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养成教育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给学生讲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我班充分利用班队会、板报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同时,明确了要抓学生成绩,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重抓养成教育”的氛围。
2、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校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卫生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3、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来完成。
(1) 学生文明行为制度:每天由纪律班长对学生行为进行考核,做好记录,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共同监督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
(2)值日制度:由卫生班长严格负责,负责好学生的卫生表现,及时做好记录,并且做好教育,一周做好总结工作,真正从细小处入手,把卫生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3)学习习惯养成制度:由小班长做好早读和午读管理工作,珍惜好时间,进行表扬和惩罚制度,让班级学生真正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4、严格自律,知行合一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 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班级建立图书角,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 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5、 积极培训,强化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三的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6、 灵活评价,狠抓落实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雏鹰争章”的评比, 安全、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发放,每期我们都要进行“优秀队员”的评比,树立典型;开展“争当升旗手”、“争当护旗手”、“争当安全小卫士”、“争当校长小助手”等活动,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7、家校配合,巩固养成
现在有种说法:“5+2=0”。说的是小学生在校接受了五天教育,周末回家,走进社会两天,所受到的影响将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全都抵消了。此种说法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确存在着差距。因此,班主任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一方面加强对小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逐步增强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家校携手,巩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巴金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充分说明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注重细节,从点滴做起进行养成教育
小学生知识浅薄,经验欠缺,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为了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习惯上的,而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并非人人能做到。
二、突破重点。从关键期抓养成教育
抓住关键时期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期,注重研究他们的特点,正确引导,强化训练,严格要求,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我们把一年级入学当成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抓好学生入学的第一次,如在校园的第一次人厕,上学、放学如何站队,怎样走,在什么地方散队等等都要反复训练,强化学校规定。就拿第一次收拾桌面来说,如果谁的不合格就再重新摆放,直到合格为止;二年级以上为巩固期,通过主题班会和思想品德课,按阶段进行复习强化训练。以巩固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形式多样,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养成教育
空洞的说教往往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凡是学生能做的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做,如校园劳动、值日生工作、收发作业本,红领巾岗哨、到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及学校开展的广播操、眼保健操、卫生、纪律等各项常规检查评比等工作。针对低年级学生爱表扬的特点,我们可以进行评比活动,评出卫生习惯表现好,站队、做操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让他们在评比中去体验,去理解。
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养成教育
“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地去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到不见实效不收兵。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甚至更多次。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愉快的活动过程。
五、增强合力。家校联手促进养成教育
关键词:品德;小学生;行为养成
一、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德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行为养成教育是我国在新时代中强化公民道德水平建设工作的必要途径,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而小学生不够成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没有完全成熟,不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度培养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它关系到小学生是否能够在初期打下良好的道德行为基础,是否能够顺利向初中过渡。
二、如何利用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有度培养小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
1.强化小学生对行为养成的认识
认知与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使他们按照要求去做,必须提前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笔者认为,若想强化小学生对行为养成的认识,首先应让学生明白道理,分辨出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其次应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在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不能忽略认知性教育,使学生对良好行为素养有深刻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领头作用,形成系统养成教育。
例如,笔者为了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不乱扔纸屑的习惯,每次走进教室时,首先对教室地面的卫生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发现地面有纸屑就主动将其拾起并扔进垃圾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在教师身上,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不能随意丢纸屑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也会主动拾起来了。
2.培养小学生行为养成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追求一切真理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需要在情感的基础上形成。如果一个人仅仅存在道德意识却没有道德情感,则永远都不可能将道德付诸行动,而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将行为养成情感的培养与养成观念进行紧密的联系,例如,在行为养成认知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按照标准执行某些行为时,伴随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列举一些真实的事例,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保持高度的共鸣,从而使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上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得到升华。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共同观看有关山区小孩念书困难的纪录片,通过贴近生活且真实的事例来感染他们,学生看到纪录片中那些渴望读书却没有能力读书的孩子,在对他们的生活感到同情的同时,会联想到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及学习机会,从而达到从情感养成方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3.提高小学生行为养成的毅力
小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作,因此,持之以恒的坚持正是该工作开展过程中最难克服的问题。一切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长年累月、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形成的。若没有坚持不懈的良好品德,小学生即使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充分的认知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行为养成,在认知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容易放弃,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能按照要求形成。美国心理学家曾经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坚持的重要性:“每一次破例,就如你长时间绕起的毛线团松散一样,一旦滑手,所松散的毛线会比你辛辛苦苦绕上去的要多很多。”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没有接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及洗礼,难以理解坚持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志薄弱的现象,难以对同一件事持之以恒地坚持。
4.培养小学生行为养成的训练能力
小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素质是自我约束力,因此,在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训练为行为习惯的训练,任何习惯都是在不断地训练中养成的,没有经过训练的习惯是无法持之以恒的。一切正确认知向良好习惯的转化必须经过训练来实现,而任何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的转化同样也必须经过训练来实现。行为养成教育的反复性特征,决定了它反复训练的教育模式,小学生必须在反复训练和强化下才能达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在自己的精心设计与策划之下,定期组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集体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学校附近公园捡垃圾,帮助公园的工作人员美化公园环境,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行为养成训练机会,还使学生体会到了工作人员的辛苦不易,于是会更努力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不让自己一时的懒惰为环境工作人员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方法
著名教育家先生曾说过:“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旦不可,且有衰亡之虑焉。”小学阶段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时期,这个基础也就是“学会做人”。为了打好这个基础,就必须加强小学各阶段的人格养成教育,使之从小就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别是农村小学,由于其家长多为文化、技能不高的农民,学生从小就受不到一个良好的人格教育,也就使学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因此,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比较欠缺的现状,从我国当前农村实际出发,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对农村小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
一、吸取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格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史,在古代就十分重视对儿童的人格教育,尤其重视教养,即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其实施的成功经验大多符合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强调儿童养成教育的作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少成亦天性,习惯成自然”强调了儿童时期所受教养对人一生的重大影响。
2.形成于习。宋代教育家朱熹主张“教之以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逐渐领悟做人的道理。即道德习惯与道德认识水准同步提高;道德情感的养成与道德心理的形成一起完善,这一思想体现了知、情、意、行相互渗透和相互促成的思想。
3.注重陶冶,礼乐兼求。中国古代倡导“人文化成”,强调以道德教育达成人的性格、气质的变化,使其具有良好的涵养。这些训示如“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读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尺璧非宝,寸阴是金”等,至今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礼乐兼求是古代教育的一大原则,所谓“礼”多指儿童外在的行为习惯训练;所谓“乐”多指儿童内在的情感陶冶。这一原则使我国古代的人格养成教育更为规范,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中的很多原则同样适合于小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
二、把人格养成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我国现代小学的德育教育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十分重视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当前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
格的主要途径。因此,抓好当前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使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关键。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笔者认为抓好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重点抓起。
1.德育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化。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对人格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定要坚持科学化的原则,使每一次的德育教育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其设定的目的。
德育内容的科学化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选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又能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而又健康的人格;二是要符合社会实际,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如何让小学生在复杂的大社会环境下,明辨是非,辨别好坏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更具有时代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根据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和农村小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1)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我们对学生提的要求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如,让学生从小养成不乱扔垃圾、爱护公物等好习惯,既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又要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发现和纠正。
(2)安排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①德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贴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适应21世纪的要求。如:对学生从小就进行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的教育,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既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做到的,又能以小见大从小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②德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年龄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才能受欢迎,才有效。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对好的品德和习惯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德育内容的实施要具体化。德育内容的实施过程应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解任务,落实到人,把任务分成阶段,再把各阶段的任务分配到人,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即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实施者进行具体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避免了德育教育的大众化、形式化。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又保证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三、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一、提高认识、明确要求
首先,在学校总的工作要求下,在各学期初把养成教育与贯彻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结合小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制定出本班工作计划。并且要把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列入首位。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认识阶段,首先在班级中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学习学校制定的相应规章制定。如《校训》、《文明学生、文明班、三好学生评比标准》等。在实际行动中,注意学生晓之于理,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落实措施、加强训练
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基点。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从学生刚入学就应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习惯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德育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习惯是逐渐培养起来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具体教育工作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允许他们反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
1、加强文明用语的训练。
文明,是人们起码的道德习惯,更是人的一种崇高的思想修养。礼貌则是人民行为的一种优秀品质,文明礼貌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平的高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这方面,我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意使用文明语言讲话,做到示范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坚持学习,不断进行训练,使他们在不同场合,能主动习惯使用文明语言。
2、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处于主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差,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练习时更是不能全神贯注。对于这种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讲道理,使他们知道上课时要注意听讲,学了知识长大做有用的人才,然后反复要求他们认真听讲,逐渐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课是运用直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而剪一些图片或做教具,利用这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注意听讲了。
3、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
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们必须要做到相互谦让,团结互助,才能使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利用班会时间向同学们讲道理,学自己谈体会,逐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卫生,做到勤洗头、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乱扔果皮等污物。要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劳动卫生活动,在班级里要认真当好值日生。
三、配合施教,养成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
时代在前进,传统的方法已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思考怎样用创新、科学的方式去管理学生,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去接受教育。
一、教育活动要多样化
空洞的说教往往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我们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努力把养成教育拓展到社会活动中,如开展对成功人士的采访贯穿到常规教育活动中,如“学校是我家,大家爱她”的入学常规教育和军训,结合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如带领学生参观皇宫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为了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我们专门把《感恩的心》这首歌的手语操教给学生,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师要率先垂范
不少教师总在埋怨学生习惯差,难纠正。反躬自问:我们教师了解他们成长中的心灵期待吗?我们的言行是否一致,能否经得起学生纯真又细腻的审视吗?学生是老师的影子,老师是学生的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左右着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现实中不少学生产生不良习惯的原因相当多的是家长没有将“第一任教师”的职责做到位,如果这些学生到学校不能看到老师言行一致的教导和示范,那么道理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空洞的,甚至是充满虚伪和欺骗的。结果当然是愈说愈反感,愈讲效果愈差。走进学校,每一次升旗仪式你会发现,全体教师都会以挺拔的身姿站成一排。在校园内,老师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礼仪规范渗透在与学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每位老师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践行着为人师表的诺言。
三、课程设置要科学化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信息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将养成教育有效地渗透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思路,巧辟蹊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发掘其特长,可以开设《小学生修养与行为规范专题讲座》课,内容涉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等基本要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将其内化为自觉行为,最终养成良好习惯;在三年级开设公关知识讲座课,培养学生的公关意识;在大四开设《礼仪实训课》,培养学生的气质和风范,让学校的学生个个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四、持之以恒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习惯成自然”,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养成教育要有耐性,不能灰心,坚持才能胜利,要做到不见实效不收兵,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其次,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性,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学校在训练学生正确的坐姿的时候,先将学生平时的坐姿用相机拍下来,然后通过PPT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身上找缺点,让学生感觉到养成教育与自己息息相关,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养成教育才会有实效性。
五、建章建制形成养成教育的可靠保障
(一)健全养成教育的组织与机制
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学校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德育教育、学工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机制。并依据《小学生守则》,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要求,《班级量化考核细则》、《违纪学生处罚决定》、《寝室检查制度》等等,制度要求,基本包括了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同学们无论走到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学生行为有据所依,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实践证明:规范是否具体,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乎本校实际,是养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规范大而空,可操作性就差,养成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科学设置养成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从目标上讲,养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养成教育通过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社会的目的,这是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养成教育内容设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养成教育的实效。
(三)完善养成教育的评价体系
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不是一蹦而就的事,关键要持之以恒。为此,学校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习惯的养成。首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单项评价方面,结合“小学生艺术节”活动的开展,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在综合评价方面,开展“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等评选活动。其次,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经常督促检查各班行为习惯养成的情况,做到每天一小结,每周一评比,然后每学期根据各班流动红旗获得次数,评选出“文明班”和“文明寝室”。完善的评价体系,促使全校上下形成了“人人争夺模范旗、班班争当好集体”的良好风气。
总之,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而不能急于求成。如果说学生的心灵是块期待播种的土地,那么,我们就是要视学生若亲子,帮助每个学生在这块土地上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加强学校养成教育,小学生道德素养就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美德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长大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行。孩子的心田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看似简单的播种,却蕴含着大智慧。无处不在磨炼人的心智,无处不在考验人的毅力。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孩子们每改掉一个坏习惯,就朝成功走近了一步,迈开无数小步子,赢得未来大精彩。
调查显示,现在不少家长“重智轻育”思想严重,分数至上,学习唯一,导致其行为不当,举止不雅,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留痕迹,不着笔墨,白纸一张。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职责。现结合我校养成教育活动,谈谈我对养成教育的浅见。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通过我校这几年室内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不难看出有不少学生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规范》倒背如流,滚瓜烂熟,但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什么也不做。原因很简单,孩子在学校是一个面孔,在家又是另一个面孔,说明了养成教育抓得不细、不力。让学生养成见到垃圾主动捡拾,在校园内做到“三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遇见老师主动行礼问好等等,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所以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必须从点滴小事抓起。
二、养成教育要用制度约束学生
制度建设是养成教育强有力的保障,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校在制度建设上很注重养成教育环节,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学生一日在校常规管理》《课堂常规要求》《班级公约》《城关小学学生“十”不准》等,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且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月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要求以班级为单位重点学习这些《制度》和《要求》,达到熟记成诵。第一节课确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明确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如:按时到校、集合做到“快”“静”“齐”、坚持预备铃响后一首歌制度、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课后文明有序活动、上下楼梯成两行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等,让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加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时时刻刻用制度对照检查自己,鞭策自己。
三、养成教育要依靠榜样的力量唤醒学生
一所好学校成就一批好老师,一位有修养的老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教师在平时上课就要起示范带头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规范写字的氛围。如果学生经常看到老师写字工整规范,学生就会被教师的这种行为所感染。实践证明,一个博学众长的教师总是更容易受到学生的爱戴;一个热情洋溢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一定活泼可爱;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就一定会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尊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证明,树立典范,对习惯养成教育有极大的益处,比如,我校依据《宁县城关小学“十星级班级”评选细则》《宁县城关小学“十星级”学生评选办法》,每学年度评出一批星级班级和星级学生,把他们的事迹以宣传牌的形式悬挂在校园里,让大家学习,对照做,从而提升自己的行为习惯水平。
四、诵“经典”浸润养成教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养成教育不是简单说教,我们习惯用经典语言感化学生。近年来,我县连续举行“全县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我校以《三字经》《弟子规》《行为与习惯》等校本教材为导行内容,积极开展了唱经典、讲经典、演经典、画经典。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创新形式,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了解经典读物所透射出的道德力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有效使用教育读本,在实践中规范养成教育
对于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刚刚起步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较为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读本就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载体。
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关要求,利用既有理论指导性又有实践操作性的《德育读本》和《成长手册》进行教育实践,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制定并检查学生的成长情况,利用《成长册》中有激励性和导向性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成长过程篇――学会做人《讲诚实》中,同学们通过学习名言、介绍自己一周以来说话、做事是否讲诚实进行自评、互评的有效方式,使抽象的道德教育具体化。当同学们总结自己的表现时,各个跃跃欲试。通过《成长册》从低级到高级的行为养成评价体系的引导,使他们改掉了坏毛病,真正尝到了遵守规范的甜头,渐渐的他们也与以往不爱和他们打交道的同学交上了朋友,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
二、丰富活动载体,在活动中推进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重在平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活动创造一个意境,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事情,了解自己的班集体和学校,了解自己的家庭,从小就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
一是寓养成教育于班集体活动之中。班集体是社会的缩影,孩子们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品格和行为习惯,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自私、依赖、懒惰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验少、模仿性和可塑性强的特点,我通过“班队会”、“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感兴趣和具有时代气息的活动,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合适的“岗位”,扮演一个独立的“角色”,学习一个崇拜的“楷模”,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体验感受,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明白道理,学会本领。这样从接触、实践到强化的过程,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家校互动强化养成教育。七八岁的小学生往往表现为学校和家庭两个样,而且自理、自立能力较差。根据这一存在于学生中间的通病,我以家政服务为主题,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是好家长”、“我是小主人”等活动,要求他们主动承担家里一天的家务劳动,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等等,使孩子们亲身体验当家长的不易。活动后,我还鼓励学生们写感想和体会,请家长写出反馈表和孩子的表现记录,使每一名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受到爱父母的教育,提高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尊重家长的优秀品质,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抢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良好习惯。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关键词】思品教学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小学生
一、激情明理,培养学生规范意识
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要用激情教学法,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生活道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激情式教学提供了优势条件,教师可以运用电视等多媒体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加深生活体验。如在教学相关培养学生规范意识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游戏与角色扮演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统一整合,渗透于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说说身边有哪些规范,如果不遵守规范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学生从生活中观察、体验,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激情明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规范意识的形成,提高思品教学实效性。
二、率先垂落,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作为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自身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熏陶作用。无论大事小事,言谈举止,都要给学生做出榜样,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化身。
三、常抓不懈,对学生进行习惯教育与监管
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是非分辨能力较弱,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进行渗透教育,常抓不懈。并且学生的转化也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学生时常会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耐心。教学中可以通过名人改掉不良习惯的故事,来给学生以启迪。同时,也要让学生对自己不良习惯的改正要有恒心。人的行为具有惰性与惯性,如果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那么习惯的养成就会是逆水行舟。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不能期望一两次的教育渗透就可有显著效果,而是在思品教育中根据具体内容不断渗透,坚持渗透。此外,课内渗透应该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思品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笔头作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在课外投入实践活动当中,如与家庭紧密联系,与家长一起发挥联合监督的作用,共同携手,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