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范文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

第1篇: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范文

企业效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1999年6月国家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并在部分中央大型企业集团进行了试点,这标志着新型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此后财政部又先后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解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计分方法》、《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评议指标参考标准》、《企业效绩评价行业基本分类》、《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等文件,从实务操作及技术上进一步完善了企业效绩评价体系。

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具有如下的现时意义:

(一)有助于为出资人行使经营者的选择权提供基础依据,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二)有助于有效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管和约束,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为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经济决策、企业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三)有助于为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

(四)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观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改进企的经营管理。

(五)有助于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效绩管理制度。

虽然效绩评价在国内开展的时间较短,在应用领域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效绩评价结果尚未与企业领导班子利益挂钩。但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企业效绩评价必将不断获得完善和发展,将成为注册会计师潜在的业务领域。

二、企业效绩评价实务中面临的问题建议

笔者2002年参加了北京市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对市属10家企业集团的效绩评价试点工作,在执业过程中我们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及财政部关于效绩评价工作的文件要求实施了相关的审计程序,出具了效绩评价报告。现就我们在效绩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简述如下:

(一)效绩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会计基础工作扎实、会计信息真实的基础上。但目前企业现状不容乐观,很多企业集团不能编制出合格的合并会计报表,甚至未能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一些企业即使有当年的合并会计报表,也很少有连续三年的合并口径的具可比性的报表。故目前阶段进行的企业效绩评价存在数据缺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不断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提高效绩评价工作的质量。

(二)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只对企业年报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及现金流量表发表审计意见,可以说对企业上报财政的相关附表关注不够,甚至不予审核,导致相关附表中的信息质量较差。由于效绩评价工作中一些指标数据取自有关附表,故评价过程中应对此充分关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发现的差错予以调整,以避免或降低评价指标偏差。

(三)目前财政部只要求企业编制个别现金流量表,未强制要求企业集团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一些中央企业集团报送财政部的决算报表也未编报合并现金流量表,但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公式中的“经营现金净流量”数据取值于现金流量表,数据短缺造成该指标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四)目前财政部虽然制定了年度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但在实施评价时所选取的标准值是由评价人员主观判断的,同一企业选取“全国全行业”、“×行业大型企业”、“×行业中型企业” 、“×行业小型企业”几种不同的标准值得出的评价结果相差很大。如政府部门对不同的企业集团进行评价并比较,可能会因评价人员对标准值选取的自由导致评价结果不真实并不具可比性。为保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比性,建议进一步规范标准值选取的标准。

(五)目前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目前企业普遍资产质量不高,存在大量不良或沉淀资产,故即使在资产负债率相同的情况下,各个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有很大的差距。现有的指标体系未将该因素考虑进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建议增加偿债能力修正指标,用剔除不良资产后的资产进行相关指标修正计算及分析。

2、在反映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三个修正指标中,不良资产比率分值最高,但对不良资产的确认却很难。一方面,该数据取自“会年企附03-1表—基本情况表”,由于未经中介机构审核,其信息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评价人员掌握信息的局限性,对未达到三年以上的实际已形成呆账的应收(预付)款项、积压商品物资、已淘汰生产线及设备、不良投资等的不良程度很难计量。建议进一步明确不良资产的确认标准并加强审核力度。

3、现有的指标体系未考虑或有事项及期后事项对企业效绩的影响,如对外担保可能承担的连带责任、预计的诉讼赔偿损失等或有事项以及重大投资及资本性支出、重大诉讼和仲裁事项、重大资产损失等期后事项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一定影响,建议评价指标体系增加上述内容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第2篇: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绩效评价;经济增加值评价法;平衡计分卡;财务指标

中图分类号:F2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81-02

一、研究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此课题目的是从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发研究现状入手,分析研究国内外现有绩效评价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影响公司绩效评价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运用平衡记分卡和经济增加值法,对上市公司进行经营绩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丰富和完善对上市公司绩效评价问题研究,为中国相关机构建立完整绩效评价系统提供理论参考。使管理者科学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平衡利润成长和成本控制之间矛盾,引导企业经营行为,促使企业自觉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研究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多方经济行为主体全面掌握有关经济信息,树立正确市场观,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经营行为,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建立有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对公司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2002年瑞典经济学家FredrikWeissenrieder提出了评价主要方法CVA和EVA法规,现金增加值CVA将NPV计算周期化,EVA对会计体系调整达164页,CVA调整只2~8项更适法规合VBM过程要求法规信息质量。

2004年经济学家J.H.Ahna,S.G.Chang提出了新绩效评价方法KP,将产品(product)和过程(process)作为中介测度知识(knowledge)对企业绩效(performance)贡献。

吕婧于2010年发表《和谐发展视角下中国企业绩效评价探究》一文中认为企业和谐发展规范改革是社会发展重要组成元素,而企业绩效评价活动规范改革是企业管理活动一项重要内容。

刘熠在2012年发表“论‘两型社会’视角下企业绩效评价”一文中说明了“两型社会”规范改革“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视角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具体内容梵蒂冈如下:(1)应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绩效评价目标;(2)应实现绩效评价主体多元化和绩效评价客体多样化;(3)应充实企业绩效评价相关内容;(4)应选择合适绩效评价标准;(5)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绩效评价方法。

三、绩效评价方法

(1)平衡计分卡评价法:为了保证同类指标间有较高独立性,减少同类指标重复计分,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建议采用数据分析方法,通过spss等统计软件对企业集团财务指标体系中同类指标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从而发现相关性高同类指标,再通过比较分析将其剔出。由于证监会要求所有企业集团定期公布财务报表,财务数据典实性较高,获得较为容易,因此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得到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因而降低了指标选取主观性;借鉴平衡计分卡理念,从内部经营流程管理、学习与创新、顾客绩效以及社会责任来完善非财务指标体系。(2)经济增加值评价法:从算术角度说,E VA 等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所有成本被扣除后剩余收入。EVA表示净营运利润与投资者用同样资本投资其他风险相近有价证券最低回报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量值。计算公式:经济增加值=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总成本=税后营业净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税后营业净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和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四、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对现金流规范量指规范标重视不够;评价指标存在规范缺陷;现有绩效评价体系不能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需要;部分财务指标计算数据引用于《企业会计制度》不一致;指标权重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绩效评价指标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在指标计算上未考虑股权资本成本;缺少以市值为基础绩效评价指标;评价范围过窄,缺少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方色面衡量;评价结果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过分关注短期绩效等。

五、绩效评价的应对策

(1)合理确定评价方法:一类由专家根据经验判断各评价指标相对于评价重要程度,然后经过综合处理获得指标权重;另一类根据各指标实际观察值所提供信息量大小确定各指标权重;(2)建立动态绩效评价系统:建立一个适时、动态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在环境不断变化情况下对企业绩效作出正确评价,可以看出某一主体某一时期的绩效评价都不同,这个三维体系动态可变,只有选择正确评价才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3)重视沟通和组织绩效:在战略推进和绩效改进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与各层面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开展充分沟通,针对公司各关键指标运营情况和目标值进行对比,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下一步滚动计划;(4)重视财务报表计算财务比率:依据财务报表计算出各种财务比率,反映财务效益、资产运规范营、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指标;(5)拓展公司绩效评价范围:从长远观点看,非财务指标计量可以比短期、历史财务计量更好地反映企业创造价值;(6)注意公司财务状况与证券市场股票行情变化:若出现信息不对称,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要注意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加强过程控制指标衡量与分析,避免投资者判断失误,资金误投;(7)强调创新和学习等无形资本评价: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不再单纯依靠劳动力、资本和能源,知识、智力与无形资产在经济中地位日益重要,绩效评价也必须采用管理系统,加大对无形资产开发和投入运用,增加对无形资本评价。

六、结论

根据目前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运用平衡计分卡法和经济增加值法对绩效评价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得到了现存的一些绩效评价问题,并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得出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应将财务绩效评价和非财务绩效评价相结合进行。从中我们明白了绩效评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企业管理应当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量评估,帮助企业发现经营管理中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目标,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Huggins,Robert Inter-firm Network Policies and Firm Performance: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Initiativ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Research Policy,2001.56-57.

[2] Leland,Agency Costs,Risk Management,and Capital Structure,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LIII[J],1998.453.

第3篇: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绩效评价;现状;发展策略

一、前言

近些年我国医疗改革越来越深入,在发展我国医院体制和完善多元化管理的同时,也使医疗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医院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要从不同方面进行改进,其中绩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医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的绩效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性的管理活动,主要在于业绩的评价,把绩效完全应用在日常工作中,让职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最终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

二、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在医院中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能使医院更快更好地达成战略目标,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并挖掘医院的潜力,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每个部门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其重要性可见非同一般,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考核为医院实行奖惩机制提供有力的依据。业绩是一个员工在单位的综合成绩,它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薪水、升职、评优、评职称、奖金等。

2.能有效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绩效评价主要参考一个员工的两个工作方面:一是服务数量;二是服务质量,质量要比数量重要得多,所以说大部分医院的管理者们都比较注重服务质量的把控,做好绩效评价工作可以直接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准,该工作体制也是医院高层强化内部管理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换句话说,绩效评价是一个医院提高质量的过程,可以把员工的重点都放在工作质量上,通过提高个人来提升医院整体工作质量。

3.为员工培训提供参考。医院通过对员工进行业绩考核,可以发现其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题和不足之处,这样就能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并根据这些问题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素质,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4.为评估员工能力提供依据。绩效评价的目标是使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业绩统计体现出来,从而综合评价一个人对以医院的贡献和未来的发展潜质,还可以为聘用岗位提供理论依据。

三、目前医院绩效考核的现状及问题

1.对各岗位的职责没有准确的分析和定位

在各大医院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核时需要做的首要工作是对被考核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准确分析与定位,从而把各方面的指标量化,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考核标准,使医院的绩效考核评价更科学,评价结果更客观。但是通过对很多医院的调查和分析,大部分都没有做到在绩效评价前的职责分析工作,致使评价结果存在偏差,不具有客观性,甚至指标都不会很精确,大大影响了绩效评价在医院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虽然也有一部分医院可以做到事先对工作的职责进行分析,但往往都是敷衍了事或者方法不正确,也会对后期的绩效评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对绩效评价理解有差异

从我国医院的发展情况看,都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的正确认识,大部分医院都会认为绩效评价只是考核每个员工的业绩和工作能力的一种方式,而不会到对医院的每个部门,科室进行考核和评价。甚至有的医院只是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每季度或者每年分配奖金的一种工具,这就导致目前的绩效评价已经完全变形,已然形成了两种极端分化,医院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员工工作不积极,态度消极,最后导致医院达不成原先的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发挥不出来。

3.绩效考核没有科室特色

医院内部由于不同的职能设了很多不同的科室(部门),每个科室从性质到作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收费标准和具体工作就大有不同。而目前的医院的绩效评价体制,普遍都是适用于每个科室,标准也都很笼统,这就导致医院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很多医院工作人员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得不到自己理想的绩效评价结果,这样就会埋没人才,降低医院口碑。比如医院的外科,对病人进行外科手术时需要动用大量高科技设备,所以医疗费用普遍高于内科,医疗费用的较大差异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的差异。如果绩效考核制度没有根据不同的科室制定不同的标准,有的科室就会利用自身的医疗优势获得较高的绩效评价结果,这对其他科室是不公平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大受影响。

四、改善医院绩效评价的几点建议

1.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意识

顶层设计要和基础工作并重,在进行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时,设计团队要具有非常专业的管理知识体系,还要能全面了解医院实际情况,设计的绩效考核体系应体现社会公益性、政策性、客观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医院通过绩效考核不但能准确评价个人和科室的业绩和工作能力,也能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部门做好工资分配和人力调配,提高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便更快地实现医院的管理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医院要正确认识绩效考核,在制定相关方案时,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要注重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把绩效评价仅仅当作一种分配薪资和奖金的工具,要让绩效评价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医院的综合水平,为医院带来更大的效益。

2.认真做好员工岗位职责分析工作

首先,医院领导层要认识到事先对员工的工作职责进行准确定位与分析的重要性,加强对绩效考核的宣传,从而让医院的每位员工都明白绩效评价对一个医院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绩效考核目标制定,真正以人为本,实现职工与医院经营目标关联,增强集体凝聚力。医院在进行绩效考核前,要先对被考核者的工作职责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制定合适的考核模式,形成多样性绩效方案,从而有效提高绩效考核工作效率。比如对于医院的基层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时应该采用关键业绩的模式,这样就使目标更加明确,操作起来也不复杂;对于中层的管理者们,可以采用平衡计分卡制度,偏向于综合性考核,平衡各方面业绩。医院只有做好职责分析工作,并有针对性地选择考核模式,评价结果才能更有说服力。

3.绩效考核要公平公正,结合科室特点

医院的每个科室从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有的科室成本和收入比例高,有的科室比例低,如果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就会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不公平。医院的每个科室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的共同目标是为病患提供优质服务,不可能把医院效益贡献低的科室取缔。因此,医院在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吸收来自各个科室的意见或建议,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不同科室、岗位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让体系具有科室特色,确保t院发展平衡。

4.严格遵循考核标准

医院的绩效考核的指标选择要遵循如下原则:

(1)兼顾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可操作性是指标的设计在满足评价目标的前提下,绩效考核要尽量容易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降低成本。可比性是指标上要实现科室之间在时间上的纵向衡量和横向的比较。

(2)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医院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能只把经济效益当作首要目的,社会效益同样重要,二者是统一的,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如果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社会效益也就发挥不出来,所以医院在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

(3)科学性和导向性。科学性是要保证绩效评价的每个指标都要科学合理,要通过严谨的讨论和精确的数据调查得出的结果。导向性就是要让绩效评级的指标对医院其他工作起到引导作用,使医院更加规范,工作过程更加科学。

(4)注意定量和定性。把指标进行定量,可以把结果以更直观的方式体现给人们,但是也不是所有指标都能量化,这时候就需要定性指标来补充无法定量的指标,所以医院制定指标时要注意定量定性相结合。

5.绩效反馈是关键,考评结果运用要到位。绩效反馈是实现绩效考评公开、公平、透明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考评结果运用既不能过度,也不能缺乏力度。由行政管理部门对公立医院组织开展经济管理绩效考评,应组织专业人员全面分析医院绩效考评内容,根据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情况,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医院调整.改进方案,并提交经济管理绩效改进报告,最终实现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从而全面提升医院运行绩效。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完善合理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医院有效完成战略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但领导层要先正确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发现并解决医院内部绩效考核的问题,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改进方案,让医院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肖斐,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完善策略[J].实务探讨,2016年.

第4篇: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当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央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开展绩效评价的实践与探索,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不同程度地予以应用。从实践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将评价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和单位领导绩效的重要依据;二是把评价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三是将评价结果上报人大,接受人大的监督。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也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优化组织机构以及简政放权的依据,并探索了绩效预算、绩效审计等办法。目前,江苏、浙江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面领先于其他地区,浙江省总结了自2003年起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经验,探索建立一套与部门预算相结合、多渠道应用评价结果的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反馈机制和公开机制等。2010年江台市为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作用,有效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提出了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要求建立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应用机制,实现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的有机结合,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等。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果应用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尚未从法律层面对绩效评价进行规范,结果应用的机制也不健全,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没有建立评价结果应用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规范的管理办法,结果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制度保障。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较多是停留在反映情况、找出问题、完善管理制度方面,缺乏信息公开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跟踪问效机制等,尚未真正与财政支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效衔接,把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联系起来。

2.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

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关键的就是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择。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以“3E”的理念设计绩效评价指标,即: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有效性指标。从实践看,存在预算项目立项比较草率,未进行严格的项目论证,没有提出明确和量化的绩效目标等问题。由于产出与效果难以量化、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对数据采集的合理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和对管理方面的评价主观性较强等因素,使绩效评价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弹性。另外,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目前大多数参与绩效评价的第三方机构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评价经验,缺乏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发能力,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以项目单位“自评价”为主的做法,而且在指标数据的采集过程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以个别部门和资金使用者的意见为主,影响了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3.各级部门对结果应用重视程度不够。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处于起步阶段,各级部门和领导对绩效评价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高,评价结果应用还未摆上议事日程。当前的绩效评价都是在财政部门的要求和组织下开展的,预算单位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单位的领导和职工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定程度上有抵触情绪,认为绩效评价像以往的其他评估一样,只是走过场,搞形式,一评了事,没有认真地研究和解决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没有主动地将评价结果与部门的工作业绩挂钩。评价结果反馈给预算单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评价流于形式。从结果应用的管理机制来说,缺少更高层次的部门来统一协调评价结果的应用,单由财政部门来推进,没有管理层级上的优势,所制定的结果应用相关制度无法约束项目单位,提出的结果应用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制度与机制建设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与其他配套措施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制度合力”,这样才能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以及对结果的科学利用。因此,逐步建立一套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结果应用方式多样、反馈整改与奖惩问责配套、绩效管理基础信息系统完善、能有效提升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水平的机制,是当前绩效评价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激励和约束机制。

结合绩效评价结果,对被评价项目的绩效情况、完成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加以综合分析,建立评价结果在部门预算安排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应有作用。评价结果优秀并绩效突出的:对于“事前评价”项目,财政部门将其优先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编审流程,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并保障预算项目资金的落实。对于“事中评价”项目,财政部门在安排该项目后续资金时给予优先保障,特别是当遇到资金紧缺而影响项目进展时,可以通过加快资金拨付的进度,促使项目尽早地发挥效益。对于“事后评价”项目,财政部门在安排该部门其他项目资金时给予综合考虑。评价结果不合格或明显达不到项目立项之初的绩效预测,甚至出现可能会造成损失情况的:对于“事前评价”项目,财政部门根据评价情况要求该项目停止纳入部门预算编审流程;或要求该项目予以调整,并按规定程序重新报批和审核。对于“事中评价”项目,财政部门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整改期间暂停资金拨付,未按要求落实整改的,要会同有关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暂停该项目实施的建议。对于“事后评价”项目,在安排该部门新增项目资金时,应从紧考虑,并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和综合分析,以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

(二)信息公开机制。

信息公开有利于打破传统行政管理的封闭独断,有利于消除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建设透明型政府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利推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条件。对于政府而言,应该通过全面衡量信息公开对加强政府绩效评价和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序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于评价结果,除应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单位之外,应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可通过政府网站、社会公示、新闻媒体等形式公开绩效评价信息,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公众监督渠道,切实发挥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

(三)结果问责机制。

政府绩效评价要以结果为依据,建立一种新的公共责任机制:既要有相对宽松的具体规则,又要谋求使命的实现;既要增强部门的自主性,又要保证其对结果负责;既要提高效率,又要切实保证效能。在评价中如果发现预算部门有虚报项目、工作量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或截留、挪用财政资金,或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浪费、损失的行为,除限期追回被骗取、截留、挪用的财政资金外,还要根据《会计法》、《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予以处理,并建议相关部门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将其移送司法机关处置。

(四)评价申诉机制。

评价申诉机制是一种解决失当问题的特定监督形式,属于行政救济的范畴,主要指政府推行绩效评价时,规定当被评价者对管理者做出的评价报告有争议时,可以向管理者的上级提请评价复议,并阐明理由和事实。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申诉机制,一方面可以启动相应的调查评价机制,促进评价双方的良性互动,保障评价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评价申诉本身也是对评价方的监督,从而更进一步促进评价的公平和公正。在评价结果应用前的申诉机制有利于提高评价质量和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是多层次的,贯穿于财政支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对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主要措施

(一)以适当方式对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是实现财政资金公众监督的重要环节,是建设透明型政府的必然选择及顺利推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条件。要逐步推进绩效评价信息披露制度,通过适当方式公开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接受公众评判。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经同级政府批准后,逐步建立评价结果对外公开的制度,特别是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和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的支出绩效情况,最终做到将报告的全部内容向社会公开。

(二)通过规范途径将评价结果向人大报告。

作为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机关,人大是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和监督者。为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对一些关注度高、资金量大的重点项目,可邀请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全程参与;每个项目评价之后,政府部门应当通过规范途径和程序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向人大报告,接受人大监督与指导。这样不仅增强了评价工作的透明度,也加大了人大监督力度,提高了监督实效,通过深化对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情况的监督,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三)将评价结果作为项目立项和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项目立项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为了使项目立项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确保项目实施后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财政部门要强化项目绩效目标申报和论证制度,对项目预期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合理安排项目所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安排与使用的有效性。立项审批部门在批准立项过程中,应结合上一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对申请单位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查,除了要充分权衡项目实施的条件是否具备外,更重要的决策依据就是看该项目的实施能否取得较好的绩效结果,实现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的有效结合。

(四)反馈评价结果,督促整改落实。

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是绩效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组织机构要在评价工作或阶段工作结束后一定期限内,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将评价项目绩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并由财政部门相关科室督促其按照制度文件和绩效目标的要求及时落实和整改,以增强和维护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力和权威性。被评价单位要针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认真落实整改,并在收到评价意见反馈文件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向财政或相关主管部门提出整改方案,整改结束后将整改落实情况反馈给财政或整改监督组织机构,并在网上公示整改落实情况。

(五)绩效问责,强化主体责任。

第5篇: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文化基金 预算 绩效管理

一、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推进预算绩效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根据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沪府办发〔2011〕1号)以及浦东新区有关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文件精神和要求,为提升浦东新区文化基金的预算管理和资金效益,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显得尤为必要。推行浦东新区文化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利于提升文化基金的预算管理水平,强化项目单位的支出责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意义。建立文化基金预算绩效管理的机制,其意义在于:第一,通过设立绩效目标,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浦东新区文化基金的投入、产出及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价资金安排、使用是否合规、合理及有效;第二,通过绩效评价和结果利用,总结浦东新区文化基金在运行中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浦东新区文化基金管理和使用模式,创新投入方式,不断提高浦东新区文化基金的使用效率;第三,通过评价―反馈―利用的循环机制,进一步完善浦东新区文化基金的管理机制,优化资助项目的管理流程,为今后基金预算编制、项目资助优选、资源配置优化及有效利用等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与支撑。

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应关注的事项

1.预算绩效目标与年度工作目标相对应。根据浦东新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近中期浦东新区公共文化发展目标和文化基金的定位,明确当年文化基金的扶持目标和重点任务,确定当期文化基金资助的范围、重点、力度和方式,在编制文化基金年度预算时,应以文化基金的年度工作目标为依据设立预算绩效目标,并按照资助项目的不同功能类型,将预算绩效目标细化、分解成不同功能分类的绩效子目标,以保障年度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2.绩效评价指标和功能分类管理相结合。文化基金资助项目按主要功能可分为文化活动与交流、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公共文化设施投入、文艺人才培养和优秀文艺作品奖励等不同类型,其功能分类的绩效子目标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针对项目的不同属性和特点实行功能分类的绩效评价指标管理,按照功能分类项目的绩效子目标设定不同的分类绩效评价指标,最终形成文化基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绩效跟踪分类管理,另一方面更加有利于预算执行、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评价工作。

3.预算绩效管理需注重专业性和时效性。各公共文化活动与创作等项目,涉及不同的文化与艺术领域和背景,其专业性非常强。因此,在预算编制时设立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时,对受理申报项目的绩效目标、内容、指标、经费等进行前评价,预算执行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绩效跟踪监管,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评价等各环节,都需要引入专业人员或专业团队参与,这样能够全面提升预算编制质量、执行效率及产出成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条件成熟时应建立专家库。此外,文化活动等一些项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实施绩效跟踪监管过程中,应及时做好对相关绩效评价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梳理、统计、分析等基础工作,以建立完整的项目绩效管理的资料信息库。

4.预算绩效管理需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浦东新区文化基金预算支出属于公共财政性支出的范畴,服务于公益性的公共文化事业。文化基金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出发,需关注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共同文化需求,并适当兼顾各层次的差异化需求,所以文化基金在配置公共文化发展资源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时,应遵循“公平与效率相适度”的弹性准则,在加强公共文化基础服务体系的效率时,需促进不同人群分布的相对公平性,不断拓展服务覆盖率和层次化,保障浦东新区不同层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5.预算绩效管理需关注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挖掘潜力、整合资源,要将文化基金的投入与现有浦东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场馆利用相结合,发挥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综合支持和功能服务,进一步放大文化基金助推作用。另一方面,集聚市场、创新投入,在文化基金运作中充分发挥乘数效应,积极创新“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不同投入方式,加强对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引导作用,推动社会资本通过文化基金平台,进入浦东新区公共文化建设领域的新模式。

三、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一)预算编制阶段

1.设定预算绩效目标。预算编制时设立绩效目标,是建立文化基金整个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基础。其基本步骤分为:申报绩效目标、审核绩效目标和分解绩效目标。

2.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确定的各功能分类绩效子目标,对其投入、产出与结果等进行客观评价,以结果作为评价的重点,兼顾社会公平和成本效益等因素,采用定性和定量、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的分别设立分类绩效评价指标,并形成文化基金的绩效评价指标总的体系。在设置绩效评价指标时,除了严格遵循相关性、重要性、综合性和经济性四个原则外,需注意衡量与文化基金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之间的对应程度,绩效目标考核要切中具体工作指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量化、证明和观察,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评价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评价指标,并注意实现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和时效性。

(二)预算执行阶段

1.实施项目绩效前评价机制。建立规范的绩效前评价机制,实施对申报项目进行前期的审核评估,以提升择优选取资助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年度预算编制完成和绩效目标设定后,在相关政府网站和媒体上公开资助项目申报指南等相关信息,并要求申报单位提交项目申报书的同时,提供明确的项目绩效目标,供申报项目前期筛选审核。

前评价以年度文化基金预算绩效目标和指标为依据,从单个项目的申报目标、效果、可行性、内容、计划、经费、管理、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各方面入手,以项目执行结果为导向,量化项目的绩效目标,明确项目绩效考核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设计科学的项目前期评价指标,并对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评判其预期使用效率和效果,并提出申报项目是否立项和资助额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前评价工作有利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实施事中的绩效监管及事后的项目绩效评价。

2.建立项目绩效跟踪监管机制。预算绩效跟踪监管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浦东新区文化基金年均资助项目达70多项,具有功能分类细、差异性大、数量多、周期长、范围广等特点,涉及的资助资金合计约7 000万元,因此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绩效监管十分必须。

建立绩效跟踪监控机制,结合原有的管理及监控模式,与项目监控、资金监管、财务监督等形成动态化的联动管理。制定当年度预算和资助项目的跟踪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对绩效目标的运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利用信息化、电子化监管等手段,检查项目实施内容、进度、支出、效果等情况,及时采集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等相关运行的信息,并进行汇总、梳理、分析,编写项目的绩效评价数据,当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目标推进、计划调整和预期成效等情况与预期的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或无效时,及时采取相关纠正措施,提出整改或调整意见及建议,以保障绩效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预算完成阶段

1.项目绩效后评价。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根据文化基金的管理模式和项目管理的特点,可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绩效评价的主要流程为:开展绩效评价前调研、制定绩效评价方案,拟定评价计划,确定评价方法,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收集评价资料、采集数据、调查问卷、汇总分析,实施绩效考评、评价绩效结果、提出意见及建议、形成评价报告。(1)单一项目的绩效评价。资助项目完成后,由项目单位按照浦东新区项目绩效评价等相关要求,自行组织进行项目绩效评价,将实际取得的绩效成果与设定的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绩效结果,编写并提交项目绩效自评报告。而对于相对简单、金额较小的项目可采取简易的程序进行自评。基金理事会组织相关部门对提交的项目绩效自评报告进行复核,对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提出审核意见。对于重点项目等也可以进行抽选复评,组织相关部门重新实施对复评项目的绩效评价。对于重大、重要的项目可由基金理事会直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项目的绩效评价。(2)文化基金预算的绩效分类评价和总评价。年度文化基金预算执行结束后,先对预算的功能分类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再实施预算总体的绩效评价。由财政等部门组织评价,实施对文化基金的年度预算资金的投入、产出和结果进行分类和总体的绩效评价,对文化基金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状况,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等状况,文化基金运行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重点评价文化基金预算投入的经济性、产出的效率性、结果的效益性和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总结经验指出存在问题,并就相关问题和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形成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结论和报告。

第6篇: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公共项目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062 文献标识码:A

一、政府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政府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通常包括公共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等。

政府公共项目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体现公共职能原则。

政府公共项目与政府公共职能密切相关,政府公共职能的范围和方向决定着政府公共项目的范围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公共项目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因此,政府公共项目必须服从于政府的公共职能。

(二)体现社会公共效益最大化原则。

规范政府公共项目结构应体现社会公共需要,政府公共项目范围应与社会公共需要相符。同时,政府应根据公共产品社会效益的不同,分层次、有重点地确定政府公共项目范围。

(三)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原则。

政府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政府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政府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政府公共项目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能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

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

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政府公共项目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三、政府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

政府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通常由项目主管部门或资金投入部门(财政部门或贷款银行)来进行组织,由其负责制订绩效评价规章制度,指导、检查各部门(单位)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并根据需要对部门(单位)公共项目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

基本程序通常包括:

1、设定绩效目标。政府公共项目主管部门(单位)编制项目预算时,应当设定绩效目标。

2、确定被评价的部门(单位)或项目。

3、撰写绩效报告。重大项目实施一定阶段时,部门(单位)应当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撰写绩效报告。

4、完成绩效评价。评价部门根据被评价部门(单位)的绩效报告,对其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5、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

四、加强政府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稳步推进重点项目绩效评价试点工作。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在进行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时最好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选择部分社会比较关注的重点项目作为试点,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使评价体系更适应现实的需要。在试点工作中,应该做出比较详细的策划和考虑,从评价通知书下达、评价方案和数据表格设计、指标选定、评价方法选用到评价程序的规范等方面都做到精心设计,完整周密。

(二)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保证政府公共项目绩效体系的实施。

政府公共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性突出,必须要有机构和人员作保证。各主管部门为保证评价体系的真正执行应该成立专门绩效评价职能部门(单位),专司绩效评价工作。另外,政府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要大力加强对部门、单位绩效自评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使单位树立项目的“效益”和“责任”观念,保证绩效评价体系的真正落实。

(三)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价,为绩效评价注入活力。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绩效评价工作,建议选取重点项目作为第三方评价试点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绩效评价。第三方评价可以选取有这方面专长的研究所,借用专家的力量,规范实施评价的行为,明确实施评价的目标,保证评价的质量。

(四)提高认识,提高绩效观念。

当前,一些部门对政府公共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固守“重跑钱轻监督、重使用轻效益”的传统观念,以至于对评价工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保证政府公共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真正落实,必须从根本思想上提高认识,深化绩效观念,加大宣传力度,确保绩效评价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作者: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项目评价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7篇: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已成为加强财政管理的关键环节,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就必须要研究财政的投入和产出,讲求财政支出的效益和效率。因此,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机制,有效开展对财政支出资金的绩效监督,不仅是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财政监督工作的努力方向。

针对我国现状,我们认为要保证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法规制度和工作制度体系建设的步伐,为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提供法律保障;二是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分类、指标及标准值体系,为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提供重要手段;三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体系,为有效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四是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库建设,为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奠定技术基础;五是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相关工作,为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一)加快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法规制度和工作制度体系建设的步伐

由于我国目前有关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的建设近乎空白,极大地制约了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在《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增加支出绩效管理及监督的有关条款,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约束力,为依法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各级人大对政府财政收支预决算的审查要从合规、合理、合法性审查逐步向绩效结果审查转移;三是适时出台《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办法》,对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应遵循的原则、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主、客体、范围与内容、监督方法的选择、指标及标准值的设置与选用、绩效监督的组织实施方式、工作程序及绩效监督结果的应用等进行总体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四是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出预算编制(计划)审核环节、执行环节和决算环节的相关监管制度和内控机制。如预算部门(单位)的自我评价制度、资金的追踪绩效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二)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分类、指标及标准值体系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选用

财政支出范围的广泛性及复杂性决定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对财政支出绩效状况进行全面、真实、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不仅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支出绩效评价方法,而且还要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否妥当,直接影响到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结果的公正和客观。因此,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绩效评价目标科学、合理地加以选择和运用。如对一个单项的支出进行绩效监督,可能要同时选用几种评价方法。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类、指标及标准值体系的建立与运用

(1)合理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类体系框架。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出内容和评价对象的综合分析与比较,结合理论界的各种研究观点,目前,我国财政支出按以下分类来构建绩效评价分类体系较为合理:①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客体的不同,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为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四个层次;②按照项目和单位所使用的财政经费的功能,将单位和项目的支出绩效评价划分为经济建设类、教育事业类、科学事业类,文化事业类、社会保障类、行政管理类、公检法司类、农口事业类和其他类;③按照部门性质,将部门支出绩效评价划分为国民经济部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国防部门、社会事业部门和其他部门;④按照财政管理级次,将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划分为国家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

(2)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揭示财政支出运行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财政支出内容的复杂性、支出对象的层次性和支出效益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必须建立一个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类体系相适应的多层次的、不同类型的、立体的指标体系。

(3)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值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值是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的基本准绳,是判断财政支出监管质量的客观依据,是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基准尺度。为此,在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值体系时,一是要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类体系相适应;二是将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有机结合的同时,根据标准的取值基础不同,将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进一步细分为行业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经验标准。

(4)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及标准值的建立与运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及标准值的设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财政支出改革的深入推进而发生变化和调整。为保证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的顺利推进,我们建议,在我国应建立一种“评价指标及标准值”设置与选取的动态机制,即在设置上,先建立一个能够涵盖全部财政支出评价的分类“指标库”及“标准值数据库”,并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定期对指标库的内容进行修改、增补或删减;在选取上,根据确定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目标,按照选取“指标及标准值”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从指标库中选用与监督目标相适应的“指标及标准值”。如不能满足工作要求,还可以结合实际临时设置一些补充指标和标准值。

(三)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体系

1.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管理模式,逐步健全和完善对财政支出全过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绩效监督机制。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是财政支出监督的深化和延伸,它充分体现了管理之中包含监督、监督之中有管理的特性。因此,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是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和业务管理机构(含财政部门内设的统计评价机构)的共同职责。为保证财政支出全过程绩效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深入推进,就必须要明确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和业务管理机构及财政部门内设的统计评价机构在该项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按照现行的财政管理模式,我们认为:对财政资金分配、拨付环节的绩效监督主要由财政业务管理机构承担,专职监督机构辅之于一定的专项监督;对财政资金使用环节的绩效监督主要由财政专职监督机构承担,业务管理机构辅之于必要的日常监督;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必须要运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值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的建立主要由财政部门内设的统计评价机构承担,业务管理机构和专职监督机构积极参与和配合。

2.建立财政部门内部控制体系下的绩效监督机制。财政部门管理水平的高低和工作绩效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建立财政部门内部控制体系下的绩效监督机制十分必要。我们建议:(1)在组织实施方面,财政部门内部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绩效监督工作领导小组;(2)在监督重点方面,着重对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目标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机制、技术等是否健全、有效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和反映;(3)在监督结果利用方面,着重对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同时将监督结果作为处室争先创优和干部考核的参考依据,对重大问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建立预算部门(单位)财政支出绩效的自我评价机制。建立预算部门(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自我评价机制,对资金使用部门(单位)牢固树立“效益”和“责任”观念,并建立起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规范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工作程序。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组织实施,不仅要有充分的准备、翔实的计划,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工作步骤和要求有序地组织进行,才能保证监督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

5.加强政策、业务培训,建设具有专业水准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队伍。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业务新、要求高,要保证其顺利开展和整体成效,就必须要加强对从事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的相关人员(包括各相关部门(单位)从事财政支出绩效自我评价的具体经办人员)的政策、业务培训。为此,财政部门要结合各地实际,在制定一个较为周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建设具有专业水准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队伍。

6.促进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结果的充分利用。绩效监督结果是对财政支出效益的总体评价,也是政府和财政部门对社会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的集中体现。目前,在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相关法规制度尚未建立、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形成的社会背景下,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结果的应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将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结果作为财政管理信息库的组成部分,为财政今后预算的编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二是利用项目绩效监督结果,减少盲目投资、无效投资,加强资金监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三是利用部门(单位)绩效监督结果,促进部门(单位)增强责任和效益观念,提高财政资金支出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果;四是利用财政支出综合绩效监督结果,为准确把握财政政策效应、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有效控制财政风险提供参考依据;五是依法对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中发现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处理,严肃财经纪律,以增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的权威性。

(四)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库建设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库的建设几乎空白。因此,财政部门应充分借鉴并吸收国外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利用经验,结合我国财政支出使用、管理实际,适应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财政支出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方式,不断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库的建设。

第8篇: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范文

摘要: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高校均建立了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国内诸多学者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显现出一些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实施阶段相关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改进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 绩效评价 理论体系 改进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师的个体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导向作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出学校对教师工作表现和产出的评价,是关系到教师这一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教师绩效评价即是通过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将教师工作中的实际表现与岗位职责要求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岗位要求的结论,进而指导教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所开展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如何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所进行的分析,而缺乏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整体设计的相关研究,这其中不仅包括了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选择、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的确定以及目前研究较多的评价方法的选择等多方面问题,还包括评价结果的应用等反馈机制的建立,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教师绩效评价过程的规范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因此,通过研究绩效评价的各个方面来设计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指导高校开展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分析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大多是从评价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如开展对教师绩效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具体包括: 

(一)评价目的研究 

一般来说,教师绩效评价的目的有两个: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只有当高校教师评价是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统一,并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时,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协调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奖惩性评价,并且在评价时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因此,如何科学地确定绩效评价的目的成为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对某一主体进行绩效评价的方法也日趋增多和完善。评价方法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它的选择不仅关系到最终的评价结果,也对评价对象后期的薪酬、福利水平和职位调动等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基础的相关管理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却往往由行政管理部门来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相关人员为教师的工作结果进行打分,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绩效的一种方法。在评价过程中,由于考评者和被考评者缺乏相应沟通,使得被评价教师处于被动局面,形成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关系不对等的制度。同时,在评价结束后,评价结果也不能及时地反馈给评价对象,而只是由相关管理部门依据这一结果对教师进行相应的人事管理,这样就不能起到引导教师改进工作绩效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评价内容研究 

高校教师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评价其工作绩效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由于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繁多,而不同学科对教师工作也有不同的要求,加之教学岗和科研岗在工作内容上的差别,目前高校评价教师绩效水平时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评价,注重教师实际工作成果,如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发表学术论文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等。但是,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其绩效评价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学和科研的成果上,还应包括对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驱动因素进行评价,促使教师关注工作结果的同时也关注工作过程,以此实现教师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统一,实现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四)评价主体研究 

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不易量化,目前往往通过学生和考评专家组对教师进行评价。然而,在对评价主体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打分时会给老师一个较为平均的分数,这样就使得上课效果有很大差别的老师们之间的绩效评分却拉不开档次。对考评专家组成员来说,虽然在进行评价时能从较为专业和理性的角度进行打分,但是由于对评

编辑整理本文。

价教师上课风格的不熟悉或者出于工作上的竞争性,在评价时也会产生相应的主观偏差。因此,在对评价主体进行选择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各主体要素的特点,力求多渠道、全面的开展对教师的绩效评价。 

三、改进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不同发展方向,在指导教师评价过程中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它们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并进行有机整合的。前者强调了社会对教师发展的推动作用,后者则从教师自身出发,寻求其内在的发展动力。[4]我国应当结合具体国情,从本国的教育实践出发,探索出将两种教师评价取向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从而形成既关注教师实际工作绩效,又注重教师这一主体的内在发展动力和需求的评价体系。结合前面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下面从绩效评价流程角度出发,针对如何改进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准备阶段 

在决定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需要首先进行绩效评价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即将要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制定相应计划,包括如下内容: 

(一)确定绩效评价目的 

绩效评价目的的选择,不仅对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也为后期评定绩效评价工作的效果提供了比较的基础。在对教师绩效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明确其目的既是为了监督检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也是为了教师内在发展能力和需求进行评价,以此来对整个绩效评价工作制定相应安排。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对其工作结果进行检验,可以督促教师注重工作的完成效果。在对教师内在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时,则关注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只要其个人能力与之前相比有所进步,就能获得激励,这也使得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选择绩效评价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日益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有:360度考核法(孙静,王蕴等,2007;秦亮生,2007;廖荣碧,2009;吕宜之,2010;曹江培,2010),模糊层次分析法(苏宁红,2007;成江晨,葛明明等,2009;黄晗,2010;),kpi评价法(唐玲,2009;王燕华,2009),平衡计分卡(郭彩琴,张正义,2006;易元红,2008;程芳,2009),dea评价法(刘和旭,2006;韦晓英,陈军义,2008)。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之前,均需事先制定一个针对教师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绩效进行评价。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问题上,应由相关学院的教研室和行政管理人员针对岗位的特点,通过被评价教师的自身参与,确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评价时,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双向沟通的方式,即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方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同时将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三)确定绩效评价内容 

在确定教师绩效评价内容时,应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工作结果,也要注重对导致教师工作结果的过程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时,应给出专业知识能力、道德素质、创新能力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而不是只关注专业知识能力这一单一的评价维度。同时,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综合使用,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以此来保证评价效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筛选绩效评价主体 

由于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在对评价主体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应着重选择那些与被评价教师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来进行评价。在确定好评价主体后,应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教师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相关的评价内容和方法。此外,还应加大对被评价教师的动员力度,使他们理解绩效评价工作对他们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并了解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流程,从而积极参与到评价工作中去。 

(五)实施阶段 

在教师绩效评价实施阶段,需要着力解决好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主观偏差的影响。作为个体,考评者会由于之前对被考评者的印象或者基于个人某一方面的主观认识,而对被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给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这将大大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可信度。为了消除偏差,绩效评价管理部门应在评价工作开始之前,就对各评价主体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使其认识到评价结果对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在绩效评价实施阶段,学校还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保证评价

编辑整理本文。

工作的开展不会影响有关老师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开展。 

(六)反馈阶段 

绩效评价工作仅仅是对教师这一主体进行管理的手段,最终目的仍是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教师个人和学校整体的长远发展。目前部分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之后,就直接将结果封闭起来,而不与被评价教师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使得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教师的绩效水平也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绩效评价的反馈和结果的有效应用是提高被评价主体工作绩效的关键,学校在教师评价结果出来后,应通过绩效面谈,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被评价教师,使其了解自身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扬长避短,提高个人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来对教师绩效水平的改进进行追踪,最终实现教师工作绩效的提升和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需要高校主管部门和教师自身共同努力,以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并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从目前相关的研究来看,无论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没能很好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但仍需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栋,蒋亚东.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业务流程再造[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2] 刘利,许秀川,王钊.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误区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3). 

[3] 邓卉,易绍春.建立科学的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09(35). 

第9篇: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范文

摘要: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介绍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从制度建设、评价方法、结果应用3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并对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湖北省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26

收稿日期:2017-07-27

0引言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是指在湖北省科技计划中实施安排,由项目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实施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政府科技投入决策与管理水平,有利于完善和细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规范,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用。通过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介绍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从制度建设、绩效评价方法、结果应用3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并对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1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

1.1湖北省科技计划专项分类

根据湖北省科技计划设置及各计划属性,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分为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技术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专项4类。

(1)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应用基础方向、科学前沿开展的探索性和前瞻性研究项目,旨在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加强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增强湖北省源头创新能力。具体包括面上类项目、杰青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和重点实验室项目。

(2)技术创新专项重点支持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旨在攻克一批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如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软科学研究类项目等。

(3)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主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旨在促进加强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

(4)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专项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科技创新条件共享平台及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2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类型分类

根据项目是否产生现实的、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分类,科技计划项目又可分为基础研究项目类、技术开发项目类和科技支撑项目等类别。

(1)基础研究项目成果形式主要以论文、著作、专利等为主,主要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原始创新成果等为目标,支持发展科学知识的独创性基础研究项目。如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2)技术开发类项目成果形式主要为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改进,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等。

(3)科技支撑类项目主要为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和基地、营造良好环境等基本条件,主要支持为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作用的科技计划项目,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专项等项目。

2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分析

2.1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建设

为保障绩效评价有序进行,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省财政厅2012年制定了《湖北省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具体实施、结果应用以及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进行了规范,2014年印发了《湖北省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操作指南》,有效保证了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同时2016年就湖北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暂行办法广泛征集意见。湖北省科技厅先后制订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湖北省科技计划相关管理规范(试行)》,并于2017年6月修订印发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申报受理、评审与立项、实施与检查、验收和监督进行了规范,明确了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配合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报告将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纳入承担单位的信用体系。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区域创新发展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同时,湖北省科技厅现已实行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管理,开通了“湖北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受理等网络信息化,保障了绩效评价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2绩效评价方法

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主要以项目绩效评价为基础,整体计划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如下两种:

2.2.1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业务制度健全性、社会效益、项目可持续影响等为定性评价,难以准确衡量。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把这些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评价,使评估结果更加清晰。

2.2.2指标评分法

按照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计划层面和项目评价结果,对各指标赋分并归总得出计划评价结果。

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及时到位率、预算执行率等定量的指标可根据总体情况评分,业务制度健全性、社会效益等定性指标则综合考虑总体情况评分和项目平均分两项得分,评分一般为两者平均分,此方法优点是比较直观,缺点是比较麻烦。

2.3绩效评价应用

2.3.1指标设计

根据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及财政支出内容的特点,确定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结合国内其他省市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情况,依照相关文件,湖北省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主要按照省财政部门的部署和绩效考核进行,分为项目目标、项目管理、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4个一级指标。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基础研究项目、技术开发类项目及科技支撑类项目项目目标、项目管理基本一致,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则根据绩效目标设定(见图1)。

2.3.2结果应用

参考国内外的做法,结合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情况,绩效评价结果采用百分制,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对应分值区间为:优:评价得分≥85分;良:70分≤评价得分<85分;中:50分≤评价得分<70分;差:评价得分<50分。

3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建议

近年来,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要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制度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现行评估指标忽视了不同项目的特殊性,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设置过于笼统,指标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应根据科技计划项目不同类别,针对性的细化指标,比如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专项主要为基础性研究,其产出与效果的评价指标与其他专项应有所区分。同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实行书面评价和实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单位填报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

(2)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建立项目绩效评估信息公开反馈和报告制度,一定程度上公开绩效评估结果,加强公众对科技管理工作的了解和监督;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科技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加强整改,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实现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网络化管理。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如可在“湖北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中添加科技项目绩效管理模块,有利于项目单位在网络上填报信息,省市科技管理部门也可在线综合评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构建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收集、整理、分析各单位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成果等项目全过程信息,建立一个科学可靠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从而保证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全面性与客观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

2地方财政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