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的看法范文

小学教育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的看法

第1篇:小学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教学 实施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也是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期盼。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温馨、轻松的教学氛围

一天之中,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某种程度上讲,学校可算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除父母外最可信赖的人,课堂又是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场所。因此,课堂的气氛不可谓不重要,最为理想的状态便是温馨和轻松的。只有在温馨的气氛中,学生的心理才能平静、坦然,乐于学习;在轻松的条件下,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兴奋地活动,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渠道才能畅通无阻,思维活动也变得敏捷起来,加速了脑细胞接收、理解、消化、记忆的活动,并沉淀下来转化为学习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推行生活化教学方式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在生活中发现很多的数学现象,找到大量的数学学习素材,并据此开展学习活动。比如,在讲授“角的概念”时,教师不能囿于数学课中的各种角,应该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角引入教学,文具的各个角,桌椅的四个角等,都是可以列举的对象。学生见到了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活生生的角,对于从生活中得到的常识作为学习基本的出发点,学习起来会觉得熟悉而不空洞,能加深记忆,理解角的意义,尽快掌握角的概念。另外,在讲授“人民币的认识”课程时,教师可以精心组织学生们来到学校的小卖部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买东西的乐趣,认识手中的纸币。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与小卖部的工作人员沟通,询问各种商品的价格,根据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进行购买活动。在实际的购物活动中感知纸币的形象和面值的意义,学生们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很高,对数学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这种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会了数学知识,转化为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了数学素质。

三、提高教学活动的形象化和生动化

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采取形象和生动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效果。要做到形象、生动,除了经常能让学生看到实物之外,还有一个好的办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摩和学习。例如,在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时,有一个问题是“测出教学楼的高度”,学生们会觉得这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简直是不可思议,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是怎么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呢?课堂的引题和铺垫进行到这里,教师此时可以提出“形似三角形”的概念,讲解相似三角形、比例尺等内容,随后,可以让学生观看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的科普宣传——测量电视塔高度,以生动、具体、形象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测量的方法,学生有了总体概念后教师再进行讲解。接着,再抽出课外的时间带学生们到学校的教学楼前进行测量活动,由学生将测量的结果进行记述和整理,计算出结果和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顺利完成了该节的教学任务。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的过程就是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的过程,也即学生自己把需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和掌握。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达成这个目的,如果把所有的知识单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不能对学习的内容达到深入的理解和领会,就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加不可能转化成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自主探究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环。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圆沿半径切开,舒展开半径的两旁,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形状,已知该近似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要多6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初看到这道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反映题难,无从下手解题。但是个别的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该近似长方形的周长似乎比圆的周长多两条半径的长度,而该近似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要多6厘米,所以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由此,可用圆的面积公式求解。在学生做题时,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不做过多的解释和暗示,放开手,让他们自主进行题目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思维习惯,要让学生自己提出为什么,想到怎么办,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图探索、思考和发现,在自主的探究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并转化成持续发展和学习的素质。

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要想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教师必须扭转自己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观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教学,往往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奇妙,获得大量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才会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和思考,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探索着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效果。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是一个异常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其间隐藏了无数我们尚未可知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挖掘和解决。教师需要为此付出多倍的努力,小心翼翼地探索、实验,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只要教师抓准了“让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目标,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采取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相信一定能够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督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扎实、稳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叶澜.素质教育推进现状.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03)

第2篇:小学教育的看法范文

首先,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预习,学生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在新课学习中,学生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点,会成为其关注的重点部分,因而会专心听讲,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预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完成预习任务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不但可以巩固强化旧知,更可以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在课堂学习时,能让学生站在不同的高度进行俯视式的学习,学习的优越感和成功感会油然而生,这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学生预习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完成书后的练习任务。而当学生无法解决练习中的问题时,就会去认真研究例题,通过对例题与练习题的比较,自主思考解决习题需要的新旧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期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步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逐步主动高效地学习新知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数学老师往往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总觉得数学没有预习的必要,因而影响了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谈几点做法:

一、预习引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正确引领是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预习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预习任务:小朋友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么,你们注意过钟表吗?请大家回家仔细观察钟表,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都是怎么走的?你能读出它们所表示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请家长帮忙,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了解的信息最多。这样的预习作业,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预习指导,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而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对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因而,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以及持之以恒的督促,让学生初步明白预习的几个环节,以及在每个环节到底该做些什么。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

一看。看后一天的学习内容,初步了解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弄清新知和旧知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些是自己可以独立解决的,哪些是自己不能解决的,要将其勾画下来,做好标记,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二做。做例题,将例题当做练习题做一做。有些知识,仅靠看并不能掌握其要领和实质,可以将课本上的解答过程遮盖起来,将例题当做练习题先做一做,然后将自己做的答案和例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比对,在比对中发现问题。

三想。想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积极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练。预习例题以后,可以将例题后面的习题,先尝试着练一练,在练习中,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发现学习的薄弱点。

作为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要鼓励优等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力争使优生更优秀,使待进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预习评价,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学生预习的效果如何,需要教师及时制定必要的评价体系来检测。一味地布置预习任务,却不及时检测和鼓励,就会使学生对于预习任务产生懈怠心理,往往会使预习活动流于形式。比如当堂评价,在上课的前五分钟甚至再长点的时间,把前一天布置的预习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要么口答、要么板演、要么闭卷练习来检测,并及时予以评价;又如小组评价,当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预习时,特别是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求小组内有分工有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当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及时要求学生小组内互评,组长负总责,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及时调控。

第3篇:小学教育的看法范文

教育理念不正确

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熟记名句,学习掌握必要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从而不断提高中文修养和审美能力,了解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问方法,明确中国传之千古的道德精神,感受中国诗礼传家的特色文化,并在辩证学习、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把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尽可能烙印在心灵深处,熔铸于日常行为之中,做一个有君子风范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人。然而不少学校对此缺乏深刻认识,只是把国学教育视作上级的安排,或者视作一种潮流,自己不过是随大流而已。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境界支配下,他们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安排上就难免草率,难免应付了事,如此以其昏昏,而欲使学生昭昭,则国学教育的效果当可想而知,最后不走过场才是怪事。

教育内容不规范

1.没有细分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

有的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大学》《中庸》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和选择,一股脑儿让学生去读去记,结果里面的一些宣扬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的东西也成天让学生挂在嘴边,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时代的局限,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不少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这些东西必须在让学生诵读前就剔除,而且对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则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应结合现念,让学生超越孔子所说的“礼”,把礼理解成“礼仪、规范”,让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也就是在“视”的时候要注意必要的礼仪规范,以彰君子的德行和作风。国学教育既要诵读原文,又要去粗取精,还要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对某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精神实质。

2.没有形成横向的教育重点和纵向的教育梯度

有的学校对国学的内涵没有开展过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对国学经典进行过仔细筛选和系统整理,就随便找些古文古诗给学生诵读,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授之以相适应的教育内容。这种零散化、碎片化、随意性强的国学教育,怎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时非得贪大求全,毕竟国学从广义角度看是个相当深广的范畴,青少年儿童没有必要把所有东西都学完,加上学制有限,学时有限,功课繁多,要学完学透也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样,要让青少年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而非零散化、碎片化的国学教育。所谓系统健全,就是要在教育内容上从横向上精选重点,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养份的、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为类主张,从纵向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以此达到既健全又系统,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此,国学教育必须精编教材,通过去粗取精,选择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和中华精神的内容,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编撰,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到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基本相称的国学教育。这样的教材编撰工作,可以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进行,也可由各地各校自行开展。

3.没有平衡协调好传统国学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

所谓公民教育,也就是现代的“德先生”教育。“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五四时期同时引进中国,如果我们开展了国学教育,开展了“赛先生”教育,但就是淡化甚至不开展“德先生”教育,或者只开展“假大空”的“德先生”教育亦即伪公民教育,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教育绝不是健全的教育,也绝不可能培养出健全的国民,而没有健全的国民,也就绝不可能造就健全的社会。须知,国学与公民学里面的有些东西是共通的,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不同的,因此尽管国学教育可以塑造出具有传统精神的国人,但唯有公民教育才足以塑造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从这个角度讲,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互补的。我们在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做到中学与西学并重,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而不要顾此失彼,更不要因为开展了国学教育,把老祖宗的精神价值拾起来,却把新时代的普世价值丢弃了。

教育方法手段不科学

1.没有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结合起来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是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可是有些学校只知让学生咿咿呀呀诵读文句,却忽视了对文句的精神实质进行适当点拨和教化,忽视了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结果学生一边摇头晃脑诵读,一边不知所云,就如鲁迅小时不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样,或者课上读着“谦谦君子”,课下仍打打骂骂,举止行为中没有一点君子的儒雅,没有一点有文化修养的样子。有人主张就是要这样“死记硬背”,即使暂时不明白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这样一种看法似乎有理,但如果一点不明白内涵又怎能让学生“记”“背”得牢实呢?又怎能达到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呢?国学教育不是说非得把每句话每个词都分析透彻,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点拨,让他明白基本意思,这样他才能记得牢,也才能化为己用。退一步说,低年级小朋友因年龄过小不太明白让其“死记硬背”尚可理解,高年级还这样就不应该了。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而要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将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如此才能达至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2.没有精心合理地设计教育形式

有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没有经过精心思考和准备安排,教育形式单调,只是一味组织学生读诵,有的还一天几读,但就是忽视了开展形式多样、具体可感的活动。有的学校虽然不是专门的国学艺术学校,可教育形式却非常复杂,吹、拉、弹、唱、诵、舞、写、画样样俱全,结果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重蹈了某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让子女学这样学那样的覆辙。因此过与不及都不好,国学教育应在容量、时间和方式上,根据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突出实效出发,做尽可能合理的安排。

3.没有利用好语文教育这个重要载体

其实,语文教育本身就属于国学教育的主要范畴之一,只不过语文课本中蕴含了很多现代精神,但在语言文字角度看,语文课本完全就是国学。很多中国学生语文功底差,连基本的遣词造句都成问题,作文也写不好。现在虽然推行国学教育了,有的学校还另编了单独的国学教材,可是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没有提高起来。因此,开展国学教育,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国的文学,必须要求他们首先把语文学好。要借开展国学教育的契机,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美读、美思、美写”等方式,把语文教学搞好,把学生的中文功底打扎实。

4.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国学教育要收到良好成效,主要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但也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而在这几方面,不少地方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学校教育来说,不管是制度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都会影响国学教育的成效。从家庭教育来说,中国家长其实都习惯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子女,这种教育其实就属于国学教育的范畴。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家长都出门打工去了,他们的子女都成了留守学生,加之某些家庭还存在其他不良问题,那么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必然接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社会环境也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如果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又接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国学教育的成效会被抵消掉多少呢?所以,有必要尽一切努力改变教育的单向化倾向,应动员学生的家长及其亲属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形成多向的教育合力,确保国学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

第4篇:小学教育的看法范文

一、注重课堂语言艺术

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我每一节课都要对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语、结语、讲述、点拨能力达到明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设计导语:今天我要带大家出去旅游,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顿时精神大悦,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下桂林,学生恍然大悟,议论纷纷,我顺势引导:桂林是著名是旅游景点,有哪些同学去过,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历。有去过的学生就开始情不自禁的描述着桂林的一山一水,没去过的学生也开始想象桂林美丽的风景,顿时课堂非常活跃,学生争相恐后的发言。顺势我开始文问题:桂林是闻名世界、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使读者顿生悬念:桂林山水独特在哪里?人们为什么冠以“天下第一”的美名呢?同学纷纷回答,仿佛这幅美丽的景色就在眼前。然后我又让大家想象,如果你在桂林,你该如何描述这幅风景画呢?对桂林山水进行正面描绘。瞧,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等。作者巧用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现了山的静态美,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

二、调节课堂气氛艺术

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调动课堂气氛;以表演渲染课堂气氛;赞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把微笑带进课堂情绪;师生互动缓和课堂气氛。只有调动好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值得一提的是,在努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因个别学生违纪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上课前应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尽快进入讲课的角色,才能形成轻松活跃的气氛。学生应该认真地配合老师的教学,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跟着教师一起体会与文章相关的各种情感,并在适当的时候举手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这样,同学与同学之间,以及老师与同学之间,不管是情感、还是思想能够实现一个很好的互相的感染与冲击。老师的教学将会是充满了激情,而学生就是一场视听盛宴了!总之,语文不是背出来的,是感和悟出来的,所以,先跟着书中人物和老师,或喜或悲,然后慢慢就知道悟了,课堂也会因为你对语文课的挚爱而生动无比。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中,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出自“语文”这门功课,没有“语文”,你根本不能与别人交流,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笑柄。生活处处皆语文,你会发现,其实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当你和父母在一同散步时,当你和同学在一起谈笑时,当你和朋友在一起玩耍时,你可曾留意过身边的语文?大街上,五花八门的商店以自己各具特色的招牌吸引着行人的目光。那些朴素特别的牌匾也是很有风格的,虽然词藻不是富丽堂皇,但却给人一种亲切感和轻松感。“一加一”、“Q一代”一个个鲜活中透着生机的招牌比比皆是。乍一看,似乎异常平凡,其实呀,这里短短的几个字却让不少人绞尽脑汁,既诙谐又形象地展现了店里的特色。这里面不就蕴含着无尽的语言文化吗?网络上,网虫们都特别爱用简洁明了的短语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那一个个“94”(就是)、“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喽)简短的语句中无形中便表明了人们的意思。

形形的语句多用拟声词,象形词和数字等等,表达起来轻松随便,却又不失风趣幽默,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如果没点语文功底,理解它们还真是件难事儿呢!电视上,短小精悍的广告词也往往具有深刻含义。一句“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便写出“美的”空调对人们的重要;时髦的“只溶在口,不溶在手”也体现了巧克力的特性;这个“成功之路,从头开始”也形象表达了洗发水的功劳。家喻户晓的“生活不能没有联想”也一语双关,生动地写出了“联想”电脑的地位。如果不能掌握这些语文技巧,这形形和广告词何处而来?没错,是语文。语文紧紧地连接着生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之一,也便是语文了。语文是人们沟通的桥梁,而语言的基准,就是语文,没有语文哪儿来的语言呀!你说是不?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一门妙不可言的课程,这课程不仅要“学”,而且也要想和它玩捉迷藏一样地去寻找,这样一来,语文这个不可缺少的朋友将和你越“混”越熟啊!在人生求学的这个知识海洋里,语文,就是一个静谧的港湾,它会让你感到无尽的韵味与遐想。所以,学生必须走进生活去感悟语文,去了解语文的魅力。

第5篇:小学教育的看法范文

一、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状况

近来,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听、说、读、写能力也越来越差。很多学生阅读能力不强。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是一蹶不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甚低。教师为了提高质量,课外不得不花许多时间辅导、督促学生学习,结果是:学生厌学,收效甚微。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不断地大胆实践、深刻反思,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我们提高效益的路径。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案

(一)、教师要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揭示了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现代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互动,实施对话,这是值得教师反思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过去“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想方法与学生交往,努力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过去“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上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教学为“教思”。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渠道越来越多,有的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可能早就明白了,教师又重述,学生就觉得嗦无兴趣。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沟通学生新旧知识和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他们爱上语文。这样就可以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课堂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课堂教学只有与学生相联系,面向他们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才能真正地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学生的知识经验要得到尊重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要只是一厢情愿地灌输,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语文书,每一单元后都有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开展。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把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选出一个或数个选手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意识。我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实际,开展以下活动。

1、背诵比赛。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背诵比赛的办法,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降低了背诵的难度,提高了背诵的速度,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具体做法:可以还可以限定时间背诵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2、在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故事性比较强,学生学起来也不难,如《鹬蚌相争》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先自读,读后抽学生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效果很好。

3、朗读比赛。像《走,我们去植树》诗歌,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朗读,然后课堂上随机抽人朗读,可一人一节或几节,然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知识的媒体越来越多了,如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教科书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虽说课堂教学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也不是唯一途径。所以,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地利用多媒体,多方面了解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知识的密度,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在课堂中融入人文教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学生从中不能很好地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常常感到语文枯燥、乏味,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很多文章都教学生做人,学生读起来很亲切,就会对语文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要学好语文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语文课堂就不会再沉闷、枯燥无味了,语文教师也就不会感到太辛苦了。

第6篇:小学教育的看法范文

1. 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多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间接教学模式。

2. 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如教学“时间和数学(一)”,在这节课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飞飞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3. 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第7篇:小学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校本研修;课堂教学;现实生活;自身发展;教研;学修

校本研修,其关键字是“校”,处于在校的工作者,着眼于学校与自身、立足于学校与自身,在学校和自身本位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钻研和探究,以达成自身与学校的双面性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教师要认真分析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范围,要把握好新课程改革的“度”,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校为基点进行教研与学修,以此实现自身的发展愿望,实现自身价值与绩效的最大化。下面本人就校本研修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以课堂为研修的支点,实现研修的实效化

学校是校本研修的主要阵地,是提升教师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的有力平台。个人认为,教师的校本研修应当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不必过分地转变自身在研修中的角色,要坚持在教学工作岗位的基础上进行教研和学修,要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研修方案、计划的制订,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更是教师塑造自身、完善自身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做个“明眼人”,要认真分析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各方面缺失,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实际效应的研修标准,让教师的本职教学工作可以变得更加艺术化与智慧化。

二、以生活为研修的基础,实现研修的现实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生活与教学之间的相辅相成,强调了教学应当以生活为基础,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外延与拓宽。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处处都是成长的养分。个人认为校本研修,也应当以生活为基础,在生活广泛的素材中挖掘有助于自身成长的有利资源,在生活的现实问题中受到再教育,实现再发展。生活与工作、学习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便会为我们的教研与学习提供丰富的“养料”,为我们的教研与学习注入活水,成为我们更新自己、塑造风格、提升质量的有力基石。

三、以他人为研修的榜样,实现研修的成长化

校本研修,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实践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和分析过程。个人认为校本研修可以以他人为榜样,以其他教师作为自身教研与学修的促进力量和反馈标准。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坚持听取在校其他教师的授课过程,在听课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在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汲取其中的精华,以其中的精华反作用于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教师可以以他人为自身教研与学修的镜子,在镜子中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在镜子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在镜子中反思自身的缺失,在不断地学习与反思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并以自身的力量推进学校整体教学的最强化发展。

总之,校本研修,要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要贴近生活现实的实际,要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中实现自身循序渐进的综合性发展。

第8篇:小学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 科技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22-001

科技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以及科技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的创新能力。在此就学校科技教育和各位同仁交流个人对学校科技教育的认识:

一、科技教育的三个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2.指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科学、正确的操作技能和方法。

3.拓宽学生科学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科技教育的四个误区

1.观念问题:重科技硬件投入,轻科技氛围的营造。有些学校为搞好科技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科技设备,在有限的公用经费中科技占了较大的比例,但设备投入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些科技设施成了摆设。也有学校认为搞科技是烧钱的事情,投入大,产出少,因此干脆忽视了科技教育。

2.教学方法: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学校的科技教育中,往往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把科技教育简单认同为科普教育,对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较为薄弱,缺乏个性化研究,对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的探索以及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缺少个别化指导。

3.内容选择:重传统的教学内容,轻前沿的科技发展。教师比较注重对科技教材上的内容展开教学,而忽视了科技更新的速度,往往科技教材出来时,其内容已落伍了。

4.活动途径:重科技比赛的参与,轻科技活动的普及。有些学校比较注重上级统一组织的科技比赛,出发点是通过比赛出成绩,通过成绩争取在学校综合质量评估中多得分,忽视了利用课间活动、兴趣小组、学校少年宫等渠道普及学校科技活动。

三、科技教育的五种途径

1.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科技教育的三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让学生掌握科技能力、向学生普及科技知识。实现这三大任务的主阵地是课堂。通过课堂中的师生交流、生生讨论、动手实践等手段,让学生增强科技意识,增加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技能。

2.利用学校少年宫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

学校少年宫建设有利于让学生在学校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发展,科技是学校少年宫建设中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技能分成若干个科技活动小组。例如:组织自然、生物、无线电、航模、航天、科技制作,星火科技,天文观测,能源利用等科技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3.利用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加科技竞赛是衡量学校科技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营造科技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科技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在科技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有效手段。组织科技竞赛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实战比赛,让学生加强交流,了解差距,相互取长补短;同时开拓视野,获取灵感和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利用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校的科技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周期较长的活动项目可以设计成课题研究的形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论研究水平、掌握一定的科研理论、培养科研能力。主要通过科学实验、社会调查等形式,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通过观察、调查、记录、分析最终生成课题研究报告。

5.利用亲子活动整体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和家长在周末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开展一些益智、动手、合作为目的的亲子游戏、亲子竞赛等活动,也可以列出一些让学生和家长在家里自娱自乐的活动清单。

四、科技教育的六类活动

1.创新类活动: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多思考、多动脑,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出他们的奇思妙想,可以开展科学幻想画、金点子征集、小发明、小制作、七巧板拼图、头脑风暴等能反映学生个性的活动。

2.电子类活动: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几乎成了科技的代名词。可以面向学生开设一些如机器人制作、电脑拼装、电子百拼、无线电测向、简易收音机制作等电子类活动,把学生引导到探究科学奥秘、爱好无线电等兴趣中来。

3.实验类活动: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可以小组为单位,从动植物生长、家政事务、生活观察等自然科学领域,面向学生开设符合年龄段特征的实验。

4.专题类活动:主要指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如科技主题班会、专题参观、考察、采集、夏令营、听讲座、看录像、召开科技信息会、定期围绕科技主题出好黑板报、设立科技角和作品展示台等。

5.模型类活动: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可开展车辆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航海模型、建筑模型等各种科技模型类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

6.益智类活动。为了开发学生智力,可以将魔方、国际数棋、华容道、数独、九连环、推箱子、算24点等中外经典益智游戏运用到学校科技教育中来,在丰富学校课余生活的同时,更是为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思维、形象思维能力。

五、科技教育的七种方法

1.观察法:通过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直接感受和获取知识。

2.实践法:对于学生不宜单纯灌输科技理论知识,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做中学、玩中学,通过实践掌握更多的知识。

3.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操作能力,练就一双巧手,锻炼四肢的协调能力。

4.发现法: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5.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班级沙龙、信息会等形式,让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第9篇:小学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兴趣 培养 手段 环境 提高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的内容和模式,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以下是我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实物教学,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英语以其陌生的面孔,异样地走进学生当中,它带给学生全身的好奇感,学生为自己吐出的每词、每句而兴奋、激动。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在教人体部位单词时,我让学生摸着自己或别人的头、脸、鼻、眼睛、耳朵等说head、your face mg nose、your eye等等,然后教师发指令:Touch your head/face/nose/eye.学生随即做动作,并在小组间开展竞赛。这样做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整个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师加快指令的节奏,学生的反应随之加快,学生在动作中眼、口、耳、手多种感官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脑筋快速运转,反应灵敏,印象深刻。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单纯地死记硬背单词,会使他们感到枯燥厌烦。在教新单词时,如果采用实物或图片等,把抽象的词语变成具体直观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继而产生极大的兴趣,想学、想读也想记那些相应的单词。比如在教apple、banana、pear等单词时,我让学生自带苹果、香蕉、梨的实物,学生看后,自然迫切地想知道这些东西用英语怎么说,并会积极地记住这些单词。

除了实物之外,还可以使用图片、简笔画、幻灯、投影片、玩具等其他直观教具,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直观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运用游戏、歌曲、课外活动,稳定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就要想办法使这种兴趣能持久地巩固下去。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为了稳定学习兴趣,可适当地做些游戏、唱歌、说绕口令、背小诗,通过适时的唱唱玩玩,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巩固所学知识。为了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学英语的氛围非常重要。为了使英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在学习之余,定期举办英语朗读比赛、英文小报制作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等活动。这样可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掌握英语知识。

三、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兴趣。利用电教手段教学,对于那些胆怯的学生特别有帮助。面对话筒他们不能沉默不语,于是不得不在课前预习好,课后也复习好,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