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解决企业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从资本结构的研究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并指出通过资本结构以形成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局限性。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解决企业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金融体制改革和企业理论两个领域分开进行,由此形成的研究成果并未为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根本性的理论指导。事实上,通过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进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最优化安排企业的所有权(包括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国企改革中这一难解的“体制性硬核”。
一、基本分析框架:企业的性质与所有权安排合约
科斯(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而建立的以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一个行政权威机制,它以相对固定的一个长期合约来替代市场;并认为企业的规模会一直扩张到企业组织一次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组织该项交易的边际成本为止。科斯虽然未能说明企业这一合约为什么能节约交易成本,行政权威机制到底依据什么进行企业内的要素配置,为什么不同企业交易效率不一样等问题,但他的贡献在于指出了一条可供进一步探索的道路。
哈罗斯曼与哈特(Grossman and Hart ,1996)、哈特(Hant,1998)从合约的不完备性角度推进了科斯开创的企业理论,明确指出企业合约的不完备性特征,将企业所有权直接定义为剩余控制权,这为企业的合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石。由于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是不确定的,企业的合约是不完备的,企业的总收入可以肯定也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及工人不可能都因自身的投人而获得一个固定的报酬,总得有人分享一个不确定的报酬,这就是企业的剩余,剩余也可能是负的,那就意味着要以其投入来承担损失了,所以,分享剩余也就意味着分担企业风险。在非负消费约束条件下,人力资本与其拥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周其仁,1996),决定着企业中非人力资本为人力资本提供风险担保。非人力资本提供者分享剩余,承担风险,但非人力资本提供者风险态度不一,风险中性或偏好者成为股东,分享剩余,风险规避者领取固定合约报酬,成为债权人。在某种程度上,股权资本又为债权资本提供风险担保,而股东理应分享企业最终的剩余,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因为股东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承担者。但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东不参与企业经营,而经营者的劳动又难以监督或者监督成本太高,因此,让经营者参与企业剩余的分享是激励经营者的最有效的手段。这就产生了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主题之一,即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如何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进行安排,才能既给股东最大限度地选择正确的经营者,又能激励经营者最大限度地去经营企业,消除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古典企业通过让股东独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而最佳地解决了企业所有权安排问题。也就是让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安排相对应。因为如果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没有剩余索取或无法真正承担风险,这种剩余控制权就会成为一种“廉价控制权”,他就不会有努力作出好的决策的激励与约束,后果就是一些并不具有企业家才能但偏好于“控制”的人可以通过贿赂拥有最终控制权的人来取得经营者的位置。如果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是统一的,只有真正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才出得起这种“贿赂”。同时,因为行使剩余控制权的劳动难以观测与监督,或者观测与监督的成本太高昂,(张维迎,1995),难以直接根据他的努力水平支付报酬,只能根据间接的可以观侧的最终成果即企业剩余来支付报酬。所以让企业经营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可以有效解决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的问题。其实,这也是经济学的外部性内在化原理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上的具体应用。但是,由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清楚自己的经营才能而股东不知道,股东如何确保正确选择经营者呢?张维迎(1995)的研究证明,在经营才能难以直接观察的情况下,个人财产可以起到显示个人经营才能的作用,可以通过对个人财产的观察来间接判断一个想当企业家的人的能力。
二、新路径:融资方式、资本结构与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资本的形成方式(融资方式)有两种,即以股权形式投人资本和以债务形式投人资本。企业在股权和债务之间筹措资本的选择(资本结构),就是决定企业控制权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进而决定公司治理结构。资本结构通过公司治理在企业委托人(股东和债权人)与人(内部经营管理者)之间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资本结构与激励机制。资本结构在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和减少成本方面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举债融资实现的。众所周知,举债融资是要按时支付利息并到期支付本金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不能按时支付,债权人便可以向法院申请宜告企业破产,而企业一旦破产,经营者作为企业经理所享有的一切福利待遇都不复存在,显然,这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经营者所不愿看到的。其次,机构股东投资者也会激励企业经营者卓有成效地工作。因为机构投资者不仅向企业投资,还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实际运作和发展前景比较熟悉,这就使得机构投资者无形中充当了事实监控者的角色。
同时,机构投资者追求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能有效避免企业的短期投机行为。还有,经理增加持股也会激励经营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因为经营者持有股份意味着他们的利益和企业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当然,经理持股也有一个比例的间题。当经理持股比例很小时,由于企业增加的价值要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进行分配,经营者只得到很少的一部分,而为了增加企业的价值所付出的成本却由经营者全部承担。这时,经营者可能采取偷懒行为,只有当经理持股的比例使得经营者偷懒的效用比不偷懒所得到的净效用小时,这一比例才是恰当的。
资本结构与约束机制。资本结构指的是长期负债和股东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约束作用可以从股权约束和债务约束两方面来说明。
第一,股权约束。股东的基本权益是由其出资额所决定的资本受益权和投票权。投票权主要体现为选择经营者和参与企业重大事务决策的权利,包括任免董(监)事、高层管理人员、财务审计人员以及通过董事会对公司年度预决算方案、增减资本、合并、分立、重组行使否决权等权利。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企业经营者“用手投票”的直接约束方式。当直接约束方式不能起到作用时,股东惟一可实施的就是间接的市场约束—“用脚投票”,即利用资本市场转让股份或抛出股票。公司股票被大量抛售,不仅给公司经营者带来极大的市场压力,而且给“恶意收购”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当然,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除了这种对公司经营者形成致命打击的“接管”机制外,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都是非常重要的外部约束与控制机制。
第二,债务约束。由于债务需要还本付息,企业一旦经营不善,就将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因此,债务对经营者的约束力度更强。债务约束可以分为短期债务约束与长期债务约束。短期债务约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清算,如果对投资者来说企业清算价值大于继续存在价值就应该进行清算。由于偿还的债务是可证实的,所以债务会逼使低效率的企业缩减,想要避免清算的经营者就只有设法提高资产收益。另一方面,是通过偿债挤出企业可能用于不盈利的投资或低效率的扩张的自由现金流。长期债务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管制新资本的流人上,也就是说在经营者愿意以任何代价进行新投资的时候,惟一能阻止他的办法就是使他没有能力筹集到资本。此外,为了保证债权的安全,债权人通常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干预与限制。如规定企业负债融资的额度,不得向过高风险的项目投资以及限制向现有股东过量分派股利,这对公司经营者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
三、局限性:资本结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失效
资本结构激励机制失效。首先,由于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为软预算约束,资本结构对减少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与成本的激励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机构投资者也存在“搭便车”问题(只要单个股东不是百分之百持股,这一问题就一定存在),机构投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约束未必能得到有效实施。经理增加持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的偷懒行为,但如果持股比例太低,或者企业经营环境恶化这也限制了经理的努力程度。
【关键词】图书馆;多媒体资料;管理特点
多媒体资料指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以数字化载体为基础来记载的资料,它具有使用方便、形式多样、信息量大的特点,以成为图书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多媒体资料管理的必要性
多媒体资料效果直接感官性强,较以往的纸质资料更适合与在公共展示的场合如演讲、教学中使用,在现代化图书馆中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各种随书光盘、网络资源、期刊数据库等,在我们图书馆收录的时候就已是多媒体的形式,如何去保存使用这些资料,需要我们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时俱进,做好丰富分多媒体资料与巨大的读者需求之间的对接,完成图书馆本身的信息服务的功能。现代化图书馆中,除了为读者提供书籍等资料,还是读者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学术信息的途径。以高校图书馆为例,高校图书馆对期刊数据库和与各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国际组织在网络资源上的交互共享,使本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图书馆获取更多是实时动态信息,方便教学和科研项目的进行。
2.多媒体资料管理的特点
2.1多媒体资料管理的的多样性
多媒体资料一般包含以下几种:一是附件光盘类,一般作为书籍的附带光盘,提供一些图书的辅助资料。如在高校图书馆中,教师教学用书一般会附带教学课件,教学资料的光盘,学生常用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书,会附带单词和听力的音频光盘。二是电子书类。电子书具有存储方便,便于查阅的特点。现代化的图书馆一般会建有电子书数据库和配备电子书阅览室供读者使用,读者使用图书馆提供的账号登陆数据库便可浏览使用。三是网络资源。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在提供信息交换服务的同时,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化资源,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料除馆藏资料外,很大的一部分需要读者通过互联网自行获取。互联网资源包括英特网资源和专业的期刊数据库资源。多样化的多媒体资源带来了多媒体资源管理的多样性,包括传统的借阅式、电子阅览式、互联网浏览式等多种方式进行。
2.2多媒体资料管理的全面性
多媒体资料,既包括原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又包括新的多媒体类资源。因此,多媒体资料的管理具有全面化的特点。首先,是馆藏资料的数字化。由于信息载体出现变化,特别是现代化的检索系统的出现,要求馆藏资源要进行数字化以满足需求。数字化就是将原来存储在纸质书籍的信息转移到磁质电子化载体上来,将原有的图书信息改用条形码标识并输入数据库,方便检索查阅。其次,是对新的多媒体资源的管理。如电子书、光盘、课件、互联网信息等数字化资料,要做好保存和整理工作,将数据库与校园网进行对接,使图书馆不仅仅是文献中心,还是信息中心。图书馆职能从全面的收集资料被动的供读者使用转变成全面的提供资料主动的向读者推介。
2.3多媒体资料管理的自动化
多媒体资料的管理具有自动化的特点,由于多媒体文献资料数据的激增,传统的依靠图书管理员的管理模式以不能胜任图书的采访、编目、检索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多媒体资源的管理转向依靠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模式发展。在采购方面,多媒体资料与传统自来哦不同,它不需要买入实质性的书籍,而可能只需要一个数据库的接口,一个账号,便可以将多媒体资源引入,这些操作只需要管理人员在计算机上便可完成。在存储方面,多媒体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储,数字化存储具有空间大,可复制共享等特点,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可存储在自有的局域网络服务器上供读者访问,也可以直接借用外部专业数据库的存储和互联网的存储而图书馆只提供访问的权限供读者使用即可。在资料的检索借阅方面,数字化的多媒体资源依靠现代化的数据库管理,可方便的使用检索系统查找,与传统的靠图书管理员和图书人工编号查阅的方式更高效准确易操作。在借阅方面,多媒体资源通过账号和访问权限管理,公共的资源,只要登录图书馆网站即可查阅,专业性资源,读者要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账号登录浏览,借阅和付费信息都可在账号内管理。
3.多媒体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3.1著录和标引标准不统一问题
数字化资料的管理依赖于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同的软件又执行不同的著录和标引标准,给多媒体资料的管理带来不便。原有的图书分类法在很多方面不适用与多媒体资料,许多多媒体资料信息模糊不清,编目工作需要管理员手工操作,效率低下。文献的自动化标引也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合理的标引能帮助读者迅速的找到想要的资源,现在图书馆多媒体资料普遍采用抽取关键词、文摘、作者等内容作为检索基础,但执行标准也各不统一。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尽快制度适用于多媒体资料的图书管理法。由政府或图书馆行业组织,统一标准,完成多媒体资源著录和标引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定出执行标准,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料的自动化发展才能顺利进行;二是规范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开发建设,整合各大平台建立规范,全面的多媒体资料平台。
3.2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和读者使用知识普及问题
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给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管理员不能掌握新理论、新技术,图书馆引进的现代化管理仪器和系统难以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一般包括计算机及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操作技术等,才能做好多媒体资料管理工作。此外,很多读者也难以适应新的图书馆资料使用方式,他们还不了解多媒体资料的优越性或者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检索工具。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强对读者的使用知识普及,将多媒体资料的用途,管理软件的使用,多媒体资料的借阅流程告诉读者,相信越来越多的读者愿意选择多媒体资料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带来便利。
3.3多媒体数据库的整合管理问题
在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料中,除了图书馆自行建设的数据库外,多媒体资料更多的来源于外部数据库,如常见的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超星数据库、北大方正数据库等,多种多样的数据来源让读者无从选着。因此,建立跨平台的资料浏览和检索导航系统,有效的整合各大数据库的优质资源,为读者提供最合适的资料,是数据库利用的最理想结果。通过数据库整合,可以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外界服务,图书馆由仅提供图书文献,转变成综合性的信息服务枢纽。
4.总结
图书馆数字化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新时期图书馆多媒体资料管理的探讨,可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多媒体资料管理具有多样性、全面综合性、自动化等特点,在现阶段还存在标准不一,普及率低等问题要解决。多媒体资料的发展,一定会给人们的学习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晓斌,蒲筱哥.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情报科学,2009(05).
关键词:导乐分娩 集束化护理 瘢痕子宫
经阴道分娩是一种理想的分娩方式,能够减轻子宫的损伤,促进产后恢复,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既往研究认为[1-2],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在分娩时发生子宫破裂的概率是普通产妇的3~4倍,故此类特殊产妇不宜进行阴道分娩。但近年来,随着妇产科临床实践的不断推进,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3-4],瘢痕子宫并非阴道分娩的绝对禁忌证,对于前次剖宫产手术指征不存在的瘢痕子宫产妇可尝试采取阴道分娩的方式。导乐分娩是一种新型的助产护理服务,是指在产妇分娩期间,导乐师全程陪伴,持续为产妇提供心理、精神上的支持,以保证分娩顺利进行[5]。集束化护理作为一种为处理某种难治疾患而应用的一系列获得循证医学支持的护理措施。本研究试将上述两种护理服务联合应用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产妇分娩护理中,观察其干预效果,以为提高瘢痕子宫产妇经阴道分娩率、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率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瘢痕子宫且拟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5~38岁,平均(31.48±5.21)岁;孕周37~42周,平均(39.63±1.86)周;体重指数(BMI)(17~28)kg/m2,平均(22.63±1.12)kg/m2。观察组产妇年龄26~38岁,平均(31.64±5.37)岁;孕周38~41周,平均(39.57±1.38)周;BMI 17~28 kg/m2,平均(22.59±1.14)kg/m2。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本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超过2年;(2)单胎头位妊娠;(3)符合阴道分娩指征,且产妇有强烈的阴道分娩意愿;(4)产妇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及妊娠糖尿病等妊娠期并发症;(2)有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3)因特殊原因退出。
方法: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在产前向产妇及其家属交代清楚注意事项、配合事宜;在产程过程中进行护理,并指导产妇配合宫缩屏气用力;若产妇或围产儿出现危急状况,应立即转为剖宫产,并对母婴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导乐分娩联合集束化护理:(1)导乐分娩:a.产前导乐:分娩前带领产妇参观产房,同时还可按照产妇喜好对产房进行布置,以使其尽快适应产房环境;安排导乐师与产妇及其陪产家属会面,使产妇了解导乐分娩的具体过程与配合事宜,并就其疑问予以详细解答。当产妇宫口开至3 cm时导乐师陪同其进入产房。b.第一产程:帮助产妇疏导恐惧、紧张等负面心理。陪伴产妇适当活动,通过均衡饮食来补充能量,并注意对胎心、宫口等情况进行密切监控;若出现宫缩时,示范并指导产妇通过做深呼吸来缓解疼痛。若产妇腰骶部存在明显疼痛,导乐师以拳轻压来减轻此部位疼痛。宫缩间隙应指导产妇合理进食以及补充水分,以积蓄体力。c.第二产程:帮助产妇调整至科学的分娩,为产妇擦拭汗水并在其身旁指导其正确用力,且给予言语上的鼓励以及肢体上的抚触,以增强产妇阴道分娩的信心。d.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将已经顺利结束分娩的消息告知产妇。对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同时使产妇第一时间与新生儿接触,让新生儿正确吸吮母乳,在这一过程中对产妇表现进行肯定与表扬,并使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分娩后所需注意的相关事项。(2)集束化护理:a.拉玛泽呼吸减痛分娩:在第一产程潜伏期指导产妇进行胸式呼吸,第一产程活跃期指导其进行浅呼吸,进入第二产程时进行闭气用力呼吸,胎头着冠时进行哈气呼吸。b.神经肌肉放松运动:进入产程后,为缓解产妇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具体步骤为“廓清式呼吸-紧缩身体-放松-廓清式呼吸”。c.豆袋热敷:将350 g黄豆放置于20 cm×40 cm的棉布袋中,缝合袋口后置于微波炉中加热到55~60℃。在宫缩期将豆袋横放于腰骶部,并用右手食指及中指对长强穴进行按摩,30 min/次。当豆袋热力降至40℃时及时更换豆袋,宫缩间隙可暂停热敷与按摩。d.会阴护理:护士于第二产程对产妇会阴进行按摩,并按照“排尿-逼尿-排尿、上提-放松-上提”的步骤进行盆底肌肉协调训练。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产后出血判定标准:产后2 h内总出血量不低于400 m L或24 h内总出血量≥500 m L;胎儿窘迫参照《妇产科学》相关判定标准[6];新生儿窒息判定标准:新生儿娩出后1 min内Apgar评分<8分。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观察组各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中转剖宫产率、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及产妇产后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n(%)]
讨论导乐分娩联合集束化护理有助于提高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本研究对观察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拟经阴道分娩的待产妇应用导乐分娩联合集束化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阴道分娩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可见综合两种分娩护理手段,能够提高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联合应用导乐分娩与集束化护理,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提供导乐陪护、全程心理护理及分娩镇痛等一系列优质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其痛苦体验,并及时妥善解决影响分娩进程的因素,从而能够使此类特殊产妇实现阴道分娩。
导乐分娩联合集束化护理有助于缩短产程、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与第三产程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较短,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佐证此联合护理方案可有效缩短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产程,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其原因是应用导乐分娩联合集束化护理后,给予产妇拉玛泽减痛分娩指导,结合各产程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使宫缩和呼吸保证在同一频率上,宫缩强度和呼吸深度保持协调,可缓解宫缩所致的强烈刺激,并加快宫口扩张。而辅以会阴护理,指导产妇按照“排尿-逼尿-排尿、上提-放松-上提”的操作流程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可增强会阴肌肉的弹性,从而有利于促进宫缩以缩短产程。
综上所述,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产妇接受导乐分娩联合集束化护理,可使产妇产程显著缩短,阴道分娩成功率明显提高,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降低。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选取样本量不足,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不准确。故今后将适当增加样本量,并做好随访工作,以为提高瘢痕子宫产妇经阴道分娩率、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率提供可靠的循证支持。
参考文献
[1]吴素勤,王鹰,舒志明,等.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7):662-664.
[2]Lydon-Rochelle M,Holt V L,Easterling T R,et al.Risk of uterine rupture during labor among women with a prior cesarean delivery[J].N Engl J Med,2016,345(1):3-8.
[3]王倩,沙小龙.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可行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3):41-43.
[4]王丽君.导乐分娩配合中医穴位按摩对初产妇产痛及新生儿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9):3261-3263.
【关键词】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列励.信息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尼克拉期?尼葛洛庞帝的一本《数字化生存》一时风靡全球,原因在于他准确预言了人类正在经历的一场数字化、网络化革命。其实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已经从理论上指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战胜以农业生产工具为基础的封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所导致的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所促成的生产力进步超过了人类过去几千年生产力发展的总和。而在一个半世纪后,始自20世纪中期的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进步,又将人类社会推向了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进步,又将人类社会推向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下述新趋势:(一)从生产力方面看,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基础,在企业数字化生存成为必然的选择;(二)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在日益加深,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面对着一些全球问题,如能源、环境、人口、粮食、战争与和平等问题,离开人类的共同努力和一个全球性的管理规则,任何问题都不可能彻底解决;(三)从微观层面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跨国界的战略并购一浪高过一浪,国际环境的外部压力和公司内在发展战略要求,逼迫它们不得不加快扩大规模,占领国内外市场的步伐,而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又加速了中小企业进入这一竞争队伍的步伐,从而使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四)从宏观层面看,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宏观经济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国民经济有可能实现更加依靠知识资源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趋势,出现所谓的新经济。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日益向网络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次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的革命。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由传统的资本经济向数字化网络经济转变。
二、警惕网络经济的西方范式
网络经济时代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以1992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倡导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NⅡ)为开端。从1993年起,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继美国之后,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纷纷提出建立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自从互联网这一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开通以来,网络经济发展势头已迅猛超出了所有预言家的想象,正以几何级数高速膨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资本家是利用一种新技术,而且仅以它能否带来比不用它时更大的经济利益为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正是这样一种与巨大经济利益相关的重大技术发明,它惊人的发展速度几乎完全在于巨大的利益驱动。“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野蛮发家史,走的是一条强盗式的道路,它们通过掠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才换来了今天的经济发展成就。一旦达到目的,就将一套冠冕堂皇的所谓贸易规则制定出来,将非法变成合法,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金科玉律。现在,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再一次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机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想重温旧梦,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发起新一轮“圈地运动”。它们试图依托网络和信息优势,控制世界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使之朝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方向流动和积聚,以期达到像19世纪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强大的资本优势控制世界一样,在21世纪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控制世界。这种“吸血鬼”式的网络资本主义特征是信息时代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它的实际价值和所产生的效益绝非首日之殖民掠夺,技术侵略等传统手段所能够比拟。
面对这一严峻形式,我们必须关注近10多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这两个引人关注的发展趋势和它们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金融功能的定义及理解
金融功能包含两个方面:金融和功能。金融涉及到很多方面,主要包含:与物价有着紧密联系的货币流通、银行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资本市场、保险系统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功能指的是事物或者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概括地说,金融功能就是所有的金融机构、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以及整个金融系统对经济社会所具有的推动、促进其发展的作用。
二、金融功能的四个层次
金融功能的各个功能之间并非杂乱无章,可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及衍生功能。
(一)基础功能
金融自诞生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发挥的基础功能是中介功能和服务功能。中介功能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作为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在资金的供求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实现资金的顺利融通。服务功能则是指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其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各种业务、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活动、财务管理及信托等业务。
(二)核心功能
随着市场和金融领域实现进一步自由化,金融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决定着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说,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
要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就要求放松管制。政府应逐步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逐步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促进储蓄和投资的相互转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扩展功能
金融的扩展功能是伴随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金融机构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调节货币资金供应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通过调节市场上货币资金的流动情况和配置,影响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布局。
3.借助利率手段、汇率手段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等来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各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等通过金融体系的传导,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进程,实现调节经济的目的。
(四)衍生功能
金融的衍生功能体现在金融的信息化上。信息化是金融未来的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货币将越来越电子化,未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判断工具,也将越来越信用化。究其原因,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传递工具,既然本身没有价值,就可以用信息化来替代其价值传递工具的职能,去掉其本身的物质形态。信息化货币后,可以加快货币的流转速度,减少货币损耗等。
三、金融功能的演进过程
金融功能的演进是伴随着金融体系由萌芽到成型最后再到复杂化的过程而发展,随着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一)金融体系的萌芽:基础功能的显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交换的需要,为使交换顺利进行,对一般等价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便产生了货币。之后,金融的交易媒介、价值尺度等基本的服务功能就主要由货币来实现。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的简单中介功能也逐渐发展起来。
(二)金融体系的成型:主导功能的显现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向工业经济社会迈进。这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投资与融资的需要,促使金融的简单服务与中介功能向资源配置功能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的交易需求越来越旺盛;交易范围不断扩大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逐渐的发展和完善。
(三)金融体系的复杂化:衍生功能的显现
原来的世界,每个人是一个经济实体,未来的世界,每个人都将会变成一个金融实体。金融主体的变迁对于金融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影响犹大,会使得表内业务萎缩;对于投资而言,会使得投资分散化;对于监管者而言,将会大大增加监管的难度,需要以新的思路来监管金融业。
四、金融功能未来展望
随着数字时代互联网的发展,金融也展现出新的特点,并不断丰富充实金融功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普众性
由于技术局限性,传统金融忽略了数量众多、规模更加庞大的小经济个体。以贷款为例,传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大公司大企业的中长期大数额贷款,而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则比较少。现代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分享性使得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成为可能,贷款更加灵活快捷。以支付宝、余额宝为例的各种新兴互联网金融正在不断深化金融功能,使其能更加深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二)实时性
当今世界正在向数字时代迈进。金融领域也进行着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主要表现为金融工具数字化和金融介质数字化。实时性是数字化的重要特征,可以极大的方便资本流动,应对日趋变化迅速的市场。近期,比特币的火暴正在唤醒人们对电子货币的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实时性是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的必然趋势。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的支持下,金融功能将继续发生深刻变革,以应对更加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现代经济有待于现代金融的支持,只有不断深化发展现代金融,才能引领现代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白炜.金融功能研究的回顾与总结[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5):2-4.
[2]胡月晓.金融功能的全球化发展与银行业国际化[J].新金融,2009,(10):24-27.
[3]马钰翔.浅谈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J].时代金融(下旬),2013,(5):183-183.
关键词:知识经济潮流;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水平也日益提升。为了确保学生所学课程能与时代相符,各大院校必须全力以赴改革此课程。在此背景下,学科教师必须将自身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便确保能够有效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模式等,最终保证我国总体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知识经济潮流现状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潮流当中,而所谓知识经济,即基于知识的经济,因此,知识应用、创新与传递将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知识经济的主导即知识与相应消费、生产和流通的产品。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都已经被知识经济所取代,新时代能够有效带动高新产业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革新除了能够让人快速得到更多知识,同时也能让人全面提升知识的获得与应用水平。由此可见,知识经济能够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政治、行为以及经济等各个领域。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二者最核心的差距就在于知识层面。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国家经济的过程中都会依附跨国企业甚至发达国家,因此尽管如今世界经济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状态,这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较为被动。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潮流当中,而先进的数字电子技术能够有效推动更多新技术的诞生,因此当前先进的电子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里。所以,电子学的进一步研究与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倘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育人员不能及时转变自身理念,终将被时代所遗弃。对于全球来说,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国家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战略。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耗费大量资源,而知识却属于世界上唯一无需损耗,且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实现全面增值的共享资源。知识在新世纪里正逐步代替资本以及权力,从而变成将左右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社会与经济而言,科技属于核心驱动力,其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能够繁荣富强。科学技术属于知识经济最为关键的一环,而人才在其中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才是一切的基础与根本。在调整革新知识经济整体架构的过程中,第二产业将取得长足进步,同时会逐步缩减就业人数,而未来社会中的核心就业领域必然是有广泛范围且由高新技术与知识所武装的服务行业,其内部的竞争将重点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其更新知识的速度。因此,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育人员应当在改革过程中拥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致力于创新相应知识体系。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主要特征
对于电子类、电器类以及自控类等专业而言,数字电子技术属于其最为基础的课程。学生经由学习此课程,便可对相应理论基础知识加以熟悉,对数字电路实际原理深入理解,并且对分析数字电路各类方法有所明确,继而拥有基本的数字电路应用能力,如此方能为后续专业学习夯实基础。例如,某院校拥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包含了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光电信息、电子信息、应用物理以及测控等专业。而在网络、电子以及计算机通讯等先进技术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许多专业课程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分化,学生也能掌握越来越多的分析方法,以及愈发复杂的学科内容。
三、知识经济潮流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主要问题
(一)不完整的教学内容
在某院校当中,如今一些学生在学习了部分教学内容后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而教师仅仅将孤立的、原理性的电路知识传授给学生,且不能有效应用相应系统与实例,因此学生无法掌握应当将这部分知识应用在何处以及如何运用。另外,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并不可用,比如一些教师在对集成块内部电路以及各类器件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依然会花费大量时间,然而却不能将其有效应用于接下来的专业课当中。此外,一些将会应用的知识内容部分教师却没有讲授给学生,比如对学生各电路、器件有效应用能力的培养,紧紧关联工程实践,以及结合应用要求对电路进行构建的各项内容。通过调查该院校这三年的应急毕业生可知,该院校大部分毕业生都明确表示日常学习的知识内容和实际工作状况间存在较大差异性,这便证明目前此课程实际教学知识内容和时展需求不相符。另外,各大院校为此课程设计的实践内容较少。以往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为“理论+实验”,而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此方法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一些学生依然能够得到较高的成绩,然而却不能灵活分析元器件与典型电路原理、作用,更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也不能搭配丰富的实验内容,这更阻碍了学生对电路分析、测量技术等的全面掌握。
(二)单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依然会展开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同时引用的大部分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而在课程最后为学生设计维持半个月的技术实训。实施证明,此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所学知识有哪些作用,更不知道应如何应用,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三)不完善的考评方法
以往的考评方法主要为期末成绩拥有70%的占比,而日常学习成绩仅有30%的占比。而教师在考查学生日常成绩时,其考察依据主要为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际出勤的状况,在通常状况下,学生若能不请假且不旷课,并且每日按时将作业交给教师,无论其作业抄袭与否,最后教师都会给其满分。同时,期末考试的方式基本为闭卷答题,理论知识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考试重点只在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练程度。事实证明,此模式将使学生逻辑思维受到束缚,无法合理评价学生实际技术水平。
四、知识经济潮流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有效改革思路
(一)重构课程架构
某院校教学人员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学科特征展开深入研究,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努力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以及就业指导等服务,并且致力于将知识实践性以及应用性彰显出来。在通常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将成为一线技术员工,此时设计电路的逻辑重心为如何将现有中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功能有效发挥出来以及如何研发相应新功能等。因此,教师应将传统的课程架构转变为:严格遵循重视应用、讲清原理与概念的原则对课程架构、内容等加以确定,并且优化、完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对器件外的重要特征加以强化,特别是对功能表以及真值表等进行强化,同时对内部的原理、构造等基础知识进行淡化,对自外部电路对电子器件展开分析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构;而在集成电路的知识讲解过程中,仅要求学生对相应简化的电路图加以掌握即可,并且将模块、器件选用、匹配与连接等列为教学重点。实践证明,此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确保其能够对知识架构进行全面重建。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人员在革新教学方法时,应当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教师从传统模式的教学主置主动转变成主导者以及辅助者,从而经由革新理论课、实验课以及实训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学人员还应对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学习目标,而在实际教学时借助参与教学、启发教学、任务教学以及探讨教学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对问题展开主动分析与思考,全面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确保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各类教学活动当中,提升其求知欲、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阶段,应当充分融合实践和理论、自学与讲学、研究和引导以及沟通和探讨等各类教学方式,并且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掌握程度将学科应用和概念以及重难点等关系理清。在讲学时,教师应从实例角度出发,借助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逐步将当堂课程的有关知识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此便可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全程。同时,教师还可借助部分实用性高的小型电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练习,使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得以提升。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计数器相关知识的时候,便可以虚拟实训的模式开展课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课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知识讲解、案例示范以及知识总结,这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另外,教师还应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例如融合仿真教学、传统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在讲授不同知识时采用相应的互动、启发或者探讨教学模式。多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活跃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并且能够确保学生主动思索。其中,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以生活、形象的视频、图片等将原本很难理解把握且较为枯燥单一的知识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直观掌握这部分知识。而仿真教学则能够借助相应软件为学生演示虚拟实验,从而将电路内部波形直接生动地展现给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互联网沟通软件和学生展开线上沟通,以便及时把实验需求、数字教案、仿真软件以及电子题库等分享给学生。
(三)创新考评方式
教学人员应当将日常成绩在考评中的占比加大,并且将日常学生的课堂表现列为日常成绩的重点考评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人员应将考评成绩详细划分为考试成绩、日常成绩以及创新成绩,以便让学生在日常学习阶段通过把握成绩对所学知识展开进一步理解,同时确保其实操与创新等能力得到强化。
五、结论
总之,当前我国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领域的革新还未深入,而各大院校若想全面改革此门课程,除了应当对相应技术的未来发展规律、方向加以掌握,也应对相应市场展开全面调研,明确市场的未来技术需求,进而以之为前提对课程展开科学设置,最终充分结合应用与教学以及实践和理论。
参考文献
[1]段淑玉,周坚和,夏冬雪,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效果研究――以本科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 ,000(021):260-262.
[2]姜大为.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9 ,010(019):60-61.
受到数字技术助力的供应链首先增进了效率,极大地缩短了交货时间。资本具有流动性;劳动力的流动性则较低。经济活动(生产、研究、设计等)转向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相对廉价又容易进入的国家或地区。用不了多久,复杂性问题便能够解决,而全球供应链的线性模式(在A国生产,在B国被消费)便让位给了采用更碎片化但也更高效的供给网络的更复杂模式。
与此同时,随着新兴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国家,需求端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前只在全球需求中占很小份额的发展中生产国,成了主要消费者。
全球供给网络再次发生了改变,以适应其结构中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碎片化和分散化,这一过程有时被称为技术推动的自动化:供给网络越分越精细,打破了此前普遍存在的相邻地域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约束。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数百万人进入了全球经济,并在贫困、价格、工资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带来了广泛后果――其中许多仍充满挑战。
第二波数字技术浪潮正在到来,这一次浪潮更强大,并正在越来越复杂的任务中取代劳动力。这一劳动力替代和脱媒过程在服务部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例子包括ATM机、网上银行、企业资源规划、客户关系管理、移动支付系统,等等。这一演进正在传导给商品生产,机器人和3D打印正在取代劳动力。
今次数字技术浪潮与前次不同。前次数字技术浪潮促使企业获取并部署全球未充分利用的劳动力储备,而今次数字技术浪潮的推动力是通过劳动力替代降低成本。
这一转变具有重要的副作用。对实体商品来说,拜存货和拙劣的市场预测所赐,存在与物流和交货时间相关的成本。但是,有了数字资本密集型技术,生产将不可避免地移向最终市场,不管该市场位于何处。这一再本地化过程构成了全球供应链结构的重大变化。
这一过程的极端形式可能将以3D打印的形式出现,3D打印技术能够以层层打印的方式生产海量类别的产品,比如建筑、运动鞋、设计师品牌灯具、机翼,等等。
随着这一技术的成本下降,不难想象,生产将变得极端本地化和个性化。
与此同时,机器人(另一项需要数字基础的技术)的影响也超出生产范畴。最吸引眼球的例子是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等,但机器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遑多让。
处于增长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理解这些趋势。劳动力不管多么廉价,都将沦为增长和就业扩张的次要资产,而劳动密集型、过程导向型制造业将不再是发展早期阶段国家融入全球经济的有效手段。
再本地化将成为普遍现象,包括在低收入国家也是如此。生产不会消失,只是劳动密集度会下降。所有国家都将需要围绕数字技术部署和扩张的人力资本来重建增长模式。
零售业也在被改变。在线零售和配套物流正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蓬勃发展。
事实上,在线零售似乎在加速总体消费市场的扩张。聪明的参与者预期,新零售模式将是集成了在线和实体零售,并且两种方式相得益彰。比如3D打印模式,作为需求驱动型大规模定制的潜在形式,将与在线移动支付系统和社交媒体相结合。而外包与物流和零售的结合,将与这两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条江水对于韩国人而言就如同黄河、长江对于中国人,是他们的生命线,更是他们的精神图腾。汉江不仅贯穿了韩国的土地,也贯穿了它的历史,见证了它所发生的一切。在世人眼中,汉江和首尔都代表着韩国,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韩国创造的“从1962年至1994年经济实现年均9%的增长,人均GNP从87美元增至10548美元”的经济奇迹会被称之为“汉江奇迹”了。尽管在1997和1998年韩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GDP严重缩水),“汉江奇迹”的光芒却没有因此而衰减:在1999和2000年(仅仅在危机过后的一到两年),韩国经济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9%和9.3%,经济恢复到了危机之前的水平;2001年,在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韩国经济的增长率仍然达到了3%;2002年,这一数字更是高达6.3%。它依靠自己的力量再次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复原,而且光辉更胜从前。
是什么在支撑韩国创造“汉江奇迹”?如果说高丽民族的自强不息是坚固的精神支柱,那么外贸出口的不断增长则是坚固的实物支点。它为“汉江奇迹”提供了产生的必然,它的这种作用与韩国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了解韩国的外贸出口,也就等于读懂“汉江奇迹”。
韩国出口用数字说话
先让我们来关注以下新闻:
据韩国产业资源部近日发表的《2004年进出口情况》报告显示,去年韩国出口为2542.21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31.2%,进口为2244.45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25.5%,贸易顺差达297.51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1995年,韩出口额仅为1000亿美元,今天,韩经过9年的努力,出口额达到了2500亿美元,这是继加拿大(2000年)、中国(2001年)、比利时(2003年)、香港(2004年)等国家和地区后世界第12个达到这一标准的国家。如果除去占中转贸易较高的比利时和香港外,韩已进入了出口2500亿美元的世界10强之内。在进口方面,由于国际油价和原材料价格上扬,再加上进口需求增大,韩去年进口达到了220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2004年,韩更从2003年第14位进口国进入世界第13位进口国。
2004年韩对外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均出现了好兆,中国增加了42.7%,美国和日本均增25.3%,欧盟增加了39.5%。
或许你在看完以上的一段新闻内容后,会出现短暂的“数字混乱”,你惟一记住的就是“韩国”、“进出口”这些词。当然,这已经足够了。新闻中的所有数字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韩国外贸增长”。用数字来表达这个主题的确显得过于冗长,如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研究所的菲利浦・马特尔的“按比例压缩法”用数字式叙述来简化它的内容,这条新闻就会变得简单而有趣:韩国在2004年成为了世界上第12大的出口商和第13大的进口商。在这一年里,它总共卖出了2542亿美元的东西,而买进了2244亿美元的东西,顺差298亿美元。假设它2004年总共卖出了100件商品,其中就有10.5辆汽车、2.3个汽车配件、10.4个半导体、10.4个无线通讯机械、5.9条船和6.8台电脑,还有其他的53.7个商品。它的买家主要有中国、美国、香港、欧盟,其中中国买了最多韩国商品,而日本则是韩国最大的卖家。
这样一来,我们通过数字对韩国的进出口情况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韩国的外贸出口受“数字”―数字化商品的影响很大,数字化商品(电子电器等商品)在韩国的外贸出口业务中占主导地位。三星电子公司在韩国国内企业中纯利润第一个突破100亿美元,并实现韩国企业有史以来最高的销售额、营业利润和纯利润,2004年出口额为416亿美元;LG集团努力将今年的出口额从去年的302亿美元大幅增至392亿美元,增幅将达30%。这两家企业都是韩国国内企业无可争议的状元和探花,它们的数字商品的出口景况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业绩,更是对国家的外贸出口有着巨大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在韩国有着坚定的“话事”权。当然,韩国的外贸出口并不是只依赖于“数字”,汽车及其零配件制造业、船舶工业也是韩国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韩国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出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3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9.6%,出口量达342.9973万辆,比前年增长41.7%。船舶工业光是2004年上半年,已建造各类船舶479万吨、146艘,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26.1%和21.7%。同时,出口各类船舶83.95亿美元,大幅增长36.2%,占同期出口整体的6.8%,其中包括七艘LNG运输船(11.2亿美元)和四个高附加值海洋浮体(16.5亿美元),最终全年的出口总额(150.9亿美元)远远超过当初120亿美元的目标。
韩国出口的成功,其实并没有隐藏着多大的秘密,它是在韩国政府、韩国企业和国际环境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但是把它们细化,就能发现其中包含的一些细节,而就是这些细节,最终为出口成功奠定了基础。
卢武铉:把扩大出口放在首位
韩国政府对于外贸出口给予高度重视。韩总统卢武铉通过总理李海瓒在17届定期国会发表的包括经济振兴政策在内的施政方针的演说,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卢武铉提出,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扩大出口和内需,稳定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劳资纠纷,构筑开放、透明、竞争的“革新先导型”经济制;下大力气做好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技术竞争力,确保技术领先优势。而扩大出口,致力于培育出口主导型产业和新产业则被放在了众多振兴经济政策的首位:韩国要争取在2010年出口额达到4000亿美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万美元。 为此,要大力发展钢铁、造船、汽车、信息通讯、电子、石化、纺织服装等出口主力产业,在今后五年内继续保持较强的出口竞争力。钢铁,利用FINEX新技术,提高钢铁工业竞争力;造船,致力于建造LNG(液化气)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继续保持订单和建造量世界第一;汽车,提高汽车质量和品牌价值,今后五年内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强国;IT行业,努力成为世界第二大IT强国,引领世界新一代数字化电子市场;石化,继续保持世界第四的水平,争取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石化供给基地;纺织服装,利用尖端技术和韩流影响,扩大出口,还要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宇航、纳米和环境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
除了在政策方面的倾斜外,韩国政府还在法律法规、职能部门方面给予了韩国外贸出口所能给予的全部帮助。于1986年颁布的《韩国对外贸易法》是韩国政府管理和振兴对外贸易的基本法,与《外汇交易法》、 《关税法》、《有关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法》和为保护、扶植特定贸易的各项“振兴法”及与贸易有关的个别行政法规等构成了韩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设立产业资源部,产业资源部是韩国对外贸易和国内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的宏观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制订的政策包括贸易振兴、双边或多边贸易及产业技术合作在内通商振兴政策;与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相关的能源及资源政策;与产业竞争力强化、产业用地、产业环境、流通等相关的产业政策;与产业技术的提高、产业标准化、质量保障等相关的产业技术政策;对国内产业损害的调查、判决和采取救济措施等。
另外,韩国政府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FTA(自由贸易区)协商,推进FTA战略,为提高韩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取消关税壁垒,改善出口环境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韩国-智利FTA已于2004年4月生效,打开了韩国构筑自由贸易区的新篇章,韩国-新加坡FTA于2004年底达成协议,韩国-日本FTA计划在今年底结束正式谈判,韩国与墨西哥商定从2004年10月25日开始进入共同研究阶段。从2005年起,韩国将加快推进FTA的进展计划,其中韩国将与东盟、欧洲共同建立自由贸易联盟(EFTA),与加拿大建立FTA的计划也步入协商阶段,并与印度共同探讨FTA实施的可行性。同时,韩国还将美国、欧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锁定为韩国FTA长期目标。其中韩国-智利FTA给韩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已经有所显现:韩国汽车、手机、便携式摄像机、彩电对智出口分别同比增长44%、229%、101%、95%。
韩国贸易协会:拥有超过65000家会员企业
企业方面,由韩国贸易厂商组建的非盈利民间机构―韩国贸易协会,是韩国民间最大的对外贸易企业组织,自1946年建立以来,为发展韩国的贸易及扩大国际经贸交流,作出了极大贡献,现有会员厂商65000余家。它在加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与交流、调查研究、组织会展、提供各种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指导、会员服务、培养贸易专业人才以及为政府决策提出建议等方面,也一直不遗余力。它每年都会就韩贸易界对对外贸易关心事宜作民意调查,并且根据调查结果列出该年度韩贸易界在对外贸易中最为关注的十大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贸易界企业所关注,也是政府在外贸进出口中所要面对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中国GDP增长1%,韩国出口增加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