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
数字化博物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及其在博物馆工作应用的领域中不断拓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理解数字化博物馆的不同意义,数字化博物馆应当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即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博物馆。所谓博物馆的数字化,主要是指文博单位将现代信息技术引用到博物馆的收藏、保管和研究、陈列等工作中。信息技术引入到博物馆,不仅积极地推动了博物馆的工作,同时博物馆既有的工作模式也因之而有所改变、有所发展。而数字化的博物馆是指以文物所负载和蕴含的历史、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为收藏、展示的主体,借助网络或其他信息传播途径对观众进行传播、和推广、宣传的一个不具实体意义的博物馆。
具体而言,博物馆的数字化,主要是指应用于传统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化系统工程,包括博物馆信息网络的基础构建,针对博物馆不同工作领域开发和各类应用程序、导览系统,以及陈列展示中所使用的各类信息化展示设施、设备,等;数字化的博物馆,是将历史、文化等各类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传播和展示,因其是不具实体意义上的博物馆,所以以其载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
实体博物馆的信息是依附于藏品存在的。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博物馆十分重视文物安全,经常强调“保护为主”的原则,以求最大限度保持藏品原状,尽可能减少藏品的自然、人为损坏,实现长久保存,避免藏品的“重藏轻用”倾向。此外,在藏品的征集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记录,如馆藏文物的入库凭证、编目卡、文物总帐、分类帐、图像资料、鉴定资料、相关论著、调用记录等。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学术、管理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过去,这些繁琐的信息保管工作完全是手工整理,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和对资料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藏品的充分利用。数字化博物馆则在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可以用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在数字载体上,借助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途径,来弥补文物实体因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经常更换或展出的不足。由于建立了数字档案,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藏品本身,大大降低了损坏的成本,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不仅如此,数字化技术可以节省印制各种表格、卡片、登记表、帐册的费用,将工作人员从繁琐重复的资料誊抄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到文物的保护、研究中去。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系统可将藏品按质地、形状、年代等条件科学地归类存放。管理者借助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功能,能迅速地查到藏品及相关资料存放的具置,在数秒钟之内就完成过去几个部门要多日才能完成的查询工作,为研究人员营造出一个开放、便利的环境,更充分地利用藏品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博物馆虽然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弥补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优势显而易见,但对博物馆来说,文化属性终究是排在第一位的。数字化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但也仅仅是有益、必要、不可缺少的补充,永远无法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博物馆的数字化过程可能会对实体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对其定位和功能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也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偏颇延误。
三、数字化博物馆与标准化
标准化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数字化博物馆的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源数据标准、分类编码标准、文物信息指标和影像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是文博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行业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藏品信息管理标准,无论是藏品的分类、定名、定级、编目、登记、统计还是著录、简述,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词汇,各博物馆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管理规定,建立各自的藏品数字信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区间文化、地域分化明显,会出现文物定名不准确、称谓不一的现象,甚至存在同一种器物各个时代称谓不同,在不同博物馆中称谓也不同的问题,使得各馆的藏品数据库标准不一、检索不便、影响力小、覆盖面小、不具备通用性和资源共享性,重复建设严重。所以,解决藏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问题理应成为藏品数字化中最重要的环节。
我国的藏品管理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制定、推行工作显得较缓,现有标准不能按要求完全配套。根据当前形势,各地应该对已有的国家标准(如《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严格执行,对一些通用的国家标准(如日期表述方法、行政区划、中国各民族名称、论著出版形式类别等)直接采用;而对于具有本行业特点、没有既定标准可用的(如藏品级别、质地、分类等),则应结合行业特点和习惯来确定。藏品名称、纹饰、工艺、来源等信息,必须采用专业、规范的文字语言进行说明性描述;藏品的计量统计可按照藏品的保管、统计意义来规定计数原则和计量单位,尽可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由于藏品信息采集的数量大、内容复杂,各地宜将采集与录入同步进行,以保障数据录入的准确,确保各类资料信息在数据库中准确连接。至于藏品分类、定名、计件等还存有分歧的内容,函需各地文博同仁共同研究,编制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标准,避免“因馆而异、因物而异”,并逐步形成标准化体系。
当然,要制定一套能涵盖所有博物馆藏品的定名标准,把全国各个博物馆的藏品定名统一起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有这样一套标准,要对我国数以千万计的藏品加以整理、规范定名,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此外,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藏品数据库,藏品的分类就必须科学、实用、简明、清晰,能涵盖全国所有博物馆的藏品,但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藏品分类标准,同样是一项耗时耗资的庞大工程。各地博物馆应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四、数字化博物馆与网站
当前,我国故宫博物院等少数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从总体上来说,建设还有些不完善。特别是信息标准化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致使各博物馆网站间不能直接链接,更无法进行信息的共享,阻碍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最简便易行、可操作性最强、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从网站建设入手了。博物馆网站虽然只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却也是博物馆的窗口。如果网站无法向观众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无法做到令观众满意,可能使观众对博物馆产生不好的印象。据统计,大众对网站的第一印象源于页面,所以一个好的页面设计不但能吸引眼球,增加网站的浏览量,还能提高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是实现令观众满意的重要条件,因此,网页的页面设计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依照“在有限版面内尽可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原则,根据网站内容来合理安排信息的分布。在具体设计时,不同的设计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和习惯,但无论何种设计都要首先考虑到网页的色彩与层次。所谓色彩不仅仅是指网页的整体色调,更包含字体大小、排版比例、尺寸、字间距、行间距、留白等方方面面。一些博物馆的网站为了营造庄重肃穆之感,往往以黑色系作为网页的主色调,结果造成观众视觉上的压抑和疲劳。其实要烘托庄重感不必使用容易造成压抑感的色系。采用暗灰系色调,在把握整体基调的同时巧妙地进行色彩组合的搭配,同样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设计需考虑的另一大要素是页面的层次。所谓层次是指观众在浏览时接受到信息的先后顺序。一些博物馆的网站为了使观众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往往在网页上加载一些新窗口,结果却引起了观众的反感。事实上,如果利用错落的字体粗细变化,形成退后和拉进的错觉,照样可以使观众率先发现更新的信息。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模式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074-03
利用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对已录入的藏品信息进行审核是提高藏品信息准确性的必要手段。审核人员主要是通过使用审核功能,发现和修正录入到数据库的错误信息。目前常见的审核方式有人工审核和计算机审核。前者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工审阅、手动修改为主要手段的审核方式;后者则是一种以计算机程序为审查主体,审核员为修改主体,以程序比对、以手动纠错为手段的审核方式。在国内,对藏品信息审核方式的认识同藏品信息采集软件的认识紧密相连。
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开始探讨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的审核方式。祝敬国先生最早提出了利用藏品信息采集软件相关程序进行“三重校验”。三重校验的应用开创了由登录员利用藏品信息采集软件进行自审的人工审核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提高和各博物馆对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愈加重视,有关藏品信息审核方式的研究成果也大为增加。陈红京先生在设计《人文类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时提出了“审核库顺序修改功能”,将录入与审核工作进行分工,提出由熟悉藏品信息的专家逐条核对并修改的人工审核方式。同时该系统设计了自动查询重复数据的计算机审核程序,探索开发专门的计算机程序辅助人工审核方式的新模式。同样采用分工进行数据审核的还有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首次采用计算机比对程序进行审核。比对程序可以较为精确地查出并标识出现频率最高的人为错误,然后提交给审核员判断并修正相应的错误,还通过对审核员工作量进行统计来考核审核效率,这样大大提高了审核效率。
从上可知,在利用藏品信息采集软件对藏品数据进行审核的实践中,从总的趋势来看,审核工作从人工审核方式向计算机审核方式发展,计算机审核越来越受到青睐。但是,目前采集软件审核方式的整理与研究却相对滞后,这对继续改进审核方式、提高藏品信息准确性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笔者主要就人工审核与计算机审核两种审核方式的类型、特点和设计原则进行阐述,探讨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应采取的审核策略。
一
早期为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所设计的审核方式以人工审核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审核方式产生并不断发展。博物馆藏品数据审核方式根据审核主体――审核员参与程度不同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人工审核型。这一类型顾名思义,即以人工查错为主。根据操作权限不同可细分为两类:一种登录员同时拥有录入和修改权限,既录入又审核藏品数据,包括对错误数据的修改。以上海博物馆采用的《藏品管理检索系统》为例,该系统为登录员设置了入库登录和定期核对等权限,使登录员集登录和审核于一身,由登录员审查并修改自己录入的数据。第二种,审核员仅有查看藏品数据的权限,发现错误即将错误数据退回给登录员修改。以苏州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为例,录入员录人数据后将其提交给审核员进行人工审核。如果经过审核没有错误,审核员确认通过,数据进入数据库成为可利用的藏品信息;如果发现有错,审核员立即将任务退回给录入员进行修改,录入员找到错误数据并修正后再次提交审核。
第二,过渡型。这一类型是人工审核向计算机审核方式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开始利用专门设计的审核程序查错,审核员可查看所有数据,又修改藏品数据。复旦大学的陈红京先生主持开发的《人文类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系列软件提出审核库顺序修改功能,给审核员分配文物编辑权限,使之核对审核库中每一条藏品数据时并通过文物编辑按钮即时修改错误数据。该系统还在审核库转使用库功能中设计了自动程序配合人工审核方式使用,拒绝总登记号重复的藏品信息转入使用库。一旦两条以上藏品数据重复,则其不能被拷入使用库中检索使用,而是由审核员再次审查修改错误信息。《人文类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开创了计算机审核程序辅助人工审核方式的先河。
第三,计算机比对审核型。计算机自动比对藏品数据,发现错误,自动提交错误数据并标识错误之处,提示审核员修改。《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根据登录员录人、审核员审核修改藏品数据的理念专门设置了比对的计算机审核方式。该软件为审核员设置了校对权限,可以修改经比对后不完全一致的藏品数据。系统自动对两名登录员分别录入和提交的相同底账数据逐条进行比对,并将不一致的地方用红色标识出来,由审核员根据总账进行审核修改。
由此可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藏品信息采集工作中的深入应用,数据审核逐渐向计算机自动审核方式过渡,其间审核工作的细化分工和专业化趋势的加强为计算机审核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人员和物质条件。而通过吸取人工审核方式的实践经验,编写自动、比对等程序,利用计算机程序提高数据审核效率的趋势也愈加明朗。
二
与早期的人工审核方式相比,现在逐渐兴起的计算机自动审核方式通过专门化、针对性和考核等设计,提高了审核速度和效率。
与人工审核方式相比,计算机审核更加注重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设计审核流程和操作方法。博物馆藏品登录工作流程依次为录入、查错和修正三个项目。早期,系统笼统地设计登录流程,登录员独立完成所有项目。在实践中,博物馆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三者的差异及此种登录方法的弊端,对其进行分工。陈红京先生将其分为录入和审核两个流程,并提出数据审核“要请专家进行校对”。《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所设计的审核模式则将分工进行得更加细致,查错由比对程序自动处理,审核员仅负责对错误数据的修正。分工细化,使得审核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尤其是计算机程序参与审核工作后,审核员的工作更加简单化、快捷化和精确化。以比对程序为例,该程序针对录入过程中录入员常见的人为错误,如错别字(错误数字、字母)、标点错误等而设计,启动比对命令后在数十秒内就可将上述错误标识出来由审核员判断两条数据孰对孰错,并纠正和选择正确的藏品数据予以保存,这极大地提高了审核的速度和效率。
另外,早期的人工审核没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对审核工作进行评价,计算机审核则专门设计了对审核员工作量等工作情况的统计功能,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评价审核员的工作。《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设置了对录入员差错率和审核员工作量进行统计的功能,系统自动记录和统计经
由比对发现的错误数据量及经审核员修改和通过的数据量。对录入的错误数据及审核员工作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于担任登录员的录入员和审核员来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通过统计一目了然,为评价登录员工作和制定奖惩措施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依据,激励着相关人员提高登录效率。
从上可知,计算机审核方式的发展促进了藏品信息数据审核工作速度与效率的提高,并逐渐成为博物馆工作者较为青睐的馆藏信息审核方式。
三
尽管计算机审核方式颇具优势,但目前还不算很成熟,有一些技术问题无法克服,导致其审核结果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查准率。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机审核方式一般是针对某一种错误的查询,它对错误类型有着极其严苛的限制条件。其一,以程序为例。目前所见的程序一般是针对总登记号重复即错误的前提设置的,其他重复性错误则不在其审查范围之内。其二,比对程序是基于两个人录入同样信息,如果录入的信息出现不一致处即为错误的前提编制的;如果两个人犯同样的错误,则系统无法识别这种错误。其三,从上面两种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的计算机审核方式主要审核对象是以文本为主的字符型数据,对于选择性指标项中出现的错误则无法识别。这极大地限制了计算机审核方式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第二,人才是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工作中审核阶段最重要的条件。从上述对审核员素质的要求可看出,审核员应是熟悉藏品知识的鉴定人才,并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才。而从目前对各个博物馆人才结构统计资料来看,博物馆中从事藏品审核工作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掌握藏品鉴定或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才非常少。这极大地影响了藏品信息审核工作的正常开展。
因此,促进藏品信息审核工作的开展,必须针对上述问题对现有的审核模式进行改进。
四
针对计算机审核方式目前存在上述问题,今后博物馆工作者在设计审核方式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针对目前的计算机审核方式存在差错种类单一、查错率仍未达到令人完全满意的状况。博物馆工作者在参与设计藏品信息采集系统的审核功能应从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分析目前藏品信息采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错误类型,针对每一种错误设计相应的审核程序。例如,针对常见的错别字,则可设计相应的错别字检查程序,自动检查这类错误,这样可避免漏检比对程序中程序无法识别由于两个录入员犯相同错误这样的情况。
第二,设计审核时一定要保证尽可能查询到所有错误类型的藏品信息。而目前单一的计算机审核或人工审核都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查错率,因而保留人工审核方式很有必要。考虑到这一点,人工审核界面应朝着易于查看、修改信息操作简单的方向进行设计,从而减少审核员因工作疲劳而造成错检、漏检及修改错误等不利情况。例如,考虑到审核员的需要,可以将一批藏品信息中的某一项以列表的形式按照一定顺序显示出来,由审核员核对并修正相应指标内容,以此保证最大限度地查询和修正所有错误信息。
第三,审核方式的专业性体现在审核员的专业性上。博物馆的专业性一方面体现在藏品上,在审阅录入藏品数据同时也执行审核藏品信息的审核员必须是熟悉本馆藏品及精通藏品学科知识的专业人员。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迅速发现和定位错误数据,了解如何修正错误。因此,博物馆一方面,应注重对藏品专业人员的录用和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审核工作是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的,所以审核员必须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方法。
目前,国内博物馆藏品数据库的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为提高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准确性,完善计算机登录工作中的审核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但应指出,保证绝对不出错的审核方式是没有的。对藏品数据进行审核只是事后的补救措施,为保证所登录藏品数据的准确性首先要从提高录入员录入数据的准确率出发。因此,博物馆工作者应在开发博物馆藏品采集软件时优先考虑为登录员提供便利,设计出高效登录、简易操作和便于人机对话的录入方式,同时提高登录员操作技能。通过登录员录入正确而规范的藏品数据,来保障藏品数据库里藏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参考文献]
[1]祝敬国,藏品管理的电脑检索系统[J],中国博物馆,1985,(3)
[2]陈红京,吴勤曼,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规范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
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各项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博物馆的业务水平,因此高效的藏品管理对于博物馆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在博物馆管理方面也促成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藏品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以及藏品信息的资源共享。在现阶段,对博物馆藏品进行高效快捷的信息化管理,符合时展的需求,受到了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
一、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这是现阶段所有博物馆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业务工作内容。目前我国博物馆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流程,即从征集物品到鉴定、登记、编目、人库、保管、使用、核对、注销、统计、建档、检查以及清点等工作的有序进行,然而在这些过程中,需要填写接受清单、入馆凭证以及藏品档案卡等,大部分都是通过手工操作完成,工作量大,重复性强,阻碍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利用计算机系统软件管理藏品信息,藏品信息在需要利用的时候,计算机能够提供快速、方便、准确的数据。计算机能够储存大量信息,满足了“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阅方便”的博物馆藏品管理要求,实现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藏品管理的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过程,就是把藏品精准、完整的信息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将这些信息输入计算机中,而计算机藏品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计算机对储存的藏品信息进行检索、查询、分析、统计、汇总以及指标等加工处理,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于藏品信息的需求。
二、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措施
(一)建设博物馆藏品数据库
建立藏品数据库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所在,改变了传统的藏品卡片式管理模式,使藏品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大大提高。博物馆应该遵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制定统一的采集、处理、存储、输、服务等标准,提高藏品信息的兼容性及共享性,建立一个有序、规范、标准的藏品信息数据库。由于博物馆的性质不同,藏品特点也有区别,因此,藏品数据库的设计要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博物馆要建立符合自己馆藏的藏品数据库,在项目名称、功能表述等方面都应反映藏品的独特属性,实施多种方式的库物信息检索,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博物馆工作者要加强藏品录人数据库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的藏品管理。
(二)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办公效率,使各部门工作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它可以提高博物馆管理人员处理日常事务的效率,高效地协助博物馆完成各项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公网和建设中的国家政务专网,建立连接中央、省级文物行政部门、重要文博单位和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的信息网络,实现博物馆办公系统的“无纸化”和“移动办公”的工作模式,更好地实现藏品信息共享,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三)建立博物馆网站
建立博物馆网站是实现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博物馆综合科学管理水平,展示博物馆的风采。就博物馆网站来说,每个博物馆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馆情去运作,网站要反映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教育、研究等多个方面内容,工作人员要把网站当成无围墙的博物馆展示门面去经营和管理,使其馆内的所有资源都应得到立体全面的展示,发挥博物馆信息网络资讯作用。另外,博物馆应特别考虑网站与观众的互动流,力争在每个展示环节上能够设计参与项目,就像网络游戏那样让观众逐步得到体验,广泛调动观众的操作热情,诱导和调动观众前来博物馆亲身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安全防护
藏品信息安全问题对博物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一些藏品信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我们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去杜绝病毒与黑客的破坏。在硬件方面,安装防火墙并且实时更新防火墙来防范可能的入侵,网络服务器尽可能不要存放机密档案;在软件方面,在博物馆每台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杜绝病毒的破坏,当然也需要博物馆系统管理员具有相关知识,能时常留意网络安全的发展动态来预防病毒与黑客的破坏。此外,工作人员要做好各项资料信息的备份工作,对于所有数据,提供光盘备份和恢复机制;对于系统数据,应对重要数据服务器进行一次完全的系统的灾难备份;对于成果数据,进行一次脱机硬盘的完全备份。
(五)提高管理员素质
博物馆要对藏品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领域,例如文物、考库、计算机,所以在引进外界高端技术人才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管理员的培训工作,进而实现信息化管理。随着现阶段博物馆信息化进程加快,专业人才是博物馆发展所需,因此,博物馆应当积极采取对策,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理论培训,使其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对每一个工作人员给予信息时代新思想引导,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精神;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藏品信息库的更新维护,实现藏品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博物馆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藏品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建设藏品数据库,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博物馆网站,加强安全防护,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逐步实现藏品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满足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需求,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中一.论博物馆纪念馆藏品信息化管理[J].上海文博论丛,2012,(02).
关键词 数字化 高科技手段 运用
一
博物馆的主角是数以千万计的文物藏品,传统的文物藏品保管大多是通过手写登记完成,包括藏品的总帐、明细帐等重要的藏品信息,不便于查询。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字化越来越被现在的博物馆所运用,为了准确、全面、完整地记录文物保护信息,动态掌握每一件文物的保存和受损状况,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保障文物安全,实现资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博物馆界就开始了对藏品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把博物馆的实物变成能被计算机存储、识别和传播的一组数字,建立了一些用于馆内研究、管理的数据库和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互联网站。
2001年以后,随着“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文物调查项目”)试点工作启动并逐步向全国推广,藏品数字化建设大大步伐加快,为开展统一的数字资源建设,国家文物局制订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等单位开展了文物元数据、电子身份标识、馆藏文物信息著录、文物影像信息采集、藏品数据存储及交换等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并取得成果
至“十五”末期,共完成山西、辽宁、河南、甘肃四省1546854件(其中珍贵文物380233件)馆藏文物基础信息数据采集,记录数据457822条,拍摄图片728019张,建立了信息量达3.5TB的数据库。该项目现已推广到11个省份,预计“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国馆藏文物基础信息数据采集。
2009年宜昌博物馆通过文物信息采集的工作,共完成了一级71件套,二级71件套,三级460件套的文物信息的采集,为今后的文物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我馆正在进行其他馆藏文物的信息录入工作,争取在新馆建设前实现所有文物的信息化管理。
二
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随着免费开放后,如何满足人们在博物馆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对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在博物馆陈列中,长期沿用的实物加说明牌式的展示手段,难以充分地诠释展品。陈旧的展览模式难于吸引观众,长此下去,博物馆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和宣传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使观众更主动、更深刻、更全面了解博物馆的各种信息,满足观众的参与愿望。多媒体技术毅然成为现在博物馆进行展陈辅助手段的首选,它能更好地表现和诠释展品,实现观众与展品的互动。
近年来,博物馆在科学教育及科学普及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陈列展示中摆脱了原来以展板为主的说教式的展示形式,大量采用可操作模型、游戏、触摸屏等动手参与项目,使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博物馆教育的导向逐渐由传统的“说教”转到“寓教于乐”。
2011年11月14,笔者在成都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特别是金沙遗址博物馆改变以往观念的展陈方式,值得我们学习,由于展览并非仅仅针对领导或专家,而更多的是针对最普通的观众,因此在展览大环境的整体气氛塑造上,尽量为观众营造出休闲、娱乐的轻松氛围,他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科学、通俗、生动、活泼的方式,从古蜀金沙王国的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示金沙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展览在大人、孩子都喜欢的环境中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生动活泼的多边形版面和大量的实物、图片资料以及复原模型加以阐释,再配上丰富多彩的、结合金沙文化开发的智力游戏和三维动画等,特别是在吸引孩子方面做足了功夫,许多展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喜好,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如在多媒体展示、4D电影院等都充分考虑了孩子的需求,使金沙遗址博物馆变得生动起来,特别是遗址馆,观众在这里可以感受古蜀国祭祀活动的频繁和宏大气派,还可以近距离实地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远离了博物馆原有的严肃古板、曲高和寡、门庭冷清的现象。
如“远古家园”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成都平原远古先民的生存状态,在对其居住区建筑内容进行诠释时,采用投影、猜想模型、电子书、遗址局部复原等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帮助观众理解展示内容。
由此可见,数字化高科技的运用在展览陈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
数字化不仅在藏品的管理、陈列展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如今的考古发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高科技手段经常被考古工作人员所用,比如GIS、遥感等技术。
2009年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强调科学发掘,强调多学科合作,强调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强调现场保护和遗址保护。通过高科技扫描,充分运用现代测绘技术,采用国家地理坐标进行控制测量和细部测量;建立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并将考古工作中取得信息和数据加载其中,最终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考古地理信息系统考古调查,比如湖南长沙铜官窑的发掘就充分利用了高科技的手段。还可以通过GIS,人们可以将考古遗址的位置和范围通过空间数据(如一系列点的坐标)设定,考古遗址内的遗迹、现象乃至每一件器物,都可以用准确的空间数据来表明位置。这有助于考古学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遗址中各种遗迹和器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模拟和重建当时的某些历史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方便地进行多重空间分析。理论上说,在考古研究中,还可运用GIS技术建立局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考古信息系统。比如,通过建立一个流域内不同时期考古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表示遗址范围内的各种遗迹,并将其分为点、线、面3种类型。“点”可以确定遗址和遗址中遗物的位置,较大区域的空间分析中可以将遗址抽象为点;“线”具有一定的长度和走向,表示古代的城墙、道路、河流等相互间或与遗址、遗迹之间的联系;“面”确定遗址范围和形状,表示遗址的范围或各种面状的遗迹。
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测量,航空摄影勘察和卫片、航片分析等。其中以航空摄影勘察,航片、卫片考古学分析为主,文献研究、考古调查发掘及地球物理勘探为辅。遥感考古技术通过在空中对地面进行俯视,可以全方位地对一个地区地貌的情况进行摄像,不会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大节省了考古调查的成本。有人做过统计,在相同范围内,用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的方法,在效率上要比传统的踏查方法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遥感考古对古代遗迹的破坏相对于传统考古要小得多。利用遥感图像,可以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了解遗址和古代墓葬的构造,尽可能地减少破坏。
今天,许多单位都开始利用遥感和航空手段对地面进行考古观测。洛阳汉魏故城、洛南隋唐城、邙山古墓群、偃师商城、二里头遗址等古代遗址和墓葬;内蒙古东部地区古代大型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山城、辽上京、中京、庆州、祖州、祖陵、庆陵、金界壕边堡、元上都、应昌路故城等遗址;还有黑龙江七星河流域、内蒙古西部地区、陕西关中地区、陕北、新疆、四川成都平原等地等考古工作都是通过遥感和航空手段完成的。
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数字化的应用在我馆还未得到充分的应用,但随着新馆建设逐步启动,数字化的应用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新馆对功能设施和科技含量要求较高,比如防火防盗、中央控制室、空调系统、计算机中心、同声传译系统等相关的设施,文物展厅、非物质文化展厅、非物质文化演示厅布展也将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在服务功能上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而且在手段的运用上更追求现代化和高科技信息技术,使展品展示立体化,增强展品与观众互动的效果,大副提高宜昌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水平,实现宜昌博物馆新馆的社会功效及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
关键词: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文博
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早在2003年,我国博物馆学会就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博物馆信息化事业蓬勃发展,且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完善。目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内涵涉及多个层次:①技术的信息化,主要是指包含自动控制在内的相关信息技术;②信息化的数据处理,即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博物馆中的藏品数据、影像数据、图书数据及管理数据等众多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和共享;③管理及办公过程的信息化,在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功能相对完善且强大的信息管理体系,实现管理及日常办公的信息化建设;④馆内藏品、陈列、研究与管理的一体化信息建设;⑤博物馆信息化的外向扩展与延伸,就是通过馆内的局域网及外部互谅王的网络优势,实现馆内外实体信息的有效互换。
总之,随着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但结合实践来看,博物馆应如何有效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实现博物馆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要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简单梳理。
二、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不可否认,信息化技术在博物馆运营环境的应用,对我国博物馆的内部管理及一体化建设发挥了较为突出的推动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神奇的倍增性、高度的创新性、广泛的渗透性以及普遍的带动性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扩展出更为巨大的能力与空间。
博物馆建设应当以此为契机,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馆藏文物及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期在扩展社会服务内涵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使博物馆可以在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及更深的成都上来满足不同公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在对我国先进文化及其发展历程进行有效展示与传播的基础上,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推动社会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
三、信息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途径与策略
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博物馆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建设的有效融合,首先应当从各种基础性的平台及系统建设着手,在完成博物馆信息网络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馆藏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图书资料及陈列展示的信息化建设,在对安全保卫监控系统进行完善的同时,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1.完善基础性的平台及系统建设
这里所谓的基础性平台及系统建设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博物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和馆藏数据库建设。
(1)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而言,网络平台的建设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管是网站建设、藏品数据库建设还是其他的信息化建设国内工作,都需要一个相对安全且稳定的网络平台。与一般的网络平台相同,博物馆信息化网络平台同样需要从硬件网络和软件网络两个方面进行搭建。
从硬件网络平台的建设方面来看,需要结合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对网络运行速度、网络安全及网络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在对网络环境秩序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对网络流量进行有的放矢地分配,并对数据服务器与网络安全设备进行合理选择;
而从软件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来看,则需要结合我国文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范与准则,构建出一个利于专业工作组织开展且与博物馆运营和管理特点相适应的软件系统。
(2)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即人们所说的OA系统,是以网络化的协同办公来满足博物馆中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处理日常事务的各种需求,为其提供公文发送、日程安排、议题讨论、邮件服务、决策支持以及管理监督等功。在进行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实用、易用和耗用的基本原则,以便于切实对博物馆的运营和管理工作进行完善、规范,并实现对办公审批流程的有效简化。
(3)馆藏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则是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数字化的拍摄、3D模型的虚拟制作或者是三维的扫描技术等,将蕴含在藏品当中的各种信息通过文字、图像及符号等不同的形式,在经过复制、描述、记录和加工之后存放于信息载体当中,不同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海量信息的组合,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数据库。
2.强化陈列展示的信息化建设
从陈列展示方面来看,博物馆可开发多媒体的导览系统,利用移动导览设备、多媒体触摸屏以及数字投影等方便、简捷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藏品的信息。如此便可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借助其直观、新鲜和现代的特性,为参观者带来具备强大冲击力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全新体验,从整体上提升展览的时代性和感染力。这对于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可谓大有裨益。
3.完善安全保卫监控系统
从安全保卫方面来看,博物馆安全与保卫工作可综合应用现代化的防护技术,以便于当盗警或者是火警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系统对相关区域的大门进行关闭,并对周边的灯光进行开启,在及时通知相关保卫人员的同时,还能够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及时且完整的记录。保证博物馆管理的安全性。
四、结论
当前,信息技术可以说是时展方向的引领者,对于推进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着相对积极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在我国文博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将对博物馆服务的方式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博物馆运营与发展也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进一步深化并完善信息化与自身运营、管理的有效融合,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推进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童茵.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研究及在文博领域中的实践[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 (1)
护工作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 K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太原文物保护的现状
在上级文物部门对太原文物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太原的文物工作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物保护单位的整体状况、环境治理和管理体制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不过,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大家普遍认为,保护周围文化遗存就是在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二、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培训、学习和深造,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2、工作环境不够完善
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
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
4、经费短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失去管理。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的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
5、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
三、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四、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加强使命感,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更大的热情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认真落实文物工作“四纳入”的要求
(1)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制订社会发展计划时,把文物保护列为当地政府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管是编制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订年度工作计划,都体现了对文物管理、保护、维修等工作内容,并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执行,认真实施。
(2)把文物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都把文物保护列为重要项目。如规划部门制订了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在制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划部门应划定重点保护范围。
(3)把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为文物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将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定额下拨文物部门的财政经费,并在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单位以集资的方式修理受损文物。
6、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博物馆、纪念馆建设;文博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6-3769-02
1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早在2003年,我国博物馆、纪念馆学会就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对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事业蓬勃发展,且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完善。目前,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建设内涵涉及多个层次:
1)技术的信息化,主要是指包含自动控制在内的相关信息技术;
2)信息化的数据处理,即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博物馆、纪念馆中的藏品数据、影像数据、图书数据及管理数据等众多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和共享;
3)管理及办公过程的信息化,在对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功能相对完善且强大的信息管理体系,实现管理及日常办公的信息化建设;
4)馆内藏品、陈列、研究与管理的一体化信息建设;
5)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的外向扩展与延伸,就是通过馆内的局域网及外部互谅王的网络优势,实现馆内外实体信息的有效互换。
总之,随着我国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但结合实践来看,博物馆、纪念馆应如何有效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实现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要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对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简单梳理。
2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不可否认,信息化技术在博物馆、纪念馆运营环境的应用,对我国博物馆、纪念馆的内部管理及一体化建设发挥了较为突出的推动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神奇的倍增性、高度的创新性、广泛的渗透性以及普遍的带动性为我国博物馆、纪念馆事业的发展扩展出更为巨大的能力与空间。
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应当以此为契机,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馆藏文物及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期在扩展社会服务内涵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效益,使博物馆、纪念馆可以在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及更深的成都上来满足不同公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在对我国先进文化及其发展历程进行有效展示与传播的基础上,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推动社会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
当个然,要实现以上发展目标,推进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落实,我们还必须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博物馆、纪念馆运营及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3信息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途径与策略
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纪念馆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博物馆、纪念馆建设的有效融合,首先应当从各种基础性的平台及系统建设着手,在完成博物馆、纪念馆信息网络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馆藏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图书资料及陈列展示的信息化建设,在对安全保卫监控系统进行完善的同时,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3.1完善基础性的平台及系统建设
这里所谓的基础性平台及系统建设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博物馆、纪念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和馆藏数据库建设。
1)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对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建设工作而言,网络平台的建设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管是网站建设、藏品数据库建设还是其他的信息化建设国内工作,都需要一个相对安全且稳定的网络平台。与一般的网络平台相同,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网络平台同样需要从硬件网络和软件网络两个方面进行搭建。
从硬件网络平台的建设方面来看,需要结合博物馆、纪念馆的具体情况,对网络运行速度、网络安全及网络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在对网络环境秩序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对网络流量进行有的放矢地分配,并对数据服务器与网络安全设备进行合理选择;
而从软件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来看,则需要结合我国文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范与准则,构建出一个利于专业工作组织开展且与博物馆、纪念馆运营和管理特点相适应的软件系统。
2)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办公自动化系统即人们所说的OA系统,是以网络化的协同办公来满足博物馆、纪念馆中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处理日常事务的各种需求,为其提供公文发送、日程安排、议题讨论、邮件服务、决策支持以及管理监督等功。在进行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实用、易用和耗用的基本原则,以便于切实对博物馆、纪念馆的运营和管理工作进行完善、规范,并实现对办公审批流程的有效简化。
3)馆藏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则是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数字化的拍摄、3D模型的虚拟制作或者是三维的扫描技术等,将蕴含在藏品当中的各种信息通过文字、图像及符号等不同的形式,在经过复制、描述、记录和加工之后存放于信息载体当中,不同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海量信息的组合,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数据库。
3.2强化图书资料及陈列展示的信息化建设
1)图书资料方面
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建设将打破传统借阅方式在时空上的限制,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博物馆、纪念馆中的图书的采购、编目、检索及流通进行有效管理,在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图书在管理上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同时,还能够为从事文物研究的人员提供一个知识量丰富、接收途径便捷的学习和科研平台。届时,图书资料使用者只要申请一个登陆帐号,便可足不出户地享受到兼具检索快捷和借阅便利特性的电子图书远程借阅服务。这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和深度的利用与整合,同时也能够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
2)陈列展示方面
从陈列展示方面来看,博物馆、纪念馆可开发多媒体的导览系统,利用移动导览设备、多媒体触摸屏以及数字投影等方便、简捷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藏品的信息。如此便可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借助其直观、新鲜和现代的特性,为参观者带来具备强大冲击力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全新体验,从整体上提升展览的时代性和感染力。这对于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可谓大有裨益。
3.3完善安全保卫监控系统
从安全保卫方面来看,博物馆、纪念馆安全与保卫工作可综合应用现代化的防护技术,以便于当盗警或者是火警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系统对相关区域的大门进行关闭,并对周边的灯光进行开启,在及时通知相关保卫人员的同时,还能够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及时且完整的记录。保证博物馆、纪念馆管理的安全性。
4结论
当前,信息技术可以说是时展方向的引领者,对于推进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着相对积极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在我国文博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将对博物馆、纪念馆服务的方式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博物馆、纪念馆运营与发展也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进一步深化并完善信息化与自身运营、管理的有效融合,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狄辉,靳亚男,彭黎明.物联网发展趋势与文博信息化需求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3).
[2]童茵.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研究及在文博领域中的实践[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 (1).
关键词:新安县;博物馆;免费开放
Abstract: the museum is open free of charg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society,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to benefit the livelihood of both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Museum Heritage,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lay the role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base.
Keywords: Xin'an County Museum; free of charge;
中图分类号:G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2008年由、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新安县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时代背景下,2009年免费对外开放。
基本情况
新安县位于河南西北部伏牛山脉北麓,洛阳市西部,北临黄河,与河南省济源市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县及洛阳市毗连。全县共有 11个乡镇,50万人口。
新安县博物馆是新安唯一一座综合性博物馆,目前藏品包括陶瓷、青铜、铁器、玉石等多个门类。 2007年开馆,实行免费开放以前的观众每年在3万人左右。2009年实行免费开放后,每年开放310余天,观众数量也在逐年上涨。2009年观众达6万余人,2010年观众达到8万余人次,2011年和2012年观众量达到12万。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也是一项深入民心的文化惠民政策。
二、应对免费开放的举措
为了推动免费开放工作的全面开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我们着力做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在报刊、电视、网络(新安县博物馆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广为宣传,吸引更多的团体和个人来参观。
(二)扩大参观项目。开放了六个展厅,主要有新安城市规划展、魅力新安成就展、“文明的新安”历史陈列展、廉政教育展、书画展厅。对廉政教育展和书画展内容定期进行更换,并在重大节日举办大型宣传活动。
(三)认真组织安排。以我馆的实际接待能力,每周开放六天,每日接待观众人数控制在4000人以内,每日开放时间上午8:00-11:30点,下午2:00-5:00。
(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展览水平。2009年争取资金,对博物馆馆进行科技提升,增加了语音导览机、多媒体室、触摸屏导览等设备。2010年争取资金,对博物馆技防工程进行了提升,更换红外摄像头,并且增加监控点,减少盲区。2011年争取资金,对55件金属类文物进行修复,使这批珍贵的文物重新展露其历史原貌,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发挥了社会效益。
(五)努力提升临展水平。县级博物馆藏品数量有限,陈展方式单一,很难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参观需求,为此,我馆只能在引进各类临时展览上下功夫。自2009年免费开放以来,每年举办各类临时展览都在十个左右,吸引观众频繁来馆参观,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六)不断总结提高。如何做好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尚在探索中。在每周工作例会中,我们都要对此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工作人员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要领导针对存在问题的提出改进要求,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做法及经验,力争将免费开放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三、新安县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存在问题和建议
博物馆免费开放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惠民举措,但在运行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观众量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对博物馆的管理,特别是文物安全、公共设施、观众安全、参观环境也造成了巨大压力。
(一)免费开放后,游客数量急剧增加,我们博物馆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员紧张。现有的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开放的需求,宣教工作人员要负责看展,办公室人员还要负责安全保卫的工作,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白班夜班连轴转,没有节假日,长时间超范围的工作,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二)陈展方式单一。博物馆的陈展拘泥于传统的实物展,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吸引观众,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观众。如今数字化技术在城市博物馆运用非常广泛,观众在参观时可以利用数字博物馆进行互动。这种利用影像、光感、语音等技术展示的内容,使观众产生极大的兴趣,更能吸引观众下一次的参观。
(三)展陈面积不足。对于我们县级博物馆来说,展厅面积有限,加上没有多余的展柜,观众想看的展览不能满足,我们想办的展览受到条件制约,无法开办。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博物馆科研水平偏低,人员结构有待调整。目前,博物馆专业的科研人员、文物修复人员、讲解人员还很匮乏,造成博物馆的研究水平、讲解接待能力相对较低,对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免费开放造成一定影响。
(五)经费少。博物馆做为“非盈利性”的文化机构,经费有限,免费开放后日益增加的客流量使博物馆连续超负荷运作,导致博物馆的陈设、设备等出现故障,维修和护理出现脱节。还有部分观众的文明缺失,公共意识淡薄,喧哗、嬉闹,擅自触摸展品的不文明现象,使文物安保出现前所未有的挑战。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供人休息的长椅,有的游客只能坐在台阶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博物馆服务质量的下降。
根据以上情况,建议从业人员包括安保人员要增加,地方配套资金要增加,国家对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补贴经费依托物价上涨水平逐年增长。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在从业队伍的培训上要有一定的改善,省、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经常举办专业培训班,传播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达到向广大群众宣传博物馆,使大家接受博物馆的教育,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为社会建设服务。
第二,加大博物馆安防设施投入力度。文物安全是博物馆工作的命脉,免费开放后观众数量的增加,各类安全风险,安全隐患骤增。要加大对博物馆安防设施的投入,对技防、消防设施定期进行维护,逐步进行升级改造。
第三,引进专业人才。县级博物馆职工收入偏低,难以留住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博物馆的发展。加大对地方博物馆科研项目的辅助,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专业人才。
图书馆文物工作主要是对珍贵文物进行陈列、展览、保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保护意义。图书馆文物资料管理主要围绕图书馆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但是现阶段,图书馆内文物资料管理工作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强化认识,充分认识到文物资料管理工作在文物保?o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文物资料本身特点出发,深入研究图书馆文物资料管理工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主要作用。
一、图书馆文物资料管理的特点分析
1.图书馆文物资料管理的专业性
首先,图书馆文物工作的性质和图书馆其他职能存在本质差别。图书馆属于社会教育机构,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主要是搜集、整理、典藏、流通图书馆中的珍贵文献、文物、以及考古工作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从这个角度出发,图书馆的文物资料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包含了历史、政治、地理、美术和图书馆学等专业的图书合格文献资料。
2.图书馆文物资料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
图书馆中各种文物资料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文献资料,涵盖了很多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图书馆文物资料管理人员来说,除了要具备图书资料管理的基本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切实做好文物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包含了历史、地理、文化、美术、地质勘探等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3.文物资料管理具有直接的服务性
图书馆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所涉及到文物资料有着和图书馆其他文献资源基本相同的图书资料功能,也能够为读者提供基本的查询和阅读服务,利用这项功能向读者传递相应的学术信息。图书馆的文物资料除了具有图书馆图书文献服务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备自身独特的服务性功能,这些材料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和直接的信息。图书馆文物资料管理工作主要是为图书馆及博物馆中珍贵的文物服务,这些资料在记录文物发掘、整理和陈列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一些珍贵的孤品所形成的文献资料更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价值,通过陈列和展示,提供最直接的文物服务功能。
二、图书馆文物资料管理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图书馆的文物资料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系统的文物资料管理对提高图书馆业务工作、提高理论研究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图书馆来说,藏品数量少则几千件,多则几万件,和这些文物相对应的图书资料更是数量众多,这些资料在过去管理过程中,多数图书馆都是以录像、照片和文本资料进行管理和报告,但是由于数量众多,在保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褪色、发霉变质、老化、损坏和遗失等情况,而且在文物资料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许多图书馆没有指定专人保管,使用时没有履行必要的制度,造成文物资料管理混乱或引起版权纠纷等问题。图书馆在日常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的使用和利用图书资料,充分发挥图书馆图书资料的职能作用。文物资料管理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文物资料。用文物资料为文物工作提供服务是图书馆文物资料管理的根本,也是图书资料管理的本质追求。只有重视文物资料的服务性,并做好相应的文物资料服务工作,才能确保图书馆的文物工作高效开展。图书馆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多种图书资料开展工作,无论是制定文物展览计划、文物科学研究、决策还是总结工作经验教训,都需要查阅相关图书资料。
图书馆中一些图书资料本身就具备很高的文物价值,这些价值较高的图书资料本身可以作为文物展览出来,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地位与相关文物是平等的。例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艺术价值较高、科学性较强的书籍、字画和手抄稿本身就属于文物。此外,图书馆的文物资料是为相对应的文物服务的,其涵盖了图书资料、手抄稿、文献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图书资料本身就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和科学价值,这些图书资料能够对文物展示,大众教育等方面提供很好的服务作用,因此,重视图书馆文物资料管理工作对图书馆今后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文物资料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分析
1.采购和保管文物资料
现阶段,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采购资金比较紧缺,所以在藏书资源建设和采购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采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图书馆文物资料采购之前要密切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文献信息搜集、整理和加工工作。一方面要依据图书馆的文物馆藏特点进行藏书搜集,而且还要和各个图书出版商加强联系,从多个方面和途径搜集图书。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多样性的手段收集相关文献材料,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图书馆所典藏的文物资料都具有很强的典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做好管理工作对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图书馆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于新采购的文物资料应该及时编号、登记、著录和分类保存,切实做好珍贵图书资料管理和保护工作。
2.图书馆书籍借阅服务
图书馆文物资料文献和图书馆的其他文献有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借阅服务功能。文物资料管理工作部门应该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阅条件和环境,主动为读者提供相应的借阅服务。首先,建设完善的阅览室和图书资料室。为前来借阅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其次,结合图书馆的具体要求,为读者提供相应的文物资料和参考资料目录;最后,还要保证图书馆文物文献资料借阅手续正规化、简单化,积极建设完善的文物资料检索工具和数字化系统,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