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文

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

第1篇: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部制;整体治理;职能整合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20-02

一、中国大部制改革概述

(一)中国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及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已进行了五次大的机构改革,使中国国务院部委由1982年改革前的100个削减为2003年的28个,但这五次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机构的撤销与合并。十七大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2008年大部制改革方案的确定昭示着中国第六次机构改革序幕的拉开,被视为政府改革的新起点、新突破。

所谓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1] 。此次改革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管理需求,并与三分制和审议制相结合。通过三分制将决策、执行、监督分离归属,加强彼此间的制衡。一方面,在机构设置过程中,按决策、执行和监督分工,而非将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简单合并或撤销;另一方面,在部门内部,也按照“三权分立”原则进行分工,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并能加强有效地监督。同时通过审议制分散政府权力,扩大政治民主[2]。

(二)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践

1.中央层面的改革。中央层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大能源”、“大交通”的设置上,裁撤建设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调整重组后新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同时针对大部制可能带来的权力过于集中问题,在机构设置中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思路,加强权力制衡。

2.地方政府的改革。当前改革已推进到地方层面。地方政府的改革实际上有两种模式:横向的综合职能模式和纵向的产业管理模式。横向的综合职能模式是指将不同部门的职能加以整合,统一管理以实现各职能部门间的“无缝协调”。通过“综合”,将不同职能纳入同一部门管理,从而减少程序、提高效率。成都新组建的市交通委员会,将市交通局的全部职能,市政公用局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出租车,市公安局的交通技术规划和安全设施规划管理,市经委的铁路、公路、邮政、通信航空等综合运输协调和物流行业管理等职能进行整合,既管城又管乡,既管规划又管协调,打破了交通各自为政、多头执法、责任推诿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大交通格局[3] 。而纵向的产业管理模式则是指同一类行政事务系统由一个部门一体化管理,避免多头管理。成都新组建的市水务局将全市的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河道、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所有涉水事务实行城乡统一管理,建立了一种综合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城乡一体水务管理新机制,实现了水务管理的一体化,结束了“多龙管水”的局面[3]。

二、中国大部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1.权力监督问题。大部制意味着可能出现一些“超大部门”,权力将更加集中,原来需多方协调的事项,现在在一个部门内就可解决。改革前各部门尚存在一定的相互制衡和讨价还价空间,改革后权力集中于一部门,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中国公民监督还很薄弱,体制内监督又存在诸多缺陷,权力的有效制约成为关键。

2.人员分流问题。随着各部门职能的有效整合,部分人员可能成为富余力量。如何合理分流,对于改革的纵深推进、减少改革阻力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进行物资部门政府职能转变时出现的“官倒”,20世纪90年代改革出现的大量下岗职工等,都是改革中人员分流不合理所造成的。部分地区实行保留待遇或转为事业编制的方法进行过渡,但这些做法可能为今后进一步改革埋下隐患。

3.仅追求形式导致的1+1

4.机构协调问题。大部制改革顺利实行的一项重要保证就是建立政府的协调沟通机制。新建一个部门,除增加自身内部协调外,还需要增加其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合并两个部门,原来的外部沟通就转化为组织内部的沟通,这需要重新定位沟通协调职责。大部制要求不同机构和部门间沟通协调的加强,尤其对部门内部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沟通协调不畅通会极大限制政府职能的发挥。

三、整体治理理论对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私有化、市场化、分权化和竞争为主要手段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在西方广泛开展。这次改革浪潮虽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同时也存在很多负面效应:竞争机制导致对部门合作和协调的忽视,“碎片化”成为最显著的制度缺陷。为有效解决空心化和碎片化,整体政府成为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治理选择。整体政府是指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改革模式。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排除相互破坏与腐蚀的政策情境;更好地联合使用稀缺资源;促使某一政策领域中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为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服务[4]。

整体治理(holistic governance)既是对整体政府改革的基本内容进行理论提升结果,也是对各种治理理论进行内涵扩展与理论延伸的产物[4]。其外延既包括治理结构的改善也包括治理职能的整合。概括来讲,具有以下要义:在治理理念上,以公共服务为根本宗旨,摒弃了新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义倾向;在体制构建中,注重职能整合,克服了碎片化困境;在技术运用中,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追求无缝隙政府的建立。

整体治理与中国的“大部制”改革两者内在逻辑存在一致性:通过职能整合实现政府高效。整体治理对我们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秉承服务理念。公共管理不仅仅有技术方面的考量,还有责任、道德、价值等维度,过于强调工具主义的新公共管理无法体现政府公共性。整体治理理念从全局出发,旨在建立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政府,更加注重对公民需求的满足和回应,通过无缝隙政府的建立,加强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效力,以公共价值主导政府行为,避免政府方向偏离德性。中国大部制改革也应秉承服务理念,避免流于形式。只有政府真正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政府效能的提高。

2.政府职能的有效整合。整体治理的核心就在于其整体和全观性理念。如何从整体上整合各个部门职能,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沟通协作,是整体性政府的目标,也是中国“大部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整体政府针对新公共管理造成的碎片化和过度分权,通过建立一个跨组织的、将整个社会治理机构联合起来的治理结构,既克服了政府组织内部的部门主义、视野狭隘和各自为政的弊病,又调整、重塑了社会和市场的横向关系,以政府为纽带,发挥其战略协作与统筹服务的作用,构建一种政府与市场和社会通力合作、运转协调的治理网络,提高了应对复杂问题的综合治理能力[5]。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可充分吸收其经验,解决部门主义弊端。同时对于整体政府所关注的纵向关系,我们须审慎:当前中国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地方权力有限,可依托大部制改革重新界定二者关系,合理确定职权。

3.信息化的应用。整体性政府倡导网络化治理,把先进技术与政府管理有机结合,把松散的政府架构通过信息技术连接成有机整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大部制改革可充分依托中国当前正在建立的电子化政务,以整体治理所倡导的网络化治理为方向大力推行。电子化政府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政府职能,使组织间沟通更为迅速快捷,减少中间沟通环节,降低成本,同时对于加强监督,实现政府透明化运作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实现“小政府”的“大部门”。

四、结语

中国大部制改革与西方整体治理存在很多内在逻辑的契合,当前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可积极借鉴其先进理念:服务理念、职能整合理念及信息化理念。但同时,整体政府的建立依赖一个主动积极的公民社会,持续而有力地进行政治参与监督和行政参与监督,这在中国还具有相当的差距[5]。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移植”,而要实现优秀理论的本土化,使其有价值的内核能在中国大部制改革的载体上充分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1]聚焦.中国大部门制改革――什么是大部制[BL/OL].,2008-02-25.

[2]大部门制三大亮点[EL/OL].,2008-02-21.

[3]唐蓉.大部制改革的样本城市――以成都实践为个案.理论与实践,2009,(7):59.

第2篇: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文

一、建设现状

(一)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我市各大电信运营商已建成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能为政府、市民、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传输网和相应的有线、和无线通信服务,一批国家级的信息网络在我市均建有节点。目前,全长共计32356.74芯公里,2067.23皮长公里的光纤通信线路已遍布**市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了光缆到大楼(FTTB)、光缆到户(FTTH),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农场,四通八达的光缆网络为**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接入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了结构化程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体系

我市在2007年底完成公务电子邮箱系统与舆情监控系统的建设,目前运行良好;市政府投资的五块大型户外LED全彩电子显示屏系统在2008年4月份建成,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成了具备了宽带交换和高速接入能力的**市电子政务核心机房,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等一批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已投入建设。

明年我市将建设城市公共信息触摸屏查询系统等信息服务项目,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查询平台。为了积极发挥在公共基础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无线数字**"纳入到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中进行管理。同时,我市分别和中国电信海南分公司、中国移动海南分公司、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金桥”、“金卡”、“金税”等一批重大信息工程在我市的全面实施初步形成了政务、商用、公众三大信息资源体系。金融、财税、保险、公安、教育、卫生、农业等行业性内部网络功能日趋完善。电信网、广电网在**已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网络平台,可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通信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企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基本确定,40%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机构。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初步建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约有60%左右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或广域网,重点企业中,CAD/CAM应用较广泛,ERP正在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

1、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我市电子政务项目工程按照“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分期安排实施项目,并于2007年底启动了“信息**”项目。目前全市统一的政务门户网站集群、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核心机房和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处理平台的建设已形成基本的框架。

加强政府门户网站服务体系建设。新版“中国**”门户网站于08年4月改版完成投入使用,在2008年全省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中,获省政务门户网站评比中二等奖。于2008年12月开通市政府英文网,俄文网也已今年8月份开通运行,韩文网将2010年初开通。

政府门户网站服务体系初显成效,70%的部门网站都已建立,市财政局、发改委、民政局、物价局等一批重要部门网站相继建成,初步实现以政府网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以政府网数据库为依托、以市直各机关各专业网站为子网站的网站群体系。

构建我市统一电子党政内网。**市党政内网以实现市委、市政府办公自动化、公文流转、公共信息资源化、数据传输证书化和决策科学化为前提,按照“一个城市,一个党政内网,一个政务数据中心”的建设框架,构建一个安全的覆盖全市各部门各级政府至基层单位的数据共享、流程同步、综合性信息化办公基础网络平台。**党政内网工程于今年9月份启动,工程分三阶段进行,目前进入基础设计阶段,预计2010年初投入使用。

构建多功能政务中心。市政务中心工程是根据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以“系统资源大整合、数据大集中、信息高共享”为原则,依托党政内网、党政中心机房,集中管理政务中心电子政务系统和综合信息数据交换平台业务设备,整合政府部门的窗口服务流程与部门业务系统的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市已启动政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预计在2010年3月投入使用。

逐步建成数字城市综合监管系统平台。根据我市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我市启动了市数字城市综合监管项目的规划项目,整合**市属各机关、单位、部门、行业、社区的监控系统,快速提高我市国际化旅游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其总体设计目标是:标志景点国际化,社会安保常态化,行业监控精细化,部门监控规范化。该项目于2010年初启动,一期建设将在2010年底完成。

积极推动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建设。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负责处理社会公众向各机关单位的咨询、投诉、批评、建议、求助等来电,使政府公开电话服务范围覆盖到政府公共服务的全部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高效率24小时不间断服务。该项目今年初启动,预计2010年初可开通。

2、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收效明显。配合国家“金财工程”建设,我市加强财政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建立以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全面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财政资金的全过程规范管理,科学掌握宏观经济和财政收支增减因素,为政府财政预算编制、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政策调整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

建立覆盖全市、资源共享的综合应用视频监控网络,构建全市电子防控报警系统。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深入推进金盾工程建设,已投入建设资金1058万元,相继完成了省厅下达的44项“金盾工程”一期建设任务中的42项,完成率达95.5%,同时建设了具有信息化特色11个项目。在全市建成完备的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综合的公安信息资源库、高度集成的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基本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现代化。

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以市级教育网站为核心,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站式”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和共享,优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互联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利用学校和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向家庭延伸、社区教育支持学校教育的大教育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灵活多样、开放的网络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为配合国家“金保工程”的建设,我市构建覆盖市、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建立全市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和专业数据库,优化劳动保障业务流程,整合、改造社会保险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系统,实施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工程,以信息化手段提供就业与失业救助服务、社会保险金的发放与偿付服务。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建立以人为本、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的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实时共享和充分利用,推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健康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管理、决策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益。

实施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建立了以水雨工灾情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搭建了**市水务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工作平台,在我市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征管改革。为贯彻落实省局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征管改革方案,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逐步建立并运行税收一体化征管信息系统,加快全省“金税工程(三期)海南地税项目”的建设。

3、严把党政信息化项目审核论证工作质量关

根据《**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市科工信局负责我市党政信息化项目审核论证工作及市直机关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的统筹管理。各部门根据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和本部门实际,制定本部门电子政务近期建设规划,并提出具体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和建设内容并组织前期论证,报市科工信局。市科工信局审核各部门近期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对符合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要求并通过前期论证的项目,纳入全市电子政务规划项目库。

4、完善高效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是落实电子政务建设决策和规划,确保电子政务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为推进**市党政信息化建设,完善有关信息化建设制度,我市相继出台了《**市政府网信息员管理暂行规定》、《**市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规定》、《**市公务电子邮箱使用管理规定》、《**市社区政务信息化管理办法》、《**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信息化建设法规。

二、存在的问题

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认识高度不够;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偏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在投资结构上“重硬轻软”、“重网轻源”、“重建轻用”现象较为严重,信息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改造力度急需加强;信息化建设质量和进度缺乏监督考核,组织体制与协调机制仍然偏弱,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运作大项目、引进大企业经验不足,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缺乏动力,信息技术领域人才严重匮乏,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储备不足;投融资渠道和项目运营理念有待于创新。

三、措施

1、加大政府投入,创新多元化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

加大财政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市直各部门新建的信息化项目必须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对于确需建设的项目依据“先易后难、急用先建、效益显著”的原则,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对于跨年度的建设项目须按实施进度分年度分批规划、拨款。合理确定信息化引导资金的规模和投向,积极探索“政府投入、政策补贴、税收优惠、资源补偿”的多方位政府支持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设立信息化服务体系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重点服务平台工程建设,加强对服务体系关键环节的支持。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来海南设立机构发展业务。

鼓励社会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对适合社会投资的项目,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采用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公私合作建设(PPP)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效率。

对于非政府投入为主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提供软硬件产品、维护服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的供应商,按照创造经济效益、自主创新程度、典型示范作用等原则,通过先评估、后补贴方式予以支持。鼓励企业以合资、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参与公益平台建设和运营。

2、组建专业技术研发团队

随着我市信息化的发展,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加大,我市目前已启动筹建城市信息化研发中心及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研发团队,以便更好的完成各类攻坚克难任务,如项目规划、方案设计、项目审核、技术甄别、项目实施、制定规范及前期项目调研。另外还要肩负着重点基础平台、应用软件的开发、组织及各系统软件技术的融合工作。

3、加强行业监管,创新信息化项目运营机制

加强**数字城市建设的行业监管,尽快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对于信息化平台和重大工程专项,要在统一监督管理下,实行适度开放,适合独立运营的项目,采用“政府授权、投资受益、市场竞争”等方式,进行独立的商业化运营;推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逐步分离政府、企业的信息化运行部门,鼓励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大型信息化项目和重大工程专项的建设和运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