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转正申请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党员培养;独立学院;党校培训;模式
一、独立学院的特点及党校培训现状
经过调研,目前独立学院在党校培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训级别单一。对党校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多数独立学院主要是为了完成党员发展任务,把党校培训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身上,对发展后的预备党员和转正后的正式党员缺乏集中深入培训。
(二)培训期限短。党校培训班一般每学期举办一期,以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为主,非全日制教学,学员学习时间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党课课堂。
(三)培训内容单一。多侧重向学员灌输党的基本知识和政治理论等内容,注重党性和理论性,与国情、社情、校情和学员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四)培训形式枯燥。多为“我讲你听”的单向教育,以课堂授课形式的理论学习为主,社会实践课程较少;与学生的日常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党支部、团组织、班集体的联动作用发挥不够。
二、创新党校培训模式是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一)以党员发展程序为纵轴,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党员发展工作分为五个重要节点:递交入党申请书时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期、发展对象考察期、发展后党员预备期、转正后正式党员期。党校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党员发展质量,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培训不能脱离党员发展工作本身,要结合党员发展程序要求,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将递交入党申请书人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培训纳入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中,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提出不同的培训方案。即建立3+2党校培训模式,以入党为界限,入党前分别针对递交入党申请书人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各自特点开设不同程度的党校培训“基础班”、“积极分子班”、“发展对象班”,主要以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此为培训模式的“3”;入党后为预备党员开设“提高班”,主要是增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深入学习,转正后为正式党员开设“示范班”,主要是履行党员义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方面的教育培训,此为培训模式的“2”。以党员发展程序为纵轴,建立系统完整的培训体系,将有利于提高党校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也便于对学员进行考核和管理。
(二)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开展培训。独立学院在三批次录取,学生较一本、二本具有思想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强、学习习惯和自觉性差的特点。党校教育要向学员灌输党的知识和政治理论内容,注重党性和理论性。党校培训在内容设计上要立足现实,与国情、社情、校情紧密结合,与学生日常教育结合,根据每期学员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着力解决学员“重点”、“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增强党校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培训形式上,改变“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在理论授课的同时,辅以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把“我讲你听”的单纯灌输模式变成多维培训模式,以多个角度加深学员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党校真正成为学生骨干成长的课堂和舞台,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
(三)规范日常管理,完善党校培训规章制度。独立学院党务干部少,学生人数多,更要高度重视党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建立起一套严密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开班式到结业式,从出勤到听课、讨论,从撰写学习体会、调研报告到大会发言、学结、考核检查,每一个环节都要作出质的规定和量的要求,以规范的规章制度去管理学员,严格把好学员选拔关、办班程序关、教学管理关、考核评优关,确保党校培训秩序良好、过程规范、质量过硬。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稳定规模、提升质量的关键期。做好党校培训工作,对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发挥党校的“阵地”、“熔炉”作用,从而推动独立学院更好更快发展。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
人事档案作为人员个人综合信息的有效载体,其所承载的个人信息量巨大,其中翔实记载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工作轨迹、技术职称及家庭信息。对此,应对人事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加??人事档案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而且其为人事管理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个人信息数据。同时,人事档案管理还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人事档案管理,规范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使医院职工的档案信息资料得到长时间的留存,从而便于个人信息的查找以及各类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利用。
二、医院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人事档案的建立及管理工作相对繁琐,不仅需要个人资料的收集与保管,而且还涉及到人员的分类与调动等。由于非编人员的稳定性较差,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因此医院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难度增大。
(一)人事档案管理权限误区。现阶段绝大部分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采用的是分级管理模式。即在编人员档案管理部门是由上级管理机构负责,医院自主招聘的非编人员的档案管理由本级医院自行管理,且医院自主招聘人员中的全日制本科学历毕业的医学生的档案管理又纳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由于人员档案管理的机构不一,造成管理不便,使许多医院未进行有效管理。
(二)医院对非编人员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据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医院对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大多数医院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以及医疗服务方面。对非编人员的人事档案编制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乃至根本不纳入医院管理,这也使得医院的人事部门对于非编人员缺乏足够的关注度。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医院对非编聘用人员的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因此在人、财、物的投资上难免会大打折扣,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现象非常普遍。在该种情况下,医院档案室无法拥有各类软硬件设施,以致于各项软硬件配备过于简陋。比如,只有用于数据录入的计算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其保管作用的档案柜等。不仅不利于人事档案的存档备份,而且会影响人事档案的保存。
(四)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在众多医院及医疗机构中,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由人事科相关人员来负责,而这部分人员均未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同时,由于现阶段各大高校中人力资源及企业管理专业中,涉及到档案编制与管理的内容较少,且选择此专业方向的人才较少。并且,受科技体制改革的影响,致使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极度缺乏。进而导致医院无法配置专职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
(五)档案材料规范不统一。在对非编人员人事档案进行建立及整理工作中,发现存在档案材料缺乏统一规范,档案材料缺失严重。比如,学籍档案中,应有大中院校学生登记表、学习成绩、毕业生登记表(或鉴定表)、毕业证及学位证等;党员材料中,必须有入党申请书、入党志愿书、转正申请书等。
三、加强医院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专项档案管理部门。为有效改善和解决医院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应在医院内部建立专项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室人员进行及时的补充,有效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比如根据需要采购人事档案管理专项软件、扫描仪等设备。
(二)对档案管理人员及职工加强专项培训。由于医院人事档案编制与管理的人员相对匮乏,因此,在对相关人员进行补充的同时,更要做好职工档案的收集、培训工作。通过档案收集培训,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如档案的收集范围、方法、归档制度以及征集方法与接收制度等的培训。此种培训活动能够加强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使非编人员与在编人员的人事档案利用率得以显著增强。
(三)树立服务意识,重视非编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在众多医院中,应积极进行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并可通过各种培训、会议等形式,加强部门与人员间的互动交流,创造出积极的人事档案管理环境,使人事档案的编制人员与管理人员等,都能够对非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还应使人事档案的编制与管理人员,从大局观入手,为促进医院工作人员间的和谐化,应在积极进行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以此来促进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效用。
(四)保证档案质量及其安全可靠性。在对医院非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档案材料的收集与归档,对于模糊不清或存在不一致等现象,应当及时明确告知非编人员;同时,还要对他们讲解人事档案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再进行完善的信息填写。为确保人事档案的安全可靠性,应当采用专人专项管理方法,并尽量采用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对人事档案进行录入及保管,且需要通过特定人员的制定密码方可查看人事档案信息。
本报记者 严友良 发自上海
6月10日,2012年度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路翔就出现在了上海虹桥火车站。在那个被称为“老家”的湖北襄阳市,他没有多待上一段时间。急急忙忙地赶回来上海,因为这里有他在此工作的父母和分别一年多的朋友。
“如果不是因为考试我肯定不回去,在那边一点都不习惯。”略显羞涩的路翔告诉记者。
比路翔更苦恼的是他的父亲路振国。一年来,没有上海市户口成了这个44岁中年男人的心头之痛。原来,依照《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2012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只能在其户籍地报考。
“没上海市户口,就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只好让孩子回老家了。从出生以来,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我们。”路振国说。
作为父亲,路振国很清楚:面对记者,儿子并没有说出来,就在这短短的一年间,他需要学习两套教材,体会两种不同的学习进度,感受两种不同的学习氛围……
被户口决定的高考
直到2011年的夏天,路翔都没有意识到他和自己的那些同学有什么区别,甚至还因为在私立高中上学有一点点优越感。
当时父亲路振国告诉他,为了高考,他需要回襄樊(2011年改名为襄阳市)上高三了。
“我和孩子的母亲从小伙子、小姑娘的时候就来上海打拼了。小翔就是在上海出生的。”如今在一家公司从事销售的路振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上海这座寄托着他们夫妻青春和梦想的城市,路振国一直努力为儿子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初中,路翔都和其他的上海孩子一样,在本地就读。“尽管当年是为了上初中,曾经给学校缴纳一万多元的借读费。”
初中毕业后,路振国又花了一大笔钱让路翔进入了上海一家私立高中。“只要是为了孩子,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路振国说,他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儿子离他们近一点。
当2011年高中二年级暑假到来的时候,路振国听从了孩子班主任的建议,“如果不能在上海市参加高考,那么最好还是提前回去适应一下。”
路振国知道老师是好意。实际上,多年来,他一直以儿子为骄傲。因为孩子非常要强,也特别争气,成绩也一直优秀,“这么多年来不容易,眼看就要熬到头了,没想到到头来还是无奈”。
“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了上海市户口的重要性。”路振国对记者回忆道。
没有办法,路翔不得不面对要回湖北参加高考的困境。而实际上,之前除了随父母偶尔回去过几趟,他几乎没有在故乡生活过。
“一年的日子终于熬出来了。”6月10日,在与记者交谈中,路翔如释重负。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现有流动人口2.6亿人。在这2.6亿流动人口背后,则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
正是如此,自2010年7月起,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随迁子女家长每个月都会向教育部提交一次建议书,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允许随迁人员子女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参加高考。他们还成立了“我要高考网”,截至6月13日,一共征集到了101742个签名呼呼早日实现“异地高考”。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
缓慢推进的异地高考
自2005年起就有家长开始进行努力,一些家长走上街头,发放传单,向市民征集签名,寻求对“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支持。
而2011年10月26日,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中国法学会教授郭道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等15人联名向总理上书,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并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同时呼吁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
同年的10月29日,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在这些家长组织召开的会上,他们希望“取消高考户籍限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这些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不少家长还选择前往各地、市教育局表达诉求,希望政府重视他们的诉求。
在这些努力下,异地高考的政策闸门,也慢慢开启。
2011年8月15日,《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只要湖北省高中学籍满3年,户口在外省的考生有望在湖北省报名参加高考。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分管此事的副部长杜玉波接受媒体采访时均透露,将定于在今年出台总体性方案,并要求地方于今年年底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高考大省山东成为异地高考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在其近期出台的政策里,明确规定: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此后,福建、广东、江苏等省份纷纷跟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省份当中不少是因为用工荒倒逼的。
以福建为例,作为中国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福建是外来务工人员输入大省。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福建省的教育资源就面临着挑战。
根据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2012学年,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随迁子女67.8万人,其中来自外省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有41.9万人,占62%。
然而,据福建教育考试院最新的情况来看,2009年以来,福建省已连续4年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主要原因是适龄人口出生率下降,2012年高考人数再创新低,与去年比减少了近万人。
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本地高考报名人数逐步减少、高校生源面临冲击,这直接导致了一些省份在异地高考政策上做出调整。
然而,异地高考在北京、上海等指标性城市却停滞不前。
实际上,北上广作为最先开放的人口流动的大型省市,成为异地高考最难啃的骨头。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指出,“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的问题都不是很大。”
“根本原因还在于地方教育状况的问题”,长期关注此事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高考录取成绩在各地有较大差异,且各高校在不同省份的录取人数也多不同。
而教育部今年上半年出台政策的承诺恐怕也难以兑现。“有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全部一下解决,到不了那个程度。高考方案要先让专家间讨论,之后递交教育部讨论,再经各部门和各省讨论,然后再上报决策。决策部门也正在讨论之中,”一位熟悉决策部门政策制定过程的人士告诉记者。
这位人士吐露,正是要顾及到北京、上海等地改革难度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目前决策部门难以下定决心。
地方利益与门槛难题
作为去年10月26日上书总理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的人,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明确指出,高考与户籍挂钩不合法,认为该项制度违反《宪法》和《教育法》。
“全国每年几百万考生遭歧视,却没有人站出来从法律上挑战招生指标制度。在我看来,高考户籍限制违反了《教育法》,从法律角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式就是,但教育部是国务院的下属部门,所以我们通过行政复议程序提请国务院审查教育部的规定。事后我们得到了国务院的反馈,大家也看到目前教育部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向记者回忆“上书”的原因。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指出,“这让那些原本可以留在父母身边,享受家庭温暖的孩子,将不得因为一个不合理的制度因素,被迫加入‘留守儿童‘大军,有的甚至要从初中开始,即要承受三年以上的分离之苦,并可能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和谐、青少年教育、不同族群的割裂等。”
据统计,2010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已达997.1万。
但是专家们也坦言,异地高考的实现目前也遭遇一些阻力。而正是这些难点,让路翔和他的爸爸希望落空。
“最大阻力在于地方的既得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京沪等教育发达省市的居民以及对决定招生和考试政策有影响的地方官员。”张千帆教授指出。
众所周知,各地现行的政策均倾向于本地考生,这与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直接相关。
即使是一些部属院校,也不可能脱离与地方政府的联系。“985工程”、“211工程”等高校,其建设资金却基本是中央与地方一比一配套,其在土地、治安、水电等各方面,对地方政府亦多有依赖。
“谁都知道在北京和上海这些地方上大学容易得多,在上海能上一本的分数,在有的省甚至连二本都上不了,有上海户口的人当然不会愿意放开这种特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
以上海为例,2011年上海市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6.1万余人,710所高校公布计划招生5.28万余人,实际录取5.45万余人。高考录取率达89.3%,不仅高于全国高考预计录取率的72.3%,而且比山东、河南等省份高出20多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担心异地高考政策一旦出台,会引发很多“投机者”奔赴“低地”,甚至引发新一轮“高考移民”。
“毕竟开放户籍限制将增加地方考生数量和竞争压力,如果按照当地标准录取还将占用各大学对当地分配的招生指标。”储朝晖对北京、上海等地市民的担心表示理解。
实际上,门槛多高是异地高考政策“何日来”的另一个焦点。
早前山东的方案是,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以。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到了纳税年限等。
“获得异地高考资格的纳税等年限不宜全国统一,各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例如一线城市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可适当将年限提高一些,而一些压力比较小的城市,3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了。至于北上广,可以略微提高一点。”储朝晖指出。
储朝晖指出,不管怎样改革是重要的,因为“如果不让这些异地工作的子女在当地考试,必然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
南科大:在“招风”中招生
招生指标姗姗来迟,“自主招生”被指很有限
本报记者 洪若琳 发自广州
南科大的老师们最近都很忙,因为南科大不仅转正了,还可以合法招生了。
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几年来跟在南科大校名后面的“筹”字,终于有抹掉的一天了。
不过招生工作却迟迟没有展开。5月29日,离高考只有8天的时间了,迟到的南科大2012年的招生方案,才终于得到正式批复,当天第一时间,南科大的网站就贴出了校长朱清时的《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详解招生方式,仿佛已经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了。
和南科大创立初期完全自主招生的初衷有所不同,今年南科大的自主招生方式是采取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平时成绩占10%,复试成绩占30%。考生们参加完今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后,可通过自荐和学校推荐两种方式在网上报名参加复试考试。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有些失望,认为这是有限的自,不是学校真正意义上自主招生。南科大在沉默了一年之后,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迟来的招生指标
一年前,南科大还在为首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是否要参加高考而纠结。最后结果是45名学生集体“抗争”拒考,这在当时无疑是冒险之举,当时,南科大的“筹”字还未卸下。
不久后,有消息又传出,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在内的4名协助创办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学教师,已悄然退出南科大。其中三位去职教授更发表公开信,称南科大缺乏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同时,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都未明确制定落实,改革空有口号。
一时间,南科大被推往舆论的最前端。承担教改重责的南科大,面对内忧外患,未来将何去何从,引来多番猜想,自此之后,与前期高调出镜相比,南科大选择了退到舞台后方。
不过这半个月来,南科大又“复出”了。犹如一部经过重重审查的电影,终于能合法亮相于世人了,但却遭遇了尴尬的档期。5月29日,招生方案最终确认,6月15日,考生报名就截止了,也就是说,留给南科大招生的时间只有短短半个月。
6月5日一早,广州某师范高校内的酒店房间,王怀清、吴文政、何祝兵三位老师在等待考生家长前来咨询招生问题。
桌面上摆着印制的宣传册、报名表格、教师名片,还有《朱清时校长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
像这样的招生团队,南科大一共有8个,分别在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福建。这8个地区,是南科大今年的招生范围,指标为180人。朱清时本人十天奔走八个省份,马不停蹄地宣讲。
成为舆论的焦点。
师资的初步到位
事实上,2010年的12月底,朱清时同样写过一封给考生和家长的公开信。那一年,朱清时在信中不无激动地说:“大学能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才有真正的办学自,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这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和一年半之前写的那封公开信不同,今年的版本,朱清时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停留在呼吁关注教改理想的口号上,而是将大部分篇幅用来解释招生政策——“南科大的复试以书面形式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洞察力。”
5日上午,广东招生组组长王怀清迎来第一位前来咨询的考生家长。“大部分家长问的是如何报名的方法,内行一点的,就会问,南科大的定位是什么?怎么证明南科大是‘亚洲最好大学’?”王怀清说,这个问题比较不好回答。“现在肯定还不是,但我们有优势,也有信心,将来可以是。”
王怀清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任金融系教授,去年年底,他第一次和朱清时接触,一两个月后,没怎么犹豫,就签了合同,寒假之后已经投入教学工作。
朱清时在公开场合核实的,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与南科大签约的全职教师已经有65位。宣传册上则写着,“南方科技大学目前拥有一支70人的国际一流水平教师队伍”。
多位教师佐证了朱清时的说法,福建招生组的许宗祥说,70人当中只有少数几位是兼职教授。
香港人吴文政,就是在去年八月份正式签约南科大的,虽然南科大已经有许多香港工作背景的教师加盟,但目前为止,他是南科大唯一一名香港人出身的香港教师。他透露,今年至少还会有两位像他这样的香港本土教师加入南科大,未来会更多。
妥协中前进
吴文政加盟南科大的时候,离三位香港教师离开南科大筹建团队的消息传出仅仅才过了两个月。来深圳之前,他也对此做过功课。“我来了以后,他们三位已经离开了,没有机会坐下来聊一聊,所以并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不好多说。”
但后来的事情吴文政是知道的。“教育部经常会派人过来审查,我们也一直在为‘去筹’做准备,我们这些老师看到他们会来,也会批文件,都觉得所谓的内忧外患都会好起来。”
朱清时更为看中的南科大学术副校长,却仍然没有定下来。去筹转正之后的南科大,仍有迂回的路要走。2012年的招生方案,看上去更像是讨价还价之后的结果。朱清时曾在4月27日,找到了《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几家媒体,公布了今年南科大准备的招生计划。当时的方案是,学生的高考成绩将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与南科大的综合能力测评成绩则各占30%,即433模式。最终出炉的方案却改为613模式,高考成绩的比重占了六成,坊间开始用“妥协”二字来形容南科大的无奈。
“我觉得用妥协这个词说得大了一点,”朱清时说。“任何理想的东西往往都不能一步到位就实现,尤其是教育改革这种复杂的事情,每前进一步都要取得共识,要不然就会摔跤,我觉得重要的是朝着我们的目标已经前行了一大步。”
(实习生方灿对本文亦有贡献)
办学12年投入1.5亿,助3000多名寒门学子圆梦高考
海丰好人陈介仁
本报记者 侯斌雄 发自广东海丰
6月2日上午,广东汕尾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叶小燕,腼腆地站在海丰县任荣中学董事长陈介仁的面前,自述家境:“我家三个孩子,全靠爸爸一人登三轮车养家,经济条件不好。可是,我想继续上学……”
陈介仁神色宁静地看着叶小燕,专注地倾听她的述说。13年来,陈介仁无数次面对同样的场景。
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介仁创办的仁荣中学,有1/3学生享受着包学费包吃包住的“三包”资助。多年来,陈介仁投入的助学金额累计达5000多万元,3500多名寒门学子在他的帮助下,步入大学校园。
办学的缘起与代价
每当新学年即将到来之际,陈介仁的手机通话量就会急剧增长,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向他申请资助或减免学费。
陈介仁的助学情结,源自于他早年的坎坷经历。
陈介仁家庭成分不好,五岁时随父母下放农村。历经“”苦难岁月的他,耽误了学业,1980年高中毕业时,未能考上大学,就一脚踏入社会,开始为衣食生计奔波。
“我21岁白手起家做小工。1988年时,我24岁,组织了一个四五十人的建筑队,到惠东县淡水镇建房、装修,忙碌了一年,没挣到什么钱,就回到了海丰。”
在海丰,陈介仁进入刚刚兴起的房地产业,挖到第一桶金。1993年,陈介仁组建海丰县第一家房地产公司;两年后,又成立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并在2004年当选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事业有成的陈介仁,目睹海丰县不少寒门学子辍学的现状,忆起自己早年求学时的辛酸经历,心生悲悯,决定帮助那些和当年的自己一样的寒门子弟圆上求学梦。
从哪里入手?“办学最直接,也最好。”陈介仁想起族中先贤陈炯明主政广东时的办学盛举,决定自主办学。
谈及陈炯明这样一个被历史烟尘遮蔽了的族中先贤,身为海丰县陈炯明研究会会长的陈介仁如数家珍。
1919年冬,时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特意从当时的军事支出中拨款10万两予以资助留法学生,每年固定4800法郎。
1921年,广东教育经费预算为153万余元,实际支付为111万余元,陈炯明闻后裁兵,“每年可省军饷500万元,即以溢额拨为教育经费”。
陈介仁亦提及,陈氏家族有位前辈也曾于1949年前创办“培园”学校,培育海丰子弟,得到族人和家乡父老的敬重与感佩。
而这些族中先贤,正是他追慕和学习的对象。
陈介仁先后斥资1.3亿元,先后创办仁荣学校(注:小学)和仁荣中学(注:完全中学),目前两所学校共有80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
海丰地处粤东,背山面海,虽然毗邻港澳,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寒门子弟念完初中,便外出打工,其中,尤以女孩居多。
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先于1997年创办仁荣学校,随后在1999年创办仁荣中学,成为汕尾地区首家十二年一贯制的私人办学实体。
仁荣学校是所小学,既招收海丰县本地籍学生,也招收外来工子女。仁荣学校办学15年来,每学期的学费一直保持500元水准,早年比公立小学便宜,与当前的公立小学大致相当。
另外,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仁荣学校减免学费,每年扶助的贫困生均有100多名。
为了使汕尾市的老区、边远地区的贫困生能继续读书完成学业,陈介仁在建校之初就果敢决策:对立志向学、品德好、成绩优秀、家境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给予减免学杂费;甚至,每年免费三包的优秀贫困生占仁荣中学1/3比例,就读高中。
每年5月前后,仁荣中学相关员工就要奔赴全汕尾市各乡镇学校,走访家庭,挖掘挑选学习好又家境贫寒的学子。
6月2日上午,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了办学的一部分代价:“光是补贴贫困生,仁荣公司每年至少要投入400万元。”
因办学成绩优异,仁荣中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绿色先进学校”;目前,仁荣中学已成为汕尾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办完全中学。
风风雨雨的办学路上,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仁荣中学也遭遇一些非议。
有人批评仁荣中学打着“扶助贫困生”的幌子,抢夺优秀生源,其早年招收议价生的做法亦被称为“劫富济贫”之举;甚至有人说,陈介仁办学,就是在做一门生意……
对此,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澄清说:“海丰县中考后,澎湃中学得到县里扶持第一批就录取了拔尖的苗子,仁荣中学再录取,不存在‘掐尖’现象。”
以前招收议价生,可以叫做“劫富济贫”,因为这些收入,仁荣中学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了。而现在,仁荣中学已不再招收议价生了。
2010年,仁荣中学高三学生王思雯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创造海丰县13年无人考入北大的历史纪录。
“陈先生就像我的父亲”
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从仁荣中学毕业,考入全国各地的大学,对于母校仁荣中学和“教父”陈介仁,他们一往情深。
每年假期,很多师兄、师姐回到母校看望学弟学妹,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拜访陈介仁,答谢他当年的助学恩情。
陈介仁也挂念着他们,因为他们是他的骄傲。在陈介仁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文件盒,里面装着十几本学生花名册,那里面,记录着一个个让他感到骄傲和欣慰的学生的名字。
仁荣中学每学期,视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增加优惠生名额;因此,每学年第二个学期的优惠生人数,都会多于第一学期。
常务副校长罗远辉介绍,对于每一名优惠生,学校不单单只是免费,还为他们建立了一个档案,以继续跟踪学生们的成长历程,对于那些考上大学的贫困生,陈介仁会继续资助。因为关心下一代成长,2009年,陈介仁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
陈介仁的助学故事,不胜枚举,广为传诵的是仁荣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刘秀凤在他的资助下考上大学,最终东渡日本攻读博士。
6月2日,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简述当年资助刘秀凤一事。
刘秀凤出生在海丰县平东镇新湖村,一座小村庄。2000年刘秀凤初中毕业,她的母亲思想古旧,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处,家里又捉襟见肘,派去东莞打工。
尽管万般不情愿,刘秀凤无奈前往东莞。忽然,亲戚听说仁荣中学提供优异的贫困生三包免费读书,于是刘秀凤被叫回。疑虑中,她成功申请就读高中,成为新湖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她的弟弟,也得到陈介仁先生的资助。
高考之前,刘秀凤到广州住院动手术,6000元医疗费全由陈介仁先生支付。对于刘秀凤求学的资助,一直继续进行。陈介仁见刘秀凤成绩优秀,支助了她四年的大学费用和一年到日本做交换生的费用。8年来,陈介仁光支助刘秀凤的资金已超过30万元。
现在的刘秀凤,靠着自己的努力,已经在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5月下旬,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刘秀凤来到仁荣中学,与学弟学妹座谈,讲述自己在日本的生活和求学史。
提到陈介仁,刘秀凤感慨万分:“陈先生就像我的父亲,每次回国,我都首先回母校看望陈先生。要是没有陈先生的鼎力资助,我如今不知生活在哪里,不知生了多少个孩子。”
扶贫的未来
即使交学费的学子实际上也得到补贴,每学期学费才交1400元,一个学期住宿费350元,每个月伙食费300元。而培育的成本需6000元,完全是输血办学。
非“三包”学生只要遇上家庭困难,同样可以递交申请书要求三包。接到申请书,班主任会作家庭调查,再交由学校德育部批准实施。
为了凝聚师生的团结向上士气,仁荣中学给予教师待遇还好,多数教师的月薪达3000-3500元,比公立中学的教师高四五百元。
6月2日下午,刚刚听完师姐刘秀凤讲座的仁荣中学学生江祥洪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如果不去外地出差,陈介仁董事长每天早晨7点都会站在校门口,看着学生步入校门。
陈介仁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谈时,总是在不经意喃喃自语:“我就是读少了书,否则不是如今的状况。”因此,他说,他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