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83-03
1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开始,农村精英输入城市,农村出现了基层行政组织缺失或者老龄化。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开始调整发展策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标志着国家发展策略从城市中心、以农村哺育城市模式开始向新农村建设、以城市反哺农业模式转移。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考取公务员成为毕业生竞相争抢的热点,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考碗热潮,为了顺利的端上公务员这个“金饭碗”,大学生们在认真复习应考,奋斗在“题海”与“辅导班”之间,不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竞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启动。
2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过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等“村官”,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搭建农村人才 “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
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过程的研究各位学者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走过了试点、深化和组织制度化三个阶段;周成军根据大学生村官规模、社会关注及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和试行,将大学生村官政策归纳为萌发(1995~2001),成长(2002~2005年),普及(2006年至今)三个递进阶段。李华忠,杨桓则将大学生村官计划划分为初期探索(1995~2004),全面铺开(2005~2007),战略提升(2008年至今),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过程各位学者的观点虽然不一致,但各位学者都将1995年江苏丰县的“雏鹰工程”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开始,划分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村官计划理解角度的差异。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研究成果
3.1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与意义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与意义,大部分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给予了肯定与积极的评价。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制度设计上承载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生力军,为党政领导培养基层后备人选,同时也是国家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安勇提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新农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赢之举”: 一方面缓解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匮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开创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型模式,使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全面提高。胡跃高概括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带来了新技术、新方法,部分技术和方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风;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殷殷通过调查提出了大学生村官制度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鉴学伟等认为大学生担任村官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则从更深刻的层面解析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重要意义,提出大学生村官制度所内涵的“知识与社会相结合、农村与城市相结合、上层与基层相结合”的政治发展理念,对探索、形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生态建构与转换模式,对培育深层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政治人有重要意义。
3.2 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由于政策设计的缺陷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预期效果,使得不少大学生村官有被冷落的感觉,纷纷选择其他就业方式,寻求经济上更大的收益,拓宽个人的发展空间。
学者们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大学生个人方面的问题、政策设计的缺陷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安勇从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概括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误区: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进入大城市的“跳板”;在新农村建设中急于求成;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大材小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畏难怕苦;在新农村建设中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
马骥从大学生村官心理方面,认为存在着如下矛盾:法律定位与工作身份的矛盾;扎根心理与未来发展的矛盾;事业热情与工作经验的矛盾;知识结构与服务工作的矛盾。
吕洪良从村官政策本身,归纳出以下问题: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待遇标准偏低,工作推动困难;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身份处境尴尬;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偏离,前途发展困惑。
侯典牧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的访谈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以下问题:大学生自身“村官”行为的短视性;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和培训体系;工作内容琐碎、专业才能难以施展,造成大学生当“村官”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村官卸任后的出路问题,工作满意度随“村官”工作时间逐步降低。
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身份尴尬,岗位配置模糊;第二,工作待遇偏低,且地区差异较大;第三、培训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第四,未来出路狭窄,发展空间受限;第五,社会支持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3.3 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3.3.1 探索新的制度安排,使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针对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身份定位,以及大学生村官没有本地户籍不能直接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法律瓶颈,学者们提出:吕洪良提出应明确政策的合法性,完善村民自治法,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为村官职业化消除政策和法律上的障碍。
安勇认为针对困扰大学生村官进入村委班子的身份问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身份与岗位分离制度,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选举身份问题。
认为破解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其未来身份的定位,最理想的状态是希望现在的大学生村官成为优秀的政治人或优秀的企业家。
付建军认为,可以从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方面入手,对于那些愿意扎根农村,同时工作表现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将户籍转至工作地,进而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本土化,为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选举提供制度支持。蔡杨则提出将大学生村官的“组织选拔”改为“志愿服务”,这样既可以避免与现行的村民自治的基本法规相冲突,同时可以培育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水平。下派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由“工作分配”转变为“职业选择”。增加大学生村官选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大学生人尽其才,发挥专业优势。
3.3.2 设计明晰化的岗位职责,使大学生村官岗位实权化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对专业性的忽视,导致大学生村官与服务地区需求的脱节,致使大学生村官所学不能所用;大学生村官的助理身份使其在实行工作的过程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权限,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及依附性。有的学者提出一方面在现有的选拔模式基础上,增加服务地区的自主性,同时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与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背景想结合。刘唐宇等提出在大学生选拔环节应注重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服务地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大学生村官有服务农村社会的强烈意愿与热情;要选聘思维习惯、民间风俗和语言风格较为相近的大学生。殷殷提出在选拔考试过程中,注重选拔标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适当增加关于农村基层现状、农业生产的知识测试,使真正有思想、有能力、有志于带领农民致富者脱颖而出。曹青提出明确“大学生村官”角色以及职能,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事创业,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组织部门在工作安排上应尽量让“大学生村官”担任一定的实职,分配其负责某个方面的工作,通过给权力、压担子、激发其工作热情,加快其角色转变。同时,实行一个村多名大学生村官,既方便相互支持、相互照应,又利于相互之间的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安勇提出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选拔优秀的、专业对口和立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特别是要优先选拔那些本乡本土、自愿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付建军提出在大学生村官选拨过程中应将大学生村官的本土模式与合作模式,把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
3.3.3 采取多元化激励措施,提升大学生村官待遇大学生村官应当是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定位必然要伴随以优惠的政策和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农村远落后于城市的缺憾。王文举等提出按照国家政策,严格落实各项待遇,设立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因服务地区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鼓励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保证将要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大学生村官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吕洪良等认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第一,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相当,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第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按照合法程序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或乡镇一级的团委干部,积极探索从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公务员的有效途径。
3.3.4 加强系统化培训体系建立,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
大学生村官要尽快适应村官的生活,端正动机,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做好服务工作,提升个人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为此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知识、能力与心态的培训。为大学生村官建立导师制,通过服务地区的优秀党员、干部带动大学生村官尽早熟悉农村环境,融入农村生活,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有的学者提出高校应该在大学生中开设农村管理、农村经济以及农村文化方面的课程,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村官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吕洪良提出加强大学生在农村社会的实践机会,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了解,利用学校资源,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困难。胡跃高则主张在高等学校专设类似于推广硕士的大学生“村官”专业硕士,进行大学生“村官”在职专业训练,增强创业知识与能力,为村官的进一步深造提高平台。更多的学者提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应该定期化、常态化、个性化。张淑春提出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的基地,为此高校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建立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有效机制,为广大农村输送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曹青认为应当采取提供实践参与的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加强与农村的沟通。
3.3.5 完善管理与考核机制,使大学生村官管理规范化现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考核模式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个软肋,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的不健全或者部分缺失,导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偏离制度设计的初衷,部分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在乡镇,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对农村事务则敷衍了事。因此,部分学者提出健全村官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待遇、加强人文关怀,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使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农村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干,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胡跃高提出对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公平合理的考核,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库,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加强“出岗”后管理工作,做好大学生“村官”跟踪管理,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专门政策给予支持。周春林提出对已经任职的“村官”要加强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出台相应的制度,例如“三帮一联”制度即村级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帮扶。曹青指出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分聘期考核与目标考核,考核办法包括:对“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工作细化分解成量化指标,考核结果县委组织部备案,要将考核情况与年底评优和奖励相挂钩,同时,应明确考方式,适当合理运用淘汰制度,作为“大学生村官”享受续聘、奖惩、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张清华提出制定一套完善的追踪评估体系,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定期进行评估。大学生通过选拔成为村官,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全国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来操作实施具体工作。
3.3.6 设计合理的发展通道,使大学生村官前途明晰化决定大学生村官制度能否长效的关键就是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路径,现有的为村官设计的出路只能使很少一部分村官获益,大部分村官要重新回归就业市场找工作,而村官工作的经验对其重新回归城市、市场经济并无裨益。安勇提出通道建设。要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建立灵活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加强他们二次择业的通道建设。要改革户籍制度,既允许他们将户口迁到农村,也允许他们在重新就业时把户口迁走,形成能进能出的畅通机制。对于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应予以奖励,对于在服务期间另谋职业的应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偿。政府还应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信息库,及时为人才市场提供信息,优先为他们推荐工作。姜勇提出转变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倾斜重心,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像是为大学生去农村镀金而设计的,这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满后离去的人必定众多。因此,应当把优惠政策的重心进行适当倾斜,一是由精神上的鼓励转化为物质上的支持;二是要更多地给予在合同期满后留守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而不是给予其考研、考公务员时的加分政策。蔡杨认为“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应该从“就业安置”转变为“货币补偿”,在目前就业岗位比较紧张的情况,对大学生村官的安置也可以采取货币补偿的办法。胡跃高提出农村创业是大学生村官的根本道路;付建军提出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吕洪良认为应积极探索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提拔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王文举认为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帮助其树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很多学者所主张的。设计出一套弹性任期制。于泉提出对多年在农村工作,且连续多年考核合格、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直接保送到国家重点大学读研;对于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选择自主择业的,政府部门应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应出台配套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
3.3.7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使大学生村官工作专业化吕洪良提出加强对学生村官的帮扶政策以及切实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王文举提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支持机制的具体措施:为了弥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会的不适应,建议成立工作队,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加强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上的合作与支持,降低其孤独感;建立完善的信息定期上报与反馈机制,及时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不适应反映出来,并及时解决,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必要、人性化的支持。
安勇提出要强化校地合作,以校地共建助推“大学生村官计划”。高校应成立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机构,组建专家顾问团,结对支持大学生村官,及时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使高校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4结语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看到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已有了不少成效。然而,当前的研究尚有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的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之上,所制定的发展策略立足于研究者、观察者的角度,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考虑个性化的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的实证研究比较少。
第二,对村官的定量研究较少,在有限的定量研究中样本量也较少。也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来关注大学生村官,但是,根据笔者分析,大部分的样本量在100以内,其样本较少,代表性不足。
第三,已有的研究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观体验、生活质量、闲暇生活、社会支持的关注较少。大学生村官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对其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忽视对科学研究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不利的。
第四,已有研究的社会性别视角较为模糊。大学生村官具有社会性别,其工作的地点基本在农村,这些地方也是中国社会性别影响最为深入的区域,因此,对大学生村官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社会融入、个人发展路径以及功能发挥的差异,必将对进一步完善村官计划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
[3].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
[5]李华忠,杨桓.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成效及政策建议[J].社会主义研究,2009,(5).
[6]曹青.“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评价及相关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区“大学生村官”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43).
[7]安勇.推 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保障[J].调研世界,2010,(11).
[8]胡跃高.向“屯留模式”看齐,满腔热情支持大学生村官事业[J].村委会主任,2010,(22).
[9]张清华.大学生村官计划――双赢战略的政策选择[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
[10]王天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
[11]于泉.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岱宗学刊.2010,(3).
[12]党国英.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J].中国社会导刊,2005,(17):461.
[13]马骥.80后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2010,(16).
[14]姜勇,王永萍.辽宁省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就业;调研
1 大学生选择当村官的动机
经过我们整理资料研究发现,虽然许多村官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是这些原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大学生的自身因素以及诸多社会因素。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村官表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下,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在毕业的时候希望在理想的职位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我价值,而大学生村官工作充满新鲜与挑战,正是他们一展宏图的好机会。例如10届村官王磊,大学里已经与某大型集团签订就业合同,但是发现公司发展比较窄,没有什么前途,认为自己在基层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毅然辞去苏南的工作,回到基层。一些大学生也坦言,现在的村官工作是为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政策,如大学生村官享有补贴、津贴并按月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将来考取公务员、研究生、事业编的时候都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大学生应聘村官产生了最直接的吸引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虽然工作期满还要考虑就业问题,但是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使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也有相当一部分村官表示,大城市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也是他们选择回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城市生活成本主要表现在住房消费、交际消费等方面,核心是住房消费,房价逐步增长,对于一个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城市购房是有很大的经济困难的,而村官工作收入较为稳定,政府也提供了各种福利待遇,所以这也吸引了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
2 大学生村官调查的资料及分析
江苏省是全国最早开展选聘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来共选聘了1.6万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仅我县就有村官百余人。在做这个报告之前,我们以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针对乡镇机关人员、村两委会成员以及村民及大学生代表三类人群进行调研。进行整理后可将问卷中主要问题归纳为一下几个:“三个不容乐观、三个不可低估和三种最大担忧”。
2.1 三个不容乐观
大学生村官掌握农业政策的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村官是从学校进入农村,对农村的认识及农村政策了解都不足。
大学生村官对创业困难的认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村官因为缺少社会经验,往往有些盲目和眼高手低,这就直接导致他们认识问题存在一些偏差。
大学生村官能否长期驻村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没有深入农村基层,因为各种原因,这部分村官一直借用于乡镇机关,这与中央政策精神相违背。
2.2 三个不可低估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不可低估。有相当一部分村官出身农村,熟悉农村生活,希望能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或生在城市,对新农村建设有兴趣、有见地,愿意到农村施展才华和发挥本领,大都对农村工作充满了热情,有为农村做贡献的强烈愿望。
大学生组织协调。交流沟通能力不可低估。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都入了党,或者担任团支书、班长等职务,都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工作能力较强,能适应各种工作岗位,这也是很多村官被乡镇机关借用的很大原因。
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对锻炼人才和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低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发展大有作为。近两年,国家号召选拔干部必须要有基层工作经验,而大学生去农村任职恰恰响应了这一政策要求,因此从某一方面来说这对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是有利的。
2.3 三种最大担忧
乡镇干部的担忧――大学生村官能否长久。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上每年国家、省市的公务员招入,在三年的任职期间内大学生村官很可能会考取某一职位。所以乡镇领导对他们三年后还是否能留在农村心存疑虑。
村里干部和群众的担忧――大学生的知识能否用得上。有部分村民对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大学生只晓得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很难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主心骨。
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担忧――三年后能否有个好的出路已经成为压在大学生村官内心里的一座大山,很多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但是渺茫的前途让他们忧虑万分。有很多大学生机会从进村的那天开始,就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复习考试,为期满后的出路做准备。尽管公务员招录已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倾斜,但对于庞大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来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吸纳能力毕竟有限。目前的情况是公务员队伍日趋饱和,村官考取公务员无异于重新挤上“独木桥”,难度不低。
3 对策与建议
1. 要从源头上解决村官的出路问题,首先需要改变他们“考上大学就是跳出农门”、“进了编制就有了铁饭碗”等狭隘观念。农村大有可为,国家对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视会对农业专业人才产生更多的需求。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克服“等、靠、要”思想,要利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等,结合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更多地尝试发展创业项目,实现自主创业。大学生村官下到农村,给农村带去新的血液、新的活力新的机制,用积极的力量激活了农村发展。所以,政府和社会也应为他们的出路提供便利和服务,实现他们自身的发展。
一是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和经验,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贡献社会。引导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激发青春热情,把自己融入到城乡统筹的新农村伟大实践中去。二是教育大学生正确树立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于人民的远大志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之路,融入历史发展洪流中,不断增强创业意识,切实转变择业观念,努力钻研理论和技术,变成身怀致富技艺、立志到农村建功立业、与广大农民齐奔小康的人才。同时,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服务基层的号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为基层服务的本领。三是培养大学生村官乐于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农村各种环境较差,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中将面对诸多困难,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自觉磨炼意志和毅力,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用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尽快熟悉农村情况,从农民最欢迎的具体事情做起,运用所学知识为农民服务。农村基层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重选派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新任“大学生村官”培训,对他们重点教授政策法规、农村工作方法和农业科技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掌握农村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农村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基层环境差,这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共识。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农村?农村靠什么留住“大学生村官”?靠什么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农村建功立业?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给“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是尊重大学生村官意愿,给予更多的自。基层组织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做好引进、培养和用好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在工作中应给予他们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放手让他们充当骨干,为他们早日成才提供条件。还应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予他们更多参与处理村里重大事务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创业的平台。在村“两委”换届时,应动员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两推一选”、“公推直选”,使其早日进入决策层。二是改善大学生村官生活条件。目前,各省市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可以说,在今后国家和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将会在改善农村基层环境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这些措施对于调动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基层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村官 新农村建设 长效服务机制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农村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其中的一项政策,无论对于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解决,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都有积极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于2008年启动以来,全国累计有200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达到20.9万名。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使其扎根农村、服务基层,成为摆在大学生村官乃至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任职是国家的导向性政策,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农村和大学生而言,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职可以为农村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活跃思维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大学生村官的选任,可以优化农村干部的年龄及知识结构,在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可以加快新型农民的培育,推动农村人才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途径。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既可以满足新农村人才建设和农村基层干部储备的需要,又可以实现人才“回流”,使人才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学生驻村支农,是以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的,避免重城市轻农村。同时,大学生选择到农村任职并非仅仅出于奉献精神,也是理性的选择。大学生村官政策可以实现农村与大学毕业生发展的双赢,对于缓解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山东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情况调研
结合“调研山东”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课题组成员在2010年至2011年先后在山东省的部分农村地区展开调研活动。针对大学生村官、村民、村干部及部分假期在家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为主,访谈等形式为辅,实地了解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情况: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8份,回收率89%,回收问卷全部有效。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从问卷结果来看,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具备自身的优势,能够在农村基层的工作过程中获得一定认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调查显示,仍存在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其中,对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构成障碍的因素主要如下:
缺乏明确的身份定位。现行法律规定,村级干部应由农村居民选举产生;大学生村官多以助理身份任职,属于直接任命,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没有明确身份定位,缺乏法律依据的身份困境,导致大学生村官定位模糊,大学生村官自身的优势和才能没有被充分挖掘。
个人能力与工作环境不匹配。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基层的主动性不足。调查中,近25%的大学生村官很少主动与村民交流,对自身的工作性质定位是“镀金”,三年服务期满就会离开农村,在工作中缺少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差,无法为新农村建设开动脑筋,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村官主要靠村干部传帮带,任职培训缺乏统一要求,工作职责不明确,对农村的生产技能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具体情况不甚了解。
保障激励制度不完善。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于目前的待遇满意度低。医疗服务缺位、缺少制度和资金支持、服务期短、限制多等因素,致使大学生村官对未来担忧,直接影响其工作效果;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出于暂时就业的想法,想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屈居”在农村,将村官岗位作为今后转行的台阶。缺乏完善的保障激励制度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动性强、流失率高。
管理措施不到位。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岗位权责不明确的现象。基于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能力的顾虑,工作范围较窄,难以真正接触基层事务,各级部门之间还存在频繁借调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不明确,日常监督松散。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统一管理,但人数较多、实务繁杂,在考核形式、日常监管等方面容易存在疏忽,形式重于实质。
关于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的几点建议
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认同程度。从关注大学生村官自身发展方面考虑,对他们应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诸如农村生产生活常识等内容,提高其行政管理及社会事务处理的能力;村民作为外部角色,应教育其接受和配合大学生村官,便于工作的开展;村干部应当支持和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高校可以考虑开设大学生村官专业或课程。“我国高校现行的专业或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村官专业或有关村官课程,要想真正发挥高校在培养村官中的作用,高校应增设村官专业”①,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一专多能的人才,这对于高校而言,也是一种新型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
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合法化。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将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规定大学生村官产生的途径,增加由村民统一选举产生的环节,遵循公正透明原则,可以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渗透到基层干部队伍中去,权利责任更加明确、合法。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激励政策。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支持。如建立省、市、县政府联合提供大学生村官补贴制度和执行的监督制度,确保大学生村官的办公条件、居住条件等;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医疗保障制度。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规定,如设置医疗补贴、住院优惠,建立大学生村官医疗卫生补助专项基金。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收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体制。选拔过程严格把关。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应由政府主导,同时体现因地制宜的思想。上级组织及时监督、追踪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包括规范的工作制度、奖惩制度、评先评优等考核制度,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定向委培大学生村官制度。最大程度地保证大学生村官个人前途与村官制度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
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创新意识。大学生村官应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和信息技术资源优势,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比如针对“菜贱伤农”问题,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民寻求更合适的销售渠道,通过减少流通环节等方式,让消费者和农民双双获益。也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电脑知识及操作的优势,用心做好“网络宣传员、联络员”的角色,在帮助村民致富的同时,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更好发挥。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角色领会中的转换与调适—关于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探索”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11WG52)
一、河北省大学生村官队伍现状
本次调研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政府机关及大学生村官,共发放给政府机关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问卷回收率93%,问卷有效率为95%。发放村官本人的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12份,有效问卷306份,问卷回收率为89%,问卷有效率为98%。
(一)应聘的动机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应聘村官的动机为迫于就业压力的是主流。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想为农村做贡献”;37%的被调查者是“迫于就业压力”;有的是“作为过渡,先解决就业”,有的是“ 积累经验便于以后找工作”;30%的被调查者选择“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优先”。
几年来,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现吸引了很多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对一些想考研、考公务员的农村毕业生来说,选择做“村官”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按河北省村官保障制度来看,任职2年以上,他们可以享受到考研加分和公务员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我们可以看出,找工作太难、就业压力太大已经成为应聘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原因。
(二)工作岗位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内容主要是日杂、勤务、处理文字工作以及协助村干部处理日常事务。被调查者中,“协助村干部处理村委会的日常事务”和“处理各类文件,拟写报告、总结及汇报材料等文字材料”共266人,占87%;“普及科普农业知识”的共36人,只占11%。在对农村实地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农村干部文化水平比较低,大部分农村户籍人口通过考学等渠道提高学历后离开本地,而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正好弥补空缺。大学生村官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基础、活跃的思维,所以来到农村基层就往往担负起处理文件、撰写文字材料及日杂等工作。但真正从事普及科普农业知识、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传播的却占少数。
二、大学生村官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
目前,河北省村官任职后,不仅高校没有设置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开设的专业,各级党校、相关部门也很少组织大规模的工作培训、指导。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要满足这个标准,不论是高校,还是政府机构都是有一方责任的。
(二)村官的管理、保障体制存在问题
首先,在认定村官身份上缺乏统一标准。现在,大学生村干部是政府公选出来的“干部”,但不能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与本地选出来的村干部相比,他们又有着质的区别。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吸引大学生到村任职,但这些都只是可能性的短期的政策,没有明确的长期政策。
其次,村官对自身待遇满意度不高。大学生村官虽然和乡镇干部做一样的工作,但没有编制,待遇也不同,有的地方也没有养老以外的保险。据调查,在邢台、张家口、衡水等地区任职的村官,工作三年以上,工资还在每月1500元以下。在对于自己工资待遇满意度的调查上,有14人持“非常满意”的态度,占5%;174人持“满意、一般”的态度,占57%;而持“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人数比例分别占到10%和28%。
再次,村官服务期满后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虽然目前对于期满后考研或考公务员的村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对于有意继续任职的大学生来说,保障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在住房,落户,配偶、子女的安置等问题上。调查显示,因待遇保障和发展空间而无法安心工作的村官占被调查者的65%。
(三)当地村干部、村民思想保守
对于大学生到村任职,仍有一定数量的村民乃至村干部思想比较保守。村民受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服老不服青。农村干部对于大学生的到来一方面积极欢迎,另一方面又担心被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取而代之,从而产生戒备思想,不让其接触核心村务。通过调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的受欢迎程度上看,124人选择“受欢迎”,占到40%;而164人选择“一般”,占54%;同时有16人选择“不欢迎”,占6%的比例。
(四)工作条件有待改善
在工作条件方面,大部分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比较落后,网络通讯不发达,基层村委会也没有能力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很好的工作待遇。因此村官住宿条件不是太好,部分村官所在工作地区比较偏远,交通出行、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都受到了限制。
(五)大学生村官本身发展的不足
1、缺乏农村工作的必备知识、实用技术
从对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的调查中看到,农学、畜牧、种植、农村经济管理以及适合农村需要的专业知识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少,具有农学背景的大学生村官只占21%。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只学习了某一专业知识,技术方面懂得很少。担任村官后,他们所掌握知识、技术的单一性与农村工作的多样性二者产生明显差距,故不能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
2、 缺乏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
由大学生村官户籍性质的调查中看出,有将近一半的村官工作在陌生的乡村。首先,不熟悉当地方言,特别是跟村民沟通产生了障碍,难以融入到当地人文风俗当中,大学生村官就像外地人一样受到排斥。其次,大部分农村的人际关系复杂,有较多的利益纠葛,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本身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特别是在农村的工作经历。虽然满腔热血,但处理具体问题时,缺乏招数,事倍功半,有时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
选派标准的非本土化即不限定申报者所学的专业,是否熟悉农村,有无组织管理才能的潜质等,由于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致使一些并不熟悉农村、不适应农村管理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村官“英雄无用武之地”,许多大学生村官因角色定位不准,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激励机制的短期化即缺乏鼓励大学生村官长期致力于“三农”建设并扎根农村作贡献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的短期化,一是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致使那些在“村官”岗位上有所作为的大学生刚刚适应了农村工作便要跳“农门”。二是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能力的培养,由于他们挂职时间的临时性和短期性,即便他们中有好苗子,农民也不会予以重用。三是极易助长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在大学生村官中,不乏有人是冲着报考公务员加分并优先录用或其他优惠条件前来“镀金”的。动机并非纯洁,导致大学生村官中得过且过,“身在曹营心在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务员或研究生备考中的有之,平日难见人影,每逢领薪时便显其身。
鉴于目前“大学生村官”这一人才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建议,应尽快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以降低这一人才工程的建设成本并提高其效能。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的“扎根”问题。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管脱离农村基层。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职责定位不明确,工作上很不适应。“大学生村官”非官非民,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有什么想法,想要开展工作,要是得不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也只能无可奈何。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就安排其打打字、写写报告、会议记录,送材料诸如此类的琐碎之事。“大学生村官”只是个摆设,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三)对大学生村官缺乏有效管理。虽然出台“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管理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还很不健全,导致部分乡镇以轮训或中心工作需要的名义挪用“大学生村官”,做免费的劳动力,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到乡镇一级打杂,严重违背了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本意。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缺少必要的配套技能培训,自己对当地的情况、如何做工作、工作的困难一无所知。
二、建议及对策
一是出台刚性规定,破除模糊身份。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是使用和管理好这个群体的首要条件。“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相关规定很灵活的,这给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出相应政策,留下很大空间。当前应当按照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依据“先定身份、后定行为”的原则,尽快出台刚性规定,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科学界定,使“大学生村官”的干事创业、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Abstract: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s shoulder important mission as a leader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y are the communicators and promoters of policy, technology and market information. The post of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has common attributes, but the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entrepreneur has a social characte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a process that a kind of social organization (enterpris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novatively integrates the soci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 Advancing the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entrepreneur is the important way of realizing the goal that they do well the work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to rural areas. Encouraging their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establish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grass-roots cadre team, strengthen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ims at studying the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entrepreneur.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创业
Key words: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s;rural area;social entrepreneurship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09-02
0 引言
创业是一种个人价值实现和经济独立实现的过程。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总书记在2008年曾做出重要批示,称赞“‘十佳’大学生‘村官’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有效融入农村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作为建立“村官”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对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创业导向性
社会创业,即一种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近10年来,社会创业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并在许多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具有公益性、创新性、导向性和持续性的特点。《2012年中国创业教育报告》指出,培育、规范和发展中国社会企业对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大学生“村官”肩负担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重要使命,是政策、科技、市场信息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从事的是由国家出面选聘,由公共财政负担的专项事业岗位,大学生“村官”所具有的使命感、服务感和社会感特征,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创业导向性:
①在创业定位上,应当立足当地农村的需要。大学生“村官”作为党的“先进性”代表,在创业过程中,需要考虑公共利益,考虑农村群众的需要,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民群众愿望出发,精心设计创业项目、积极搭建活动平台,确保创业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②在创业过程中,应当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大学生“村官”创业要以推动发展为着力点,引导更广泛的群众积极参与,特别是在享受地方政府专门提供的借贷、担保、贴息、补助等支持过程中,要将这种效应放大,释放到农民群众当中,转变群众观念,增加群众收入,让自己的创业能够给农村群众带来较多的正外部能量。③在创业目的上,要让群众直接受益。大学生“村官”应该能够通过创业,整合农业、科技、扶贫等有关部门的项目资源,整合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或增强群众的经济利益,或提升群众的公共利益,或影响和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带动社会青年创业。
2 大学生“村官”社会创业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
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正在江苏农村涌动着热潮。据统计,近两年省选聘到村任职的26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共有1185名通过领办、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各类实体910多个,吸纳创业资金4.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带动7万多名农民脱贫致富。阜宁、如皋、涟水、灌云、句容等地大学生村官创业率都超过了80%。[3]①缺乏导向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社会创业的过程中简单地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创业者,对自身利益关注较多,对社会价值关注不够。在地方政府鼓励村官创业项目上简单化为“一笔钱,一块地,一个项目”,并且把企业完成注册作为创业成功的标志,极少关注后期扶持和路径引导。②缺乏平衡性。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虽然很高,但他们的法规理解、政策应用、实践经历、知识积累、创业技能、心理准备等方面缺乏平衡性,在选择创业项目上存在盲目性,对农村经济发展估计不足,造成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率整体偏低。③缺乏效益性。由于大学生“村官”缺少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创业的起点和档次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使得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不够强,效益发挥得不够好,没有能够通过社会创业放大政府投入资金的效应而使老百姓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3 构造基于社会创业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体系的建议
构造基于社会创业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体系,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村官”本人四方面的协同努力。
3.1 政府引导 作为政府,在引导、扶持和考核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社会价值导向,并持续贯穿始终。①引导大学生“村官”对创业进行正确定位。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更加开放的层面上创业,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按照农村社会导向,结合大学生“村官”的个人特长,因地制宜地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②深入把握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导向。各级党委、政府,作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主导者,作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驱动者,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注重创办企业的同时,拓宽视野,积极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整合作用,从参与微观的创业向宏观层面的创业转变。③健全基于农村公益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考核体系。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考核,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吸纳劳动力的人数和带动农民致富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联席例会制度,加强监督调度,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事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2 社会引导 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具有较大精神压力和财务风险,甚至经历挫折和失败的艰巨而复杂的活动,有意识地塑造和建设良好的创业氛围和体系,切实发挥社会导向作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建设创业型社会。一要整合政府资源,充分利用村官创业扶持政策,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物资、技术向“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倾斜,助推“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做大做强。二要简化创业程序,降低准入门槛,优化税收政策,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搭建绿色通道,以减轻大学生“村官”创业初期的负担。三要健全服务创业配套体系,允许大学生“村官”分配一定的时间用于创业,引导正确处理创业与履职的关系。四是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向大学生“村官”推介创业项目,围绕市场、任职村(社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选项目。②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政府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对社会舆论进行控制,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充分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让鼓励创业、尊重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需要新闻媒体在遵循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发挥其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渗透力强的优势,用典型的创业事迹教育大众,用成功的创业实例激励人心,坚定大学生的创业的信心和斗志,营造良好“社会创业”氛围,着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和活力,全力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学生“村官”积极创业的浓厚氛围。③心系群众,实行带民创业、施惠于民。一是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规划实施者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心系群众,扎根农村,与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帮助农村理清思路、制定规划、协调项目、争取资金,力所能及地为农村解决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发展资金短缺等突出问题;三是要以农民的需求为指针,突出对农民群众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创立推进型,发展型、服务型、富民型、社会型创业企业建设,形成示范效应。④培育社会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培养社会创业意识和公益精神,鼓励滋生更多的公益组织,实现公益多元化;二是实施各项积极政策,有力促进开展社会创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公益组织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压力;三是加强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弥补目前公益组织人力不足的问题;四是体现人文关怀,鼓励竞争,宽容失败;五是树立“大创业”教育观念,培育终身学习、终身创业的意识,推动社会公益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西忠,基于农村公益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01).
一是多渠道培养,助大学生村官成长。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学理论,依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开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为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工作打牢政策理论基础;长见识,现身说法,对其进行农技服务、矛盾化解等群众工作方法培训,为大学生村官全面熟悉和做好农村工作奠定基础;提能力,安排他们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处置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工作,帮其提高做群众工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是多岗位锻炼,助大学生村官提素。坚持“下派上挂相结合、双岗锻炼增素质”的思路,全面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大学生村官。“下派”就是在村级组织中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村党总支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职务岗位,进一步加强他们在基层一线工作能力素质的提升。“上挂”就是采取跟班学习、实践锻炼的方式,适当抽调大学生到乡镇学习相关业务知识,让他们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不断提高开展农村工作的整体素质。
三是多角度帮扶,助大学生村官成熟。建立乡镇领导、机关老干部、村干部“3+1”帮带机制,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力帮带。乡镇领导当好“思想导师”,及时掌握心理动态,着重加强思想引导,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促使大学生村官坚定服务基层的信心。机关老干部当好“理论导师”,负责在开展群众工作中传授交流沟通、政策引导、情感建立和维系等经验方法,提升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技能。村干部当好“工作导师”,帮助大学生村官摸清村情户情,熟悉村规民约,学会处理日常村级事务,提升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