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

学生惩罚奖励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惩罚奖励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惩罚奖励措施

第1篇: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

惩罚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在引导,而非罚则,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在充分关爱学生的同时要对事不对人,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实施准则下,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惩罚,并树立改过迁善的信念。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人格身心健康改过迁善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107

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适当的惩罚教育是不可避免的,而采取必要的惩罚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具有独特性,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奖励教育所无法达到的。尽管适度、合理的惩罚会给学生带来“不愉”,但这种“不愉”是暂时和表面的,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给学校、班级或个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在自我反省中明确受罚的原因,并从受罚的严重程度感知自己所作所为偏离学校规章制度的量度,促使学生诚恳接受,并自我警示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情。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理念下,把握好班主任工作中惩罚教育的“度”并充分发挥其效能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教育背景下惩罚失当现象分析

1.偏离了惩罚的引导作用

目前教育背景下,对于惩罚出现了两种有失偏颇的认识:一是杜绝惩罚。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而对于学生的惩罚被认为是不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应该杜绝。这种认识有对学生产生娇惯的不利影响。二是过多地对学生进行了惩罚,以罚代管,将惩罚当作班级管理的灵丹妙药,甚至采用罚款等措施,如迟到一次罚款50元,上课玩手机罚款100元等,类似这种现象在班级管理中比较常见,对学生的心灵或身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这两种认识都偏离了惩罚的基本出发点,惩罚的本真是让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进行改正,突出引导功能,上述两种行为都忽视了惩罚的引导作用,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因而未能充分体现惩罚在班级管理中的必要性。

2.对惩罚的目的性认识不清

在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从尊重和爱护学生出发,发挥惩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程度,并树立“下不为例”的意识,因而惩罚和奖励一样是一种教育措施,这种教育措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规范性,所不同的是“奖励措施”是温和的,是外界通过评价而给予的,两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目前依然存在一种在教育外衣下的过度惩罚行为,尽管较之以前少之又少,但个别班主任施行的有些不当惩罚措施还是给学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这是对惩罚的教育意义认识不足的一种表现。

3.在惩罚的过程中出现操作性失误

不恰当的操作行为有以下几种:一是选择了不当的时间,如学生迟到了,班主任占用上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惩罚,这样会耽误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心生怨恨,另一方面还会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一种“班主任不重视课堂学习”的不良思想。二是选择了不当的惩罚环境。我们常讲“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对于学生表现好的地方,宜选择在大众场所进行表扬,而对于学生的错误,从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要在办公室私下找其谈话,而不宜在班级进行“杀鸡骇猴”式的惩戒。三是惩罚的力度不当。例如有学生未打扫卫生,如果让该生停课一天就显得惩罚过度,学生反而会产生抵触心理。四是惩罚对象失当,即惩罚时要对事不对人,同样的错误,不能对学习好的学生就网开一面,对学习差的学生而严厉处罚,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二、运用合理措施发挥惩罚的教育功能

1.分析原因,注重引导

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惩罚”重在引导,当学生触犯学校的规章制度后,班主任先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学生谈话,搞清问题的缘由,再施以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以后不要再出现类似的错误。例如,当学生迟到后,班主任可以先找学生谈话,弄清迟到的原因,也许这次迟到是由于学生前天晚上学习太晚而错失了起床的时间,或者是由于家庭变故影响了学生上学,或者是学生生病、路上堵车等,经过谈话,了解具体原因,再针对不同的情况和学生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让学生在认识错误的同时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切忌一刀切,凡是迟到必然受罚,缺少理性的管理会让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改正错误,在纠正学生错误和规范其行为的过程中不能无原则地滥用惩罚手段,更严禁采取体罚等措施。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法律制度规范,不可触犯刑律;(2)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教育惩罚应与社会道德要求相一致;(3)惩罚应该具有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改过自新;(4)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惩罚,引导其顺利成长。

第2篇: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

【P键词】惩罚;赏识;教育;学生

一、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惩罚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注重教育性,出于关爱,对学生能够起到警示和激励的作用,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体罚是对学生造成在身心上受到伤害,感到痛苦,非人道主义的处罚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的教育。”那就是说教育需要惩罚,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惩罚不是体罚而是一种教育方法。

二、惩罚的目的是教育

我们要惩罚的学生,一般都是调皮的学生,是一些犯了错误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或者知错不改的学生。有时适度的惩罚胜过语重心长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够培养学生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的惩罚能教给学生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学生上进心的一种手段。适度惩罚能够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一旦做错了事,就必须为此承担责任。

惩罚可以使学生守纪律、辩是非、按时完成任务。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如何完成任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能够遵从老师的教育 ,对于调皮不听话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批评和惩罚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目的。惩罚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做事标准。

在呵护中没有经风雨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认为一切都是一帆风顺,面对挫折没有承受能力,而教育中的惩罚使他们能够懂得生活中并不是事事都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提高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的勇气。

惩罚教育应该从孩子幼小时就开始,农村有句谚语,也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桑树条子从小育”,意思就是说桑树在幼苗时就要对它进行修剪,树干长弯了,就要采取方法强制性把它育直,这样才能长成材,等到长大了,就很难育过来了,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从小不教育好,长大就难以教育了。惩罚在孩子内心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可以起到一般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某种程度上就是小时候没有教育好,尤其未对他进行惩罚教育。

三、把握惩罚的尺度

惩罚教育要建立在宽容、尊重、关爱的基础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惩罚是别具一格,他惩罚犯错的学生画画、写作、做好事这类彰显学生特长的惩罚,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一种激励,这种富有人情的惩罚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

惩罚要有明确的目的,有情有理,对要惩罚的学生要晓之以理,说明惩罚的原因,使他心悦诚服接受惩罚,从而降低受罚学生产生的抵触对抗情绪。在惩罚后,教师要和受罚的学生谈心交流,动之以情,使他觉得老师在关心他。

运用惩罚手段,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故意违规的学生和过失违规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的学生,对于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应根据学生的特性采用不同方法,其目的就是要起到教育效果,惩罚在教育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他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惩罚对有些学生有用,对有些学生则不适用,有的惩罚措施在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身上是不能用的,如果用了就会造成不良后果。所以要慎用惩罚,准确判断,把握尺度,如果惩罚过当,给学生造成身心伤害,那就是体罚了,惩罚要从爱心出发,以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

实施惩罚教育手段必要时要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对于要实施或者可能要实施惩罚的孩子,首先要把孩子在学校表现情况与其家长沟通交流,并和家长共同商量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对孩子进行惩罚,形成一致意见,孩子在学校犯错时受到了惩罚,回到家中,家长也应对其批评教育,肯定老师的做法是对的,教师的惩罚得到家长的支持,这就能较快地促进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第3篇: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

让廷杖来得更猛烈些吧!

惩罚的初衷通常是禁止某种行为,但是有些惩罚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却是激励。例如,明朝对违背皇帝旨意的大臣实行廷杖――打板子。明武宗时,由于群臣进谏皇上不要南巡,结果有146人被打板子,11人被打死。万历五年,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礼制,他应辞职守丧三年,但古代有“夺情”一说,即以效忠朝廷为重,令孝子留任而放弃守丧。张居正也不大愿意离任政府要职。就在这节骨眼上,两位监察官,高呼儒家的纲常伦理,坚决反对张居正夺情留任,先后上书弹劾。这下子万历皇帝被惹恼了,于是对上书弹劾者施以严惩,打得他们皮开肉绽。其中一位当场气绝,后来被抢救过来,但终生残疾。另一位虽未残疾,却也休养了一个多月才得以复原,他叫赵用贤。妻子后来把他受杖形成的痂疤烂肉收集起来,做成“腊肉”,当作传家宝来警示子孙。几十年后,历史再次重演。崇祯皇帝的首辅打算夺情留任。赵用贤的孙子上书弹劾:“我的祖父为了批判夺情的行为,险些丧命于板子下,他被打烂的肉一直警示着子孙后代。我怎么能违背传统,眼睁睁地看着纲常扫地呢?”

屁股越打越光荣,究其原因,不外乎惩罚的施者与受者存在着不同的心理认知。皇帝认为,廷杖之罚既使人皮肉受苦,又使人尊严受辱,受罚者必定会吓得魂飞魄散,下不为例了。但是,在当时,“犯颜直谏”的行为属于政治伦理中的高尚行为。那些挨了板子的官员,很容易成为了海内敬仰的楷模,“直声震天下”。于是,廷杖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正面激励的手段――挨板子越多,受伤越严重,越能证明自己是三纲五常的忠诚卫士;不挨板子或者板子挨得少,肯定是一味逢迎皇帝之人,必为误国误民的奸佞。

由此可见,在管理中,惩罚措施如果与社会主流风尚不一致或者相反,那么这种措施就可能由惩罚变为激励。比如,某些青年男女的恋情受到父母的阻扰之后,反而会更加不容易分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青年人心目中普遍认为,子女在恋爱问题上如果过分听从父母的意见,就是懦弱无能、毫无主见的表现。因此,就算他们心里认同父母所提出的反对理由,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恋人,否则在朋友之中会很没有面子(那些高调宣称“因为父母不同意而分手”的,倒是未必征求过父母意见,而是自己真想放弃,把父母当借口)。

在一个组织中,如果有惩罚失效,错误屡禁不止的情况,管理者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现行的惩罚措施了――很可能这些措施冲撞了某些心理暗礁。

别当我是“老师的宠物”

不仅惩罚会反向激励,奖励有时也会产生反面效果。海尔集团敢为天下先,在美国的南卡罗莱纳州投资建厂,打算制作高档电冰箱占领美国市场,改变中国品牌的廉价形象。但是,销量并不可观。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产品上市后的头几个月,在美国中西部40个店里仅售出60台这种海尔的高档冰箱。对于出师不利的原因,有人分析说,除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也有内部管理上的失误。

比如,海尔施行的是权威式管理,职工犯了错误,要当众高声检讨。美国的工人哪里受得了这一套!后来,中国的管理人员迅速调整,把“公开检讨”改成让表现好的职工站出来公开接受表扬。不过,这种奖励方式也不管用。

在美国,孩子若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会尽量以私下沟通的方式解决,避免当众羞辱学生;同时,老师对于自己喜欢的学生,也不会在公开场合显示出对之特别的偏爱,否则就有违平等的原则。而学生们也特别讨厌那种很会讨老师欢心的同学,往往戏称其为“老师的宠物”,在美国的高中,好学生一般都非常擅长平衡术:一方面要出人头地,成为优等生;另一方面又不能太脱离群众,引起老师过多的的关注与偏爱(否则会受同学的冷遇甚至欺负)。这样的风气深入人心,有人认为,2000年大选戈尔输给布什,一大原因就是戈尔太喜欢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懂,很像高中时班上的“老师的宠物”。结果就是:很多人就算承认他是对的,也不想投他的票。

美国的企业当然懂得这样的文化,因此非常忌讳公开拿着职工比来比去。优秀的职工,拿到工资单或年终奖金自然就明白了组织对自己的认可,别人都不知道。老板喜欢谁也常常属于隐私。这样,职工不仅得到了实际的奖励,而且和同事的关系也比较好处。海尔则不管这一套,一开始就让犯错误的职工公开检讨,这在美国人看来是当众羞辱,闹不好会吃官司。如今改成了让优秀分子当众接受表扬,但是这就等于制造“老师的宠物”,让优秀职工不自在,担心自己被同事排斥。迫于人际关系的压力,他们有时可能会故意调皮捣蛋一下,以表示自己其实和大家一样,不和老板站在一边。显然,这对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很不利。

第4篇: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如何有效运用;激励方式

1高职学生的特征

1.1缺乏自信心,有自卑心理

高职院校学生相较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通常会由于高考的失利对自己产生怀疑、缺乏自信。个别学生会产生自卑的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的产生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降低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出现逃避现实,不能正视自己身份的问题。有不良情绪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批评与打击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其成长与发展。

1.2学习方法不恰当,毅力较弱

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十分努力,但仍然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盲目学习时,不仅不会获得很好的成绩,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误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从而降低学习兴趣。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毅力较差,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这样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来说是不利的,不仅在学习上会带给学生不良结果,对学生日后的生活与工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1.3沉迷网络,盲目追随

学生进入大学时代,自由度大大增加,不再像高中时代一样受到严格管教。个别学生陷入网络游戏中。个别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的沉迷,会使其降低学习效率,有些学生甚至会为了网络而荒废学业。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松散,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报团”沉迷网络的现象。部分学生盲目跟随大流,秉持别人干什么自己干什么的错误思想,导致学生形成不良习惯。

2激励方法在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2.1采用理想激励措施

理想的树立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明显的理想目标时,会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当充分利用激励的管理措施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应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寻求理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培养学生不怕苦、能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为祖国做贡献,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采用榜样激励措施

良好的榜样对学生来说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习阶段,正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时段。学校可以通过榜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学生以超过榜样为信念,更好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学校选择榜样时,需要选择优秀的学生,选择能让众多学生认可的学生。榜样的选择不能过于远大,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遥不可及的榜样不能激起学生的斗志,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学校选择恰当的榜样非常重要。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作用下获得全面发展,学校也能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2.3采用奖罚激励措施

学校可以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可以适当采用惩罚的措施。这里所指表现良好的学生,不仅是指学习成绩优秀,而是各方面均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方法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包括奖学金、精神奖励包括学校颁发的奖状。学校的惩罚措施是负面奖励措施。通过惩罚措施,表现较差的学生能充分认识自身的错误,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积极改正。学校对奖惩激励措施的实施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老师需要让学生正确看待奖惩工作。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社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高职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通过激励措施是其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要注意不能只关注整体,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晓希.高职学生管理中有效运用激励方式的探讨[J].长江丛刊,2018(5):242.

第5篇: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

    关键词:负激励 思想政治教育 解决对策

    一、负激励概念及特性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管理学知识已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对于正激励而言,负激励因具备警戒性、约束性、强制性、惩罚性等特性而更加旗帜鲜明。

    负激励是指大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需要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相关规定给予的惩罚或批评,从而使行为减弱、消退,直到抑制这种行为。负激励的具体表现为:警告、批评、降职、惩罚、纪律处分等。

    二、负激励实施的有效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经调查研究表明,人的行为会因外部环境刺激的变化而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刺激可以改变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的正激励能适应人的本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提高受教育的积极性,并能持续激励大学生。

    相对于“疲软”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而言,负激励呈现严格管理的一面,它不再是单纯的接受与否的问题,而是一旦触犯,就要承担严厉的惩罚,它是对大学生已产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与惩戒,以杜绝此类行为的再次出现。

    有调查表明,在中国月薪高于5000元的阶层中,对于奖励额度在10%以下的激励,绝大多数人员表示“没感觉”,原因是相对于其较高的薪酬总额来说,这一点奖励是微不足道的,并且经常性的表扬已经让他们进入“惰性圈套”,力度过小的奖励往往缺乏吸引力。而负激励截然不同,它不仅让其在物质、精神方面受到双倍损失,更重要的是巨大的后续影响,他们必须思考:这些负激励带来的是不是还包含着对自己晋级、加薪等方面的影响?会不会影响自己在单位供职?

    同样的,大学生消极违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也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他们也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是否会载入档案,是否会影响奖学金评审、干部晋升、就业推荐甚至学位考评?这就为所有的大学生拉上了一条“警戒线”,消极的行为就会因此而相应减少,直至消失。

    三、负激励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教育对象的性格问题

    对于乐观、外向型的学生可以采取最直接的方式——公开批评,思想政治教育者甚至可以动用纪律处分,一方面考虑加深他们对错误的认识,另一方面,公开处理教育学生,又可以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让其他的学生雷池止步;但对于悲观、内向型的学生在指出错误,给予惩戒的同时,通过谈话,分析原因,找出错误所在,引导其重新走上思想政治教育道路,要特别注意引导,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避免这部分学生因为承受不了负激励而造成自我封闭甚至走向极端。

    2.犯错的频率问题

    对于偶尔违反负激励条款的学生应询问原因,采取宽容态度,以引导为主,适当给予批评教育,让他们明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杜绝再次犯错;但对于经常出现问题的学生,要提出严厉批评,以较重的惩罚措施来约束、警告他们,一定要让其认识到自身错误,不敢再犯,必要时还应做出书面或口头检讨,但应防范“破罐子破摔”情况的出现。

    3.负激励实施场合问题

    大学生已基本成年,在我们发现问题,选取惩罚手段,实施惩罚的时候,也应该分清场合,要克制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情绪问题,避免学生因抵触情绪产生的对峙的尴尬局面。教育者应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保留情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会因此受到伤害。进行批评教育时要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尽量不在公众场合批评学生,不要火上烧油,激化矛盾,批评教育学生,点到为止,惩戒学生要有理有节,注意分寸,顾忌学生颜面,不能体罚学生。

    4.负激励运用力度问题

    正面的表扬总是大快人心,负面的惩罚却难以让人接受。我们在实施负激励时应明确,惩罚的目的就是改变。在负激励的实施过程中,太过严厉的负激励会让大学生过于紧张,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但太过松弛又会达不到预期目标,我们在制定的时候就应该给予一定的弹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修正。

第6篇: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

关键词课堂管理 行为契约 行为矫正

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高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而课堂管理不善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形成一定阻碍,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国中小学课堂管理有很多问题:有的教师实行放养式,只注重教学而忽视管理,课堂如一盘散沙,出现很多违纪问题;有的教师对课堂严格控制,课堂秩序良好,却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研究西方课堂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作为心理学上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将其引入课堂管理,希望能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有所启发。

一、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的内涵

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社会契约论》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书中提出的在民的思想,奠定了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如今,社会契约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而且扩展到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领域。把行为契约的思想引入课堂管理,是美国课堂管理流派――行为主义控制派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课堂行为契约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需要做出的确切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它是帮助教师管理学生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行为契约可以用于积极课堂行为的维持,中性课堂行为的优化和消极课堂行为的矫正,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行为契约的构成要素:

1.契约主体。课堂行为契约是由达成契约的一方或多方来签订的。主体由签约人和签约管理者组成。签约人是需要达到契约中规定目标行为的人,一般是学生。签约管理者是监督签约人履行契约并对其履行程度和结果作出评判的人,一般是科任教师、班主任,也可以是学生。

2.目标行为。行为契约在合同中具体规定了签约双方彼此的责任和行为,并对目标行为的完成情况做出详细要求。它具体规定了签约双方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目标行为必须在可操作的范围内,有切实可行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也不能太过简单。

3.奖励和惩罚。行为契约中要具体确定合同完成后签约人所能得到的奖励和没有完成应得到的惩罚。奖惩是行为强化的手段与措施。奖励要合理,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才能达到对行为的强化。惩罚要限定在最小范围内,同时能起到减少学生负的作用。奖励和惩罚必须经签约双方协商,意见一致后确定,不能由任意一方决定。

4.合同执行时间。要明确规定合同执行的起始时间和终结时间,时间长短依学生个人情况来确定。自制力和意志力差的学生在刚开始实施行为契约式管理方式时合同有效期不能过长,时间太长会消磨学生的耐心。时间以三到五天为宜,以后视其行为改善情况可逐渐延长。签约双方的行为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来展开,否则会影响实施效果。

行为契约的四因素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同的签约人所制定的目标行为、奖励惩罚和执行时间依据签约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通过制定行为契约的方法来帮助教师管理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达成自己的期望行为和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以此实现课堂内的人际和谐,为顺利开展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的功能

1.导向功能

行为契约明确了学生应当达到的目标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为学生指明了行为发展的方向。目标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能够按照这一目标实施自己的行为。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了解行为契约的意义,师生双方彼此尊重信任,导向功能就能更好地得到发挥。

2.预防功能

签订行为契约是一种前提操纵法,它使得签约人更有可能采取契约中的目标行为,改正先前的不良行为。行为契约提供了一个暗示的环境。通过预先设立契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防范课堂管理问题的发生,防止严重违规课堂行为的出现。

3.教育功能

行为契约是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或同学的指导、监督、管理下,在奖惩机制的作用下,行为逐渐向目标行为达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由外部监控转化为自我调控,行为契约结束以后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学生也能自主管理和调控自己的课堂行为,由此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合约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他们有责任履行合约上所规定的内容,采取相应的义务行为,在这个过程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4.促进功能

行为契约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地遵守课堂秩序,规范课堂行为。行为契约是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课堂秩序良好一方面能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三、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的实施

1.选择对象

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适用范围广,只要是有意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的学生都适用,无论是积极课堂行为的保持与提高,还是消极课堂行为的矫正与减少,都可以采用签订行为契约的方法来不断完善自己。但是有些学生,特别是消极课堂行为居多的学生,其自觉性不是很高,这时候就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了。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捕捉到学生行为的问题,会选择契约对象,以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

2.行为解读

课堂内的行为可划分为积极行为、中和消极行为三种形式。积极行为是指与课堂管理要求相符合、表现良好的那类行为,对积极行为应该鼓励,使之重复出现并逐渐精致化。教师和学生可共同制定旨在强化积极行为的协议。如例一,将学生按时上课的好习惯保持下去。消极行为是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教师要针对消极行为的轻重程度选择有效的行为契约方法。如例二,针对学生的自习课违纪行为制定的行为契约。中是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趴桌子上睡觉、听课走神等,见例三。中由于对课堂秩序不构成威胁,所以常常被教师忽视,教师应重视中,引导中向积极行为转化。作为教师,首先要对所选择契约对象的行为进行解读,确定其属于哪一类课堂行为,再根据行为类型制定相应的行为契约。

3.原因剖析

学生课堂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深层原因,教师要对原因进行深刻剖析,了解其本质,这样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行为契约。一般来说,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因素有学生本人、教师和环境。在制定行为契约之前要分析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哪种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学生本人的因素,就从学生本人着手,制定满足学生内在需求的行为契约;如果是教师的因素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行为契约制定中要把改善教师行为作为契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例三中,学生认为自己上课睡觉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没有吸引力,所以在制定行为契约中要把改善教师的课堂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条件;如果经分析是环境的因素,那么行为契约的制定和实施要和改善环境联系起来。只有剖析原因,对症下药,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制定行为契约

(1)明确制定行为契约的意义

制定行为契约是为了学生矫正行为和自我完善,教师在选择了契约对象后要与其进行深度交谈,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如上课迟到、课堂上大声喧哗、不按时完成作业等,了解行为契约对其的意义和价值。当师生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达成一致后,再来讨论行为契约的具体内容和后果事宜。

(2)确定具体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应是针对学生而提出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行为,且具有操作性,符合学生年龄及性格特征。如学生因为性格拖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制定的目标行为应该有利于学生拖拉行为的矫正和改善,以帮助学生按时完成作业。除此之外,目标行为的陈述必须清晰明确且易于评估,含糊不清的表达会使行为契约的作用大打折扣。

(3)确定行为后果(奖励和惩罚)

行为后果的规定是行为契约的重要因素,是对学生行为的一个制约和保障。行为契约中要具体确定合同完成后签约人所能得到的奖励和没有完成应得到的惩罚。行为后果的确立要符合四个特性。

①相关性。相关性是指行为的后果必须是一种与目标行为相联系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要对目标行为有一定影响或制约。

②合理性。规定的奖励和惩罚要合理,要与所做出的行为相称,不能太过或太少。确定后果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为了让他们学会选择好的行为。

③礼貌性。行为后果的制定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取得学生的同意,不能由教师单方面做决定。要以友好的方式援引后果,这样既符合契约规则,也不会破坏人际关系。

④可靠性。可靠性指教师要按照行为契约的规定切实实施奖励和惩罚。学生按要求达成了目标行为,要给予契约上规定好的奖励;学生没有达成或达成情况不佳,要按照规定惩罚。教师必须公正执行,不能,以体现行为契约的信度。

(4)确定有效时间

契约有效时间的确立,要考虑学生和目标行为两方面的因素。从学生方面来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意志力。一般低年级学生意志力差,时间不宜过长。从目标行为方面看,要分析行为的性质和难易程度,如果目标行为的难度较大,在开始时有效时间不宜太长,只有在学生履行行为的能力增强以后才可逐步延长有效时间。

(5)监督者和评估者的确定

监督者和评估者可以是同一个人,也可以是不同的人。监督者的职责是观察并督促学生的行为,学生懈怠时予以提醒,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监督者可以是学生信任的朋友或同学,也可以是学生尊重的教师。评估者的职责是对学生的行为达成情况作出评定,判断是否达成了目标行为和达成程度如何,最后根据评定对学生实施奖励或惩罚。评估者一般是有权威的教师或行政人员。

参考文献

[1] 强海燕.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刘根平,刘道溶.班级管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3] 方彤,罗曼丁.全面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Miltenberger.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M].石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第7篇: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

一、辅导员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岗位职责不够明晰,考核存在诸多困难

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对政治辅导员下达明确的岗位职责书,工作目标不够明确,把很多与学生有关但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的工作也交给辅导员去完成,使辅导员处于“上面百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状态。例如,某校的《政治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大致有:(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日常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搞好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2)指导班集体建设工作,抓好学风、校风、校园文化建设。(3)进行学生德、智、体考评及奖罚鉴定,奖学金的评定。(4)协调、处理突发事件,调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5)调查学生违纪事件,并提出处理意见。(6)指导学生干部队伍建设。(7)做好贫困生的调查统计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工作。(8)指导毕业生就业、做好毕业文明离校教育及相关工作。(9)接待来访学生及家长,搜集、整理学生工作意见。(10)完成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的内务工作。(11)指导学生进行公寓、寝室文明建设。(12)完成上级组织及领导布置的相关工作任务。这些还只是根据常规工作来定位的,还有大量的临时任务、党务工作、政治任务等。辅导员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深感责任重大,加上受一直以来“家长式”的学生管理思想影响,使得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理不清重点。“万金油”的角色性质使政治辅导员深感疲惫。而政治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具有时间和地点上的不确定性,其劳动成果很难衡量,加上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不够明晰,使得对辅导员进行有效考核比较困难。

2. 工作与待遇的反差影响着政治辅导员积极性的发挥

高校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能从国家分配、单位分配和市场分配三方面获得收入。由于工作性质和相关的规定要求,政治辅导员一无科研项目,二不能从事第二职业,只能获得国家和单位的分配,使得没有职称的政工人员待遇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例如不少学校实行了与职称、职级配套的住房体制改革,这样就使得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辅导员住房问题往往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辅导员工作要求高、任务重,薪酬水平却相对较低,受重视程度相对不高,很容易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另外,在从事的工作内容及强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所处的学科、院系不同,辅导员内部之间在工资福利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影响了部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3. “出口”不畅,使辅导员成为“两头落空”的编外人员

一直以来,现行的各种体制很难应对辅导员的转岗、分流问题。从学术发展角度看,辅导员不可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科学研究。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由于目前高校的很多领导职务都要求高职称、高学历、加上部分高校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使辅导员在职务晋升上相对不利。另外,学校在各种资源的分配上往往会倾向于职称高、职位高的“强者”,辅导员很难获得科研项目、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加学术会议、出访考察的机会。这些使得辅导员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难以被满足,进而导致部分辅导员人心思动,希望“另谋高就”,影响了整支队伍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称。政治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可以升为二级院系的党总支书记(副处级),而副书记职位一二十年才有一个空缺,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有十分严格的硬指标:每年授课若干学时,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政治辅导员的本职是在课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能用多少课时来计算。加之繁杂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事务压身,使大部分政治辅导员无暇写作理论高深的学术论文。所以政治辅导员评职称时,课时量、论文数量总是不够。高校布置任务时把政治辅导员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而评职称时却拿学术标准来衡量,使辅导员的晋升问题总是陷入两难境地。

4. 奖励不够,惩罚性措施很少应用

奖励与惩罚是激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尽管很多高校都已建立了辅导员奖励制度,但奖励项目较少,物质性含量不高,而且与辅导员的职务职称晋升关系不大,致使奖励对辅导员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较小。与此同时,高校对辅导员的惩罚性措施也很少应用。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的考量,难以对失职的辅导员进行适度的惩罚;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高校尚未出台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惩罚性措施。

二、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

1. 明确岗位职责,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考核

激励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高校管理者对学生工作的发展态势和目标应有清晰的思路和理念,并依据社会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工作目标。笔者认为,高校可以推行辅导员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加强过程控制,使各项计划任务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例如:复旦大学对辅导员采取了“360度评估法”,使辅导员不但能一目了然看清自己工作的优势和不足,而且还可以判断出自己在辅导员队伍中所处的水平、层次,因而被辅导员称为确定工作努力方向的“指南针”。

笔者认为,政治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应该围绕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予以明确:(1)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政治辅导员最重要的职责。主要是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国情和国防教育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2)管理职责。认真贯彻关于大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大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学风建设、评优评奖、困难补助、批评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优化教学秩序,建设优良校风。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职能。(3)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引导大学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组织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科技文化活动,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才能,提高学的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发展。(4)开展心理辅导如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培训班、研讨会、讲座、展览、网上咨询等,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应对挑战。(5)提供就业服务。包括开设就业讲座,提供择业及升学信息,帮助大学生计划事业、安排在职培训等,为大学生日后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辅导员酬薪的相对公平

分配制度是组织奖酬资源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道,在激励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薪酬满意度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策略。对于与专业教师之间适当的薪酬水平差距,辅导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当前高校对专业教师的入职资格、科研与教学水平的要求高于辅导员。而辅导员的入职资格要求、工作复杂程度与高校机关一般行政人员工作量基本持平甚至略高于机关行政人员,所以,辅导员的整体薪酬水平也应与这一群体基本持平。

3. 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管理心理学认为,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员工的各种需求,要在提高员工物质性报酬的影响力,从而满足员工情感上的需要、尊重上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上的需要。首先,要坚持“严管”原则,完善规范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多维评价机制,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常态;引入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有效考量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在提薪、晋级、评奖、评优等方面务求做到公正,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要坚持“精育”原则,完善学习培养机制。要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培训体系;通过岗前培训,让新任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岗位职责及其工作方法,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各项政策要求等;通过专题研讨以及脱产、半脱产的在职培训进修等形式的岗中培训和骨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要创造条件选送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知识培训。再次,要坚持“优出”原则,完善科学发展机制。高校要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推选优秀辅导员到学校管理岗位任职,选送辅导员到校外单位挂职锻炼,制定并坚持行政职务晋升制度,保持队伍的整体活力,使辅导员成为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来源;允许辅导员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鼓励辅导员攻读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以更好地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第8篇: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敌意,有的则是出于无意。事实上,一些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前就注定了的,而不是课堂运作所致。明确学生常规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行控制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学生在课堂中的期望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明了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二、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

1.正确认识问题行为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前提条件

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于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同时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等同于差生或品行败坏的学生。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从根本上要由学生本人来进行。如果学生本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问题行为,他们不仅认识不到矫正的价值与意义,不密切配合,而且还会对矫正产生新的对抗性问题行为。因此,要启发学生本人的正确认识。

2.改正问题行为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关键

改正问题行为比认识问题行为困难得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察与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和后果;其次要运用多种知识,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然后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此外,由于从根本上改正问题行为并非一时之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问题行为还会出现反复。因此,教师要有相当的耐心。

3.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

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仅仅是从消极方面着眼的,实际上这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这不仅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理想目标,而且也是巩固矫正的效果,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完整的行为矫正包括认识、改正和塑造三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认识并改正课堂问题行为,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应遵循特定的原则。

1.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

奖励和惩罚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最常用的方法,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首先想到利用惩罚手段,把惩罚作为最易使用的优选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实践证明,奖励的矫正作用远远大于惩罚,多奖少惩对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动辄惩罚反而会对错误行为起强化作用,无意中助长了问题行为,而且还会导致学生为逃避惩罚而产生新的问题行为。而且过度惩罚,会使学生变得粗暴和具有破坏性,产生对抗性更严重的问题行为。因此,在矫正过程中应以奖励为主。

2.坚持一致性原则

课堂行为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因此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就不能仅仅只考虑课堂内部因素,还要同家庭因素、大众媒体因素等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协调有关人员,按统一目标行动,保持一致性,以避免各自为战、互相抵消矫正效果的不利倾向。

3.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本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且要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要求在矫正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心理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从而真正转变问题行为。尤其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行为,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把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步骤

1.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和潜在的问题行为

这是是矫正的第一步,如果教师根本未能察知问题行为,就没有矫正的必要。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分析,敏锐地发现问题行为。

2.运用有效的方法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教师发现了问题行为,就要立即运用有效的方法,如访问、谈话、测验等深入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准确了解这些原因是合理矫正的基础。通过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3.制定矫正目标,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和方法

教师要在诊断的基础上制定矫正目标,并确立为达到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有效的矫正措施和方法。

4.改正问题行为

目标和方法确定之后,就要改正问题行为。由于学生的行为是各种强化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在改正过程中既要排除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又要选择适当的新的强化物和强化方式,给予积极强化。

5.及时评定

对问题行为改正的成效应及时加以评定,如发现效果不良,应进行检查,看觉察有无缺失、诊断是否正确、目标是否合理、改正过程是否得当,直到完全消解问题行为为止。

6.追踪强化

第9篇:学生惩罚奖励措施范文

今天进班里上课,看到教室最后的墙上多了一个摄像头。原来是教育局给所有学校统一安装的。这个摄像头不仅可以把教室里老师与所有同学的动作录的清清楚楚,还可以把每个人说的话也录下来。这下班里突然安静了,原来爱调皮捣蛋的学生收敛了很多。可是课堂上的气氛再也不像原来那样活跃了,大家都安安静静的坐着,一言不发。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到底应该不应该。

在我看来,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有利有弊。安装摄像头可以杜绝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谩骂或体罚。现在的课堂,有些老师会在语言上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更严重的甚至会对学生进行体罚。安装了摄像头,会使老师时刻进行自我监督,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摄像头也会使爱调皮捣蛋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有所收敛。但是,安装摄像头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室里安装了摄像头,会给老师与学生一种被人监视的感觉。这种感觉会给大家带来无形中的压力。有时候会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不利于学生成绩的进步。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其他的措施来代替在班里安装摄像头。首先,老师与学生们应该严格要求自身在教室里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其次,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挑选出几个学生来建立监督小组,监督老师是否对学生有语言攻击以及体罚。最后,学生们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监督。建立加减分机制。课堂纪律表现良好,奖励相应的分数;课堂纪律表现较差或违反课堂纪律,扣除相应的分数。每周对学生们的分数进行汇总排名,排名靠前的学生进行奖励,排名靠后的学生进行惩罚,比如惩罚值日,抄写课文等。

教室里的各项纪律与制度应靠大家自觉去遵守,而不是靠安装摄像头去约束。希望班里的摄像头可以早日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