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场面描写片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师手臂一挥,几名同学飞奔出去,拿回篮球就玩了起来。小明刚上场就投中了一个3分球,旁边的人发出一阵阵欢呼声。小力也投了几个球,但球好像不愿再进篮筐,一个也没中。
过了一会儿,他们打起了比赛。小马从远处传球给小明,小明一个三步上篮就夺取了两分,再加上小马的几个两分球,一下子他们就扭转了局势。
当然也有人不参加比赛,那些人都是认为比赛不公平的。开始我还玩几局,后来就不再玩了。我们也不是闲着,一会儿跑步,一会儿竞走。
到了实心球抛远运动的时间,我和小力站在一排,“三、二、一、投!”两个球从规定的线上飞了过去,停在了同一条线上。
北京XX小学六年级:金睿祺
先看学生的作文片段:
我曾经观察过母亲的发丝,那瀑布般的绿云,令我爱不释手,我轻轻的抚摸着它们,生怕弄痛了,我在心里偷偷地想:要是我的头发也能这样,该多好呀……我的黑发哪是时间梳成的,分明是母亲用她的心血一点一点染成的啊,我痛恨这无情的光阴,夺去母亲那曾经的美丽,可又无可奈何,谁能阻止得住它呢?只有在今后无愧于光阴,才对得起母亲……
这是一次作文题目为《时光的故事》中学生的考场作文。这个片段是赞美妈妈的,它通过“我”和母亲的头发由于“光阴”的作用而发生的变化,表现了小作者对母亲养育自己的深深的感激之情。这类题材学生从小到大写的太多太多,许多学生都觉得自己的妈妈的确平凡而伟大,但一写到与此相关的作文又总觉得不能感动自己,更别说打动别人了,为此,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感到很无奈。为什么这篇文章读后能让人有所触动呢?首先,小作者观察细致,进而产生联想和想象,‘我的头发能像这样吗?’天地间垂着的那一片黑瀑布,便是我的青发’;其次文笔细腻,多次运用比喻,如“天地间垂着的那一片黑瀑布”、“毛糙糙的如亚麻绳一般”、“时间真是位公平的法官”,另外还有对话,有动作“揉揉”、“摆”、“摸”,有心理活动等;第三,小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特别细腻真挚,并能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的提炼,比如,“我的黑发哪是时间梳成的,分明是母亲用她的心血一点一点染成的啊”。
再看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
是那枚精致的玉戒吗?那是,年少的我不知怎么回事,特别的顽皮,这玉戒是我从妈妈的宝贝箱里淘出的物件儿。不知是对它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那是我把它揣在身上到处摆弄。一不小心,‘叮’的一声清脆的响声,玉戒从我手上滑落,掉在地上,妈妈觅声而来,慌忙拾起了那枚玉戒。‘这是你爸爸给我的。’妈妈自言自语。‘哦?’我来了兴致,见妈妈脸上竟有了难以察觉的红晕。‘就是那年去武当山,回来时顺路买的啊。’妈妈着,轻轻的把它放回去……
这个片段写的是“我”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妈妈的“秘密”,它实际上涉及了许多中学生很少提及的关于自己父母的“敏感”话题――爱情。篇幅虽然很短,但是,读者读完这个片段后,会马上体会到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文中两个人物鲜明的个性也会立刻展现在自己面前:从“淘出”、“摆弄”、“来了兴致”等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机灵、天真与调皮;从“慌忙拾起”、“难以察觉的红晕”、“”等词语可以感受到小作者母亲羞涩中饱含着对自己甜蜜爱情的珍视与自豪的回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么短的篇幅中情节还起了波澜,显得摇曳多姿。同上面的文章片段一样,这个片段也充分运用对话、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等手法,也同样能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的画龙点睛,如“那枚玉戒似乎装满了父母的青春岁月”。就这样,小作者从自己独特的视角,通过多种途径传神地表现了父母之间甜蜜的爱情,诠释了“光阴的故事”。
最后来看一个记叙性的课堂练笔:
只听见飒飒飒记笔记的声音,有的时候就有一点哗哗的翻书的声音,老师讲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窗外有的时候还传来两声鸟叫,有一个同学一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得掉在地上,大家很吃惊地回过头来看着他。
这是学生写教室的“安静”,片段中没有直接提到“静”,但读后让人分明感到教室很安静。
写作中,在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塑造时,除从正面角度进行直接刻画外,为使人物形象更为传神,某些作家还经常用到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主要指的是通过描写与所刻画人物相关的人、事或环境景物,来烘托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果同学们能对人物进行恰当的侧面描写,就可以收到“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表达效果。
具体操作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
为了使刻画的人物更加生动形象,给人带来立体化的感觉,除对所描写的主要人物进行正面描写外,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也是人物描写常用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次要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以达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如《三国演义》中的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袁术率兵面对前来应战的董卓部下华雄,连折两将,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关羽应声而战。作者在描写二人酣战的场面时并未进行正面描写,而是从侧面进行了烘托。他这样写道:“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虽然未从正面来描写二人战斗的场面,但我们却依然能从其他人的表现中体会到关羽武艺之高,战斗场面之激烈。
第二,通过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通常情况下,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中;在具体环境中做事,其中必然有其他人、物的存在,也必然有影响主要人物行为的各种客观、主观条件的存在。
鲁迅同学VS我方同学
第一回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自己还大声朗读着。这典型的糊弄。对此,我截取某日一堂英语课片段来对抗。
话说那堂英语课,Mr。刘让我们跟着录音读书,随后自己转向黑板写着一些句子。见此情景,同学们活跃开了。有抓紧时间看书的{小说,漫画},看他看书时的样子,读了几行就朝前方的老师望一眼;有奋力向前桌和后桌说话的,镜头放大:只见那位仁兄转过头去,叽里咕噜地像念经一样说了一大堆;细节:但眼睛一直斜视前方{旁白:佩服,应该是练了很多年了吧};还有拼命传纸条的,通常是前后桌,例:一生迅速撕下一张纸,写出几个字,用手撞桌,咳嗽一声,指下,眼一眨,后生咳嗽,传送,接收,如此循环……似乎老师察觉,猛转身,一切停止,老师怒目圆睁:“读书!”教室响起杂乱声……还掺杂着笑声。
经投票,此回合,我方胜!
第二回合:
截取一堂生物课,老师正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学生是另一场面:说话的,传纸条的,看小说的,吃零食的……打成一片。重点描写某生吃东西的场面。那位仁兄根本不用环顾四周,直接将头伸入课桌,经过三秒动作衔接,他鼓着嘴抬起头来。不是老师不管,而是管不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到:先生读书入神时,班里同学却自己干自己,但考虑他们害怕先生所以:
(一) 父亲吹响了哨子,玛丽亚小姐站到一边,六个孩子从房间里出来,排成一队走下楼梯。又有一个女孩来到队前,父亲让她站到队中。父亲将孩子向玛丽亚小姐做了介绍。
(二) 父亲神情严肃地吹响了哨子,只见玛丽亚小姐神色慌张地躲到一边,惶恐地望着楼上。六个孩子从几个房间里夺门而出,行动迅捷如同听到了警报。他们匆忙中排成一队,踏着父亲的哨声,挺胸抬头,甩臂踏足走下楼梯,俨然凯旋的士兵,在大厅站成整齐的一列。另外一个女孩专注地读着书来到队前,父亲表情凝重地要过书,拍打了一下,命令女孩站入队中。父亲从尾到头巡视了一遍,如同一位将军检阅自己的士兵。煞有介事地纠正着孩子的动作……
这两段文字是对美国著名影片《音乐之声》的同一个场面的描写。通过比较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前一段的描写过于干瘪、空洞,人物形象很“骨感”。而后一段的描写,准确的动词连用,让人物情态更生动;合理的联想想像,让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抓住特征,让人物的个性更鲜明。由此可见,成功的场面描写可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流淌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所以,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会写好记叙文中的各类场面,来彰显我们生活的精彩。
由于场面描写是对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所以它可以包括环境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各方面的细节描写。一般情况下,场面是动态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要想把场面写好,不仅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要服务文章中心
场面描写服从文章主题的需要。如父亲的“背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选自《背影》朱自清)
这段描写动词准确精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父亲的背影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胖胖的父亲步履艰难、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不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更感动了读者。“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生动地体现了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二) 要突出人物性格
如下面这一段描写“笑”的场面:
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姥姥。
(选自《红楼梦》曹雪芹)
这一段场面描写中,不同的笑态突出了人物不同的个性。“笑得喷茶”突出了史湘云豪爽、不拘小节的性格;“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唷”表明了林黛玉的体弱多病;”早滚到贾母怀里”,又反映了宝玉受贾母娇惯的特殊待遇……就是下人的笑也非常切合其身份、地位。他们虽然参加了这场笑的闹剧,但必须“忍着”,不可忘记职守,必须“替他姊妹换衣裳”,服侍自己笑闹中的主子。这场集体欢笑的场面描写,不仅有情态,有声浪,而且性格各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三) 要做到点面结合
一个场面中,总有一个或几个关键的人物,他们是场面的核心,离开了主要人物,场景就没戏了,就散“场”了。所以,要重点描述场面中主要人物的活动,简单描述周围其他人物的活动。
车来了,还没停稳,几个青年人凭着力大气粗占据了有利位置,直往车内挤。几个手脚敏捷的小伙子像猴一样左跳右跃,“嗖”的一下蹿上去,霸住了车门。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只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很显然,这个片段中重点刻画的人物“胖大嫂”就是场面中的“点”,而对其他乘客的表现则只作了一个“面”上的描述。这样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就显得重心突出,主次分明。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四) 要合理安排顺序
场面描写不仅要注意点面结合,还要安排合理顺序。比如《紧急集合》:
……
“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别开灯!”不知哪里来的一声提醒了我。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
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嘿,我的衣服呢?”“手电,快给照照!”“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甭啰嗦,只有三分钟!”……“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哗啦!”“床蹋了?”“嚷什么,我把脸盆揣翻了!”……
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不容易胡乱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上,脑门上急出一层汗。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往肩上一扛,跳下地,拖拉着鞋,冲出门外……
前两段写紧急集合哨声响后,大家手忙脚乱的窘态,是写“面”;第三段具体描述“我”匆忙之中的狼狈,是写“点”。 从 顺序安排上看,用了时空交叉的写法:既有三分钟纵向推移的过程(被惊醒——摸黑穿衣服——打背包——冲出门外),又有三分钟内空间横断面上的手忙脚乱的紧急准备。
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古文离学生的生活已经遥远,特别对于小学生。企图用古文导入阅读教学岂不南辕北辙?其实不然,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教材《三顾茅庐》一课时,没有采用常用的解题或介绍人物的方法导入,而是请大家猜谜。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上面摘录了《三国演义》中对张飞、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描写。老师边念边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当老师念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哪里还顾得上举手,争先恐后报出了诸葛亮的名字,学生对这个人物太熟悉了,而且对他的智慧充满了崇敬,老师还不忘相机对诸葛亮的“隆中对”进行介绍,为学习课文打下伏笔。当老师再读“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手提丈八点蛇矛,好不威风”时,出现了争议,有人认为是关羽,有人认为是张飞,老师不置可否,紧接着又读了一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答案。谜面用略显通俗的古文形象地描绘了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学生很容易就猜出了谜底。这是教师第一次将经典阅读中的文字以游戏的方式出示,既显得简单又十分有趣,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经典阅读中这一类文字的表达魅力。
在教学完刘备呵斥张飞不得无礼地对待诸葛亮的课文片段后,学生正在为粗鲁的张飞发出善意大笑的时候,教师又一次将小说中的原文出示,引导学生诵读。有了现代文字的铺垫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读懂了小说原文,再加上原文中对张飞这一鲁莽行为的描写更为细致、精彩,因而读完原文学生再一次爆发出笑声。紧接着欣赏了评书“张飞请诸葛”片段,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更是悦纳了这一段历史,对人物形象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于是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经典阅读的快乐。在全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发给学生一张纸,上面就是原著《三顾茅庐》的片段。当学生一口气读完,教师让学生将现代文字与经典文字做一比较,学生不难发觉原著原汁原味更吸引人,语言精致、简洁。这样的一来,学生不再惧怕原著中的一些难读的词句,以及一些难懂的历史背景,感兴趣了,读原著也就成了内心的需求。后期,教师又选取了经典电影片段,让孩子们在视听盛宴中走进这段历史。
显然这位老师是智慧的,在她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听懂了这些古文,而且能抓住关键描写得出人物性格特点,在比较中找到所描写对象。学生的倾听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比较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与提高,在这节课中古文好像离孩子们并不遥远,孩子们陶醉在古代名著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中,被三国人物不凡的气度、英雄的气概深深折服,被那恢弘盛大的战争场面所震撼,被那诙谐幽默人物轶事所吸引,并感受到虽语言表达形式不同,但各有精彩。通过猜谜语、听评书、看视频等多元学习,阅读经典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啊!
其实,小学阶段的许多课文都有课外阅读的指向功能,特别是古代文学经典的阅读。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更多地需要用课外的时间,帮助孩子拓展。比如在教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对《史记》的阅读;在教完《三顾茅庐》后,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在教完《孔子游春》后,对《论语》的阅读等等,都有待师生在课内开发阅读兴趣,课外实践阅读行为。的确,经典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站在特殊的历史甚至是文化背景上,这些成为了一些学生阅读的障碍,所以教师要找到一条条途径帮助学生克服亲近经典阅读的障碍,让学生能自由地游走在经典阅读中。
一次作文公开课上,老师在讲评上周的周记。一位同学读了自己的周记,写的是上周五放学时,同学们急着回家,争先恐后,在单车棚里,两位同学一不留心发生了碰撞,互不相让,发生了口角,进而大打出手。
老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真实记录身边事的优点,接着说:“不过,写得不够生动。比如打架的场面应该是很火爆的,你没有具体写出来。”略微停顿了一下,老师环视全班:“哪位同学能帮XXX把打架的场面修改一下,写得生动些?比如,加入动作的细致描写,加入氛围的渲染,还可以用上一些修辞手法。”
稍微静了一会儿,有积极的同学举手了。于是,有三位同学先后发言,按照老师提示的思路来修改打架的场面。修改都比较精彩,有的描写还引出了班上同学的笑声和掌声。
我注意到XXX同学一开始还在专注地听同学的“修改”,后来表情便放松了,漠然了,似乎若有所思。
三位同学发言后,老师特意问了一句:“XXX,你觉得这三位同学的修改怎么样?是不是生动了许多?”
XXX看了看老师,又回头,似乎在寻找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但终于没有回答,只是嘿嘿笑着搔了搔头。我突然觉得自己从XXX的神情中读到了一句话:
“他们都不在场,怎么说得比我还清楚?不在场也能做目击证人吗?”
教学片断二:我们的数学老师就那样嘛!
一节初三作文讲评课,作文题目是《我的老师》。
一位同学写的是班上的数学老师。语文老师投影了其中的片段:
“升入初三,我们班的数学科换了新老师。这是一位高大的男老师,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讲课总是那么耐心。同学们心想:多么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呀!
可是,过了不到三周,大家都有些怕见到数学老师和蔼的笑脸了。他是那么认真,常常抓住我们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要求我们错题一定要重做。晚自修的时候,他总会出现,然后把一个同学叫出去,出去的同学回来又会叫下一位,就这样一直到晚自修结束。有时,中午休息的时候也会有同学被他抓住补课。
而且,数学作业越来越多!
于是,晚上睡前神聊说到数学老师时,大家都不由得咬牙切齿、义愤填膺了!”
读过之后,语文老师问同学们的意见,大家都笑了,还互相递眼神儿。看来他们都认同这位同学的描述。语文老师表扬了几句写得生动什么的,然后开始引导:“如果要升格,这个片段该怎么改呢?”看同学们有些茫然,她接着说:“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这个片段抓住了么?――写出了有一点,但是,不够准确!”在后面听课的我有些诧异――数学老师的特点写得很传神嘛!但语文老师的声音里传递的是不容置疑的否定判断。语文老师接着引导说:“数学老师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你们呀!为了学生呀!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这位老师的特点?”在她的反复引导下,学生们终于说出了“极端负责”这个词。于是,她接下去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第二段开头可以加上一个总起句――“数学老师是一个对学生的学习极端负责的好老师”,然后围绕这句话来修改全段内容。
听着老师的修改建议,我不由得猜测起来:全班同学会不会在心里直嘀咕――“我们的数学老师就是XXX写的那样嘛!”
一点思考:什么更重要?
类似的作文教学片断还有很多。可能许多老师都会认同这两位老师的做法,甚至自己平时也就是这么做的。
大家都如此,从来都如此,就是对的吗?
在片段一的老师心目中,生动是最重要的,生动是优秀作文的标志,因此,讲评作文时引导学生对不生动的文字进行修改,使之变得生动,这是最自然不过的教学行为了。
在片段二的老师心目中,人物的特征应该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然后围绕这个特征来修改,使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样的作文才会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而且,对老师的描写应该从正面展开。这样,考场作文才能取得高分。
两位老师的教学行为似乎都是正确而且有效的。
问题是:这两个片断中的学生作文写的都是身边真实的事和人呀,老师在引导学生修改时为什么不先引导学生求证事实,不先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观察分析?
长期以往,类似的教学导向,从浅层次说,会把学生引向纯粹关注写作的技巧,使学生认为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技巧;从深层次说,会把学生引向胡编乱造,使学生养成在作文中说假话的习惯。
而且,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来看,这两位老师的引导也是值得商榷的,是一种缘木求鱼的做法,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要知道,在人的写作素养构成中,相对于写作技巧来说,对生活的感受力是更为重要、更为核心的能力。而对生活感受力的提高,更多的是有赖于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假如片断一中的语文老师,在让其他同学帮忙修改之前,先请周记作者回顾描述一下打架当时的场面,或是问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当时也在现场,有的话则请在场的同学一起来补充描述……
假如片断二中的语文老师,不那么急于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数学老师的特点,而是让同学们一起来聊聊数学老师,通过大伙儿的描述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于数学老师的认识,让同学们学会更深入地理解身边的人……
假如语文老师对于作文课(及其他语文课)上涉及到生活中的事和人时,都注意引导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场去感受思考……
1从动画片中挖掘故事的续写
续写是很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习作方法。续写故事,就要靠想象,想象要大胆、新奇,又要合乎情理。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看电视动画片,把欣赏动画片和指导续编故事、续写相结合,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既能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又能专心地有目的地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环境等方面认真收看,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为续编故事积累习作素材,一举两得。为了让习作指导更为集中,让学生编故事更容易些,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师可以采取从“扶”到“放”的指导方法,即提供一个故事的开头片断,让学生找到故事的线索,顺着这个线索,把故事编写完整。进行续编故事的习作训练,指导学生掌握续编故事要做到瞻前顾后、顺藤摸瓜。如《哆啦A梦》是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片中的哆啦A梦有一个神奇的口袋,里面有各种神奇的魔具,能帮大雄度过难关,解除各种疑难杂症。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也来当一回作者,新编一个关于哆啦A梦和大雄之间的有趣而又神奇的故事。学生在观看了《哆啦A梦》的动画片断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哆啦A梦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对哆啦A梦非常熟悉,因此,马上就能说出来,再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从而激发了他们的习作欲望。有的学生写道:哆啦A梦递给大雄一个普通造型的“优点反射镜”,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戴上这个反射镜,当别人要批评你的时候,一看到这个镜子,马上会发现你的优点,就会表扬你。”大雄拿着反射镜,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他的两眼放光,就像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似的。大雄喜滋滋地拿着反射镜,来到妈妈的面前,想让妈妈也好好地表扬自己的优点。
2从动画片中挖掘场面的描写
场面描写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感情与情绪的渲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场面描写是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所作的描写,它所表现的是特定场合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的综合。场面描写中,既有环境的描摹,又有情节的渲染,更有人物的特定的活动,点面结合,富有层次。动画片《灌篮高手》是篮球爱好者喜欢看的节目,也是小朋友爱看的节目,这部动画片既能为学生的场面描写提供素材,也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带着习作目的去观看《灌篮高手》,为指导学生写“比赛场面”打下基础。如,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樱木花道与对手决战时,那激烈、精彩的比赛场面,樱木花道精湛的灌篮技术,以及在篮球场上的顽强拼搏精神,正是同学们要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篮球比赛的场面进行具体的描写。教师在指导写《灌篮高手》的《精彩的篮球赛》之前,先指导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然后,让大家一起分享灌篮高手樱木花道的风采。结合讲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3从动画片中挖掘童话的编写
电视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很多是活泼可爱的动物,展示给小朋友的是动物间充满神奇而又有趣的故事,有团结友爱的,有斗智斗勇的,有克服困难的,等等。观看这些动画片,也为学生编写童话提供了素材。学生充满想象力,也喜欢编写童话。如《猫和老鼠》让人感到久违的天真。猫与老鼠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化敌为友或势不两立:为敌时绞尽脑汁,互不相让;为友时,亲如兄弟,不记前仇。教师可指导学生也以猫和老鼠为主人公,想象猫和老鼠之间所发生的不和或互助的故事。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与电视动画片中不一样的情节,同样去表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比赛看谁编的童话故事《猫和老鼠新编》比电视中的更有趣。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猫被老鼠捉弄得火冒三丈,两根胡子气得不停地向上翘,尾巴不停地摆动着,真是吹胡子瞪眼睛,就像是一颗快要爆炸的炸弹似的。猫气呼呼地想:今天,我不把该死的老鼠捉住,我誓不为猫。人们不是都说老鼠怕猫吗?老鼠想要跟我斗,下辈子吧!想着,它就一溜烟地跑到老鼠窝前。”
4从动画片中挖掘观后感的撰写
动画片中的感人情节同样让人流泪。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有益的动画片,让学生带着情感去看,为写观后感积累生活经验。如《宝莲灯》的素材取自于中国流传很广的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沉香为了寻找、救出母亲,历尽千辛万苦。这部动画片教导人们只有不断努力,靠坚强的意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战胜顽固的敌人。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看这部感人的动画片,并且精心选择自己最受感动、感触最深、最受教育的片段,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后,用心地写观后感。
5从动画片中挖掘科技小论文的练写
出来,快出来!
扭扭腰肢,蹦蹦脚,跟春天打个招呼吧!
河边小鸭闹
春姑娘来到郊外,吹了一口仙气,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小草从地里探出嫩绿的脑袋,它伸了个懒腰,揉揉睡意蒙胧的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个光明的世界。伶俐可爱的燕子从南方赶来,身着乌黑发亮的羽毛,带着一把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翩飞在空中,或在屋檐的巢里歌唱着“唧骨,唧骨唧骨――”好像在告诉我们春姑娘来了。河边几棵垂柳,爆出了鹅黄色的叶芽。长长的枝条垂下来,有的伸入水里,风一吹,水面上就荡起微微的涟漪。几只顽皮的小鸭子从窝里大摇大摆地往河边走,走到河边,它们张开翅膀,一个个扑通扑通地往河里跳,游来游去,嘎嘎地叫个不停。
点评:在这个描写春天的小片段中,小作者选取了小草、燕子、垂柳、小鸭子四组意象。燕子和小鸭子是动景,小草和垂柳原本都是静景,但小草“探出”脑袋,“伸个”懒腰,垂柳伸入水中荡起涟漪,又都使景物动了起来,可谓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小作者还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灵动,富有生气。
花朵都笑了
阳光透过厚厚的湖水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的面庞感受到了一种温柔的热量,好像妈妈的手在抚摸着我。这时,调色板应声倾倒:杏花开了,桃花红了,梨花艳了,天空蓝了,河水清了,庄稼绿了,五光十色五彩斑斓异彩纷呈,任你放开了眼睛,怎么看也看不完。
点评:这一片段中,小作者充分调动了身体的感觉器官:感觉到了阳光的温暖,像“妈妈的手在抚摸着我”;看到了“五光十色五彩斑斓异彩纷呈”的春天。
蜜蜂采蜜忙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 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不一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点评:这一片段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春》。第二段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展现春天的生机和热闹。“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了各种花竞相开放的热闹场面。作者还通过嗅觉闻到了花的甜味,并联想到了满树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
写好关于春天的作文应注意以下三点:
1. 注重对景物颜色、形状、味道、声音等特点的描写。
笔者从事农村基础教育二十余年,对于农村学生的作文现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绝大多数学生面对作文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来形容“提起作文皱眉头,看到题目咬笔头,思来想去难心头,一堂下课未开头”。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日常积累少,平时不注意细心观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等等,面对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侧重描写和叙述的训练。
一、描 写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人物描写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和个性,如《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关王熙凤的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如此细腻的衣着描写,学生若能取法一二,定获益不小;还有语言神态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为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说着便用帕拭泪”活脱脱写出了一个伶牙俐齿,精谙人事王熙凤,笔者曾将这段描写作为范例指导训练人物描写,有好多学生当堂就写出了令人满意的的人物描写片段。还有鲁迅笔下嘲讽的那个站着喝酒而唯一穿长衫的孔乙己,他知道茴香豆的回字有四种写法,自视清高,满口之乎者也;老舍笔下的小时候被驴咬过的祥子,契诃夫塑造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一时五变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对训练学生写人技巧裨益甚大。景物描写方面,技法众多:1.白描式,白描作为文学艺术的表现方法,我国优秀的传统古典小说多用这种手法,鲁迅也是白描的圣手,如《故乡》的环境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寥寥数笔便将故乡的鸟瞰图展现于读者眼前,清晰明朗,言简意真。2.移步换景,《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情,顺畅自然。3.诗情画意,情景交融,鲁迅先生的《社戏》堪称典范,尤其是第二部分去看社戏的第一层指定背诵的那几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繁星》的由实到虚,虚实相衬,《幼时记趣》的想象和联想结合,《春》中的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济南的冬天》中的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荷塘月色》的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这些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值得细细琢磨。诚然,写景贵有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感彩的描写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所以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训练描写应以课文为范本,当堂设计,即时练笔,学生感受深,效果好。
二、叙 述
叙述是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它是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述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五种。顺叙主要使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感和层次性。倒叙主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可读性。插叙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文章容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平叙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于把头绪繁多,错综复杂的事件,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通过叙述把分散的场景,片段和故事,人物的身世,经历,贯穿起来,交代清楚,叙述能体现事物的本质,也能传递感情和意念,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说:“写文章须善于叙述”。叙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阅读评书,这些评书语言精炼,形象生动,逻辑性强,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叙述技巧,提高叙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