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环境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小学;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十分关注的大问题,我国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确立了环境问题的重要地位,向青少年传授环境学知识,增强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在2l世纪能否顺利发展,能否站在世界强国之列的千秋大业。如何对青少年实施环境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是一件重要工作。
一、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意义
(1)中小学环境教育是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面。我们民族的环境意识和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要搞好环境保护,而民族的环境意识不提高,那么环境面貌的彻底改观只能是一句空话。由于环境意识不高,造成工业上跑、冒、滴、漏等污染环境的事例不胜牧举。因此,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除了对广大领导干部(包括企业管理干部)进行环境教育以外,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则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2)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环境素质。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可以使未来的劳动者注意到,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乃至消除生产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可以培养出善于解决环境问题的人才。许多国家已经在中小学单列环境课,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我国强化中小学环境教育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中小学生了解国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我国幅员辽阔,许多自然资源的储量名列前茅,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数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区域分布也极不平衡。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生产主要为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农业耕作方式也很落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等。从正反两方面,客观地介绍这些问题,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养成从小珍惜资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德。对中小学生这个极为庞大的群体的教育,有助于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
二、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
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知识普及与能力提高相结合”,采用的具体方法大致上可分为四种:一是渗透教学,渗透教学就是采用渗透法把环境知识主要渗透到小学社会和自然、中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这是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方法。二是环保选修课,环保选修课主要在高中开设,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知道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授课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排人课表,按固定课时上课,第二是以讲座的形式出现。三是课外活动、通过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普及环境知识,是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方法,一般是通过环境科技活动和环境保护红领巾活动来进行环境教育。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质量有了明显的关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到了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四是科普活动:科普活动是中小学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它普及性强,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国各级环保、教育、科协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建立环境科普活动的组织机构,开展师资培训,各种环境知识竞赛和论文评选活动,举办环境教育夏令营活动等。
三、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建议:
目前中小学环境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困难,如: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材,缺乏专职教师和经费,以及教育基地的缺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统一的环境教育标准,编写统一的教材,目前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中,虽明文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内容、范围、教学目的等,但各地在具体安排环境教育的问题上,大打折扣,环境教育成了软指标。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各地只能根据条件进行环境教育,弹性很大,教学上很难系统化,同时也难于统一考查评价教学效果。虽然环境教育在某些省市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有的地方还没有或基本没有开展工作,作为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的环境教育系统工程
这样一个跨世纪的事业,必须有章可循,由试点向普及转换,由简单的知识性传授向提高全民环境素质的转变。
(2)建立地方性环境教育基地,培训师资集中指导,全面深化中小学环境教育。目前中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师资缺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建立地方性中小学环境教育基地。
1明确学校环境教育的意义,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并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周围外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和生物条件的综合体。没有良好的环境基础,人类社会就无法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然而人们的生活行为和生产行为远没有达到环保的标准,究其原因,是人们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诚然,要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进行环境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培养能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是使人们普遍具有环境意识,在工作、生活的各种场合和活动中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自觉选择无损于环境的行动。环境教育的实施可分为学校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三条途径。学校环境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是环境教育的关键阶段,必须在学校普遍开展深入的环境教育,学校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自然也是实施环境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的关键阶段。抓好了学校环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未来的全民环境教育。
2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国的环境教育,已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努力,从教材内容、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中的说明等方面看,已初步普及,进入到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毕业的各个年级,但从实效性方面考察,从实际进行环境教育活动这一方面看,还远远没有得到普遍落实。也是很紧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各级行政部门应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推动环境教育的实施。
第一,从组织、管理方面,应重视解决学校环境教育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改变多年来由环保部门和其它方面的少数志愿者奔走呼号,而教育部门应把学校环境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去,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重要职责。使学校环境教育由目前的个体自发行为,变成政府行为。
第二,制定学校环境教育纲要,提出总的教育目标并分别制定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确立基本的教学原则,提出各层次的教学要点,更新教学方法,在课外、校外活动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应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意见。据此制定对环境教育过程和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奖惩的具体细则。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从事学校环境教育的实践与科学研究,从基础理论、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模式、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探讨,使学校环境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中健康发展。
第三,把学校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应从推进环境教育考虑,认识到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环境教育的全过程,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认识素质教育必须包括环境教育,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爱护环境的行为模式列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之中。
3实施学校环境教育的目标,必须落到实处,学生受到教益
1997年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门属于教育范畴的跨学科课程,其目的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和当地环境现实,它涉及普通的和专业的、校内的和校外的所有形式的教育过程。”所以环境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途径渗透,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环境素质的教育科学。它可分两个方面的同时展开:(1)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观;(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预见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
1开设环保教育课。在中小学应单独开设环保教育课,而且应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环境的基本知识,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录像观摩和图片展示等手段,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案例教学。环境教育课由专门的学科教师任教,成立环境教育备课组,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1)知道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识。例如知道环境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环境的构成;评价环境的指标;环境污染的种类等。(2)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例如理解中国为什么是一个缺水性国家;植树造林究竟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3)掌握保护身边环境的简单技能,即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态行为。例如回收废电池;随身携带垃圾袋;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等。
2各学校必修课渗透环保教育。除单独开设环境教育课外,环境教育还应贯穿学校的各科教学中,结合各具体学科的知识进行环境教育,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学科教师运用该科的相关内容及基本原理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点时,也增强了环境意识和环保技能。学科渗透是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经常性渠道。学校应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明确各科与环境教育关联的渗透面,确定教材内容与环境教育关联的渗透点。总之,各任课教师都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教材编排体系统筹安排环境教育的渗透点。
1 对体育教学环境的简要介绍
1.1 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含义
高校体育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隶属于体育教学环境,如果教学活动想要顺利开展,那么需要保证教学环境的良好,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想让体育课程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保证体育教学环境的良好。现在的时展迅速,经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影响体育课程正常开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无论是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器材还是体育占用资金,这些都可能对体育课程正常开展产生影响,但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又不同于其他的影响因素,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灵活性,所以,不能把体育教学环境与其他影响因素混为一谈。要重视体育教学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保证高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
1.2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分类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与替他教学环境类似,也根据具体因素分成几大类,其具体分类如下,一般我们把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分为物质和精神教学环境两大类。对于物质教学环境很容易理解,就是指影响教学环境的物质因素,具体来讲就是高校体育课程所用到的具体设备,材料,场所等等,这些对高校体育教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对高校体育教学来说这些物质因素不是最为重要的,但是,高校体育教学需要的物质因素如果不达到标准,那么对高校体育课程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例如如果高校的体育器材过于老化,设备不够先进,不仅无法吸引学生,也会降低体育课程的效率。相对高校体育物质教学环境,高校体育精神教学环境也同样重要,精神教学环境也就是以人为中心,一般都是体育课程涉及到的各个人际关系,参加体育课程的学生关系,体育教师和参加课程的学生的关系,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等等。这些都属于高校体育精神教学环境,如果说物质教学环境是前提,那么精神教学环境就是主要内容,这两者协同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如果高校不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精神教学环境,具体举例如学校不对体育教学给予足够支持,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强,教师素质差,师生关系不到位,那么对高校体育教学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物质教学环境与精神教学环境相结合,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更好开展。
1.3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特点主要是指向性,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要有所指向,体育教学要树立具体的目标,树立体育教学环境要与体育教学目标相一致,这样体育课程才能顺利开展,对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同理,如果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指向性不明显,那么体育教学就会失去方向,体育教学需要的具体设施,具体方法都不会达到目标,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性不够强,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更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教学的目标很难实现。
2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2.1 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无外乎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投入体育活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进而能够更高效的学习和生活。当然,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做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在,我国有很多高校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投入很多资金,购入先进的设备材料,腾出宽敞的场地来进行体育活动,在这种体育教学环境中才更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体育课程开展的目的才会实现。
2.2 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大多数学校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知识学习,人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给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就应该进行健康的体育活动。而现在的高校学生深受义务教育的影响,把学习看成最重要的事情,对体育活动缺少积极性。所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应该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入手如果高校有着先进的体育设备和器材,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着优秀的体育技能,这样才更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具体数据表示,有着先进的器材和设施的高校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远高于体育器材设施不完善的高校。这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2.3 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能力,更包括学生的体育活动参加能力,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更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交流水平,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大组成部分。我们以往所知道的体育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但是,单纯的以这个为目的对学生的产生的压力会过大。学校没有意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想要让体育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离不开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包括物质教学环境和精神教学环境,物质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而精神教学环境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沟通交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很多,社会沟通交流能力占了很大比重,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让学生更积极参与活动,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植物生产与环境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71-02
植物生产与环境这一课程根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等理念进行编写,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主要课程,适用于现代农艺技术、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生产、茶叶生产与加工等专业方向。学生掌握植物生产与环境的知识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为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知识,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一 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有句古语“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能否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欢迎任课的老师。因此,在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情感因素,注重以情优教,用情于教,充分发挥自身的感染力,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枯燥乏味的背诵、默写而伤心沮丧时,我走过去帮助她耐心地分析她的学习现状、存在的问题,从我自己当年的学习体会谈起讲到正确学习方法的建立,她很受感动。第二天在她的作业本里发现有一张纸条写着“老师,我愿意从今天起爱上这门课”。后来她在这门课上成绩一直遥遥领先。从中我发现,融洽的师生感情是学生学习好课程的一种无形力量。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听”为“主动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日新月异,植物生产与环境的教学形式必然要丰富多彩,应放弃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洋洋洒洒一节课”的教学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变听为学。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
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学习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时,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了解什么是“变态”,其次收集身边常见的蔬菜,如萝卜、土豆、甘薯、荸荠等这些都是由什么器官变态而成,在上课时学生着重去解决归纳这些变态。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第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记得上植物营养器官变态时,就有学生大胆地问出“块根与块茎的区别、茎刺与叶刺的区别、茎卷须与叶卷须的区别”三个连续而高质量的问题。
第三,加强学生归纳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内容涵盖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气象等学科,涉及农、林、医、环保等专业内容。大多数种植专业学生认为植物生产与环境的知识要死记硬背,抽象枯燥,难以掌握。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的积极性,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也要让学生“会学”,即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植物生产与环境课还是比较轻松易学的。只有多动脑筋,归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是真正学会了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的知识。
三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法
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在进行此类教学前教师要明确本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且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认真考虑现场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动员组织学生,使他们了解现场教学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做好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在现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充分感知感性材料,并有针对性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还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现场教学不是学生的放松和娱乐,不是只在乎“过程”,不是过程结束了就完了,而是要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及时进行总结。例如,在学习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时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的实训基地进行观察,课前教师布置好任务:观察根的类型、观察茎的形态、观察叶的形态。在基地教师可以分别拔一棵油菜和小麦让学生观察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区别;教师指导观察苹果的长枝、短枝,分别找出节、节间、叶腋、叶痕、分清一年生和二年生枝条;在学习叶的组成、类型时可以随机挑选几片叶子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待课堂任务完成学生和老师要及时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学到本课内容的同时贯彻在大自然中学习的思想。
2.任务驱动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积极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的精神。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分枝情况时,可以在教室把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观察杨树、桃树、丁香三种植物的分枝状况,根据自己的观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整理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讲解。上课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整理,对照课本再进行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团队合作,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3.参观教学法
组织或指导学生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参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各种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的工作程序、后代选择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参观教学法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时可以带学生参观校外的蔬菜基地,在实习老师指导下配置吲哚乙酸、萘乙酸、2,4-D三种激素,每一种激素分别配置成七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将剪好的植物枝条下端浸在上述配置好的七种不同溶液中,处理四小时后让学生观察记录。同时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各种调节剂使用的时期和浓度,观察不同浓度的同种调节剂使用后的不同现象。通过观察总结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和特性;了解不同的作物、蔬菜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浓度、技术。
参考文献
一、思考之一:如何深入准确地分析学情
我曾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做过一次课前调查,发现班里大部分同学对钟面有一定的了解,大约90%学生能准确认读整时,70%左右学生能认读几时半,只是到底是4时半还是5时半呢?这种类型容易混淆,这一起点已远远高出教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由此可见,深入细致、准确分析学情是找准教学设计起点,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如何准确分析学情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即学习新知前学生已达到何种水平?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什么?本节课教学起点应定位在哪个高度?本节课中哪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点拨与引导的?二是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落脚点。即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预期应该达到的水平。只有当教师的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水平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学习方式,预设弹性教学路径,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提供用力的保障。
二、思考之二:如何创造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后,我们会发现教材上的内容和我们学生的现状有一定的出入,有的是起点太低,有的是内容连贯性不够,有的地域特点不明显,还有的和时代不接轨了,根据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要创造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一)扩充教材。《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结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的探索与体验。新课程教材中许多情境图与例题都蕴含着这一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因受篇幅限制也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线索而已,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充,以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实现有效建构。如:在“商不变规律的简算”中教材例题只呈现了750?0。而商不变规律的简算内容除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0个数相同外,还应有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0个数不同的;去0简算后留有余数的;把除数25、125、50转化为整百、整千的简算。而且后三者的思维难度更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扩充9600?0、630 ?0、8000?25,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不断的变化中走向深入。
(二)更换题材。新课程教材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所选的题材都是学生听过、见过或经历过的事物。但部分题材并不适合学生,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方便,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组织教学。如北师大版第四册教材第29页是借助数小正方体认识计数单位“千”与“万”,认识万以内的数,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找到这么多的小正方体做教具绝非易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把小正方体替换成人民币为题材,这样既便于准备,又便于操作,而且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同样能达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内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教学更适合学生知识的链接、衍生,老师要勇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裁剪与组合,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前,我调查发现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方法多而杂,计算速度极不均衡,与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学生则认为自己已经会做了。根据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肯定激不起学生学习热情,于是我把本单元的8课时教学内容整合为5课时。第一课时: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算法呈现多样化。第二课时:优化算法,学习讨论“凑十法”(或破十法),感悟它的优越性,并能用它较快较准确地进行计算。第三、四课时:巩固20以内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分层次练习。第五课时:归类练习,查漏补缺。实践证明这样的整合是行之有效的,使学生实现了从会一种算法到会多种算法,从算法的随意性到算法的择优性。学生学得开心,没有重复感。
三、思考之三:如何精心设计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与提炼数学材料,教学设计中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时机为学生提供从事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功效,提高自主探究的质量、提升合作交流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做到:
(一)按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合理选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要让静态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化,特别是“空间与图形”板块内容,以及第一学段的学习要多为学生预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动手中创新、活动中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设计第一册的“1~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时,每堂课都让学生用学具数一数,摆一摆,既能极好地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于那些后续性的知识,学生已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起始知识,则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旧知自主探索。如设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小数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等教学时,都可以采用先尝试、后交流、再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实现知识与方法的顺利迁移。这样既能让学生乐学、爱学,又能轻松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完成知识建构,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因此在教学重难点处,知识易混淆处,探究与归纳概念、公式、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产生分歧时,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都可以采用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根据学情预设有效的学习方式
追求实效是教学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学习方式在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心预设,才能真正发挥效益。问题或主活动的预设要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又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并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其次还要对合作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还可以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等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
四、思考之四:如何构建利于学生“学”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师往往对自己如何“教”进行精雕细琢的设计,“以学为本”环境下教师还应多多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既能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又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我们提出了“板块式、非线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效果颇佳。板块式、非线型的教学设计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策划,把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为一个可随时移动的板块,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机呈现相应的教学板块,同时在每一板块中又预设多个方案,为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预设好通道。
下面试以 “20以内数的复习”一课为例加以阐述,“20以内数的复习”所涉及的五个知识点内容设置成五个板块,每个板块的下面一般又预设了学生能顺利生成的教学方案及生成有困难时的教学构思。
上述的复习环节5个板块每个板块预设了“顺利”“受阻”的两个方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特定表现,作教学流程的随机调整,实行板块式移动,进行“粗框架”教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随时都可能出现脱离教师教学设想之外的“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但要有处理“意外事件”的经验和机智,更要“藏”有对付“意外事件”的策略――多样化的教学路径。本案例所构建的教学路径有两种:(1)如果学生自己能主动构建知识网络,较好地再现所学知识,该怎样施教(即方案一);(2)如果学生不能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再现知识有困难或有盲点,老师又该如何引导(即方案二)。多途径非线型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性、直线性的教学路径,为课堂的有效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
新授课中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可调整性则主要体现在“探究新知”“拓展应用”板块。教师根据学情的分析,教材的解读,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有充分的估计,并预设出与之相匹配的方案。如:当学生的思维与预设同步时应如何进一步深入;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该如何点拨;当学生的反应与预设完全相左时又该如何引导或怎样调整自己的思路等等。粗线条、多路径的块状弹性结构,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更大的灵动空间与弹性余地,给学生的探究空间、体验途径、感悟深度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
五、思考之五:加强课后反思,提高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前的规划与预设上,还应在课后进行不断地反思与完善。教师可以用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阐述,长此以往,教师的设计能力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一)从设计理念层面进行反思
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与精髓,可谓是有怎样的理念就会设计出怎样的课堂。因此,我们上完一堂课首先应站在设计理念的层面反思:本教学设计运用了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什么形式得以体现,是否合理有效?还需作哪一些更新或补充?如《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片段练习设计:1.基本练习:先说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8.4+3.5-2.7;(2)8.4+(3.5-2.7);(3)8.4-(3.5+2.7);(4)8.4-3.5+2.7。2.综合练习(略)课堂上学生虽然说对也做对了,但做得索然无味。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新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此题可以如何运用这一理念改变现状呢?经过一番琢磨后我设计如下:(1)你能用8.4 , 3.5 , 2.7 , + , - ,()编写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吗?(2)教师有选择板书。(3)说说运算顺序。(4)看谁算得快。结果这一小小的改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情绪高涨,学得非常开心。
(二)从实际效果层面进行反思
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先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环节没有?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困惑?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怎样改进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总结设计中的精彩之处,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可以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不断地补充与完善;还可以查找不足,分析对策,对原来的整个教学设计或某一环节进行二度设计,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类推到后续教学进行反思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的解读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英语小班化教学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探索模式。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系统化的起始阶段。在初中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形成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风格显得尤为重要。英语小班化教学符合当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但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个体的差异和个性化的培养。然而学习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认识和发展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其学习。为了使英语学习更高效,学生在小班化教学环境下角色的转变和定位处于突出地位。
二、 “强势教师”和“强势学生”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单纯,教师注重讲授知识的有条理性和系统性,科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有些教师甚至满堂灌,教师很强势,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做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做“乖学生”,听老师的话,无太大主动思考空间,视教师为权威,不善于提问,不敢质疑。实践证明,这类学生创新能力差,善于作答基础知识题,能够很好掌握教师教授过的知识,可一遇到新题型就乱了手脚。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应努力做好学生角色的转换,尽力培养有特色的“强势学生”。
三、 培养“强势学生”要鼓励学生的主动性
1. 课前主动出击
学生积极预习新课文,学会预习,能通过听磁带、运用工具书和网络等手段解决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知识性问题。
2. 课上主动作战
课堂是学生的主战场。我校英语小班化教学班容量小,教师可以充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在课上,学生要将“乖学生”“听话学生”变为“强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并且敢于提问。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树立自信心,主动解决在听课中遇到的问题,有效地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来发现规律,自己总结规律,甚至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敢质疑,敢于评价自我及其他学生的回答。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主动出击,教师适时引导,效果远远好于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听。
3. 课下主动扫尾
针对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接受理解能力慢的问题,我鼓励学生在课下找伙伴结对子,采取一帮一式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学会了梳理知识点,能力差的学生也获得了知识上的帮助。实践证明“小老师制”对于后进生的转化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 培养“强势学生”要提倡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
目前现行课本Go for it的词汇量大,内容贴近生活,有很强的时代感,对于语言的要求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会活学活用。教小班化的教师可利用大的活动空间,大胆地创设真实情景。实施英语教学小班化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密度和频度将提高,情感交流的机会将增多,互动教学策略成为很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上,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灵活多样地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尽情地发言,提高语言交际的质量。比如在讲授Unit 11 Time话题时,对于某人经常在某个时间做某事,可以表达成: I often eat breakfast at seven o??clock. 或者: It??s 7 o??clock. It??s time to eat breakfast. 或者: It??s time for me to eat breakfast. 或者: It??s time for breakfast. 一题多解拓宽了学生的做题思路。同时也符合初中英语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的理念。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动力。
五、 培养“强势学生”要提高教学的创新性
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策略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既要保证学生总体的进步,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针对小班化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可以打破以往常规教学模式,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课下我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让学生写英文的电子邮件,介绍他(她)的基本信息,达到了用英语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发电子邮件时,学生体会到了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此外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单元制作成手抄报,图文并茂,建立了课本上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了课外知识,扩大了词汇量;学生还为自己的伙伴或对子出单元检测题,并互相检查批改,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大大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在圣诞节前夕,我们在班内准备英文短剧表演《Snowwhite and seven dwarves》, 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在整个活动中扮演策划、领导、组织、协调的角色,锻炼了学生动手、动口的实际操作能力。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更好地帮助了学生们的学习。
六、 结束语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同时兼有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的优点。虽然班级学生的规模减小,
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环境下的“强势学生”培养
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 薛妍红
关键词:智慧学习;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路径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崛起,而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的改进,使教师能够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目前,我国小学对于语文课程的教育非常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小学生滋生生成性的培养。生成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以弹性预设为基础进行的,这能够有效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但是,我国当前生成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成熟,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
一、智慧学习环境概述
1. 理想型智慧学习环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想的智慧型教学模式是学生能够各自拥有智能电脑,此电脑主要的功能就是对教学课程进行拷贝,应用电脑不仅能够进行笔记的记录,同时还能够进行复习,反复讲解。此电脑的应用称之为电子教材。电子教材能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三维立体的呈现,并对上下文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总结、联系,这对于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创造出理想的智慧型教学环境。
2. 智慧型W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此教材进行充分的应用,为学生创造出理想的智慧型学习环境。通过对设备的有效应用,可以保证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立体的呈现,学生可以通过三维立体身临其境的对课程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复习,进而实现学生对不熟悉知识点的进一步掌握,进而实现对学习环境的确定。智慧型学习环境能够为教师提供完善的智能化教学支持,使整体教学效果得到充分提高。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
1. 提前促使学生提前进行预习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之前,要在上节课结束前对学生进行预习作业的预留,使学生能够对下节课所要讲解的课程进行提前的图文、视频动画、音频的预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一个自己的理解,为后期教师的教学做基础。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格列佛游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程中所提到的小人国、巴尔尼巴比等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发送,使学生能够提前对课程产生足够的兴趣,还可通过动画视频的制作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对课程进行掌握,这样学生就会有足够的兴趣对课程进行提前的学习。
2. 进行课堂知识的实时测试
在电子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实现个性化阅读,还可以实现云服务的数据同步。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之后可以根据记录统计结果进行评价,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并提出相应的帮助。还以《格列佛游记》为例,教师在进行第三卷的教课,可以通过对飞岛五国的描写,能够有效突出作者对现代科技的担忧,同时对殖民统治阶级进行了深入的抨击。小学生在对此知识点进行学习时经常会出现理解不足的现象,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此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及回答来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这样就能够使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教学的目标及重点。
3.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智能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电子教材的应用,可以有效创造出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的生成可以有效实现对学生完成的阅读检测习题进行记录及分析,通过一定的分析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可视化的展现,教师通过对学习情况的查看就可以知道下一步的教学重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保证了小学教学过程中智慧型教学环境的有效实现,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研究,有效实现了对小学生阅读生成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崔惠萍,傅钢善.新技术与电子书包融合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6):55-60.
[2] 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 2012,18(1):75-84.
[3] 余胜泉,万海鹏,崔京菁.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生成性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15,(6):7-16.
【关键词】 视力,低;肥胖症;贫血;沙眼;龋齿;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44-02
近年来,一些城市和地区都报道学生视力不良和肥胖患病率在不断上升,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的首要问题,也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1]。视力不良不仅导致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不便,还会直接影响升学专业的报考。肥胖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理功能,还是导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肿瘤的潜在危险因素[2]。为了解北京市崇文区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变化情况,笔者对2008年与1998年崇文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崇文区全体在校中小学生为检测对象。1998年共检测学生48 358名,其中,小学生21 911名、初中生13 901名、高中生12 546名;2008年共检测31 754名,其中小学生12 341名、初中生9 358名、高中生10 055名。年龄为7~18岁。
1.2 方法
1.2.1 视力不良检查 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按《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规范要求》检查学生视力,凡单眼裸眼视力低于5.0确定为视力不良。患病人数的确定以一眼视力低下人数为准。
1.2.2 肥胖和营养不良筛查 检测学生身高、体重,肥胖、营养不良依据“中国学龄儿童身高标准体重判定标准”判定,实际体重在标准体重的90%~110%范围为体重正常,高于120%为肥胖,低于80%为营养不良[3]。
1.2.3 贫血 采用WHO推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b)法进行测定筛查。贫血按照《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技术规范》采用2001年WHO、UNICEF制定的标准:5~11岁低于115 g/L,12~14岁低于120 g/L,15岁以上女生低于120 g/L,15岁以上男生低于130 g/L进行筛查。
1.2.4 沙眼、龋齿、肠道蛔虫检测 几项常见病均严格按照《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参加调查人员均为保健所专业人员,并经过统一培训。
1.3 资料整理 搜集1998与2008 两年度全区中小学生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样本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2008年与1998年崇文区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比较 2008年学生营养不良、贫血、沙眼患病率分别为3.60%,1.54%和2.82%,均低于1998年的9.06%,6.17%和13.90%,差异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2008年与1998年崇文区学生视力不良及肥胖检出年度比较 小学生视力不良率、肥胖率均以2008年高于1998年,视力不良率平均每年上升297个百分点,肥胖率平均每年上升150个百分点,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2008年与1998年崇文区学生视力不良及肥胖检出率学段比较 1998年小学、初中、高中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23.89%、36.25%、5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045.56,P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营养不良、贫血检出率均明显下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在不断改善。这可能与推行规模防治、促进均衡营养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使得由于营养素缺乏引起儿童少年营养不良和贫血的因素得到减弱有关;沙眼感染率大幅降低,这与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状况得到改善关系密切。近几年来,崇文区在学生常见病预防工作中实施了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培养“一人一盆一巾”的个人卫生习惯。龋均亦呈减少趋势,龋均是衡量龋患程度的指标,龋均减少反映了龋病程度有一定降低。表明崇文区多年采用氟化物防龋和2005年以来为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免费实施窝沟封闭预防龋齿的措施是必要而有效的。
视力不良和肥胖一直处于高发状态。2008年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各学段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3.59%,75.52%和83.95%,占据了常见病发生顺位的第一位,并随年度增长而大幅上升;从学段看,视力不良发生率是随学习阶段升高而上升的,可能与课业负担加重有关。肥胖检出率,1998年是以初中、高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008年,小学生肥胖的发生率已经超过高中生,仅次于初中学生。说明10年前肥胖主要集中在初、高中学生,而现今小学生肥胖患病率急速上升,并且明显向低龄化发展,应引起高度注意。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肥胖均处于高发和快速上升状态,已经成为当前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两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4]。由此,应采取重点策略制定辖区常见病防治计划,推行切实可行的措施是防治工作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预防近视应该重点做到:(1)定期进行视力监测,区分真、假近视[5],重点改善假性近视成分,采用远眺法、雾视法、睫状肌锻炼法与局部用药等方法调节视功能,缓解睫状肌痉挛,达到恢复正视状态的目的。(2)减轻课业学习负担,规范课业时间和作息制度,保证每日充足睡眠和用眼时间。(3)对低龄化和青春期等各年龄段学生广泛矫治不良用眼习惯,培养正确读、写、坐姿势;坚持课间眼保健操活动。(4)每日保证体育活动1 h,对学生体育活动量予以监测,保证达到锻炼的目的。
预防肥胖低龄化发展应加强检测与结果反馈,学校和家庭配合培养学生健康饮食行为习惯,遵循饮食规律、不偏食,均衡营养和适当锻炼等仍然是防治工作不可忽视的重点环节。笔者认为预防学生肥胖应做好以下几点:(1)控制肥胖应从小抓起;(2)针对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方式;(3)加强个体化正确膳食指导,引导儿童少吃高能量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多吃新鲜水果蔬菜;(4)鼓励学生每日户外活动1~2 h;(5)应加强健康教育,让学生本人、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重视肥胖危害性,同时传授科学膳食知识,使学龄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自觉坚持定时定量按早、中、晚时间正常用餐。
4 参考文献
[1] 王玲.我国中小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及疾病谱的变化.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277-278.
[2] 季成叶.儿童肥胖筛查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279.
[3] 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编.学校卫生人员培训教材.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209-211.
[4] 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差异.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06-10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环境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JIANG Tao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uining, Sichuan 629000)
Abstract A solid moral foundation and learn to rely on self-cultivation, training and learning comes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fects generations of talent healthy growth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an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plagued by the probl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and thus carry out research in this paper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innovation
1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愈加严重。调查数据显示,31.4%认为网上说谎是平常的;37.4%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24.9%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可以毫无顾忌地做任何事情。
1.2 工作队伍尚且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相对薄弱,造成队伍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自身缺乏重视。有些高职院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平时不需要,关键时重要,这就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资金、人力等方面上远远比不上普通高校,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2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家庭教育不够
很多学生的网络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教育有着重大关系。一方面,有部分家长认为,子女上网会有助学习,因而对其不加以指导和教育,殊不知网络还存在着巨大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缺乏与子女的良好沟通。有些家长只满足于子女物质上的需要,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需要。此外,有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气很多都是出自家庭的不良示范。如专制型的家庭对子女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学生的虚荣、苛求他人的心态;离异的家庭缺乏对子女的教育管理,容易造成学生仇视亲情、不信任人等心态;溺爱型的家庭给子女提供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容易造成学生经不起磨练,难有吃苦耐劳的心态等。乃至尚有少部分家长对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形漠不关心。
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子女的教育管理应该完全由学校负责,子女在学校内发生的一切事故,其责任应该完全由学校承担。实际上,其子女的行为习惯很多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个别家长不能认清事实,而是一味地推卸责任,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2.2 社会监管不力
从我国现有的网络发展和管理的制度上来看,网络发展遵守的是 “先发展,后管理”的路子。目前,我国网络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前进的同时,管理法规却比较滞后,呈现出了发展速度与管理力度不相称的格局。同时,由于资金投入力度较小、网络监管技术较为落后、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当前网络中管理和监管中存在着许多“盲点”和“误区”。网络中那些不健康的影视、图书,各种同龄犯罪团伙的诱惑,不良消费观念、黄色文化的腐蚀、攀比现象的不断滋生、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社会不良风气对辨别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这种开放和缺乏监管的环境下,网络就给一些低俗的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渠道,荼毒了学生的心灵。
2.3 院校引导不佳
高职院校引导不到位也是造成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是部分学校侧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当前,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地把专业分数放在首位,认为专业分数是就业率的基础,就业率是学校的生命,把就业率视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这种重视专业技能,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导致一些老师只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部分(辅导员)班主任不能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对思想道德水平较差的学生不管不问,缺乏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这部分学生养成逃学、厌学等不良习惯。三是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针对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应当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其教 育效果可想可知。四是缺乏对高职学生科学分配上网时间正确的引导。这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网络环境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3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对策
3.1 在理念上创新,重视网络思政教育
首先,高校要创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为开展工作做好政策准备。其次,高校要加大网络设备的投入力度。比如高职院校可以购买各种网络电子资源、建立网络资源库、增加电脑数量等。这些措施,不但方便学生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而且也加快了信息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再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的培训。多对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让教师掌握先进的计算机运用技术,以便更有效地开展今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 在内容上创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符合历史发展、形势变化、时代精神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重视民族精神及道德规范教育的培养。因此,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内容上创新,才能进一步发挥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教育的引领作用。
3.3 在途径上创新,构建网络思政教育新体系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是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上的创新,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打造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网上自律教育新措施、丰富网上校园文化新模式等。
3.4 在制度上创新,建立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体系
在制度上创新,是确保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效果的基本保障,对此,高职院校要切实做好健全网络管理法规制度、完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加强学生警示机制教育、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制度建设,建立并完善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逸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