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

第1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一)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现代远程教育阶段   

1994-1995年,我国开始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成了容量为40Gbps、主干传输速率达2.SGbps的高速传输网络,以100-1 OOO Mbps速率连接35个省会及中心城市的近百所高校。这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开展教育领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把互联网技术引人教育领域,为我国教育奠定了互联网的物质技术基础。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下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下作的决定》LHl,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下程,为中西部地区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配备了40.2万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覆盖中西部地区36万所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在全国38.4万所农村小学初步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在全国3.75万所农村初中基本建成计算机教室。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利用新兴信息技术解决农村偏远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的有益尝试,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偏远地区师生对优质学习资源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提升了欠发达地区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二)着力建设基础设施的宽带进校园阶段   

2012年9月召开的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下作会议确定了把“三通两平台”下程作为  “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国74%的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互联网接人、全国超过1/3的学校全面应用数字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阶段性目标。此外,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实现了跨省转学手续最短办理时间缩短到9个小时,大大提高了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效率,提升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治理水平。这个阶段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战略,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新兴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目标追求。在这个阶段,湖北省成为首批教育部批复的“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印发了《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多媒体教室比例已达74.6%,师机比已达92%,生机比达到28.9%,居全国前列。   

(三)注重应用与融合的智慧教育阶段   

第2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 一) 信息文化环境复杂多变。从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在微文化时代,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多元化、信息碎片化。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信息化时代,可想而知,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微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微文化,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查阅和学习; 另一方面大量信息的出现容易扰乱大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的出现,会诱导大学生对一些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

( 二) 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水平不高。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微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微博、微信的使用,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越来越快速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对一些东西的追求越来越急功近利,进而导致理想信念逐渐缺失。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较弱,自我意识较强,与人的沟通能力逐渐下降,实践能力不强,导致人生的阅历浅薄;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对一些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产生深刻的见解,知识面较窄等等。

( 三)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缺失。从客观的教育环境来看,在微时代的环境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并不是十分完善。例如,一些高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他们实践能力的锻炼;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以前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立足实际,所以很难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正确的教育。

( 四) 微文化带来娱乐化、功利化的信息。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网络的兴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微博、微信、微支付等等一系列微文化的兴起,为了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和搜索率,很多媒体传播的内容越来于功利化、娱乐化。而且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这种微文化有时候会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认识。

( 五)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处于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之中。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系列触碰道德底线的社会现象,例如,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食品安全问题一再被提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难免对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情绪,在这种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 一)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明确发展方向。在微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展开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 二) 对信息的传播进行监督,对网络进行管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获取资源和信息,而这些微文化的兴起,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弊端。所以,这需要相关部门对网络进行监管,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控制,引导大学生获取有益的信息,进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 三) 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虽然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但是大学的教育方式仍然多数采用应试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从大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建立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体系。所以,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教育,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出发,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 四)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重视素质教育。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所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断地熏陶学生,对学生进行素质文化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的资源,开展相关的教育讲座等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 五) 发挥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有效的教育,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方面的努力,仅仅依靠一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要三管齐下。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要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做好舆论导向,相关的政府部门要让大学生了解到微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的教师,包括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老师都肩负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要对大学生进行微文化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发展方向; 从家庭来看,父母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帮助孩子确立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坚定理想信念。

第3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短短十余年,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化领域的飞速发展给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面过信息化浪潮的挑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应对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今年3月,教育部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描绘了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蓝图。

可以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诸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的提升等问题,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推动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教育国际化助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此,《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要求,要加强国际交流,参与教育信息化相关国际组织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学习引进国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先进技术,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为贯彻上述规划精神,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经验,我们组织撰写和编译了《教育信息化的国际经验: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其主要内容源自2011年8月由美国联邦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的国际经验:最终报告》。作为迄今为止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最大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成果,该报告集中介绍了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在21个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报告建议,应该在国际层面进行数据采集,以便比较各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各种项目的实施进展与影响,同时增进对各国教育信息化实践的理解。本刊近期将陆续刊发各个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及领域分析报告,本期刊登美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芬兰和爱沙尼亚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国家报告,以飨读者。

第4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定位

21世纪是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过程,它与传统的教育产生了根本的区别,如出现了教材的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等特征。

一、教育信息化的界定

1.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其中有大量学者对其做出界定。

傅德荣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种基本要素并在教育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黎加厚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教育信息化理解是不同的,但都在强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来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我们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教育资源,最终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过程。

2.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大部分都是从技术和教育两处层面来进行说明的,概括来讲,教育信息化兼顾信息化和教育的特色。

(1)从内容上来看,教学内容数字化、多媒体化、教育资源共享化

数字化使得大量的信息能够用较小的存储空间进行存储,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也使得信息处理技术得到统一。共享化指正是由于呈现的数字化使得信息通过网络得以共享,突破传统的空间界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度。

(2)从教育过程来看,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空间网络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方式交互化、教学活动合作化、教学手段智能化

开放化体现为社会化,终生化,个性化等;网络化指随着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得全球通讯得以瞬间完成,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空间,与此同时无校舍的“多媒体学校”、“虚拟大学”应运而生,出现了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等新概念,人们用网络技术模拟现实情景,使得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无法体验的情景在虚拟现实中得以实现,这就是教学环境虚拟化;交互化指在教育信息化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互动、交流式的教育模式,师生间的交往关系更加趋向平等;合作化指在教育信息化下的学习活动,不同特点、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进行分工合作、协同完成课题作业;智能化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更加人性化,人机通讯更加自然,比较繁杂的任务可以通过来完成。

(3)从学生学习来看,学生学习自主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跟着老师的步伐走,但在教育信息化下,由于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允许他们自由地探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从管理上来看,教学管理信息化、自动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方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等。

二、教师角色理论

教师角色理论是解释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对教师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的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三、教师角色定位

1.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

(1)具备现代教育观念

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改变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实施能力,还要增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休息检索信息、如何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3)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定义,要想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术,把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

(4)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的教学,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学管理。

(5)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注重人文关怀

教师应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传递情感关怀的使者,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确立正确的生命方式,使其人性在深度与广度上得以真正展现。

2.教育信息化下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有些教师不知所措,有些则固守权威角色,还有些只重视技术的更新而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面对此类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思考,对教师的角色给予重新定位。

(1)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教师必须做个终身的学习者,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

(2)教师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3)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4)教师是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者。

(5)教师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师生之间是简单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依赖关系。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多样化、平等化。

(6)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在现代社会,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家长对孩子寄予极高的期望,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学校面临升学压力,为了提高升学率,对学生进行高压管理,使其压力极大;社会就业竞争激烈,也给学生带来极大压力。

(7)教师是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教会学生适应未来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通过所设计的教育计划、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按照所设计的目标发展,使之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未来,还能大胆地创造未来。

第5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在信息化环境下,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网络教学就是教育信息化吗?推动教育信息化,“抓手”在何处?近日,记者专访了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雷朝滋。

记者: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究竟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

雷朝滋:2010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后,教育信息化进入系统建设、全面建设阶段。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很难准确估计,有可能是颠覆性的。比如现在的“幕课”,比有些大学老师讲得好,于是有人提出疑问,大学还要不要办?这起码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办学形态、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

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不仅意味着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支撑,还要用信息化来促进、带动教育现代化。因此,尽管很难准确预估,但必须对教育信息化予以高度重视,这是时展的潮流。

记者:有人觉得教育信息化就是远程教学,或是网络教育,还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用信息设备教学,比如上课时放幻灯片,这样理解对吗?

雷朝滋:这些都是片面的理解,它们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方面。目前,因为认识和观念不到位,不少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往往“两张皮”,一方面不惜花费重金投入硬件,另一方面收不到好的应用效果,甚至成了只供观赏的“盆景”。就应用来说,目前不少老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幻灯片阶段,拿电子白板当黑板用,把幻灯片当板书。台上依旧满堂灌,台下学生依旧埋头记,学习兴趣没提起来,教学效果没什么改善。

其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记者: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怎么用,才能用到点子上?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特点,就是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尤其是能将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在职业学校讲发动机,光讲原理,学生听不明白;拿发动机实物来,把它拆开,发动机不工作;发动机工作时,在外面又看不到。有了信息技术中的虚拟仿真手段,就能让学生“看穿”工作着的发动机,还容易学懂记住。

这就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原来花好几小时都讲不清楚的问题,一下子就让学生看明白了,非常形象生动。尤其是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而言,便于学生认知,这不仅是音乐、美术课程的优势,还要首先用到语文、数学等主科课堂教学上。

记者:有了信息技术,传统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

雷朝滋:的确如此。原来的传统教学就像“舞台剧”,老师的口头表达、肢体语言加上板书;现在的信息化教学就像“大片”,用上声光电、虚拟仿真、动漫技术等,跟拍电影一样,知识的呈现手段完全变了,生动、直观、形象。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节课注意力集中15分钟就不错了,有了信息化教学,起码能集中30分钟,因为学生非常有兴趣。信息化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

记者: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教育信息化能起到什么作用?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均衡意义重大,通过信息化手段,能促进优质资源广泛共享。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湖北某教学点,老师一个英语单词也不会说,但他用我们提供的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把英语课开了出来,不仅如此,他还开了美术课、音乐课,这就是信息化的神奇作用。

在边远贫困地区,有的教学点甚至只有一个老师。现在有了信息化手段,中心校就可以面向几个教学点开设同步课堂,这边上课,那边教学点的学生跟着听,还能回答中心校老师的提问,与老师互动。这是解决缺教师、课程开不齐问题的重要手段,也能有效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记者:那是不是把资源拿来,老师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或者说有了“微课程”、“幕课”,老师就可以不存在了?

雷朝滋:信息化无论怎么发展,都不能代替教师。老师不是资源拿来、课件拿来就完了,而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设计教学。比如,发达地区的课件拿到欠发达地区,不一定马上就能用,因为学生情况不一样。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不是简单的应用者,而是建设者、创造者。

再比如“微课程”、“幕课”,更多的是解决个性化学习、自学的问题,还不能代替课堂教学。

记者:有人担心教育信息化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您怎么看?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开发学生潜力,这是最根本的。实际上,与之相比,提高成绩是个低目标。原来教不清楚,现在教清楚了,学明白了,成绩怎么能不提高呢?而且比原来成绩的含金量还要高,因为这不是硬背下来的。

有人担心小孩会看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是个管理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做到,只开放和学习有关的内容。

记者:除了课堂教学,教育信息化还有哪些应用?

雷朝滋:应用非常多,可以说,没有信息化的支撑,学习型社会就建不起来,只有信息技术,才能让人们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比如产学研结合问题,高校、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互通有无,实现对接;比如网络学习空间的运用,老师在网上备课、讲课,校长在网上进行管理,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提交作业与老师互动,家长不仅能通过网络空间关注自家孩子,还能和老师进行“网上家访”……

第6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作为知识的载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信息化是当今的一大特点,教育作为信息的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发端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上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实现将信息技术和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继美国之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旨在推动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本文论述了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化的相互影响,以及面向信息化教育我们邢台学院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以企引发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感、机遇感和紧迫感。

1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冲击,形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客观需求;教师专业化趋势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我国在个世纪90年代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口号,旨在提高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以往的信息观念,促进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改革的中心,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种政府文件中教育信息化这个词经常被提及;同时以“教育信息化”为名称的各种刊物、专著纷纷出版,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股研究热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可谓是见仁见智,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将网络和通信等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教育中来,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合理整合和综合利用,改变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的重要变革。

当前,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卫星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引起社会的巨大变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远程教育、CAI教学、网络课程、小组协作、在线学习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等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育时空以及教学模式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兆已依稀可见。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文化思维层次;二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系统层次;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如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组与协作、学生的探索、任务设计、媒体与技术等。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日益凸现。教改多年的趋势表明,教学工作的专业化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教育信息化所形成的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环境,要求教师要都能够像医生、律师那样,成为一种不可盲目替代的专业人员。由于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或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致使完善的信息设施被迫闲置、丰富的资源尚待开发、信息高速公路无车走无货运。这种现象使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投资受到质疑,并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2 教育的信息化特征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

我们通常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追求和形成信息化教育过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特征: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改革,也可能加强传统教育,这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和水平。

要想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师要具备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德智体等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信息应用,网络知识和网络法律素质等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必须有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专业化不仅能够更深刻、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要能够理解学习者的言行,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和掌握可用的最新技术,并能及时地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当前师范院校和教育培训结构,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邢台学院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组织广大师生学习相关资料,树立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面向信息化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挑战,终身教育、远程教育、CAI教学、网络教学、交互式学习等冲击着教师们的传统课堂。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学院从课程设置、科研导向、优质课评价等不同角度注意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逐步成为学院教师教育实践创新的主流。

然后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邢台学院在“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项目中要求每一位学科教师做到“能够制作本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讲台进行学科多媒体教学、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和能力”。教务处和电教中心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外专题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增加了“信息化教学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形成师范生初步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培养广大师生成为学科中的教育技术专家和教育技术中的学科专家。

3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保障措施,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必然途径

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决定了教育的信息化,对于推进整个教育的信息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才能尽快达到面向信息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是教师教育信息化。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轨,就是要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教师教育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性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目的是以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我国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无论是在信息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方面,都与基础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教师教育信息化应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方面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师教育。包括加强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建设、启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采取一切措施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其它教育机构的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师范教育课程,开发信息化课程与教材,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总而言之。信息化教育要从基础做起,让教师先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逐步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使信息技术能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部分,达到推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建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素质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2003,5.

[2]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第7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高校教师角色 问题 发展策略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观念、手段、方法和模式均受到了巨大冲击。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研究将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基础和前提。[1]高校教师不仅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而且是教育信息化成效的评价者和反馈者。高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环境、教育活动和教师角色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师生关系等诸多要素都已发生巨大变革,高校教师传统的角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权威的信息所有者、忠实的大纲执行者”[2],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从其内涵、特征、职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权威者,现有高校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勇敢面对新环境的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每一位高校教师都面临着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问题,也面临着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面对此类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高校教师角色现状,且依靠调查所得数据的支撑,归纳出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的问卷设计

我们通过设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问卷,探讨了高校教师对角色的认识和态度和高校教师角色行动中所反映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和发展的阻碍因素,最终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高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角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策略,以帮助高校教师重新认识角色内涵和制定角色行为规范,指导高校教师的角色实践,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最终实现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目标。

本次调查以我市三所高校中的在职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从三所高校中以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有效率为83.3%。调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被调查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教师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称、学科背景、学校类型等6个单选项目。第二部分为调查问卷的重点,按照调查的不同目的分为三小块来设计。

1.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认识的调查。

此部分是有关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观念题,包括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认识、态度和适应性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角色扮演的态度等。此部分调查的重点在于了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对角色的基本认识、态度及对师生关系的观念,以期了解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态度状况。

2.高校教师实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行为方式调查。

试图了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行为表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以及实现高校教师角色的内在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对高校教师自身的角色期待的现状。通过此部分调查反映当前高校教师在对角色认识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具体行为是否符合角色实现的要求。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阻碍教师角色发展的因素调查。

在前面调查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角色认识和角色行为存在的差异,调查并试图找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因素。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的问题总结与思考

1.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认识不足。

统计数据反映出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新旧角色的界定在观念上还不够明确,特别是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适应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转变。实际调查反馈显示,有9.4%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不会对教师角色产生影响;有16.8%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不太重要;有20.1%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与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没有区别;更有33.6%的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不断变化的角色。这些调查数据说明,高校教师在角色实践前,思想意识、观念等还有待转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还略显不足。

2.高校教师对师生关系中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角色不够明确。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有22%的高校教师课后基本不与学生联系和沟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是否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取决于高校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和引导,高校教师角色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获取有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更要指导他们学会用新的技术和手段运用于学习,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

3.高校教师在角色行动中缺乏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

调查数据反映,高校教师在教学目标中选择培养创新能力的只有45.6%;有15.2%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25.6%的教师认为信息化课堂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具有传统的保守思想,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精神;有24%的教师没有选择新的信息技术方式评价学生,仍然选择用古老的纯笔试方式进行评价。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了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教师角色的发展,缺乏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调查中,有7.2%的教师选择了完全没有使用过,说明这部分教师没有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无法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有11.2%的教师甚至表示没时间,不想学习新技术,这些都表明了高校教师的终生学习意识比较淡薄,教师角色定位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化要求不相符合。总之,高校教师创新精神的缺乏和终生学习意识的淡薄使得教师角色行动存在诸多误区,例如教学目标过低,教学评价单一,等等。

4.高校教师在教学角色实践中表现出信息素养偏低问题。

针对高校教师角色实现的内在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主要是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利用情况、教师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搜索能力及教师的网络信息能力等五个方面展开的。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部分教师掌握了最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有85.6%和75.2%的教师掌握了信息资源的搜索能力和办公软件操作能力,超过50%的教师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术。数据统计显示高校教师有着较好的学习新知识的态度,这说明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比较强,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普遍较高,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和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这就说明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就无法达到。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提高是完成教师角色的定位及其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的重要前提。信息素养作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行动的重要内在因素,是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正确制定信息化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调查数据显示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在信息技术的认识上,8%的高校教师认为对其工作和学习没有影响,7.2%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过信息技术,21.7%的高校教师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33.6%的高校教师表示学习信息技术有困难。这些数据反映出,目前高校教师在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掌握情况均不是太令人满意,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

5.师生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期待。

大部分高校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期望,但是数据显示仍然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对角色的期待停留在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者和权威者上,并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角色的新要求,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和教学的各个方面,来促进教育各环节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传统教育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发生了变化,高校教师角色必须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进行必要的角色调适和定位。从调查数据看,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停留在以往的角色认识和实践中,不太理解高校教师角色应该与时俱进,认为高校教师角色就是传统的管理者和教书匠或说教者,这部分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急需矫正或转变。

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阻碍因素。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反映出某些高校对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够重视,导致高校教师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无法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角色的发展。29.6%的高校教师认为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培训阻碍了其角色定位;23.2%的高校教师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时,由于自身的信息素养不高而困难重重,培训不到位使得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信息技术的培训也就成了阻碍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因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也可以从调查数据中反映出来,30.4%的高校教师认为软、硬件条件差,29.6%的高校教师表示缺乏信息资源,35.2%的高校教师认为缺乏信息化教育的氛围,17.6%的高校教师提出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这些教育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严重阻碍了教师角色的定位,成为了高校教师角色得不到发展的客观问题。

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策略

在目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存在种种问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和角色行为的偏差造成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紊乱,加上高校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有待加强及缺乏相应的培训等阻碍因素,造成高校教师对角色定位的种种困惑。要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发展,必须解决调查中发现的上述各类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以新观念引领高校教师角色行为。

高校教师要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转变教育观念是内在而且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观念的变革是行动变革的先导。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多元角色的新态势需要教师切实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观念引领自己的角色行为。首先,树立创新教育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次,树立终身教育观,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最后,树立以人为本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角色行为是否能够满足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3]师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形成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2.培养信息素养,促进高校教师角色发展。

高校教师培养信息素养、提高教育信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教育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信息素养就是发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它是终身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更是高校教师角色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定位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应该关注如何高效地把信息技能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角色要求和期望发生转变,许多高校教师暂时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形势不容乐观,部分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层次,表现为基本信息常识缺乏、信息意识薄弱、教育信息能力偏低等,尤其是文科背景的教师在这些方面更需要提高。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的信息能力,而且要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3.开展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保障高校教师角色发展。

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在对高校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自行规划设计或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需要及教师需求的培训。[4]它注重的是在教师培训中学校和教师自身潜力的挖掘、校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校本培训的理解关键在于把握“校本”的内涵,综合文献的研究观点,我们认为校本培训应该有三层含义:首先是为了学校,其次是在学校中,最后是基于学校。

4.建立高校教师角色实践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建立良好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高校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氛围。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探索、实践,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能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高校应在工作量核算和奖酬金的分配中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高校教师研究并开发的教学软件、网络素材等,通过专家鉴定和权威部门的认可,应视作与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同等看待,并作为将来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研究并制定出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质量评估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相关考核。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信息化教学评比、课件制作大赛、精品课程设计竞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全校教师结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运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通过建立这些机制,引导和激励高校教师把提高信息技术作为培养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目标,不断地学习和发展。

5.优化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环境。

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它包括所有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等,这些都是制约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高校教师即使有一身信息化教学本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无法更好地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因此,优化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我们认为重点应从优化两个方面的环境着手,一方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学和学习环境。包括以教与学为主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环境建设、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校园网络环境、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多媒体教室环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室环境、以学生在线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环境、以信息利用为主的电子图书馆。另一方面完善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功能,优化综合管理环境。

对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制约远非上述几个因素所能涵盖,但上述所及是我们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高校教师角色中的普遍现象,因此比较集中地反映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角色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这五条策略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和发展问题,但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对高校教师树立科学的角色理想并投身于角色实践会有所帮助或提示。因此,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策略研究能带动教师对角色行为之前的思考和角色行为之后的反思,更好地实践高校教师多元化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阿不来提・吉力力.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1):6013-6015.

[2]蒋洁.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师角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全胜.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转换[D].南昌大学,2008.

[4]张国胜.校本培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1,(11):51-52.

第8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艺术课程;美育;审美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64-02

当今时代被称之为“信息时代”,信息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对政治、经济等有巨大影响,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作用。信息影响着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其中自然包括对教育业的影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提出给教育行业带来的春风,教育这项担负着培养国之栋梁重任的重要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在此,笔者先对教育信息化做出简单解释。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在具体实践中是依靠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其目的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为要求,培养全面人才,艺术课程方面的培养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就中学而言,艺术课程主要是音乐课和美术课,以往在艺术课教学中常常会面临教学材料单一的问题,比如音乐课所必须的音响设备和音乐资源非常有限,美术课所能展示的美术作品也少之又少,这就造成艺术课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对艺术也缺乏兴趣。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投入更多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艺术课更加丰富多彩,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可否认,教育信息化给艺术课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教学手段,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如何做到“标本兼治”才是教育者应该更多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教育者依然按照过去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那么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难以改变某些现状。

首先,艺术课程的意义是什么?培养学生学会唱歌、画画等艺术形式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美育与艺术有着密切联系。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其出发点就是审美,尤其是当人们在探讨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时更容易忽略艺术的基础是审美。因此,笔者认为,美育可以通俗地解释为教人们如何对艺术进行审美。诚然,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美育的内容,但在中学教育里,美育更侧重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体验和学习,这才是艺术课程的真正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鲜有体现。这种现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应试教育限制美育的发展。中国历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虽然近几年呼吁素质教育,但应试入学的教育政策不改变也只能徒劳无功。素质教育意在全面地培养学生,其中自然包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也是美育的目的之一,但美育不能以应试的方式教学,因此难以立足。可见,应试考试的科目才是中学教育的中心,这些科目中绝大多数是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的知识性学科教育,而与美育有关的音乐课、美术课等则与应试考试及升学关系不大。艺术类课程本身就得不到重视,更以何来谈美育呢?

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偏向实用知识的学习,所学所用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这些知识的地位之重显而易见,但过度地强调便容易走向极端,渐而变得功利,这正是应试教育的缺陷。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是对应试教育的“挑战”,学生的主动性被更好地带动起来,可以自觉、主动地吸取所需知识。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美育只有在独立的审美经验基础上才能得到体现,因此,教育信息化能从根本上改变美育不受重视的现状。

2)教学过程中的美育误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某些美育方面的误区。美育的教学是一个感性理解和理性思考共同作用的过程。当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或者一幅画的时候,通过感官传达给人的是感性的理解,即好不好听或者好不好看,这是审美和美育的基础,并非艺术作品的内涵或者意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对艺术的理解、对美的理解,这是美育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才应该探讨艺术作品的功能性或者现实意义等。在实际操作中,教学过程常常本末倒置,先告诉学生艺术作品多么伟大,似乎每一种颜色、每一个音符都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介绍之后再来欣赏,学生也就迷失了欣赏的出发点。

可见,在中学里,美育的教学过程存在误区,美育不应该与传授知识的方式相同,由于美育的特性,在教学中应当因材施教,运用更多有针对性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队伍对美育的正确理解,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也有了保障,但目前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青少年会不会欣赏美,能不能发现美、创造美,是不是缺乏审美能力,似乎并不重要,中学教育者对此应有所启示。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更多艺术方面的信息和资源,通过更多的审美实践达到美育的要求。便捷的资源有利于提高上课的质量,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视频观看到表演者的整体表演,更便于学生理解音乐里的情绪,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信息化在教学领域的变革具有实际、具体的功用,尤其是对艺术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本就存在问题,新技术和新思想的融入定能使艺术课的作用更大,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3)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环境才是影响美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笔者认为,美育不被重视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利益变成了生活追求的最重要目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成为精神生活的变异形式,有钱便拥有快乐。这种价值观“风靡”全国,渐渐地被一些人奉为真理,于是,美育、审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价值观的根本扭曲是美育举步维艰的根本所在。这些畸形的论断充斥一些国人的信仰,青少年的人格还不完全成熟,因此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在几十年后,这些青少年就是国家的主体,也决定了国家人格,其后果不言而喻。社会和教育界的疏忽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不得不引发全体国人的思考。

美育是意识层面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丰富和提高人们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青少年在成长期缺少美育,必然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教育信息化带给业内的绝不是单纯的教学方面的改革,在新的教学方式背后是新的教学理念,从根本入手才能改变目前教育界存在的“阴暗面”,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实现。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素质全面的人才必将成为中流砥柱。教育界改革势在必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大力深化教育信息化,定能走向素质教育、全面培养的新路。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思想 对策

一、前言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式,我国《2010-2020教育信息化规划纲要》明确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三通两平台”。

在此背景,各高等学校也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把教育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软硬件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主要体现在:(1)重硬件投资,轻软件建设。认为硬件是有形的,是能够马上见效益的,忽视了软实力也就是与硬件相匹配的软件建设。(2)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深入理解高校信息化建设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严重制约了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3)理论研究成果脱离实际。主要是因为从事设计的技术人员大多不是教育一线人员,从而导致设计出来的作品与教育脱节。

2. 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要充分发挥效益,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教育信息化需要能担任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以及各种管理软件的集成和开发人才,一般理工院校虽然不乏这方面的人才,但他们大都位于教学岗位,不从事业务管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所急缺的,是既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技术应用问题。如何避免信息化系统互补连通,避免“信息堡垒”现象;如何将信息技术正确合理地应用到教育信息化过程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一线教师缺乏足够的培训,信息化知识不足以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二是学习者学习方式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灵活利用信息技术,导致理论和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的运用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信息化进程对受教育者思想的双面性影响。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工具,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向作用。

当前信息工具对人们的影响来自于信息工具的现代化,目前“互联网”和“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学习和交际的重要工具,成为他们日益发展和不断进取的有力助手,但同时,随着应用这些信息工具程度的加深,大学生产生了依赖作用,甚至产生了很多的负面作用,由此产生的思维变异和心理失衡也随之而来。

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用与更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视前期整体规划工作。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尽量做好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整体性建设规划,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能够解决当前本地区教育的实际需要,同时,又能为信息化教育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以满足因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或教育模式转变而产生问题时进行进一步发展或改革的需要。

2.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培养教育信息化所需人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力度,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行全员培训,树立信息化思想,增强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素养,二是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三是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

3.努力使硬件、软件设施与教育应用紧密结合,更加关注软件建设。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重视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反馈,通过分析反馈结果形成的原因,找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此同时,重视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使得教育信息化能产生出更加丰厚的教学效果。目前全国正在进行的信息化教学大赛,各个高校可以积极参与,通过比赛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4.积极适应现代信息化环境,努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环境的优势,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根据高等教育实际,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校园网建设成为对大学生吸引力强、大学生参与面广、大学生乐于参与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