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村官分析范文

大学生村官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村官分析

第1篇:大学生村官分析范文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对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村民,没有办法参与村委会的选举,由国家选派到农村,因此大学生“村官”本身就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违背,大学生“村官”职位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大学生“村官”身份受到尴尬的境遇有因可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尴尬有很大的关系,这也经常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认同感较低,经常被忽视,话语权不重,对其工作热情带来了严重的挫伤。

(二)缺乏大学生“村官”持续性规划

从最近两年的政策来看,如《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给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三年任期过后没有工作保障,需要另觅职业,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呆不住的不良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极不稳定,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岗不再职的现象非常之多。

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呆得住,偏远山区如同其他地区一样,开出了一系列的报考优惠政策,如公务员定向录取、公务员考试加分、考研加分等,导致大学生“村官”只要求达到三年任期,并不注重在农村的工作绩效,也没有心思想要在农村干一番大事业,因此,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非常不稳定。

(三)没有涉及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特殊性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佳,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了生活上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下村之前已经习惯了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的城市,然而到达偏远山区后,没有了便利的交通,部分地区是泥泞小路,公共设施缺乏,办公设施和居住环境简陋,给大学生“村官”思想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首先要解决生活环境给其带来的心理偏差。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会较低,虽然大学生“村官”不可能拿到高的工资,但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会比不上其他地区,虽然说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在进入农村之前,就应该做好待遇不好的准备,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还是抱着在农村大干一场的抱负来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大学生“村官”没有在农村中有所作为,待遇又不好,根据激励理论,那么对于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正激励就会消失。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人际交往环境过于复杂。在偏远山区,宗氏观念非常严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群体构成一个宗氏群体,农村的人际关系由宗氏为基础向外延伸,并且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会随着姓氏或血缘的延伸变得疏远,出了家族关系以外,还存在政治关系、帮派关系、经济关系等错综复杂,农村的风气习俗,如宗教迷信、传统习惯等都给偏远山区的人际交往环境增加了复杂程度。

二、偏远山区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保障机制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如何,没有一套考核标准,在优化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没有监督保障机制来保障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性,以至于不能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长效性。目前来说,偏远山区并没有建立一套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仅仅是国家组织或者湖南省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制度体系,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执行,一方面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鼓励大学生“村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目前,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的评价在于相关领导机构的经验,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相关健全的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和评价制度,因此很难对大学生“村官”做出的业绩进行准确评价,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及时进行奖励,也不能对落后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纠正。

三、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

(一)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重要性

重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高校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偏远山区的形势,对大学生“村官”和偏远山区都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能减轻大学生“村官”到偏远山区后的思想落差,也给大学生“村官”任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减轻了难度。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经过了三年的任期后直接进入了当地的公务员系统,或者是走向了事业单位的岗位,因此,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是偏远山区的党政干部的重点建设力量。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有新的认识,(下转第70页)

(上接第68页)首先要使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呆得住、干得好,其次要为以后大学生“村官”转向党政机关做准备,把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重要位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不能准确把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根据偏远山区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举止培养成适合偏远山区发展的要求。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出现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偏离了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也不能建设大学生“村官”队伍,进而也没能起到发展农村的作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定向于使大学生“村官”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当的纪律和要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四、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间结合不紧密,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养一年一般只发生两次,并且是群体学习,地点局限于会议室,在理论学习时没有实践活动的辅助,在实践学习时没有理论学习的指导。对理论学习与时间学习之间的考核也是分开进行,并没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从而使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

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但是三者之间的沟通涉及到农村和农民的机会确实不多,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没有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处理农村事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多,因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充分利用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活动。

第2篇:大学生村官分析范文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社会各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类型上来看,主要有:开展便民服务、文化辅导活动、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义务劳动、文艺下乡、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考察实践、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揉合了社会热点问题并且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在学校和各界的密切组织配合下,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但实际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活动中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甚至没有端正态度,参与社会实践便浪费时间和加大了学校教育支出;部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学校多专业,学校不应该主打某一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多元,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因此,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更好实施,提出以下建议: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之前应明确目的,参与专业实习,提升专业技能,且学校应多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践岗位;高校应确保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对实践活动中的学校组织能力和学生实践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针对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此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几点建议,确保实践活动长期有效开展;推行“订单”实践,以专业实习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等。

现如今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是在校大学生无法回避的社会事实。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工作实习的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和外界的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影响、价值冲突导致心理失衡、生活事件增加使得心理负荷加重、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加深心理危机等现象在校园时有发生,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容易产生盲目自满和自我陶醉、失望感、松懈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更应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心理承受力、自我调控力、意志力、新时代思维、创造力和自信心。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纠正心理健康误区,树立科学心理健康知识观,错误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补救性教育;心理健康是一劳永逸的、立竿见影的教育;不能正确区分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么认为心理健康是万能的,要么将大学生的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浅层目标和深层目标,浅层目标为人们说所熟悉,而深层目标则不为人们熟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是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科学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幸福。其次,学校应做到: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邀请心理老师坐班,有困惑的同学可以及时的与心理老师取得联系,做到心理垃圾及时清除;心理健康调查应是全面的,学校应加大调查力度和经费支出,不定期开展各年级心理健康调查,早发现早预防早引导;在各科教学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注重学习更得重视心理健康,在调查中发现,现在还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初高中生),过度注重学习成绩,高分为王,忽视自身心理健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了与同学盲目竞争攀比的心理;除思想政治课以外,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让学生全面地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也应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高效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强化心理健康意识等。此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教育是培养我国高级人才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正确的引导教育,让学生在畅游知识殿堂的同时,理论结合实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的理解、融入社会,在不久的将来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推进中国梦,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3篇:大学生村官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下乡当村官是打破农村人才匮乏局面,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有力举措。但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效果不佳,造成大学生村官胜任力不足急需改革以使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具有成本低、产出快、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是也存在致命的缺点,不利于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缺点:

1.培养主体责任不明。培养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沟通互动。在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中,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和政府二者缺乏沟通和交流各行其是,致使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不出真正的能够挑起新农村建设大梁的人才,将会间接葬送新农村建设的前途。

2.培养对象的目标人群没有锁定。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难以精确锁定培养对象。当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是先无目的培养后大规模选拔形式的典型,在学生毕业之前无法确定哪些大学生是作为村官的后备人才来培养的,大学生村官选拔相对于培养的滞后性致使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目标人群难以精确锁定,游离分散。

3.培养内容脱离实际,培养方式难以为继。在培养内容上,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的课程设置脱离实际。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除极少数学校外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在校学生无法区分哪些将来会是村官,所以课程根据专业统一设置,没有特别针对性,专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二、目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存在的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着眼剖析了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的误区。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滞后,无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对口有用的人才,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当局尤其是地方政府没有明确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其首要目的究竟是为了新农村建设还是大学生就业。

2.部分激励政策和条例的短期化负作用。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培养的应是能够长期留在农村。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的村官。但是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政策却是与“下得去、留得住”的目标南辕北辙。在这些激励性的优惠政策中,大多是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用等“离农”政策,存在方向的偏差,根本就看不出有让大学生“扎根农村”的导向,不能使大学生村官落地生根。

3.扭曲的政绩观。大学生村官弊端重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村官质和量之争,随着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全国推行的如火如荼,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推行已经成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方面。当然科学合理的整机考察体系表现在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上应该包括大学生村官工程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更侧重在“质”的方面。

三、构建大学生村官培养新模式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四大原则。为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四大原则即本地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长效性原则。

(2)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划拨巨资打造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明确培养主体即中央、省级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作用;精确锁定培养对象,改革大学生村官的课程设置,为新农村建设输入最优秀的人才。

(3)克服当前培养模式的弊端需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

新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定向培养”,根据这一特点将新模式定义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二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是培养对象的针对性加强。

2.构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具体步骤

(1)明确培养对象并细化培养主体的责任。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在初始阶段明确哪些人要作为村官专门培养,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大学生村官上任后着手工作的磨合期,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很快融入农村赢得农民信任担当起领头人的重任。

(2)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的责任。政府和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两个主体,其在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应将政府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投资主体,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身份。目前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提高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素质和质量,高校应该有效回应农村的现实需要,培养能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3)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胜任力。要构建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作为优化培训内容的依据。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不可或缺的软特质-吃苦耐劳敢于面对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01):33.

[2]田巍.如何选拔任用大学生村官[J].江苏农村经济,2009(06):65.

[3]赵光年.农业高校培养村宫的思考[J].农村教育研究,2009(01):35-36.

第4篇:大学生村官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39-02

在近几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全国开始了大范围的大学生村官引进工程。大学生村官计划是站在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全局高度审时度势的一个双赢战略。但是大学生村官由于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与农村工作、生活的不适应逐步显现。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这既要从村官自身的努力下手,也要从用人机制的健全入手,以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充分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干出业绩。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村官心理状况的变化,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的类型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的因素导致了一些村官在心理上产生了对继续在农村工作的质疑。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通过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的概括出了大学生村官心理产生困惑的类型。

(一)失落感

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虽然他们满怀激情来到农村,想在工作中大展拳脚,但从农村的现实情况看,大多数村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比较差。此时,个人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很容易使大学生村官产生“失落感”。

(二)自卑感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选择当村官出于择业的无奈。同时,基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的身份,大学生村干部在身份认同上也有自卑感。再加上在农村做村官其收入水平相对的较低,从而导致了其心理有当初的积极工作转变成为了消极和困惑。

(三)挫折感

由于离开校园时间较短,部分大学生在工作中脱不了学生气,想问题、办事情比较单纯、片面,存在着浮而不深、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的问题。在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时,一旦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容易丧失信心和勇气。挫折感在大学生村官中较普遍的存在。

(四)迷茫感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很多人抱着从政的心态加入村官行列的。但“拿着国家的钱,不属于政府序列;整天在村里工作,又不真正属于这里”的尴尬身份,以及三年期满后未知的前途,使一些村官对未来道路充满迷茫。

二、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

(一)角色转变的困难

从学校到乡村,从经济发达的都市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巨大的反差要求大学生村官们迅速调整角色,从思想上、行动上尽快接近农民。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是抱着对农村的好奇才选择去做村官,而他们却不了解农村的现状,有的根本没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有的甚至水土不服。因此很难实现由学生角色向农村干部管理者角色、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角色转变。

(二)所学专业与现实差距过大

大学生村官的“先天不足”也是造成他们心理产生困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此之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大学生村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不太熟悉,现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对于他们来讲,在农村根本用不上所学的专业,要创业或是对村民进行种养技术的指导,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

(三)工资偏低

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问题因地区而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待遇稍高。同时国家分地区对于大学生村官采取了不同的资金扶持政策。可是即使是这样,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相对于其它职业来说还是很低,很难满足与大学生村官本身相连的购房、婚姻等一些列问题。同时在一些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与一般基层事业单位的待遇相差甚远,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汝州市所招募的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普遍低:大专生月薪为474元,本科生为499元。像这样的收入还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还怎能谈得上让他们在农村安心工作?

(四)基层干部不配合,村民不了解

基层干部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个别村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村官。他们当中有的把大学生村官看作是外面来的“飞鸽”,是上级派下来的挂职锻炼干部,“早晚得走”,不让他们承担重要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五)社会地位定位不明确

大学生村官所处的地位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40.57%的村官认为自己的地位一般;12%的村官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意,感觉满意的不超过50%。从上面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村官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十分明确。我们明白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干部,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们又未能纳入正式干部或公务员体系,法律地位极不明确,这一现象往往使大学生村官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这也是造成他们对自己工作和前途担忧的重要因素。

(六)对自己的前途去向担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村官最为担心的问题中,笔者发现担心三年后出路的村官比例将近54.8%,担心政策变化的将近14.0%,担心国家就业形势的占1.6%,担心干不出成绩浪费青春时光的占29.0%。由此可以看出,三年后的出路问题是大学生村官最为关心和担忧的问题。

第5篇:大学生村官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第6篇:大学生村官分析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岗前培训 现实困境 对对策

0前言

最近几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很多地区都开始启动这个计划,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严格控制大学村官的质量,让基层的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所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知识,积极为农村建设、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做出贡献,同时也让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为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可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学生村官岗前培训还存在很多现实的困境,必须结合实际解决这些困境,从思想、形式、评价等方面优化,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好的发展。

1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面临的现实困境

1.1对岗前培训的目的和价值认识不足

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与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的目的紧密相连,是培养基层干部的重要基础;在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中,可以直接总结为多大学生自身水平的补充和完善,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现有的能力和基础上进行加强,促进他们与农村基层工作的更好的衔接,在农村建设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满足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培训的价值更别说建立相关的培训体系,就算有的地方实施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面没有创新,导致培训的过程随意性太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实质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1.2培训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只是片面的重视他们的理论,把培训内容放在了思想政治教育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接受岗前培训后还是对农村的基层工作不熟悉,不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开展的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内容太过表面,完全没有重视对农业知识的培训、农村创业培训等,对自己工作的地区整体情况不了解,虽然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完善和认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把思想上的东西转换成实际的工作,让实际工作的开展受到阻碍,达不到一定的工作绩效。

1.3培训的方式太过单一

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对他们的实际的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岗前工作开展得好,在实际的工作中效率就越高;目前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在培训的方式中却没有很好的效果,很多地方培训的方式太过单一,就业者在培训过程中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培训者在开展培训的时候都是传统的讲授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对培训的态度不端正,在培训过程中太过随意,忽视了培训的内容;培训者的目的是想向受培训者传递更多的知识,可是事实却相反,单一的培训方式知识呈现出单向的特点,培训者与受培训者之间没有交流和沟通,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消化,最终导致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没有达到一定的目的。

2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的对策建议

2.1加强认识,充分重视培训的价值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都是在农村地区,这需要相应的工作经验和实际体验,可是很多大学生村官都不是出身于农村地区,对农村的工作缺乏实际的经验,在具体的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迷茫的状态,不利于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岗前培训可以给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让他们顺利的实现角色的转换,所以应该重视岗前培训的价值,对大学生村官的观念和技能进行培养,让他们通过岗前培训对实际的工作有更好的认识,促进基层工作的开展。

2.2丰富培训的内容,实现与农村是社会的对接

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的内容应该与工作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岗前培训的内容得到完善和丰富,实现培训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内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2.1思想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培训

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应该从理论方面入手,让他们从实际的层面考虑问题,真正认识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带着对工作的责任感去完成任务,把自己身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和理论运用到农村的建设中,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

2.2.2基层工作能力的培训

除了理论知识的培训外,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工作能力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他们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他们研究能力、推广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和鼓励他们把这些能力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促进农村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基层工作不是通过培训就能实现的,需要大学生村官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促进自身基层工作能力的提升;但是通过岗前的培训,让大学生村官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发展他们的工作思维能力。

2.3增进互动,建立多种培训模式

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应该创新和完善培训模式,改变单一的培训方式,让培训过程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在岗前培训工作应该结合培训目的、培训资源以及受培训者实际的情况等,建立多种培训模式;比如实际案例分析法、现场培训法、研讨法等,让大学生村官在不同的培训模式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更好的感受农村基层的实际性工作;另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沟通和互动,让培训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培训的实质性效率的提升。

3结语

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针对文章提出的大学生岗前培训出现的现实困境,进一步的探索和总结科学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工作的更好开展。

第7篇:大学生村官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流失;交互决定论;对策建议

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国家近年来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项政策不仅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满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是一项纵观全局着眼未来的计划,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及广泛关注。自2008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来,我国预计有20多万在岗的大学生村官,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变革了农村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可否认,这些效果是显著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了大学生村官流失现状的基础上,以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为理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状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现状

自2008年全国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大学生村官的群体日益庞大,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法琛(2010)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发现,任期满后,75%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公务员,17%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自主择业,3%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研,而仅有5%的大学生村官选择续聘继续担任村官。苏文苹(2011)对云南省农村干部学院培训班大学生村官学员进行任期满后打算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88%的人想续签,其他94.12%的人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自主创业等。程毅(2009)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上海市金山区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发现上海市金山区有38.3%的大学生村官把村官工作视为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的过渡和跳板,不愿意在工作业务和与村民沟通上花时间和精力,也不愿长期扎根农村。根据郑强(2011)对威海市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截至2011年底,威海市三年内选聘的354名大学生村官,136名已离开村官岗位,而且还有许多思想不稳定、有所动摇的“村官”,隐性流失多于显性流失,隐性流失率达到60%左右,隐性流失表现在人常常不在村里,或者待在家里或者做别的兼职工作。据统计,目前威海在岗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10%愿意继续留任,71%选择报考公务员,3.9%选择考研深造,4%选择自主创业,11.1%感到不知所措。这与张强等人(2010)对河南省新乡市和信阳市的研究相一致。

以上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长效性,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交互决定论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的诠释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既不单独由个体内部力量驱使(人本主义、认知学派),也不单独由环境刺激掌控(行为主义),更不是个体与环境简单互动的结果,而是个体、行为、环境三者之间连续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决定,三者构成一种互动的关系。结合交互决定论分析,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就是个体自身、客观社会环境、个体行为三者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所有的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和他人行为结果的观察而习得自己的行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中,普遍存在角色定位不明确、工资偏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策缺乏长远规划、前景不明朗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引发了他们出现上述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的行为,流失的行为反过来又为其他村官提供了榜样示范,通过替代强化的作用获得了村官工作不利于个人长期发展的认知图示,为任期满后重新选择出路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参考因素。

(二)自我认知在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动机和调节的作用

个体通过观察学习、替代强化、示范等作用接受环境带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人并非被动的接受环境信息,而是在已有认知水平和基础上,有选择地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注意方向和范围。认知因素在其中起媒介作用对人的选择和行为产生影响,一般的认知因素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人格类型、需要和价值观等。若被选拔为村官的大学生思想态度本身就不够端正,存有过多物质化需要和享受的价值观,综合素质能力不高,人格具有有恒度低、坚韧性低、适应性差等特点,加之不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农村艰苦的条件下更易出现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更容易放弃具有艰苦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环境转而选择其他工作。

(三)行为激活环境因素,转而对个体自我调节系统的建立产生影响

通过行为,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个体独特的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个人认知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个体的行为连接着环境与自我认知,起着一定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大学生村官离开村官岗位选择其他出路的行为(考公务员、考研、自主创业等),一方面对公众和自身传达了通过村官工作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的正面信息,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项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仅仅是就业压力的缓冲或是将来找到更好工作岗位的过渡形式,并不适合长期的发展等。由此一来,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消极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一种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的社会氛围,随之影响那些即将从事或者已经从事村官工作的大学生的有关行为。

第8篇:大学生村官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工作能力 培养途径

加强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建设,使这一群体更好的对所在村发挥积极作用,逐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积极参与云南新农村建设中来。

一、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研,进一步分析出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在“三农”工作、人际沟通协调及创业能力等主要方面都存在欠缺,这些与现今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不相适应,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三农”知识不足,难以学以致用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来自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纷纷选择了考取大学生村官的就业之路,由此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知识无法派上用场。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专业各异,理、工、农、医、文、法一应俱全,而具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学专业(包括农业科技、农经管理、农村社会学等)背景知识的仅有 5%。这无疑阻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能较好地为云南省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合理的发展思路,无法满足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2.人际沟通欠缺,难以融入其中

人际沟通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锻炼、提升的一门学问,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为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村民们的有效交流提供了保障。然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投身于农村建设工作,往往缺乏社交知识和经验,缺少与农民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调查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基本都是接近90后的一代,具有很强的自我为中心意识,从城市来到一个全新的农村环境中,难以通过谈话交流就能迅速融入到当地,受到村干部、农民群众的认可更是不容易。

3.创业能力不强,难以开拓进取

云南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自主创业能力、自主创业意识不强烈,仅有少数大学生村官有创业想法,这在规模、数量上是远远达不到农村创业要求的。仅有想法对于今日的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对云南省桥头堡建设来说,是于事无补的。大学生村官们并没有深入理解农村创业的意义,不管创业是否成功,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启示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从长远看创业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任务,充满了各种风险与挑战,这就需要大学生村官们保持坚韧的毅力和不断前进的心态。

二、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政府的选拔与培养机制不完善

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的问题。按照目前的招聘工作方法,招聘对象、招聘条件都是由县(市、区)统一组织,农村基层组织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很难招聘到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招考部门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注重对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的考察,对其专业关注不够,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整体思路等与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农业发展创新的需要。

2.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不够强

一是心理上的不适应。部分“大学生村官”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棘手的事情,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打退堂鼓,感到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有些则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在思想上有“高人一筹”的优越感,难以放下架子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还有个别“大学生村官”对选择当村官还是感到不理想、不满意,工作中随意性强,履行职责情况比较差。二是环境上的不适应。大学生活已经使大学生们习惯了都市的生活,在选择当村官后,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感到与自己想象落差太大,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三是工作上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村官”缺乏必要的实践和经验,工作中被动应付、得过且过,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独立工作能力不强。

3.有效的监督与绩效管理机制不建全

大学生村官工作在村里,考核主要依靠乡镇,从而给大学生村官考核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乡镇会围绕推动本级工作来使用和考核大学生村官,从而弱化推动大学生村官履行本职;二是受乡镇组织体系、工作人员等限制,对大学生村官考核工作的组织还不够严谨、规范;三是受大学生“村官”身份的限制,考核结果难以直接与大学生村官进入县乡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队伍等选拔使用挂钩。

三、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的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而当毕业之际考入大学生村官,身份转变的过程要求对其工作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1.高校学习阶段

各个高校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进行改革,探索出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培养的新路,为大学生村官在“三农”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上做出积极贡献。一是应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在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教育教学组织、大学生村官政策宣传、就业理念引导等方面应积极转变,科学求索。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依据云南省农村生产、生活等发展的现实需要,增设相关的涉农专业选修课程。例如,设置大学生村官专业学习的课程,对有志向服务“三农”的大学生加强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对意向性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能力培养,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着力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技巧培训。

2.岗前培训阶段

在大学生村官上岗之前,相关部门应当科学规划培训事宜,对培训的时间安排要周密考虑和编排。对大学生村官在岗前培训内容上,可以适当使用普及农业知识讲座、致富经验交流会、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具体学习的知识包含涉农专业知识、农村法律法规知识、农业管理知识、解决农村纠纷、农民矛盾的方法等实用性内容。并可以结合不同时期建设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发展需要,来逐步调整、补充、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岗前培训内容。

3.任职工作时期

由于受到在校所学专业知识的限制,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持有的相关技能与农村的生产活动联系不够紧密,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村官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系统性教育和指导。同时,国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创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对创业团队建设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农村各有关部门要以人性化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好沟通平台,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和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创造条件,在农村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武胜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论支撑[J].长白学刊,2011(2)

[2]王兆萍,罗文映.大学生村官政策建立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2)

[3]闫雯,李云飞.探索农林院校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途径[J].农业考古,2011,(03)

[4]张曦,杜嘉,王进.和谐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研究[J].农业考古,2011,(03)

作者简介:

张磊(1980-),男,法学硕士,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团委书记,讲师。

第9篇:大学生村官分析范文

一、涌泉镇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基本情况

自XX年2月以来,我镇先后选聘大学生村官20人。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培养使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离职的7人中,有1人进入镇领导班子,4人进入行政事业单位,2人进入国有企业;在职13人中,有10人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3人担任村民委主任助理,5人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1人创办了“网络餐厅”。这些大学生村官大多是涌泉本镇人,熟悉本地情况,能快速融入所在村,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宣传农业农村政策、献计献策村务管理、引导村民增收致富、调解村民矛盾纠纷等工作中发挥了有力作用。

二、涌泉镇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涌泉镇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坚持立足实际,不断探索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培养使用模式,努力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积极鼓励他们发挥个性特长,多元多向发展,尽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鲜血液和骨干力量。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分层分类,因人定岗,明确大学生村官培养方向

大学生村官拥有不同的学业专长和个性特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科学分类是关键。涌泉镇结合大学生村官聘期的不同阶段,因人制宜、多次微调,科学制订每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方向。对首次聘任的大学生村官,遵循“因村选人、因人定村”的原则,综合考虑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选派村的实际安排工作岗位和职务。如:将土建类专业的选聘生徐云安排到康居工程建设任务较重的小炉头村;将爱好摄影,懂市场营销的周达贵,安排到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的兰田村等。这样的安排,为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优势创造了有效平台,徐云协助村里完成了农民建房40间,周达贵将兰田山起名为台州市的“香格里拉”进行宣传,带领村民建起了农家乐,卖起了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上山度假休闲。从选聘的第二年开始,大学生村官对基层工作有了切身体会,镇、村两级也对大学生村官加深了了解。涌泉镇在综合评定各人个性特征、兴趣志向和发展潜质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村官划分为社会管理、便民服务和创业致富三种类型,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短期挂职锻炼。对聘期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村官,我镇着重考虑出路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升大学生村官竞争力。同时,给予大学生村官更多的自由空间,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

(二)导师帮带、创业帮扶,促进大学生村官快速成才

大学生村官一出学校大门,就跨入广阔农村舞台,缺少工作经验与资金技术,导师帮带、创业帮扶是加快他们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我镇拓宽视野,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帮带导师资源库,在镇机关、行政村、企业等不同领域选聘了全国劳模孔先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金铿等优秀人才20多人,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指导。

对社会管理型大学村官,列为党政后备干部及村两委干部预备人选,由镇班子成员担任主要帮带导师,着力培养组织协调和行政能力。同时,积极放手让大学生村官参与村级具体事务,对部分优秀的,直接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让他们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积累经验、锻炼成才。大学生村官项玉君先后担任村情复杂的炉头村、横路村党支部书记,极大改善了两村面貌,被提拔为涌泉镇人大副主席。

对便民服务型大学生村官,着力培养为民办事的专业技能,由机关事业单位业务能力突出的干部担任主要帮带导师,指导业务工作开展。并安排到镇“三中心”,便民服务窗口等进行轮岗,加强实践锻炼,熟悉工作流程和性质。通过结对帮带、实践教学、志愿服务等形式,提高大学生村官专业技术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蒋雅君、夏玲芳、冯兵胜大学生村官考入了事业单位队伍。

对创业富民型大学生村官,提供人员、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的热情。一是建立创业顾问团。聘请优秀企业家、农村致富能手等担任创业导师和技术顾问,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引道路,随时解决村官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二是建立学习平台。组织参加syb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大讨论,促使大学生村官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同时,在“忘不了”专业合作社、梅尖山橘场、葆隆食品等企业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村官学习水果种植、管理及合作社经营等技术。三是提供创业帮扶。与市人劳局、市农村信用联社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村官创办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目前,我镇大学生村官共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创办网络餐厅1家,农家乐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

(三)建章立制,完善管理,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规范的管理是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今年,我镇出台了《涌泉镇大学生村官分类培养十项制度》、《涌泉镇大学生村官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十项制度》对镇、村、大学生村官各自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加强了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考核办法》分共性项目、个性项目、组织评价和群众公认度、奖励加分四个方面,综合考虑了镇、村两级重点工作和大学生村官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民主监督、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等多方面的因素,为全面考察大学生村官打下了基础。同时,我镇按照跟踪考察、动态管理的要求,对大学生村管实行工作周志、实绩月评、季度检查、年终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三、大学生村官管理与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践来看,我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较好作用,培养使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大学生村官参与村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我镇历届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仅1人是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其余都是通过任命的方式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民委主任助理。在工作岗位上缺乏村民认同,在目标任务上没有明确要求,以致个别大学生村官镇、村安排什么就干什么,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工作“文书”化,承担了大量应当交由村文书完成的事务性工作,如做会议记录、建工作台账,报送材料等琐碎事项,真正以村两委成员身份主抓的工作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官的成长。

二是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动机有较强过渡化倾向,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不景气、高校扩招等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另一方面,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各级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双重驱动下,大学生报考村官的目的性更加现实和功利,多数人将此作为职业生涯的一个过渡,对自身的大学生村官身份缺少认同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村官们在思想上扎根农村,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是大学生出路选择有待进一步拓宽。明年2月,第一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就要满两个服务期。往后,历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要逐年有序流动。从我镇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选择还比较狭窄。大家都将目标定位为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每年的行政、事业单位考试,大学生村官无一例外都会报名参加。在其他出路上,有5人正在尝试自主创业,1人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任职,至今没有1人以自主择业的形式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他们出路问题的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涌泉镇对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是要设岗定责,强化培养。大胆给大学生村官搭台子压担子,根据他们学历专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结合所在村实际,参与村级班子实质性分工,每个大学生村官至少独立分管一条线的工作,让他们直接参与具体工作,在处理村务中提高能力,树立威望。同时,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农村政策法规、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配强导师,做好传帮带工作,在他们遇到具体困难和问题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多教方法、多出点子,增强大学生村官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农村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