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

第1篇: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物保护;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89-02

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珍藏着大批的文物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的剥蚀、人为的损伤,文物变质、破损,日常管理中的拿取、移动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如何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文化遗产,是基层文物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藏品保护硬件条件差

文物需要通风、干燥、清洁的保存环境,而大部分县级文管所的藏品保护管理条件都比较差。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像样的库房,虽然大部分库房是砖混结构,但离标准库房还差得很远;还有的利用旧房改造成库房,库房建设或改造时未考虑文物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和防尘等方面的因素。藏品就地存放,远远达不到保护的要求。另一方面,设备、设施老化,有的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保护设施。没有藏品专柜,文物堆在一起,更谈不上使用囊匣保护;字画也是随意堆放在柜子里,平时投放几粒樟脑丸了事,未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一、二级文物也无保险柜存放。在防火、防盗方面缺乏必要的考虑。近几年来,由于防火、防盗设施不完善造成的文物损坏现象屡见不鲜。

(二)藏品保护资金严重缺乏

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文物保护和阻碍文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的地方并未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五纳入”的原则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地方财政不向文物事业倾斜,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问题尚无法解决,也就谈不上投入更多资金到文物征集工作中。

(三)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落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馆藏文物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严重,而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有限,加上现代化保护技术水平差,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停留在死看硬守、防虫防潮的工作层面;对馆藏文物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特别是文物修复和复制中遇到的种种棘手问题没有设备和技术来解决,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另外,对文物保管员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文物保管员专业技术能力差。

(四)藏品保护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一些县区的文物保护部门单位领导分工不明确,有的甚至连文管所都没有,与文化馆合属办公。领导缺乏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认识不到文物的价值所在,过分关注其经济价值,而不关心文物本身的价值,导致人为损坏现象严重。有些地方主管文物的领导担心因文物损坏受到处罚,影响仕途,隐瞒不报。平日对负责文物安全的工作人员缺乏关心,对文物保护漠然置之,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对藏品的保护更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看好库房就可以了,不能正确认识藏品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五)藏品保护缺乏科学管理

藏品保护管理制度是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但是县级文物部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科学管理制度,藏品登记分类混乱、入库排架无序、编目统计不清、建档内容不齐等现象严重。加之保管员素质参次不齐,不熟悉基本操作规程,导致人为损坏严重。

二、对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应有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特别是一些新的文物库房要严格按照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光、防尘、防火、防盗等要求进行设计,增加保护设施,购置恒温、恒湿设备,尽可能创造一个适宜和稳定、恒定的保存环境。购置移动密集藏品柜及囊匣,增强文物安全系数,以质地等级分库、分柜保管。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文物必须用保险柜存放。加强库内藏品的安全保护,必须认真记录库务日志,减少藏品自然损坏。同时,藏品保管人员要绝对实行安全操作,杜绝藏品的人为损伤。

(二)多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

首先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文物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多向县领导沟通、汇报,通过媒体宣传等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增强领导对文物工作的认识、认可和重视,保证经费逐年增加。其次,要把专项经费全部用于文物保护。目前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未专款专用的现象很多,由于其他方面经费不足,挪用专款现象屡见不鲜。第三,借助各方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为此,国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事业的扶持,如收取资源税,适当减免相关税种等。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县级文物保护工作者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展开技术性保护,以不断完善的实践来促进技术的提高。具体要做到: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组织现有岗位人员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文物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考虑从省、市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借他人之学,为我所用。

(四)明确责任,强化保护意识

县级文保部门的领导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法定代表人要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明确到自身担负的历史责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要积极检查、督促藏品保护保管工作,县级文管所不可能像博物馆那样设立保管部,但也必须有适应规范管理的保管组织。要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负责藏品库房的安全,保管员负责库房管理。要求文物保管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刻苦业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懂得保管工作的特殊意义掌握保管工作程序、方法和保护技术,遵守制度和有关法规,完成藏品保护的年度责任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各种观念和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近年来,文物走私猖獗,馆藏文物失窃案件也时有发生。如承德外八庙和景德镇某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就是其中极具典型的案件。所以,在建立、健全现有藏品管理制度的同时,提高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情操显得更为重要。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文物藏品保管工作,充分认识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五)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第2篇: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文物藏品 博物馆 文物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94-01

一、文物藏品入库保存的规范操作

(1)博物馆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馆藏藏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文物的入库保管、资料等级、移动展览以及科学研究都要有明确严格的规范。

(2)科学合理地引进收藏管理。收藏入库主要是做好基础的分类以及入库前的各项工作。对于藏品一定要做好登记整理,文物详情记录在案,为后续的科研展览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对藏品进行保护保养

(3)收藏文物的登记分类。历史文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博物馆文物在入库登记上也应该有详细的规范制度。根据文物不同的质地类别分为丝织品、书画、陶器、玉器、印章、铜器、货币、民族文物、考古文物等。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针对其不同条件、级别等分类保存。对研究价值、级别高的文物应当设置专库重点保管。

(4)馆内库存管理。对于馆内已有的藏品,工作人员应分类编制账目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的档案,做到每一个藏品登记在案,制订其存放修复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Y料信息,便于后续对藏品进行研究。

(5)藏品的鉴定。藏品的鉴定是博物馆收藏管理不可或缺的步骤,它是对藏品价值的认定,是为藏品确定相关保管条件的依据。因此,博物馆在藏品入库登记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鉴选。

(6)定名鉴定。每件收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都要用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鉴定并填写意见表。

(7)藏品入库管理。前阶段工作应当取得文物相关资料,做好数据库登记、处理以及科学技术实测,有必要地做技术处理,除尘除垢简单修复等。记录文物的尺寸、重量、成色以及拍照绘图,记录图像资料,入库前必须填制入库凭证。

二、藏品管理的工作重点

在我国馆藏博物馆的收藏历史上,早期的藏品管理比较简单,在一般情况下,藏品只存在于库房以及展厅两个空间,很少有变动,只要为每一件藏品做好相应的档案编辑,做好相关的保护管理就好。但如今,各地博物馆开始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的展览,举办知识讲座,藏品频繁出入藏库。在移动的过程中,文物极有可能受到损坏,因此现阶段博物馆藏品动态化管理已经成了日常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在当今博物馆馆藏的管理中,必须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日常管理中重点保证文物提用的安全。对此博物馆对馆藏文物的提取应当有一套完善的审批手续。馆藏出入博物馆只有一个出入口,每一件馆藏的移动提取交由专人负责。严格管理填写相关馆藏的出入库凭证,清晰登记提借日期原因以及馆藏的名称、藏品的保管情况,经由相关的领导签字之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出入库凭证。

藏品的出入凭证妥善保管,做到每一件馆藏的来源去处都有迹可循,有理有据。进出库的藏品是为了使用,博物馆对动态藏品的登记跟踪要做到位,同时做好统计,分析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以及藏品自身存在的宣传教育意义。

三、利用科学技术保障藏品安全

针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科学养护,博物馆各类藏品中如纺织品、书画纸张、毛皮等其他纤维制品保管相对困难,他们对环境的湿度、光照以及空气等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延长藏品收藏的寿命,博物馆应当及时做好环境湿度以及各项环境指标的控制。例如丝织品的保管,为了防止藏品退色,藏品保存环境应当在库房阴面,避免自然光的垂直照射。保持环境适宜的自然温度和湿度,以防丝织品的曲卷、脆裂等。还有其他科研、经济与艺术价值较高的玉器、陶器、铜铁器等的考古发掘品,应当配置专门的囊匣,防止震碎损坏。器具的摆放遵循上轻下重、高卧矮立、前大后小的放置顺序,以及垫入海绵软隔防止滚动碰撞等损伤。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发达的科技技术有利于改善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环境,让科学技术投入到文物保管中来。2008年,我国文物局就已启用“文物安全与行政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在未来的博物馆馆藏管理中,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对藏品的统计和查询,及时反馈文物被盗、损坏等信息。在馆藏藏品的安全管理中,也可以慢慢引进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先进技术对文物进行修缮保管,在文物动态移动甚至运输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的定位跟踪,防止移动途中遗失损毁等突发状况。

四、结语

博物馆馆藏文物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它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祖国的年轻一代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精神的寄托,是人们精神发展上不可磨灭的一笔。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重视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存与管理,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现代数字化信息管理,推动国家新形势下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保存好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一笔珍贵的财产。

参考文献:

第3篇: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 典藏品 入藏 条件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22-01

孙桂岩,任职于松原市博物馆。

典藏品,顾名思义,是博物馆经过考古挖掘、调拨、馈赠或交换所得到的珍贵文物品,它有对文物进行整理、研究、鉴定与分类的责任与义务。“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典藏品既然是博物馆经常选择的文物品,它与选择者必然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也就是说,博物馆文物管理者自身的学术涵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反映在典藏品的呈现上,因为这是文物管理者对典藏品认知程度的内在表现。典藏品的搜集对于管理者将是一项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考验。在对典藏品鉴定的问题上,尽管管理者应该与专家、学者组成一个团体,但是在物以类聚的观点上,对文物的认知程度应当保留在未知的氛围中。因此,博物馆典藏品管理者的学术涵养是决定典藏品是否精确与否的重要因素。

“典藏品的搜集是否正确,并不是完全用金钱来衡量,而是在搜集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恰到好处,也就是说文物搜集的价值与价钱是否得体,是否与博物馆的风格、需要及特色相符合”。否则,尽管是文物收藏爱好者或是民众免费捐赠的文物品,也将会是博物馆的一种负担。如果我们用高价所搜集的文物用之不当,不能体现本馆的地区特色,违背了博物馆非营利的精神本质,同时也会扭曲社会价值观的不确定性。

典藏品作为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其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博物馆既然是非营利的事业机构,有传承人类文化的崇高理想。“馆藏文物是否丰富,就决定了一个博物馆的本质与内在价值”。入藏的典藏品越多、种类越丰富,这个博物馆就越能体现其特色与活力;反过来,一个博物馆由于典藏品的相对匮乏,一直都靠借展运行,它必将沦为一个文物展览场而已,甚至成为一些社会营利团体搞商业活动借用的场所。典藏品除了可以提供丰富博物馆各项功能的资源外,它与博物馆的互动将是一项密不可分的结合体。换句话说,典藏品依赖博物馆的运作而存在,与此同时,博物馆也会因为某一典藏品从此声名鹊起。

一个完善而健全的博物馆,在藏品搜集上要有务实的政策和原则。搜集来的典藏品在入藏之时,是要经过博物馆文物鉴定部的讨论,最终才能选择适当的典藏品。否则,不定方向的入藏将会是博物馆今后营运的一种障碍。典藏品应该是反映本地区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作品,是一种完美无缺的外在体现。博物馆因经费问题或无法搜集这样完美的文物,也要从搜集的过程中得到最重要的文物作品。比如说有一定瑕疵的文物,但它却不失当代的图证与代表作,或成为作者成名转折点的作品,是影响日后发展的作品,博物馆也应该把其考虑在典藏品的范围之内。

此外,典藏品必须与本馆的风格相一致。博物馆的精神有一定的范围,是美术品、是历史的、现代的或是当代的,应该有所规划,不能见物心喜,任凭本馆自己的喜爱而征集入藏,或因人情压力而动摇自身的神圣职责。有价值的典藏品固然要在合理的限度下入馆收藏,以免社会对艺术品价值观念的混淆不清而妨碍了博物馆的艺术创作。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是免费赠送的作品,也要经过专家的研讨之后方能决定接受与否。这是博物馆有关精神与物质层面的认定标准,也是博物馆社会功能的信誉之一。此外,对于入藏的一些典藏品,必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与常态性。文物库房除了真品外,在原则上不得有仿制或是伪造的文物品,亦即作品情况良好者,易被维护与保存,否则即使有此件作品,仍然不能发挥典藏品在博物馆的功效。

综上所述,典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与营运的灵魂,也是人类文明的见证物。典藏品的搜集直接会影响到博物馆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文博工作者在搜集文物的过程中,在追求数量增加的同时,更要注重文物质量的精美。要坚持定期搜集的理念,而不是一窝蜂似的抢购,未经思索而购进不适合本馆的典藏品,这样会给博物馆今后的陈列布展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博物馆在把握

机、运用有效资源之外,也要有良好的典藏品管理制度和优秀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搜集到精美的、符合本馆特色的文物。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第133页.

第4篇: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 档案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37-01

博物馆的档案工作在构建和谐的博物馆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博物馆文化是指博物馆在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创造。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坚持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才能走上档案管理法制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特有的价值。

一、博物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意识淡化

博物馆陈列展览、藏品保管和社会教育等主要业务工作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博物馆管理者更多的关注,而对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则被淡化了,而一些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者自身对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而工作存在缺位现象,导致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新旧交替的进程中遇到障碍。

2.博物馆档案工作缺乏长期性、连续性的发展规划

近几年,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虽然进行了一系列诸如达标升级之类的实质性考核,但达标以后,就出现后劲不足,缺少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管理,再加上部分领导干部对博物馆档案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足,对档案综合管理的参与程度不够,造成了博物馆档案工作有领导,无计划;有任务,无落实;有形式,无效果。博物馆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发展规划。

3.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管理手段

当前博物馆档案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博物馆档案收集不规范。有关文物的档案包括文物收藏档案、文物保管档案、文物展陈档案、文物修复档案、文物借展档案等,这些档案分属文物科、陈列科、办公室等不同的部门进行收集管理,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按照不同的工作方式进行记录、收集、整理的相关档案之间无法进行综合利用。二是博物馆档案整理不规范。由于博物馆中档案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立卷过程中不按照档案规范立卷;三是档案综合管理力度不够。基层博物馆大多受藏品、人才、资金及领导等条件的制约,各项软性的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四是档案利用不规范。博物馆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借阅内松外紧,手续不完备,造成了借出的档案经常没有按期归还或长时间不归还,甚至遗失。

二、提高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的水平策略

1.增加投入,做好相关文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硬件保护工作的水平。当前,博物馆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保护和保管相应的文物。我国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具有相应的明确规定,即藏品要有专用、固定的库房,设置专人进行管理,库房建筑和保管设备一定要坚固、安全,库房的结构、布局、选址和设施等因素不仅会关系到文物的安全性,更会关系到文物的寿命。所以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建设博物馆库房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博物馆的《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安全保卫工作规定》等相关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筑。另外,必须及时对相应的保护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增加现代化保护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博物馆对文物的硬件保护水平。

(2)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文物进行科学管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具有明确的规定,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工作一定要做到账目清楚、制度健全、编目详明、鉴定明确、保管妥善和查用方便,所以相关的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对文物进行科学化管理。第一,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文物的步骤,严格遵照文物接受、坚定、登记和分类的程序进行相应的管理。第二,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的制度和合理的程序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相应的文物进行有条不紊的保护工作,通常情况下,要有以下这些制度,即藏品征集、鉴定、分类、消毒、检修设备设施等,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有关的制度进行相关的完善。第三,不断增强博物馆全体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法规对自己的业务进行指导。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熟悉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博物馆的相关法律法规。第四,建立相应的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物进行科学、先进的管理,逐步实行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方式。

2.有效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文物

(1)充分运用仿真和复制手段。对博物馆的文物复制主要是通过文物藏品进行的复原和制作,它是博物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可以很好的衡量博物馆藏品的工作质量。

有效复制文物可以保护相应的文物。所有的事物在时间的打磨中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也都有相应的发生、发展和灭忙的过程。文物是历史长河中某一时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政治、经济和时代特征,也有自身独特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一些比较珍贵的文物会受到保护条件、外展运输设施等的限制,后受到一些开发利用上的损伤,有的是机械损伤,有的则是物化生物平破坏,所以为了对这些文物加强保护,要尽量使用复制品进行相应的陈列展览、鉴赏研究等。

(2)有效使用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越来越趋向于是一种大众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进而对人民的精神和情操进行陶冶。所以相应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文物陈列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传统的模式有所突破,革新相应的陈列内容方式。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对高科技的利用,有效使用高科技数字化和多媒体手段,设计出专业的多媒体触屏系统和等离子大屏幕电视系统等等,使大众更加方便清楚的了解相关的文物。

第5篇: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创新;文物管理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是对文化的传承,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文物的保护管理,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使我们对当代及未来发展有一个更开阔的认识角度。在2016年4月12日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传达了重要指示精神和总理的批示。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和都强调了文物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各级文物部门均要做好文物的依法管理工作,提高文物的社会文化价值,促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1 文物管理的内涵、意义及发展历程

1.1 文物管理的内涵

文物管理,指的是各级政府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有效地行文物管理的职责的行为。文物管理工作必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防止文物的丢失与倒买倒卖现象,保护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避免其沦为一种单纯的交易商品。二是要对文物进行保护,防止文物遭受损害,加强文物抢救与修复,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因此,文物管理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求在资金、技术、人才、行政、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实现文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文物应有的价值。

1.2 文物管理的意义

文物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物管理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文物是历史留下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通过文物我们可以想象祖先生活的场景,感受祖先的思想与智慧,解开许多历史谜团,还原历史的真想。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现代,从云南的元谋人到山顶洞人再到现代人,一件件文物见证了人类的一步步发展,也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参观者进入博物馆,面对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文物时,如同置身于历史的情境之中,体会到祖先的伟大油然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第二,文物管理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文物在经济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文物收藏与旅游。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物收藏的风潮。在改革开发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的经济价值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如何引导人们从关注文物的经济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成为了文化管理部门思考的命题。在旅游方面,文物无疑发挥它巨大的价值。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无数的珍贵文物,他们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以古都北京为例,其旅游资源主要就是以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为主,每年两亿多的旅游人次无疑为北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3 文物管理的发展历程

解放后,我的文物管理总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至1981年,这一时期被称为传统管理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共颁布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70件,包括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由于这一时期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所以文物管理缺乏法制化和规范化,大量珍贵文物遭到破坏。第二阶段是1982年至200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过渡时期。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发,其中对文物保护的范围、工作主管部门、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等方面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随后,《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使我国文物法制建设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至今。随着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我国相继出台了40余件相关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规章性文件,对文物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从2008年开始,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政策改善了博物馆基础设施,提升了展示服务水平,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博物馆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

2 新时期创新文物管理模式的途径

当前我国文化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资金投入较少,基层基础设施落后,人为破坏比较严重,文物管理工作缺乏秩序,损失较大等,而要想充分地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文物的管理模式,提高文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

2.1 文物管理制度创新

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文物管理的好坏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程度,所以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执法能力给不法分子造成沉痛的打击。要建立完善的文物管理资金投入制度,加大资金的投入,提高文物管理水平。要建立文物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将文物管理纳入到领导责任制和政府绩效考核当中;要进一步完善文物市场法律制度,明确文化市场、古玩市场等监管品市场的法律地位,规范交易行为,方便文物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文物鉴定行业,明确文物鉴定行业的监管机构,制定相关准入制度,明确鉴宝机构、鉴宝节目、文物鉴定师的准入条件,提升文物行业的规范化管理。要明确文物与旅游业的关系,从制度上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文物的保护工作,使文物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文物管理科技创新

文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求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需要具有优秀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文物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这样才能够充分做好文物管理工作。要充分实现文物展示手段的多元化,通过文物数字化的影像采集和数据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实现知识扩展、多媒体互动,掌上智慧博物馆等项目。要充分利用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安装的空气检测系统,及时传输文物的数值,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评估―预警―调控的预防性保护流程,确保文物的安全。

2.3 文物管理人才创新

文物管理一方面是宣传,另一方面是保护,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优秀的文物管理人才。要加强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宣传的方式,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大力宣传文物保护工作。文物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的教育培训,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人才的引进,聘用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吸引学历高、综合能力强的年轻人,增加文物保护骨干力量,切实扭转文物管理人才不足的现状。

3 总结

综上所述,文物管理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时期要想解决我国文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实现文物的创新管理,加强文物管理制度创新、文物管理科技创新和文物管理人才创新,以创新赢发展,实现我国文化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海霞.浅析我国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3(11).

[2] 王同革.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6):24-26.

[3]周大庆.我国文物管理制度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