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

第1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白草塬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白草塬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委会,镇政府有关单位:

为了做好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镇政府会议讨论研究通过《白草塬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白草塬镇人民政府

2021年4月18日

 

白草塬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到有备无患,打有准备之仗,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镇属各单位负责人、各包村工作组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副镇长蒋晓燕兼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党政办,电话3660080。各村两委人员、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各村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主任任副组长。

二、防御措施

1、组织全面排查                         

各村是否会遭受小流域山洪、滑坡、泥石流、山塘水库垮坝等各种可能的灾害袭击情况进行逐一检查,查明隐患。灾害重点村要经常组织力量对隐患点进行认真排查,发现异常立即转移人员,并及时上报镇政府。

2、健全应急机制

各村要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制订详细的人员避险转移工作预案,预案明确了责任人,并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确定预警方法、信号,避险转移路线,及临时安置点,把防御措施落实到每个村、每个户、每个人。一旦发生灾害紧急情况,及时启动方案,有序地组织人员安全转移,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加强值班巡查

进一步加强雨季天气,突发性恶劣天气、汛期、台风期间的值班巡查工作,特别是灾害村实行24小时值班巡查,随时应对并报告各类突发性灾害的发生。

4、建立抢险队伍

各村要组织一支由党员干部、年轻群众组成的防御山洪与其它灾害工作的抢险队,在第一时间救援抢险工作。

三、应急处理

1、灾情报告

各村坚持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发现灾害前兆、险情或灾情的村或个人,应当立即报告镇政府。(电话:3660080)

2、灾情应急处理

镇政府接到报告后,将立即派人赶赴现场,并及时组织救灾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扩大,并向县政府办报告情况。同时,根据灾情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地质灾害威胁的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将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健全组织,落实村委主任负责制,明确监测责任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群防群治网络。各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汛期来临前,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检查,加强防范工作,落实具体的防御措施。

2、加大力度,认真实施

各村要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加以落实实施,要按照下达的年度灾害防治任务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落实移民避险安置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补助等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做到按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规范运作。

3、加强监督,规范管理

镇政府将严格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一是灾害避险安置和治理实施计划的灾害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避险安置任务;二是灾害避险与治理补助款,必须专款专用,避险安置对象和补助费的发放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灾害避险安置与治理期间仍要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做好灾害监测防治工作。

 

附件:白草塬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白草塬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张兴强  党委书记

副组长:高秉政  党委副书记、镇长

蒋晓燕  分管副镇长、二百户村包村组长

成  员:范晓军  应急服务中心主任、总堡村包村组长

武承朕  党委副书记、树王村包村组长 

        刘  颖  副镇长、九百户村包村组长

安  伟  副镇长、西坡村包村组长

马  刚  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窟沱村包村组长 

        杨来旺  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北刘村包村组长       

吉启荣  景庄村专职化书记、包村组长

张  雁  派出所所长

        刘全合  食药所所长

卢建玉  白塬卫生院院长

王彦辉  白塬中学校长

张  琨  白塬教管中心主任

        刘耀谦  农经财政服务中心主任

李京鹏  应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姜文博  九百户村专职化书记

肖  忠  二百户村专职化书记

陈  昊  树王村专职化书记

吕栋良  窟沱村专职化书记

陈金东  兴塬社区专职化书记

李孝庭  总堡村党支部书记

关启武  北刘村党支部书记

陈宏刚  西坡村党支部书记

第2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一、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及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概况

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为7347.2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72.69%。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99处(不含城区 14条地裂缝、5个地面沉降中心),直接威胁4932户、20174人、15739间房屋的安全。

2015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18起,直接经济损失约218.2万元,无人员伤亡;通过治理搬迁,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

二、防范区段和防范期

结合2015年地质灾害灾(险)情、隐患点的稳定性状况,预测2016年全市地质灾害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一)重点防范期。

滑坡、崩塌主要防范期:510月,主要防范密集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泥石流主要防范期:69月,主要防范连阴雨、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主要防范期:全年应密切关注因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

(二)重点防范区域。

重点防范区域: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和国际港务区。上述为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开发区。

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未央区:重点防范F1~F7地裂缝的变化对地表建筑的破坏,防范类型主要为地裂缝。

雁塔区:重点防范F7~F13地裂缝的变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对地表建筑的破坏,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黄土崩塌灾害,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

灞桥区:沿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边坡地带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滑坡和崩塌灾害,F1~F10地裂缝及延伸带的变化对地表建筑的破坏。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地裂缝。

临潼区:沿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边坡地带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滑坡和崩塌灾害。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

长安区:沿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边坡地带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滑坡和崩塌灾害。F14地裂缝变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对地表建筑的破坏,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

蓝田县:北部的横岭黄土丘陵、白鹿塬边坡、鲸鱼沟及郭家岭、游凤岭山区,南部的基岩山区、灞河阶地和八里塬等地。防范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周至县:108国道黑河沿线,马召镇以南地区,竹峪镇、翠峰镇、骆峪镇、广济镇、马召镇、楼观镇、集贤镇和九峰镇一线的秦岭山前地区。防范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户县:涝峪河、太平河沿岸和秦岭山前等地。境内的西汉高速、太平峪公路等穿越秦岭的公路以及西成高铁建设沿线的边坡地带。防范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高陵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国际港务区:主要防范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黄土崩塌灾害。

(三)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学校:灞桥区物业管理学校,长安区长安一中、西安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长安师范附属小学、东韦小学,户县纸房小学。

旅游景点:临潼区骊山景区,长安区沣峪、常宁宫景区,户县牡丹园、涝峪、太平峪、朱雀景区。

古遗址、古建筑:雁塔区青龙寺,临潼区华清池,长安区华严寺、兴教寺、甘霖寺,户县金峰寺。

省级地质灾害隐患点:临潼区骊山滑坡,高陵区梁村崩塌。

(四)重点防范的交通干线。

铁路:西康铁路小峪至石砭峪段,西成高铁建设沿线。

地铁:地铁在建与运营线路穿越城区地裂缝沿线。

公路:西安境内的京昆高速西安至汉中段、包茂高速西安至安康段、沪陕高速西安至商洛段、108国道、312国道、210国道。户菜公路、太平峪公路、小峪公路等穿越秦岭山区的公路,以及黄土塬区正在建设的公路、二级路网等。

(五)重点防范的矿山。

蓝田县湘子岔金矿、尧柏小寨石灰岩矿,周至县马鞍桥金矿、板房子铁矿,户县郭家山白云岩矿、涝峪教场白云岩矿。

三、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灾责任。

1.健全群测群防体系。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灾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两卡一预案(防灾、避险明白卡以及防、抢、撤预案)制度。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确定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监测人为直接受威胁的群众,并落实群测群防人员补助经费。

2.制订年度防治方案。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编制本区域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于5月30日前公布实施;同时做好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2016年6月底前。

3.强化部门防灾责任。市气象局负责提供天气预报和雨情信息,与市国土局共同会商,联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市安监局与市国土局共同督促已取得采矿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且采矿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的非煤矿山企业,做好采矿区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市交通局负责组织国道、省道两侧公路用地内由公路建设及养护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指导区县做好农村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建委、市城改办负责加强对在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基坑支护、降水、土方开挖等工程的监督检查,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相关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市市政局负责对公用设施附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对学校校舍(区)的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市水务局负责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防治工作。市旅游局负责协助A级旅游景区上级主管部门督促A级旅游景区加强地质灾害排查并采取防范措施。市文物局、市民委负责督促古遗址、古建筑使用管理单位,做好周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市地铁办负责轨道交通保护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西安铁路局负责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省交建集团、省高速集团负责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

(二)加强地质灾害动态管理。

1.落实地质灾害三查制度。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在汛前开展地质灾害排查,逐级落实防灾责任,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灾措施及专项工作方案;汛中针对强降雨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巡查,及时发现险情并妥善处置,切实保障受威胁群众安全;汛后实施核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调整防治工作重点,总结工作经验,提高防灾效率。

2.推进地质灾害详查。推进灞桥区、临潼区、长安区、周至县、户县等5个区县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调查成果将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

3.严格执行评估制度。对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地裂缝穿过区域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在用地审批中,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严防工程建设引发、加剧、遭受地质灾害。

(三)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1.加快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建设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2016年,重点推进长安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

2.积极开展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工作。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开展工程治理。对于因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原则,责成相关单位实施治理;对于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突发地质灾害,及时申请治理资金,组织开展应急治理。2016年,完成中省财政已下达的16个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工程的验收、备案工作。对工程治理难度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与扶贫搬迁工作结合,纳入本地区搬迁工作的年度安排,实现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应搬尽搬,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

3.加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力度。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具体演练次数为:灞桥区、雁塔区各5次,临潼区30次,长安区35次,蓝田县15次,周至县25次,户县15次,高陵区4次,曲江新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各1次。户县、周至县、临潼区、长安区4个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高标准十有县,每个区县培训人数不低于1万人,确保完成全市138次的演练任务及培训目标。

(四)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1.构建监测防治体系。国土资源部门要继续实施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化监测水平,加强地热水监测工作;逐步实施全市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工作,初步构建多部门联合的地面沉降、地裂缝防治体系。

2.加强预警预报。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会同气象、通讯部门,建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动机制,及时预警预报信息,特别是加强对短时局部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

3.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24小时值班及速报制度,按照《西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地质灾害专用车辆、应急通信和专业设备。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设立市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指导全市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电话及传真:86787052。

四、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要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防灾责任,确保防治措施落到实处。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落实经费。

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增加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投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等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三)深化宣传培训,提高防灾意识。

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开展应急处置和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与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防治管理基本技能的宣传培训。

(四)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领导工作,参照市级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成立本地区地质灾害领导机构,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力。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本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附件:西安市2016年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特征一览表

第3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已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和市政府对各区、县年度考核目标。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节约用地、方便生产生活”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与避险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方针,注重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推进我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作,确保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二、对象确定

对纳入《省市市中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中区级地质隐患点的避险搬迁户,按省、市下达的任务书,在宣传动员、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自愿和轻重缓急的原则确定全区2016年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农户15户。

三、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广泛宣传。有关乡镇要通过走访村民、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形成思想共识,变“要我搬迁”为“我要搬迁”,为搬迁工作营造良好氛围。时间安排:从2016年3月15日至2016年4月15日。

(二)规划选址。由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具体负责对搬迁对象进行规划选址,做好协调服务;并由搬迁农户本人填写避险搬迁申请表,与乡镇政府签订搬迁协议,搬迁协议汇总后,由乡镇政府报区国土资源分局备案。规划选址应本着“安全、就近、方便”和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原则,充分考虑居住适宜性,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时间安排:从2016年4月16日至2016年5月31日。

(三)实施及验收。在2016年11月30日前完成省、市下达的1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任务。12月1日至12月20日,由项目乡镇政府组织验收后,将搬迁户资料组卷报区国土资源分局备案。

四、资金来源及使用管理

避险搬迁的农户要遵循“经济实效,量力而行”和“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对补助资金打紧安排。

(一)资金来源。按照《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府办发〔2013〕14号)和《省财政厅关于预下达2016年第一批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中央补助资金支出预算的通知》(财投〔2015〕289号)文件精神,中央专项补助我区1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资金52.5万元,其中:防灾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资金37.5万元,对于确定的避险搬迁农户按每户2.5万元标准给予补助,由乡镇组织对房屋竣工和旧房拆除复耕情况进行验收,并完善相关资料后报区国土资源分局复核,其补助资金由区财政局直拨到避险搬迁农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补助资金15万元由区财政局统筹集中安排。

(二)资金使用管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补助经费属防灾减灾专用资金,必须用于灾民搬迁安置补助,严禁私占挪用,区监察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负责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国土、规划、住建、林业、财政、监察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国土资源分局局长兼任。相关乡镇要成立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具体落实避险搬迁安置工作。

(二)土地保障。新建房选址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和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的原则,结合地灾防治要求,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为保障生命安全、遵守国土资源管理规定,旧房必须在新房修建(购房)后规定时间内拆除,原宅基地能复耕的,一律复耕。

第4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防治措施

1.工程概述

拟建小区位于涞源县塔崖驿乡镇西南部,距乡政府约1.5km,北邻112国道,张石高速、京原铁路从场地的北侧通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8808.056 m2,该安置区征地面积4.5172公顷(约合67.76亩),总建筑面积32800m2(其中一期建设10440m2),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本项目规划住宅25400m2,公共建筑7000m2,公共设施建筑用地400m2。均采用条形基础,砖混结构。

2.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涞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北气候变化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9.8℃;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极端最低气温-30.6℃;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极端最高气温38.3℃。降雨受太行山地形抬升气流影响,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551mm,多集中在7-9月;历史日最大降雨量378.6mm。冬春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瞬时最大风速24m/s。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1h,无霜期由北部的120天至南部的180天;最大冻土深度1.3m,冰冻期为当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

场地附近主要河流为大清河水系拒马河,该河为常年基流河,河道为砂卵石河床,槽形比较稳定。因季节性强,流量变幅较大。该河从拟建场地的西侧北侧流过,距拟建场地约0.45km,历史最大洪水位未到达建设场地。

2.2 地形地貌

建设场地地处太行山腹地,属以变质岩为主的低山小区。评估区高程为633-660m,相对高差27m。场地微地貌属山麓坡地地形,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场地中部发育一条走向12°的冲沟,沟宽约20m,沟的两侧坡度约40°-60°。受冲沟影响,场地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经人工切坡整理呈台地地形,东侧为三级台地,从南向北第一坎高约9m。第二坎高约16m。西侧分两级台地,中间坎高约10m。场地南侧发育有4条沟谷。

2.3 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万 王安镇幅)及野外调查,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 ),下伏基岩为燕山期早白垩世侵入岩( )。

2.4工程地质

本拟建项目尚未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根据野外调查、实测地质剖面及区域资料的分析,建设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粉质粘土、粉土、砾石、卵石等,建设场地地层层厚变化较大,局部为回填地基,可能形成不均匀地基。

2.5 水文地质

建设场地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依据基岩裂隙成因及其发育程度和埋藏条件及含水介质的不同,该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风化壳裂隙水两种。

2.6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建设用地及周围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矿业开发、城镇建设及道路建设等。目前,全县几乎大部分乡镇都有采矿点和选矿点,矿业开发加剧了地面形变和岩土位移;城镇建设主要为城乡居民的住宅建设和道路建设,本次建设及高速道路的建设涉及切坡回填工程,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坏山坡植被、坡体完整性及稳定性,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强烈。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区域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依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保定市涞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评估区属太行山山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评估区所属塔崖驿乡一带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人为因素等综合影响,局部存在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灾害。

不稳定斜坡发展变形主要受降水控制,明显变形主要发生在6-9月份雨季,且与降雨时间、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密切相关。强降水入渗,造成不稳定斜坡或滑坡饱水体,在地下水动、静压力下,对不稳定斜坡或滑坡体起软化作用。因此易引起不稳定斜坡发生突发性滑动、溜滑、崩塌。

区内泥石流多为暴雨沟谷型稀性泥石流。规模较小,一般小于2×104m3/km2,泥石流特征不典型。评估区地处太行山腹地,为变质岩系为主的区域,坡麓堆积成分较多,沟谷发育,局部植被覆盖率较高,岩层中等风化,局部风化层较厚,沟谷内的松散覆盖层在暴雨和大暴雨及连续降水的作用下,易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

3.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场地微地貌属坡麓台地地形,与西侧G1相对高差约10m。评估区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状陡坎地形。场地南部为山麓坡地地形,坡度20°~30°,植被覆盖率约40%;场地北部地形比较平坦,略显西高东低,以旱地为主。拟建场地在7.21强降雨时未被洪水淹没、未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估区边坡较稳定,基岩为燕山期白垩世斑状二长花岗岩,岩石中等风化,场地无地下采矿活动。野外调查未发现威胁建设场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弱发育。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滑坡。

4.1泥石流

拟建场地南侧部分山地在场地边界内,沟谷发育。沟内有崩坡积块碎石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冲沟发育,沟底畅通,雨季有少量物质冲出,主要诱发因素暴雨。威胁对象为沟口所对应的新民居项目。根据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判定泥石流沟划分易发程度等级为轻度易发。根据泥石流潜在危险性分级表,确定泥石流潜在危险等级为中型。预测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4.2滑坡

拟建场地南侧发育一小型潜在滑坡,距拟建场地约70m。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花岗岩强风化产物构成,滑动面为基覆界面,滑体后缘呈圈椅状地形,下错约0.8m,前缘人工砌坝有鼓胀开裂变形,上游基本无汇水。现状斜坡基本稳定,若遇强降雨或前缘坡脚开挖,有可能滑塌。拟建场地中部冲沟形成的自然边坡、场地人工切坡处理形成的三处9-16m的陡坎及山体近场地切坡形成的较高临空面,如采取防护措施不当、预留安全距离不足,在降雨因素的影响下,边坡受堆载加荷,雨水浸泡等影响,易造成局部失稳滑坍,对建设项目形成破坏。预测发生此类滑坡地质灾害的规模小,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5.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适宜性分区评估

5.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由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程度相同,因此将评估区作为一个区进行综合评估。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判定评估区全部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5.2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工程建设本身度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影响较小,可能引发或加剧滑坡地质灾害,但可能性小,危险性小。预测评估结果为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滑坡,危险性中等。评估区全部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综合确定建设场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6.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措施

评估区全部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属一般防治区。

(1)做好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查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针对泥石流灾害:在各潜在泥石流沟流通区修建拦石坝等。在沟口外修建排导墙及导流槽等。在泥石流形成区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减缓降雨冲刷,增加坡体稳定性,抑制冲沟形成。

第5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利用

地质灾害是人类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的伤害较大,危险系数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若是某一地区发生地质灾害,当地的地质环境也会受到影响或者是发生改变。地质灾害有很多种类,像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随着人们对地质的不断研究,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众多地质学家的重视。地质灾害的形成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从人类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我们要以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整合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地质环境的利用工作。本文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试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一、地质灾害概述

1、概念。地质灾害属于地质现象的范畴。通常情况下,不良地质现象称之为地质灾害。板块运动容易使地质灾害产生。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活动较为频繁,会给地质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的恶化,容易促使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时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地质灾害会危机人类的生命,损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延缓经济、社会建设工作的进程。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滑坡、土地沙化、黄土湿陷等等。2、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我国受地质灾害的侵扰较为严重,我国拥有较为宽广的国土面积,绵长的边界线,地质条件较为多样。从世界受灾程度上看,我国无论是对规模、强烈程度以及危险系数的统计,相对来说数字较为庞大,可见我国受地质灾害的程度较为严重。我国西南地区降雨丰富,物资充沛,但暴雨现象也比较常见,西南地区山体受暴雨的冲刷,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表现为滑坡或者是泥石流,对该区域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对当地的通讯设施和经济建设有所破坏。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人群较为密集,使得土地沙化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延缓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进程,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四川等地多年来深受地震的困扰,对当地以及国家带来严重创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也随之加大,致使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急需要被解决,防治工作必须被落实。

二、地质灾害防治系统

我国深受地质灾害的侵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倍受众人所关注。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探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上级到下级都有较为合理有效的安排,形成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我国通过对国民普及地质灾害的防治常识以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等方式,强化国民意识,避免因慌乱使地质灾害中人员伤亡率上升。我国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心放置在“预防”上面,有利于对地质灾害做出及时有效的整治方案,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1、区划调查。地质灾害发生会给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影响。有关人员调查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地质环境情况,并做好记录整理归档,作为评价地质灾害潜在危险系数的资料依据,然后对评估风险并做区划。统计各地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做好区划调查工作,有利于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2、监测警报。监测指的是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并对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掌握可能诱发灾害的隐患资料。警报是构建灾害报警系统,依据监测的结果,向居民发出防灾预警信号。监测警报对技术和行政有较高的要求。监测警报系统的完善支撑着后续防治工作。3、搬迁整治。上述两个系统为搬迁治理系统奠定了基础。搬迁是指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采用搬迁避让的方式,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将该地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治理是运用工程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治理地质环境,清除灾害隐患。二者主要以调查监测地质灾害的数据为根据,评价地质勘测的结果,分析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确定灾害隐患地点。

三、环境利用评价系统

地质环境的利用具备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评价系统的构建要从地质环境利用自身出发。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是在弄清某地地质环境利用实况的基础上,分类设置实施方案,从而提高地质环境的利用率。地质环境若是能够被充分利用,可以有效缩短地质灾害的波及面,减轻危害度,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服务的功效。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中开展评价活动要以体现地质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标,考虑活动是否符合实用的要求,是否可以实行的问题。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评价的范围涉及地质环境条件及变化,环境质量,灾害成因、风险级别等等。评价系统的思维模式不能固定于一种模式上,要有探究意识,勇于革陈出新。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灾害防治调控、功能区域的划分等都属于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研究的内容。评价系统遵循评价结果好用的工作原则,考虑工作方案是否符合区域特征和服务目标的要求。在工程方面,构建地质环境安全系统,有利于人员实施凿山建隧等大型工程时,降低对地质环境的损坏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构建工程地质环境安全系统,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不定时性和不可避免性,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伤害。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地质环境的探究。我国深受地质灾害的侵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倍受众人所关注。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探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从地质灾害入手,对地质灾害进行了概述,试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和环境利用评价系统,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洪,冯薪霖,周芙蓉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

[2]陈国金,陈松,陈江平等.巴东城区规划发展的地质环境综合效应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38(4).

第6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让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走进农村每村每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和群测群防水平,减少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努力减少地质灾害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媒介功效,采取集中培训和定点科学普及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宣传面和知晓率,增强群众地质灾害识灾、辨灾、避灾和防灾的能力和意识,切实保护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普及专业防治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综合防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抗、救相结合;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防治地质灾害与防治其他自然灾害相结合;防治地质灾害与流域综合治理以及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防治地质灾害与城市发展、资源开发以及脱贫工程相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原则是规划、部署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对于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县19个乡镇广大群众和正在我县进行工程建设的企业负责人、安全员等均为今年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对象。

培训及科学普及内容以地质灾害识灾、防灾、避灾基本常识为主,在具体的宣传培训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宣传培训对象、不同的宣传培训地区给予分类指导。具体内容主要有五大类:

(一)在汛期和地质灾害易发、多发时段,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险情巡查的方式和方法;

(二)制定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要点,临灾时启动和实施预案的注意事项;

(三)组织建立群测群防体系相关规定和要求,指导群测群防工作的要点和方法;

(四)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活动中有效避免产生地质灾害的方式和方法;

(五)识灾、避险,山区农村房屋选址、建设中预防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要点(不当选址、切坡建房、修建高位池塘、乱堆乱放等);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培训及科学普及的组织协调工作。

(一)负责制定培训及科学普及计划;

(二)按照计划安排通知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乡镇、村的人员参加培训及科学普及工作;

(三)做好培训及科学普及技术单位的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宣传培训工作顺利完成。

(一)采取集中授课与点位实地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举办培训班、发放培训资料、宣传讲解和现场宣传等方式进行。

(二)根据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特点,邀请新闻媒体单位在县城广场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宣传报道;乡镇人民政府在组织进行宣传时可采取在农村赶集时以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宣传报道。

(三)县国土局、乡镇人民政府在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工作中,通过不定期不定点的巡回宣讲,对群测群防员、受威胁群众进行培训及科学普及。

(一)强化培训及科学普及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做到“报纸有文章,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县国土资源局和涉及重点培训的乡(镇)要通过张贴宣传画,印发宣传单等方式,配合宣讲团做好系列培训及科学普及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

第7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山洪;地质灾害;成因;分析;预报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江西省是山洪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山洪地质灾害。万载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全县17个乡镇大部分为山区乡镇,受地形限制,许多农民只能依山建房或者切坡建房。而万载的地形地貌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切破建房后加剧了岩石的风化,很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研究山洪地质灾害,是防灾减灾领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山洪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形成的条件,建立健全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制定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将山洪危害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二、洪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强降水致灾成园分析

(一)、山地雨量分布特点

山区降水较多,差异较大,其水平分布是北部多于南部,随地势升高,湿度增大,地形雨较多,故降水的垂直变化大。一般从低到高,雨量增多。

(二)、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决定暴雨的发生

暴雨的出现,必须有充沛的水汽,如果没有水汽,作为降水的“原料”就没有了,而水汽输送,对于暴雨而言主要是由于水平输送而决定的。当冷暖气流交绥时,暖空气源源不断地被抬升一疑结一降雨。故当500hpa图上存在风的切变、有低槽,锋面存在时,极易形成暴雨过程。

(三)、地形抬升作用加剧强降水的发生。

山高坡陡,暖湿气流沿山坡爬升形成上升运动把承汽能量补充给降水云团,从而使云团继续增长,并在山区长时间滞留,形成局部强对流性降水。

(四)、降水是山洪地质灾害的诱发条件和主要动力。

山地由于其森林覆盖率高而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常维持在80%左右,偶尔发生一次暴雨过程,通过渗透分流,地表尚不会形成大的径流,但在短时期内连降大暴雨.浅层土壤就会迅速饱和,地表迅速形成径流,带动山体滑坡,形成灾害。

(五)、人类活动因素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类活动愈趋强烈。人既是治灾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致灾的主要因子。因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地少以及过度开发土地、自然资源,侵占水面、河道,必然导致土地退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环境系统失稳。

(六)、河道淤积阻塞

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对河道的不断侵占,造成河道不断淤塞,河道的泄洪能力不断下降,这是山洪灾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现有防洪标准太低

我国各个地方现有的的防洪标准较低,只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山洪是自然灾害,难以控制。

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点多线长面广。防治难度大

我国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大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群众居住分散。点多线长面广加大了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难度。

2、工程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

我国病险水库很多.除险任务大.河道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低,急待治理,因此抗洪抗灾能力很弱。

3、认识不够.导致灾情加大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山洪地质灾害是天灾,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有效的防御手段,在河道边、易涝区、陡坡下乱挖、乱建、挤占河道,造成河势不稳,河道泄洪能力大大降低,往往导致小洪水有灾难,大洪水严重泛滥的严重后果。

4、防治无有效措施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协调统一,缺乏有效的防御措施。

四、山洪泥石流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

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针对汛期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我们建议制定以下措施:

(一)、高度重视,提前部署极端天气下的各项应对工作

要扎实落实政务值班制度,加强信息报送工作,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强监测预警和预报,及时预警信息,提早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要层层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责任制,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要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集中进行排查;要建立有关职能部门日报制度。

(二)、加强协调,部门联动,建立畅通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国土、住房城乡建设、气象、水利、煤炭、安监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加强协调合作,按照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要切实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作为气象部门要做好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做好极端高温、局部强降雨、雷电、大风等各种灾害性天气信息的及时,做好中短期的预报工作;及时制作短时临近预报,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三)、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要确保紧急情况下通讯保障能力;要做好各种应急物资的储备,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要整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做好救援设备、装备的准备工作;要提前制定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案,落实应急预案中的各项保障措施;要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强化公众应急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做好防洪避险知识的宣传。

(四)、建立思想保障体系

(1)、制定有关山洪地质灾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办法,以此来约束人类的社会活动,规范行为规则,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大力宣传有关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报道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的有效措施,使危险区域的群众从思想上认清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性,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预案。

(3)、强化预防意识,加强相关技术培训,对于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山洪地质灾害,要制定相关村规民约,通过有益的社会活动,预测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趋势,破坏其产生的条件,形成安全稳定的整体,并将相关预防知识长期培训,达到家喻户晓。

(五)、建立应对保障体系

(1)、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验收制度。加强水保执法,严格监督各矿产开采者,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实行责任期终止时,必须对水土保持方案进行验收,对落实不力者要进行经济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并实行再次申请开采一票否决制。

(2)、建立监控资料档案和预警数据库。县级以上山洪地质灾害预防机构,设置数据采集储存库,并由专人负责对各危险期采取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结出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时的规律,及时掌握动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消除隐患,降低灾害发生概率,降低灾害损失。

2、以下三种条件下已发生山洪和泥石流

(1)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如果某地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气象部门应高度警觉,做出预警预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发现山洪泥石流袭来时,千万不能顺着山沟的方向往下游跑,而应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跑。只要大家提高警惕,预警和防范措施到位,一定可以降低伤亡。

五、预警系统项目建设

1、预警系统分析

系统具有基础信息查询、水雨情监测查询、气象国土信息服务、水情预报服务、预警服务、应急响应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系统可进行拓展升级和信息共享,并给气象、国土等相关部门留有接口。预警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实时雨水情数据库、山洪灾害预警专题数据库及进行数据交换的临时数据库。

2、项目目建设总结

要做好山洪灾害预警系统项目建设主要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因地制宜,合理加密雨水情监测

按照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因地制宜确定发生的临界雨量(水位),在山洪灾害易发区加密建立监测站点,同时布设监控设备,为人员转移避险提供科学依据。

(2)坚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施工

搞好规划设计是项目建设的首要前提。

(3)优化实施方案,确保工程质量

通过进一步掌握技术标准,设备参数、设备性能,结合项目建设实际,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

(4)注重预警,落实群策群防措施

手机信息的传递.大量现代化高科技的非工程措施体系运用。提升了快速有序主动避灾的能力。

六、结束语

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自然灾害的危害是巨大的。即使如此,在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人类也可以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做到不同程度的下降。山洪是自然危害之一,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对山洪成灾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预警措施,将其危害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王志禄,张燕,孙畅.陇南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及预警技术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1):105-110.

[2]吴囤生.平潭虎潮山体滑坡成因分析及其治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 [3]锡稳.陶建红.冯军.陇南“5·31特大泥石境灾害成因分析[J].气象,2004,30(10);45~46.

第8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为加强对本次宣传活动的组织领导,切实做好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成立以党组书记赵彦平任组长,交易所党支书__任副组长,__、__、__、__为成员的宣传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钟清华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宣传活动的组织实施。

20__年地球日活动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 围绕这一宣传主题,各地举办活动时,可以根据内容丰富或细化主题内容,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向公众宣传资源国情国策,普及国土资源科学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导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县局网站设立“地球日”宣传专栏

利用县局门户网站设立“4·22”世界地球日专栏,将第__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方案、活动情况等及时在国土公告栏目上公布。

(二)播发宣传标语

4月22日至4月27日,通过局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的地球日主题,同时利用短信、微信、微博等方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三)深入基层,开展专题宣传活动

4月20日-26日,由办公室牵头,各分局所、地矿股参与,采取深入矿山企业、用地企业、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规章、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等内容并发放安全生产及地灾防治类的宣传单。

(四)悬挂横幅

制作一条“4.22”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横幅,悬挂于县城主要街道。

(一)各有关股室、分局(所)要高度重视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相关股室要配合牵头股室,做到人员、经费、措施三到位,确保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紧紧围绕宣传主题,普及有关科学技术知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减少碳排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

第9篇: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一、工作成效

1、在争地质找矿项目方面:我局已通过市矿管局与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立达公司共同向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争取谢坊禾塘—会昌石地锂矿调查评价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获得评审通过。项目期限为一年,勘查资金130万元,勘查面积为49.7平方公里。主要进行地质测量、勘图、化探、槽探等基础地质工作,如发现勘查地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将加大对该项目的勘查资金投入。

2、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方面,我局已制定了2012—2014三年争项争资计划。计划包括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移民搬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罗汉岩丹霞地貌申报省级地质公园等四大类。目前,泽覃乡永红村段笃下山体滑坡、瑞林镇政府后山山体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云石山乡梅坑村早子排山体滑坡治理项目已经申报省国土资源厅评审,三个治理项目资金合计为1169.86万元。今年6月8日,我局原已申报的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计划已经省国土资源和财政厅批准下达。项目计划涉及8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234户居民,共1259人,移民搬迁经费达440余万元。

3、在积极申报地质找矿和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的同时,我局还利用省国土厅调研组来我市进行地质找矿督查调研的机会,提出了要求加大对我市稀土、地热和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在稀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我市争取稀土、地热和金属矿产勘查项目、资金和矿权设置计划以及在我市建立全国地质灾害应争培训中心等建议。

其他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

二、主要措施

1、高度重视,全力推动。局党组在年初就成立了局“五争”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国土资源部制定的支持赣南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措施制订了我局为“五争”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年度及今后3年的工作的目标。并规定各业务科室为争项目、争资金的工作机构和责任单位,其分管领导按分工为项目计划制订、申报跟踪和实施的责任领导。形成了分工、目标、责任明确的五争工和机制。

2、协调配合,狠抓落实。由于我局向上争取的项目业务性强,其基础工作按规定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或机构承担。因此,工作的进度往往不能按我们的要求来掌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三勤”的办法推动“五争”工作。一是“勤协调”,局领导特别是项目分管领导和业务科室经常与项目编制单位保持联系,了解工作进度,协调解决需要我局解决处理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勤汇报”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我局的项目准备工作,请示市局或省厅支持和帮助我局解决项目准备工作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我局的“五争”工作提供动力。三是“勤调度”。每半月召开一次局务会议,由各科室汇报项目准备和申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调度,确保我局的“五争”工作取得实效。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费困难。由于我局在矿政管理工作中所征收的国家规费都必须及时上缴中央金库和财政专户,每月财务实行“零余额”管理,局里支出的每一笔费用都必须做出支付计划报上级审批后才能由上级财务下拨执行。因此,没有专门的项目经费可以使用,要我局自筹资金解决争项目争资金工作经费,困难很大。

二是竞争激烈,各地矿管部门都在为争取地勘项目和地灾防治项目不遗余力,且项目评审越来严格,给我局的“五争”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四、下一步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