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机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生源流失;留守儿童;教师业务素养;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44-02
随着现代化教育进程的脚步逐步加快,农村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新课程标准已深入实施,科学发展观也逐步渗透教育领域,如何在农村小学深入、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积极结合民俗特色办好学、育好人、教好书,使最基层的孩子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问题。纵观当前现状,农村小学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生源流失严重,学生数急剧下降
农村小学生源总体趋于急剧下降的趋势,无论是教学点、村校,还是中心校,生源流失非常严重,究其原因,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定居是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许多外出农民工已经实现成功转型,他们正在积极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努力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孩子们也跟随父母离开家乡,在城市生活学习,这些孩子们正在成为城市里崛起的新型个体。
从农村小学向县城小学转学成为学生流失的另一重要原因。近几年,农民对教育的重视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他们知道只有重视教育、重视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在今后这个充满着机遇和竞争的社会找到立足之地。正如一位农民所说:“我们不能再让孩子成为像我们一样的‘睁眼瞎’,我们今天受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都是为了明天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朴实的话语中表露出了所有农村的家长纯朴的心声。我们看到,家长们为了使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将来能有出头之日,会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到县城小学读书,甚至好多母亲在县城专门租房为孩子做饭、洗衣,“陪读现象”随之也愈演愈烈。甚至还有不少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家长也纷纷把孩子转入县城小学,为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省吃俭用、拮据度日,只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什么家长会不顾一切地将孩子送往县城,恐怕是和农村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简陋依旧的教学设施以及落后的教学手段是分不开的。
二、农村小学教师业务素养普遍不高
近几年,国家“三支一扶”惠及农村教育,这批年轻的教师已逐渐成熟,他们成为各校教育教学的骨干,正在承担着学校工作的重担,而这些骨干教师很少能够长久坚持于农村教育一线,从而使县城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师资失衡的现象依然严重。我们清楚地看到,尤其是距离县城较为偏远的农村小学,学校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方式落后。这些老教师大多数不愿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对于进一步进修学习也没有任何兴趣。再加上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教学手段落后,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学能力不高,教师依然是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他们依然靠死啃书本、死背硬记去鞭策学生实现梦想。孩子们不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三、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庞大,却结构性短缺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人数已趋于饱和,而这些教师中,真正能够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却寥寥无几,能够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师少之又少,学校虽然开设音、体、美等课程,但实施则难以保证,专业的英语教师更是匮乏,而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也为数不多。尽管“支边支教”的大学生在不断为农村教育补充着新鲜的血液,然而,那些能够真正扎根艰苦的地方,并愿意留下为农村教育献身的却为数不多,所以,农村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不到均衡的发展。
四、农村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农民工地位的不断提高,农村家长为了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大多走上打工之路,从而,造成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另外,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低,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本应当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家长全部推给学校。这些无疑加重了教师身心负担,也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
我们看到,在农村小学,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偏少,一线教师分担教学任务重、科目多、课时多,因而,教师们不能够充分备课、辅导、批改,科研型教师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不到落实,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既然认识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就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落后的面貌,是我们整个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提升农村小学教育的高度,才能逐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既要重视科学管理,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提高基层教师待遇水平,又要激励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既要加强教师队伍新鲜血液的补充,又要鼓励教师为农村教育奉献青春。我们要让农村教师体验到教书育人这份职业的光荣,要让农村的家长为留孩子在家门口上学而安心,要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验到家的温馨。
我们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公平、科学、均衡、可持续,使农村小学教育逐步走出困境,让农村教育得到良性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育;德育;创新
当前,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依托与支持,信息技术早已成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但是,信息技术并非始终只为我们提供便利,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同时也造成了很多弊端。在小学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复杂,信息技术的大量引入对小学德育教育造成一定压力,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化解信息技术对小学德育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本文首先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作出阐述,然后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1]。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是小学教育各种素材的最广泛来源,小学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常常需要借助网络信息的辅助,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针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信息技术同样能够起到辅助作用,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小,其中最大的阻力便是网络信息的来源过于庞杂,大量的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质量好的、思想正向积极的网络信息可以对小学德育教育产生正面影响,但是更多的、网络环境下的不良信息为小学德育教育制造了很多难题。小学生正处在德育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很多不良信息缺乏分辨能力,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德育教育行为,才能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而小学生又处在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在小学德育教育阶段形成,因此必须抓住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期,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正向发展。小学教育机构可以针对学生的日常言行加以规范教育,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思想。但是网络信息的庞大而复杂给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阻力,使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常常感到鞭长莫及。小学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导小学生加强对不良网络信息的防范意识,更要时刻监督小学生远离违法犯罪等严重不良信息[2]。
(二)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德育教育的正面影响
信息技术环境一定程度上为小学德育教育带来了发展创新的契机,因为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十分单一,收获的教育成果非常有限,大量的德育教育工作最终仅仅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小学生优秀道德素养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全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形成,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产生的辅助作用,不要同时否定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小学德育教育信息技术新模式,让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小学德育教育水平提高的新平台,同时还要积极创新教育策略,尽最大可能降低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德育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甚至化不利为有利,让信息技术发挥出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最大助力[3]。
二、信息技术环境视角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创建德育化网络,优化网络教育环境
网络信息的质量虽然良莠不齐且复杂庞大,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信息都会对小学德育教育产生影响。学生在教学环境下接触到的信息是有限的,这部分信息的质量完全可以由学校和教师来控制把握。因此,小学教育机构有必要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信息做出优化处理,在网络大环境下为学生搭建一个校园网络平台。该平台要体现出德育教育的内在要求,首先必须严格筛选剔除掉所有不良信息,确保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网络信息都是健康的且积极正向。其次,在优质信息当中,还要根据小学生德育教育目标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筛选,建立德育化网络信息模块,比如“爱党爱国、勤俭节约、保护环境、文明礼貌、尊敬师长”等等模块的建立,会极大地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使小学生在日常浏览信息过程中自学完成德育教育任务,提高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效率。另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还应针对小学生在家庭环境下浏览到的网络信息进行优化,比如,建立合作学习群组以及兴趣拓展群组,针对小学生在课后学习与开展兴趣活动过程中所需要浏览的网络信息加以规范控制,根据小学生学习与游戏的需要,及时分享相关的优质网络信息,尽量减少小学生与网络不良信息接触的机会,发挥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德育教育的正向促进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校园及班级文化建设
信息技术具有大范围传播性与舆论导向性的作用,因此信息技术非常适合用来建设校园及班级文化。小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信息技术德育思想主题设计活动。比如,每个班级制作一个德育主页,自主添加一系列特色栏目,可以是针对某一德育教育主题,学生开展的班会实录,也可以是学生针对某一德育教育主题发表的感想征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定期更新,不断优化,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良性班级文化的形成,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助力。另外,学校还应该大量组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活动,比如,展开班级特色德育主页评比活动,定期针对班级德育主页的制作情况展开评比,对制作优秀,更新活跃的班级给予表扬奖励,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自习课时间观看德育教育视频,为学生创设多媒体德育情境,启迪学生的内在感受性,加深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德育教育思想产生更深刻的内在认同。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建立德育论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论坛中发表德育周记、日记。同时引导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引起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持续关注,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热情。
三、结语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良性发展,是当前所有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小学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给小学德育教育造成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发展机遇,小学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小学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还要注意规避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有意识地防范小学生与网络不良信息的接触,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颂琪.将信息技术与班会课强强联合,促进学生德育成长[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4(1):29-30.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合作意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8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121
纵观世界发展不难发现,合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在现代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课程学习。这是时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形成,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后进生,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后进生的学习进行辅导,有了取得更大进步的可能。因此,如何在农村小学教育阶段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在农村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一、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的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发展和良好的个性与品质的形成,学生在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独立的思考、积极的实践和勇敢的表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合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其他学生的长处,寻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纠正。在开展合作学习的各项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合作环境,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和进步的正确的合作学习理念。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即使是再平庸的人,只要同心协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集思广益,取得比诸葛亮还要高的成绩。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他们相互鼓励,团结协作,才能充分发挥合作的强大力量。
二、教师要合理搭配,优化合作小组配置,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形式,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单向的知识灌输的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变得更为灵活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为顺畅了。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要加以正确有效的指导,促进小组的健康成长。
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小组成员的组合需要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来决定。在小组划分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各种因素来进行优化组合,比如,教师考虑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的不同、语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态度等等,教师要秉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尽量保持各小组之间学习能力的均衡,以求保证小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同时,教师要通过组织各项活动来拉近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每个小组要形成互补型的优秀合作团队,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课后预习和复习的良好效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合作交流的方法,避免出现少数几个学习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他学生旁观的不良现象。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一定要发挥到位,为学生提供深入恰当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能够展开积极的讨论,通过自主学习寻求到问题的答案,并且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
三、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动力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一是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二是片面理解信息技术。走出误区的策略主要是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误区。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1、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通了远程教学资源。然而,面对日益完善的电教设施,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多媒体教室是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远程教育“远”而“不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的是落后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师怕教,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传统误区。
2、片面理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但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就先进,借助信息手段外衣,进行着传统填鸭式教学,把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理解为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组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另外,片面强调备课必须制作课件。在备课中,教师过多地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进行着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简单叠加处理。虽然这样的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信息负载的兴趣,但可能引致学生读的时间被音频替代了;思考的时间成了等待答案显示;创新的思维被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锁住了;上黑板写、练的机会被屏幕上的自动文字代替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说、想象思维能力。忽视语文的基础训练,只能使一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更大的误区。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下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和开展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有教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优化。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使它较容易和信息技术结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知识面狭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恰当地选择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媒体。媒体制作中,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或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的时空,调动学习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或设计音频,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或超级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探究;或设置话题,激励学生讨论、质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它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她用多媒体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伴随着音频朗读,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教授初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一位老师巧妙地插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美国黑人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美国南北战争影普资料。媒体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为学生理解美国黑人的自由斗争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背景,引起了学生共鸣,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媒体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进行写作训练。有的同学想像了山洪暴发的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像描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战斗机在长空冲锋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正确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教学,让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教材要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注意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由此看来,《品德与社会》和《劳动与技术》这两门课程的课程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层面上的传授,忽略了如何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劳动与技术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而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的。鉴于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品德教育和劳技教学这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在劳技教学中经常不失时机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适时渗透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品德学科的专利,在劳技教学中同样也可以适时进行渗透。例如在学生学习掌握了三股、四股、五股、多股平辫编织方法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国结――“鞭炮结”》的教学。课始,我并不急于讲解中国结基本结的编结方法,而是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悬挂着中国结的场景,有悬挂于美国“唐人街”摊头上琳琅满目的中国结,有悬挂于海外华人豪华客厅中央的中国结,有悬挂于结婚殿堂醒目位置的中国结……看完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我们中华儿女对中国结有着如此深厚的情缘。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中国结代表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代表着祥和,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这样既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也为编结中国结操作活动创设了意境。
二、通过系列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生活习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个品德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开展了《家政・洗涤》《家政・烹饪》等单元活动后,为了把在学校中学到的家政劳动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我发动学生在家庭中开展“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系列劳动实践活动,我首先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一学期参与家政劳动的进度计划,动员家长配合学校关心子女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由家长填写调查表,我每两个星期作一次反馈统计,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每学期结束时,我还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考核,包括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采用等级制的形式进行评定,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与评价、老师总评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促进,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观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三、通过合作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能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会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受家长百般宠爱于一身,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个人感受,很少为别人着想,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他将来的人际关系,伤害他人感情,也常给自己带来烦闷、苦恼,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鉴于此,我在上劳技课时,经常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要求组内成员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互帮互助,共同想办法克服操作过程中的困难,共享作品完成时的喜悦。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还经常发动学生进行同桌之间或组际之间的竞赛活动。一次又一次比赛下来当然没有常胜将军,我告诉学生,竞争本来是残酷的,胜利了别得意忘形,失败了别自暴自弃,无论哪种结果我们都要坦然接受,只有永远保持一颗乐观进取之心,成功才会最终属于我们。
四、通过二度开发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课程目标,我在劳技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不拘一格地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与设计。如在教学《什么是新材料》《什么是高新技术》时,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到高新技术有多种多样的分类,这时学生们表现出了对“高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我顺势利导,根据兴趣爱好把学生分成了十个小组,有探究“电子与信息”类的,有探究“IC及元件”类的,有探究“新材料”类的,有探究“新能源、高效节能”类的,有探究“农业”类的等。通过这些探究实践活动,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被空前激发,这样就较好地辅助品德教学达成了课程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教学实效性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算多,本文针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开展进行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性
1.儿童语言的特点需要实施口语交际教学
一个人的语言发展具有规律,儿童时期的语言发展为语言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时期的语言是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训练,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儿童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需要开展更多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是极其必要的。
2.口语交际教学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以往的教学目标确定具有明显的差别,传统语文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关注语文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的指向较单一,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不仅包括知识的教学目标,而且包括听说、读写等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口语交际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些综合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这么说,口语交际教学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客观需要。
3.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口语交际教学
小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听的能力,又包括说的能力,还包括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的能力发展互相影响,其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次序与发展规律。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是以听、说能力为基础的,只有听、说能力的基础打好了,读和写的能力才能真正有了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口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应该先于文字语言的发展,口语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文字语言能力发展的前提,由其发展的次序来看,只有当听的能力获得发展后,才能够进入说的阶段,只有说的阶段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进入读的阶段,写的阶段应该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
二、目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不足
1.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环境有待改善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现状来看,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还是以考试作为教学实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依然围绕语文知识的掌握而开展,留给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难以满足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需要。即使在课后,小学生也是忙于各种补习班,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口语交际锻炼,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环境,对口语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从社会环境层面来看,口语交际的环境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尽管现代媒体丰富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丰富了网络的交际环境,但是,我们要看到,现阶段的网络交际传播环境,存在很多负面的语言信息,这些负面的语言信息,对孩子健康语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从家庭方面来看,一些家长忙于事业,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必要的关注,尤其是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很少在意,再加上有些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一些粗俗的话,这些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都对孩子口语交际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影响。
2.心理障碍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影响很大
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学生心理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较好,对于口语交际学习充满信心,在教学中积极性、主动性更强,为自己争取到参与口语交流的机会更多。相反,有些学生对口语交际学习的信心不足,这种畏难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其口语交际的学习,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影响很大。
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的有效措施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使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更具实效性,就必须创造良好的口语交际学习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力求让学校、社会、家庭彼此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从不同层面创造良好的口语交际学习环境,要充分挖掘三方教育环境的各自优势,收集更多的口语交际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活动,通过良好口语学习环境的创造促进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2.创设充满吸引力的口语交际情境
小学生充满好奇心,缺乏吸引力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创设充满吸引力的口语交际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使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有效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要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陶冶学生的高尚人格,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3.口语交际策略的有效指导
在实际的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中,口语交际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际内容、不同的交际场合,所选用的交际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运用的口语交际策略各有不同,因此,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要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策略的指导,口语交际策略既包括针对说者的策略,又包括针对听者的策略,要重视口语交际活动场景的创设,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开展分角色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善于在具体的场景中,教会学生运用实践性的口语交际技巧,在模拟现实的交际场景中,学生身临其境地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这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性开展问题展开研究,对促进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实效性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措施非常有必要。
(南宁市西乡塘区苏卢小学广西南宁530000)摘要: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的要求,在信息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形势已刻不容缓,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势在必行。本文就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小议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的认识、内容及对观摩中存在的一些争议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整合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认识
我大学毕业后,满怀一份期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走进了小学教师队伍,记得第一年参加工作我积极报名参加了本城区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我参加的课题是《whats this?》,当时条件有限,没有电脑,备课要自己动手写教案,图片、头饰等教具要自己画好、剪好,没有条件制作课件。然而,当我看到别的参赛队员熟练的操作课件,当我看到别的参赛老师投放一幅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学变得如此有趣、轻松,我都傻眼了,真的是好羡慕。打那以后,我决心花更多时间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会制作课件的方法。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学校逐步配备了电脑室、教师电脑、多媒体设备,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尝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现在我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内容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需要整合什么内容呢?我认为要从教师、教材、学生、课程评价和学习方式等来与现代教育技术来整合。比如,我在上研究课《How many?》时,我是这样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与本课的教学整合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从我自身的教学习惯、风格等去思量怎样去准备这个课题,如何实施教学,预想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等,在教学中都能完整地呈现。
其次,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不脱离课本,我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设备,如网络、照相机、电脑等,经过flash,ppt等软件,结合教学需要,灵活地处理教材,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与教材的整合、调整,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
再次,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集声音、图片、动画等于一体的影音效果,使学生接受多种途径的感性刺激,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比如现实中我不会变魔术,也不好准备魔术所需的道具,我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用生动的课件和动画,让熊猫盼盼变魔术,变出1、2、3……只兔子时,学生很是好奇,有兴趣,这样学生体验了快乐,又掌握了知识How many?One、Two、Three等。
最后,我在评价学生的环节中除了师生、生生评价的同时,还增加了新的评价方式,即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当学生顺利闯关时,我让情景里的人物进行表扬,这样同学们听到了之后,个个都想尝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评价内容。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样感官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CAI课件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求知欲望。比如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在课前将单词、例句以及课外背景知识信息转化为动感的图画,也可增加一些游戏、歌曲、小韵文的教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相对减少了讲课所需的时间,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和交流时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然而,我在观摩中发现有些做法是存在争议的,比如,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却用了,把原本简明的知识,变得更为复杂;有的老师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把语言交际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纯粹变成了“放映员”;还有的老师在赛课中,只是大屏幕展示,一节课下来没有任何板书等。
因此,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时,我认为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课件风格要和教师教学风格相协调,教师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应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的环节和选用的软件要适时适量,避免只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而忽视了本课的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三是能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还要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一次革命性的教学观的转变,随着它在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和深化,我们应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整合,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8
[2]李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3]闵娟.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应用于课堂[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障碍情景;多种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20-01
在地球成为“地球村“的今天,每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新课改要求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改变口语交际教学”软“的状况。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任务就越发重要与迫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其实是一项实践性教学。其难点是营造好师生互动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效果。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明确口语交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根据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并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一定的规律。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点方法:
一、创设情境,情感带入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依据小学教学形象性、欣赏性、感悟性等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感人的影像,绘声绘色的表演等交际实践活动,把口语交际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所以,我们备课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参等资源,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的眼睛“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走进学习氛围。
另外,我们要注意在创设交际情境时(尤其低学段),尽可能地要回归生活,更多地谈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心理恐惧,积极地投入到交流中来。
二、精心抛问,鼓励质疑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提问要讲究一个“巧”字,既要掌握提问的时机,又要讲究问题的难易适度;既要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出于积极思考状态,又要寓教于乐。不仅如此,还应努力让学生做到,敢于提出质疑,对于发表独特见解与观点的同学给予大力表扬。这样做,学生内在的潜能更好地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张扬,学习空间也得以开拓。
三、创设“障碍”情境
孩子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的小脑袋中存在着无数的问题,对一切事物充满着新鲜与好奇。创设“障碍”情境,适当的“拔高”问题,他们的思路会更活跃,兴趣会更浓厚,联想会更丰富,表达会更自如、畅快。“障碍”的设置,其实是为小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与组织技巧之路提供了“无障”的保证。
四、学会倾听,乐于互动
在情感态度方面,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认真听别人讲话”,“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等要求,其中,重点是要学会倾听,主动学。第二学段进一步提出“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口语表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的语言活动,就像新课标要求的那样,训练学生尊重说话人,根据说话人的见解,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这是口语表达达到互动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这项最基本的要求,随着我们国家独生子女的增多,更多孩子“自我”意识强烈的趋势下,有了训练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与引导。
五、多种评价,实现目标
口语交际的评价,要把人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上,要为学生口头表达创造性的发展提供时间空间余地。这样,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局限在教师评价,还可以是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互评中,学生理清了思路,总结了规律,发现了不足,掌握了技能。教师也要大胆的把自己的交际内容,放到评价的平台。这样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才是“含金量”十足的实践课。
六、说写结合,提高能力
在学生口头表达成熟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所说写成一段话,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拔高要求。说写有机结合,有效地深化了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双向能力。有时,这也会成为老师的意外收获。
总之,口语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基本的语言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生活中最基本的交际形式,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既要让学生感受语言交际的愉悦和快乐,又要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策略探讨一、前言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运用各种手段精心设计富有感彩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在这一特定情境下认识和接受所学知识。小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了解语言背景和用语习惯,并在经常性的运用下才能完全掌握,而小学生又具有好奇心强、认识和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等特点,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为学生奠定好英语语言基础,同时促进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探讨
1.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
语言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都源自于实际生活,同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以顺利运用,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此语言。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的内容和知识,创造相应的生活情境,将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生活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使其恰当地引入到课堂中,实现小学生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良好对接,在激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使他们认识到英语的实际运用。
在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具体实物或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的生活化语言场景,使他们能够充分融入到设置的语言氛围中去。如在教导小学生认识水果蔬菜等名词的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买菜”“买水果”的生活场景:一个学生扮演销售员:“Can I help you?”并在桌子前摆放不同的水果蔬菜的照片,另一个同学扮演购买者:“I want some apples/bananas。”并且要在说出购买水果蔬菜名字同时准确指出所对应的水果蔬菜照片,才能够购买成功。这种生动直观的“生活式”情境教学模式,不仅是在原有的看图识字教学基础上的新突破,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进行互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和辨识能力,提高他们课堂参与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充分得到发挥和提高。
2.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
小学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听”和“说”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通过“问题式”教学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够使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够以循序渐进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和体会一些英语知识和语法的运用。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在学生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自信心得以增强,在今后课堂回答问题中更加活跃;在学生回答错误时,要通过运用英式幽默轻松化解学生的尴尬,不要一下子全部否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勇气。
这种“问题式”教学情境可以穿插在课堂的任何环节,以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例如,在课堂一开始,教师站在讲台上提问:“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date today?”然后首先点名英语基础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在其回答完毕表扬后,点名平时发言不够积极,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这样不仅能增强内向学生或后进生回答问题的勇气,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口语表达锻炼,在内向学生或后进生表现日益良好之后,可尝试首先让他们进行回答,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3.创设“趣味式”教学情境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他们更加对具有趣味性的东西感兴趣,在赢取他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的时候,进行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创设“趣味式”教学情境是最能瞬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更是将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快捷方法。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不外乎几种:故事、游戏、儿歌等,在深挖教材的同时将这些元素进行加工组合,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展现,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
由于儿童对不熟悉的未知世界充满渴望,而故事里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使他们被故事吸引,积极性得到激发的同时,通过进行故事的模拟表演来提高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使他们用英语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基本的故事对话,寓教于乐,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应注意搜集适合小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儿童英文电影和英文歌曲,使他们能够学习到新的东西收获满足感。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故事和游戏等“趣味式”教学情境中进行西方文化、礼仪、风俗等的融合,使学生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现代的理念看待西方文化和英语知识,了解英语运用的习惯和重要性,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小学英语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使他们更愉快地学习和运用英语语言,为其初高中英语学习和终身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力,通过创设“生活式”“问题式”和“趣味式”的教学情境,将学生更好地引入课堂,带入英语学习的氛围中去,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杰.创设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