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藏品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 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 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藏品管理信息系统除了藏品本身的基本信息外,还包括了藏品的许多数字资源信息,如藏品的影像、文档、视频等。为了实现科学、高效地管理和利用文物藏品,这些数字资源也需要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管理。本文将故宫博物院影像数字资源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例,阐述博物馆数字资源系统的开发思路和经验。
作为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数字资源系统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之初,文物影像数字资源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文物影像数字资源子系统主要是将拍摄文物后形成的传统胶片,扫描后将其存储为文物藏品的影像资源系统。
如果依照这样的信息处理方式,那么对于不可移动文物——故宫博物院古建筑的影像,就要在古建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大量影像信息。小型博物馆或藏品门类单一的博物馆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把数字资源系统作为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将藏品的各种数字资源如文档、影像、视频等存放在一起统一管理。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博物馆不需要太多对于系统构建方面的投入,并且系统结构简单,脉络清晰。但对于藏品数量众多、分类丰富的大型博物馆,该种方式便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独立于藏品管理信息系统之外的数字资源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重新确立故宫博物院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这个框架的确定,既明确了故宫博物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方向,也明确了各个信息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地避免了各个信息子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的弊病;减少了相同类型资源采集、加工和存储系统的重复建设,既节省了经费又提高了资源信息的利用效率。该框架确立了将数字资源系统作为基础系统,支持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和古建管理信息系统等藏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来解决故宫博物院各类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003年按照已经提出的影像资源加工和利用系统原则,开发单位经过需求分析首先完成了影像数字资源系统中的加工部分。该系统是由多个流程组成的工作流系统。改变了以往一次录入不经审核的工作方式,首先加入了审核流程,提高了对影像资源加工的质量管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录入分为一般属性和影像属性两部分,因此,在影像拍摄或扫描前一般人员可以录入项目、文物等一般属性,在拍摄或扫描完成后再录入关于影像本身的属性。审核也由于影像质量和属性的审核人员不同而划分为两个流程。影像资源加工设计成一个规范的流程,即整个影像的加工流程分成不同人员参与的四个环节:属性录入、影像录入、电子影像审核和终审。影像大致分为文物影像、古建影像、业务活动影像和其它影像等几大类。文物影像的一般属性包含项目名称、文物号、文物名称、文物类别、拍摄内容、拍摄时间、摄影者等;古建影像的属性包含项目名称、影像名称、相关古建名称、相关局部信息、拍摄内容、拍摄时间、摄影者等;业务活动影像的属性包含项目名称、影像名称、拍摄内容、拍摄时间、摄影者等。在属性录入环节录入这些一般信息,到了影像录入流程录入关于影像的数字化设备、数据量、扫描人员、制作人员等信息。电子影像审核员则根据拍摄规范要求回退或删除不完善的影像,终审员审核所有信息后提交完成整个加工流程。
数字资源系统的升级、改造与延伸
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闻名的大型博物馆,绝不能仅满足现有影像数字资源系统所取得的成绩。为此,通过系统升级和改造,重点解决了大量制约系统运行效率提高的问题,如上传录入等问题。原有系统采用的以共享方式上传录入,这种方式既不安全又容易出现错误。解决方法是升级现有的影像数字资源系统,取消共享方式,所有上传和下载均通过服务器后台操作来实现,同时为应对临时需要读取大影像这种情况,采用了首先检索出所需影像,然后使用系统工具下载到中间服务器的指定目录的方式,这种方式系统会同时自动记录某一个影像何人何时下载过。这样创新处理,既保证了数据安全,又便于系统管理。
通过系统的升级和改造,整合了各种系统工具,简化了录入内容的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易用性。在系统工具方面,将各种系统工具整合在一个页面,以方便操作员工作。原有系统中使用的工具种类较多,包括三种清理工具、三种替换工具、三种上传工具,还有新建精修、利用抽点、转储转存等几类。升级后的系统将各个工具显示在同一个界面中,按照各操作员的权限仅显示其可以操作的工具。这样的处理,既便于不同人员操作,也利于系统管理。
在功能继承方面,系统首次实现了属性录入流程和影像录入流程共享属性继承功能,这就使得录入人员在录入某一类影像时,可以自动继承录入相同内容的属性,如项目名称、摄影者、数字化方式、数字化设备等,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效率,有效地减少了数据的人为错误。
未来应用展望
信息技术、图像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博物馆学、管理学等学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如何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来提升现有的系统,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努力的目标。
首先,需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快构建三维精细影像,对立体文物进行标注管理,进一步提高文物的展示和研究水平。
其次,需要建立统一的跨架构跨库的检索平台,开发智能型全文检索技术,重点解决跨地区、跨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检索难题。
第三,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整合各种新媒体来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影像系统,成为数字资源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美术馆 数字化 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16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数字化工程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带来的各种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在我国美术馆普及程度还严重不足的形势之下,利用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让美术馆的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为美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成为现代美术馆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美术馆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的兴起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数字技术开始在各国博物馆兴起,各信息科技大国都非常重视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建设和推广工作中的运用。在北美,美国国会图书馆1990年开始启动“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项目,将图书馆内的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片等藏品数字化,到2000年共实现了500万件文件文献的数字化。
加拿大遗产信息网络(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简称CHIN)将各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全部整合到加拿大虚拟博物馆(VMC,Virtual Museum of Canada)中,利用加拿大藏品资料库的影像信息提供各种在线展览,虚拟影像画廊服务,并开设了趣味游戏、教师中心、社区记忆、博物馆活动、个人博物馆及在线购物等特色栏目。自开通以来,以其生动的形式和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吸引了自世界各地的在线观众,第一年的访问人次就达到了300多万。[1]
在亚洲,日本最著名的数字博物馆计划是“全球数字博物馆(Global Digital Museum)计划”,主要是支持网络环境中数字典藏资料的检索,同时支持互动式的网络浏览、编辑,尤以博物馆教育为重点。[2]
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国外同步,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数字故宫”、“数字敦煌”、“今日数字美术馆”等。
故宫博物院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数字故宫”的构想,旨在采取数字虚拟现实技术,对故宫的建筑、藏品和档案进行模拟与复原,实现文物影像的细节浏览和虚拟展厅的360度旋转展示。2001年数字故宫网站开通,改变了故宫近百万件藏品只有不到1%能与观众见面的旧有格局,源源不断地将故宫中珍藏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珍宝陆续介绍给世人。
十多年前,敦煌研究院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对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彩塑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有关敦煌的文献、研究成果、相关资料等,全部进行数字处理。近10年,敦煌研究院已对43个洞窟进行了数字化保存,在文物图像采集与保存、文化遗产历史复原、洞窟虚拟模拟、壁画图案创作等方面已经掌握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2011年,今日数字美术馆正式上线,包括了今日数字美术馆实体空间、今日数字美术馆虚拟空间、VR艺术研究推广中心和今日艺术网。[3]
2、数字化技术在美术馆的运用
关于“数字化美术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定义,本文所探讨的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是指将美术馆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数字技术来实现美术馆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娱乐等功能。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美术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这是美术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建立藏品的数字档案,不仅压缩了存储空间,还使得藏品信息可以反复使用而不受损,减少了实物的流通次数和珍贵藏品人为损坏的机率,有效地解决了藏品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通过相关的软件系统,美术馆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检索的方式查看藏品信息,缩短了查找藏品的时间,也可以不用通过查看藏品实物本身就可获取藏品信息,有效地改善藏品管理的质量,提高管理水平。
二是美术馆资源的数字展示,这也是美术馆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常见的有网站信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两种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美术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成为公众深入了解美术馆的一个窗口。好的美术馆网站还可以实现远程教育功能,成为公众接收美育熏陶的“第二课堂”。
虚拟展厅,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表现展厅真实场景的一种形式。参观者在虚拟环境中可以身临其境,随着计算机中所呈现的参观路线来浏览展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了大部分观众不能亲自到美术馆现场参观的遗憾。2011年上线的今日数字美术馆虚拟馆充分地利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艺术在数字世界的自主浏览、实时交互、临场体验。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虚拟展厅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虚拟展厅解决了馆长以及策展人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让已经结束的展览永久的存活下去;虚拟数字技术还可以成为策展人的一个策展工具,他们可以按自己意愿自由摆放虚拟展馆的任何一件藏品,并且对虚拟展厅内颜色、布局、灯光任意更换,从而达到最佳的展出效果。[4]
三是多媒体数字技术在实体美术馆中的运用,包括了馆内的计算机终端、数字化投影设备、数字化电视机、DVD播放系统、触摸屏、语音导览系统等。这些都已经逐渐在各美术馆普及,帮助观众在展厅增强视听感受,参观时获得全方位的体验。例如南京博物院的科技人员邀请音乐家编写了编钟的专用曲谱,用数字高科技手段编入多媒体系统,当观众在导览系统中点击相应的图片时,就会听到古朴的钟罄竹之声。
更有美术馆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展厅,在美术馆内设定专门的空间并配备特定的设备,产生亲临现场的感受和体验。如今日数字美术馆实体馆就是基于今日美术馆实体建筑而营建的全球首个公益性的高科技艺术展示空间,包括以大型环幕、大型三维立体投影、头盔显示器、360度可触摸设备、数据手套以及各种多感知系统为核心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混合现实”环境。[5]
四是对美术馆内部行政和业务管理系统的数字化,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建筑设备自动化以及藏品鉴定、修复、研究交流等系统的数字化,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美术馆内部的科学管理。
3、我国数字化美术馆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我国美术馆的数字化经历了美术馆网站建设,藏品管理数字化和美术馆全面数字化三个阶段。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由于观念、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我国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发展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的美术馆网站建设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网页设计长期不更新、内容陈旧等诸多问题。在虚拟展示方面多以静态图片和文字介绍为主。视频窗口和三维立体展示因为硬件和软件的限制而导致网速过慢或无法观看,形同虚设。
藏品的数字化建设方面,各美术馆在长期的工作中基本上都建立了本馆的藏品数据库。但是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美术馆的藏品数据采集、记录方法与别的美术馆完全一致,美术馆藏品数据标准缺乏全行业范围的一致性。这就为将来的资源整合和交流带了了一定的障碍。因此,为达到数字化建设的目的,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合理、严谨而完整的数字化标准,适用与各个美术馆,并且定期进行修订。[6]
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方面,各美术馆的建设程度不一,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这跟各个美术馆的历史发展、政府投入、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起步晚、基础差,任务重,这是我国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现在国家也开始重视美术馆的数字化进程,文化部与各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大力度支持美术馆的数字化工程,各大美术馆也提高了对数字化建设的认知,这给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增强了人们对美术馆的关注,也对数字美术馆的建设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完善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逐渐提上各美术馆的规划议程。
但是美术馆实现全面数字化是否真的是百利而无一害呢?大量数字化资源被放在互联网上,数字藏品的侵权、篡改更加容易,将严重侵犯到数字资源拥有者的合法权益。除了数字水印外,还有没有更好技术保证数字作品的所有权归属?观众是否会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的网络呈现方式,而放弃了到美术馆去体验原作魅力的机会?高仿真艺术品泛滥是否会以假乱真,让艺术贬值?原作可随意放大缩小,是否会让观众模糊现实和虚拟的界限?这些问题都值得在发展中认真思考。
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美术馆管理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的投入和维护,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些都决定着美术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如何适应时展需要,加快建设步伐,需要各美术馆科学规划,做好基础工作,才能抓住机遇,拓展美术馆的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为实现美术事业的全面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陈刚.数字博物馆概念、特征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3期,第91页.
[2]陈刚.数字博物馆概念、特征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3期,第92页.
[3]百度百科.今日数字美术馆.
[4]中国创意同盟.全球博物馆步入虚拟数字时代,网络版.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化;构想;问题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37-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博物馆信息化意义
我国博物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艰难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当时的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都先后开展了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CMIS,Colle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研发和应用。30年前,文博业务软件几乎都是基于BASIC或dBase(FoxBase)系统而建立的,对于文物最重要的特征――照片、录像、图像扫描则由于当时成本较高而没有采集相关信息;加之当时计算机硬件和知识以及人才的严重匮乏,使得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长期未能真正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计算机技术尤其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其周边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些博物馆比较深入地开展了计算机网络建设和CMIS的应用,还有一些博物馆在藏品数字化的保护和展示手段上开展了许多科研性的工作。
博物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藏品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水平;有利于加强全国文博事业的宏观管理;博物馆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客流。
(二)张掖市博物馆的历史及信息化现状
张掖市博物馆初创于1958年9月25日,原设于镇远楼,后迁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掖大佛寺内。张掖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比较丰富,现馆藏文物1万余件[2]。目前,大佛寺及由张掖市博物馆所管理的万寿塔、镇远楼正在整体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张掖市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03年,现已完成全博物馆的监控系统建设、员工电子考勤系统、恒温恒湿的藏经楼建设及对藏经楼的数字化管理。
二、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构想
博物馆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保管、陈列、研究、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至少包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和知识工程这三大门类。根据国家文物局制订的文物事业2015年远景目标[3],结合甘肃省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经验[4]和张掖市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建设要标准先行,标准是规范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共享的基础条件,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和《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5],为各博物馆藏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张掖市博物馆可以在广泛调查、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细化标准,并逐步加以完善。通常来讲,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博物馆所使用的标准比较先进,而且已经经过了长期的论证和实践,张掖市博物馆可以参照它们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以利于将来和国家未来出台的新标准相衔接。
(二)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中,最主要的就是藏品数据库的建设。在藏品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全国博物馆共同的建设任务,各博物馆负责对本馆藏品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和更新以及局域网、网站的运行,采用统一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进行全行业共建共享。
张掖市博物馆馆藏的万余件文物中,藏经阁内珍藏着的明英宗颁赐的国宝《北藏》最为珍贵。该经书历经五百余年沧桑,得以完整保存,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北藏》经典,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献学价值。一般游客很难见其真容,通过藏品的信息化,可以让更多的普通观众一睹国宝的风采。
(三)多媒体陈列辅助系统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正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以及三维图形等结合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博物馆陈列中,长期沿用的实物加说明牌式的展示手段难以充分地诠释展品。多媒体导览系统有很好的交互性,能使观众更深刻、更主动、更全面了解博物馆的各种信息,满足观众互动式参观的愿望。例如,张掖市博物馆所在的大佛寺内大佛殿内有木胎泥塑卧佛像,长34.5米,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卧佛的修建、塑造过程。
(四)博物馆局域网建设
博物馆内部网络平台是博物馆局域网的软件、硬件环境。在局域网上运行办公自动化系统,实行网上协同办公,可以促进博物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的建设要整体规划、逐步实施,遵循先进性、经济性、实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原则[6]。
张掖市博物馆在未来的局域网建设中,起点应比较高,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要有比较高的传输速度,有较好的升级和扩展空间,以适应博物馆多媒体演示与传输的需要。局域网可以提供较高的访问外网带宽,方便内外信息交流,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对于博物馆计划的新建建筑,如展室和办公楼,内部的布线系统的实施应从博物馆网络化建设的规划出发予以全盘考虑。为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服务于博物馆业务,可经常从互联网上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通过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挖掘信息,以充实博物馆的数字化资源库,服务于博物馆业务。
(五)博物馆智能化建设
博物馆智能化系统是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结合的产物,包括全馆安全保卫监控子系统和环境监控子系统。智能化系统应用于文物库房,可对文物藏品所在环境进行自动监测控制,实现防火自动监测、防盗报警的功能;应用于观众接待,可实行观众出入和博物馆门票的智能管理;该系统应用于参观、讲解,通过声控及红外线控制,观众可以自主、交互式了解陈列内容。
(六)Internet网站建设
博物馆的网站面向社会,是向公众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博物馆的网站又体现着博物馆的对外形象,它也是公众了解博物馆和博物馆进行交流的窗口。
未来张掖市博物馆的网站可以建设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三个版本,内容要丰富,形式要新颖。通过网站,进一步提高张掖市博物馆的知名度,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网站中对外信息展示分为两个部分[7],一部分是面向互联网的信息展示,另一部分是面向前来参观的观众的信息展示。由于两种信息展示各有其特点,因此展示的内容和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三、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须关注的问题
藏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结合甘肃省博物馆及其他博物馆的实践[8],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博物馆信息化进程中,应遵循“数据至上”的原则,采用国内应用比较成熟的软件系统,完成采集数据的录入、保存、审核、查询等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规范。第二,张掖市博物馆的藏品相对较多,采集工作量较大,参与部门和人员较多,为保证采集工作质量和进度,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制订一系列制度措施,主要包括工作管理的操作规范、标准要求和工作流程,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第三,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张掖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普遍老化、知识结构也过于单一,应当从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从全局考虑、统一规划、逐步调整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组成,形成可接续的年龄阶梯,要对业务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培训,在具体操作使用后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开展培训,提高各类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和维护水平。第四,要避免博物馆的信息孤岛现象。要在博物馆各个部门间建立起网络联系,重视博物馆内部网络和其他博物馆的链接,建立博物馆网站信息的定期更新机制。
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紧迫性的要求下,张掖市博物馆作为张掖博物馆事业的中坚力量,要紧紧抓住大佛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机遇,努力作为,迎头赶上,在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观念、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诸方面,改革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体制和制度,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博物馆的发展类型: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和虚拟博物馆[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5):14.
[2] 吴正科.大佛寺史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 [EB/OL] . sach.省略/tabid/287/
InfoID/11338/Default.aspx.
[4] 王裕昌.甘肃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5,(10):74.
[5]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EB/OL].sach.省略/tabid/437/InfoID/14367/Default.
aspx. 2008-07-09.
[6] 陆远.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局域网建设[J].博物馆国际,1998,(3):48.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91-02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博物馆文物获之不易、保管困难,是当前地方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物库房常年紧锁,秘不示人,一般的游客和普通研究者都无法参观,更谈不上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博物馆的文化职能。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博物馆没有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一、加大投入,切实做好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
(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是文物的保护与保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设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安全、坚固,其选址、结构、布局、设施等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藏品的寿命和安全。因此,博物馆在库房建设上要严格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等具体要求,严格按照“十防”要求进行设计。此外,在设施配备上,要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大现代化保护设施的投入力度,全方位提高馆藏文物的硬件保护水平。
(二)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为此,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严格按照藏品接收、鉴定、登记、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程序进行管理。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藏品征集、鉴定、分类、消毒、修复和出入库管理规定、安全管理守则、设备设施的检修制度等。同时,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日益完善。再次,要提高全员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最后,应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管理藏品,逐步实现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二、立足馆藏实际,做好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一)有效运用仿真复制手段
博物馆文物复制是以文物藏品为依据进行的复原制作,作为博物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衡量博物馆藏品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文物复制本身就是对文物藏品的一种有效保护。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文物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着当时政治、经济或时代特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些珍贵文物由于受保护条件、外展运输设施的限制,在陈列展览、鉴赏研究、养护修复等环节中脱离藏品保护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提用过于频繁,藏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和物化生物因素的破坏。为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真正达到延长文物寿命、使之保持固有面貌的目的,而又不影响陈列、科研、藏品保管等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尽可能用复制品代替使用。
做好文物复制工作有助于开展馆际之间的藏品交换、借用,互通有无,以“复”补“缺”,促进馆际之间的互相合作和经验交流,为博物馆的科研活动和陈列工作提供必需的实物资料和物质基础,确保藏品使用和安全,也有助于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一方面,在一些安全保卫措施简陋、文物存放条件落后、安全保卫人员薄弱的博物馆,对于稀少、珍贵的文物藏品应集中存放、重点守护,陈列、研究时可用复制品代替,以确保文物安全;另一方面,在一些没有安全保障的巡展中,用复制品代替稀少而又珍贵的馆藏文物,也是一项重要的安全保卫措施,以防文物被盗。
文物复制促进了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在现有文物资源的条件下,合理合法地复制文物,可以提高文物的开发利用价值。从已有成功事例来看,湖南省博物馆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着手,该馆复制经营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其中有漆器、丝绸、瓷器等,通过美术工艺厂复制出仿真度极高的精品,并申请专利,使同行业无法复制。甘肃省的文物复仿制品类,如敦煌造像、铜奔马、观音、反弹琵琶、甘肃临摹壁画、敦煌系列丝巾等,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些地方性博物馆也应学习借鉴以上经验,复制本馆代表性文物,在解决了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之间矛盾的同时,又搞活了文化产业市场,带来了经济效益,取得双赢的理想效果。
(二)运用高科技数字化技术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理论认为,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在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类产品更新换代、令人目不暇接的信息时代,传统理论及当前的陈列形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需求。未来的博物馆应当是给大众提供文化交流的场所,其终极目的是让人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对传统陈列模式的突破,首先要求陈列内容设计的革新。充分合理地运用多种高科技数字化、多媒体手段,专门设计多媒体触摸屏系统以及等离子大屏幕电视系统。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能使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的价值。其中,采用的幻影成像技术最具代表性。幻影成像系统是以宽银幕的环境、场景模型和灯光的变换为背景,再把拍摄的活动人像叠加进场景之中,构成了动静结合的影视画面。这种在国际上被称为“Fanta-ViewMagicVision”的幻影成像技术,是利用光学错觉原理,将电影中用马斯克摄像技术所拍摄的影像(人、物)与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进行合成。按剧本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绘声绘色,虚幻莫测,配有声、光、电等特殊效果,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新颖直观。
数字技术可以给陈列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便利,也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可使观众更深入地学习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价值。
(三)建设博物馆网站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互联网成为除传统传媒(电视、报纸等)之外人们获得信息的新途径。目前,国外的知名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先走出这一步。上海博物馆早在建馆之初,就设立了专门的计算机信息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内的藏品信息化、数字化,是国内博物馆网站中信息量较大、可看性较高的网站之一。而故宫博物院更是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信息产业部的支持,提出了“数字故宫”的概念。为此,故宫博物院于1998年专门成立了资料信息中心,后来开通了故宫博物院网站,包含了大量的介绍性文稿、图片、学术论文等内容。目前,故宫博物院与国外的交流通过网络和数字光盘来进行。
博物馆网站建设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程,它不仅要挖掘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更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绝非一两个人、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此外,网站建好后,还需随着博物馆信息的更新而不断更新。因此,在网站建设的过程中要预留更新接口,以便对网站进行动态更新。
博物馆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开展文化思想建设的重要窗口。博物馆不仅具有收藏保护和管理职责,更具有开发利用和陈展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一个国家、区域、民族文化的展示,激活整个国家、区域、民族的文化活力,因此,又具有重要的激励功能。这实际上是把静态的、被动的、死的文化转化为一种动态的、主动的、活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进一步激活博物馆的文化体制,使博物馆的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成仲旭,吴海洋.博物馆的文物复制[J].中国博物馆,1993,(2).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华侨;历史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620-04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说明,现代博物馆不再是简单的藏品标本的收藏、展示、研究机构,而是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因此,信息化建设必将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中国侨联第一届主席陈嘉庚先生1960年提出建设并捐款50万人民币,经历过中国侨联几届领导努力,现在基础建设几乎完成,如何把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一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更为主要。该文主要介绍信息化技术在华侨博物馆应用。
1 博物馆与信息化
1.1 博物馆概念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在我国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2 信息化概念
“信息”(Information)是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所产生的各类有用符号(资源),“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一词,是指对这些符号的通过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收集、整理、加工、保存、传播、利用,目前而言主要利用的技术为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我们可以理解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它也是一个国家地区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现代化过程。
1.3 信息化与博物馆
博物馆信息化工作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博物馆的资源到服务以及各项工作之间充分交互的处理过程,是对博物馆利用资源实现服务以及使服务更加深入、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的总体方法的称谓;在博物馆中,数字化是指在博物馆一些单项具体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是对博物馆资源利用的具体手段的称谓。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和数字化两个概念在这里是不可分的,是不对立的,是总体规划与有机关联的若干数字化手段的集合,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信息化。
博物馆信息化也就是数字化建设分以下几点:
1)博物馆信息化是指通过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博物馆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不断使博物馆收藏、研究、陈列、宣传、管理和服务等的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在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宣传和管理活动中,现代数字及信息技术的使用,都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数字化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撑。博物馆数字化所涉及的技术主要有: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
2)博物馆信息化,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点:
① 博物馆技术的自动化,主要是指以自动控制系统等信息化。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连动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陈列中的感应互动系统。
② 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将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和管理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电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③ 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即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进行博物馆信息化的系统设计,并逐步开发使用信息资源,建立整个博物馆的管理信息系统(MIS)。
④ 博物馆陈列、藏品、研究和管理一体化的数字化,即将征集、设计、布展、研究等过程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设备、能源、人力资源等整合起来,实施ERP和Intranet,使博物馆内部数字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⑤ 博物馆数字化由内向外扩展。整合博物馆的各种资源,利用博物馆内网和互联网平台,将内部的实体陈列与互联网虚拟陈列结合起来,向社会公众展示和宣传博物馆,更大范围实现内外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2 中国华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华侨历史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综合布线
华侨历史博物馆综合布线涵盖以下几个部分:
1)涉及网络互联的计算机系统以及各类计算机外部设备等
2)涉及传统通信系统
3)涉及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和安全防范系统
4)为博物馆智能化提供基础,同时综合布线系统要求达到以下功能:
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整个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及展区和走廊;
综合无线网络系统将覆盖整个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及展区和走廊
网络可根据具体用途配置,各个级别不同性能的设备,还可以提供灵活的系统更新和布展区的移动应用,同时还可以适应网络设备的扩展和调整。
传输系统配置内外网主干为10G光纤,配线架到信息点为六类双绞线;内网1G到信息点;外网进线为双100M-1G线路;配线架到无线、有线信息点为六类双绞线,外网1G到信息点;
⑤ 信息中心到配线设备间采用双核心10G链路,交换机椎叠采用1G光口。
5)无线系统布线
综合无线覆盖系统,可实现无线信号从400兆到2500兆赫兹频率范围全覆盖。全面连续覆盖2G(GSM、CDMA),3G(WCDMA、CDMA2000、TD-SCDMA),WLAN,数字集群、对讲、寻呼、消防警报等所有频段的无线应用。
2.2内网
博物馆内人员使用的为内网,实现办公自动化,数据录入,有多个子网(小局域网,如展陈部、藏品部、网络部、办公室、研究室等),各子网内的计算机可通过授权和密码访问其他子网计算机或服务器,没有授权和密码的计算机无法访问其他子网(通过网络交换机和网络管理实现),内网中计算机访问互联网必须通过WEB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来实现,以保证内网不受侵害,对保密性要求较高的子网的计算机,原则上不允许登录互联网,登录互联网的机器必须独立在子网之外。
2.3外网
外网是为在馆内的非馆内工作人员(参观观众、访问学者、会员等)提供的网络服务,服务包括互联网访问,馆内信息资料平台等。为外网是设置的布线系统、网络系统以及信息系统和内网实现物理隔绝,互不相通,以保证内网使用的安全性。
2.4无线覆盖系统
无线网系统要求支持各常设、临办展馆的网络接入。支持各常设、临办展馆的无线信息导航,支持博物馆内移动办公,支持重大活动时安全人员的音频视频传输。要求传输性能好,技术先进,覆盖范围广、技术成熟、具有良好的扩容性,系统安全可靠。
2.5办公室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部分,目的是帮助博物馆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快更好的实现博物馆办公手段自动化、资源处理信息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它是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的集成化平台,为内部所有的信息应用系统提供单一的访问各种信息资源的入口,包括:
1)行政办公系统
行政办公系统由公文拟稿、收文管理、发文管理组成,完成执行“拟文”、“发文”、“收文”的管理工作,实现公文电子起草、传阅、批示、会签、签发和接收工作、处理发文反馈、催办、流程跟踪与统计、查询和归档等工作。
公文流转过程采用电子邮件的通知方式、设置日志文件进行记录。建立流程自动控制模块,可查看流程并能够进行办理检查或催办。在规范收发文工作的流程的基础上,系统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以适应实际工作过程,采用自动提示功能,对超时未办的文件,进行友好提示。
①公文拟稿
用于进行公文起草或选择已经起草但未送出的稿件进行修改、完善。建立相关的文件信息。
②发文管理
发文管理应具备发文的登录、审批、查询、统计、打印、数据备份与恢复等功能。拟稿完毕后的公文经过多个流程处理后才能正式发文。
③收文管理
收文管理应具有收文登录、办理、催办、借阅、催还、查询、统计、打印、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
2)会议管理系统
对博物馆各种会议进行管理,包括会议计划、会议审批、会议安排(包括会议日程;会议议程;会议地点;参加人选等)、会议通知、会议提议、会议的管理监督等等,主要包括:
【会议计划】安排会议计划,应包括会议年份、申请部门、申请人、申请日期和会议的信息,会议信息应包括会议名称、地点、会议时间、人数、会议会期等信息,部分信息由系统自动填写。
【会议通知】拟定会议通知单,包括会议名称、申请部门、会议日期、会议时间、参会人员、与会部门、会议地点和会议内容。然后发给相关人员。
【会议记录】会议记录的信息包括会议的主题、记录员、召开部门、召开地点、召开时间、主持人和会议主席情况等信息。
【会议查询】对博物馆计划和召开过的会议进行查询,并显示打印结果;
查询有多种方式:
全部会议结果;
②单项查询结果;
③ 多条件查询结果。
3)财务管理系统
将财务系统纳入网络中,内部的事物可以进行远程处理,博物馆的一切财务活动可以进行在线管理,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使资源配置优化,最大限度的节约使用资源。系统高度集成为:凭证管理、期末处理、账簿管理、财务分析、帐套管理等。
4)人事管理系统
实现对组织机构、岗位技能、员工招聘、岗位聘用、劳动合同、新近福利、考勤休假、教育培训、保险健康等各项业务的计算机管理。
5)后勤管理系统
将博物馆后勤行政工作的各项规划和制度、后勤保障业务、资产管理、房产管理、机电设备管理、文件印制、交通及停车场、会务、接待服务、医疗卫生、职工食堂等事物的各个环节纳入到网络体系内,可降低运营成本,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2.6 安全防范系统
安防系统包括:门禁系统、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周边防范系统、一卡通系统、闭路电视、有线无线对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各相应子系统通过网络互联,统一报警模式,在同一个操作平台工作,成为一个安全防范管理系统。各子系统可共用系统数据库,针对博物馆内部管理发展的要求,除在门禁、报警、巡更、闭路电视实现统一管理外,还可以实现与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消防紧急广播系统等结合,以达到集中管理、分散监控的目的,通过和其他系统的联动以发挥强大的应用功能。
2.7 公众展示系统
1) 电子导览讲解系统
自动导游系统能为博物馆传输音频信息。采用无线传输与数字控制技术,可以创建上百类为参观者特设的声音信息,例如,不同的语言,在不同语言中在设不同的收听水平(如:小孩、专家等)。
通过自动导游系统为每一个参观者配备一套装置。根据观众的不同,可以由管理人员为他们设置不同类型(语言、收听水平),或者由观众自己设置。当观众接近一个展览时,相应的预置解说(关于这个展品的介绍)就自动开始,包括:展览信息、音乐、声音文件等。观众就不必按固定的路线进行参观,可以随自己喜好的路线来参观。此外,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停留在不同的展品前,而且可以重复地收听。
2)触摸屏技术
博物馆触摸屏通过把博物馆基本情况、展览内容以及展品信息等多种与博物馆相关的
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使这些信息在观众需要的时候,通过观众对触摸屏触摸或点击以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容易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触摸屏动态展示画面性强,是博物馆陈列展示形式的有益补充。博物馆展览的传统展
示方式大多是“以文物说话”的静态展示方式,形式比较单一,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触摸屏利用动画、视频、互动游戏等动态的形式直观地进行表现,使展览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增强了观众的兴趣。
3)三维动态成像技术
三维动态成像技术在博物馆虚拟展厅中常有应用,它可以使立体影像不借助任何媒介而直接投影于特定的空间,忠实地再现现实中的物体或复原出存在于远古的物体。由于影像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高,因此非常逼真,可以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置身其中,满足了受众对博物馆展览探索、猎奇的要求,提升了参观的体验性和娱乐性。
4) 自动售票系统
自动售票管理系统包括:售票管理、自动检票系统、票务中心管理、结算管理等。
5)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
多媒体信息查询服务系统主要为顾客提供生动的各种观众指南信息,包括博物馆结构和功能,展览布局位置和服务内容,还能提供各种时事信息、服务信息和交通信息等。咨询方式采用触摸屏,并具备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
2.8 消防系统
1)消防报警系统
本工程采用集中报警系统,所有场所采用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火焰探测器和手动报警器,在车库采用红外探测器。在各个楼层的前室适当位置设置一个火灾复示盘,当火灾发生时,复示盘能可靠的显示本层火灾的部位,并进行声、光报警。复示盘上设有向消防控制室进行报警的确认按钮及报警灯,还应设置检查复示盘上各指示灯的自检按钮及声光报警复位按钮。复示盘上的图形应和楼层建筑平面一致。火灾复示盘为防尘封闭型,所有指示灯按钮均布置在面板上,美观大方,操纵及维修方便。
2)气体灭火系统
气体灭火系统是和自动报警系统相连的。当自动报警系统收到二级报警(同时收到感烟探测器和感温探测器就叫二级报警)的时候,就会发一个信号给气体灭火系统的控制盘。气体盘收到信号后,就会发指令启动气体钢瓶顶部的启动电磁阀,电磁阀动作来开启钢瓶顶部的阀门,使钢瓶内的气体释放出来。气体主要是七氟丙烷,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由贮存容器、容器阀、集流管、连接管、液体单向阀、选择阀、信号反馈装置、安全泄放装置、驱动装置、压力表、气体单向阀、管路管件、喷嘴、机架及控制器等组成。
本系统在库房、展厅、中心控制室、文物修复中心等设有该气体灭火系统。
3)消防联动系统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消防联动控制器、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传输设备、消防电气控制装置(防火卷帘控制器、气体灭火控制器等)、消防设备应急电源、消防电动装置、消防联动模块、消火栓按钮、消防应急广播设备、消防电话等设备和组件。
本系统在消防控制室设置联动控制台,控制方式为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可实现对消火栓泵、防烟、排烟、加压送风系统,以及照明和动力电源的监视和控制。
4)消防广播系统
消防广播系统也叫应急广播系统,是火灾逃生疏散和灭火指挥的重要设备,在整个消防控制管理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在火灾发生时,应急广播信号通过音源设备发出,经过功率放大后,由广播切换模块切换到广播指定区域的音箱实现应急广播。一般的广播系统主要由主机端设备:音源设备、广播功率放大器、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型)等,及现场设备:输出模块、音箱构成。
2.9 藏品管理系统
实现文化遗产藏品管理的数字化,结合博物馆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流程、基本要素和特点提供一套解决方案。
实现有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将博物馆文博信息的手工管理流程更新为数字化方式,结合博物馆工作的基础要素和工作特色,建立一个管理软件,以博物馆藏品为基础建立数据库,兼备二维、三维多种信息媒体形式,进行文化遗产的登录、管理、维护、补充等处理。采用GIS技术进行不可移动藏品的管理,应用电子标签技术对每一个藏品进行智能化管理,芯片中记录信息。使用相应的接收设备,利用电子标签自动进行藏品的出入库监控和记录,和高效率地盘库清点。
从管理方面,从通常的文化遗产编目字段,扩展到包括藏品的鉴定报告和鉴定记录、征集收藏记录、出入库记录、展览陈列记录、修复保护记录、以及流转经过、历史相关的论著等,除日常藏品信息管理功能外,还能体现博物馆文博信息一致性的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藏品编目管理、藏品征集管理、藏品研究管理、藏品保管管理、媒体信息管理、网络搜索工具等。
2.10 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或数字博物馆(Digital museum),是以博物馆为主题,数字模拟物品及真实场景的三维模型展示历史,是传统的博物馆历史研究与先进的计算机虚拟技术的结合。整个场景可以三维和交互式探索形式重现。随着藏品和展陈新信息的获取,场景虚拟再现可以得到更新,以反映增加的资料,建立细节越来越丰富的藏品和展出模型。
在完成展馆主体建设的基础上,将珍贵的、需要保护的展品,通过三维建模,将原展品按1:1进行复原,用户通过投影、计算机等显示、交互设备,360°全方位观看展品,是展品展出与展品保护两不误的新型手段。
以上是华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内容,展陈、藏品、安防等系统集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使华侨博物馆成为展现华侨艰苦创业、奋斗的现代化博物馆。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模式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074-03
利用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对已录入的藏品信息进行审核是提高藏品信息准确性的必要手段。审核人员主要是通过使用审核功能,发现和修正录入到数据库的错误信息。目前常见的审核方式有人工审核和计算机审核。前者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工审阅、手动修改为主要手段的审核方式;后者则是一种以计算机程序为审查主体,审核员为修改主体,以程序比对、以手动纠错为手段的审核方式。在国内,对藏品信息审核方式的认识同藏品信息采集软件的认识紧密相连。
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开始探讨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的审核方式。祝敬国先生最早提出了利用藏品信息采集软件相关程序进行“三重校验”。三重校验的应用开创了由登录员利用藏品信息采集软件进行自审的人工审核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提高和各博物馆对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愈加重视,有关藏品信息审核方式的研究成果也大为增加。陈红京先生在设计《人文类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时提出了“审核库顺序修改功能”,将录入与审核工作进行分工,提出由熟悉藏品信息的专家逐条核对并修改的人工审核方式。同时该系统设计了自动查询重复数据的计算机审核程序,探索开发专门的计算机程序辅助人工审核方式的新模式。同样采用分工进行数据审核的还有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首次采用计算机比对程序进行审核。比对程序可以较为精确地查出并标识出现频率最高的人为错误,然后提交给审核员判断并修正相应的错误,还通过对审核员工作量进行统计来考核审核效率,这样大大提高了审核效率。
从上可知,在利用藏品信息采集软件对藏品数据进行审核的实践中,从总的趋势来看,审核工作从人工审核方式向计算机审核方式发展,计算机审核越来越受到青睐。但是,目前采集软件审核方式的整理与研究却相对滞后,这对继续改进审核方式、提高藏品信息准确性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笔者主要就人工审核与计算机审核两种审核方式的类型、特点和设计原则进行阐述,探讨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应采取的审核策略。
一
早期为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所设计的审核方式以人工审核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审核方式产生并不断发展。博物馆藏品数据审核方式根据审核主体――审核员参与程度不同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人工审核型。这一类型顾名思义,即以人工查错为主。根据操作权限不同可细分为两类:一种登录员同时拥有录入和修改权限,既录入又审核藏品数据,包括对错误数据的修改。以上海博物馆采用的《藏品管理检索系统》为例,该系统为登录员设置了入库登录和定期核对等权限,使登录员集登录和审核于一身,由登录员审查并修改自己录入的数据。第二种,审核员仅有查看藏品数据的权限,发现错误即将错误数据退回给登录员修改。以苏州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为例,录入员录人数据后将其提交给审核员进行人工审核。如果经过审核没有错误,审核员确认通过,数据进入数据库成为可利用的藏品信息;如果发现有错,审核员立即将任务退回给录入员进行修改,录入员找到错误数据并修正后再次提交审核。
第二,过渡型。这一类型是人工审核向计算机审核方式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开始利用专门设计的审核程序查错,审核员可查看所有数据,又修改藏品数据。复旦大学的陈红京先生主持开发的《人文类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系列软件提出审核库顺序修改功能,给审核员分配文物编辑权限,使之核对审核库中每一条藏品数据时并通过文物编辑按钮即时修改错误数据。该系统还在审核库转使用库功能中设计了自动程序配合人工审核方式使用,拒绝总登记号重复的藏品信息转入使用库。一旦两条以上藏品数据重复,则其不能被拷入使用库中检索使用,而是由审核员再次审查修改错误信息。《人文类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开创了计算机审核程序辅助人工审核方式的先河。
第三,计算机比对审核型。计算机自动比对藏品数据,发现错误,自动提交错误数据并标识错误之处,提示审核员修改。《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根据登录员录人、审核员审核修改藏品数据的理念专门设置了比对的计算机审核方式。该软件为审核员设置了校对权限,可以修改经比对后不完全一致的藏品数据。系统自动对两名登录员分别录入和提交的相同底账数据逐条进行比对,并将不一致的地方用红色标识出来,由审核员根据总账进行审核修改。
由此可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藏品信息采集工作中的深入应用,数据审核逐渐向计算机自动审核方式过渡,其间审核工作的细化分工和专业化趋势的加强为计算机审核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人员和物质条件。而通过吸取人工审核方式的实践经验,编写自动、比对等程序,利用计算机程序提高数据审核效率的趋势也愈加明朗。
二
与早期的人工审核方式相比,现在逐渐兴起的计算机自动审核方式通过专门化、针对性和考核等设计,提高了审核速度和效率。
与人工审核方式相比,计算机审核更加注重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设计审核流程和操作方法。博物馆藏品登录工作流程依次为录入、查错和修正三个项目。早期,系统笼统地设计登录流程,登录员独立完成所有项目。在实践中,博物馆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三者的差异及此种登录方法的弊端,对其进行分工。陈红京先生将其分为录入和审核两个流程,并提出数据审核“要请专家进行校对”。《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所设计的审核模式则将分工进行得更加细致,查错由比对程序自动处理,审核员仅负责对错误数据的修正。分工细化,使得审核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尤其是计算机程序参与审核工作后,审核员的工作更加简单化、快捷化和精确化。以比对程序为例,该程序针对录入过程中录入员常见的人为错误,如错别字(错误数字、字母)、标点错误等而设计,启动比对命令后在数十秒内就可将上述错误标识出来由审核员判断两条数据孰对孰错,并纠正和选择正确的藏品数据予以保存,这极大地提高了审核的速度和效率。
另外,早期的人工审核没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对审核工作进行评价,计算机审核则专门设计了对审核员工作量等工作情况的统计功能,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评价审核员的工作。《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设置了对录入员差错率和审核员工作量进行统计的功能,系统自动记录和统计经
由比对发现的错误数据量及经审核员修改和通过的数据量。对录入的错误数据及审核员工作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于担任登录员的录入员和审核员来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通过统计一目了然,为评价登录员工作和制定奖惩措施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依据,激励着相关人员提高登录效率。
从上可知,计算机审核方式的发展促进了藏品信息数据审核工作速度与效率的提高,并逐渐成为博物馆工作者较为青睐的馆藏信息审核方式。
三
尽管计算机审核方式颇具优势,但目前还不算很成熟,有一些技术问题无法克服,导致其审核结果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查准率。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机审核方式一般是针对某一种错误的查询,它对错误类型有着极其严苛的限制条件。其一,以程序为例。目前所见的程序一般是针对总登记号重复即错误的前提设置的,其他重复性错误则不在其审查范围之内。其二,比对程序是基于两个人录入同样信息,如果录入的信息出现不一致处即为错误的前提编制的;如果两个人犯同样的错误,则系统无法识别这种错误。其三,从上面两种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的计算机审核方式主要审核对象是以文本为主的字符型数据,对于选择性指标项中出现的错误则无法识别。这极大地限制了计算机审核方式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第二,人才是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工作中审核阶段最重要的条件。从上述对审核员素质的要求可看出,审核员应是熟悉藏品知识的鉴定人才,并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才。而从目前对各个博物馆人才结构统计资料来看,博物馆中从事藏品审核工作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掌握藏品鉴定或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才非常少。这极大地影响了藏品信息审核工作的正常开展。
因此,促进藏品信息审核工作的开展,必须针对上述问题对现有的审核模式进行改进。
四
针对计算机审核方式目前存在上述问题,今后博物馆工作者在设计审核方式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针对目前的计算机审核方式存在差错种类单一、查错率仍未达到令人完全满意的状况。博物馆工作者在参与设计藏品信息采集系统的审核功能应从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分析目前藏品信息采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错误类型,针对每一种错误设计相应的审核程序。例如,针对常见的错别字,则可设计相应的错别字检查程序,自动检查这类错误,这样可避免漏检比对程序中程序无法识别由于两个录入员犯相同错误这样的情况。
第二,设计审核时一定要保证尽可能查询到所有错误类型的藏品信息。而目前单一的计算机审核或人工审核都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查错率,因而保留人工审核方式很有必要。考虑到这一点,人工审核界面应朝着易于查看、修改信息操作简单的方向进行设计,从而减少审核员因工作疲劳而造成错检、漏检及修改错误等不利情况。例如,考虑到审核员的需要,可以将一批藏品信息中的某一项以列表的形式按照一定顺序显示出来,由审核员核对并修正相应指标内容,以此保证最大限度地查询和修正所有错误信息。
第三,审核方式的专业性体现在审核员的专业性上。博物馆的专业性一方面体现在藏品上,在审阅录入藏品数据同时也执行审核藏品信息的审核员必须是熟悉本馆藏品及精通藏品学科知识的专业人员。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迅速发现和定位错误数据,了解如何修正错误。因此,博物馆一方面,应注重对藏品专业人员的录用和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审核工作是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的,所以审核员必须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方法。
目前,国内博物馆藏品数据库的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为提高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准确性,完善计算机登录工作中的审核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但应指出,保证绝对不出错的审核方式是没有的。对藏品数据进行审核只是事后的补救措施,为保证所登录藏品数据的准确性首先要从提高录入员录入数据的准确率出发。因此,博物馆工作者应在开发博物馆藏品采集软件时优先考虑为登录员提供便利,设计出高效登录、简易操作和便于人机对话的录入方式,同时提高登录员操作技能。通过登录员录入正确而规范的藏品数据,来保障藏品数据库里藏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参考文献]
[1]祝敬国,藏品管理的电脑检索系统[J],中国博物馆,1985,(3)
[2]陈红京,吴勤曼,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规范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传统博物馆;冲击;分析
2015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又提出了实施智慧博物馆项目。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朱晓东“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已经被正式列入“十三五”时期重大项目。政策的利好无疑为“互联网+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博物馆工作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用开放的互联网思维将传统做法与新兴技术和新型理念有机结合,科技将更多的融入博物馆领域。
近年来,全国不少省(市、区)和城市都相继成立了数字博物馆平台,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宣传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承担部分社会教育功能,为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2015年文化遗产日当天,笔者所在的衢州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衢州市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有馆藏文物35000余件,部分藏品曾被故宫博物院、博物院等借展,另有部分文物精品分别被收录《中国美术全集》及《中华文物精品鉴赏》等书籍。这么多的历史文物要全部在现实场地公开展出是不切实际的,单一的线下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衢州数字博物馆”的上线解决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之处,打破场地、安保的限制,运用丰富多样的展现手段在互联网上全面的展示衢州博物馆――一座真实的、数字化的博物馆,与实景博物馆形成资源互补,本着“传承衢州历史,弘扬儒家文化”的宗旨,以“文物根本,观众核心”为服务理念,把衢州博物馆打造成真正的“对外文化交流、弘扬传统文化”重要窗口。
尽管数字博物馆在我国只有一二十年的探索发展历程,但在强大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它却对传统博物馆产生了较大影响和冲击。传统博物馆将如何面对数字博物馆带来的强大冲击,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想法。
一、传统博物馆的现实状况
传统的博物馆主要在于历代久远,其具体的设施状况还要受制于当今时代是数字化的信息发展,信息数字化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也会对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在进行科学化的不断探索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传统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方向性,因为具体的方向感也会造成对于传统博物馆的不断冲击,从而加速传统博物馆更新换代。这是一种应允时展的只需要,也是迎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理论性研究课题。从而为推动整个新资讯时代数字博物对传统博物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数字博物馆的概况分析
数字时代带动了新媒体的出现,作为新兴载体,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新的方式,带来了区别于传统展厅实物展示的文化展示平台虚拟展示DD数字博物馆。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奇越博士的定义,数字博物馆是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构造出分布式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超越时空限制,为文物提供永久的数字化保护,以及各种修复、管理和展示手段。数字博物馆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欧洲国家陆续开始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比较突出的有以色列戴维森展览中心重现古耶路撒冷项目,东京博物馆的唐招提寺项目,大英博物馆古埃及项目,以及中国的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数字博物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须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消除了时空限制,同时可以扩大服务对象的数量,提高文物展出率,改善展示效果,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的藏品信息。它使传统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信息查询更加方便合理,更是有效摆脱实物博物馆馆藏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局限。如下图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方法:
三、数字博物馆对传统博物馆的冲击分析
(一)加快了传统博物馆的陈列更新
传统博物馆的展陈基本是通过“通柜+实物+说明书”的展陈手段,难以全方位的展示展品的内涵。在新资讯时代数字博物馆的冲击下,传统博物馆不得不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并且进一步完善好各方面的陈列状况。在一定的时期研究过程中,不得不紧紧抓好对博物馆的优化设计和服务方式上下功夫,这也是对于我国的传统博物馆进行革新思维观念的突出问题所在,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将一些有利于传统博物馆建设的方式方法给予充分的利用,这才是解决传统博物馆陈列问题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博物馆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的谋求发展。数字博物馆是解决传统博物馆一些具体的管理和参观流程的借鉴,同时该种博物馆的建设不能够脱离现实,一定要从强化落实陈列更新的方法和步骤。
(二)传统博物馆的建筑迫于更新
传统博物馆的建设相对于数字化的博物馆而言还处在于一些缺点和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创新的发展思路是根本。建筑方面比较落后,设施不够齐全,从而缺乏创新的动力,所以要从最基本的传统博物馆发展思路上下功夫。要做好这些传统博物馆的更新换代是相当的不容易,更是进一步做好日常博物馆建筑建设的关键性研究课题。当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化,这就形成了新旧的对比,从而使得传统博物馆不得不要革新建筑设施,这是一种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传统博物馆被迫接受新资讯时代数字化
传统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人们对于新资讯时代数字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将会有效的推动整个传统博物馆接受时代数字化的运用。因为在具体的实际规划中,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传统博物馆被迫接受新资讯时代数字化发展实际时,就得从严整治好传统博物馆的陈旧管理办法,往往一些陈旧的管理方法还处于一种被人们高度重视的状态。而在这种新资讯时代数字化推进的过程中,让我们真正接受改变传统博物馆发展现实的重要性。改变理念,创新思维,这将成为推动整个传统博物馆被迫接受新资讯时代数字化博物馆的关键。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几个先进大馆,在数字化研发和实践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于基层且数量巨大的中小型博物馆来说,由于受到技术、人才、经费等多项因素的制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并不是很成熟。为了有效的促进数字博物馆的快速发展,通常情况下,主要给予我国的传统博物馆发展的最佳宝贵时间,让其逐步开展市场调查。具体的传统博物馆建设离不开数字化的冲击。因为数字化的建设发展都是依据传统博物馆建设发展提供的各项发展路径,为了不至于走弯路,逐步建立健全传统博物馆的科学化管理发展模式。通过详细的深入分析讨论后,我们发现要改变该种实践发展对传统博物馆建的影响和冲击,我们目前要做的事在于追求市场发展的平衡方向,这才是真理。我们应以先进的博物馆的经验为借鉴,在建设数字博物馆时,应有一个整体、长远、符合本馆实际的发展规划以及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不断的探索传统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的有效结合,不断创新文物展示的途径与手段,实现文物数字化、可视化,对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立平,韦凯.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新模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2009-12.
[2]刘学荣.基于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元数据研究[J].软件导刊.2009-04.
[3]罗葆森.从传统博物馆到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N].中国文物报.2002-02.
抓住试点契机积累普查经验
2011年12月,国家文物局确定陕西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省份,2012年2月17日“陕西省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动员大会暨第一期培训班”在西安举办,西安博物院有幸成为“陕西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单位。西安博物院提出要以承接“陕西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单位为契机,全面彻底摸清盘点馆藏文物家底,不仅要为文物遗产保护提供一份满意答卷,也要为全国范围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树立示范,积累经验。西安博物院将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列为2012年全院年度重点工作,院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召开文物普查全院动员工作会议,明确了相关牵头部门,制定详细的普查方案,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账,由于年代久远,账面信息与新规定的文物信息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十余万件一般文物信息在质量、尺寸、照片等方面极不完备。虽然2008年至2011年,西安博物院在陕西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中完成了珍贵文物和部分一般文物共计3.5万件文物信息的采集,但是仍有7万余件文物信息缺少详细的备案信息。受历史原因、保护技术、库房展馆场地面积等限制,长期以来很多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仅无法一一展出,甚至无法开箱整理、修复、保养,各类藏品保存和备案状况各异,普查工作压力很大。
为了确保文物普查工作高效开展,西安博物院对2008年至2011年开展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创新提炼出了“文物普查六步走”:第一步,学习普查规则。组织普查人员认真学习普查规则,围绕普查手册,掌握采集文物数据的各项要求及详细的注意事项,对先期开展文物信息采集和照片修改工作参与人员,进行文物安全制度、安全操作、照片修改要求的讲解、演示培训。第二步,制定普查流程。对普查表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操作性、专业性将普查具体工作划分为文物信息采集、文物形态特描述和数据录入完成普查表三部分,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人员、设备、采集数据的难易程度等将工作分步有先有后地依次展开;将人员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确保文物提取、登记、搬运、核对、测量、拍照、归位的安全有序进行以及照片修改命名的准确无误。第三步,严控普查进度。实行库管负责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将工作量计划到天,工作量每日汇报,按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发现问题、立刻解决,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依照计划保质、保量每日推进工作。第四步,多方位查校。借助文物的多角度照片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完成文物形态特征描述,对已完成的文物形态描述采取同类型抽查、不同类型逐一检查、本库查校、换库查校等方式对文物形态特征描述进行查校,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第五步,普查信息数据化。普查表格的填写与电脑科技公司合作,在签署协议明确责权的前提下,由数据公司将采集到的一般文物信息录入电脑并完成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表,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推进普查进度。第六步,开展级别文物普查,由库管员参照“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数据库的内容填写级别文物普查表,在填写过程中同时对数据进行校对,即保证了普查的质量又做到了珍贵文物信息的保密。
虽然此次试点普查步骤较多,头绪繁杂、参与人员众多,工作要求高,但是由于西安博物院创新的推出了“文物普查六步走”,实践中符合西安博物院文物馆藏实际,流程科学规范,加之工作中领导和员工能够及时交流沟通,发现问题现场立即解决,大家群策群力、不怕困难,不避麻烦,团结一心,加班加点,普查试点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截至2012年9月底,西安博物院如期完成普查工作,普查文物103572件。
持续深入开展普查 全面盘点摸清家底
2012年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从2012年10月到2016年10月,对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登记。2013年8月,省文物局举办了“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班”。
西安博物院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式工作也随之正式启动。由于前期试点已经完成10万余件文物的普查,所以此次普查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两大项:第一项是对西安博物院2012年普查试点结束到2014年新接收的7000余件文物进行普查,这批文物中有西安博物院征集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铜器、玻璃器,有社会有识之士捐赠的精美铜器,还有考古单位移交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墓葬出土文物。有了试点经验,新接收文物的登记、测量、描述、拍照、填普查表工作进展的十分顺利。第二项任务是按照正式普查表要求对试点期间整理出的普查表进行重新修改。此次正式普查表在试点普查表14项基本指标项的基础上增加了11类附录信息以及照片影像资料,且在部分文物基本指标项栏目填写要求上进行了修改,对文物照片的命名格式做了新要求,几乎是对试点文物普查表全面重新的修改补充。用一年时间按正式普查要求修改补充10万余张试点普查资料和重新命名30万张文物照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西安博物院普查人员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将工作任务分解,由专人负责,将工作量计划到天。在本院普查员满负荷的情况下,聘请高校博物馆、历史专业人员协助工作,确保普查人力充足保证普查进度。普查进展进行日报、周报、月报,普查员定期开会讨论并解决遇到问题、查校完成的普查表,将普查进度和出现的问题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整个修改补充工作枯燥单调,普查人员冒着严寒酷暑,每天、每周甚至连续几个月都是在面对计算机操作键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10月如期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2015年6月开始普查数据审验阶段,积极配合省普查办数据质量审核工作对数据进行查校,2016年6月完成全部数据审验工作。
细数家珍明缺漏共享宝藏挖价值
西安博物院2012年到2016年历时5年的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虽历经艰辛,但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对馆内珍藏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藏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等藏品)的文物普查,硕果累累,共计完成1 10742件组文物普查任务:金银器427件、玉器759件、青铜器12449件、陶器24326件、瓷器976件、石器1147件、字画碑拓34860件、古籍8920件、钱币21289件、杂器5589件,其中一级文物199件、二级文物149件、三级文物10392件,一般文物100002件,真正摸清了西安博物院馆藏文化遗产家底,为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及传统文化弘扬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历史文化研究、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西安博物院在普查中还发现了许多历史遗漏藏品。如:2007年至2011年间有151件上账文物未入库,有2件长期在外展出,其余149件修复后未能及时回到库房;另有572件2007年以前接收的文物由于管理人员变更导致遗漏未整理登帐;同时还有2012年前后接收的社会移交、捐赠等来源文物390件真伪存疑未能上账。正是普查发现了文物管理上的遗漏,通过普查对遗漏文物进行整理、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登帐普查,推进藏品管理的规范化,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物。
通过普查,西安博物院不仅及时改进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还整理出一批珍贵古籍文献。在全面清点、梳理馆藏文物帐物记录时发现,过去的藏品管理中存在文物总登记号重复、文物分类不规范、断代不准确、计量单位不规范、重复登记等问题,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馆藏文物的实际数量和规模,博物院立即边普查边修正,确保每一个文物都有一个准确的“身份证”。西安博物院馆藏古籍总数有十余万册,普查发现,虽然过去进行过整理、造册、上账,但不严格,还有登错、乱放现象,并且在库房的移交搬迁过程中,出现了搬运造成的次序混乱现象,如:(清)李元祺编辑《佩文广韵汇编》五卷、(清)林则徐撰《林文忠公政书》三十七卷1函6册等十余套古籍原账登记为两书,实为一书。西安博物院在普查中按照书名、著者、年代、函册、出版者、尺寸、完残情况等相关信息,对馆藏古籍全面M行编目整理,将一般的古籍书分为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类的编号顺序又基本按照古籍的刊刻年代,先清代后民国,依次上账。其中最多的一套民国年间铅印的《四部备要》单册多达2495册。除清代和民国的古籍外,也不乏一些有代表性善本,如汲古阁刻的《三国志》《后汉书》等。共整理编目各类古籍8920部,彻底摸清了馆藏古籍的家底,是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收获。
西安博物院借助普查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现状同步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梳理。西安博物院各类文物藏品11万余件,这些文物在出土、流传、保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人为和环境的损腐。普查不仅是文物清点的过程也是文物安全检查过程,经过普查,西安博物院对馆藏文物的保存现状、保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为下一步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和方案提供依据。
博物馆收藏的目的是展览和研究,通过普查明确了各类文物的收藏情况,对存放库房已久的文物再次审视,使得一些具有珍贵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重新被发现,拓展了陈列展览和文物研究的思路。西安博物院2015年参展的赴美国“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2016年博物馆日举办的“环肥燕瘦”展、参加首都博物馆的“大元三都”展以及目前正在筹备的“十年”展等展览中,部分展品来自于平时很少选用的一般文物,正是文物普查过程中对文物全面的再认识,丰富了文物选展的思路,让尘封已久的切合展览主题的文物发挥自己的价值,丰富了展品内容,充分发挥文物社会教育展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