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范文

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

第1篇: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范文

提升口才的方法01多听一些大师级人物的演讲,从他们的演讲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技巧,比如整体框架结构,说话的轻重。学习他们,并且模仿他们的肢体语言,让你的演讲更具有说服力。

多说话。任何时候,只要嘴巴不干,还有力气,就找个旁边的人进行聊天,哪怕是扫地的阿姨,也是可以进行锻炼的对象呢。记得别担心出丑。

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环境的变化,增加自己的洞察力。所谓言之有物,如话无意义,再会说也不过油嘴滑舌尔。

朗读优秀作品,首先把里面的不熟悉的文字弄懂,然后就开始有声的朗读,每一次都要比上次要快,这样最后看看自己能够到达什么样的节奏。

平时多进行深呼吸,进行体育运动,这样可以增加自己的肺活量。比如边跑步边背诵文章。还可以进行一些绕口令的学习,提升速度。

如果有经济条件,多参加一些大师级的演讲活动,多认识他们,可以领教到什么叫说话,说话的艺术技巧都可以提高,很自然,口才能力默默的就提升了。正可谓是近朱者赤。

提升口才的方法02抓住一切讲话的机会

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开会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发言的机会才可以锻炼到自己的口才,一定不要害怕说错,不要不敢说。

每天训练自己三分钟演讲

每天坚持看新闻,看完一则新闻后尝试来一个发表评论的即兴演讲,可以对着镜子自己说或者对朋友说。

自我暗示

每天都要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要有一流的演讲口才!,给自己定好目标,给自己多点自信!

多和别人聊天

在陌生的地方也不要闲着,有机会就找人聊天,尝试天南地北地侃,锻炼口才的同时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第2篇: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51―01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时代,人们交流信息离不开说话,尤其是青年人,都应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 ,以此作为立身处事的基础。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说话训练,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语文老师,其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善于表达,提高说话能力。而这种能力经过训练才能形成 ,因为说话不仅是表达能力的问题,更是人的修养气质的“外化”,《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听说读写并重”,说的能力居第二,可见,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所肩负的重任。

说话的质量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有关,为了有助于说话水平的提高,开展说话水平训练就应加强阅读,以读促说,我在教学中采用下列几种方式:

1.跟读。学生听朗读录音,这样可以正音,停顿,感情,表达和朗读技巧等方面注意,并能通过标准清晰的语言,抑扬顿挫,情感变化等朗读技巧,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可为以后的独立朗读,说话奠定基础。

2.齐读。全体同学齐读,这样可以训练胆小者的胆量,并能振奋精神,增强记忆力。

3.点读。指名学生个人朗读,这种读法可以自由调节音速,根据朗读材料自由表情达意,并充分发挥朗读者的朗读特色,还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以利及时指导学生。

4.分角色读。对课本中有特色的课文如剧本,由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角色读,这种读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除了以读促说以外,我还用课前演讲形式来促进学生敢说,能说,会说,因为中职学校,大多数是学困生、后进生,90%以上的学生从未登台作过正式发言,因而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敢说,更不会说,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上台后竟浑身发抖,面红耳赤,憋不出一个字。课堂上也从未主动发过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演讲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首先,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克服惧怕心理,能大胆畅所欲言,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个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可能想错了、说错了,但是,他们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同时,我总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由于这些做法,许多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连原来总是不发言的同学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现成的材料进行复述,即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的课文或段落让学生复述,也可变换角度或人称,如学完《奇妙的人体》后,我要求学生用“人体的自述”方式复述课文内容,以增加训练难度 。

第3篇: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范文

摘要:针对职业高定的培养目的和方向,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语言表达能力又是职业高中学校学生步入社会后求生存、谋发展的必备能力,因此,职业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改变偏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现状。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法和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整体素质;培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目的即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交际活动中最普遍、最简便、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培养有口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的目标是“具有日常口头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课标把以前的“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这是教学理念的改变。听说训练是以单向活动为主,而口语交际则是多向互动的,是语言交流和人文素养的统一体。语言表达不仅要训练口语交际的技巧,还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素养以及言谈举止中传情达意的能力。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除了部分将来还要继续到更高的职业学府进行深造的之外,另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他们将面临求职、应聘、公关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如果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毕业后就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因此,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一些认识,分析一下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首先,要认识目前职业高中学校重应试、偏能力培养的现状。

当前的职高教育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这个指挥棒下,大多数教师仍然认为,语文教学只需教好课文,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就行了,因此,“读”和“写”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他们认为教学生“说话”太简单,或者没有必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职高学生是从初中升学时分流出来的一些学习成都较差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在考取普通高中无望时才不得不选择了职高。他们在语文方面见识少、阅读量小、词汇积累少,因而口语表达也受阻碍。另外,在一些地方受方言影响,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直接影响了表达效果。同时职高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到18岁之间,在心理和生理上正趋于成熟,在情感上出现了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公众场合“羞于启齿”的心理障碍。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职校学生在需要表达自己意见的场合,较为普遍地表现为“口讷”,甚至被人认为是“木讷”,从而影响了他们走入社会后的发展。因而,职校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其次,有的放矢,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那么,针对职高语文教学的特点,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以教材为依据,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朗读是练习口语的有效形式,既可以练习说普通话,也可以加强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使口语更加规范化。同时,朗读还可以增加词汇和句式的储备,培养敏锐的语感。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范读、多评读,将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同时,可开展课外朗读活动,如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扩大训练的范围。

2.复述有利于培养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在复述过程中,可以从文章中学习词汇、语句,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复述时,要求学生做到内容基本正确,不歪曲原意,不遗漏关键,恰当取舍,详略得当。还应鼓励学生在复述时根据复述的内容适当地注入情感。

3.对话是直接进行说话练习的方法之一,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才,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它要求快速分析理解问题,快速提取和组织材料,准确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通过教材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对话技巧,同时要求学生在选择语气时必须顾及语境和谈话对象。

4.演讲是最能反映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要求在运用口语的同时辅以适当的情感、动作,以表达比较系统的看法和认识。演讲是一种宣传鼓动的有效形式,也是每位职校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表达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演讲的主要特点:目的性、鼓动性和 艺术 性;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正确、语言晓畅生动、感情浓烈真挚、态势 自然 得体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演讲知识储备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参与演讲的准备,然后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作5分钟演讲。演讲要求可由易到难:第一步,允许学生预先写出演讲搞,上台后照本宣科,但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表达清楚;第二步,学生可预先准备好稿子,但必须脱稿讲述,力求做到声音和姿态相结合;第三步是即兴演讲,这要求就比较高了,演讲者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音调既要抑扬顿挫,内容又要有真实感,题材更要符合当时的要求。在这三步中,第一步、第二步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第三步,则需要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和锻炼口才。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作些适当的辅导,还可以结合学校的文艺汇演举行演讲比赛,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辩论也不失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辩论集道德涵养、文化积累、知识结构、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整体协作、仪表仪态为一体,是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极富魅力和欣赏价值。辩论是检验人的口才,也是检验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是站在对立立场就同一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批驳对方观点的一种论争。通过这种练习,可达到促使学生自觉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当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并不止以上几种,其他如应答、劝说、讨论等也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良好措施。就这些训练方式来说,都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表达技巧和心理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表现,这种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所有的职高语文教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点。

参考文献:

第4篇: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范文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原动力。能让小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积极参与朗读活动,教师的周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运用了以下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范读激趣。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把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加上恰当的手势、眼神、语气语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学生自然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教师的范读可以是整篇课文,也可以是一段话,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二情景育趣。不同题材的课文在不同的教学环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设置不同的情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准备音乐和图片进行配乐配画诵读,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朗读兴趣;教学对话多的记叙文可以分角色朗读,童话故事可以做头饰朗读表演。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形象的具体的东西,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情景,不仅可以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如教学《陶罐与铁罐》一课时有位教师就成功运用了范读

引导,分角色表演读的方法,学生感受到了陶罐的谦虚与铁罐的傲慢后语气语调模仿的惟妙惟肖,表演者声情并茂,引来阵阵掌声,同时也激励着其他同学也想表演表演,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很明显。还可采用以唱带读的小组互动法,如教学节奏感与韵律感较强的诗词可以让学生轻轻打着节拍或击着掌用熟悉的旋律以唱带读也可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三竞赛增趣。采取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感严重。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朗读,纠正不良朗读习惯,如加字、跳字、漏字、声音小等,同时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兴趣。

四拓展固趣。通过布置拓展朗读的任务,巩固学生的这种趣味,如给爸爸妈妈讲故事让爸爸妈妈评分、开家庭诗歌朗诵会、课外美文积累、课前二分钟演讲等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在课外朗读的积极性与兴趣,熟练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第5篇: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指导、训练小学生朗读,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朗读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读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哪儿挤呢?

著名特级教学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因此,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三、结合多种形式、方法,让学生会读

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的艺术性的创造活动,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注重范读,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朗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实践证明,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的成分最高,所以,我把每堂新授课当作舞台,充满激情地表演,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致,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了。

2、运用技巧,揣摩朗读

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使朗读指导不再停留在硬性地规定学生朗读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上,也不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或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练习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把对文章的理解和w会到的感情运用朗读表现出来,又要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读出真情实感,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读之前为学生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

四、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看,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表演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当然表演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富于趣味性、形象性,更易激发学生兴趣。针对学生的表演欲望,何不让学生投入于此呢?因为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朗读表演是真正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更好地领悟文章中心。因此,表演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第6篇: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口才;训练;中职;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9

美国劳工部调查报告《对学校的请求》中提到:21世纪职场的必备技能包括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其中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鼓励、说服能力等都是构成的关键要素。在我国一些省市对用人单位人才素质需求的调查也充分显示出: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运用自己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完成组织使命和目的的人。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和探索的基准和趋向。我们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较之普通高中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具有良好口才的人,而我国的口才训练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广大中、小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系统训练,口语发展大多处于听其自然的状态,加之社会缺少规范的语言环境,口才差、口语交际能力薄弱成为普遍现象。我们中职类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马上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们身边的大部分学生因为文化基础薄弱,存在自卑心理,在当众讲话时所暴露的能力欠缺更为明显,所以,普遍地、较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已成为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语文教学的责任。

我校鼓励各专业系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为了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我们旅游与艺术教育系在以前开设《普通话》课的基础上,又将《演讲与口才》作为提高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的必修课程充实到语文教学中,并在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经过三年来的摸索实践,自认为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演讲与口才的训练是有效、可行的。

一、以传统语文课为基础,加强语文素养的积累,为演讲与口才的训练打下基础。

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学生积累语文素养的必要手段。好口才是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从演讲辩论主题的理解到有丰富的、正确的说话内容,都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密切关系。有些学生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但语文基础较差,思辨能力也不强,甚至会出现连辩论题目都看不懂的情况,也就无从谈起如何辩论了。所以,要让学生有话说,首先就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阅读中吸收营养,得到熏陶,收集素材。在加重应用文写作和演讲口才训练比重的同时,保留传统的语法基础课和传统的美文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积累一定的文化素养,是口语交际得心应手的第一步。

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计划目标,使训练能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以朗读和简短表达为主。对于中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在初中缺少公众场合说话的锻炼,要适应新的语文课堂要求必然要有一段时间。胆怯心理是学生当众发言的主要障碍,所以此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同时激发他们对口语表达的兴趣。

在演讲口才的训练中多媒体的视听材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阶段属于适应期,最好配合朗诵类的材料,这个阶段重观摩、模仿,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学习优秀的朗诵技巧,学习正确的普通话,为他们树立一个规范的标杆。可采用以朗读带动说的方法,教师选用一些适宜朗读的短文或诗歌,通过教师指导、听范读、跟读、齐声朗读、个人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锻炼学生当众发言的胆量和口头表达的基本功。针对学生方音浓、普通话不标准的普遍现象,训练时教师要及时纠正语音。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节奏、韵味,有意识训练学生能根据文章需要,进行不同的处理,使朗读富于艺术表现力。

接下来可以穿插自我介绍、复述、短句接龙等训练。训练应该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动态化、生活化、实用化的氛围中进行口语沟通,避免无话可说的现象,使学生对口语表达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步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和处事能力,达到人人想说、能说的标准。

第二阶段:创设情境,以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社交口才。这阶段不适宜讲太多理论,应多从实例出发,分析实例,找出问题,学习恰当的口语交际的方式方法。这方面的试听材料很多,选择也十分灵活,可以是小品相声,也可以是营销实战类节目、应聘求职面试类节目、访谈类节目等。

这部分的口语锻炼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可以有日常的社交口才,如拜访与接待、介绍与交谈、赞美与批评等;有求职面试口才;有推销口才和具体的行业服务口才,如导游业、餐饮业等。教师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以实践教学为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比如可以举办现场招聘会,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方和应聘方,进行沟通交流;可以结合酒店专业的岗位创设前台接待、接打电话、处理顾客纠纷等情境,锻炼学生表达和应变能力;可以为导游专业的学生开展“今天我是导游”的活动,请同学们自己编辑导游词和制作幻灯片,一边展示幻灯片上优美的景点图片,一边介绍景点的精彩之处。这些活动形式在很大的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的同学津津乐道,听的同学全神贯注,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使口才得到锻炼。

第三阶段:能围绕一个主题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一阶段是以“演讲与辩论”的口语训练为主,需要配合高层次的语言竞技材料,比如演讲、辩论比赛、主持人比赛节目实录等。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论辩能力的训练难度较大,要在学生对论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设定难度适中的辩论题目,组织模拟正式的辩论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论理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语言高层次的魅力。还可以先让学生课下从新闻资讯中选择合适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热点话题,则可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形成思想的交锋,提高思辨能力。教师也可每节课提出一个学生熟悉、关注的话题如“经常上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吗?”等进行分组的讨论训练,不一定要组织成很正规的辩论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立场随机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经过几个阶段的学习训练,学生不断地收集素材、积累语言,审视、体察事物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炼、组织观点,恰当发表看法和应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它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我坚信只要我们多一些智慧的引领,多一点资源的整合,调动学生多一份参与的激情,师生真诚互动,让演讲与口才的训练灵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够演奏出学生快乐成长的精彩乐章,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 王苗. 让“演讲与口才”灵动于高职语文课堂[J].《新西部》,2009年第22期

[2] 刘华. 中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现代教育教研》,2012年第7期

[3] 黄立.《演讲与口才》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第7期

第7篇: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范文

一、高中口语交际的地位和作用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在编排上将口语交际与阅读、写作并列,突出了口语交际的地位.并明确规定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第一册),引导学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大胆开口,文明得体。第二阶段(第二册),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第三阶段(第三、四册),培养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劝说,讨论:辩论.演讲。

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体现了顺应时展的改革思想。力求改变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把聆听、说话放到了与阅读、写作同等的地位。在用语上将“听说”明确的表述为“口语交际”。强调了语用功能.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而且是认识的变化。标志着语文教学中向听、说取向的重大转移。教材确立的体例反映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思想。

二、当前高中语文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一)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空洞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三条目标要求。要达成这些课程目标,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对口语交际提出的教学建议是:“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段要求只列出了较为笼统的目标,并没有可以依托的具体内容。课程目标需要进一步具体细化成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也需要拓展和加深,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的能动性参与。语文教师“重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除了受到课时无法保证的影响之外,更没有足够的可参考的教学资料,口语交际严重缺乏课程理论的支持,与之相关的口语交际专题教材也严重匮乏。

(二)口语交际评价一片空白

“口语交际,应考查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评价建议只有这寥寥几行的指导性文字,除此之外,再不曾看到任何口语交际评价的标准。在专家学者著述的各种书籍中,口语交际教学评价这一部分大多是引证、介绍各国的口语交际评价标准、实施方法,罕见指导方法和具体的评价标准。

三、对策

(一)课前演讲,鼓励交际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对人生、对社会,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所以提倡课前演讲,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演讲能力的机会,同时为大家相互学习提供一个平台。对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授方法,扫清障碍。

主要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明确写演讲稿的方法并掌握演讲技巧。在此基础上,播放一些著名演讲视频供学生鉴赏:如学生比较熟悉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以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到陇东学院的演讲,师生共同欣赏、共同研讨,在班级中掀起一股学习演讲的热潮。这样学生既产生兴趣,又掌握方法,消除对口语交际漠视或者畏惧的心理障碍。

(三)阶段引领,逐层推进。

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时,我遵循“低起点,小台阶,面向全体,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逐层推进。学生按照学号顺序,每天一人,轮流进行演讲。

(四)开展活动,训练能力

1、开展读书活动,培养语感

学生往往口语交际能力弱,词不达意,这需要通过扩大阅读面,丰富自己的语言,在阅读中汲取优秀作品的语言营养,充实语言内涵,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应该阅读大量的书籍,特别是文学名著,丰富词汇,培养语感。高中新课标对课外读物从文化著作、文学作品、语言和文学理论著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语文课堂开展读书活动,可以开设阅读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阅览室进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讲解朗读的方法和规律,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名篇如《陈情表》、《项脊轩志》、《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等,学生在朗读时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美读,涵泳品味,培养语感。

2、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写作思维

写作是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的过程,有的学生缺乏转化的能力,想表达而表达不出来,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可以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同时语言的技能训练有利于写作的提高。教师在口头作文中可以进行思维的训练,如形象思维训练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逻辑表达水平。记叙文按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人的事件、优美的开头、含蓄的结尾、曲折的结构等训练,议论文按照论点明确、论证方法多样、论据典型、结构有层次感、分论点的拟写等训练,学生说出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提高写作的能力。

(五)社会实践,运用交际

第8篇: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范文

一、通过深入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

(一)在晨读课上放声朗读,实战演习

这个时间学生的精神状态较好,读书氛围较浓,学生很容易进入读书的境界,读书很投入、认真,即所谓“一心只读圣贤书”。

(二)课前五分钟演讲,精彩表演

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内容可以老师制定,也可以让学生自选,如名言警句,感人的小故事,幽默,笑话,优美的散文等。演讲者一定要在读完文章之后,谈谈自己的感悟,其他同学也要谈谈自己听后的感悟或对演讲者进行简单的优缺点评价。课前五分钟演讲虽然时间有限,但是学生都很认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积极性很高,过程中伴以恰切的手势,可以造成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课堂激情朗读,百花齐放

“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初中教材中有许多适宜朗读的美文,教师要给学生做示范朗读并对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指导与点拨。教师的朗读示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通过语调、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美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动听的视觉形象进入意境,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做有感情朗读的示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新。

(四)课外开展朗读比赛,锋芒毕露

定期在班级开展朗读比赛,选出朗读高手,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对文学的热爱,还促进他们向更高、更好的目标迈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能力。选出的朗读高手再次进行决赛,最后,选出获胜者参加“校园之声”栏目。学校也要定期举办诗文朗诵比赛,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悟能力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高效率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就是说,书读多了,积累了语感,丰富了情感,激起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也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热情。

二、通过各种活动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挖掘中国语言文字的人格思想魅力

古人云:“文以载道。”新时代中学生要主动活泼地学习语文,既要学以致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又要学会做人,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对文章的理解也不深。只要教师开动脑筋,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性格特点,经常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为学生提供成长的舞台。

(一)文艺汇演上课堂,才艺在线

学以致用。语文知识的学习,最终要形成技能,为己所用,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要组织学生深挖教材所的内涵,分析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握恰当的时机,采取如歌曲比赛、讲故事比赛、扮演课本剧、小品相声、辩论赛、争当宣传员、播音员、学做主持人等各种形式。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演艺能力,也受到了思想文化的熏陶,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活动中既锻炼了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了解历史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二)课外开展学习竞赛,书画展览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探索者,又是思维能力的开发者,在教学中,调动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索,所以在实践中笔者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使学生不再是消极地听课,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得到培养。

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课文进行绘画比赛,黑板报比赛等,使学生全力以赴,踊跃参加。对于获胜者,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带动全班同学鼓掌奖励。

第9篇:演讲朗读技巧和方法范文

虚假教学是指表面上师有所教、生有所获,事实上却偏离语文的教学本质,违背了汉语的教学规律,收效甚微的课堂教学活动。从外延来说,虚假教学包含主观故意和客观存在。主观故意指的是教师明知自己的教学行为违背教学规律,却出于利益考虑或迫于外部压力,知错犯错;客观存在指的是教师无意造假,只是由于辨识能力有限、认识偏差等采取了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行为。

一、虚假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指教师精心安排的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外部事件。教学活动必须承载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

请看一节教学李清照《声声慢》的公开课。介绍完作者,教师连续叫了三个学生朗读,但都不满意。于是教师自己开始范读,范读结束后,领着学生品词。然后,教师让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现代诗,半分钟后就要求做答。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该词。略作准备后,几个学生上台跳了一段街舞,接着有学生用《老男孩》的曲调演唱了这首词。

据此,我们通过分析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活动来评判一下这节课是否为有效教学。首先,在学生朗读不尽如教师之意时,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任何点评,即指导学生朗读李清照词的基本策略;教师范读以后没有让学生复读就马马虎虎过去了,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的范读失去了示范的功能和目的。其次,把原词改编成现代诗,只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化,教师没有针对原作进行炼字、押韵、修辞等借助语言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教学,学生对原作语言美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层面,而且准备时间过短,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改编作品,此项活动形同虚设。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演绎脱离原作意境,呈现出低俗化、娱乐化的倾向,教师也并没有给予相应的点评和指导。最终,学生对这首词的意蕴和情感没有任何深刻体会,这堂课的教学价值也就没有实现。

由此可知,明确的活动目标和充实的活动内容是保障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此外,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怎样彼此影响,前后两个活动之间怎样衔接,怎样评价和检验活动的效果等,也需要斟酌。

二、虚假的多元解读

在阅读活动中,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解读方法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的人(或同一人身处不同阶段时)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产生了多元化的解读。但是,“多元”不等同于“无限”,过度自由的解读很容易走向误读。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名课。课堂上,师生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愚公不仅“实愚”,而且是一个阴险、毒辣、自私、疯狂的老头。[1]这种解读看似不落俗套,但忽视了文本解读的规定性。首先,从文本解读的方法来看,阅读古典文本最起码的原则就是回归历史语境,否则就不能对文本内容做出公平合理的判断。当学生利用遗传学、生态学等现代知识来批驳愚公移山时,教师不仅不加以纠正反而大加赞赏。这种只顾求新而不尊重原则的教学导向,不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探究精神。其次,从寓言这种体裁的教学任务来看,学习寓言重在透过寓体把握寓意,不能苛求故事本身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郭老师把“移山”当作一个真实行为并以此来分析愚公的性格形象,属于教学内容定位的偏差。

总之,在阅读活动中,“接受主体除了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之外,也必须接受文本的制约”[2],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体裁特点等因素,以系统性、整体性的眼光探究文本的内涵和价值。

三、虚假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为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而创设的一种情感氛围或事件语境。教学情境贵在自然、真实,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请看一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的公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畅谈个人梦想,导入课文学习。然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简要回答后,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总结为四句口号,并带头呐喊两次,结果只有几个学生小声配合。下课前教师播放原演讲的录像片段,要求学生根据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修改个人梦想,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上述课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入环节漫谈理想,虽然与教材文本内容相关,但偏离了“学习这篇演讲词中运用叙事细节传递情感的高超演讲技巧”这一教学重点,学生在整堂课中并没有学到演讲词与其他文体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课堂进行到一半时,教师领喊口号,极力要创设一个激情澎湃的氛围,但学生的表现并不积极。因为这种情绪调动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本节课教师没有补充时代背景,也没有对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内容和演讲技巧展开教学,所以学生对教师总结的口号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没有呐喊的欲望。下课前,学生被录像中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激情和语言魅力所感染,本来是一个可以出彩的教学契机,教师却借机展开了“放下小我心忧天下”的思想教育,又一次偏离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内含问题意识,抓住时机自然生成。同时,教师要做一个观察者和交流者,当发现预设的教学情境无效时,应及时与学生沟通并调整教学行为。

四、虚假的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3]现在有许多教师热衷于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实际上教师本身并没有把握这种学习方式的内在要求。

请看一节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公开课。教师首先请两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稍稍点评后即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找出文中描写参观者的段落,组内朗读,并在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上标注朗读优秀的学生的名字。明确任务后,学生立即前后桌为一组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室内来回走动。过了三分钟,教师提醒学生每组可以标注多个名字,又过了一两分钟,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教师拍手示意终止合作。

这就是目前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常态,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首先,合作任务不合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语言含蓄深沉,更适合默读而不是朗读。因为默读可以细致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而朗读达不到这种效果。把这篇文章作为练习朗读技巧的材料是对文本的浪费,并且朗读完全可以是个人行为,没有必要小组合作。其次,小组划分不科学。本堂课并没有依据学情来划分小组,而是前后桌之间简单结合,各组情况参差不齐,组内不能优势互补,组间不能展开竞争,小组合作的意义大打折扣。此外,教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学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观察课堂维持秩序,并有选择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讨论情况,提供必要帮助,而不能置身事外。

总之,小组合作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容易。教师要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熟知合作学习的要素,按照科学分组、积极调控、及时评价的要求,在实践中找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门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务实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担负着神圣的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课尤其应该以真为美,以实求进。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都必须为这个目的服务。我们期待看到语文课堂上简约有效的教学活动,有理有据的多元解读,自然而然的教学情境,智慧碰撞的小组合作。返璞归真,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参考文献?

[1]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