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企国资改革方案范文

国企国资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企国资改革方案

第1篇:国企国资改革方案范文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国资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严格落实《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精神,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国资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进“互联网+国资国企”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开展国有资产安全隐患大排查和国资国企“靠山吃山”问题整改专项行动,排查安隐患3类5项并全面完成整改,有效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提升了国有资产的抗风险能力。三是抓好国有资产的摸底和处置工作,减少了国有资产的闲置和流失,并做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国有资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二)国企改革步伐稳健扎实,深化改革成果喜人。依法依规、科学统筹推进全区国有企业改革。一是福安公司改革方案已经区政府专题会讨论修订,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案修订稿已报区政府再次研究审定。二是公司完成股权无偿划转,成为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权责更加明晰,市场参与度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完成组织机构重组,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并配齐成员,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合理,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作为拟纳入经开区平台公司,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前期的可行性讨论,公司草拟了运行管理方案草案,为下步划转工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三是公司选聘了董事长和副总经理,并完成了增资扩股;公司选聘了副总经理。两公司充实了管理层,提高了管理效率。四是区税务局已经完成公司清税工作,补缴税款后启动注销程序,届时公司将按程序合并公司;公司暂由公司代管。四是在区、区成立商贸公司的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正在紧密推进相关成立工作。(三)完善国企分类管理制度,激发国资国企活力。按照《市区区属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实施办法》要求,根据各区属国有企业主要业务定性分析并结合定量测算情况,结合我区实际,将区属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严格实行分类管理和监管,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国资国企活力。一是分类确定国有股权比例,明晰权责;二是分类确定重点监管内容,防范化解风险;三是分类实施经营业绩考核,奖罚客观公正;四是分类核定企业负责人收入水平,薪酬与实绩匹配;五是分类完善工资总额管理方式,优化资金配置;六是分类优化投资项目管理措施,明确职能提高效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遗留问题阻碍改革推进。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大多数国有企业主要功能是作为融资平台为政府开发建设进行融资。目前,一些区属国有企业的融资贷款尚未还清,导致企业撤销、合并工作无法按时推进,阻碍了国有企业的优化重组。(二)国有资产处置问题多难度大。部分乡镇国有资产证件不齐,未进行权属登记等问题,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对问题资产补办相关权属证明后方可进行处置,阻碍处置进程,造成资源浪费。(三)廉政建设不力影响改革进程。部分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违反廉洁从业规定,因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讲审查和监察调查。因主要负责人的缺位导致原本进展较为顺利的改革进程出现中断,严重阻碍了改革进程。

第2篇:国企国资改革方案范文

可以看到,所谓的顶层设计也不是“一刀切”,将改革模式和方式、方法也一并定下来,而是给地方留下了许多可以探索的空间,可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的实际,制定具体的改革办法与措施,从而使改革更加有效地向前推进。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过度强调模式、方式、方法的统一,而不给予地方足够的操作自,改革就会陷入怪圈。

实际上,中国的改革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就是贯彻了中国特色这个前提。离开“特色”二字,改革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国企改革也是如此,必须依据本地实际,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改革方案和思路、体现地区特色。

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必须相同

虽然强调在改革过程中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应当充分结合和尊重本地实际,但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必须相同,出发点必须一致。

第一,实现混合所有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建立混合所有制,应当是国企改革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目标和原则。

各地在制定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时,必须将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作为最基本的目标和原则,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推动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股权多元化,亦即在改革过程中不要强调单一股权。

第三,组建国有资本运营或投资公司。学习借鉴新加坡淡马锡经验,组建国有资本运营或投资公司,目的就是要改变目前政企不分的格局,通过国有资本运营或投资公司这个中间层,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只有这样,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第四,公开选聘企业经营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以强调要通过市场选聘企业经营者,一方面,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夜之间将企业全部改革到位,全部建成混合所有制经济;另一方面,按照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有的企业还需要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经营者选聘做出改革和探索,就十分重要而紧迫。否则,企业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所以,这也是此轮国企改革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操作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不同

在基本目标和原则确定的情况下,如何操作就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如果死守教条,照搬别人的模式,或机械地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改革起来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期目的的,所以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与措施。

其一,央企和地方国企之间可以不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央企无疑是改革的重点。要知道,国资委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积极推进央企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考核办法有了积极的改进,实施了红利上交政策等。但是,从总体上讲,央企在体制和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大的突破。所以,此轮改革如何寻求体制和机制的突破,是十分关键而重要的。可以肯定,国资委―资本运营或投资公司―企业的三级管理模式,是此轮改革的新格局。特别是具有垄断特征以及规模较大的央企,直接转化为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也是必然的改革方向。同时,央企的保留数量、国有资本所占的比重等也会有一些新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退出和股权转让。

但是,到了地方,国企改革是否也要维持这样的格局,保留那么多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呢?特别是省级以下,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几乎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的力度可以更大一些,退出或股权转让的步伐也可以更大一些。

其二,央企与央企之间可以不同。虽然都被称之为央企,但是不同的央企,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联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也应当有所区别。基本思路就是:实行分类改革,亦即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央企,要坚持国有或国有控股;公益类和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央企,要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的混合所有制;其他央企,则可以通过退出或股权转让的方式,实行国有控股、其他所有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按照这样的分类,不同的央企在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模式也是不同的,而不能机械教条地执行相同的模式和套路。

其三,地区与地区之间可以不同。同样是地方国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也可以有所不同。对目前国有企业数量还比较多、国有资本分量还比较重的地区来说,如果经济发展需要可以适当保留一些,也可以有一些国有控股的企业。但是,从总体上讲,应当按照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的要求,除极少数涉及公共领域的国企之外,其他都必须是混合所有制结构。在此基础上,逐步降低国有资本的比例。对本来就国企数量很少的地区,尤其是省级以下地区来说,能退的可以尽量退出或进行股权转让,国有资本原则上不控股。即便参股,也不需要具有票决权等。

第3篇:国企国资改革方案范文

今年是十七大之后的开局之年,亦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2008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在这次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就2008年深化国企、生产要素、农村、社会、涉外、现代市场等6个方面的改革做了部署。

其中包括,将择机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研究起草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指导意见等。

2008年六大重点改革

此次会议讨论的《关于深化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提出了今年6大改革重点,每一个都直指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一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经济发展。会议透露,由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政部牵头,加快中央企业调整重组步伐,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转移。

对于国企改革,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在会上指出,将重点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主要包括3个行业: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研究提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推动落实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方案,完善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组织开展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其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规划、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管理体制。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省以下财政体制为重点,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各级财政支持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的体制机制。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意见稿》指出,将推进农行股改和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制定国家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方案。

在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将健全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研究起草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指导意见。

第三,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研究建立垄断利润调节制度,完善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和使用制度;择机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国企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工资监管。

在社会体制改革中,还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科技、教育和文化体制改革。杜鹰表示,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

此外,今年还将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发展方式的尽快转变;深化农村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内外平衡、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要素市场改革难题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发展方式的尽快转变。”这是杜鹰在本次会议上反复提及的话题,亦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安排,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优质大型企业上市,壮大主板市场;发展中小板市场,启动创业板市场;修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要素市场发展的第二步,就是规范土地市场。出台规范和完善征地程序的指导性意见,完善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出让制度,理顺土地价格形成机制。

第4篇:国企国资改革方案范文

在本届上海国资高峰论坛上,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林益彬表示,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开始陆续出台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方案,从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流动平台运营,到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创新的举措在上海屡开行业先河,可谓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两年多的国资国企改革,“上半场”基本结束。

张江高科在“上半场”改革成绩如何?有哪些创新举措?未来如何发展? 内部:打破“三铁”传统机制,留住人才

“我认为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是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用当其时。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国企就是一潭死水,动弹不得。改革则生,干等则死。” 葛培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5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公布了浦东国资第二批直属企业改革方案,张江高科作为第二批唯一的国有上市公司名列其中,方案明确了张江高科的最新定位,即“优化张江高科的管理体制,回归上市公司市场化主体,定位于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商与科技园区的集成服务商,以市场化机制激发活力动力,提高股东回报,提升资本市场的品牌形象”。

改革后的张江高科将定位为完全市场化的经营平台,重点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逐步改造公司的经营班子、业务结构以及考核分配机制。

在葛培健看来,非市场化的“三铁”规则,即“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是国企最顽固的恶疾之一。“三铁”规则导致国企人才流失严重,成为国企亟须改革的最大“痛点”。

近几年,在张江高科内部,高管、中层相继有人被挖,核心战斗力大大损失。所以在葛培健眼里,国企改革最重要的是如何留住人才。

为打破“三铁”传统机制,张江高科开展了内部运营机制的改革。通过中层管理岗位的公开竞聘,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搬走了“铁交椅”。10个部门总经理都是公开竞聘、PK上岗、以“票”取人、三年大考。通过人员岗位配置双向选择,对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打破了“铁饭碗”。通过和员工签订岗位聘任合同,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各岗位的岗位名称、岗位职责、薪酬组成,做到“易岗易薪易福利”,打破“铁工资”。随着“三铁”破除,约束张江高科内部活力的“病根”相继拔掉,张江高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同时,张江高科建立了“基薪+绩效薪+中长期激励”的薪酬结构,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张江高科公司年报,张江高科提取了2014年度超额净利润的5%,用于对员工的中长期激励。 外部:抓住“科创中心”建设机遇大胆转型

“国企改革不能静等他人相助,要有主动出击的勇气,和规避困境的智慧。正所谓,怨声载道终无用,唯有破题最实惠。”葛培健表示。

葛培健所说的“主动出击”,就是主动抓住科创中心建设给张江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提出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通过自由贸易区的改革试验来体现,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是通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来体现,张江高科地处自由贸易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叠加区域,“双自联动”为张江参与科创中心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此,张江高科从“国有房企”转型为“科技投行”,对外树立“时间合伙人”的理念,实现从单一的科技地产开发商向与高科技产业共同成长的产业发展、投资、服务商的角色转型,围绕科技投行的发展方向,打造科技地产商、产业投资商和创新服务商的“新三商”战略。

张江高科是座大金矿,到处有着实施产业投资的可能性。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2014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营收416亿元,占上海全市47%以上;集成电路营收397亿元,占全国的1/3。这些资源构成了深耕高科技产业投资的资源库。

目前,张江高科正在积极借助银行、证券、保险、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科技金融机构的牵引作用,整合科技金融服务资源,并且创新性地提出“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概念,首创了全国首款创业保险――科创E保,积极服务双创大业。 2016年将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新起点

林益彬说,2016年将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新起点。一方面,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重要阶段,未来国企改革从顶层设计的“蓝图”落实到“施工图”。

第5篇:国企国资改革方案范文

3月中旬,《财经》记者从葛洲坝内部人士处获悉,葛洲坝将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下称电力顾问)合并,二者共同组建新集团――中国电力建设工程集团。重组方案已于春节前获国务院批复,新集团预计5月中旬挂牌。

接近国资委的人士透露,国资委改革局已专门成立葛洲坝重组工作小组,3月初该小组的几位成员已搬进企业办公。

春节前后,隶属于国家电网的安徽省电力设计院员工亦接到上级通知,该设计院将被并入葛洲坝。同时,国家电网下属多家电力设计院会被陆续剥离和兼并。

业界争议甚久的电力体制改革第二步――电网主辅分离改革也将正式启动。

未经证实的消息还显示,除前述两大电力辅业集团合并,另外两家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下称水电顾问)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下称水电建设)也将合并组建新集团,南方电网旗下的十几家电力建设公司会被划拨其中。

在释放电力体制改革重启信号之外,葛洲坝重组还暗合了国资委推动央企重组和整体上市的筹划。2010年底,新任国资委掌门人王勇在年度央企负责人会议上表示,国有资本存在分布面过散、过宽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发展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做强做优”,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葛洲坝99%的资产都装在了上市公司中,合并后勘测、规划、设计等更上游的主营业务置入其中,完全是可以期待的。”前述葛洲坝内部人士说。

据了解,目前新集团管理层人选仍在商讨当中。较之于电力顾问,葛洲坝规模更大,更具实力,将作为此次合并的主导方。

重弹旧调

电力顾问以电力勘测、规划、设计、监理为主,葛洲坝则以工程建设为其主营业务之一,两家企业分属电力辅业上下游。

上述葛洲坝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新集团成立后,业务范围将涵盖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电力建设的全产业链,包括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和监理。

这一方案与一年前重新设计的合并方案截然不同,但是却暗合四年前被搁置的方案,其间起伏波折可见一斑。

葛洲坝内部人士称,2007年制定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方案,核心思路之一是,将两大设计类央企――电力顾问和水电顾问,分别整合到葛洲坝及水电建设之中,形成国家电力系统两家大型辅业集团。同时,国家电网系统的电力修造、送变电施工和勘探设计等辅业资产分别划进这两大集团。

不过,2008年的雪灾直接导致这一方案搁浅。在自然灾害对电网设施造成大面积破坏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分别上书国务院,为保障电网安全,要求重新界定辅业范围,认为设备制造、电力勘察设计等较为重要的业务应该留在电网系统内。

按照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五号文件)界定,有关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辅业务单位要与电网企业脱钩。而输配电、电力设备制造、施工等关键辅业,则暂被继续保留在电网企业中。

2010年,有关电网主辅分离改革方案再被重提,葛洲坝重组方案变更为与水电建设合并。但是,葛洲坝内部人士分析认为,两大电力建设集团合并的思路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主要原因在于,两家公司的业务基本重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公路、铁路、市政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业务,属于施工类企业,在国内外建筑工程市场上颇多竞争。

据研究机构测算,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市场上,葛洲坝和水电建设的市场份额约为4∶6。国外市场竞争方面,水电建设亦更胜一筹,该公司称已拥有全球50%以上的水利水电建设份额。

若葛洲坝和水电建设合并,还触及到两大电网公司的直接利益。目前,暂留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辅业单位共170家左右,净资产达一两百亿元,但利润总额并不高,只有十几亿元,职工队伍多达30万人左右。如何处置这些规模庞大的资产,一直是十分敏感的话题。

分析人士称,电网公司并不愿意看到一个辅业“巨无霸”的诞生,这意味着后者的议价能力大大高于以往。

“葛洲坝重组缓慢而不断波折的原因,在于这是两家央企间的重组,涉及各方利益。”国泰君安分析师白晓兰对《财经》记者表示。

“水电建设的块头比我们大很多,业务遍布全球许多国家,我们当然不愿意被它吃掉。”上述葛洲坝内部人士直言,公司一直努力按照四年前的旧方案推进重组,这显然更有利于企业独立发展。

白晓兰对《财经》记者分析,电力顾问较葛洲坝的规模和实力都逊色很多,一家顾问公司和一家建设公司的合并也更具实际操作意义。

数年周折之后,重组方案回到四年前的旧调。直到2010年底,葛洲坝与电力顾问的合并方案正式敲定,这符合葛洲坝多年来的重组心愿,亦符合市场预期。

今年2月23日,国资委向外界公布“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深化改革的情况,其中重点提及2010年的电网主辅分离工作,称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葛洲坝内部人士说,两家集团采用行政划拨方式“捏”到一起,因此这一合并不存在交易对价问题。中国电力建设工程集团挂牌后,葛洲坝和电力顾问均成为其下属子公司。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葛洲坝重组方案,新集团将于5月中旬挂牌成立,但截至目前,新领导班子成员仍悬而未决。前述内部人士说,这可能会影响到重组进度。

整体上市

葛洲坝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由于葛洲坝重组是“历史遗留问题”,故目前的合并方案仍延续李荣融主政时倡导的“做大做强”思路。

“王勇上台后,国资管理思路发生较大变化,提出‘做强做优’。”这位人士说,新集团构建后将朝着强和优的方向发展。

这无疑给资本市场提供了想象空间。白晓兰分析,重组完成后,新集团的资产将可能通过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068.SH,下称葛洲坝股份)以非公开增发的方式,注入到葛洲坝股份这个上市公司之中,“这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

葛洲坝主营业务包括建筑、投资、房地产、旅游等,2007年9月,这部分主业资产实现整体上市。内部人士介绍,除葛洲坝部分基地、市政建设和医疗,集团超过99%的资产已注入到上市公司中。

白晓兰估计,电力顾问旗下的规划与施工等资产未来会注入到葛洲坝股份中,经营业绩不佳及与主业关联度不高的资产将被剥离。

这正是王勇履新后重新设计的央企整合思路。接近国资委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目前, “央企数量控制在100家以内”的目标已被淡化,工作重心转移至培育和发展形成30家至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上。

整体上市自是必备一步,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此前国企的做法是先将一部分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包装后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如今,国资委把改革方向调整为整体上市,至少做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要让上市公司产业链非常完整,成为一个独立、可自我运行的发展主体。

具体做法则是,逐步把企业包袱消化,而后把集团公司去掉,只保留做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营运。在部分央企实现整体上市后,国资委将探索直接持股上市公司的试点。

上述国资委内部人士说,虽然龙头企业将得到重点扶持,但国资委内部尚没有形成具体操作方案。

接近国资委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接下来,将会有更多龙头央企回归A股市场,国资委也更倾向于释放股权给国内公众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基金、个人投资者等。

2010年底,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年度央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发展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做强做优”,企业必须具备的特征包括主业突出、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

王勇表示,计划用五年乃至十年时间来实现上述目标。

接近国资委人士说,于去年底挂牌成立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不会持有葛洲坝重组后新集团的股份。

白晓兰指出,未来五年,将是水电建设高峰,葛洲坝重组后的新集团肯定能保持住持续发展势头。但水电建设不会一直处于高峰期,新集团为持续高速发展,估计将会向其他工程领域拓展,实现业务多样性。

电力体制改革暂无解

葛洲坝重组后从电力勘察规划到施工监理的“通吃”,令其披上新垄断外衣,这让以打破电力垄断为主要宗旨的电力体制改革再度蒙上阴影。

对于国资委主导的主辅分离改革方案,原国家电监会主席邵秉仁对《财经》记者直言,今天的电力体制改革已经脱离当初市场化改革的初衷,正在走回头路。

2002年五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当时确立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大改革任务。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形成了目前的两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五大发电集团(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和四家辅业集团(葛洲坝、水电建设、电力顾问、水电顾问)的格局。

但发端于九年前的电力体制改革浅尝辄止。在基本实现“厂网分开”后,由于涉及各方利益,电改遭遇极大阻力。“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目标,始终是电改进程中的坚固堡垒,无法攻破。

“改革初期比较天真,以为拆拆分分就可以,实际上根本达不到竞争和改革的目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财经》记者评价。

2004年底,当时的电力改革领导小组曾拟定《电力主辅分离改革实施意见》提交至国家发改委,发改委随后将第一份成形的主辅分离改革方案上报决策层。然而,就在方案出台前夕,“电荒”开始蔓延中国并持续达两年之久,该方案被迫流产。

2007年,由国资委主导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再次上交,提出将电力设计、送变电施工等从电网公司划分出去。这一方案在各大部委间达成一致,随后提交至国务院。

岂料第二年南方遭遇雪灾,消息人士称,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紧急向国务院递交报告,称电力设计、施工、修造等电建企业与电网关系紧密,不应作为辅业剥离,否则面临突况将无法高效抢险,影响到国家正常的电力建设和维护。高层对此批示“进一步论证”。

电网主辅分离此次再被推上前台。2010年9月,获得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通过后,新主辅分离方案于11月上报国务院,并在今年初获得批准,明确由国资委负责组织实施。

“事情发展到今天,谁还弄得清电网的辅业到底是什么?”林伯强说,在“电网主辅分离”推进过程中,如何清晰界定电网企业的“主业”和“辅业”,始终是一个难题。

去年,国家电网如愿收购国内电气设备龙头企业许继电气(000400.SH)和平高电气(600312.SH),这桩电网企业对上游辅业资产的逆流收购,立刻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亦引发人们对电力体制改革“主辅分离”是否还能遂意进行的猜疑。

林伯强称,现实情况较几年前更加复杂,国家电网的金融业务和房地产业务均越做越大,“这到底是主业,还是辅业,到底要不要剥离?”

林伯强的观点是,如果所做辅业没有依靠主业构成垄断,也没有亏损,就没有非要剥离的必要。

不过,主辅不分造就了电网企业“集标准制定、设备制造、采购、招投标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监管其间利益关系将变得难上加难。

有消息显示,勘测设计、电力修造和电力建设企业将被分离,而送变电公司和宾馆、医院等“多经”企业不在这次分离范围。对于国家电网而言,输配电工程仍被保留,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将被剥离。

多位电力改革专家表示,如果电力体制改革不触及价格,国家发改委仍不放开上网电价,其他任何类型的改革无异于隔靴搔痒。“价格不动,其他改革都是瞎掰,没有效率。”

不便具名的资深电力分析师向《财经》记者表示,要厘清主辅才能厘清电价,只有先厘清公司业务边际,才有可能算清成本。但电力企业的产业链延伸越来越多,复杂局面造成成本更难以计算。

第6篇:国企国资改革方案范文

2017年,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现出加速落地态势。

近日,国务院批转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指导推动各地积极稳妥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2016年,新一轮国企混改铺开。第一批确定了中船集团、联通集团、东航集团、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等9家试点企业。第二批10家试点企业名单,已经由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确定中。目前,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第三批试点遴选。

“今年的国企混改有望现从点到面、由央企到地方的全面突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表示,经过多年的爬坡上坎、滚石上山,今年混改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不少官员、专家表示,如果认为混改是“灵丹妙药”,国企存在的问题能“药到病除”,这样的想法显然过于理想化。但是,本轮改革涉及资产规模较大,社会关注度高,开展混改试点有利于引导社会预期并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某些国企有望通过此次混改带来由内而外的蜕变,从而找到中长期发展途径。变革的确是大势所趋。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后期在股权结构安排、企业话语权等方面,有关部委还需进一步把工作做得更细致。

混改新意

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混合所有制”的提法始于十五大报告,迄今已进行两轮。第一轮“混改”侧重于股权结构的调整。此轮混改中,很多国有独资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公私合营等方式逐步变身混合所有制。

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底,中央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数已占到67.7%。但是,改制后的企业绝大多数存在“一股独大”问题:国有股东占绝对控股地位,制约了董事会作用的真正发挥。

第二轮混改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第二轮混改“胎动”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侧重于治理机制的改善。新的经济形势也为其赋予了新内容。

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总结称,此次混改有三个新特点。

首先,以往国企股份制改造,民间与外部资本只有分红权,并没有事实上的决策权。而此轮混合所有制,鼓励不同性质资产在混合经济体中发挥决策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谭云明也认为,核心看点就在于打破“一股独大”,允许国资、民资双向进入,甚至民资控股,这对整个国企改革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啃下垄断领域。垄断领域的“混改”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该领域“混改”对整体国企改革有着牵引作用。

前述接近发改委的人士称,垄断领域的攻坚战放在今、明两年。目前,国家发改委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均选出了试点企业,有些企业的改革方案已经在审批中。在今年,垄断领域的几家企业有望最先在销售端和新增板块引入社会资本参股或合营。

再次,此轮混改相比以往更为审慎,鼓励“一企一策”,宜“混”则“混”。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喜亮表示,此次混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改革规范有序进行。

前述人士称,去年和今年,国家发改委都启动了一批试点企业,确定了先抓典型企业的混改方案与进展,以期进行经验复制。他还进一步表示,虽然第三批试点企业在遴选中,但是数量仍与前两批相当,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缓设试点,是为了鼓励企业更深入地改革探索。

先行先试

除了央企层面以外,混改正作为各地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加快推进。截至目前,河南、四川、山东、黑龙江及浙江等全国大部分省份已就国企混改作出明确部署。

前述发改委人士称,不少地方的混改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现在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正在研究,是否可以在地方甄选不同类别国企,进行大踏步的试点,寻找突破口,形成经验,以备后续推广。

譬如,对于小型地方国有企业尝试采取管理层收购(MBO)与职工持股并行。这样可以实现员工集资、管理层出资、银行补贴三方合力,共同解决某些国企的融资问题。

2016年8月,多部委已经联合印发了《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新一轮员工持股改革也迎来契机。

“尝试以合适的方式给予员工、管理层股权,使二者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提升员工的向心力与忠诚度,最终达到混改的目的。”前述发改委人士说。

对中型地方国有企业考虑采用优先股改革。该方式拟引进民营资本参与企业经营,甚至获得控制权地位,而地方政府按照持股比例,每年享有固定股息或者强制分红的优先股红利。如果还有剩余利润,优先股股东可以与普通股股东享有二次红利。

对大型地方国有企业研究尝试民营资本的一票否决权。民营企业参股大型地方国有企业一定百分比后,享有特定事项一票否决的权利,保证民营企业不仅在资本市场能“用脚投票”,更能在公司内部管理中“用手投票”,最终形成民资与国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动机制。

但是,前述人士仍强调,这些尝试仍在研究中,具体如何实施还将有待部委决策。

此前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徐善长也表示,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包括职工持股等一系列问题都要充分考虑。

前述人士透露,此次混改会有相关配套措施出台,目前正在紧张的制定中。主要包括:加强民资出资人对关键业务、重点领域和重要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允许民资派代表进入董事会;对国企高管分层管理,任命和选聘相结合等等。

混改的种种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改革依然需要很多重要的规范与配套改革。

第7篇:国企国资改革方案范文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和社会财富增长幅度应该同步,垄断行业的改革是下一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领域。

从2004年以来,有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的消息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但相关方案却一直未能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

一些一线职工正用“脚”丈量着改革进程。鞍钢集团名下的鞍钢集团总医院(以下简称鞍钢医院)数百名职工就为增加工资待遇问题,奔走了一年多。

“我一个月工资包括各种补贴总共就1500多,这还得加上去年刚增的300元,去年年终奖才950元。”

在鞍钢医院工作了32年的全民所有制护理员韩洪利说,这么低的工资此前多年没变。

根据拿到的18页联名签字反映,该院139名医院职工表示现有的工资待遇低、分配制度不透明。

经过采访韩洪利等多位受访者后证实,鞍钢医院的普通员工(包括护理员、后勤等)大概有200~300人,他们的平均收入在1600~1700元/月,而医院一个科室主任的月收入是11800元。

“都说国企有钱,其实他们不知道里面的底层员工有多艰难。”鞍钢医院原假肢制作师、现器械科员工张国贤无奈地说,外界看到的国企高收入都是“被平均”的。

被平均的一线员工工资

从鞍钢医院职工处获取的该医院工资协商会录音显示,医院院长耿树刚公布,2011年全院工资总额为5100万元,医院员工总数大约在一千二三百人,半数以上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低于院平均工资三四千的水平。

医院后勤人员老李等人证实,由于去年8月将无意中获得的干部工资条晒到网上,没过几天张国贤就在自己办公室被四名不明身份的人打伤,住院好几个月。

根据张国贤提供的2011年1月“鞍钢总医院职工工资清单”,上面数十人的普通职工工资都在1500~1600元左右。

老李目前月收入1700元左右,但在去年维权之前,他每月只有900元,“20来年没涨过,有时候还没到900块。”

但老李介绍说,这两年医院处级干部每个月的车补费就有1800元。

同时,在工作时间未变的情况下,普通职工(包括护理员和后勤人员)的加班费新近被取消,月收入从2400元直降到1800元左右。

这远远低于辽宁省人社厅公布的2010年辽宁省在岗职工月均工资2900多元、鞍山市在岗职工月均工资2700多元。

此外,跟鞍钢集团其他子公司相比,医院的待遇也相对较低。鞍钢下属生活协力公司一线员工的平均收入大概在2400元/月左右,且岗薪工资浮动没有医院这么大。

相比普通职工工资,两份印有“王某、何某”等人名,抬头为“机关支部”的鞍钢医院工资条上,所标工资总额在5000~8000元之间。

除了多年未变的低工资外,韩洪利等数百名员工不满的还有不升反降的退休金。

明年1月韩洪利就可以退休了,超过30年工龄的她了解到,大概可以拿到1600元/月退休金,30年以内工龄的只有1100~1500元/月的退休金。韩介绍,在之前,类似她这样的工龄人员,至少可以拿到1700多元。

韩有些焦心。她还了解到,去年退休的普通职工郝建文只拿到1200元/月的退休金。当他们要求公布养老保险中单位缴纳详细份额时,遭到单位拒绝。

因此,他们中的部分人不肯签下离职退休同意书。“我们这儿养老院都得一个月2000块,这点退休金连养老院都进不去。”韩洪利说。

为此,从去年6月下旬,鞍钢医院几百名职工奔波到北京等地,辗转反映情况。去年7月末到8月中旬,医院七八百员工陆续签字要求脱离鞍钢系统,归入市卫生系统,未果。

最终,鞍钢医院在去年同意给每人都增加300元工资,今年又同意给大部分人增加230元工资,但这些职工们称,仅增加几百元,并未使得工资差距过大的情况扭转。

测不准的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在鞍钢集团母公司跟子公司之间同样存在,“母公司普通员工平均能拿到4000块一个月,其他子公司的一般都只有2000块左右。”鞍钢集团后勤人员老张告诉笔者。

鞍钢母公司的普工收入,在三大钢铁行业的普工收入中相对算高,根据58同城网上的招聘信息,宝钢、武钢的普工工资在2500~3500元/月之间。

跨出钢铁行业,收入差距在金融、电信、石油等行业同样存在,甚至更大。“一般金融业最高,其次是电信、石油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称。

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总工会委员张世平了一项关于职工收入的专项调查,据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分析,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相差近18倍。最新的数据虽未披露,但采访中专家称并不乐观。

“拿最高的和最低的比,上百倍都有。”李实说。

深圳一家大型金融国企下属分公司部门负责人许某说,他们公司新员工大概是每月3000多元,年终奖1万左右,全年收入大概近5万;而公司一名20年工龄的副总,一月工资2万多,重点是年终奖,至少有两三百万,加上差不多两万元的高管津贴,一年收入至少300多万。

在这家公司,普通员工和老总的差距是近60倍,“金融行业是所有国企里平均工资排名最高的,但实际上我们都是被平均的。”许某无奈地叹道。

“奖金算什么,背后的无形收入或许比这还要多。”一名能源国企财务人士透露,一些招投标项目,经手双方协商做高成本价,从中获取的利益动辄几百上千万元。如果把这些违规地带的收入算进去,他认为高管和普通职工局部收入差距相差千倍都可能。

此外,2010年国家审计署查出的新华人寿给前总裁孙兵等47名高管购买的补充养老险保单上,56岁的孙兵退休后每个月领取9.28万元,加上医疗费用可报销部分,每月最高可得11万元。

缩小差距求解

随着国企内部收入差距的拉大,最近几年的政策动作不可谓不密。

2009年9月“人社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国企高管基本年薪与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绩效年薪根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

早在2002年,中国政府就开始规定国企施行高管年薪制,规定高管年薪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而具体实施中相关比例早已被突破。

并且,收入的透明化做得并不好,“为什么不能公开?工资有个具体方案依据,能说清楚也好啊。”张国贤说。

“有些国企高管其实收入还算正常,但不公开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不正常,甚至认为是天价薪酬。”上述国企财务人士说。

李实进一步指出,国企收入差距大,直观看是其内部收入分配不合理、高管收入不透明,而根本原因在于国企的垄断地位。

通过垄断获取巨额利润后,国企上交红利比例却不高。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国企利润上交5%,按不同行业分别提至10%和15%两档,但这当中部分并不进入国家财政,只上交国资委,国资委收到后二次分配返还给企业,“所以国企的可支配利润非常高。”李实说。

具体到改革路径,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建议,必须先区分不同国企定位和发展阶段,“对市场化较高的国企,一定要尽快建立正常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化、社会化、股份化;对那些改革比较滞后的、公益性的国有企业,确实要在薪酬方面有所控制。”

而在国企内部,当下应采用更多的考核指标分清垄断所得和竞争所得。

第8篇:国企国资改革方案范文

辗转波折8年之久,当外界庆幸电网主辅分离终于破冰之时,一些人士发现,辅业的内容已难以厘清,简单的切割也未涉及机制的变革。或许一阵喧嚣之后,向电价市场化这个目标并不能靠近一步。

改革方案重启

今年初,国务院同意了国资委去年11月上报的“主辅分离”方案。之后,由四大辅业集团和电网等相关方人员组成的电力体制改革筹备领导小组已启动的消息传出。

目前,改革时间表初步拟定:原则上6月份前完成“4+n=2”的辅业合并和重组。其中“4”和“2”是指: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与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分别被重组为两家大型辅业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集团和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此外,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下属的省级设计院和一些电建公司也将被划归到这两个辅业集团中去。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已启动相关工作,并拟定今年5月份挂牌成立。

国资委相关人士对此予以证实,并称:这种重组方式顺应了国际总承包经营模式发展要求,兼顾电力体制改革和央企重组需要,避免二次重组,减少改革阻力。

现拥有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华北六家电力设计院的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在火电工程设计领域居首;而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拥现有北京、华东、西北、中南、成都、贵阳、昆明七大勘测设计研究院,在水电工程设计领域中不可小觑。此二者分别与国内水电施工两大巨头的葛洲坝集团、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的“联姻”,除了预示着两大新电力“巨无霸”的诞生外,还表明两大集团将在火电、水电领域区别发展。中电工程一内部人士表示,“国家的意思是两个新的大集团差异化发展,在应对国外工程承包时不相互‘掐架’。”

此次主辅分离的方案是基于国资委于2007年底制定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制定的。

知情人士称,此次改革,电网下属省级设计院将与辅业集团区域建制的设计院归于一起;此外将被分割的国网辅业还包括火电资产、电力建设、施工和修造企业。但这个新方案较从前还是存有出入。2007年原方案中涉及的在电网企业中剥离送变电企业,此次未被提及。

2007年底,国资委提出的方案上交不久后,中国遭遇了2008年的冰雪灾害。灾害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向国务院提交材料:从抗冰保电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送变电企业和设计院与电网关系紧密,如剥离,面临突况时无法高效率地组织抢修队伍,将影响到国家正常的电力建设和维护。此后,国资委的“主辅分离”方案被搁置。

辅业变身

“主辅分离重启已是相隔8年,中间出了很多变化。现在再改革,已经变了味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就中国目前的电力体制而言,电网的主辅分离,只是一个最可行却不重要的改革。”

“主辅分离”一词是在2002年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出现的。当时的方案明确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大改革任务。四大任务环环相扣,希望能够达到竞争供电的最终结果。在“厂网分开”之后,“主辅分离”先后因2004年后持续两年的电荒和2008年的雪灾而搁置。

主辅分离的初衷,是厘清电网运营真实成本和利润,为电价市场化改革铺路。由于主辅不分离,辅业规模庞大,很可能存在将电网主营业务利润转移到辅业的问题。近期大陆一些媒体报道的高电费现象,一个源头即可溯源于此。

林伯强表示,2002年时对辅业的界定还是很清楚的,符合情况的,也就是勘测设计院,水电、火电、送变电施工企业和修造企业以及“三产”企业等。这些企业被剥离后将有利于监督电网利益关系,核算成本。但随着电网的做大做强,其辅业的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与过去不同。仅仅是剥离原先规划的相关单位,没有太大意义。“电网在这些年发展过程中,主辅情况已经和2002年大有不同。而且,后来发展的这些业务都是经由国家批准的,怎么剥离?”

8年来,国家电网的版图扩张在其强势地位下颇见成效。一艘集“标准制定、设备制造、招标和采购”多重角色为一身的“电力航母”初具模型。

2009年7月,国家电网下属的国网装备公司和中国电科院分别收购平高集团、许继集团,曾激起不少的反对和质疑。平高集团和许继集团属于国网上游的设备制造企业,都是国家电气设备行业龙头,应属于主辅分离界定的电网企业辅业范围。当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国家电网依靠垄断地位兼并,打乱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装备制造行业体系的理由,向国资委递交报告。反对收购。而国资委以相反理由批准收购: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有利于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有利于做大做强。后来此并购,因发改委等部门的反对而被一度搁置。

业内人士认为,这两家电科院性质,已经很难单纯地定义为“科研机构”,其旗下产业公司的主营业务都与电力电网密切相关,且大多数企业与国家电网公司存在关联交易。此次重启主辅分离改革,这两家科研所下属的电力相关企业,包括备受瞩目的争议企业许继集团,都是被外界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将科研所从电网剥离,那么主辅业也会分离得更为彻底。

“自从中电科院被划归于国家电网之后,其主要的研究内容都是与国家电网公司息息相关的,不涉及其他研究,分离出来没有意义。”一位中电科院的人士表示,“其实一开始,像许继这些公司的确是通过中电科院被并购进来的,但是后来由于觉得放在科研机构下面不合适,半年前又都被划出去了,但是中间时间短,账面上可能还没有结算清楚。”这位人士表示,目前这些公司非中电科院资产,但仍下属国家电网。

如此看来,科研机构,只是国网实施并购的一个中间手段。

在这一系列动作之后,还没过去多久,国家电网是否愿意将新并购的企业拱手让出,答案并不乐观。

此外,据国家电网介绍,其非电网资产还有英大传媒投资集团、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英大国际信托、英大证券、英大期货等。

关于何为辅业,其界定已经越来越模糊。但可以想见的是,按照此次方案剥离相关企业之后,并不容易到达到主辅分离的彼岸,电网成本仍然会是个谜。

拆分=改革?

国家电监会一位相关负责人说:“在‘主辅分离’这个关键问题上,我们纠葛了八年之久。至今为止,电网公司还是希望将送变电等核心辅业资产留下来。”

目前,对于主辅分离的进行情况,国网相关人员表示将会一切配合国资委行动。具体情况需要由国资委下发宣传文件后统一对外宣布。

而在林伯强表看来,解决主辅分离并不是电力改革的关键问题。“原来的国企就像一个小社会,负担重。而现在由于原有医疗、教育等社会单位已经被剥离,电力企业的负担已经变轻,辅业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阻碍。并且,在国外也有电网公司经营辅业的例子。只要能够做到不垄断、挣钱这两条,电网做辅业也并非不可。”

至于如今的主辅分离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厘清电网成本的目的,林伯强也表示怀疑:“在国家电网还承担着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其真正的电力成本是无法核算清楚的。比如现在的城乡电价同价。一条电线拉到农村可能只是供应两个灯泡,如果对于一个纯粹的企业来讲,是不合算的,需要从其他方面弥补。这样以后,成本要怎么算?”

中电科院的一位专家还提出,这种政企不分的尴尬身份也造就电网公司难以在主业获得高利润,转而发展辅业获取平衡。因此,对辅业的剥离会遭到电网方面的阻力。

第9篇:国企国资改革方案范文

被称为“深改元年”的2014已经在喧嚣中落幕,这一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反腐大计、百姓生活都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一年,经济领域充满不确定因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矛盾交织,下行压力加大,各种唱空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时移世易,这是与以往任何时候都迥异的一年,然而,新常态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

中国向何处去?是继续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为经济注入一剂有着强烈副作用的“强心针”?还是“适应新常态”,在“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下深化改革,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力量?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顶层设计,是一个涵盖“社会最大公约数”的改革方案,改革蓝图来之不易,而对它最大的珍惜,就是义无反顾地将其变为现实。

这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各项改革正徐徐铺就、慢慢展开。“三期叠加”是这一年经济的表征,而透过表征背后,“战略上的平常心”正在支撑着中国冷静应对挑战。

增长速度换挡期,在GDP增速放缓背后,我们看到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依然牢固:2014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全年控制在3.5%的目标内已无悬念。

经济学家厉以宁坦言,GDP能增7%就不错了,即使6.5%也属正常,经济增长重在经济质量提升和结构完善,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速。而另一位经济学元老吴敬琏说,只要效率上去了,别说7%,6%甚至更低,也没什么问题。

结构调整阵痛期,我们看到转型升级的活力正在进发: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6.7%,这一比重自去年首次超过工业占比后继续攀升;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约7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4.6%,创下“十二五”以来的最大降幅。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们看到利率、汇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正在推进:2014年伊始,自国务院层面开始,决策层多次强调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4月和6月,央行两次下调部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对应引导资金流向“三农”和小微的业务,定向“输血”实体经济。11月底,央行以一次巧妙的不对称降息来降低融资成本。

这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正陆续展开。伴随着简政放权,数百项曾经困扰着市场的审批权力被取消和下放;预算法完成20年来首次大修,现代财政制度的新时代被开启;营改增试点持续扩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规模纳税人平均减税40%;价格改革稳步前行,先后放开、调整10多项商品与服务价格;国企改革全面提速,北京、上海、山东等16省市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出炉,50%的省市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时间表和目标;金融改革拉开大幕,民营银行试点破冰,金融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建立,金融市场竞争有了更结实的安全网……

“深改元年”过去了,我们总结它、怀念它,因为这一年来中国经济的升与降、增与减、起与伏、喜与忧的变换之间,蕴含了数不尽的经济规律。蕴含了对“速度情结”的反思,对“换挡焦虑”的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