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育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第1篇: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主体参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34-01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会教”、“会研究”、“会创造”,提出了“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并对其理论建构、基本内容、具体操作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1.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有着极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他认为数学学习主要是进行“再创造”,或者是他经常提出的“数学化”。按照他的观点,这个“化”的过程必须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去完成,而不是任何外界所强加的。“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给所有学生以充分表现智慧与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2.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追求价值是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内在动因。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认为,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品格和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即教学具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这些基本价值的实现应是学生主体的需要,而教师则要在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求知欲的天性上,给学生提供一种愉快的环境气氛,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使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4.“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观。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了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并对教学过程适当调控。

二、基本内容及具体操作

“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教学模式是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理论,构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科教学特点与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激活思维、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以坚持双主体二元互补为原则,实现以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发挥学生主体潜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师的主体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其中“主体引导”的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主体参与”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操作行为,落实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学生活动的实现过程。“参与意识”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这里包括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一些显性活动,如研究性学习、讨论问题等。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隐性思维活动。“参与水平”是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表现了学生的参与水平。具体操作为:

1.阅读教材,引导参与。这一环节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完成的,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使阅读成为一种饶有兴趣的智力活动,在阅读前教师要精心编拟一组思考题,即自学提纲,在每节课后出示下一节的自学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应该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切中知识的重点、学生认识的盲点、理解的难点,既不令人费解又不要太浅显。

2.相互交流,主动参与。这一环节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根据自学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以教师的角色谈自己的见解和疑点,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解答,相互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有错或者不全面、不到位,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对有错的回答进行矫正,对不全面的回答进行补充,对不到位的回答提高到位。

3.精讲要点,掌握知识。这一环节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在认识上带有普遍性的偏差、误区的问题,先让学生作重点讲解,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强调重点,揭示知识结构网络,总结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调控学习。并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第2篇: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

面向21世纪,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和之相适应。所谓教育现代化或现代教育是指以现代生产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为背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为目的的教育。现代教育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又面向未来急剧的变化和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征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面性,而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直接体现。

我国小学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而实施素质教育呢?更具体地说,各门学科的教学如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新问题。本文仅就我国小学数学改革和现代化新问题提出几点思索。

一、重新熟悉数学和数学教育

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矗国家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高新科技的发展和高效率的经济管理,这一结论已为各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实。随着时代的进步,本世纪数学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数学各学科、数学和其它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大批应用数学科学的产生,计算机的应用已形成了数学技术。现在的数学已不再是20年前的“数学”了,现代数学深深地融合着来自算术、代数、几何等传统领域的成果和来自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应用领域的新方法。在信息时代,数学已是一个应用极为广泛的有力工具;作为一门思索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又是发展人的思维和提高人的智力的有力手段;作为一种文化,数学还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充分发挥数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明确数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加速数学教育的改革。

二、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目前状况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为儿童提供有关世界轮廊图景的第一个循环圈,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1992年以来,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颁布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试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摘要:教育指导思想逐步明确,开始注重素质教育;某些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如计算和应用题降低了一些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所更新;整个教学过程开始出现了3个转变摘要:一是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二是由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向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三是由只探究教法转向探究学法。据1994年6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合作完成的《全民教育目标监控项目报告》,1993年6月对我国8个省的四年级和六年级各24000余名学生进行数学水平测试,其中计算能力成绩最高,正确率达92%以上。

但是,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审阅,小学数学教育也还存在不少新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摘要:

(一)升学竞争导致学生厌学

在升学竞争的指挥棒下,小学生精神压力大,学习负担过重,数学亦成为将学生分类排队的“筛子”,淘汰学生的工具,致使有的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二)教学内容偏窄、偏繁,有的陈旧过时

小学数学大部分内容是数和计算(至今还保留三位数乘以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繁杂的四则混合运算,这在现代数学和人类文明生活中只起着微不足道的功能,可仍被视为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再则,占相当比重的应用题,不少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题材虚构并按题类选材的,这些人为编造的“应用”题,正是使后进生望而生畏的最难学的内容。而对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统计、数据处理、估算等知识却很不重视。

(三)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似乎已经基本解决,但相当多教师的教学水平距他们要培养全体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只要求学生听懂记牢,正确再现,不注重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有关我国小学数学改革和现代化的若干思索

(一)转变观念

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绝不能仅从数学内部着眼,必须从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从小学教育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的出发,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小学数学教育才能沿着现代教育的轨道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精简传统的数学内容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不断改革的过程。传统和现代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整合的一面。就教育而言,这需要正确处理好传统知识和现代信息之间的关系。小学是基础教育,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阶段。先进的现代技术和知识并不都能作为基础知识纳入小学教材,而且许多现代知识的产生也不都是对传统理论的否定,相反,它往往是对已有原理综合运用的结果。数学的发展尤其如此。

因此,小学数学改革的宗旨是必须选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作为基本内容。具体说来,需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摘要:

1.精简传统的算术内容。

计算机(器)的广泛应用,大数目的计算完全可以利用机器来完成,三位数乘以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据了解,世界各国只有我国还保留这一内容)应删去;四则混合运算必须简化,降低不必要的难度。应用题要从根本上加以变化。应用题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某些简单新问题固然有一定功能,但它是经过数学处理了的简单模式,对条件和新问题都作了筛选,和现实生活中要解决的实际新问题相距甚远,和当前国际上数学教改中提倡的“新问题解决”更是迥然不同。正如有人指出的,“传统的‘应用’题不应用”。要大力删去那些情节虚构、脱离学生实际的新问题;要控制文字应用题的比重;要从实际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如对话、文字、图表等)的条件和新问题,培养学生逐步学会选择信息、重新组织信息、分析其中数量关系进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较复杂的文字应用题提倡用方程解答,要避免由于过多练习算术方法而对方程解题产生负面效应。

2.适当增加估算、统计等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3.在小学高年级引进计算器(机)的使用。

4.切实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总之,要使小学数学内容广一点,浅一点,让每一个小学生学习更多有用的数学知识。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1.把数学和儿童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他们的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四周事物的喜好、态度和意识。

2.动手、动口、动脑,使数学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特征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操作性和非操作性的)进行教学。除了运用教具、学具外,还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使教和学生动形象,化难为易。我们主张摘要:“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和,使数学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3.创设新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小学生入学前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包括一些模糊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新问题情境,提供诱因,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4.千方百计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内部的活动。为此,教师要充分熟悉儿童认知结构的特征,根据教材结构和儿童的认知结构来建立高效的教学结构。按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数学教学应突出以下3个方面摘要:一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以便筑起“认知桥梁”;二要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以便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三要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建构过程,不仅知其结果,而且了解自己所得结果或结论的过程及先决条件,必要时能用图表、图示及语言等方式展现自己的建构过程。作为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索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四)探索新的综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工作的集结点,是现代教学的实体。针对班级授课制不能在课堂上充分照顾个别差异的缺陷,可以探求一种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其中,以班级授课为主,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为辅。小组合作学习可视年级不同而占不同的比重。它的特征是摘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智力、性别、性格的差别进行异质分组,以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一小组是由有一定共同目标的个体所组成的集体,在这一集体中各个体目标的达到又和集体的目标达成度息息相关;在组内既注重竞争(满足小学生的争强好胜心),更强调同学间的合作。它是一个既利于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又利于集体获得成功的活动方式。个别指导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个别非凡指导,包括设问、讨论和作业等。假如配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可采用灵活多样的人机交互方式进行个别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3篇: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衔接

小学是中学的基础,中学是小学的延续与拓展。因此,搞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统一连续的发展,顺利过渡,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呢?

首先我们比较一下初一(上)新老教材的目录。老教材包括“代数初步知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新教材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种变化体现新课标的第一大理念,即“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新教材把“有理数”作为第一章,目的也是为了与小学衔接。

其次,由于新课标把初中数学课程定位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第三学段,教科书在编写上特别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是前面学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这也说明今天我们做中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比如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内容,《课程标准》在3个学段都有要求,呈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根据课标的这个特点,初一教材整理前面两个学段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同时注意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比如增加了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的初步知识等。引导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但是我感觉老师们没有很好的体会编者的意图,做好教学上的衔接工作。主要原因是中学老师不了解小学教材。尽管在教材分析时提了一些要求,但这远远不够。因此,我建议每所初中校应该至少配备一套小学教材,让老师们系统地了解小学数学教学。

第三,新教材特别注重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从数学学科的内部来看,整式及其加减运算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预备知识,而新教材不象老教材那样先安排整式,再讲一元一次方程,而是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整式概念分散于解方程的过程之中,对它们采用“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回避了代数式、同类项等概念,淡化了系数的概念,通过例子解释了一些运算。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重点。事实上,在新教材中实际问题贯穿于全章的始终。

第四,改进呈现方式,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教材中,穿插安排了大量“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探求结论;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搞好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个时期学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学生对任课教师存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很容易对教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

因此,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授课时,要采用深入浅出、形象鲜明、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走近教师,和教师一起求知,一起创新。

其次,还需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就、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数学。此外,还可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有利时机,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诸如二十四点游戏等,活跃学生的身心,拓展其心理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的衔接

1)、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从预习开始,由于中学数学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对学生的预习自学有较强的要求。我们不妨从这五个方面指导学生预习:(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2)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不管是哪种预习方法,有了预习我们必须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这样才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2)、勤于思考

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中学后要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提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3)、强化训练及时复习

第4篇: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

摘 要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武术作为表演项目也开始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学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奥运会、锦标赛等等国际大赛,国家体育总局对之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展潮流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武术 传统体育 改革

一、高校体育武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文化安全角度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时代的责任感。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安全。我国目前文化 安全同时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的外部挑战和国民信仰缺失和思想多元的内部困扰。我们必须从文化安全战略高度看待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传承和发展民族核心文 化,确保文化安全。社会上流行的篮球、足球、高尔夫、网球等体育项目基本上都是西方体育项目,我们不反对学习和了解西方体育文化,这是全球化趋势。但这些体育项目及其附属文化在促进大学生了解和融入西方社会的同时,却对当代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固守构成威胁,并极大地导致民族文化安全的危机感。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了武德与传统教育,忽视了武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武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最终评价依据。

二、高校体育武术专业的改革方法

(一)更新武术教学理念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理念。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要想培养和提高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必须主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武术素养,改革教学内容,即淡化套路、突出武术锻炼方法、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理念,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划分、学习目标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在武术教学思想方面应对学生加强武术文化与技术理论教育,切实重视武德教育,培养尚武崇德的精神。

(二)突出武术素质教育

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这段精辟的论述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者,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内容的设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素质教育应体现“练、用、讲、编、行”五字内容。

(三)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关系教与学两个主体因素,因而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突出主体与任务。为此,在武术教学中要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应增加一些养生武术练习手段,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内容,进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技术内容教育体系。理论方面要增加优秀,增加武术健身养生等理论的教育内容,融入武术与社会、武术与、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等理论。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和教学功能,教学评价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情感与习惯培养。因而,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即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确保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领域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相互帮助、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武术锻炼的习惯。

教学方法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旨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等。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以需要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适宜选择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体现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大背景;小学数学教育;适应策略;教学立体化

数学新课标的改革,逐渐把教学重点由学生单纯的接受课本知识转向学生情感、思想、思维方式等的培养,广义来说就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寄希望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能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服务. 在这个基本原则上,数学教学必须摒弃以往的一部分比较狭隘的教学模式,对自我的教学规划进行更新,对每一名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公平性的学习空间. 笔者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下,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提出几项适应性策略,以供参考.

一、教学立体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现实观感,不同于以往课本上所列的比较平面化的例题,对学生能引起更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学素材是教学的道具,是一种把形象思维具象化的载体,学生处于青幼年时期,对于抽象的课本知识毕竟缺乏一定的兴趣,而新颖的教学案例能带学生走入数学世界.

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找规律》,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在黑板上提出问题,然后利用课本例题来教导学生,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这显然并没有满足课标要求.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找出和自己规律最相似的一名同学,然后说出原因,比如衣服的颜色、身高、体重、头发的长度(女孩子)等,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符号感也会更立体化.

二、鼓励学生的自我思维

上文已经提出,在教学中已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单纯地“灌输”知识,学生需要的毕竟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和氛围. 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身为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绝对性和正确性,就会让学生丧失最珍贵的“自我思维”,仅仅依赖于教师进行理论灌输而不去思考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演变成该教师上课只是单纯的上课,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很失败的.

结合这种现状,教师应当端正自己的态度,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传达者”,教师的任务是协调学生和课本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与课本知识产生对话. 毕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赖教师的“独角戏式”传授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平衡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背景和思想性格的不同,学习的效率和深度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虽然处于成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学生保持自我独立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这种独立性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平台中成长起来的,那就远远弊大于利了.

教师的职责,就是平衡好这种“自我独立性”和“合作性”之间的关系,既要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又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应当展开开放的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思想,鼓励学生走向讲台去讲解自己的思维,创造一个尽可能激烈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树立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于以后的生活是有启发意义的.

四、协调好新课标和课堂作业间的矛盾性

教学活动实践表明,教学活动应当包含教师备课、授课、提问讨论、学生实践、课堂作业等几个步骤,各个步骤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作用,所以课后合理的课堂作业对于学生了解掌握新知识,进而进行运用解题,转换成自己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自我约束性较差的小学生,更应当进行适当监督来辅助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在作业设计方面,应当符合如下原则:

1. 趣味性

学生毕竟是充满好奇心的一个群体,枯燥而又繁复的课堂作业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做作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具有设计性、趣味性的作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例如,鼓励学生每个人设计出一份课后作业,然后教师统一收上来后再根据作业的水平差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发,虽然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结果是相当乐观的.

2. 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由于思想深度和学习进度的不同,学习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统一型的课堂作业是不可能做到最大化的提高的,所以教师应当根据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不同的作业,实现“因材施教”.

3. 实践性

知识毕竟是为生活服务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拘泥于知识的学习,忽略掉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性,是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的. 教师应从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课后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或者探索性的课题,比如鼓励四年级学生课后自己在生活中“找规律”或者进行“规律设计”,然后以书面的形式来进行结果汇报等,可实现性是很大的.

五、总 结

新课标的提出,不是否定原有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在原有的教学经验基础上,针对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当代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造和更新,既不摒弃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的课堂经验,也不排斥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从学生身上学习,和学生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新模式.

第6篇: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

【摘要】 针对近年来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医学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总结了在概率与统计教学改革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分层次教学

早在2500年以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把教育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其中以德行为根本。而德育方法由不同层次的方法构成的,特别是方法论层次上的德育方法,如因材施教法。既然不同的学生自身的特点不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我们所提出的分层次教学思想,就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本科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变,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地增加,医科院校入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而大学生由于其专业对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的要求不同,其学习目标和态度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大学生对该课 程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分化;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有很大差别。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推行分层次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1,2]。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研究的背景

自1995年国家教委立项研究“面向21世纪非数学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来,对于数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国内数学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我国高等院校的规模水平、专业设置、地区差异、师资力量、生源优劣都相去甚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步伐加快,这些差距到21世纪更加凸显,分层次教学法的提出必然是大学数学教学的规律。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我校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分层次教学,是在原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的条件下,通过分层次教学,充分满足各专业各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素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挥其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所需的概率统计知识,同时能够充分实现学校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达到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3]。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中考虑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医学院校,早期的概率统计教学常常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学方法、考核要求,并未针对数学基础的不同采取不同方法,这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够,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课程结束后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别于其他学科,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参与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必不可少。因此,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高等教育具有大众化、多样化,本质上讲应该是个性化的。而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4]。但是由于扩招,新生素质呈下降趋势,即使在我校,在校学生由于受遗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水平差异、层次差异也很明显,即具有层次性。而分层次教学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不同专业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学习,在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先后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5]。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层次划分

3.1.1 按专业不同进行划分 根据各专业对概率统计知识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确定不同类别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目前我们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采用同济大学主编的《概率统计简明教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强化理论,增加实例,适当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随机思维能力和提高统计素养,为今后解决一些涉及概率知识的医学工程随机模型打好基础;面向药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采用第二军医大学主编的《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中提出“淡化理论,增加实例,强调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加强了统计知识的学习,重在统计方法的讲解上,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随机数据分析和应用统计软件的能力;面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高原医学、核医学等专业我们开设《军事医学统计学》,教材由我校统计学教研室主编,教学过程中强调统计的“适用性”,重在要求学生军队卫生统计学的相关内容,理解医学统计学中的重要名词概念,能正确区分资料类型;而面对其余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趣味概率论》选修课,旨在让更多的医学生了解概率论基础知识以及统计方法,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3.1.2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划分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与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关系,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等数学的成绩,按程度将同一专业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但由于目前受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情况、教室数量以及教师人数等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要求教师在同一班次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各种措施,在授课内容的重新组织和授课方式上多下功夫。

A层次:此类学生学习勤奋,喜欢数学,数学基础扎实,智商和情商均很高,爱动脑、勤动手,自学能力强,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看成一门“我要学”的课程,自我约束能力强,成绩优秀。

B层次:此类学生智商较高,对数学无所谓喜欢或不喜欢,将其看成一门“要我学”,只是需要被考核的课程来看,主动学习能力不够,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成绩中等。

C层次:此类学生通常表现不喜欢数学,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数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无自觉性,学习成绩差。

3.2 分层次教学

3.2.1 教学过程 根据各教学层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实施分层次考核,根据分层次教学大纲,不断扩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概率统计课程尽量被安排在相同的时间上课,这使得任课教师能够在课后及时交流进度、切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直观、生动,尽量多的介绍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方法的实际应用。

A层次:约占总人数的15%,根据本层次学生的特点,在完成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某些数学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掌握概率与统计理论知识,培养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根据不同知识点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达到知识应用的拓展。

B层次:约占总人数的75%,针对该类学生,教师重点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牢固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

C层次:约占总人数的10%,对此类经常无法跟上教学任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批改作业后,我们安排辅导教师统一进行习题讲评,采取课后答疑、网上答疑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每次课后均有作业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巩固和提高。作业分三个内容:一是基础类(C层次),主要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运用;二是综合类(B层次),含基础类和综合性作业;三是提高类(A层次),主要为综合性练习和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

3.2.2 考核形式 由于学生分为3个不同层次,为达到更大程度挖掘优生潜力,激励中等生,鼓励差生,我们对该课程的成绩构成进行改革,其中卷面成绩占70%,30%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教师控制,根据作业完成、课堂回答问题等情况打分。

3.3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由于授课时数有限,很多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而希望课后能与教师做更多的互动,以得到学习上的帮助。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分层次教学进行辅助:

3.3.1 开设专业学科网站 为搭建起教与学双方的桥梁,更好地让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我们于2002年在校园局域网开设了数学教学网站,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文字、图片、声音及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建模提供平台,运行良好。所有的课程均上传于FTP以及本网站的教学专区,方便学生查阅、学习,并建有留言交流,帮助学生学习的反馈和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含专业软件,如Matlab7.0、Matlab2007、Lingo8.0、Lindo6.0和SPSS13.0, 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效果显著。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该门课程的相关情况,包括:授课教师基本情况、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计划等。同时增加有关概率统计应用方面的网页链接,为学生深入学习该门课程搭建桥梁。

3.3.2 建立试题库 为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程度,达到最终掌握概率与统计相关知识的目的,我们建立了质量较高的试题库。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调整,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试题库中的试题数量大(授课学时50学时,试题库含1500道题),题型多样(含单选、多选、填空、判断、分析等题型),试题紧密围绕知识点展开,按难度系数从0.1到0.9划分为9个等级,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进行考试命题。题库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试题库的设置保证考卷能客观、全面地考察学员的学习效果。对每次考试试卷均进行难度、可信度等分析。通过对多班次考试成绩分析,结果表明本课程考试的效果好,可信度较高。

3.3.3 建设网络课程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我们于2008年建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网络课程。主要包含两大板块:课程配置和教学组织。课程配置中包含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络教材、视频;教学组织中包含网上作业、教师解答、学生通过自行组卷、老师批改等进行自主练习。通过网络课程可以让A类学生学得更深、更精,B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扎实,而对于在课堂上不能及时掌握知识的C类学生可以再次学习,更好掌握基本内容、基本方法。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的自我评价

通过5年来的教学实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知识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我校在本科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施行分层次教学法已经初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分层次教学中,作为主导者,教师本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同一个教学班次分3个层次,不同层次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这对教师的讲授能力提出挑战,需要针对本班次各层次制定教课的内容,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其次,通过分层次教学,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与督促下,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得到发展。近3年来我校共组织113队(本科生337人)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项;重庆市一等奖47项,二等奖16项的优异成绩,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得到全国组委会、重庆市教委、重庆市赛区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

我们认为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次教学的进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适应社会改革与进步的举措,我们对加强大学数学课群的整体建设、规范化管理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为今后全面提高概率统计,以及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工科数学课程指导委员会(本科组).关于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数学与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刘黎,等.分层次培养:理念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4,5:48~50.

3 郭斯,罗海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分层推进模式的思考与实践.高校探索,2004,3:78~80.

第7篇: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思想方法 联系实际 类比和比较 分类和归纳

[中图分类号] O211.1, O2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58-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许多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的一部分,它的应用几乎遍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这门课又被学生认为是一门较难学好的课程,主要是感到公式太多,记不住,思想方法理解不透,而做题时又无从下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该门课的教学效果。

一、淡化数学推导,讲好思想方法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中,为得到某个结论,或为证明某个性质,经常有一些篇幅较长或有一定技巧性的严密推导,笔者以为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淡化这些数学推导。事实上,过多地应用高等数学等知识进行数学推导,往往消耗许多宝贵的学时,而且效果不佳,由于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还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所以当学生陷入对推导细节的思考与推敲时,往往不能自拔,从而失去学习该门课的兴趣。如教材中分布函数右连续性的证明、泊松定理的证明、由二维正态分布密度推出边际分布密度、(X,Y)服从二维正态分布时求与的相关系数等等,这些严密的推导只需指出思路和方法即可。对于公式和结论不能只停留在给出和推导,应注重解释公式和结论的背景、实际意义和说明的问题,把有限的学时更多地放在解释概率统计的思想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避免使数学式子的繁琐变形成课堂的主角。

比如全概率公式,其思想就是采用“迂回”战术,把问题“化整为零”,其关键是正确找出“划分”。当一个事件的概率不容易求得时,若可以确定划分各事件的概率及所求事件对划分中各事件的条件概率,则可由全概率公式求出事件的概率。对以下简单题目错误的解答说明了解释全概率公式思想的重要性。

例:一批零件,其中■从甲厂进货,■从乙厂进货,已知甲、乙两厂的次品率分别是0.02和0.06,现从这批零件中任取一个零件,求取得的零件是次品的概率。

本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目,但有的同学最后的解答却是:当所取零件是从甲厂进货,则所求概率为0.02;当所取零件是从乙厂进货,则所求概率为0.06。

这种错误在于没有掌握全概率公式的思想。事实上,当任取一个零件时,该零件既有可能是甲厂生产,也有可能是乙厂生产,所问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该零件是次品的概率。完整考虑到这两种情况而任取一个零件是次品的概率,体现了全概率公式中的“全”字。“化整为零”的目的就是最后求出一个“总”的概率。

又比如,在讲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定义时,应指出该概念的背景是生活中的“平均数”,但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是一种 “加权平均”,是随机变量按照概率取不同值的情况下的平均取值,这个平均数考虑了随机变量取不同值的可能性,是对随机变量取值的一种综合评价,取不同值的概率就是所谓“加权平均”中的“权”。显然,在有限次试验中,随机变量取各个值和取各个相应值的频率相乘,然后将所有这样的乘积相加便是在有限次试验中随机变量的平均取值,但要从整体上描述随机变量的平均取值,而不仅仅是某些有限次试验中的平均取值,显然用概率替代频率是合理的,这样就得到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定义。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又服务于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

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会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例如买彩票问题,经常有同学会问:“学好概率是否有助于中奖?”“社会上有人沉迷于研究彩票,从过去的中奖号码推知未来的中奖号码有无道理?”学好概率确实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彩票中奖问题。首先,买一张彩票中大奖的概率非常小,以七星彩为例(中奖号码是七位数),中500万大奖要求七位数与开奖结果完全一致,每个位置上的数与中奖号码相同的概率为■,而由事件的独立性可知,七位数与中奖号码完全一致的概率为■≈0.0000001,即千万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概率,有资料表明七星彩其他级别的中奖概率也是极小概率的事件,概率最大的末等奖(5元奖金)中奖概率也仅为百分之五,根据小概率原理我们不能指望中奖,对买彩票未中奖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其次,不难看出不同次抽奖发生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事件,过去的中奖号码与未来的中奖号码没有关系。由教材中的例题知:小概率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会很大。将这一结论应用在买彩票问题上,可以看出经常买彩票无疑会提高中大奖的概率。 在介绍了二项分布和泊松定理后,可仍以七星彩为例,计算若使至少中大奖一次概率较高时,需重复购买彩票次数的近似值。像这样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很多,如生日问题、体育比赛中抽签与顺序无关问题、约会问题、分组验血法、保险公司盈利与亏损问题等等。

在课堂教学后,尽可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 “回归”到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和收集数据,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比如,生日问题是教材中的一个有趣例题,通过对n取不同的值列出相应的概率,可能会感到“n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生日在同一天”概率比想象的要大,学生可在实际生活中对这样的结论验证和调查。例如,在课外查找44位美国总统的生日资料,发现其中有2位总统的生日是在同一天,即第十一任总统波尔克和第二十九任总统哈定,他们都出生在11月2日。类似地,结合古典概型和数学期望的知识分析某个赌博游戏或某种彩票;测量部分同学的身高,根据部分同学的身高,给出所有同学平均身高的估计值、在一定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检验对所有同学平均身高提出的某种假设,看全体同学身高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等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会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三、注意运用类比和比较的教学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概念多、结论多、公式多,不少同学对此有较大的畏难情绪。事实上,该门课中很多概念、结论和公式相近但又互有差别,一类结论往往是另外一类结论的推广或者是用同一思想方法处理多种情况,从而得到一系列公式。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该门课的这一特点,运用类比和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基本内容。

类比的教学方法就是从两类事物的相似关系出发,根据一类事物的性质、结论和规律来推测出另一类事物也有相似的情况。比较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两类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加深对两类事物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解二维随机向量时,应说明二维随机向量的概念和性质均是一维随机向量(即随机变量)相应概念和性质的推广,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完全类似,而二维随机向量的联合分布与边际分布的关系则显示了二维随机向量与随机变量的一种联系。可引导学生由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分布列、分布密度的定义及其性质推测二维随机向量(X,Y)的联合分布函数、联合分布列、联合分布密度的定义及其性质,并对最后的结果进行比较,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高维随机向量的相应概念和性质进行推测,从而得出结论。

类比和比较教学是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既有平行内容的类比和比较,也有纵深内容的类比和比较;既有概念和结论的类比和比较,也有解题方法上的类比和比较。比如伯努里概型与超几何分布、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一个随机变量的函数与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矩估计法与最大似然估计法、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以及不同情况下的区间估计和不同情况下的假设检验等等,其中不同情况下的区间估计和不同情况下的假设检验的数学公式多,内容枯燥,学生畏难情绪很大,但该部分内容明显具有用同一思想方法处理多种情况的特点,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一般的思想方法,类比和比较不同情况下的公式,对于学生记忆公式,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十分有益的。可将类比和比较的内容画出表格或给出逻辑联系图,使学生一目了然。

类比和比较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类比和比较的过程是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可从中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发现“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引导学生在类比推测中得到新的公式、性质和结论,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会探究的成就感,从被动地听课转为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

3.比较的过程是对过去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归纳的过程。通过比较,使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和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分散的知识得到串联,易于理解和记忆。

四、进行题型的分类和归纳

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改变解题无从下手的情况,考虑到不少概念、结论和方法在某些方面是类似相近但又互有差别,可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中的基本题型进行分类和归纳,指出每类题型的特点和所应用的基本公式。比如,以下是随机变量与二维随机向量部分的一些常见题型:

1.分布函数、分布密度、分布列中未知常数的确定;

2.结合古典概型的知识求分布列(最后得到一、二维表格);

3.由分布函数求分布列、分布密度;

4.由分布列、分布密度求分布函数;

5.求随机变量落入某区间或随机点(二维随机向量)落入某区域的概率;

6.分别由联合分布函数、联合分布列、联合分布密度求边际分布函数、边际分布列、边际分布密度;

7.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判定和应用随机变量相互独立求得联合分布函数、联合分布列、联合分布密度。

以分布函数、分布密度、分布列中未知常数的确定为例,未知常数的确定通常是由相应概念的性质和原题所给的条件解方程或方程组,如分布函数中的未知常数一般是由分布函数在正、负无穷处的极限和分布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右连续性求得;分布列、分布密度、联合分布列、联合分布密度中有一个未知常数时,一般可分别由公式

■pk=1,■f(x)dx=1,■ ■pij=1,■■f(x,y)dxdy=1 解方程而求得,当有多个未知常数时,上述公式往往是方程组中必然成立的一个方程。

课程中的每一部分均可以归纳出常见题型,其解题方法的规律性很强,可将常见题型应用的公式、方法和基本规律列成表格,也可引导学生自己完成这一工作,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解题的角度复习已学全部知识,进一步促使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总之,教学的实践表明淡化数学推导并讲好思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和注重实践教学、注意运用类比和比较的教学方法以及进行题型的分类和归纳是提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效果的良好办法。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周新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探讨[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5(3):68-69.

第8篇: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字:论述高中地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现状与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学生不仅可以很好的学习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概念图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网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进而不断的去创新,去发现更好的知识,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就从高中地理教学出发,对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更好的让概念图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概念图的概念

概念图是一种框架式的思维呈现。概念图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建立概念图的方法是:先确立内容的中心思想与主题,确定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把级别高的放在最上面,依次向下,建立概念D网络。不同的层次之间用线连接起来,最后再进行修饰,完善概念图,使得它能够被很好的理解和应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现状及其教学效果

(一)概念图教学法符合新时代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学不断的进行创新,寻找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去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人格。概念图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

(二)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表达地理知识

概念图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辅助学生整理地理知识与概念,能够清晰的展现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网络。学生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概念图将零碎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从繁多的知识中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而很好的表达地理知识。

(三)概念图教学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概念图教学法因其自身的直观、形象等特点,开始被广泛到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一定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很好的掌握概念图的建立方法,要合理的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很好的学习教学效果。学生之间可以针对在建立概念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地理学习本身是枯燥又难懂的,一直都是学生学习中的难学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就可以改变这种现在,让学生喜欢上地理学习,从而主动的去学习地理。概念图可以使得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系统的展示出来,学生利用概念图可以分析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体系。这种直观,形象,又生动的概念图教学法,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学习,进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有利于教师很好的去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既没有兴趣去听课,老师也没有精力去讲课。概念图教学法就可以很好的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让学生喜欢上学习,这样老师也有动力和热情去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概念图教学法还可以提升教师的地理专业素养,让教师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师使用概念图,可以更加方便的完成教学任务,快捷的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思绪,最后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措施

(一)要注意概念图教学法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概念图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去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而是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学习到知识,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要培养学生的概念图思维,多进行概念图技能的训练

概念图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多进行概念图技能的训练,让学生都能掌握有效的概念图建立方法,从而更好的把概念图思维运用到平常的学习中去,帮助自己很好的去了解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概念图的反思

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建立这种教学方法的思维,引导学生去进行反思,分析自己概念图的不足,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进行交流,要让学生不断的吸取他人的优点,对自己的概念图体系进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现状及其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的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地理哲学理念,有利于让学生建立起层次化的学习体系,有利于改善人们对于传统地理教学难的看法,真正让学生喜欢上地理学习,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地理知识素养,促进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薇雯;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年第53期

第9篇: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

一、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_。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数学类课程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这也导致出现了李大潜院士所说的“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了数学以后却不会用”的矛盾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着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改革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素质教育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过程的介绍、推理论证思路的延续等,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强调过程。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要用现代的数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来组织和处理传统的教学内容,突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尽管公共类数学课程是独立的课程,但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以全景的介绍。例如,以下公共数学类基础课是很有代表性的:高等数学代表连续的量,主要研究对象是函数;线性代数代表离散的量,主要研究对象是向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代表随机量,研究随机现象,随机变量等等。这三门课程都是在实数域内进行研究,而复变函数则是在复数域内研究函数的形态,包括微分和积分等性质。其次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彼此的关系,并能了解相互之间的应用。在高等数学中学习利用微分研究函数性态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工具研究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包括这个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极值型和凹凸性等性质,这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研究正态分布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线性代数中讲解二次型的正交替换等非退化的线性替换,为高等数学中二次曲面的学习做准备。再比如,在学习完高等数学后,引导学生按照模块整理所学知识,如一元微积分学模块、多元微积分学模块、无穷级数与常微分方程模块等,为之后复变函数的研究打下基础。

2.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好的教学方法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课堂教学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要尽量结合实际背景和现实原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实际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始终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型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采用研究性、探索性、讨论式、研讨课等形式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宏观把握,帮助学生进行细致及微观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传统教学内容为主体框架基础上局部优化教学结构,适当引入科研成果,形成特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基于020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启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将传统的黑板教学与现代的互联网+教学方式相结合,改进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网络平台预先观看学习内容,进行初步的学习。预习材料包括课程的知识点、小测试、简单的情景案例提问,一方面让学生先粗略了解大致框架,另一方面是找出不懂的地方,即带着问题来学习。在正式课堂上,学生就理解困难的地方求教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实现及时交流,实现有内容和针对性的师生互动。这种方式真正实现了“主导一主体”的学习思想。通过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复习的方式翻转课堂,将以往课堂上讲授与演练7:3的比例变成3:7的比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和干货学习。

二、提高课程辅导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方法,还要注重教学互动,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辅导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辅导答疑环节进行有效、系统的管理,通过反馈式教学,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高校管理制度的特点,很多学生在课堂之外见不到教师。为了方便学生及时和教师沟通,提高交流的质量,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课程辅导的方式。与教学进度同步进行一定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辅导,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堆积起来。答疑辅导要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及时加深加宽。比如,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前提前20分钟左右到课堂,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再如,安排统一的时间对学生_对_答疑,或者针对按教学班教学的情况,照顾到不同学院学生时间的不同,按照学生时间统一安排答疑,更加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课后自学。另外,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如QQ和微信等,及时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网络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共享自己的讲义和相关资料等,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洞时即时通讯工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主要的疑问进行课堂讲解,减少习题讲解的盲目性,提高教学针对性。

三、注重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