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导入情境;问题情境;拓展探究

一、在学生的兴趣中巧设导入情境

课伊始,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培养探究欲望的重要环节。导入一定要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切入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的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欲望自然就高了。

二、在学生的探究发现中巧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

合新知识的生成点,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问题情境,就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积极的探索、研究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

三、在学生的发散思维处巧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来分享对方的思考与见解,来达到师生间的共识与共进,来提高自己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教师可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知识疑难处”抛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面对问题探究多种解法以及解法之间的联系,敢于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在这样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集体氛围中,学生的创造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发展。

四、在学生的知识应用中巧设拓展探究的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请每个同学帮助自己的父母设计一下物美价廉的卧室地砖。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他们要在设计的时候测量出卧室的长与宽,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卧室的面积;买材料时,要研究地砖的材质与价钱,才能做到物美价廉。一道小小的开放题,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得到了综合的应用,深化了数学就在身边的认识,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精心创设富有实效性、针对性、适度性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探究、拓展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明确学科方向;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加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累计达到220个,教育技术硕士点达到78个,另外还有8个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尹河南省现有河南大学等10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口,除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9所院校均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地方性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以重点大学为跟踪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按照现有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重点院校具有“排头兵”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已经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势必影响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专业改革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期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WWW.133229.CoM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培养目标方面

笔者在对我省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学校网站和从学生假期实习作业中获取的资料)后发现,这些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大同小异。如某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高级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看似宏伟,实则定位不清。目前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普遍看法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缺乏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往往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如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水平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方面的水平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不足很容易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能力,造成就业难。

2课程方面

(1)内容过杂,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对教育技术学定位理解不同,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理学、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实际中则是专业课程讲授缺乏深度,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广而不精”,即什么都知道一些却什么都不精通。

(2)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许多核心课程都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无法体现这一特点。主干核心课程的学习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层次的教学过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虽然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但只处于让学生识记或领会的层面,没有达到教会学生应用的水平。而书面作业设计的成果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无从检验效果。如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本来是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却因有限的课时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内容,结果这门课最终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教材理论性过强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体现。以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主干课程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学术性极强,但思辨性也极强,笔者认为更适合作研究生教材。因为本科生还未掌握相关媒体技术的知识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让他们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消化不良”。

3.就业方面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借助网络进行了大量调查,并通过课下、假期实习等方式对在校的和已毕业的2006届学生共计3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挑选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戈就业发愁。虽然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但比于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系纺的掌握,以致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统考、应聘及其他。通过对调查数据进摘处理发现,70%的毕业生是通过地方统考的方式来实现勃业的,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则相对较少,还不到总数跳30%。这种就业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师资方面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本专业信心不足,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和科研上。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曾经与教师探讨过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大都对专业发展的担忧和迷茫,对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创造性。另外,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有关领导误认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其中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教育学知识积淀,更不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中拿起课本就讲课,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课程,而是孤立地看待这门课。殊不知,教育技术学是很具系统性的,这个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围绕着专业核心来统筹讲授,这个核心就是媒体和系统。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学科方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作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所谓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三大理论作支撑,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必然属于教育科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社会科学。

2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制订出完备的培养计划。地方性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因此要扬长避短,人才培养要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媒体技术能力,这是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技术先行”的原则,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熟谙教育规律又精通各种技术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从事教学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it业从事教育软件及数字媒体开发等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5学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23学分)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14学分),并据此制订了新的课程计划,在大三对学生实行分方向培养。

新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假期实习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调整选修课课时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增加人文经典课的开设,如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有所不为”即适当压缩纯理科课程的课时。对于教材使用问题,商丘师范学院主要是在教学中把重复的内容删去,博采众长。

4.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工匠,而是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注重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包括有利于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例如: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构成要素 基本程序 教学结构

郭思乐教授认为:“学生不只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过程的重要资源,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天性,释放学生能量。”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生产”知识,只有自己“生产”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探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那么,教师应掌握哪些基本要素呢?

一、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它不仅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而且制约教学活动结构的安排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二、教师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教师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教师便没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好像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好数学,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和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

从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内容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没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作用,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中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反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量表。

四、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不仅规定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而且确定了教学的程序。不论是教师教的活动还是学生学的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所安排的逻辑顺序进行。任何离开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都不能构成严格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师、学生一样,也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小学数学教材就其实质来讲,它是一种知识结构,是人类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成果,是教材编写者思维过程的记载。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再现教材编写者隐藏在教材内的思维过程,以此带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与教材知识结构相适应的数学认知结构。

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个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狭义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指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等。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教学手段理解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联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教学媒体的使用。如果把教学手段视为教学工具,那么教学方法就包括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起来作为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要素之一。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虽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但是它们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实践证明,完备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要充分意识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更需要让小学生在感悟小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美育元素之所在,并在美育维度下充分地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美育知识,从美育维度总结出如何通过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优化设计,寻找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所在,在陶冶小学生身心的同时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美育维度;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探析

一、将美感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到从美感教育的角度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加之数学知识在表面上呈现出的是枯燥乏味的表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与此同时,在进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重视对于数学知识理论的教学,便会很容易导致小学生难以发现小学数学中的美感,进而导致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产生厌倦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进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可以将小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美学元素和小学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本来抽象枯燥的知识赋予更多的知识美,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进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类型探析

1.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美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小学数学具有着规律性强的知识美。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数学知识美的研究,对于小学数学知识中所具有的美感也没有形成足够的认知,这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学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对小学数学知识内在原理探析的研究也没有形成足够的教学认知。由此可得出,目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之美的探索研究还需要提升。

2.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美

截至目前为止,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数学知识点记忆和数学习题解题方法的分析,并没有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美进行发掘。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数学教学内容的单调会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缺少主动性,只是机械地学习,而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这也会产生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要重视并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的内容美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助力,小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学部分,承载着系统性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掘隐藏在小学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发现小学数学的内容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3.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美

作为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这也就提出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追求。但是,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存在着对于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强行灌输的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的的时候,也忽略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研究,这就使得所制定出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导致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总结研究,发现数学基本方法的应用特征,展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

三、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美发掘不足

数学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串联性和系统性(这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性过程,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就可发掘出小学数学的内容。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串联分析研究,对小学数学内容的探索度也明显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也就难以展示出自身的内容之美,进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过程成为机械的学习过程,学生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知识的精髓。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知识美发掘不足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论考试仍然占据了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小学数学知识美的发掘,通过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美感,加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多数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对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美发掘不足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未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美”的追求,提高教学效率。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美发掘不足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明确目的,这就导致小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之美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掘。与此同时,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难以通过对知识的把握,形成对数学规律美感的认知,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一团乱麻”,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美发掘不足的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用的发挥,是未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发掘出知识美

为了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美育策略研究之前,要结合教学过程的各项具体要求,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美的深刻研读,来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充分地发挥出小学数学美育教学的作用。

2.勾勒出内容美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小学数学内容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美的展示。第一,要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运行过程贴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第二,要保证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数学知识蕴含的内容之美。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习题解析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足够的理解,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在美,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3.引导出规律美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数学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导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美。综上所述,通过将美感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合理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的美感分析,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要从美育维度出发,合理规划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平.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06).

[2]俞航.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原始问题”[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15).

[3]佟娟,王琦.“整理和复习(二)”教学设计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36).

[4]陈好兰.合作学习与促进学生发展[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02):38-39.

[5]陈敬秋.走进数学新课程[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01):45-47.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征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

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摘要:教学过程既是一种非凡的熟悉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摘要: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功能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熟悉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熟悉对象的非凡熟悉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熟悉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熟悉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把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熟悉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熟悉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熟悉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征。

熟悉主体和熟悉对象的非凡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熟悉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熟悉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熟悉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熟悉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熟悉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熟悉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把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征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把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和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和学的中介。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决定着学生学的进程,还影响着学的方法。在教和学的相互功能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熟悉、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功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主动学习和把握,把人类在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熟悉成果转化成自己的熟悉。这种转化,体现了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

(一)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功能,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时还制约着教学活动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二)教师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小学数学教师便没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功能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功能,似乎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好数学,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功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和熟悉水平和数学学科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功能。”①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把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

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假如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功能、教师的主导功能、教材内容的中介功能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功能,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中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反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量表。

(四)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功能的中介,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不仅规定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而且还确定了教学的程序。不论是教师教的活动还是学生学的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所布置的逻辑顺序进行。任何离开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都不能构成严格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师、学生一样,也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小学数学教材就其实质来讲,它是一种知识结构,是人类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熟悉成果,是教材编写者思维过程的记载。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再现教材编写者隐藏在教材内的思维过程,以此带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和教材知识结构相适应的数学认知结构。

(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个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还应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狭义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指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等。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教学手段理解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联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教学媒体的使用。假如把教学手段视为教学工具,那么教学方法就包括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正是基于这种熟悉,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起来作为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虽然不是起决定功能的要素,但是它们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实践证实,完备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上述五个要素集中概括了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五大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主要成分,非凡是教师和学生更是两个最活跃的基本要素,这两大要素对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及其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功能。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阶段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通常表现为一些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其阶段的划分上既要考虑教师教的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的过程,更要考虑两者的相互适应。根据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必须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原则,笔者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一)教学预备阶段

教学预备,在这里概指教师教的预备和学生学的预备,这一阶段既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的起始环节。

教师教的预备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一个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预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学心理预备过程。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一旦确定下来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并成为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个目的,教师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心理预备。其次,由于教学方案要预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中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何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胸中有数,早有思想预备。显而易见,这一阶段对教师教的活动来说,具有心理定向和心理动力功能。

学生的学习预备,也包括知识预备和心理预备两方面。前者是指在开始新课学习以前,有意识地复习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对旧知识的积极回忆,并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矗后者主要是指教学前通过教师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其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功能以及怎样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初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产生学习需要,并自觉预习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不过,学生学习预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启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假如方法得当,对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极大的促进功能。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前启发学生摘要:“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大家都会算了,你们会计算圆的周长吗?其实,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只要找到了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就不难了。怎样去发现这个倍数关系和用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呢?在明天的学习中大家就会明白的。”结果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还自觉地作了预习,可见学习预备的重要功能。

(二)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相互功能阶段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功能。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系统地提示、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感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数学认知结构。这既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相互功能的阶段,又是新的数学知识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扩充原有数学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从表面看,在这一阶段只是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发生相互功能,实际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其它各构成要素都对该阶段产生制约功能。首先,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必须以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依据和对象,小学数学教材是师生相互功能赖以发生的中介;其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不能离开教学目的去漫无边际地发散,只能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的方向展开;再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见,这一阶段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

根据实践经验,在具体实施这一步骤时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新问题。

1.充分发挥教材的中介功能。

首先,教师的讲解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及其逻辑顺序展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熟悉、理解教材内容。其次,在讲解中不要什么新问题都合盘托出,应给学生留有看书学习的余地;学生在接受教师讲解的同时,也要重视看书学习,根据教材的提示主动发现有关的结论。

2.教师的讲解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展现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为了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去实现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同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在这方面,教材已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布置。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更好理解。3.用直观手段为学生的理解提供必要的帮助。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抽象逻辑思维活动要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支持才能顺利进行。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努力提高讲解水平外,还要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利用动作和感知来密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巩固运用阶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使其真正把握,这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的保持、练习技能和发展能力都具有其它阶段无法替代的功能。严格地讲,巩固和运用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前者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牢牢地记住,后者是指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很难作出严格的划分,因此将两者综合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阶段。从活动过程的构成来看,这一阶段虽然主要是学生的练习,但由于学生的练习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必要指导,因此巩固运用阶段仍然是一个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组织学生有效地练习。

练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已学知识的更高层次的重新熟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在教学中要非凡注重搞好两种形式的练习摘要:一是新授课教学中的巩固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及时强化新知识;二是练习课,通过集中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2.搞好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经常,既要重视阶段性复习,也要重视平时的经常性复习;其次,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并让他们养成自觉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习惯。另外,还要非凡注重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此提高数学知识的把握水平。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新问题,以强化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四)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要对前三个阶段的展开情况以及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查总结,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为下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总结评价,不仅是宏观上的单元、学期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而且也是微观上的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步骤,它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处理好三个新问题摘要:一要确立好总结评价的标准,其标准既要全面反映知识把握、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又要具体规定知识把握和能力培养的层次要求;二要重视师生的自我总结和评价;三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上述四个基本阶段,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的一般程序和普遍规律而划分的,它只反映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顺序结构的基本框架,至于每一阶段中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则有赖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去灵活处理。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它既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结构,更是一个有序的连续过程。探明这个过程的本质和特征、要素和结构、实施程序和步骤,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探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新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征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

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摘要:教学过程既是一种非凡的熟悉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摘要: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功能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熟悉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熟悉对象的非凡熟悉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熟悉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熟悉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把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熟悉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熟悉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熟悉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征。

熟悉主体和熟悉对象的非凡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熟悉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熟悉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熟悉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熟悉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熟悉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熟悉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把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征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把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和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和学的中介。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决定着学生学的进程,还影响着学的方法。在教和学的相互功能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熟悉、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功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主动学习和把握,把人类在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熟悉成果转化成自己的熟悉。这种转化,体现了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

(一)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功能,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时还制约着教学活动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二)教师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小学数学教师便没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功能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功能,似乎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好数学,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功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和熟悉水平和数学学科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功能。”①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把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

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假如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功能、教师的主导功能、教材内容的中介功能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功能,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中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反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量表。

(四)教材

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 教材教法

随着初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是为将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其目的和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使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主要内容,初步理解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初步掌握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初步具备独立钻研和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能力,具备选用适当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以及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能力。因此,此门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到整体综合素质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为适应时代的挑战,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学科建设,“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在课程设置的时间、考试手段、考试方法、课程内容的精选和调整等方面应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1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时间设置

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小学语文方向、小学数学方向、小学英语方向)“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一般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开设,而且小学语文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为专业任选课,只开设一学期。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应将开设时间适当提前至二年级下学期,并且小学语文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应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该门课对培养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有深远的指导作用。一个教育学专业(小学教育方向)的师范生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他必须要对这个职业有兴趣,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引导。提前开设本门课,有利于提早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去探求、实践,稳定专业思想,树立致力于小学数学教育这一职业的信心和信念。

(2)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提前开设本门课,能够让学生尽早地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3)应将小学语文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专业任选课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开课时间由一个学期增加为两个学期。使学生更为系统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为学生切实提高实践和研究能力提供时间保障。过去,我们所提倡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小学教师要“一专多能”,在现当代同样应该提倡。要着力改变目前小学语文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的毕业生不能或很难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

(4)通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质。例如,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如:4787÷53,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是因为百位上不够商1,因此必须往后多看一位,商就在十位上。而大部分学生习惯的说法是,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说明不够除。这种说法不严谨,任何一个数(那怕很小)除以一个数,永远都够除。又如:分数除法,其计算规则是: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而将其规则归纳为:分数除法就是颠倒相乘则是错误的。当然,要想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养成一种严谨的数学语言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教学的不断强化,并让学生逐步领会,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5)“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设置的时间的提前和将小学语文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专业任选课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能够使“微格教学”和“微格训练”有时间保障和质量保障。学生的不自信、胆怯、声音的响度、语调、造作等诸多不足可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逐渐得以克服和改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独立性在这样的有针对性的实践中得以提高。

2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实践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是教育学的分科教学法之一,是教学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化。它主要解决的是小学数学“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教什么”固然重要,但教法课教学生如何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即“如何教”则是时刻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传授教学理论和方法,而且更要关注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去实践这些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问题的处理能力。学生在实践中的处理能力的有效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促成和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在讲完某一基本理论后,可以选择一个课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讨论。例如:

讨论题: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通常称为基数;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编号或元素所占的位置,通常称为序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基数、序数”的教学怎么来进行设计。

①小学数学教材是如何设计的;

②跟小学生讲“基数,序数”小学生能否接受。如何把握好教学的分寸;

③能不能脱离教材,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进行设计;

④教师呈现自己的设计引发学生的讨论。

“让六个学生站在讲台前一字排开,问:讲台前站有几个同学(六个),第六个同学是谁?(某某某)六个和第六个意思一样吗?

这样设计,既让小学生领会了六个(基数)和第六个(序数)的意义,又让小学生认识到了六个(基数)和第六个(序数)的不同。

又如:空间与图形中的“确定位置(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讨论题: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先横后纵还是先纵后横?

①教室里“学生的位置”其表述方法是先横后纵还是先纵后横?

②生活中或数学中描述位置是先横后纵还是先纵后横?

③教师呈现自己的设计引发学生的讨论并达成共识。

“学生的位置”,其表述方法是先“纵”后“横”,而生活中或数学中描述位置则习惯于先“横”后“纵”,对比二年级的课《看望老人》,其描述位置的方法又是先“方向”后“距离”。如果教师在小结中对表述位置的方法做必要的概括,对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效果更好。

(2)在完成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进行完整的综合性实践,之后教师进行课例设计与讲评。具体过程和步骤是: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提前布置)――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教师课例设计讲评。

通过这个过程实际演练,既考了察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环节的把握,如: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确定的是否明确;教学是否正确;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学组织是否生动、形象、准确、凝练;板书是否设计合理、工整;教学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等。同时,通过学生的讲评讨论,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好的方法。而教师课例设计讲评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引发学生对教学设计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从最初的模仿,逐渐变成对自己更高的规范的要求。在实际演练过程中,适时地让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象以及专家的教学点评,能让学生吸取营养,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通过开展这样的实际演练,还能让学生逐渐体验从大学生到小学教师角色的转换。能使学生更多的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从长远来讲,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思考意识和思考方式,将会终生受益,使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灵性、悟性,有利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3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成绩考察

对于“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考核,要改变过去仅限于考察对本门课程基本理论掌握的状况,还要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如: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的测试。具体为:

在学生平时的实际演练和讨论中,教师根据学生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从教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并给出成绩。

期末考试分成面试和笔试,面试可采用“说课”或针对一个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问题进行“演讲”。如: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请你加以分析等。

通过平时成绩的考察,能及时的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教师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通过期末的面试和笔试,又从技能实践和理论知识两个方面考察了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成绩考核更趋于公正、合理,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内容的精选和调整

在新一轮课改实验已进入第8个年头的今天,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材和课程内容显得相对滞后,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由于大学教材的使用相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内容的精选和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内容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脉络,与小学数学课改实验教材相适应来进行精选和调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小学数学教师适应社会的的要求和发展。

4.1 精选和调整的原则

①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为精选和调整的基本框架;②构建“宽基础,理论扎实,强技能,实践性”的课程内容。

4.2 精选和调整后的内容

第一章小学数学基础理论:(1)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法;(2)整数的四则运算;(3)整数的有关数学问题;(4)分数的概念和性质;(5)分数四则运算;(6)分数的有关数学问题;(7)小数的概念和性质;(8)小数的有关数学问题;(9)百分数及百分数的有关数学问题:(10)量与计量;(11)整数的性质(整除、因数与倍数、奇数与偶数、2、3、5的倍数特征、质数、合数、互质数、分解质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增加“小学数学基础理论”这部分内容,旨在构建“宽基础,理论扎实,强技能,实践性”的课程内容,使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函盖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比重最重的“数与代数”的内容标准。这部分内容的增加,能够改变以往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过窄的状况。

第二章小学数学学习概述:(1)学习理论综述;(2)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简述;(3)小学数学学习分类与学习方式。

第三章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与实施:(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2)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第四章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的结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学段目标);(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目标领域、内容领域的相关内容。

在众多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材中,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方面的内容大多是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简介或是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概述,而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力求全面认识和把握新课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学段目标,知识目标,过程性目标),深入地进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学习领会,并进行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的解析。使学生学习后能够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五章数与代数的教学:(1)数与代数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内容分析与教学要求;(3)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

第六章空间与图形的教学:(1)空间与图形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内容分析与教学要求;(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

第七章统计与概率的教学:(1)统计与概率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内容分析与教学要求;(3)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

第八章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1)实践与综合运用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内容分析与教学要求;(3)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研究。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侧重于让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学生在掌握了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又深刻的认识和领会了“新课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更富于实践性和研究性的学习。

以上课程内容的精选和调整,自成体系,应该也能够适应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品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学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贯彻全面普及性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素养起着极大的作用。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去,这是当代小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当代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已经一再指出,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的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在许多知识点教学处都融入了品德教育,比如说尊老爱幼品德的培养,积极进取的心得历练,互助与分享思想的渗透等等。在数学教育中这些品德的教育不单单拘泥于平淡的讲述,而是与数学教育中的各种几何数据,图表方程相结合以全新的,立体的方式陶冶学生。这种品德教育对于刚刚走出家庭、步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有着深远影响,也更易于接受。所以这就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数学教育不再单单拘泥于加减乘除,更要积极地去思考如何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

一、当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品德教育渗透的现况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不少先驱者在数学教育中融入品德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今天我们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一看当代小学数学一线教师是如何将品得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的。

1.在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渗透品德教育

老师是学生的灵魂向导。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举止行为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初谙世事的小学生来说,模仿老师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本能反应。所以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己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行为举止,用我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渊博的文化知识来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模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渗透品德教育

老师必须尊重学生,小学教育过程中老师不再是单一地向学生教导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求知识,师生之间不在单单拘泥于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更应该是互相学习、共同探究、共同娱乐的关系。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更要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让老师通过这种平等对话来了解学生,让学生通过这种平等对话来彰显个性。老师了解学生的个性,更加容易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学生不惧怕老师,当老师是朋友,更容易让学生积极主动向老师学习。这种平等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3.在数学的日常应用中渗透品德教育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充斥着数学知识,大到航天火箭的制造,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我们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实际,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在日常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牢记品德教育。

4.在讲解数学家的成长故事中渗透品德教育

可以通过讲解我国古代优秀数学家的一些经典典故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列举优秀数学家成功所具备的优秀品德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为人处世标准,更好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

二、当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品德教育渗透的发展和实践

知识与品德的统一,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可能性的保障。老师要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授学生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导入学生正确的品得教育,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

1.结合课本知识有效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数学教育中的品德教育不能像一般的德育课一样枯燥地讲述如何树立良好的品德,也不能像语文课一般通过对文章的讲解来讲述主人公的良好品德。要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不能生搬硬套一些德育的内容,要将品德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去,将数学的知识点与品德的统一性挖出来,结合数学课本身知识独特的品德性来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像在数学课本上讲解的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的数学成就:“祖冲之发现精确的圆周率”“曹聪称象”等等及讲解了数学知识,又可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甚至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未来为祖国的数学事业增添光彩的鸿鹄之志。

2.结合生活素材有效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

结合生活素材来将德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这就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更加仔细地留意生活细节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和品德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举例来说:在某道数学统计题中大背景是学生集体打扫教室,这时老师就可以通过提问“孩子们在干什么啊?”“他们积极打扫教室卫生好不好啊?”“为什么他们一起打扫教室才比较快啊?”等等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喜欢清洁,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这种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和品德知识与同学们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既不会耽误数学教育本身的质量,也能巩固学生的品德教育,更加能促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与品德还是存在很大的统一性。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留心观察生活,仔细备课,就能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百元.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N].伊犁日报:汉,2008-12-24.

[2]肖艳.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N].黔西南日报,2009-09-05.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学数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时至今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距离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小学教学教学方面,至今仅仅是达成初级数学知识基本普及的程度。这与教学教师队伍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对于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存在问题,探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为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 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师资有限,教师驾驭能力差

民族地区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数学教师的数量以及质量一直是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缺陷。由于民族地区小学在数学老师招聘以及培训环节存在着重要问题,导致一些低素质、低水平、低能力的三低人员进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行列,严重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以及质量。尽管我国新课标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数学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另外,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小学教学硬件设施匮乏,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局限较多。

2、 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基础差

家庭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很多的孩子家长都为了生活出去打工,导致很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少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在小学阶段数学基础比较差。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之上,学生可以学到基础数学知识,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但是在课下,没有人对这群学生进行辅导,导致他们数学学习水平与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甚至有些民族地区学生父母,对于孩子学习不太重视,认为数学学习只是最基本的算数,这种观念影响到孩子,也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不重视。

3、 数学教师文化水平不高,教学设施落后

数学教师是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毕竟数学老师才是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但是,民族地区很多数学老师在自身数学教学水平以及能力上存在着问题,数学教学水平不高,知识结构网络不合理,使得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出现问题。另外,由于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老师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较差,导致高素质、高水平的数学老师调往发达地区,使得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数学教学设施落后。数学教学设施是民族地区小学数学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受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数学教学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 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1、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处理个体差异与共性关系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主要以老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老师应该改变以老师为主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另外,数学老师应该正确处理个体差异与共性发展的关系。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能力是不同的,为此,老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满足所有学生数学学习需求。

2、 学校要不断完善对数学教师的考核机制

由于种种原因,民族地区小学在数学老师招聘环节存在着问题,容易导致一些低素质、低水平、低学历的三低人员进入到小学数学老师行列,这些三低人群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小学数学老师数学教学质量与水平。为此,小学应该做好对于数学老师招聘工作,保证招聘到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提高小学数学老师教学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早已经步入到教学岗位上的数学老师,学校还应该不断完善小学数学老师考核机制,在数学老师教学过程中实行优胜劣汰,让真正有实力的教师留校任教,对于不合适的数学教师进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

3、发挥数学教师主导作用,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教师是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毕竟数学教学主要是由数学教师来完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起到相应的主导作用。首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式学习是目前在民族地区很为流行的新型学习形式。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九九乘法口诀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对自身对九九乘法口诀的认识。其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保证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探讨式数学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结:

作为民族地区的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灌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让我们民族地区的数学课堂也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样,既能让优生能体会到他的优秀,同时也帮助了学困生,让学困生在直接的帮助下尽快地掌握该学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创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为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施红雷.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实效性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2]马健.浅谈提高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0(12)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教育活动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作为传统教育理念之中“主科”小学数学,更是如此。但是,面对着目前许多竭泽而渔的数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我认为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原则的探讨具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原则总结与归纳。

第一,深入浅出原则。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成人具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当注重对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简化”,甚至可以“儿童化”。将相对复杂的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简化为与儿童生活相关的数量关系的探讨,这便是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儿童对于所接受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无异,则会减少其数学学习的障碍,进而更好的提升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第二,兴趣性原则。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条原则的遵循,甚至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育的成败。首先,小学生跨入小学教育阶段,与幼儿园教育阶段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以及知识的数量都有了本质的区别。大量的相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如果没有学生的兴趣支持,则很难取得实质的教学效果。从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新课程理念的小学数学教材来看,大量的直观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被量化到学生的教材之中,这直接加强了小学生对于教材的可读性。同时,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从自身出发,调控整个班级的教学氛围,进而积极促进学生健康兴趣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第三,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最早可追溯至《论语?为政》之中的“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简言之,即为“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遵循因材施教育原则。相似年龄的学生虽然具有着一定的相似生,但是,却不同由此抹杀学生的个性特征。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能够仅仅专注于讲台,仅仅专注于自己所讲述的教学内容,而忽视台下的学生。

综上所述,以上教学原则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的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经常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规律的归纳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