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新的教育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的教育改革方案

第1篇: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强调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党员,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着的使命。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态度,对职业教育形势的新判断,对职业教育地位的新定义,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时代新认识,社会新导向,市场新希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党员,我深受鼓舞,工作起来更加有干劲。

    其次,“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三个“转变”表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第一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结构;第二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效益;第三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模式。三个“转变”的实质是:转结构、提效益、改模式,在着大转变的环境下,意味着我们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最后,“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告诉职业院校老师:什么叫“双师型”教师。涉及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质量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新要求问题终于有权威答案了——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叫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难不在于理论教学,而在于不仅要具有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用人单位的工作能力,还要拥有把这些工作能力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能力。

第2篇: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视角;公众参与教育;改革;问题

1我国公众参与教育改革的问题及其分析

公众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到教育改革中,因为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其实也意味着社会的活力度,也体现了社会的开明程度。因此我国应该鼓励公众参与教育改革,并从而为我国教育教学打造新的局面,只是在当前的公众参与教育改革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首先,我国教育改革目标通常都过于宏大,而没有从细节出发,因此也没有考虑到在教育改革中存在了很多细小问题,如果这些现象问题得不到解决,教育改革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而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要求政府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支持。这两种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压力得到适当的减少,但是仅仅只具备政府方面的支持,也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因此这也要求社会公众应该参与到教育改革中,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份助力。但是现实情况是,在教育改革中所得到的政府支持也只是一小部分,而社会支持则更少,因此高校的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实施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经费不足的原因也导致教育公平难以得到实现。其次,我国公众参与教育改革并不是当下才提出的概念,在过去,我国公众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是过去的公众参与教育改革的程度较轻,基本上不参与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阶段,而只是在教育改革方案实施时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是这样的帮助是有限的,而同时也由于我国公众对于教育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因此也很难真正的参与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甚至有部分公众因为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影响,而难以理解教育政策,因此只能够被迫成为教育政策的接受者,但是却无法参与到教育发展中。而实际上公众有权利参与教育改革,也有义务为教育改革提供相对的助力,只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完善,没有明确规定公众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教育改革,也没有明确规定公众应当参与哪一部分的教育改革,因此对于公众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也有所打击。

2公众参与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2.1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

之所以要进行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育教学自身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需求。良好的教育保障着国家的发展,也预示着国家的未来。如果不合理正视教育的诉求,不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那么国家也难以继续行进。而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高层次的满足国家的人才需求,而在教育改革中,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参与与配合,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参与配合,公众不应该将自己当做教育的无关者,而是应该亲身参与到教育改革中,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份助力。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也应该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诉求,积极配合教育改革。除此之外,当务之急是政府有必要让公众知晓自身有参与教育改革的权利,在公众明确了自己的参与权利之后,公众才能够积极的投身于教育改革中,而教育改革也属于一种公共事务,是公众的基本权利,但是因为目前我国公众普遍缺乏公众参与意识,对于公共事务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也使得公众参与教育改革的计划只能暂时搁浅,而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让公众明确自己的参与权利,就是提高公众教育改革参与度的主要方式。

2.2公众参与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

保障教育经费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而如果将教育看作市场产品,那么教育既是公共产品,也是不可取代的竞争性产品。因为高校与高校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但教育在我国的整个社会结构中是无可取代的主体,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提倡公众参与教育改革,并利用公众力量保障教育经费。而目前主要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公众群体是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的家长会为学生的教育缴费,也会为了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和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下学习,而投入更多的资金,从某一层面上来看,学生家长也是在保障学生的教育质量,因此也是为教育改革做出了一份助力,而国家给予学校的教育补助只能够惠及部分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这份惠利。而家庭就会为了补充教育经费,而在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成本,因此成为公众参与教育改革中的主要投入群体。而除了学生家长之外,保障教育经费的主体还有相关的公益组织,公益组织会为了教育公平以及增加社会福利,而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

第3篇: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 CDIO理念 电工电子实习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M1-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在确保各项技能基础上,从教学题材、组织实施、进阶教育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加强学生工程系统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整体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重大教育改革项目的启动,我国确立了建立工程教育强国的目标,全面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如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广州大学校实验中心根据2012版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从偏重知识传授到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指导精神,以及机械、电子等专业的需求,计划在电工电子实习课程中引进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工程实践项目贯穿实习整个过程,打通实习教学各环节,加强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1 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特点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团队,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全新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涵盖了现代工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CDIO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了一个愿景、一个能力培养大纲和12条标准。CDIO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现代工程实际的环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CDIO能力培养大纲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主线,综合考虑了专业基础、个人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CDIO标准则系统、全面地规划了工程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具体操作模式。国内外实践表明CDIO理念先进可行,符合教育教学的自然规律,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贯通改革与综合培养,尤其适用于集中实践环节教学。

2 电工电子实习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工电子实习是大部分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和工程训练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课外实践的重要节点,广州大学2008年建成全校性的公共基础实践类教学平台,由实验中心电子实习中心承担实习教学、课程建设与相关管理工作。据2012年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现有7个学院13个专业的电类和非电类学生选用,年人机时数约3.9万。实习课程组成员一直专注课程建设,致力于持续提升实习教学效果,但目前的实习教学偏重于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整体而言系统化的工程能力培养效果有待加强。

广州大学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正在经历着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转变。为实现我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推动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转变,有必要吸收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加强电子实习中心的建设与探索,对我校电工电子实习课程教学进行革新,升级硬件配套,在确保各项技能基础上,从教学题材、组织实施、进阶教育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加强工程系统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早进入课外实践创新阶段,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

3 基于CDIO理念的电工电子实习课程建设

电工电子实习是学生实训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电工、电子和设计三大部分,是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过渡节点,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团队建设、教学评价、硬件升级与校企合作等方面对其进行改革和建设。

3.1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为建设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实践项目贯穿实习整个过程,打通实习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循序渐进系统掌握各项技能,具备各项能力,实现立体化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主要达成两个方面的目标。

图1:CDIO模式下的目标建设

(1)技术目标:主要指学生在实践中所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具体要求有:①掌握安全用电知识和用电基本技能;②掌握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测量方法、常用仪器和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焊接、贴片、拆焊等电子基本技能;③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焊接、装配、调试以及故障检测与排除等技能;④具有需求分析文档、设计文档和使用说明文档等的撰写能力。

(2)CDIO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学生工程系统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有: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以及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工程能力。

3.2 实习课程建设总体方案

广州大学校电子实习中心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制定了详尽的电工电子实习课程改革方案,如图2所示。

图2:CDIO教育理念下的实习课程建设思路

以工程实例教学为核心,通过工程实例展现产品生产全过程,引出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思想。CDIO模式下的电工电子实习课程改革方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实践有效结合,采取自主学习、实例教学、典型作品设计、课外创新大赛等形式,把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课程建设过程中,依托广州大学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厚重基础,组织课程组成员收集国内外各高校CDIO改革相关资料,制定符合广州大学特点的电工电子实习课程CDIO建设方案,并计划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的机械、电子等专业中进行试点,其改革效果通过课下交流、师生问卷等方式进行反馈,及时完善教学改革方案。

3.3 电工电子实习课程具体建设内容

3.3.1 教学内容改革

基于CDIO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实践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特别是已学课程和后续课程,研究把以往的教学内容改革成CDIO工程项目,从过去偏重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转变到工程应用创新题材,并进行素质拓展,与学生课外创新直接对接,因材施教和进阶提高的内容也要恰当设置,对项目选择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拓展性要求较高。

3.3.2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深入研究先进教学理念,如CDIO核心教育理念、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结合实训工程项目,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用具体的工程项目贯穿实习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循序渐进系统化掌握各知识点的应用,注重系统性与模块化培养,研究工程项目与因材施教、进阶提高和课外创新的对接设计;从偏重基本技能培养过渡到注重加强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3.3.3 立体化教材建设

研究基于CDIO核心理念的教材编制,力求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立体化。(1)内容立体化:以CDIO核心理念为原则,在保障现有各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研究已学课程和后续课程内容和定位,融入先进题材、现代工艺和调试技巧等内容,还要考虑教材的引导作用,例如因材施教、进阶提高和未来课外创新等需求,作为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工具手册;(2)形式立体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编制包括纸质教材、PPT、典型环节演示的DV视频、PC操作演示屏幕录像,网络课程等各类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3.4 评价方案

研究CDIO教学效果评价方案,纳入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指标,对基于项目的工程教育模式的效果进行恰当评价,并根据师生问卷反馈,定期举办教研会议不断完善,为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改研究提供依据。

3.3.5生产实习

调研硬件升级及其配套研究工作,满足CDIO实习改革对现代贴片工艺的需求、按专业整班或合班集中实习效率要求以及更高年级创新实践的需求,确保工艺的实用性与一定的先进性;探索校企合作发展道路,与行业加强对接,积极创造条件让电类专业生产实习的部分内容转回学校,让学生得到真正动手锻炼机会,也可降低实习中心运行成本,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4 结束语

CDIO工程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工程类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我校电子实习中心结合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的自身特点,改变传统实习教学模式,吸收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践课程体系中电子电路基础课程与后续应用课程的承接关系,选取恰当工程项目,通盘考虑平滑过渡,对接好课外创新实践,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开展工作,编制立体化教材,建立师资培训与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系统性的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顾佩华.CDIO 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 胡志刚.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优化―基于CDIO-CMM的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3] 李蕊,王岩韬,贺毅. 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金工实习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2,30(5).

[4]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5] 王丽娜,杨裕亮,金波.基于CDIO理念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

[6] 刘琳,苏寒松,李昌禄.电子工艺实习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14(2).

第4篇: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 语文学科 高考改革 分值提升 新思考

一、在高考改革的进程中语文学科愈发得到重视

近期各地省市都在酝酿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有的省市已经陆续开始出台细则,最显著的变化是在学科成绩的分值上有了调整,特别是以北京为首的2016年高考语文分值将从150分提升至180分。

凤凰网在2013年10月至11月发起的“你如何看待北京高考改革”的网络调查中,短短一个月有22万多人参与网上投票,超八成网民支持北京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认为对国学教育的重视要反映在分数上。此次的高考语文学科改革得到了国人的积极回应,这表明提升高考语文分值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对于课程建设和坚持教育教学的正确导向无疑是必要的,这也表明了在高考改革的进程中,语文学科愈来愈得到重视。

二、提升语文分值将突出母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现在母语学习普遍不受重视,语文教学已经被边缘化。因为语文素养提升要靠大量阅读,要长期积累,很难依赖短促突击的复习提高考分,某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势必放逐语文,把本该学语文的时间挤出来给英语或其他好拿分的学科。有的学校甚至公开要语文给其他学科让路。高考改革方案适当增加语文分值,将有利于恢复语文应有的地位,让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

分析中国近100年以来教育走过的路,我们发现中国教育越来越呈现国际化趋势,而中国本身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发展,作为中国人了解本国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对本国文化也熟悉的情况下,一个中国人的国民素质、自信心、创造力才会提高。国家强大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文化觉醒是必然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祖国语言载体的语文课高考卷提升分值,加大比重,显然有加强汉语语言文学亦即母语学习、强化民族文化传承的意味,将凸显母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分值提高了,学科压力就跟着增长。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语文老师的要求都会提高,不单单是学时方面、教学任务的增加问题,各方面都会被提出更高要求。分数的提高,意味着考试时间必须延长、试题容量必然加大,对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这意味着对语文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的理性认识和对语文教育改革实现实质性突破的无限期待。

三、语文分值的提升对语文学习者提出新要求

北京市教委解释,高考语文分值提升绝对不是要让语文学习者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让语文学习者掌握利用汉语表达自己思维的方式,考查的重点在于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者的个性特征。

此轮高考语文改革方案一方面是提高分数,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习者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语文的背后是文化,写得一手好字、熟读中国经典名著,这既是语文学习的要求,又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项。国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甚至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都可以纳入。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应以阅读理解为主,感受文章背后的东西。语文对学习者也是思想和人格的教育。通过文学熏陶,增加文学积累,对于以后的学有裨益。

四、语文分值的提升对学科教学者提出了新要求

高考语文分值提升,语文考试权重加大后,文言文、古典诗词、名家名作教学比重都将有所增加,对语文教师的个人语文素养也有了更高要求。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学生人文理性的启蒙,是让他们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不是单靠哪个年段或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首先,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老师要从提高自身修养出发,应当努力丰富充实自身的语文生命。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国度,语文教师对祖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应有大致了解,四大名著肯定是要看的。

其次,教师更要具有反思的品格。一个教师一生教书30年,大概有1万个课时,如果每堂课都能进行反思,每课一得,则肯定能成为教育家。

再次,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对艺术、哲学方面都有所涉猎。对近代名家更应关注,比如鲁迅的激昂、林语堂的幽默、老舍的平和、冰心的清雅、朱自清的超然,等等。除了要有文化的积淀以外,语文的知识融会贯通,对于非本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是语文老师的必备。总而言之,知识储备量丰富,语文老师就会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努力地构建、创造学生的语文生活。老师应当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水平,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营养,超越他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认知,带给他们启迪。语文学习,走出课堂之后,学生的学习依然延续,这就需要教师发现挖掘学生的生活,勾连语文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在生活中慢慢渗透和浸润语文的内容与方式。也就是说,理想的语文教育必然是教师用自身丰满的语文生命带动另外一个或一群语文生命。如果可以实现这样的循环,就比较完美了。

当然,语文不能没有考试,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能够经受得住考试的检验,同时要让学生超越考试,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素养的许多东西是考试无法检验的。此外,学校应当有所作为,要为学生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如推荐必读书目、必看电影,甚至设立语文节,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竞赛活动、展示活动,不断拓展语文教育的空间。

第5篇: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01-02

电子技术平台课程是通信专业学生所必修的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更加深入的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目前该系列的课程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对于这类课程的学习还停留在学习书本知识的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教授依然停滞于学会书本知识即可的水平。(2)对电子平台技术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操作,但是目前大多高校的实验室环境并不具备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实践的条件。因此,学生的实验课还只是停留在对课本中一些简单电路的基本测试与设计的阶段。(3)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但是实用性不高。需要对内容进行一定的剪裁,对其中重要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他内容进行拓展教学。由于该课程是通信专业学生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课程的好坏决定了学生专业水准的高低,因此需要结合新世纪人才需求与培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强调保证坚实基础的核心课程的建设,保证不断创新的实践体系的建设和保证完整人格的人文环境的建设。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应用”三个层次构建教学课群,强调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在知识培养上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在能力培养上突出综合性、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二)培养方案的设计

确定以学科建设引领本科教学,以科学研究提升本科教学,以工程实践充实本科教学;并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考虑了四个课群的教学关系,强调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衔接性,开设了针对课群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结合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按照课群的知识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特色实验又以若干门内容联系紧密的课程形成的课群构成实验子平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开设创新性设计实验,并结合工程实践、电子设计竞赛以及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学生电子兴趣小组活动等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改革目标

通信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要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来加强记忆与理解课本知识。所以本专业课程的改革体现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与应用能力,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研究方向。

现代工程技术项目都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因此还要强化我们的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还要清晰认识到,由于我国通信技术起步较晚,本专业的先进技术主要由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掌握,所以许多专业文献都是以英文发表,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加强双语学习以及专业文献资料查找的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了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外,还应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较快学习到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新的知识。这点需要教师在平常教学与学生沟通中多多强调。

(二)改革方案

1.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交叉进行,增加学生在实验室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实际操作来代替黑板教学,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适当安排实验任务,通过视觉教学与切身体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强化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分组讨论及小组整体分工协作完成指定内容的测试的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双语学习以及专业文献资料查找的能力,除指定的必读教材以外,给学生推荐比较出色的英文原版书籍,根据推荐的原版参考书中的想关内容进行学习讨论,并鼓励学生自主推荐一名同学用英文PPT做英文发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知识点重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的内容留一定量的思考题和扩展知识要求同学课后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在第二次课堂上由老师随机指定同学上讲堂讲解,并将该环节记入平时成绩。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进行系统设计的综合设计与应用能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自己的时间进入实验室,从事自己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实验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是教学规定性实验,也可以是大纲并未要求但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5.考试方式的变革。改变以往课程结业只看理论考试的现状,本课程结业成绩的构成将强化平时的综合训练和整体表现,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和扩展知识面。

(三)改革方案实施

1.第一次课时指导学生分组阅读指定原版英文教材,每隔一段时间要求学生组织一次阅读分享讨论,要求讨论时每组必须制作英文的PPT,并且用英发表,从而提高学生的外文阅读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

2.要求学生以分散进行的形式在开放实验室完成自主实践训练,内容涉及双踪示波器COS5020的使用方法及应用;数字实时示波器Tektronix TDS210de 使用方法及应用;二极管的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三极管的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测试与基本应用;集成运放主要性能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等,而且要写实践训练报告,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文字总结能力。

3.用muitisim或pspice对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OTL功率放大器电路进行仿真分析与测试,将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与计算结果以及实验室实物调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相应的结论,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用QUARTUS II软件结合本课程实验进行仿真分析与测试,将仿真结果与实验室实物调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相应的结论,并且根据老师指定的资料自由组队用VHDL编程仿真验证常用的中规模组合集成电路和常用的中规模时序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并给出相应的设计报告,通过这些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EDA设计能力。

5.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前面所述的所有内容构成本课程的课程成绩。具体分配方案为:扩展分享阅读占10%,分散实践训练占10%,验证性及上机仿真设计占10%,自主仿真验证占10%,平时回答问题及课外作业与综合设计占20%;最后的理论考试占课程成绩的40%。

通过上述改革能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扩大了同学们的专业词汇量和敢于表现自我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强化了对同学们动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较好的实现了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并极大地强化了实践教学。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在进行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改革时,在设计培养方案中考虑了课群的教学关系,强调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衔接性,开设了针对课群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点”和“面”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点”的实验室建设;通过所建设的综合实验平台,开设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面”的实践环节。并且结合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通过对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学生电子兴趣小组活动所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突破旧的培养计划,构建创新的教学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5篇,承担教学研究项目7项。

通信工程的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或省级的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各类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四、结论

通信工程专业学科正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着眼于学科前沿,不断追求卓越是我们的学科和专业持续发展的引领动力,也是国家与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我们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对培养计划进行革新,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并构建了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次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省级或者国家级的比赛,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们要将本次实践所获得的成果切实地应用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希望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全面提升通信工程专业的综合水平,为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培养出更强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小飞,陈雯,许武军,等.基于案例教学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05):76-77.

第6篇: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107—05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alent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of theoretical courses teaching for PE major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measures for reforming the teaching of School Physical Pedagogy。 With the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plan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an be evalu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can also be combin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PE major; basic theoretical course; 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国当前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学校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专业基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传习性教学过分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互动,不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体育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不高,以致于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感到很难适应丰富、多变的教育现场。

1《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

《学校体育学》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程,具有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特征[1],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其教学效果会迁移到学生后续的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

目前,国内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综合各高校的改革情况,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体系方面,提出说课纳入教材体系的基本设想和教学建议[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3],对建国以来我国多个版本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初步构想[4]等;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针对体育专业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5],“双主体”教学模式[6]、“综合、多元、互动”教学模式[7]以及“目标—半导式教学法”和相对应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估体系[8]等等。通过对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实地走访发现,对于这门传统课程,大部分学校授课计划保持在54~72学时,授课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作业、观摩等教学方式。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经验与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改革还只是停留在某个教学环节上,难以形成气候与推广价值。另外,教学改革要做到面面俱到,必须要有充分的学时保障,否则,上述改革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收获甚微。随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小型化、选修化,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体育学》应如何进行科学定位,既要保持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又要焕发时代生机,是每一位有志于改革的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因此,遵循高校教育发展规律,以我校“百门课程改革”计划为契机,提出《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的创新面和突破口。本研究立足于《学校体育学》师范性的课程本位,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基础性、技能型”特点[9],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论结合实践等教学策略,探索并形成一整套教学模式与实施机制,以期取得教改的实效,顺应时展对“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呼唤。

2《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

第7篇: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 芬兰 不分年级制 启示

近年来,芬兰高等中学的教育质量跃居世界榜首,其中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吸引着众多国家教育人士的目光。在芬兰的高中教育改革方面最受关注的是“不分年级制”教学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芬兰模式”。

一、“不分年圾制”教学模式简介

早在20世纪60年代,芬兰便着手对高中教育体制进行改革。20世纪70年代初,芬兰全国基础教育事务委员会的专家考察了德国“不分年级制”的成人夜校,决定把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引进到芬兰的普通高中。20世纪80年代芬兰开始在全国多所普通高中实验”不分年级制”教学模式,并对高中整个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自1994年起在全国的普通高中推行“不分年级制”教学模式。1999年1月1日,芬兰新颁布的《高中教育法》明确规定,所有高中都应实行”不分年级制”的教学模式。自此以“不分年级制“教学模式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芬兰高中教育创新体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所谓“不分年级制”教学,是指学生不以年级为基础形成固定年级和班级,学生可以在服从学校基本课程要求的前提下,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行选择课程和科目学习,在校学习时间可有弹性,一般可在2-4年完成,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学习5年。表1所示为“不分年级制”教学与原来分年级制教学的区别。

二、“不分年级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1.实行弹性学制

在传统高中,学制固定为3年,学生无一例外地要经过3年的学习才能毕业,除非由于某门课程没有通过而不得不留级从头再学。

不分年级的高中实行2—4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学习计划和安排等情况,自行决定完成高中教育的年限。学习进度快、成绩优异的学生2年可以毕业,学习进度较慢或学习兴趣较广的学生4年毕业。

2.按照学段和学程组织教学

芬兰自1982年开始按“学程”组织教学,一门科目按内容的数量和难度分为数量不同的若干学程。这样一来,十几、二十几门科目就可以衍生出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程。一个学程平均为38节课,每节课45分钟。每一学年不再分为固定的两个学期,而通常被分为5,6个学段。每个学段一般持续6—7周,各学段最后一周为考试周。每个学段集中开设5—6个学程,学生在一个学段最多可以选择8今学程。这意味着一个学程每周有6—8节课,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该学段选定的学程。

高中实行按“学程”教学以后,对原有科目或科目群的学习要求也有了新的规定。学生每学完一个学程都要进行考试。如果某一学程考试没有通过,可以重新学习直到重考通过,学生才可以继续该科目其他学程的学习;如果同一科目有两个学程没有通过考试,该科目的学习就必须中止。一门科目的学习被中止以后,并不影响其它科目的学习。也就是说,不分年级高中不存在以往的“留级”现象。

3.实行个别化教学与学习

芬兰普通高中实行“不分年级制”,其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不同能力、爱好和发展要求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最大程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与学习原则。

芬兰普通高中的个别化教学首先体现在学生选课的个性化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的内容、学习进度的快慢和科目学习的先后顺序,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甚至可以选择任课教师。一般只要有10名学生选修同一门课,学校就会开设这门课程。在学校不具备开设某门课程的条件时,学校允许学生到其他学校选课,并对其在外校取得的学习成绩予以承认。

选修同一学程的学生可以是刚入学的新生,也可以是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可以说,每一千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为增加灵活性和个性,学生还可以自学,在征得校长同意的前提下可以不参加随堂听课,但需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参加考试。

4.建立学生管理与咨询制度

芬兰“不分年级制”普通高中的改革之所以能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与芬兰建立并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学生管理与咨询制度密不可分。芬兰普通高中实施“不分年级制”以后,各学校对原有的机构进行了调整,除保留原有的各教研室和行政办公室外,新增设了教导咨询办公室,建立了学生顾问制度、指导员制度和新生辅导员制度,以此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管理和指导新生选课等。转贴于

三、“不分年级制”的最新改革思路

芬兰高中以“不分年级制”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于2003年起草完毕,2005年开始执行的(《高中课程方案》对原有方案作了较大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对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的多角度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高中教育的目标和基本的价值观

课程方案中强调尊重人类生命和人权;尊重人的生活权利、平等的权利,公正、民主和普遍的福利;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及批判和再评估;对人类文化的包容态度和国际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探索真理和广泛接受教育的权利,终身学习的态度这些基本的价值观。

2.突出地方在课程建设上的自主权力

新方案在课程的制定方面,针对全国设计而言只是个基本框架,其余权利则下放到各市,给予地方教育更多的自主权。学校可以根据地方和学校特色,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需求开设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各类课程。同时,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就意味着学校能够更多地按照自己的发展思路去建设。

3.进一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新方案要求必须由学生自己构建其知识、技能和世界观体系。学校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客观观察世界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新方案强调:合作、积极参与、诚实;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清楚地认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合作以及达成共识对拥有美好未来的重要性;清楚地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冲突;清楚地认识到芬兰和国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方案同时强调学生和家长拥有接受并参与教育的权利,其根本目的也是使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自我负责的意识。

4.强调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咨询工作

为了应对”不分年级制”教学中无固定班级所带来的学生管理问题,迫切需要为学生个人、学习团体以及不同科目和进入大学等的学习提供指导、咨询。新方案强调对学生的指导、咨询工作的组织,包括对于学生个人的指导、咨询;对于学生团体的指导、咨询;对于不同科目的指导、咨询等。

四、“不分年级制”教学模式的启示

我国普通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课程基本结构,以学分为基本的课程计量单位,增加选修内容,跨班级选课和短学期教学,建立选修课指导制度等改革,均反映出在一定程度上对“芬兰模式”的借鉴。因此,研究和借鉴芬兰课程改革经验及其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有助于促进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1.增强我国高中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提供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适应迅速变革的世界,保证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展,满足人才多样化即受教育者成长的规格、层次、职业取向多元化的需要,因而要求课程应面向全体、适应不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应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找到成长的最佳课程模式;学校应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引导、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以保证学生的才能得到多方面发展。

2.强调多样化选课制和选课指导制度

在课程多样化的前提下,如伺使课程编制适应学生的多种特性和需要是个分关键的问题。为了谋球多样化的课程得到有效实施,今后编制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芬兰课程改革中强调多样化选课制以及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这对于我国的课程实施与管理非常有启发。

第8篇: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第一,真诚的态度。为什么改革?为谁而改革?这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东城中学在设计改革方案的初期,首先对学校的师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展开了全面的调研。调研发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如人意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不够努力,而是教师有“拼时间拼体力”的惯性教学思维;不是学生智力差,而是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少、学习内驱力不足。实施“思维课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成功的“主动学习者”,同时让教师通过参与改革,主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提升课堂教学内功,成为智慧的“教学研究者”。“思维课堂”把学校发展目标和师生成长需求紧密结合,务实的改革态度,接地气的改革方案,使这一改革一开始就得到了多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第二,稳健的推进。传统教学观认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是传递知识,很多教师或多或少都沿袭着这种“知识传递观”。“为思维而教”作为一句口号谁都会说,一旦涉及具体的教学,就会遇到非常实际的问题:这节课教什么思维?如何教给学生思维?因此,“思维课堂”必然要求教师对多年习惯的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和改变。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历来是艰难的,需要经历引导、协商、认同、实践的过程。东城中学的教学改革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自和学科特点,采取了“分步推进”的策略。参加改革的对象从学科骨干教师开始,逐步扩大到全体教师,甚至允许一部分教师暂时观望,让改革成效来说服他们,后来跟进。参与的学科从科学、数学等理科课程开始,再扩大到语文、历史与社会等文科课程,最后延伸到体艺等其他课程。这种“渐进式”推进方式给了教师学习和了解改革的“缓冲地带”,减轻了教师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反而有利于改革的全面实施与推广。

第三,理论的支撑。教学改革可以从经验开始,但有效的教学改革不能没有教学理论的指导,同时有效的改革实践也会验证和深化人们对教学本质的研究和认识。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施政纲领,由此顺理成章地推论出课堂教学也应“以学生为本”,如果没有对教与学的特殊性的深入分析,这样的结论仅有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东城中学在实施“思维课堂”过程中,借助杭州师范大学这一学术平台,组织系列研讨活动,对复杂多样的教学系统展开理性的探讨和交流。在如何认识显性分数与人格发展、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认知建构与学科素养、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等关键性问题上,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譬如,在师生关系认识上,“思维课堂”不是简单地“让教师退出课堂,把时空让给学生”,而是重新定位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责任,即“教学生学习”,教师从原先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际上,学习过程越自主开放,课堂思维水平越高,越考验教师的学识功底和课堂调控力,越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认知策略指导。又如,“思维课堂”吸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合理成分,总结和继承我国传统讲授法的优点,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五环节”模式。这五个环节与其说是教学的五个阶段,还不如说是五个基本的教学原理,具有广泛的学科普适性和推广应用价值。科学理论的支撑让“思维课堂”立足中国的课堂传统和文化特质,科学地确立课堂教学的突破点,向着理想的教学境界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避免了有些教学改革的 “非理性折腾”和“颠覆式变换”。

第9篇: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问题;对策

一、前言

20世纪以来,数学改革在国际上一直备受关注,而我国随着这一潮流,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刚要》,新时期教育改革方案也随之启动。在我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今,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与之而来的,也有很多挑战。改革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中数学。高中数学在学生的学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新课程的改革,造成了很多高中生不能将知识点完美的衔接起来,因此,挖掘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存在的问题并做出调整,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大问题。

二、新课程提出的背景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综合国力和未来的国际地位。不论从政治,经历,文化等各个方面,二十世纪都是突飞猛进的一个世纪。在国际社会发展如此迅猛的前提下,教育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中,“荷兰”等一些国家率先进行了教育改革,再加上中国之前的教育都是围绕分数来进行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引起了中国教育学者的反思。最终,国家教育部决定实施教育改革,并为此提出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两个新的理念。

三、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教材衔接不够完美,难易梯度明显

如果把初高中当作整体来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知识点还是内容上来说,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可以说初中是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而课本出现较多的是理论知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严谨的证明过程,只需要学会套用公式,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但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知识变得更加抽象,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还要掌握相关的推理过程,空间思维上的转变,譬如,初中学习的是平面几何,而高中是立体几何,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空间,这无疑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授课,而迫于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学生只能一味的接受,自己独立探索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在学习过程很被动,而这样的教育只会将知识固条化,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学生将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压缩了原有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面,而这些知识也都成为了应试下的牺牲品。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教学模式死板,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目前,老师上课的方式依旧是黑板板书。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老师可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这样不仅省时省力,多媒体教学还能调动课堂范围,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四、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注重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既然初高中的数学难易跨度比较大,高中老师就应该结合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为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自然而然的,对高中老师的业务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老师掌握高中知识,更要求老师熟悉初中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初中知识,为现在的知识点做铺垫,循循善诱,让学生们能够轻松的理解和掌握现在的知识点。其次,鼓励学生大胆的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假设,对于错误的假设要慢慢引导,切不可一票否决而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要对教材的编写进行调整,更多的与初中知识相结合,减少二者之间的难易跨度,使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授课。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的听课,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而研究也表明,养成这样习惯的学生成绩普遍要好,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这样的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老师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自己的课堂内容要再三审视和设计,坦诚的教学,真切的表扬,以不变应万变。课堂上要设置相应的问答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思维发散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借助多媒体等资源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借助一些外来道具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打造出趣味课堂。而老师也要在课后不断的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以上就是针对现有的教学问题提供的解决对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数学与生活完美的结合,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譬如学习概率的时候,可以去一些抽奖活动的现场进行调研,加深对概率的理解;针对于某件商品了解近几个月来的销售情况,得出对应的函数关系……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

五、结束语

数学作为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新课程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将初高中知识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调动课堂氛围,这也要求着老师要有更高的教学水平和更好的教学质量。而本文对于新课程指出了一些弊端并提出了一些整改意见,希望可以借助此时的教育改革,整合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杨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5):104-104.

[2]顾飞.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6(7);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