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范文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

第1篇: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范文

【关键词】减负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77-02

一 中小学生减负的必要性

“减负”,顾名思义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在减负过程中,一方面,减轻学生承受过多的负担;另一方面,减负不意味着放任不管,更不是只管“减”,不管教学质量。减负是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减轻学生负担。减负对于现代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1.增强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激烈,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眼睛近视、驼背的学生越来越多,一部分就是由于沉重的学习负担造成的,一些学生有叛逆、逃学等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都是为了逃避沉重的学习负担。适当地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

2.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随着学生书包的逐渐沉重,学生的成绩也在不断上升,在一些国际性的数学、化学、物理等竞赛中,中国学生总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人们感叹中国学生会学习的同时,却对中国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质疑。如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实际交易中却不会算账,或在英语交际中不会说、不敢说,出现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而怎样实现成绩与能力的正比关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减负和教学改革等途径,我们正向素质教育迈进,减负对于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3.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减负使学生处在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有积极的意义,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 学生减负难落实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开始,一直提倡对于中小学生减负,但实际上,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例如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书包就有十几斤,作业需要写两个多小时,而且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很随意,做80道口算题,家长抄题;或发几张试卷做完家长签字等。减负为什么这么难落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校、教师对于减负的尺度难以把握

中小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学习就较轻。而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对于知识点的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在实际的减负措施的执行中,减负的尺度较难把握。

2.家长对于减负的不理解

例如,小学下午上两节课,一些家长则认为学校不负责任、对教学不重视。一些老师教学方法灵活,结合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作业安排。家长反而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质疑。学生一旦在学习上有不如意就归结为老师不负责任。即使学校认真的落实学生减负工作,家长也会课后找辅导班、家教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家长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思想阻碍了学生减负工作的落实。

3.素质教育的形式化阻碍了学生减负的落实

素质教育的提出提高了社会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视。然而在实际中,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学生的升学、人才的选拔等还是以应试为主。成绩在学生成长、成功的道路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使素质教育很难落实。

三 将减负落到实处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可有效落实学生减负工作。

1.改变观念,落实改革

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客观的、理智地看待学生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不以成绩看人生,不用成绩来肯定或否定一个学生的学习。同时,教育改革应重视教学考核、学生选拔等方面的改革,淡化成绩在教学评价、升学考试中的影响,落实学生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结合的教学方向。

2.认识学生减负的必要性

重视对学生减负必要性的宣传,使学生家长等群体充分明白和理解学生减负的必要性,并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学生减负工作的落实。

3.改革和优化教学方式

改革、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最大程度的掌握学习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尽可能拓宽学生对教学知识的认识、领会程度。

4.优化作业设计

现代教学中,学生作业多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对于作业的检查、批改却不认真落实。一方面,代课老师的教学任务重、事务繁忙,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大批量作业的批改、分析。另一方面,学生的作业量大,批改任务过重。因此,大部分老师直接在学生作业后面写个“阅”字了事,或是不管是否正确画个“√”完事。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不能通过作业及时地发现、纠正,导致学生做了大量作业后仍然不会,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所以,优化作业设计是落实学生减负工作的关键之一。(1)确保学生作业适量化。不要作业聚堆,致使学生不读题、不思考,胡乱应付了事。(2)注意作业的质量,对知识点安排有针对性的作业,确保学生能认真完成,并且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批改。对于学生作业中的错题进行总结分析,可单独给学生巩固知识点,也可将全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即使没有太多的作业,学生也能很好地接受知识、应用知识。

四 结束语

学生减负任重而道远,将这一工作落实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方面,要确保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提高人们对于学生减负工作的支持度。另一方面要淡化成绩的影响,实现公平、公正、灵活的教学评估制度,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促进学生减负从理论走向实际。

参考文献

[1]仓学斌.小学生减负切莫“治标不治本”[J].中国西部,2013(27):15

第2篇: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35―01

从长期以来的实践来看,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不能单凭教育部门、学校的上下努力,也不能过分地依靠社会和家庭的力量。而应该坚持多管齐下、整体行动、治标治本。应全面地审视、把握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以综合化的手段去应对、解决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健全和完善“减负”体系

1. “减负”政策的保障。一是加强“减负”政策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会议、文件、培训等各种载体渠道,广泛宣传“减负”的作用和重要性。实行“减负”政策公开制度,定期在学校宣传栏、公告栏、校园网等平台上进行公开。

二是强化督导检查。由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主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减轻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检查工作小组”,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切实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是制定专项奖励政策。设立专项奖项,表彰那些在“减负”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有创新措施、有表率作用、有优异成绩的学校和老师。

2. 改革考试评价和考试制度。为了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性竞争,近年来,国家进行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尝试,将学生的平时成绩、综合表现与考试成绩综合起来考虑,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限性。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升学竞争的压力,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走向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要想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要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这势必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因此,应考虑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对教师进行更系统、更专业的培训, 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就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强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训,致力于职业道德的提升,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如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交流,使他们具有现代化、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并有能力辨别传统教育中什么是优秀的观念、什么是落后的观念,也使他们在面对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时能够坚决抵制,而不是盲目地跟从。

再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没有认真学习过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以及有关专业知识的教师,就谈不上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也谈不上掌握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更谈不上提高授课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领域内减轻负担。

2. 优化作业结构。对小学生的作业进行精心设计,优化作业结构,减少作业过程中的无效劳动,是“减负”的重要环节。为此,应改变目前主要由任课教师为全体学生布置统一作业的做法,改为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必要的作业,加强作业设计把关,努力体现重点、难点、多样性、层次性,达到“减负提质”。

首先,有重点地布置作业。其次,作业的形式要有多样性。书面作业,口头作业作业等,观察型、讨论、思考型作业、形式多样灵活;既有知识的记忆,又有探索发现,既有知识的现实应用,又有现实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再次,应分层次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应该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类型”。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要控制作业的总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间。巩固和掌握新学的知识、技能是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

3.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备课是上课前必须要做的功课之一,应该加强对教师备课的指导。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案,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和“同课异构”等方式来提高备课的质量。

第3篇: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范文

1 佳木斯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现状

国家在几年前就已经了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各级地方的教育部门也都在进一步强调落实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减轻的工作。然而,在佳木斯地区,还是存在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超重的情况,个别的学校不但没有减负,反而形成了加负的现象。

第一,中小学的学生在学校时间太长,有很多学生都是在早上六七点钟就去学校,到晚上十点以后才放学回家,全天的课程非常满,甚至还在晚上加自习课。

第二,中小学教师给学生留的家庭作业太多,相关的数据统计,很多学生每天都要做两个小时的作业,甚至时间更长。毕业班的作业更是多不胜数,使学生每天回家都沉浸在如山的作业中,进度慢的学生前半夜都可能完不成当天要做的作业。

第三,学生的教材辅导材料太多,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资料,不光学校给订购,每个班级的老师也会让学生买规定的资料,甚至有的家长看见好的资料也会给学生买。各种课后辅导、资料大全等各种各样的资料已经完成充斥了学生的书包,让人看着都头疼,这也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负担太重。

第四,学校组织的考试太多。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估方式就是考试,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有很多学校每隔两三天就会组织一次考试,周考、月考、章节考,还有模拟考试,联合考试,会考等等各种名目的考试,让学生每天都沉浸在考试中。尤其是年级越高,考试也就越多,学生担负的学习任务更是沉重。

第五,课程的辅导太多。在佳木斯地区,存在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的周末就一直沉浸在各类的培训班中,除了文化课的辅导班,还有兴趣辅导班。就连寒假暑假,学生也没有过多的休息时间,对身体的健康更是不利。

第六,教师带来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很多教师会课堂上都会有惩罚的措施,如果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不好,或者考试没有考好,都会遭受到教师的指责甚至打骂,有的教师直接按考试的名次进行座位安排,并对学习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进行讽刺,谩骂等情况。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面对学习的时候也会出现逃避、恐惧的现象,甚至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等情况,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 减轻佳木斯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对策措施

2.1 操作层面的对策

2.1.1 改革教育管理。首先,必须理顺各部门的管理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及“管理真空”现象,实行统一管理。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教育管理社会化、社会管理统一化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保障。其次,在学校内部,也要对教学质量评估方式、教师工作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必须对评估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变封闭为开放,将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

2.1.2 完善课程设置。要想真正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要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科学的安排,对意义不大的课程进行相应的精简,内容相似的课程也可以进行合并,分阶段进行教学,对于没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也要做出删减,使中小学的课程层次感分明,能突出学习的重点。

2.1.3 改进课堂教学。谈“减负对策”提的最多的就是“提质减负”,“提质”从何而来?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就成为关注的焦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会呈现一个波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自身的规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1.4 优化作业设计。长期以来,教师在研究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指导学生怎样完成作业方面做得不够。由于有现成的练习册、作业本,又没有作业时间限制,教师留作业只说多少页、多少题,随意性很大。再加上重复性作业和惩罚性作业,使得作业量大一直是学生过重负担的主要成因之一。压缩作业总量,降低难度对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固然重要,但使作业变得更富有创造性、趣味性,从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却更重要。

2.1.5 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是“减负”的关键。过去教师要在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教师要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增强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让校长和教师变被动“减负”为主动为学生“减负”。

2.2 观念层面的对策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除了操作上和制度上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外,人们的观念乃是“减负”的最后堡垒,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

在教育价值观上,应该明确人是教育的核心,最理想的教育价值是人的完善发展。不只看近期,更要看长远、看终身;不只看少数,更要看多数、看全体;不只看分数,更要看全面的素质。对待成绩,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教会学生用平常心看待,能客观地查找问题,寻求解决和提高的办法。

在人才观上,要破除学而优则“才”的观念,不能认为只有成“家”才是人才,要承认每个人的素质潜能各异,各人成长的道路不同。用一个统一的“高分标准来要求、塑造每一个人,这既不科学,又失之公正。学校和教育部门要改革评价制度和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有奔头、有作为。

第4篇: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范文

要想真正做到减负,我们的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几方面就要携手共进,哪一环脱了节,孩子们都不能真正地被“减负”。

一、正确理解“减负”的意义,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有人认为“减负”是减少学生的学习、写作业的时间,也有人认为“减负”就是减少上课的内容、课程减少之类的,这些理解都是有偏差的。对“减负”没有正确的理解,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其实,“减负”是要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更小的压力下,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知识结构要更为科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要更为合理。这才是“减负”的真正目的,而决非肤浅的理解为只是为学生松绑,让学生舒服一些。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认识到减负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为学生“减负”,教师要发挥重要作用。“轻负担,高质量”是为学生“减负”的有效途径。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改革,总结出在课内、课外有效可行的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与教师紧密配合,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快乐。同时要进行精心的备课,达到重点让学生牢牢掌握,难点能使学生彻底解决。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教学特点,设计出新颖、富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向课堂教学要效率。严格控制作业量,精心安排,注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欢迎的作业。

二、学生“减负”,家长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推进素质教育,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自己不要为孩子增加学习负担,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正确引导孩子利用好大量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即减轻了孩子学业负担,又让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切不可把家长意愿强加给孩子。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盼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父母不惜财力、物力、人力,精心去培养孩子,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剥夺了孩子的礼拜天、节假日去上音乐班、美术班,名目繁多的各种补习班的学习,使孩子累得够呛,结果是很多孩子怕过星期天和节假日。

因此,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们要有一颗平常心,真正尊重孩子,关心孩子,不苛求孩子。我们要帮助孩子合理利用时间,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鼓励孩子多锻炼身体,从而有充沛的精力来学习,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良好学习成长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教育中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一考定终身,单一的升学考试制度伴随了我们多年。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减负”的效果。如果学生评比还是以分数,学校评比还是单一的升学率论,考试制度和方法不去改革,那么“减负”就变得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所以应逐步出台并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能够从根本上让家长和孩子轻松起来。另外,要大力加强和规范对教育培训市场的管理,真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第5篇: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范文

12月2日上午10点06分,新浪微博认证的“宁波效实中学”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信息:“本周升旗仪式,宣布了2013年高二高三首批超班级学习绿卡和获得高一高二首批单科超班级学习蓝卡申请资格的学生名单,周千红校长为绿卡获得者颁发卡证。”

这里提到的“绿卡”实际上就是“超班级学习卡”,是学校对学习成绩一流的学生的政策性“奖励”,这些学生通常都是我们常说的“学霸”,拿到学习绿卡的学生“在上课期间可自主选择在教室上课、其他班级上课或是去图书馆阅览室自修;实施弹性作业;除学校组织的大型考试外,其余测验可自主选考或不考”。而“蓝卡”则是为高一高二的单科优秀生设置的。

其实早在2011年,效实中学就已经进行了“绿卡制”的大胆尝试。“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很多学习的内容都已经掌握。其实,老师也知道他们都懂了,可是,他们还是得坐在教室里。”宁波效实中学教务处主任杨继林说,由此,他们萌生了一个想法:给这些学生自由的空间,给他们自。

无独有偶,在国内其他地方的一些学校,尤其是江浙一带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类似于“免做作业券”“无作业日”等鼓励优秀学生的报道屡见报端。

2010年,镇江新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就发明了“免做作业券”等一系列措施,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校得到了推广。而拿到“免作业券”的同学的积极性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得到‘免做券’的孩子来说,已经掌握的单词何必再去抄写呢?而对于没有掌握的孩子,抄单词是不可避免的任务。”发明这一方法的英语老师如是说。一时间,网友直呼“老师们是民间减负高手”。

教育改革不应该只做表面功课

8月2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零起点”教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规定。

“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这些“颠覆性”的新规颇具眼球效应,有媒体甚至用减负“国十条”来形容这一规定的力度。“国十条”涉及的条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直接相关,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相信孩子的书包一定会轻松不少。但问题是,减负的突破点在哪里?“国十条”涉及的问题其实都是表象的东西,没有触及基础教育的软肋,教育的思路和制度不改,孩子们的压力就难缓解。

说到减负、教育体制改革,一些专家学者就头疼,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讲了多少年,改了多少年。但目前的现状是,学生的负担被越减越重。

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我们的小学生上学有一个滑稽的现象:很多小学生的书包都不是背的,而是手拉一个小拉车,上边放着书包,拖到学校。

这样的景象绝对不是偶然。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在当下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校都陷入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下,学校关心自己的升学率,老师关心自己的教课效果,家长关心孩子的发展需要,在这样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唯有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来保证知识的掌握。说到底,还是忽略了孩子本身,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教育思路需多方面积极探索

“学习绿卡”“免做作业券”等一系列措施的尝试,的确让我们眼前一亮。老师们根据学生的特点(至少是学习上的特长),适当放松对部分学生的约束,给予其独立选择学习环境和课程的权利;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免除作业和考试的累赘,使其利用更多的时间自由学习。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对学习能力强、主动性强的学生的潜力挖掘,对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解放。这才是因材施教,孔老夫子当年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对于这样的做法,有的家长、老师持有怀疑的态度:“一般只有在大学里会听到‘免修’二字,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数、外,在中学进行‘免修’,这项改革是不是太大胆了?”

“这样的‘解放’会不会变成‘放松’,导致心理上的优越感?”“课程衔接没有问题吗?基础的东西会不会被放弃?”

家长和老师们的担忧其实也是合理的,难免有学生在受到“优待”之后会得意忘形,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放松的同时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

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特长尽可能地发挥到日常的学习习惯中去,教育和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发展。

当然,不可能一人一个方法,那样不现实;也不能放任学生由着自己的思路发展,要充分发挥老师和学校的影响作用。但总的来说,让部分学生从填鸭式教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是学生之大幸,是基础教育的曙光。

现行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工厂化的运作方式,培养学生“一二一”齐步走,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把一部分优秀学生先解放出来,正是为了因材施教,满足部分学生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第6篇: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范文

一、开展专项督查,规范办学行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2013年4月1日至5月10日期间,从省、地(市)、县(区)、学校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自查工作(自查项目和自查表见附件),并于5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教育部。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教育部将从5月中旬起组成督查组对部分省份进行抽查,抽查情况将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二、加强招生管理,规范入学秩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指导学校依法有序做好招生入学工作,科学划定本行政区域内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范围并向社会公布,明确招生时间,推进网上招生,主动公开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探索建立区域内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比例。要加强监管,及时纠正违规行为,严禁义务教育学校举办任何形式的选拔生源考试,严禁将“奥数”及其他变相培训与入学挂钩,严禁将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严禁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占坑班”。要设立举报电话或其他举报平台,认真受理举报信息,及时核查,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违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并对查实的问题进行公开曝光。

三、完善培训管理,推动行业自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商工商等部门探索加强对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措施。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各类培训成绩与义务教育入学挂钩为名进行虚假宣传,不得举办与入学挂钩的培训班,不得超出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学科培训,不得有上新课、赶进度等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培训行为。鼓励和提倡更多培训机构加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规范培训机构的资质、服务、质量和收费,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绿色培训。

四、创新工作方式,推介“身边的好学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新媒体拓展方式,丰富内容,深入开展“身边的好学校”主题介绍活动。介绍素材要以学生、家长、亲属、教师、校长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主,以客观、生动地反映被宣传学校的鲜明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引导家长形成“适合孩子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的正确观念,理性安排子女就近入学。教育部将通过设在新浪网、腾讯网的官方微博“微言教育”推出专栏对各地报送的“身边的好学校”进行报道,同时也将开展“身边的好学校”微话题及微活动等。

五、探索科学评价,完善考评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订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方案,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研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以完成本学段国家规定教育目标为基本标准、以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逐步扭转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积极开展中考制度改革,推进综合素质评价,鼓励用等级制呈现中考成绩,扩大优秀初中毕业生保送人数。

六、及时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典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减负”经验的收集、整理工作,科学论证、深入挖掘、及时总结先进典型,并采取新闻会、采访、专栏、微话题、综述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先进经验的总结交流与推广工作,以点带面,努力把“减负”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各地要将“减负”的有关规定、解决问题的进展情况予以公告,主动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和舆论监督。要协调有关媒体大力宣传“减负”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对一些“减负”工作不力,甚至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地区和学校予以曝光。

七、加强组织领导,务求取得实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减负万里行”活动作为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推动行风建设、维护教育良好形象的大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细化措施,切实把“减负万里行”活动各项工作抓紧抓好。各地教育部门要制订对下一级教育部门“减负”工作的考核目标,县级教育部门要与义务教育学校签订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减负”要求责任书,建立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工作的考评制度。义务教育学校要将“减负”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考核,做好对教师的日常考核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各地在开展“减负万里行”活动期间要坚决贯彻中央转变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深入基层、厉行节约,避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附件

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

专项督查项目

(一)规范招生入学和分班

合理划定公办学校招生范围情况;每学年向社会公布行政区域内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范围、招生时间、招生计划及有关要求情况;就近入学和择校生的比例;是否存在变相将公办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情况;是否存在“名校”和民办学校提前招生情况;是否存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联合招生情况;是否存在公办学校参与举办“占坑班”情况;是否有学校组织招生考试或以竞赛名义招生;是否存在将“奥数”同招生入学挂钩现象。均衡编班情况;举办实验班的政策及落实情况。对民办学校招生入学秩序监管情况。

(二)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

规范小学、初中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情况;学业水平考试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建立情况;是否存在组织学校参加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现象情况;学校考试是否存在超出课程标准要求,随意提升考试难度和增加考试次数的情况。

(三)学生作息时间和作业量安排

对学生休息时间、在校学习(包括自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在校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等方面是否作出了科学合理安排和严格规定;是否存在组织学生集体早自修的情况;寄宿制学校是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情况;是否存在教师布置大量机械重复作业和以做大量作业惩罚学生的情况。

(四)规范教育教学活动

国家课程方案落实情况,是否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设规定课程,是否存在挤占体育、艺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的情况;是否存在随意加深课程难度、增加课时、赶超教学进度的行为;是否存在占用法定节假日、午休和自习时间补课的情况;是否存在在职教职工举办或者参与学生有偿补习活动,或组织、介绍学生参加有偿补习活动的情况。

第7篇: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范文

一、组织宣传

1、成立以校长王鹏为组长的“减负增效”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学生课业负担的监控,确保“减负”工作的实效性。

2.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组织学习《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学校强化教学工作管理,落实“减负增效”措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3.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社会宣传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观,搞好减负的宣传工作,取得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减负工作。

4.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利用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时间,讨论学生有哪些过重的负担必须减掉,教学中有哪些效能可以增加或合理运用,为减负做好保障。

二、组织实施

1.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不准随意增减课程,不得增加周活动总量。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不准搞突击教学、擅自提前结束新课,不准随意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爱扬或降低教学要求。开足开好体育、艺术、品社、品生、劳技等课程,严禁利用这些课时补习其他文化课。

2.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不超过6小时。教导处要科学制定“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课外活动安排表”。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

3.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1小时以内。作业量当精,不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

4.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每学期只进行一次期末学科检测。不得公布学生的检测成绩,不得以检测成绩排列学生的名次,不得以学科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的好差。

5.严格控制教辅资料。学校或教师不向学生发放未经上级审定和批准的任何书籍、教辅。教导处不定期组织检查学生书包,找个别学生谈话,一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问卷调查,向家长了解相关情况。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搞好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搞课外延伸,确保“减负”不减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实行资源共享,精备每一堂课。加强班班通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强大优势,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

7、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课业负担的减少,给学生腾出了大片大片的发展时空。在属于学生自己的时空里,学生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求知,在伙伴的交流中完善自我。

a.规范活动课的教学,实行“五定”(定时间、定场地、定教师、定内容、定学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b.通过举办运动会、学生广播操比赛、抖空竹比赛、六一汇演、经典诵读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风采、施展才华的舞台。

第8篇: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范文

——浅谈“减负”过程中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

1月7日,教育部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电视电话会议,并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一时间,“减负”问题成了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无不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以至于让笔者觉得,是不是要像减轻农民负担一样给中小学生“减负”呢?近几年来,教育界已经少有这样能够引起全国范围内大讨论的新闻了。孩子们的事情总是最闹心的事,这不能不让我也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但是就是在我们教育界内部,也还有许多人对于“减负”的问题认识不够,存在许多的误区,这里我想谈一谈我自己对于减负的看法。

首先是对“减负”的理解。有人认为“减负”就是给学生少一些作业、少一些补习,多一点玩的时间、多一点能够受他自己支配的时间;也有人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给学生多一点压力,让他多学一点东西,也无可厚非。这些理解都不免失之偏颇。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明白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在哪里。我认为,“升学竞争”是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了升学,教师就必须要不停的强化课本知识;加上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让子女“学尽天下能学之事,读完世上可读之书”;连有的学生也认为“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一来,辅导书也就有了销路,补习班也有了生源,“学生负担”这个大雪球自然会越滚越大。所以说,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多年来“应试教育”沉淀的结果,而决非“一日之寒”。也正如恩格斯所说,要用人的需要来解释人的行为。所以说,是学生升学的需要使得“应试教育”有了其生存空间。

因此笔者认为,“减负”首先应该明确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人们的观念已有所转变,但这种转变更多的还仅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有待于在实际操作中予以体现,而这次提出“减负”的口号就是要为学生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了。

对于“减负”,有许多家长心存疑虑,就连“减负”的直接受益者——学生们都特别担心“减负”降低学习强度之后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升学,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对他们来说,没有比升学更加重要的事了,谁也不会理会你所谓的“减负”会有多么合理,多么刻不容缓——他们可不会像农民一样对“减负”欢呼雀跃。

人们对“减负”的普遍不理解,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其实,“减负”是要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更小的压力下,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知识结构要更为科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要更为合理。这才是“减负”的真正目的,而决非肤浅的理解为只是为学生松绑,让学生舒服一些。向来教育改革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改来改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是永远不会改的,“减负”也是如此。家长和学生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更不应对此持抵制态度。

时下,听到有的教师说,“减负”减掉了学生的负担,也减掉了老师的负担。为何?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了,考试也可以取消,补习班也被禁止,教师岂不轻闲?

笔者这里想说的是,这种理解的误区普遍存在,同时也极具危险性。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又要完成教学任务,甚至要比以前完成的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上花更多的功夫,在教研上下更大的力气,教师岂能清闲?这就好比一个工厂,既要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又要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就必须在劳动效率和科研开发上下功夫了。如果有人想乘“减负”之机偷得清闲,建议他下岗更为清闲。

第二个问题便是“减负”的实施,和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一样,同样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据有关媒体披露,海南省在“减负”之后,学校是再也不敢出售教科书以外的辅导书了,但市场上的辅导书却炙手可热,时时出现买断的“繁荣”景象;上海刚刚禁止学校办辅导班,而家教市场却火爆起来。如此看来,“减负”决非是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所能解决的,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笔者认为,要给学生“减负”,需要在这之前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一就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又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对教师的评价体系。现在的情况是:既要以考试的成败论英雄,又要人们排除考试对教育目标的影响;既要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优劣,又要老师们不可一味追求升学率,这多少有些让人左右为难。所以,“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这也是贯彻落实“减负”的先决条件。

其二是要深化教学的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目标体系和经验系统,重建经验系统的能力结构和方法结构,这是实施“减负”的必要条件。

第9篇:作业减负措施和改革范文

在此,我们真有必要探究一下“减负”失败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大而言之,我国人口众多,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就业机会也有限,竞争甚至是激烈竞争不可避免,其注定“负担”恒在,这如同赛跑,只要有对手,哪怕就一个对手,步子就不敢松懈。只是负担重得让学生喘不过来气来时,就需要调适,但“重负担”本身又是社会问题投射到教育领域的一个影子,它的多元决定了“减负”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撑,而仅靠教育部门的强制措施以期一蹴而就,显然显得势单力薄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小而言之,作为担当着“减负”核心职能的教育机构, 缺失整体视野和整体思维,缺失深入细致的调查反思,缺失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和智慧,面对“减负”呐喊,简单罗列几项行政命令,只及皮毛,空洞无物,大有“标签”、“补丁”之嫌,兼有“独善其身”实则“助纣为虐”之诟病。如此“减负”,难免“流产”、“夭折”而且后患无穷。

学生负担过重是有目共睹,那到底“过”在哪里?有多大“减”的空间?初中、高中生减什么?小学生又减什么?在一个班级哪些学生的负担最重?到底该从哪里减负?……仔细想来,“减负”的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之所以高深,除去社会因素,它还有着较为复杂的坐标系,即学生维度、学科维度、学段维度、课堂维度、条件维度等等。尽管这一坐标系千丝万缕,但终归有一个“原点”,这个“原点”无异是所有负担的“支点”,假如集中精力击破这个“支点”,一切负担就可能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笔者认为,这里的“支点”或者说是“基点”,就是课堂教学。试想,如果学生对课堂像痴迷网络那样充满好奇和期待,兴趣盎然、自主自愿地探究学习,并能够会学、学会、融会贯通,坐上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他哪还有负担可言!在这种氛围中,即便教师布置再“超量” 的作业,我坚信学生也能信心百倍地应对并乐在其中。反之,如果课堂枯燥无味、毫无引力,学生被动学习、饱受煎熬,进而排斥课堂,教师再喋喋不休地课内不行课外恶补, 他们能不怨声载道、厌恶恐惧?因此说,课堂质量是学生有无负担、有无过重负担的主要诱因和“罪魁祸首”,给予学生快乐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并引领学生真切领会大气、灵动、深遂的课堂魅力是“减负”的根本之路、唯由之路、最佳之路,“减负”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实事求是地讲,现在中小学的课堂大多是穿着课程改革的“新鞋”走着“蛮讲、海练、盲考的应试”“老路”,特别是高中、初中,因为升学任务和社会压力,可以不顾教师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似乎质量取胜的“法宝”就是“拼时间”、就是“广种薄收”。殊不知,学生在课堂上不会的知识,任凭你如何课外训练,十遍百遍他仍然不会;学生在课堂上一知半解的知识,任凭你如何课外强化,他们仍然一塌糊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融会贯通的知识,任凭你如何课外弥补,他仍然勾挂不起来。可以理解,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考、中考制度的前提下,中学处在既要考虑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问题,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特长发展的两难境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负担过重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自制的障碍,如果再执意让学生超负荷运转,肯定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如果把不挤占学生课外时间、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做为中学“减负”的一项指标,那落实“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课内增效”便是中学生“减负”的唯一出路。小学生最需要减的,我认为不是课业负担,而是“学习疲劳感”和“兴趣压抑感”。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单纯的“课程学习”几乎没什么难度,倒是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言行举止中潜在的价值观尤为关键,因为,当课堂失去成长的快乐,当儿童在学校最初几年里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反而感到郁闷自卑,那么他后续的十几年学习生涯,都将成为不堪忍受的“精神负担”,落下可怕的负担“后遗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