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范文

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

第1篇: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范文

一、课堂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原大纲是这样表述的:这一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新课标却做了重大的修订:这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把教材的教学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如在《我是学校的小主人》教学中,笔者没有像往常那样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该怎样做,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作为学校的小主人”应该怎么做才是“称职”的小主人,讨论完分组汇报。结果学生例举了校园生中活存在的主人公现象例如,作为校园的小主人,见了地面上有垃圾会及时捡起来放进垃圾池,让校园保持干净整洁;看到低年级小同学追逐打闹或做危险性游戏会及时制止,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影响学习;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会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等等。没有了以往道德的说教、行为规范和准则的灌输,通过学生相互的发言、影响和启发,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

由于课堂教学设计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近距离的通道,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课堂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课堂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有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收集资料

交际和活动能力是小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活动的最主要的能力,因此,学习每一单元,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挖掘能力发展点。

如在学习《寻访“三孔”》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自己独立动手或者合作收集关于“三孔”文史资料、历史典故、故事传说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导游,向班里的“小游客们”介绍“三孔”。

2.引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引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旨在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阅读、理解文本。在学生已有体会的基础上,必然会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学《学习是苦还是乐?》,在“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个探究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案例会使学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了教学育人和生活育人的目的。

三、社会实践应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中,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感受到德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因此,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第2篇: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范文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在其成长阶段中处于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时期,所以心理健康针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课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形渗透能够发挥重要的优势作用。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大脑神经均衡平稳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协调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小学生思维能力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而且还可以促使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简单纯真并且极易直观表达,通常情绪和情感都会以具体的行为和表情直接表现出来,并且善变的同时也并不加掩饰控制。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变化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学生而言更具可塑性和可培养性。

三、小学语文课对心理健康发挥的积极作用

精挑细选的小学语文课文通常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果语文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挖掘教材本身并不缺乏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意义,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能力,而且也可以无形中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

尤其是语文课文中的很多文学作品,能够为学生展现真实生动的生活情节内容,让他们充分感受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如果语文老师将这些课文内容同时作为心理教育的案例,就可以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同时形成更多健康的情感思维。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通过课文阅读、课堂讨论、作文练习等各种教学形式,非常容易在无形中渗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四、新课程下心理健康在小学语文课中的渗透方法

(一)利用语文教材塑造的人物形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非常重视人本化教育理念,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时从这个关键理念角度出发,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中本身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让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平时基础性的语文教学过程自然而然实现渗透。丰富广泛的语文教材塑造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些人物的心灵世界,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过程无形中也接受到健康的心理教育,逐渐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二)利用语文教材的国家元素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隐含了很多国家元素,具体是通过很多课文内容表达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也表达对集体的荣誉感或者健康的情感(如友情、亲情等),而这些教材元素都可以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利用因子。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上的课文《万里长城》描写的就是我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不但获取语文教育知识,也可以同时为祖国的历史遗产感到自豪,可以在无形中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教育。

(三)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成功案例渗透行为意志教育

远大的理想才能让人拥有人生目标,自觉的行为意志才能让人实现目标追求,勇敢乐观并且坚持创造才能收获成功和幸福。然而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小学生大多因为家庭原因普遍性的出现意志薄弱行为表现,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以及坚持创造的能力。语文教材中其实拥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课文中的主人公在遭遇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都是以其勇敢坚强的行为意志战胜困难获得成功或幸福。语文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利用这些课文中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掌握面对困难挫折的正确心理和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坚强勇敢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进而在无形中渗透行为意志教育。

(四)利用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感维护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的小学生普遍都会具有任性固执并且对家长的依赖感较强的特点。尤其是他们从教育比较自由的幼儿园进入到小学新的集体,难以避免的会碰到感觉不开心的事情或者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虽然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情感容易表达和直接展现,但同时自控能力也比较差,而且情绪善变波动,开心时喜笑颜开甚至手舞足蹈,一旦受点打击或者遇到挫折就沮丧难过甚至哭泣放弃。为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鼓励他们用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小学语文课的作文练习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类似《XX,我想告诉您……》、《我的理想(我的爱好)是……》等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作为练习的同时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内心情感或者情绪。而语文老师和家长也能够通过作文教学及时根据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科学引导教育,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避免消极心理的产生,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3篇: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范文

法制教育的内容浩如烟海,如何选择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内容显得尤为关键。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力求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富有针对性。

(一)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视角来选取教学内容

应选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法律,教给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内容的选择上可有所侧重。比如小学生侧重《治安管理l处罚条例》,职高生侧重《劳动法》,中学生可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熟悉中小学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均有法律的内容。目前的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有《保护自我》,七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的法律内容是《做知法守法的人》等。八年级下册主要讲“权利和义务”、“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肖像权”、“隐私权”、“受教育权”、“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消费者权益”。九年级讲了《宪法》及公民的政治权利。

法制专题课可针对以上教材内容,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比如七年级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家庭保护的问题,教材主要讲了“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八年级下册学习“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不得让未成年人辍学”,作为相关链接的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前款所列行为,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照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的规定,另行确定监护人”的内容教材未涉及。在学习“社会保护”的内容时,对“第二十六条: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的安全和健康。第二十七条: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等未有讲解。

(三)根据听课的对象确定授课内容

要根据听课的对象,针对学生知法、守法方面的问题确定讲课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可选择“道路交通安全法”;针对学生上网吧的现象,可以选择“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作为法制专题课的内容,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

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上课时,法制课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法制课常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法

在中小学开设法制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中小学生尚未成年,他们的思想活跃而又朦胧,行为好动却又盲目,爱模仿但又不会辨别是非。要想让他们知法、守法,只有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发生在当地或身边的、实实在在的典型事件和案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具体、清晰地学到法律知识。

1 阐释法律理论时,联系学生熟悉的事实。学生熟悉的事实,有的是耳闻目睹,有的是亲身经历。在法制教育课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学生熟悉的案例和事件,具体地阐释法律知识。

(1)教法律基础知识采用实例比较法。比如为了阐释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可采用以案说法、以例析法的方式。如结合案例:李某(18岁)。在校组织帮派,自命“老大”,经常纠集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向其他学生索取5元、10元不等的“保护费”。李某的这一行为就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敲诈勒索的违法行为。老师对他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不料李某却心怀不满,伺机将老师的6岁小孩掳至校外匿藏,强行索取2万元。李某至此则由违法走向了犯罪,其行为已构成绑架罪,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比较违法与犯罪行为的目的、手段、情节、后果,进而认清违法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以及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了。

(2)教相似、相关的法律知识采用实例归类法。法律的基本概念较多,有的虽是一字之差,但含义截然不同,这给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带来了相当困难。为此,有必要将相似、相关的法律概念进行归类,区分异同,以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将“抢劫”与“抢夺”归类一起理解:二者都是抢取他人的财物,但抢劫是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同时侵犯他人的人身权益;而抢夺是趁他人不注意时强行夺取,未侵害他人人身权益。如王某在街上见某女士挂在胸前的手机很漂亮,趁女士不防备之际,用力拽掉手机就跑,即为抢夺。如果王某一时未拽掉手机,便对该女士拳脚相加即为抢劫。这样,就使学生掌握了“抢劫”和“抢夺”的异同。

2 结合理论认识实际问题时,应联系中小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事件。在校园内外、中小学生之间有时会出现打架斗殴、偷摸扒窃、敲诈勒索、违规进入游戏娱乐场所等现象,甚至发生学生殴打老师的严重事件。在上法制课时,如能列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组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开展讨论,帮助学生分辨是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联系发生在中小学生身边的事件认识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针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比如针对“我又不违法犯罪,我学什么法”的错误认识,举实例让学生明白:只有知法,才能守法,才不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案例:张某(14岁)一向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一天,张某听说母亲在街上被人偷了几十元钱,就报警说她的母亲在大街遭人持枪抢劫。后来,经公安机关查实,纯属虚报案情,张某为此被治安拘留10日。由这起案例可以看出,不知法者,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次,针对中小学生中“大法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举实

例让学生明白:小错不断,违法犯罪难免。应该养成处处、事事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2)注意采用对照法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实际问题。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知法、守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拿起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基于这样的目的,在中小学生课堂法制教育中,应根据每节课所讲授的内容,组织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对照检查,深刻剖析:自己是否有过这方面的,违法行为?自己见到过哪些违法犯罪行为?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适当的时候,还应组织学生对照典型事件或案例开展讨论。通过剖析、讨论,帮助中小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法律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二)案例分析法

法制课的案例教学既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案例分析代替以往的条例宣读,语言生动形象,具体,通俗,确保学生感,兴趣、听得懂、会运用。当然,案例要精选。所选案例宜远近结合,尽量选取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对学生有一定教育效果的案件。同时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又是辩证统一的,重视案例教学,绝不能忽视理论教学,不能从案例来、到案例去,而应运用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阐述法律知识,这才是案例教学的落脚点。

(三)模拟法庭

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扮演教学内容中涉及的角色,在扮演角色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习法制知识。

把枯燥的法制讲座变为情境法制教学,组织学生建立模拟法庭,并聘请法官来讲述法律知识。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且较适合中学生使用。

如果是小班上课,在讲“正当防卫”时,教师也可以先预设几个属于或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当然,组织表演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不要使课堂变成单一的表演会,教师所做的目标应明确,即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标。

(四)现身说法

可由失足少年现身说法,分别就个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增强教育的效果。有条件的可以是现场的方式,没有条件的可采用放录像的方式,并有意识地录制一些相关的资料作为讲课的素材。

(五)图片展览及讲解法

第4篇: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范文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也迅速增多,而指导教师又有限,造成了实习管理的多方面问题。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实习,教师在学校工作,由于空间上的距离,很多实习中面临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自我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在实习结束之后都会给学生下发实习手册进行实习评价,但是由于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对于学生实习工作的具体细节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导致评价工作只是来自于学生和实习学校的反馈。

二、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策略

(一)创新培养理念,设置多元化课程

依据小学教育专业“专业性、专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性,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应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学类的课程。教育学必修课程是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知识,教育学选修课程可以更加多元化,教育评价学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评级理念与方法;小学活动课研究课程则要教授给学生活动课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理学类课程,如小学生心理辅导、德育等课程。第三部分是普通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如大学语文、政治、体育等相关课程。第四部分是专业性学科课程,以保证学生学科的专业性。在总的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可以开设各学科的学科课程,如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此外还应注重开设一些有关美育的课程。第五部分是实践类课程。在实践类课程的设定中,要加强案例分析类课程和有关教育实习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案例分析类课程的内容应多元化,可以是有关学科类课程的案例分析课,可以是有关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课,可以是有关小学生心理的案例分析课。案例分析课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并且应注重分析案例之后的总结环节。教育实习不仅应当作为教育实践,还应当作为一门课程。教育实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习结束后还要进行总结,还应当进行教学科研。小学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还应该开设一些专题报告以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环节。专题报告内容应具有实际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使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组织教育实习的质量得到完善。同时,可以开设针对毕业生就业类或是职业规划类的专题报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教育界有了突出的科研成果或是国家教育部有了新的教育制度,开展专题报告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全面的、准确的、最新的教育动态。

(二)具体落实实习指导工作

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可以设立教育实习指导中心,其目的一方面是为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指导教师开展教育实习指导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教育实习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指导教师可以在此中心的带领下,共同探讨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措施。学生要与指导教师定期进行交流,指导教师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实习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如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电话等。定期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也可以使教师在实习结束后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评价。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实习过程有清晰而明确的了解,还应当明确教育实习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设定要全面,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包括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

(三)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小学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的安排应以分散和集中相统一的形式进行。分散实习指的是从大一到大三都进入到小学进行短时间的实习,集中实习指的就是毕业前夕的实习。分散实习的目的在于了解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课程等,把平时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分散实习是为了给集中实习奠定基础,分散实习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分散实习要具体分散到每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应该有固定的实习学校,并且学生一旦进入到小学实习都应分配有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跟踪与联系。每个学期还可开设模拟训练,针对分散实习的不足进行改进,使学生随时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建立与实习学校的稳定联系

第5篇: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范文

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整体质量状况,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新的发展时期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1]。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培养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助于我国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探究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及科普实践能力的途径措施。

1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强化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1 应试教育的弊端决定了需要转变教育理念,着力开展科学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此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形成了家长,教师过度注重学生学生成绩,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单一教育目标的教育局面,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抑制了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发展。随着应试教育的弊端的显露,国家着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公众科普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和基本宗旨,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中小学生科普意识也日渐提高。

1.2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及科普实践能力,是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保障,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型人才,需要从中小学生做起。一方面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众多成就,既源于国家科学先进的方针政策,也源于我国科技的进步及普及。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代社会,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 从中西方发展经验,分析科普教育的可行性及实效性

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来看,科普教育是促使科学技术得以有效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会促进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2]。英国较为重视科技发明创造,以蒸汽机为标志,英国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极大提升了欧洲的经济增长效率,使西方世界最快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作为我国邻国,日本早期处于闭塞孤立的状态,自“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科学知识,实现了国家的飞速发展,成为亚洲的重要经济体之一。我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换来了经济的大腾飞,大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种种发展经验表明,科普教育是提升国家经济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且必要的途径,科普教育具有突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和科普实践能力的途径方式

3.1 学科教学中,注重科普知识的传授,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头示范作用

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及科普实践能力的提高,既要依托课外科普实践场所及活动,也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科普知识,通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类的学科案例设计,发挥这类学科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出发,设计出符合中小学生探究兴趣的物理科学实验及各类科技制作,以调动中小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中小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彩色影子”为案例,开展科普知识教育。首先,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形成的手影加以任意创作,然后提示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最后教师提出具有较强科普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一,影子有色彩吗?是否一定就是黑色?二,一个物体是否就只有一个影子?在抛出问题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及认知经验,对这两个问题加以思索,让学生自由讨论,并留出特定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实验仪器,进行彩色影子的演示,在演示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然后将学生加以分组,进行分组实验操作,在实践中验证自身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在实验完毕后,教师让每组学生进行实验结论的汇总,教师与学生一道,揭示彩色影子形成的原因。

3.2 学校要依托教师资源,创建科普实践平台

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及科普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借助自身教学资源优势,积极为中小学生打造科普知识宣传及科普实践的平台[3]。组建“科普实验班”及“科普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组织,点燃学生的科普知识研究热情。“科普实验班”与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要做到有机统一,既不占用专业课程时间,又要保持其连续性,可选在周末开课,在课程内容学习上,诸如平面镜成像、光的颜色、太阳能利用、光谱等都可以作为科普重点内容加以研究,在科技制作上,可以相应的进行万花筒、太阳能风车、魔盒、潜望镜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学校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教师开展科普案例的研究制定及科普教具的制作工作,以有效配合学科教学及科普教学的实施。

3.3 联合相关单位,开辟中小学生科普实践基地

我国自实施“科教兴国”及“科学发展观”战略以来,颁布实施了《科普法》,并加大了科普公共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组建起了覆盖范围广泛的科普单位组织体系,各种科普馆所遍布全国各地区[4]。学校可以联合这类科普单位,开展一系列的科普实践活动,开辟出中小学生科普实践基地。

例如,南宁市的众多中小学联合了广西科技馆,在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开展实施了一些科普实践活动,诸如“物理科技展”、“科普大探险”、“玩转科学”等形式多样的科普实践活动,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在取得了良好社会评价的同时,又形成了充足的科普案例,能够为学校科普教育所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3.4 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科普机构组织要切实发挥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

科普馆所,诸如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科技活动中心等,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普教育作用,一方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普知识读物和科普产品展览,做好科普知识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建设,为中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相关实验创造条件[5]。

山东省科技馆注重强化自身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包含物理、地理、海洋、材料、能源等多方面学科内容的科普展品,还着重强化了青少年科技产品制作、科普产品展示交流等方面的功能,在科普工艺活动组织开展上也卓有成效,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教育效果,成为科普馆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典型范例。

第6篇: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范文

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构建数学学习活动近年来,一些院校在培养小学教师的课程安排构建思路时,对小学教育学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偏低。纵观现状,当前小学教育学正处在一种看似重要,落实起来却不被重视的尴尬处境中。而且师范专业的学生对小学教育学学科的学习热情远不及对语、数、外课程的热情高。鉴于这一现象,本文认为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学的关键在于增加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基于当前背景下,本文针对如何对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进行有效性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意见。

一、学科性质

(一)学科地位

数学教育学在我国已经发展为一门专业学科,而小学数学教育学则是数学教育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教育者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关注颇多,更有甚者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内容非常相似,这种想法是非常主观且不科学的。实际上小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小学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经验,不要求学生推理证明;小学生的思维和初中生的思维处于不同的阶段。

由于小学生还处于智力的不断完善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必须起到启蒙作用,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影响很大。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小学生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

(二)专业教育课程

鉴于小学数学教育的特殊性,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内容,并且了解小学数学教育学的基本规范。小学数学教育学能使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自身教学经验,明确有效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育学可以帮助教师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高深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教学中的错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学理应成为高校培育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门专业。

(三)理论应用学科

小学数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与以研究理论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学和重视实践的教学法不同,它不仅能够为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还能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简言之,小学数学教育学是集应用和实践于一身的理论应用学科。

二、课程构建原则

(一)科学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育学若想成为科学的学科,最重要的是具备科学性。根据哲学思想的阐述,一门理论是否科学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因此,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建设小学数学教育学的关键。

(二)实用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育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但其宗旨是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争取让学生在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探究性原则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几乎是讲与练的结合,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当他们毕业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就会不自觉地沿用这种教学模式。因此,改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教育学的方式迫在眉睫,把被动学习变为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教材也要做改变,增添实际案例等相关材料,设计学习方案;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讨论问题,改善授课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确定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育学应该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问题。但是教学方法又取决于教学内容。学生学什么,教师就应该就教什么;学生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所以,这两大问题也可改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是当代学者对数学的深入认识和对儿童学习心理准确了解的结果,这也是小学数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二)建构学科内容

根据上文的阐述的分析,学科内容的建构基本形成。

首先,对小学数学教育学具有科学深刻的认识,需要教师熟悉与数学相关的一些知识。先要了解数学是一门科学,它不是人类刻意的创造,而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它与现实和自然科学都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研究对象很广泛;其次,是熟悉数学的发展史,正确的树立数学观,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了解数学自身特有的特征、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学科的发展演变等问题。再次,是阅读研究同小学生心理有关的书籍,这对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育学应将书籍中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相符合的内容收入小学数学教材。

在实践方面,可以安排教学设计原理和儿童学习数学活动等内容,把教学案例分析插入到理论教学中,并安排学生参加相应的教学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

四、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进行小学数学教育学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又有区别。

数学教育学理论重在理解,其内容远不如数学题目那样难解。鉴于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先安排学生自学,把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或者是全班进行讨论。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适时提出学生忽略却又应该被重点研究的问题,对讨论做出总结和评价。

针对实践部分的教学,应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这种方法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广泛采用,而实施这一教学法的重点是提供足够优秀的案例。因此如何收集和撰写相关案例是编写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界对这方面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已有的、足够好的案例很是匮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材编写组必须要加强案例来源,必要时可以组织人员到小学实践,注意挑选其中典型事例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挑选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课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学要按照新课改的建设要求,以建设专业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思想境界为指导,全面加强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锻炼。另外,相关教育人员应当将提升教学水平视为教学重点,争取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在注重薄弱环节的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学的教学水平,努力建造成具有一流质量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7篇: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范文

一是知识讲座进校园。安排法制副校长、民警深入校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宣传活动,针对学生出行特点,倡导学生树立“遵守法规、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和“尊重他人、文明礼让”的平等意识入手,教育学生将安全意识融入思想行动之中,确保出行安全。

二是宣传展板进校园。根据近年来辖区发生的典型案例尤其是涉及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制作了宣传展板。通过在校园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橱窗、宣传栏,张贴宣传挂图,向学生讲解隐患车辆的危害性,丰富了在校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使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安全和乘车安全。

三是包片民警进校园。由承担中小学校道路交通安全校外辅导员的民警,定期到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定期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使学生进一步规范行为习惯,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是主题班会进校园。班主任利用召开班会时间积极广泛开展“我是小交警”“小手拉大手”等主题班会,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加强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大力宣传“文明走路、安全乘车”等交通安全常识。

五是知识竞赛演讲进校园。各中小学校分低段和高段分别举行“法制进校园”主题演讲比赛。比赛选手们结合校园和自身的实际,精心准备演讲稿。通过学生谈学法守法心得体会,营造法制校园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第8篇: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能力 能力构成 能力培养序列

小学生在认知掌握与应用实践语文的活动中能够培养其听、说、读、写等四种基本语文能力。换言之,语文课程所特有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典型特征决定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训练目标就是“听、说、读、写”这种四种联系紧密但是又相互的独立的基本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和学段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培养并完善其各种能力。

一、听话能力构成及其培养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小学生的听话能力需要满足其在日常的口语交际过程中,文明礼貌地听人说话,并领会说话人的主要内容的要求。当然,年级的不同所要求达到的听话水平也不尽相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可以认真听某人讲话,并将其中的某件简单的事件或者某个段落的基本内容进行复述;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能够认真听某人讲话,并比较正确地理解其讲话的主要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可以认真耐心地听某人讲话,不仅可以比较正确地理解其讲话的主要内容,更加能够进行比较完整的转述。

在培养小学生听话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为其安排趣味化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来带动能力的培养。有效交际是语文这门学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培养小学生的听话能力需要充分考虑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语言发展规律,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应该选择通过趣味化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自然地提升其听话能力,可以选择具有童趣的各种小故事或者童话等,例如讲讲《迷路的小兔》《老山羊请客》等故事,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双向互动训练,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说话能力构成及其培养

说话能力受到说话者思维深度、思维广度、周密性、条理性、敏捷性以及深刻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仅体现说话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关注能力的提升。根据不同的年级,对小学生说话能力构成要求也存在差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态度大方、礼貌,学习普通话,可以讲述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态度大方、礼貌,在交流中坚持使用普通话,同时能够合理对待不同意见;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态度大方、礼貌,可以清晰复述所见所闻,同时要求其稍作准备之后可以进行语义连贯的简短发言。

通过系列化的训练设计可以为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这个系列化的训练应该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学习各种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正确说话所应该具备的要素,也可以参照相关的教学案例或者教学视频;其次,教师创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最后,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认识自己的语言风格,并进行启蒙式的培养。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需要遵循“接受模仿主动操作创造运用”这样的学习规律。

三、阅读能力构成及其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即指读者从汉文读物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在小学阶段,也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是默读课文,能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有创意地阅读,从而达到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深入体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的能力。

阅读策略是一种综合性的策略,而阅读理解的策略又是阅读策略的主要内容,它的核心是在于如何促进阅读中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的结合,发掘比字面意义更深的意义和结构,从而促进对课文的理解。首先,训练新旧知识相结合的技巧;其次,训练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最后,训练学生阅读推理的技巧。

四、写作能力要求及其培养

小学阶段习作能力的总目标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同时,在书写能力方面,需要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9篇:小学生典型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讲解活动;认识

新课改、新标准、新认识、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标准在小学数学学科领域的深入渗透和有效运用,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目标要求设置等方面,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科学要求.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师在讲解课堂练习内容的活动中,需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需要紧扣数学教材的重点难点,需要结合学习对象的认知实际,选择科学、有效的讲解方式或手段,以此生动呈现课堂练习所具有的巩固、发展、反馈功效. 课堂练习讲解,究其本质就是数学案例讲解活动. 小学生在教师的课堂练习讲解中,要实现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学习技能、提升数学学习素养等目标,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切实做实、做优课堂练习讲解活动,让课堂练习真正成就“教学相长”预定目标. 本人从以下几方面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讲解活动的开展进行初步论述.

一、课堂练习讲解要结合教学重难点,主次分明

教育学明确指出,课堂练习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课堂练习设置,是为课堂数学知识讲解“服务”. 教师所设置的课堂练习内容,必须始终紧扣教材知识点、重点和学习难点. 由于课堂练习讲解时间较短,这就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讲解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在讲解课堂练习时,不能“随意性”脱离教材这一“根本”,而应该结合该节课教材内容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围绕课堂练习内容的某一项或几项内容,进行针对性、侧重性的讲解,通过主次分明的讲解活动,让小学生能够在短暂讲解教学时限中,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再一次的认知和掌握.

如“商两位数”一节课课堂练习讲解时,教师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对整个课堂练习内容进行讲解,而是抓住该节课教学的重点“总结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的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难点“试商的方法”等内容,选取该节课课堂练习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并且小学生解题具有一定难度的“计算下面各题:(1)416 ÷ 32;(2)1670 ÷ 25;(3)854 ÷ 64;(4)1189 ÷ 41”案例,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和指点活动,让小学生能够在教师针对性的讲解分析中,对重点内容有效认知,对难点内容有效解决,巩固其数学知识素养.

二、课堂练习讲解要凸显双向特性,双边互动

笔者发现,在传统课堂练习讲解活动中,教师经常包办课堂练习讲解的整个活动,学生不能参与其中,成为讲解活动的“听众”和“旁观者”,学生不能够对课堂练习解析方法策略有深刻理解,降低了课堂练习讲解的“功效”. 而教学实践学明确指出,课堂练习讲解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一部分,其活动过程应具有双向互动特点.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的实践进程中,才能对所获知识经验“知之较深”、“理解较透”.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练习讲解活动,应呈现双向特性,让课堂练习讲解成为教师和学生二者共同的实践活动,在教师深入引导,小学生认真探知、分析、解答课堂练习的活动中,围绕问题解答的思路或方法等进行深刻的师生双边交流探讨活动,推进和提升课堂练习讲解效果.

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课堂练习案例讲解中,教师抓住案例讲解的双向互动特征,采用互动式教学活动,在解题思路讲解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时,需要哪些条件内容?”、“他们之间的计算公式又有哪些内在联系和区别”等要求,组织小学生开展感知问题条件内容活动. 小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并展示其解题思路为:“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时,需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边长的长度”. 教师指点学生推导的解题思路,强调指出,由于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形,同样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 小学生根据教师指点,进行修正完善,开展解答问题活动,过程略.

上述课堂练习讲解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双边互动活动,对课堂练习解答的思路有了清晰认知,解题方向更为明确. 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各自特性也得到了有效展现和提升.

三、课堂练习讲解要包含探究过程,学导结合

课堂练习讲解,不仅仅简单的“告知”解析方法策略的简单过程,而应该是亲身实践的探知掌握解析方法精髓的探究过程.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练习讲解活动中,片面认为学生已经经过课堂练习解答探析活动,讲解环节中就应省略掉探究研析过程,从而教师的“讲解”取代了学生的“研析”,教师成为课堂练习讲解的“主角”. 而笔者以为,课堂练习讲解活动,同样也应是学生再次反思、再次研析、再次升华的实践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练习讲解时,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基础上,引导小学生自己去“回顾”、“剖析”已有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查找出解析过程中存在的需要改进完善之处,并用数学语言进行展示,教师在此进程中要做好课堂巡视,适时点拨和引导,在“学导结合”的探究过程中,学习技能得以锻炼和提升.

四、课堂练习讲解要注重知识延伸,承前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