在档案建立中难免有所疏忽。这样会对原始藏品档案的建立带来很大影响。再者,由于经手人员多,藏品档案经多人填写。不同的字迹、书写习惯和填写详略不一,会对藏品的研究带来很多不便,甚至会因书写不清晰而造成研究问题中的重大失误。
(二)藏品数量和种类庞杂,极易造成藏品档案管理疏漏
当藏品提取出库时。空出的位置不应以其他藏品填补,而应保留其空位,待藏品回库时归回原位;否则,就难以保证藏品秩序,造成排架错乱,以至藏品错位,丢失时也不易及时发现。随着对藏品研究的不断深入,藏品档案内的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卷宗也越来越厚,若不及时整理就会混淆,关键时刻找不到需要的东西。
(三)不利于藏品档案的保管
维护藏品档案的质量,既取决于其材料质地,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藏品档案的保存年限和提供利用。不同质地的藏品对保管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光线、温度、湿度等这类自然破坏力虽然进行缓慢,破坏轻微。但日积月累会使壁画褪色起甲、织物粘连腐烂、书卷虫蛀霉变、皮革脆裂脱毛、文献字迹模糊等,不注重对藏品档案的保护环境,就会对档案造成严重的威胁。有些重要的藏品是文博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该藏品档案难免被多人、多次借阅,会给藏品档案造成一定的磨损、损坏或者遗失,影响藏品档案的管理。
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藏品档案进行管理的必然趋势
对一件藏品的管理和收藏,从接收、鉴选、登记到编目、制档要经过多个程序,仅藏品记录就有入库文物凭证,藏品总登记账、分类账,藏品卡片和藏品档案,从入库到提用,中间经历多道手续,存在着大量重复性工作,这就要求藏品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科学化和系统化。194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了预防战争破坏,将藏书卡片目录复制成微缩胶卷,开启了微缩型目录。到了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工作引进了电脑,开始出现机读目录,一次输入,多次利用,近年来又实现了联索图书目录,即通过计算机终端,可直接检索文献中的图书目录信息。博物馆和纪念馆的藏品目录管理也正朝着机读目录和联机目录检索发展。用计算机管理藏品目录,使人们意识到藏品档案管理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出现,使计算机从辅的工具很快发展成一种主要工具,并伴随着应用的普及而演变成一种工作方式。伴随工作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大量机读文件。各文博档案室管理部门出于自身管理需要使用计算机,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鉴于这些情况,新的藏品档案管理办法应运而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进入了藏品档案的管理之中。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以网络化的方式链接,从而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出现为藏品档案工作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国家文物局已经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规范(试行)》,要求藏品档案管理人员在具备专业文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电脑操作和藏品信息采集、编目的规范化、标准化知识,不断提高驾驭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能力,把它运用到藏品保护和库房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步建立起文物藏品信息数据和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文物资源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管理电脑化,最终达到博物馆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对藏品档案进行管理的重大意义
(一)建档方式快捷
对藏品档案进行建档,主要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专业藏品管理软件,输入藏品相关资料,对藏品档案要求设置统一标准,保证档案卷宗的整洁、美观、清晰,避免了多人多次对同一份藏品档案填写而带来的相关问题。
(二)收集方式方便
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藏品档案进行管理,不同于以往的藏品档案收集,对藏品总登记簿、藏品方位卡、排架目录、藏品编目等纸质文件生成阶段管理档案工作者很少直接参与,一般只要把好归档接收环节就可以,而其他的一些环节主要通过专业藏品管理软件来完成。
(三)保管方式安全
由于数字化档案载体的特殊性,不同于传统纸质载体档案的保管条件,档案存放方式由档案柜架变为用数字存储器以及光盘、磁盘存储,极小空间可存放大量的数字文件。
(四)利用方式高效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传统博物馆;冲击;分析
2015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又提出了实施智慧博物馆项目。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朱晓东“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已经被正式列入“十三五”时期重大项目。政策的利好无疑为“互联网+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博物馆工作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用开放的互联网思维将传统做法与新兴技术和新型理念有机结合,科技将更多的融入博物馆领域。
近年来,全国不少省(市、区)和城市都相继成立了数字博物馆平台,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宣传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承担部分社会教育功能,为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2015年文化遗产日当天,笔者所在的衢州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衢州市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有馆藏文物35000余件,部分藏品曾被故宫博物院、博物院等借展,另有部分文物精品分别被收录《中国美术全集》及《中华文物精品鉴赏》等书籍。这么多的历史文物要全部在现实场地公开展出是不切实际的,单一的线下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衢州数字博物馆”的上线解决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之处,打破场地、安保的限制,运用丰富多样的展现手段在互联网上全面的展示衢州博物馆――一座真实的、数字化的博物馆,与实景博物馆形成资源互补,本着“传承衢州历史,弘扬儒家文化”的宗旨,以“文物根本,观众核心”为服务理念,把衢州博物馆打造成真正的“对外文化交流、弘扬传统文化”重要窗口。
尽管数字博物馆在我国只有一二十年的探索发展历程,但在强大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它却对传统博物馆产生了较大影响和冲击。传统博物馆将如何面对数字博物馆带来的强大冲击,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想法。
一、传统博物馆的现实状况
传统的博物馆主要在于历代久远,其具体的设施状况还要受制于当今时代是数字化的信息发展,信息数字化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也会对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在进行科学化的不断探索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传统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方向性,因为具体的方向感也会造成对于传统博物馆的不断冲击,从而加速传统博物馆更新换代。这是一种应允时展的只需要,也是迎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理论性研究课题。从而为推动整个新资讯时代数字博物对传统博物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数字博物馆的概况分析
数字时代带动了新媒体的出现,作为新兴载体,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新的方式,带来了区别于传统展厅实物展示的文化展示平台虚拟展示DD数字博物馆。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奇越博士的定义,数字博物馆是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构造出分布式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超越时空限制,为文物提供永久的数字化保护,以及各种修复、管理和展示手段。数字博物馆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欧洲国家陆续开始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比较突出的有以色列戴维森展览中心重现古耶路撒冷项目,东京博物馆的唐招提寺项目,大英博物馆古埃及项目,以及中国的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数字博物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须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消除了时空限制,同时可以扩大服务对象的数量,提高文物展出率,改善展示效果,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的藏品信息。它使传统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信息查询更加方便合理,更是有效摆脱实物博物馆馆藏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局限。如下图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方法:
三、数字博物馆对传统博物馆的冲击分析
(一)加快了传统博物馆的陈列更新
传统博物馆的展陈基本是通过“通柜+实物+说明书”的展陈手段,难以全方位的展示展品的内涵。在新资讯时代数字博物馆的冲击下,传统博物馆不得不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并且进一步完善好各方面的陈列状况。在一定的时期研究过程中,不得不紧紧抓好对博物馆的优化设计和服务方式上下功夫,这也是对于我国的传统博物馆进行革新思维观念的突出问题所在,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将一些有利于传统博物馆建设的方式方法给予充分的利用,这才是解决传统博物馆陈列问题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博物馆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的谋求发展。数字博物馆是解决传统博物馆一些具体的管理和参观流程的借鉴,同时该种博物馆的建设不能够脱离现实,一定要从强化落实陈列更新的方法和步骤。
(二)传统博物馆的建筑迫于更新
传统博物馆的建设相对于数字化的博物馆而言还处在于一些缺点和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创新的发展思路是根本。建筑方面比较落后,设施不够齐全,从而缺乏创新的动力,所以要从最基本的传统博物馆发展思路上下功夫。要做好这些传统博物馆的更新换代是相当的不容易,更是进一步做好日常博物馆建筑建设的关键性研究课题。当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化,这就形成了新旧的对比,从而使得传统博物馆不得不要革新建筑设施,这是一种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传统博物馆被迫接受新资讯时代数字化
传统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人们对于新资讯时代数字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将会有效的推动整个传统博物馆接受时代数字化的运用。因为在具体的实际规划中,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传统博物馆被迫接受新资讯时代数字化发展实际时,就得从严整治好传统博物馆的陈旧管理办法,往往一些陈旧的管理方法还处于一种被人们高度重视的状态。而在这种新资讯时代数字化推进的过程中,让我们真正接受改变传统博物馆发展现实的重要性。改变理念,创新思维,这将成为推动整个传统博物馆被迫接受新资讯时代数字化博物馆的关键。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几个先进大馆,在数字化研发和实践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于基层且数量巨大的中小型博物馆来说,由于受到技术、人才、经费等多项因素的制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并不是很成熟。为了有效的促进数字博物馆的快速发展,通常情况下,主要给予我国的传统博物馆发展的最佳宝贵时间,让其逐步开展市场调查。具体的传统博物馆建设离不开数字化的冲击。因为数字化的建设发展都是依据传统博物馆建设发展提供的各项发展路径,为了不至于走弯路,逐步建立健全传统博物馆的科学化管理发展模式。通过详细的深入分析讨论后,我们发现要改变该种实践发展对传统博物馆建的影响和冲击,我们目前要做的事在于追求市场发展的平衡方向,这才是真理。我们应以先进的博物馆的经验为借鉴,在建设数字博物馆时,应有一个整体、长远、符合本馆实际的发展规划以及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不断的探索传统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的有效结合,不断创新文物展示的途径与手段,实现文物数字化、可视化,对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立平,韦凯.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新模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2009-12.
[2]刘学荣.基于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元数据研究[J].软件导刊.2009-04.
[3]罗葆森.从传统博物馆到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N].中国文物报.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