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缺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走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无法与城市小学相比。就以我校目前的状况来说,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器材也买进一点,但是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就连教材都没有。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是很难得到改变的,这也是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2.兼职体育教师较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
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低年级4节,中高年级3节,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就专职教师而言、在冬天的寒风、夏天的烈日下都不大愿意上室外课,更别说兼职教师了。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连最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很少经历过专门体育教学培训,因此体育课也就成了活动课。近期内难以保证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3.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由于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不太规范、器材少,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没有得到改观,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4.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即:教师是主体,教学中过多地主导;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少,运动量又小,因此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再一个是学生缺乏创造性、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安排的内容多又难,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学练时间,约束了学生思考、探索等客观因素。
二、如何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1.适应教育教学大纲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的《体育与健康》规定:体育课“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推进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关注健康意识,促进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①因此,根据新课标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定,体育教育教学应该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的一大趋势。
2.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联系的群体,他们都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现代教育发展强调个体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所以,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小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主导与主体统一的教育教学方式。第二,信息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具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人才,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培养有创造性的、丰富多彩个性的人,也需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三,现代教育的个性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农业社会的教育目标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而且要培养发展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既是人才的培养,更是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适应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设置,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有用的人。
3.不断满足多元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来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基于多元教育理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因此,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该摒弃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革新教育理念,开拓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断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尽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关注到学生个体、关注到学生需求、关注到学生未来发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适应学生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多元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多元需要。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网,2010-7-20.
参考文献:
[1]孙宝全.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赤峰学院学报,2012.01.
[2]高枫.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探析[J].体育教育,2012.03.
一、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之前的教学都是老师自己安排教学内容,老师主要就是为了应付学校的领导,所以教学成绩的考核主要由老师进行安排,学生的学习平淡无味,这样的教学也就没有质量。小学体育课是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方法,老师没有很好地安排时间学习,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没有上课,在最后考核的时候都能通过,应付了事,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小学体育老师的要求不严格所致,给体育教学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又是因为学生和环境所导致的结果。
二、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在体育课堂上允许学生自由结合
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主动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健身操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发挥各自的主动性,这样可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
2.加强对学生群策群力的重视
【关键词】 小学体育 教学特点 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68-01
前言
在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下,如何利用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水平,是目前小学体育老师共同的职责和任务。小学体育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包括游戏性、趣味性、启蒙性等,小学体育老师应该抓住这些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 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1.1 游戏性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以游戏为主的人生阶段,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学也应该具有游戏性的特点。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动作密切相关,比如奔跑、跳跃、攀爬等,灵活、活泼,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
1.2 趣味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虽然在含义上和游戏性相似,但是它与游戏性有着根本的不同。游戏性主要是表现在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变化,而趣味性主要是表现在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但是,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很好地调动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小学教育的趣味性也融合在很多体育教学内容中。
1.3 启蒙性
启蒙性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小学生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还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良好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质,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及人格。
(1)小学体育教学培养了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小学体育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小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小学体育教学促进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首先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小学生大脑的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小学生的大脑机能,为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活动对促进小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再次,小学体育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勤动脑的良好习惯。
(3)小学体育教学培养了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众所周知,体育是具有竞争性的,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胜利。小学生在相同的比赛条件或游戏条件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取得胜利,是形成他们竞争意识的一种良好的历程。
2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方法
2.1 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教学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特点,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性教学。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好奇、喜新、求趣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缺乏耐心和理性等缺点,因此,小学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能使用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会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厌烦。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性教学,诱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启发小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不单单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知识去理解。教师应该亲身投入到小学生的练习活动中,营造一种师生共乐的欢乐气氛,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小学体育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快乐情境,并以游戏的趣味方式给小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就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2.2 优化体育教材,改进教学模式
体育教材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依据,单一重复的体育教材会让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而灵活、有趣、多样的体育教材就会诱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小学体育老师根据小学生身理和心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教材,给小学生展示合适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小学体育老师还应该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对游戏化练习方法的研究,比如接力、追逐、各种跳跃的仿生练习等,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
2.3 注重个体差异,改进考评方法
小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小学体育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难度和进度的体育技能学习,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体育技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小学体育老师还应该改进考评的方法,多观察、多留心每一个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善于发现每一个小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小学老师还可以通过小学生对技能的演示,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从而使小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体验体育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具体来说,小学体育老师应该采取针对教学效果而进行评定的效益评估法,既要考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考评他们的进步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小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
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龄段学生的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包括游戏性、趣味性、启蒙性等。小学体育老师应该认真分析和掌握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通过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教学;优化体育教材,改进教学模式;注重个体差异,改进考评方法等方式,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帅.抓住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0):331-331.
[2] 胡明光.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版),2011,(5):194-195.
[3] 张春生.浅谈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189.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教学应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整个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体育技能教学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是提高自身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要结合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按时锻炼的自觉性。在强化自我锻炼习惯养成的同时,对体育训练的时间和运动强度不做硬性规定,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循序渐进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及时指导,培养学生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学生主动积极以参与锻炼,使自身素质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这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孩子们在未来的成长中终生受益。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步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养成参与运动的良好习惯,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自觉的运动的意识。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孩子们提高更广阔的学习与实践机会,让体育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教师可随时把孩子们引入国家级体育比赛的“现场”。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增强科技含量。对于受条件限制的体育活动项目,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课件把运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反复演示,有重点地作进一步讲评。现代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交叉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实际情况,呈现出教学多元化的局面,有效提高边远地区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辅助的体育教学方法,通过动态化演示等多种手段,比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一些体育科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国内外体育事情直观搬上讲台,把重要的体育信息和相关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有效丰富体育知识的时展内涵。设计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把体育课程教学与学习兴趣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课件促进学生对现代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增加提高体育技能的实时学习机会。
三、教师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体育教师,无论掌握的体育技术多么全面,综合素质始终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客观的影响。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总是希望教师给予更详细的解答,对此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对每一项目详细讲解,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项目只做简单回答,这样会给孩子们造成误解,所以教师不可偏颇,要以爱心和责任心赢得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师教学态度和亲和力及其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师德,不断扩大自我的知识面,使体育教学过程得心应手,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体育教师要跟随时展的步伐,开拓信息渠道,逐步丰富体育方面的新知识,有创新能力,用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技术,为学生营造热爱体育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关键词:小学体育 游戏 现代信息技术 评价体系
寓教于乐,快乐体育这是新课改下对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营造愉悦的氛围,以激起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愉悦身心、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序发展。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来实现寓教于乐呢?对此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设计体育游戏活动
小学生年纪小,活泼好动,特别喜爱游戏活动,而体育活动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体育游戏活动结合了小学生的特点与体育的学科特征,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将那些原本枯燥而抽象的体育理论知识寓于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之中,这大大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更加能够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从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更加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理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如队列的训练,许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又碍于教师的权威,而不能不参与,所以就机械而消极地参与,这会影响到活动的效果,而且还会消磨学生的积极情感,而使学生逐渐丧失对体育学科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设计趣味的游戏活动,如原地四面转法,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将训练场地布置成热闹的十字路口,有许多的行人与车辆,让学生来当一次交警,亲自上阵指挥交通。这样的游戏活动更具趣味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张,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在快乐的游戏中自然就会熟练地掌握原地四面转法。
二、贯彻落实因材施教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却有着与成人一样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在身体素质、生活阅历、认知规律、接受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一刀切,采用一致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与手段,这样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抑制学生的思维,只能让学生成为体育活动的被动参与者,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无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教学思想就是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那么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尊重学生在身体、智力、非智力等方面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让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体育训练活动中来,真正地参与活动、享受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全体参与,全面发展。
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如男女生的差异,或是个别学生身体素质差,在完成某一动作时就要提出不同的标准与要求,既要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激励学生前进,更为重要的是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说要制订符合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与需求的目标与方法,让学生技能上有所进步,身体有所增强,让每个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得到长足发展。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带来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中,还原体育学科的生动与活泼,使其更具实践性与操作性。可以将那些语言所难以讲解清楚的技术性动作要领以直观的图片、动态的视频展现出来,这样更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上的刺激,能够将理论用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出来。
这样的教学改变以往枯燥的理论讲解,使得教学更具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如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动作,如果只是进行讲解配以相应的示范,但并不能将整个动作逐一进行讲解,也不能将瞬间完成的动作进行全面讲解,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利用其定格、重复等特殊功能,将瞬间完成的连贯性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小动作,逐一加以讲解。这样的教学图文并茂,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而且更能规范学生的动作,为今后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让学生观看一些奥运会、世锦赛等,这样可以将我们的体育活动与时代、与社会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增长学生的体育见闻,同时也可以激发与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关注体育,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四、构建有效评价体系
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并不单单是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学习的检测,便于学生全面认识,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情;同时也是新的认知活动的起点,可以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只重结果的评价方式,要构建以兴趣为先导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纳入评价体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这对于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过多地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于某个动作的完成程度,而是要关注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完成,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这样就会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激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让学生身体的运动细胞活跃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不再把体育训练当作一个任务,而是一种自身的需求、一种喜爱,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学科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功效,才能让学生爱上体育学科,爱上体育活动。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小学生的心理角度入手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采用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开体育活动,这样必定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快乐体育。
参考文献:
[1]谢辉.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寓教于乐.教育教学论坛,2011(6).
[2]王冬梅.如何让小学体育更具趣味性.新一代,2012(4).
从教学任务来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必需的知识、技术、技能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将已经学会的知识、技术、技能等进行提高以达到更高的水平。由此看来,教学可以看作训练的初级阶段,只是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训练面对的是一部分学生,广大教师不妨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基础知识与技能等认真扎实地做好,将其中身体素质较好、基础学习较好的学生挑选出来对其进行训练,这样在训练中对基础的技术、战术的训练就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但是两者的任务和对象是不完全相同的,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甚至使用不同的教具等。
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动作概念初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动作、提高动作阶段;动作定型、熟练运用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学生技术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身体机能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一阶段,形成动作概念初步掌握动作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是一无所知阶段,大部分人对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所以在这一阶段一般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练习,让学生建立基本动作的概念,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从而让学生形成动作概念,初步掌握动作。小学生对语言特别是专业术语理解较差,而且每个学生理解力不同,因此,老师要尽量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去阐述并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观察动作、分析动作,以便更好地掌握动作,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如徒手练习、教具的使用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教师的示范动作可以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形成最直观的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动作的正确与否,所以教师的示范一定要标准,这样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形成动作概念。
第二阶段,改进动作、提高动作阶段
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练习,在配合教师更加深入的动作示范时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的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作,及时发现错误动作并加以纠正,以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技术动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的方法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例如,篮球教学中,对各种传球动作的技术进行对比;田径运动中对跳高与跳远的助跑技术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相同与不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在完整技术教学与训练中,通过对技术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个技术中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的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这一阶段还要注意防止学生因心理膨胀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形成错误动作。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经过了第一阶段枯燥乏味的大量练习后,在这一阶段水平会明显提高,这个明显的程度是大家和学生自身能够体会到的,再加上老师、学生不太恰当的表P与夸赞,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开始飘飘然,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特别是和水平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更加有理由相信自己“无所不能”,从而就会不断炫自己的技术,往往这种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刚刚形成的正确动作变形,一旦形成错误的动作、习惯后再进行纠正的话就很难了。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干预。
第三阶段,动作定型、熟练运用动作阶段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正确的动作,这一阶段通过反复练习和细节优化使学生的动作定型并能熟练运用。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已经定型能够熟练运用,能准确地熟练完成动作。动作到了机械化阶段,但是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技术的提高过程并没有结束,而是将通过细节的优化不断进行完善。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和训练水平等条件。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技术动作等各方面的水平,进而切实提高学生成绩。
教学虽然是以初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等为主,但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训练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也是教学的过程,所以教学与训练相辅相成。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切勿以训练为中心而忽略了教学工作,良好的教学可以为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科学的训练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家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总之,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体学生掌握更多符合自身条件的技能,更好地锻炼身体,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1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体育场地器材利用率低下
当前,伴随着国家政府的出台政策及重视,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但目前学校体育并未真正地得到足够重视。我国部分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全局中“短板”问题日益突出,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体育教学模式落后,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实践体育课程活动当中,由于部分体育教师往往只单单重视学生技术和技能是否已达标,而在心理健康的指导方面非常欠缺,导致学生往往带着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进行体育练习,这完全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除此之外,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体育教师应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提升体育质量的核心内容,然而部分体育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在课堂教学方面仍然无法一时改变传统的教学陋习,填鸭式教学现象认为普遍,往往注重技术动作要领的强化培训,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养及个性化发展的培养。至此,如何切实可行的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积极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成为我们一线体育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2体育校本教研氛围不浓厚,课程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
校本教研是推进和实施体育教改新课程的有力途径,是提高教学工作者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然而在体育校本教研管理机制中,我国小学体育在教研管理体系方面仍然有失,校本教导监督不严、教研组管理部协调不合理、各体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校本教研管理体系不健全、在例行的体育校本教研氛围不浓厚等等都导致在实践的体育教改方面面临着“碰壁”的情况,种种问题层出不穷,致使在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体系方面也出现了或重或轻的问题。在教师区域性缺编问题上有待及时更新和改进。体育教师总体的缺编、体育艺术教师结构性缺额等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体育锻炼观念落后,体育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小学生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对于体育锻炼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劳动干活、走走路、做做事就行”的阶段。而学校受制于教育评价的影响,因为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所以也就自然地忽视了体育教学,而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了文字课上。除此之外,当前我国中小学,几乎就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大部分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都是“半路出家”的,或者是稍微爱好运动的非师范类学校毕业改行教师,或者是一些部队转业安置的教师,甚至更多的还是采取语数老师兼任的方式。而这些体育教师大多没有经过长期的专业培训,缺乏基本的体育教学常识,更别说知道多少体育医学、体育心理等方面的理论性知识了。何况,从事体育教学还存在评价、晋级的短板,更是难以吸引年轻教师向体育专职教师转型。
2合理设置课程门类,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早在2001年教育部所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是说学校有权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因为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是千差万别的,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有自己喜欢的课程可上,开始单一门类的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需要,所以要想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就必须合理的设置不同门类的课程,以此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方面学校应将校本课程设计成两种形式,一是自选式校本课程,学生根据学校开设体育校园活动,自主选择哪一项体育课程,同时,学校也会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增开新的校本课程,自选式校本课程就是要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样特长。它主要满足了不同学生需求。二是嵌入式课程,一年级开设健美操,文明礼仪;二年级开设花样皮筋和编唱童谣;三年级开设跆拳道和武术;四五年级开设花样跳绳;六年级是科技制作和劳动实践。嵌入式校本课程就是要满足学校特色发展需求,通过嵌入式校本课程浸润学生的灵气、朝气、正气。
3挖掘教师的资源,按需配备师资
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只有配备合理,才能让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的编排教材、组织教学,学生才能学友所长,以此提高体育、艺术教师配备水平。在配备兼任教师时必须做到:课时相对集中,确保每位教师每周兼任课时大于8节;跨年段兼任体、音、美课时;参与体、音、美学科的教研活动及培训;没有特殊情况,体、音、美专业毕业的教师原则上不得转岗或兼任其他学科,已经转岗的应转回原学科任教。加强体育、艺术教师培训培养。体育、艺术“人人”工程。重点推进三项“人人”工程。一是通过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学习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通过竞技与群体结合,以“3球、3跑、1操、1器(3球指篮球、足球、乒乓球三大联赛;3跑指田径、定向比赛和冬季长跑;1操指健美操比赛;1器指器乐为重点),举办市、镇(街道)、校三级联动的学生体育、艺术赛事,让学生广泛参与到体育、艺术活动中来;通过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艺术特色项目,让每位学生每年完成一次体育达标和艺术素质测评。总之,我们经过多种途径的筹措,所涉及的每一个科目都有教师任教,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奠定了基础。
4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众所周知,很多孩子是凭一时兴趣而对体育产生兴趣的,三天热闹没兴趣,就不再愿意学习了。学生是希望得到别人肯定和赞赏的,体育教师可通过展示—激励—进步—再激励—再进步以此来体现孩子成长的基本心态。为此,体育教师可为学生搭建各种体育形式展示的平台,首先我们将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根据体育学科中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设置主题展示月活动,构建体育艺术特色人才基地建设工程,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建设学生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基地,依托现有普通中小学,努力建成3所学生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基地。建立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制度以及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除此之外,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规范办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证体艺课时。强化日常体育艺术教学,巩固教学基本建设成果。创新教学模式和活动载体,尝试用学生自愿申报与个性特长相结合的方式,打破班级授课制,以年级段为单位,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开展分项教学。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育、艺术活动。完善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制度,科学设计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和评分标准,引导学生自觉强化日常体育锻炼。
5以体育文化节为介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体育文化节是广大青年喜爱的娱乐活动,使学生在体育训练的同时享受到体育游戏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满足体育活动的欲望和需求。每年举办全市学生运动会和艺术展演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中小学生艺术节。校本课程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它延伸了国家课程内容,拓宽了育人渠道,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了学习内容多样化,师资来源多样化,施教地点多样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从而达到人才培养多样化,尖端化。因此有人说学生成长在课堂,成才在课外。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每天锻炼1h、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使体育锻炼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建立全市中小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制度和以生源初中和生源小学为单位的学生体质监测公告制度,每年对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结果进行通报。开展中小学生运动处方试点工作,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相适应的运动锻炼方法。
6结语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体育已全面向素质教育转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因此,学校要不断重视和加强体育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学要渗透思想品质教育
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不难看出,课标中把运动兴趣作用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练习感兴趣的时候,就会认真听讲,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练习的时候就会积极参与,一丝不苟,刻苦完成,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练习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心不在焉,马马虎虎,被动应付,从而影响动作完成的质量,结果事倍功半。
体育运动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运动兴趣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后天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已有的体育运动兴趣比较有限,并且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但学生已有的体育运动兴趣可以改变和发展,新的体育运动兴趣可以通过教师教学上的引导去培养、发展、巩固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实现终身体育目的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正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形成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让每一个孩子都终身受益。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有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在这两者之间,体育课外活动是帮助学生实现健康的主要途径,体育课是帮助学生实现健康的手段。只有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体育课学到的知识技能,培养自身的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和热爱,持之以恒,科学地坚持体育课外活动,才是健康的源泉。同时,体育课外活动,其组织方式灵活.分散,内容丰富多样,有利于针对不同的群体,有利于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有利于按照学生的兴趣,达到自觉锻炼的最佳方式,它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措施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一个人终身体育观念与意识的最佳选择。
所以,要实现终身体育目的,必须在学校教育期间,加强体育课外活动,让孩子们每天能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养成终身锻炼与学习的习惯,并且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4月刊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 协调性
协调性指身体作用肌群之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在此过程中,小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都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及终身体育的养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协调性的重要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上,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上课精神不集中,协调性相对不完善,所以在课堂上接受的能力和接受的程度不是太令人满意,如可提高体育课堂上动作学习的效率,关键是跟小学生的协调性有关。而小学生动作协调性如何,对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小学生动作协调性,从我们的课堂抓起。当前全国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体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协调性是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具体反映,因而注重学生动作协调性的培养和锻炼,就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一项具体措施。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是通过传授、指导学生进行动作练习的,组织肢体运动,已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动作协调性,既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小学生协调性的培养与教育。
我们学校和家庭应共同重视,学校和家庭都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各项体育锻炼。如果学生的协调性没有根本改善,他就会有一种排斥的心理,也会想尽一切办法不去练,不去靠近它,即使我们强迫他们去联习,效果不会很好,成绩也不会提高。但在体育教学中有一个显著特征,要积极为学生锻炼动作协调性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有时间、有条件积极开展各项有利于培养学生动作协调性的活动。课间和课余相结合,小学生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组织一些活动,如广播操、韵律操、舞蹈、正反短绳及做小游戏等。
三、如何提高小学生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改变已习惯动作速度与节奏
在体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人高抬腿和三步上篮都是同手同脚,小学生的协调性不好,属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长时间养成了上下肢不协调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重点培养学生上下肢配合的习惯。方法有:(1)单脚起跳摸高,让学生用相反的动作练习,本来用右手的偏用左手,本来用右脚的偏用左脚,经常指导学生采用单脚起跳的训练,让学生找清起跳腿和支撑腿,自己感悟上下肢的协调用力,对培养学生的上下肢配合习惯很有帮助。(2)双脚原地起跳摸高和跑动中双脚摸高经常指导学生采用双脚起跳的训练,利用左右手交换摸高,反向完成动作,自己感悟左右肢的协调用力,找清协调用力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上下肢配合习惯也很有作用。
2.利用各器械做各种练习
指导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预先提高身体各器官机能,在运动中发展他的节奏感、空间感和协调性。进行拍跨球练习,要求一拍一跨,脚不能挪动,上身要保持垂直,节奏要均匀。跳绳也是训练协调性的一种好方法,要求速度均匀,不能忽快忽慢,手和腿的动作要协调一致。还可以利用单双杠采取不同姿势纠正协调性。
3.以游戏方式完成复杂动作
将生硬的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游戏形式代替,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动作技术、技能,以及在复杂条件下合理运用动作技术、技能的能力,让学生在玩玩乐乐中轻轻松松完成教学任务。协调性不好,属于感觉配合统合失调,要以运动训练为主,因为运动能力是一个人参加各项活动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协调性有很大作用,因为兴趣的形成与发展的好坏跟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好坏相关联,尤其跟体育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兴趣的广博性和专业性及是否有广博的理论功底分不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自身具备这种素质,给学生做好榜样。手——眼协调性,如上抛接球,要求两脚站稳,双手上抛球过头,并用双手在胸前接球做一个游戏性动作。
4.通过表演达到效果
体育教材中的基本体操、跑、跳、投、游戏等重要教学内容,无不起源于生活。因此可设计生活原型的活动,让学生乐学。如给自行车打气,工人加工石头,搬运工人推板车,司机把握方向盘等日常劳动生活的原型动作练习,学生特感兴趣,运动中始终情绪高涨,他们不但注意动作的节奏,还会十分形象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
综上所述,小学生动作协调性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占主要地位,它直接决定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前途,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应该重视对每一个小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但需要学校与家庭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学生主体的配合、参与。体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好地为今后的体育教育教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科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