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生心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80-01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成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参与生产服务和推进技术应用的人才输出平台。然而在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除技能的培养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就是要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如何培养学生拥有良好心理素质,我们要针对学校不一,生源不同,文化差异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
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构成看,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是以农村生源为主的职业教育。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内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相对薄弱,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基层设施跟不上、家长对孩子教育管理不够等诸多问题,这样就导致农村学生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一些孩子家长疏于监管,学生校外生活中热衷于网络,接受网络的信息量比较大,但缺乏对网络信息正确与否的判断,思想活跃,逆反意识强,基本上属于初中阶段班里最"调皮"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开始分流,班里学习成绩好一点的上了高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上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些不同乡村地区却有共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不良的习惯和爱好与思想便集体、集中体现出来,大致表现为学习过程中存在焦虑恐惧不愿学习,承受挫折能力弱,嫉妒心理比较强,容易动怒、对网络十分依赖,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劳动,缺乏集体观念,生活自理能力差、贪图享受、太过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等。
要做好这些孩子的心理教育,必须深入分析并把握其心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年教学积累,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在个性心理方面,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理想和追求,存在混日子的想法;迷恋网络,责任意识差,不愿意担当;自卑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
(2)在学习心理方面,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正确理解学习与今后就业的关系;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3)情感心理方面,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弱;缺少独立思考与判断总问题的能力,感情容易遭受挫折,而且耐挫折能力极弱。
(4)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对教师不尊重,对教师的管教言语理解不到位且产生厌烦情绪;班级同学之间没有大家庭观念,彼此缺乏信任,还有部分学生存在盲目崇拜班级内蓄意违反纪律的人;与家长关系隔阂日趋明显,存在对父母长辈欺骗隐瞒的心理。
(5)就业心理方面,存在择业紧张焦虑心理,对自己不自信,总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有家人管理自己。
以上几个方面,大体包含了中职在校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教育活动:
(1)加强对学生心理情况的了解,教育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平时的工作中,要从学生的学习、与别人相处中存在哪些不良心理,怎样对待家长、老师的批评等点滴方面,全面了解学生,详细掌握孩子的性格秉性思想倾向,认真梳理归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将其行为与思想彻底把握清楚,然后再分析对策,否则,教师的教育就会出现"文不对题"的结果,教师一个劲地要求学生这样做或那样做,结果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导致教育无效果。
(2)强化教师对学生齐抓共管,将心理教育贯穿于课堂教育之中。中职学校的在校生,大多处于15到19岁的年龄,他们身上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但他们的性格还是具有可塑性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往的观念认为只有在政治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其实不然, 在各个学科中都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和各学科的教师从所教的教材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认真研究在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上如何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堂课上,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教育氛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强化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目前中职的在校学生,大多数不想让家里知道自己的成绩,也不愿意班主任、辅导员和父母联系,认为自己不是以前的中学生或者小学生,什么事情都要父母管。对此,我们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适应和融入学校环境,产生归属感。要使学生对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家校合作打下良好的情感沟通基础。其次要注意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与内容,不能一与家长联系就是"告状",学生差的表现要与家长沟通,好的、一般的表现也要和家长经常沟通,经常性与家长沟通是消除学生抵触家校联络情绪的好方法。最后是要提高家长与学校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通过教师主动联系等多种途径让家长充分理解多与学校教师联系的好处,从而提高家长与学校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字】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教育工作者常常会忽视小学生们心理方面的教育,认为学生们身体健康就是健康,殊不知,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对学生们的影响可远远大于身体健康。如何做好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教育者们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在此,笔者结合现在的教育情形,谈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一、物质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表明,在压抑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在压抑的环境下,不仅会抑制孩子们天性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可见,物质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何其重要。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应该给予学生们一个足够温馨、安全以及舒适的物质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们的天性得以发展,进而充分激发其创造力。并且,整洁优美的环境还会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其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所以,孩子所处的受教育物质环境――教室,一定要足够的宽敞明亮,这样才利于心理教育课程的进行。
二、精神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条件
除了物质环境以外,良好的精神环境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精神环境包括人际关系、学习以及生活等多个方面的情感交流,而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又必须要有强大情感作为基础,效果才能得以体现。
1.师生平等的精神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保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让学生们产生不可冒犯的心理感受,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师生平等的关系逐渐被重视起来。小学生的思想正处在发育形成的阶段,但是这并不表明小孩子们就一定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它们的想法很少受到大人们的重视,甚至被忽略。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就应该与学生们做朋友,站在一个朋友的角度与小学生交流,并且要做到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样,他们才会更愿意与老师沟通,也愿意将自己的困惑诉说给老师听,进而利于教师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顺利进行。
在课堂上,教学者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减少学生们心理上的压力,进而让学生们的情感得以释放,情绪得以调节,促进学生们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一味地在学生们面前强调威严的行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也不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
2.倡导师生真诚交往
与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真诚,当然,师生间的交往亦如此,师生交往不止要是基于平等的条件下,还得真诚相待。小学生身心发展还未健全,任何行为举止都处于模仿阶段,在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自然是学生们的榜样,倘若教师们在与人交往之中都不真诚,那么,势必会教出一些会撒谎骗人的孩子,这样的学生自然不是教育者所期望看到的,因此,作为教育者,自己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之中一定要真诚相待,为学树立正确的榜样。
其次,真诚是取得别人信任的前提条件,这在与小孩子的交往中亦如此。例如,曾经在给学生们讲《狼来了》的故事之时,我通过提问了解到,大部分的孩子都不喜欢那个放羊的孩子,问其原因,他们一致表示是因为他是坏小孩,会骗人。随后我又问了他们会不会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他们摇了摇头。可见,真诚在孩子们的心中占据了多大的比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要想日后工作顺利进行,必然要先真诚对待孩子,取得他们的信任,继而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在他们有烦恼的时候才会跟你倾诉,也更能够听进你的建议。
3.教师用心关爱学生
小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只有感性的爱与不爱之分,因而教师要多用心去关心小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意,尤其是对那些家庭有困难以及心理健康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孩子,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当然,真心与假意,小孩子还是能分辨出来的,因此,倘若真的要关爱,就要拿出自己的真心去关爱,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里。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应该敏锐地察觉学生们情感上的异动,一旦发现学生们有什么不良情绪,就要及时地采取措施去控制这种不良情绪的蔓延,以防导致日后的心理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与学生们谈心的方式与其沟通交流,或者与小学生们做游戏,让其在游戏的快乐中敞开心扉。方式有很多种,只要教师用心,就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是培养学生们心理素质的新视角,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校待的时间也比在家待的时间多,并且,不管怎么说,教师在学生情绪变化、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还是比较敏感的,能够敏锐及时地发现并处理。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利于小学生们身心发展的,但是,这项看似简单易行实则很难做好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倾注自己的真心,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敞开心扉去沟通交流,从而让其心灵得以净化,心理素质得以培养,进而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马梁红等.《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N].2007.第15卷.第9期:814~816.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1学校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1.1校园物质建设。学校应打造一流主环境建设,教学楼以崭新、整洁、明亮、美丽为主题,学校的活动场所应当是洁净卫生,充满绿色和生机的场合。学校周围应多种名花异草,各种树木,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小学生的情操。
1.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建有文化长廊,布置好名人名句,名师观点等,多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身心,美化生活,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1.3学校“”的建设。学校要打造一个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小学生信任学校,喜欢学校,让学校成为他们学习成长和感到温暖快乐的地方。
1.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2.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2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的思想,智力,成长都是有差异的,我们教师更要用正确的眼光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信的人,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感爱老师的辛劳就是为了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
2.3关注每一位学生。我们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行为和生活。平时要多走进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目光,结合正确的认知,多了解学生的生活,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生生活加以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烦恼。帮助他们形式良好的心理品质。
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各科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3.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3.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4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论文摘 要】如何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课如何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探讨、实验。结果证明高校体育活动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显著。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繁重的工作和大量的社会活动,使人们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建设有用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和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的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定义促使人们树立健康的新观念: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它是教育质量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物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作为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多所高校调查: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症性障碍占极大多数,占69.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5%(包括恋爱、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缺乏动力与竞争压力感;②思想与人际关系不良;③专业兴趣低与考试应急;④恋爱受挫、单相思与孤独、空虚和压抑感等。
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学习任务及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职业的选择问题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三、通过体育课可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调查反映,高校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研究证明,学生参加体育课能从运动和锻炼中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在此状态下学生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直接的兴趣和享受。例如,健身跑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种情绪,跑步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身心状态,自身与情境统为一体,跑完后有全身放松的舒适感觉,产生一种体能锻炼。笔者在实验中采用测量健身跑即刻的心理状态变化,其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后,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降低了应激水平和紧张度,参与一年的健身跑活动,学生主观感觉好,身心愉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加强,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我效能和期望,对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有一定的帮助,在各项体育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四、高校体育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消除疲劳。
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和课外锻炼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地成长。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能够使个体忘却烦恼,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促进了彼此间的交往。
五、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消除疲劳。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和课外锻炼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地成长。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应用。研究证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调查显示,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可保持良好的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能够使个体忘却烦恼,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促进彼此间的交往。
参考文献
1 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2002.2.20
【关键词】 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干预;症状自评量表
Research on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asures in th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Lu Juan, Cui Qiaoli, Li Jian.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UPI,SCL-90 and STAI, th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in 02, 03, 04 grades were tes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measures system, we consecutively tested the undergraduates in the 04 grade. Resul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the 04 grade undergraduates is improved step by ste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duca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s, especially after half of the year.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s system is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th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asures; Intervention; SCL-90
军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部队医疗卫生工作可持续发展,实现“平战”结合,“军地”结合目标,建立现代化军医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关于构建军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另文发表[2]。本文研究其干预效果,为提高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根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军医大学02级、03级、04级所有计划学员为样本。
1.2 方法
1.2.1 测试时间 2005年5月对3个年级769名计划学员进行心理测试,回收有效问卷739份,有效率为96.1%。其中02级231名、03级113名、04级395名;男学员598名,女学员141名。同时对04级学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干预后的追踪调查(每半年进行1次)。
1.2.2 测试工具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综合评价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学员队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
1.2.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AS 8.2统计软件,P
2 结 果
2.1 UPI部分
2.1.1 3个年级学员UPI总分比较 见表1。
2.1.2 04级学员UPI总分比较 见表2。
2.2 SCL-90部分
2.2.1 3个年级学员SCL-90比较 见表4。
2.2.2 04级学员SCL-90比较 见表6。
2.3 STAI部分
2.3.1 3个年级学员STAI比较 见表8。
2.3.2 04级学员STAI比较 见表9。
3 讨 论
3.1 样本和测试时间的选取 军医大学生前3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后两年临床实习。由于实习点较分散,不便于实施干预措施并进行心理测量,故本研究选取了在校的3个年级学员。由于新训期间文化课、军体课复试,加上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学员精神压力比较大,视心理测试为考试,各项谎分较高,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本研究剔除了刚入学的时间段:04年底,选择了每学期中间的3个观察点:2005年5月、2005年11月和2006年5月。
3.2 已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有效性 UPI主要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简易调查表。它的测量结果,3个年级学员无差别(表1);04级学员3个观察点的比较有差别(表2)。说明3个年级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似;在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循序渐进的开展下,04级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SCL-90比较得出了3个年级在总均分、各项因子上有差别的结果(表4)。这似乎与UPI的比较结果相矛盾,这是因为SCL-90把测量的心理状况细分为10项因子,而且事实上军医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开展,只是从2005年开始更加科学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体系[2]建立并实施。04级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03级学员,特别是低于02级学员,03级学员则低于02级学员(表5),即高年级学员比低年级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一些,这也印证了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高年级学员一方面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另一方面自身随着经历的丰富,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成熟。04级学员3个观察点比较同UPI也有差别(表6)。焦虑是军医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3],本研究采用了STAI问卷,测试结果和UPI相似(表8、表9)。
04级学员3个观察点的3个量表的比较都有差异。说明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体系,较之以往传统的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了新形势下军医大学生的需要,能有效地改善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仅仅1年时间,04级学员心理问题明显减少。
3.3 军医大学生心理水平呈现一定的规律 从表3、表7、表10可看出,04级学员的UPI总分、SCL-90总均分、10项因子分、状态焦虑、特质焦虑,2005年5月和2005年11月比较、2005年5月和2006年5月比较有差异,而2005年11月和2006年5月比较无差异。在干预措施影响下,04级学员心理健康水平正逐步得到提高,尤其是在2005年11月,经过半年(1个学期)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初显成效,此后半年内,心理健康则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说明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持续有效的开展,军医大学生心理水平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一个高峰,此后维持此状态处于一个平台期。
3.4 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除抑郁因子外,04级学员在2005年5月、2005年11月、2006年5月SCL-90总均分、其他各项因子得分比较均存在差异(表6)。这说明已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效,但还要针对学员的抑郁问题加强教育,研究其影响因素和对策,以更好地提高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张敏,常震,张磊,等.军医大学本科生身心健康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7
[2]鲁娟,扈长茂.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5
一 研究背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心理学、教育学和卫生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教育部2011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蚌埠学院是一所省属以工为主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截至2017年9月,共开设了4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专业25个,占53.2%。2013年9月面向普通本科全部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性质为公共必修课程。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蚌埠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和开设此课程的2016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16年蚌埠学院共招收普通本科学生2906人,其中理工类2325人、文史类361人、艺术类220人。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从任课教师、学生的角度了解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
(一)访谈的组织和实施
访谈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包括专业负责人、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5名一线教师,了解不同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教学现状,以及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开展情况的看法;学生主要包括2016级水利水电、机制(对口)、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制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安全工程等8个专业的部分同学。
(二)问卷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编制了《蚌埠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于2017年6月课程最后一次课,对2016级水利水电、机制(对口)、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制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安全工程等8个专业401名大一新生实施测量。
三 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教学目标的相关规定,结合蚌埠学院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确定课程目标。
1 知识层面
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特征及可能出现的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础理论知识。
2 技能层面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等。
3 自我认知层面
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
(二)师资情况
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有名位教师,其中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1名。师资情况如表2所示(2017年6月统计数据)。从性别上看,以女性为主;从年龄层次上看,30-40岁教师有3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从学历、职称层次上看,本科生2名,研究生3名,其中2名本科生职称均为副教授,3名研究生中2名讲师1名助教;从课程发展建设的角度来看,教师职称分布比较合理;从教龄上看,3名教师教龄超过10年,其中1名超过30年;从总体上看,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
(三)课时安排
根据蚌埠学院2014年修订的本科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共28课时,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学时间分别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每学期14课时。
从课程实际开设时间来看:本课程从2013年9月首次开设,至今为止,只有 2013~2014学年度、2014~2015学年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分两学期开展教学;2015~2016学年度、2016~2017学年度由于阶梯教室不够用等原因,均为第二学期集中教学,2017~2018学年度截至目前尚未开课。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8个部分。主要涵盖三大类,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二是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三是大学生常见适应性与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调适。
(五)课堂规模与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的是大班授课,人数为200人左右,班额较大。通过教师访谈得知,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属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学互动主要包括配合相关教学内容的案例分析、心理故事短片和心理测试。
(六)教学考核
本课程教学考核类型为考查,采用理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理论考核包括期末考查(开卷笔试)与平时成绩。最终成绩以五级制计分,成绩的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出。期末考查由任课教师自行出试题。根据?L谈得知,期末考查主要包括课程论文和试卷答题两种形式。
四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高
2011年,教育部分别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重要文件。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没有受到学校和学生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 学校方面
从总课时量来看,少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课程课时的相关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
从课程实际开设时间来看,由于第一学期需要使用阶梯教室的课程较多,所以随意变更课程教学时间,并未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开课。教学时间的变更对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学生方面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通过与任课教师的访谈发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整体偏低,自觉到课率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课堂上存在各种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说话、玩手机、听音乐、做其他课程作业、吃零食、发呆、睡觉等。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表3所示),55.9%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没有和非常没有必要开设。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较为排斥、不重视。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表4所示),出现超过三次的问题行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玩手机、做其他课程作业和说话,其中玩手机的占86.5%、做其他课程作业的占52.1%。
进一步的学生访谈发现,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认为自己是理工科的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是第一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浪费时间;二是,理工科课程多、作业多,学业负担较重,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还不如抓紧写作业;三是,自己心理很健康,所以没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需要了解的问题直接上网搜索答案即可;四是,考查课开卷考试,可以直接上网搜索答案,不需要太过于重视。
(二)教学内容时效性不够强
教学内容是为人的,是帮助主体认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客体条件和工具,应适应和满足主体的需要。伴随着互联网“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信息多元化、快速传递使得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了解典型案例,降低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时效性。同时,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随之发展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无法适应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在调查中发现,67.1%的同学认为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太过于传统和笼统,指导性不强。
此外,教学时间的调整也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如“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按照课程原有时间安排,这一内容授课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第四周,此时学生正处于大学生活适应磨合期,教学内容对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但是,这一内容授课时间变更为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教学内容基本无效。
(三)班额过大,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内容是静态的,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其变得鲜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
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知识传递为主,可以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传授心理健康调节方法的作用,即能够实现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无法实现技能目标和自我认知目标。
通过教师访谈发现,教师们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弊端有清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会尽可能通过广泛搜集案例,尤其是大学生身边的案例,将基础理论知识和生动的生活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虽然喜欢案例,却仅限于听故事,不能认真剖析案例和反思,课后容易遗忘,很难在自己遇到相应的实际问题时加以运用。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尝试使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如:教师讲授、团体辅导、案例分析、自由表达、角色扮演、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相比讲授式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地实现技能和自我认知层面的目标。但是,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工科学生上课氛围相对沉闷、学生配合度不高等原因,使得教师无法完全把控课堂、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新的教?W模式无法顺利实施。
(四)教学考核缺少统筹规划
【关键词】班主任角色意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角色,班主任良好的角色意识能够调节教育教学中纷乱复杂的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和积极的评价,保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落实。小学班主任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比较复杂,而且低龄儿童和班主任自身的认知差距较大,容易产生沟通不畅、教育的单方性等问题,积极构建班主任丰富的角色意识,能够有效的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认为班主任的角色意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班主任的管理角色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形成抵抗外在干扰的心理能力
学校对班主任的定位首先在于对班级的管理,所以班主任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管理角色。班主任自身对管理角色的认同影响了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处理问题的理念和能力,对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分析班主任的管理角色意识,首先能看到班主任的角色认同感对自己的心理控制作用,高度的角色认同感能够让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采取措施时能够高屋建瓴,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班主任高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为向师性非常强的小学生提供行为模范,学生在处理自己的行为时,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自我约束。其次,班主任的角色意识能够让班主任更积极的投身到班级管理之中,能够见微知著的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及时的进行有效的干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多的被班主任所关注和监控,并能够及时的疏导和教育,提高了小学生对外在干扰的抵抗力,形成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和思考能力。我承担班主任工作多年,最深的感触是要想做好一个班主任,首先要发自内心的接纳自己是班主任,是一个吃喝拉撒睡都要管的管理者。小学生自我管理较弱,因此常常会出现问题,我在一年级接班的时候注重通过制度、亲身示范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成长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如小米十分内向,很少和别人交流,而小望活泼开朗,就是管不住自己,我通过一对一的谈心,鼓励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并结成对子,让他们两人优势互补,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不仅能够在很多时候自己约束自己,而且对外在干扰的抵抗能力明显提升。
二、班主任的家长角色能让学生学会接纳别人、尊重别人,提高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小学生的向师性非常强,而且很多时候班主任的话比家长的话管用,这给班主任赋予了和家长一样的重要角色。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家庭关系感染形成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最终接纳别人的良好心理状态,班主任的家长角色不仅能延伸家庭教育,而且有机的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育。班主任的家长意识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从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育手段和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宽容和博大,不仅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和理解,而且能够顺其自然的接纳别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同时,班主任的家长意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约束和评价,并且愿意向老师倾诉、沟通,为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切入点,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通过班主任犹如家长一样的关怀和教育,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长大,个性得到了张扬,人际关系也更加融洽,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得到提高。我班上有一个小男孩总是郁郁寡欢,我找机会和他边玩边聊天,得知他在学校里没有非常好的朋友,他的好朋友在另外一个学校,他没办法和自己的同学建立起朋友关系,这其实是交际障碍的一种隐性表现,他总是沉溺于既有的安全的人际关系之中,不愿意去尝试和别人交往。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和他谈心,并且引导其他学生主动的和他一起游戏、学习,他逐渐感受到了家庭般安全的交际环境,逐步走出了内心的阴影,融入到了集体当中。
三、班主任的朋友角色能够让学生理解平等、友好相处,形成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其中小学生对平等、民主、友好等的观念,很大一部分都源自于班主任的引导和教育,班主任的朋友角色既满足了小学生渴望得到老师认可的心理,也让学生在和教师推心置腹的交谈和放松自然的游戏中逐渐学会平等待人、友好相处。学生把班主任当做朋友,就能更好的诉说、当做依靠,在出现心理波动等心理问题时就能及时的说出来,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缩短时间,通过诉说也能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和排解,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在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主宰。我经常注意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有心事也乐于给我诉说。有次一个女孩闷闷不乐的来找我,说她的书里经常回收到小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等,弄得她上课心神不宁,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个事情处理完之后她即便是不收到纸条,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有所下滑。我给她说了说我自己在上课时想了哪些问题,引导她想一想上课和下课后可以想哪些事,让她说出心中的顾虑,明白不必要为了莫须有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我和她更多的是朋友之间在谈心,她慢慢的学会了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收到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正是由于班主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巨大,就要培养班主任的角色意识,让班主任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角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回生,柯小青. 班主任心理素质修养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06:59-62.
[2]于亚杰. 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228.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之后对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于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过渡期内,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快速适应并不容易,特别是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对此可能更加无所适从。而在中小学生中频繁发生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或轻生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2009年一位小学生用红领巾上吊的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如花般的年纪,因为心理上的障碍无法消除而选择自杀这一最悲催的方式寻求解脱,当幼小生命陨落的时候,除了扼腕叹息,更发人深省。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让中小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刻不容缓。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诚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学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升学率,而牺牲了学生本该重点予以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或者没有相关课程、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其次,形式单一,课程化倾向严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简单的以为心理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确是极其谬误的。可是这却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所持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通过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用更多的专门师资,在课外对学生心理进行健康引导,要提供随时可以咨询的心理老师,多组织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最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目标不够科学。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分数作为教育目标,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兴趣的了解与测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其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很及时的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疏导、沟通,以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人员。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要不单单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心理辅导,并且积极提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字画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学校还可以专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还可以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应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三,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重点加强其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还要加强其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正常心理为目的,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对老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1.2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创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会懂得关爱。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善于抓住机会,不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就能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成为一个能担当、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从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1.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当期的小学生大都心理不成熟,是非观不强,受挫能力低,不利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正确了解和认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对症下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厌学情绪严重
由于教育本身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不及时,不喜欢上学,不喜欢老师等是其重要表现。
2.2心理发展畸形
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处于单亲或留守儿童状态,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这造成了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畸形,这部分小学生性格孤僻、乖张,大都和同学相处较差,对老师的教育不合作,对家长不尊重,情绪波动较大,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2.3意志品质较差
由于家庭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班级中有些小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不会关爱他人,人生态度消极等。这部分小学生遇到一点失败挫折,就悲观失望,对周围事物不信任,对他人的关心怀疑戒备,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
2.4品行不端
在班级中一些小学生的品行不端,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对成绩比自己强,生活比自己好的同学怀有很深的敌意。有的同学嫉妒心发展到偷取比人的东西,甚至打架斗狠,攻击他人。
3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期,由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亟需采取一定的对策,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全面了解小学生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迥异。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就必须全面了解小学生。全面了解小学生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小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才能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找到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才能进行因材施教,也才能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得到小学生的认可,从而受到教育的效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和小学生打成一片,把小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小学生,才能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了解小学生的心声,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
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效果不同,利用主题班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一些自信心、抗挫折等方面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激发小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4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
问题小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加强沟通,积极与小学生对话,及时了解问题小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这些问题小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敞开心扉,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