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在小学德育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国家政策和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原因,使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尤为重视,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对子女的养育模式存在着过分包揽与溺爱的现象,造成一些孩子不仅缺乏独立意识,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而且往往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和感恩他人的意识,由此可见,学校应该认识到在小学德育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使学校担负起教育学生知恩图报,健康成长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懂得感恩的人。
(二)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
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格,引导学生对三观有更正确的认识,能够对生命和生活有更深的领悟,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素质。1.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把学生培养成懂得感恩的人,是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形成良好道德的重要年龄阶段,通过感恩教育,使小学生明白家长和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并在学校感恩教育的引导下听从父母师长的教诲,体会他们对自己的良苦用心,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他们的殷殷期盼,这样才能使小学生逐渐培养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感。2.有利于使小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塑造健全人格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价值还在于使小学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处理事情,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当前,社会上对一些不懂事,任性妄为的孩子称之为“熊孩子”,殊不知“熊孩子”背后产生的原因却是因为“熊家长”。正是由于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缺乏正面教育,过分呵护和溺爱孩子,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起一点外面世界的风吹雨淋,欠缺处理负面情境和应对人际交往的能力,难以自立自强。而感恩教育有利于使小学生学会用乐观向上的态度来正视面对的困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塑造健全的人格。3.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对生活的感恩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可以增强小学生对生命、生活的重视,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善待人生。长期以来,小学生对于生命和死亡这一类比较严肃的字眼缺乏基本的认识和思考,因而对生命和生活不够珍视,没有感悟到生命的内涵和宝贵,而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不仅会由心感激父母的生命之恩,也会感激社会的呵护之意,这是对感恩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二、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完善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实施
要想进一步完善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实施,需要从识恩到感恩,最终到施恩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要在德育课堂上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及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等等措施,才能将感恩教育工作更好的进行下去,培养小学生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一)营造感恩的情感氛围,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小学德育课堂上,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不能再把德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形式主义的工作,要真正认识到德育教学对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在德育课堂上转变传统落后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古板教学模式,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感恩图片,播放感恩教育视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感恩情感氛围,同时,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感恩教育,使学生对感恩有更好的认识,提高了德育课堂的时效性,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布置感恩教学任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学校应该将感恩的理念渗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将感恩的名人故事编入教材中,做几期与感恩相关的手板报,开展感恩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可以时时感受到感恩教育氛围,时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面对父母师长。教师要在德育课堂结束后,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等不同,给学生布置一些感恩教育任务,像是帮父亲洗一次脚,给母亲梳一次头,给老师递一杯水等等感恩教育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进一步增强了感恩意识。
(三)建立感恩奖励机制,参加施恩活动
施恩是感恩教育的升华,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感恩情感认知后,可以积极参与社会的施恩公益活动,帮助更多处于困境中的人。另外,学校为了鼓励学生更好进行感恩活动,可以建立起相关的感恩奖励机制,使学生可以在完成各种感恩活动后,得到一种实际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结束语
在小学德育中开展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想更好的将感恩教育工作进行下去,需要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教师在德育课堂上的正确引导,通过使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感恩故事短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等途径帮助学生认识感恩,增强感恩意识,并最终能够达到感恩的升华——施恩,使学生可以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参考文献:
[1]王英.更新德育教育观念,转变德育教育方式: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若干尝试[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7):62-63.
[2]张凤荣,靳喜蜂.怎样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3):109-110.
[3]岑元媛.浅谈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2):187-188.
一、感恩教育背景分析
首先,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呼唤感恩教育。在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弱化,暴露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感恩教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其次,当前家庭教育现状呼唤感恩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智育,疏于对孩子实施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在这部分家长看来,最要紧的是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抓好,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在父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思潮中,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边缘化不言而喻。
第三,当今社会缺乏感恩风尚的现状呼唤感恩教育。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感恩作为人的精神境界、高尚情操、生活态度和人际交往的规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原因是今日社会缺乏感恩风尚。一切向钱看,一切为了一己私利,从而导致不少人道德沦丧,感恩缺失。
由上可见,无论是现在的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家庭和社会需要,都在呼唤感恩教育的到来。
二、感恩教育目标定位
(一)总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二)分目标
1.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具有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2.将感恩教育的实施纳入德育工作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保障。将学生的感恩体验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体验生活化。联合家庭和社区,强化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感恩实践,达到在做中学感恩。合理制定感恩教育中教、学、做的科学评价,做到以评价促感恩。
3.结合我校乃至我市学生实际编写符合学生需要的感恩教材和刊物,上好、评好感恩课,推进感恩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定期举办感恩教育研讨会,注重感恩实践,做实感恩评价,通过实践和探索建立有特色的感恩教育模式。
三、感恩教育主要内容
(一)营造感恩氛围
1.注重打造校园静态感恩文化
(1)编写感恩教育口袋书——《寸草心》,里面收录的文章都是学生根据日常感恩体验写的作文。(2)编写的校报《童心》里,每期专门设有整版“感恩真人秀”或“感恩活动秀”之类的栏目,刊登学生根据实践体验写的感恩文章、诗歌。(3)在各班设计的“感恩墙”和学校的“感恩橱窗”等宣传栏里,都会及时编辑、展示学生的感恩作品。(4)在教学楼走廊里的墙壁上,悬挂出自各班学生之手的感恩画和感恩诗歌,每幅画、每首诗歌都用镜框装裱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感恩诗画长廊。(5)各班级在学校统一组织下,根据自身特色布置班级。有的设置了感恩树、有的张贴了感恩格言,有的布置了感恩角。同时,每个班级都有植物角,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饲养植物,既美化了班级环境,又培养了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
2.注重打造校园动态感恩文化
(1)每个月,学校都会结合当月感恩主题,安排师生进行国旗下讲话。(2)每周二、五的小广播经常播诵学生的感恩文章,做到用身边感恩事迹来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3)各班班队会和黑板报等经常宣传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做到用身边感恩事例来教育、感染学生。(4)学校每个月开展的主题活动经常渗透感恩教育。每年4月份感恩自然、5月份感恩父母、9月份感恩老师、10月份感恩祖国、11月份感恩社会等。(5)近年来,学校还进行了感恩自然征文,感恩格言书写等活动。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受到教育,感恩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培养。(6)学校“带着感恩出发”毕业典礼、小主持人比赛、课本剧表演等特色活动均以感恩教育为指导思想开展。其中,每年“带着感恩出发”毕业典礼已成为我校特色品牌活动,曾被安徽电视台、铜陵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二)上好感恩课
《带着感恩出发》校本教材出版后,学校教导处、德育处依托教材,在各班每周开设一堂感恩课。感恩课上,师生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感恩故事,感受故事中人、事、景、物中蕴涵的感恩情感,进而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师生通过讨论交流,深入全面地理解感恩内涵,端正自己的感恩态度,形成正确的感恩价值观;师生通过表演感恩故事,直观形象地认识理解故事中的感恩思想,指导自己的感恩行动。感恩课能让师生集中精力学感恩,通过深入探究明白感恩之理,有效地培养了健康的感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做好感恩教育与学科的整合
要培养出懂得感恩、报恩和施恩的学生,单靠每周一堂感恩课很难达到目标,需要将感恩教育与各学科有效整合,做到在各学科中时时渗透。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对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和综合实践等相关学科中的内容进行认真遴选,把其中涉及感恩教育的内容梳理出来,并制定了详细安排表发放到任课教师手中。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感恩渗透。两年多来,各教研组扎实做好感恩教育与学科整合,认真组织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
(四)评好感恩课
感恩课是崭新的校本课程,没有既有模式,每位上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见解,摸索着来上。上课方法不一样,导致学习效果也不一样。孰优孰劣,只能通过听、评课才能拨开迷雾,认识清楚。因此,学校各教研组及时组织教师深入到感恩课堂听好课、评好课。在评课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更好促进了感恩教育模式的形成。
本学期将继续贯彻执行市、区两级德育工作精神,以我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为统领,细化学校德育工作,结合校本德育课题《基于德育效能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努力促进我校少先队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及要求:
1、结合德育课题《基于德育效能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大力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努力形成我校德育特色课程。
(1)指导各班级积极开展雏鹰争章,结合每月研究专题,做好校本认知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
(2)依据重大节假日、纪念日开展特色班队活动,继续做好感恩教育相关的体验课程。
2、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
(1)按照主题,每月定期检查黑板报,时间定为每月10号。
(2)积极开通学校广播站,活动时间定为每周五班队会前15分钟,班主任指导班级通讯员围绕感恩、文明、班级实事新闻等话题积极投稿,大队部将根据稿件录用的数量,在班主任工作考核中予以嘉奖。
(3)组建一支能力强的少先队小干部队伍,使常规活动规范、有效。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每月进行一次专题培训并在教育博客中互动交流,帮助班主任提高业务素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导处共同办好校园文化活动。
5、做好社区共建工作。与共建单位继续合作,通过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效合一的育人目的。
6、在全体学生中积极开展争当“四好少年”活动。
7、巩固市绿色学校、文明单位及安全示范学校创建成果。
三、各月份工作要点:
三月份(常规教育月):
1、进行开学教育(开学典礼)
2、大力开展“做文明学生”之一(找找身边的陋习)主题班队会,
3、“雷锋在我心中”感恩社会主题教育活动
4、“3月12日植树节”进行感恩大自然实践活动;
5、温馨教室扮靓活动;
6、3月28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举行安全教育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为我校学生进行普法安全专题讲座);
班主任论坛主题:讨论学生常规教育的有效措施。
四月份(“爱家乡”教育月):
1、各中队举行系列主题队会:“做文明学生”之二
夸夸身边的文明小卫士;
2、进行感恩大自然——“爱家乡”春游实践活动;
3、进行“理想教育”主题活动(班队会)
4、聘请环保局专家作保护环境专题报告。
5、“节约资源”环保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会)
班主任论坛:结合时代特征,积极教育学生争当“四好学生”。
五月份(安全教育月):
1、开展热爱劳动的教育,主题班队会;
2、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
3、“5.12”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4、“母亲节”开展感恩母爱活动;
5、结合“无烟日”开展有效活动;
6、“今年我十岁”主题教育活动。
班主任论坛:结合环境区卫生治理,培养学生劳动、环保意识
六月份(环保教育月):
1、举行“六一”庆祝活动;
2、举行‘六五’环境日教育活动;
3、毕业班举行“告别母校”中队活动;
4、进行法律、交通、防火知识的主题班队会;
5、少先队工作总结;
一、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1.学校感恩教育效果不佳
在我国的小学道德思想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承担了过多的德育责任,而普通的任课教师,尤其是负责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承担的责任较少。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品质的培养。此外,小学感恩教育的方式比较形式化,大多数时候采用学生发言和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缺乏感恩实践活动,这导致我国小学的感恩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2.感恩行为没有得到落实
虽然,很多小学生也存在一定的感恩意识,也从内心深处认同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老师对自己的关照和同学对自己的帮助。但在学习生活中,小学生的实际行动和感恩行为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学生是在学校规定的感恩活动中付出行动,但不能将感恩的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所以,学校的感恩教育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造成小学生感恩教育面临当前现状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尚未形成科学系统化的道德价值规范体系,个人自私自利、社会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推行。另外,社会上的负面事件也对感恩教育起到了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大部分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而且,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也会导致孩子不懂感恩和付出。另外,传统教育观念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不够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孩子的感恩方式。
3.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学校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很少开展相关的感恩实践活动。同时,学校教育缺乏系统完善的感恩教育体系,导致教师的感恩教育目标不明确,没有充分整合感恩教育资源等,都导致了当前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效果不理想。
三、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相关建议
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要从小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着手。学校应多组织一些感恩实践活动,让小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快乐。
1.教师应加强自身感恩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
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整合感恩教育的资源,比如从课本中挖掘相关的感恩教育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以身作则,让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感恩。
2.开展各类德育活动渗透感恩教育
(1)组织感恩教育“月主题系列活动”。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寓意。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各个传统节日及纪念日本身所蕴涵的感恩教育元素,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月为单位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明确感恩教育的意义。
(2)创建以“感恩”为主题的快乐中队 。学校中队是小学生快乐、温暖的家,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与凝聚力。因此,学校在进行感恩教育活动时,不可忽视中队的建设及中队教育的力量。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可以以“感恩”为主题。创建班级快乐中队,结合各中队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开展各类感恩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关键词]德育;道德教育;学校教育;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9-0081-03
[作者简介]宋丽丽(1988―),女,辽宁庄河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一、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孤立化
现在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只是一味地灌输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教师教条化地训诫学生做什么是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表现,做什么是有违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这种训诫完全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生活。表面上,教师在课堂上引用生活中的实例阐释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德育似乎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事实上,学生只是机械地赞同或反对那些看上去明显符合道德规范或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很多学生并不认同既定的道德规范,只是没有机会或者不敢反驳而已。
这种既定程式的说教既不能让学生对各种道德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无法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道德观念,更不能让学生产生教育者预期的道德行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只是遵循课本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忽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道德问题,尤其是容易引发观念冲突的道德问题。例如,遇到摔倒在地上的老人到底是扶还是不扶。这种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已经对学生的道德认识产生了冲击,让学生感到十分矛盾。除此之外,对社会上诸多不道德的行为反而受到赞扬的现象,教师既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又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这种做法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另一方面,学校的德育多表现为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组织道德教育活动,不仅形式单一,而且活动主体单一,多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忽略了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尽管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诚实勇敢、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道德教育,但是回家以后,学生的父母却向他们灌输锱铢必较、绝不吃亏的思想。结果,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成为徒劳。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开展德育工作除了开设常规课程以外,在课堂内外,各种活动中,还应该联合家长和社区,让多方参与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1]
(二)德育扩大化
德育固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毕竟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很多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夸大德育的作用,扩大德育的范围。有些学校过分地强调教育,除了按规定开设思想品德课以外,还将德育刻意地贯穿于所有的学科,规定无论什么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都要进行道德教育。这让某些学科的教师感到很为难。如数学教师,他们在备课时除了准备专业知识外,还要煞费苦心地考虑哪个知识点或者是哪个环节可以一部分道德教育的内容。若非如此,整个课程就会被认为没有进行价值观的指导,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德育的扩大化还体现在学校占用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举办各种德育活动,如学习雷锋、帮助困难群体等。虽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多是形式主义至上。学生在活动中只是履行教师分配好的任务,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以及做这些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而且,学校经常开展华而不实的德育活动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引起教师与家长们的不满,学生不但不能通过活动培养出同情心和道德感,反而会对过于频繁又没有实质意义的活动产生反感。[2]
(三)德育忽视化
在德育受到部分学校的过分强调时,也有一部分学校完全忽视德育。学校认为德育属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只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些学校不愿意为德育工作付出时间和精力,其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道德标准,不愿意承担道德责任。
德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起人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探索这一阶段的德育策略很有必要。
二、小学教育中德育策略的探索
(一)加强与社区和家长的合作,共同促进德育
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脱离家长与社会的监督和支持。只是学校单方面地宣传、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可以用“判若两人”形容。有些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尊敬教师、礼貌问好,回到家后却对家长大呼小叫或不理不睬,毫无疑问,这样的德育是失败的。很多家长埋怨孩子只会索取,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尤其是不懂得孝顺父母,并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学校德育不到位。因此,加强学校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共同实施道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很多学校利用社区和学校搭建的平台,为学生和家长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付出的辛劳,懂得感恩父母,沟通学生与父母间的亲情,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品德。[3]也有很多学校开展感恩活动,除了感恩父母外,还有感恩社区里的邻居,感恩社会上的各种温暖关怀,感恩大自然等。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懂得尊重,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4]
这样的德育活动不仅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距离,也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切实受到德育教化。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并不是在课堂上生搬硬套地灌输道德规范,而是让学生通过道德情感和行为将道德规范内化,自觉地养成敬爱父母、尊老爱幼的品格。
(二)加强教师道德建设,树立道德典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强调的是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榜样作用。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学校每一项德育活动的积累,教师一言一行的熏陶,都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因素,而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自身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一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学生会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而模仿他的一言一行。教师的道德水平是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身体力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学生的榜样。 [5]
(三)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进行道德教育
只有学生亲身体验的教育才是最深刻的教育。仅仅依靠课堂上讲授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他们才能真正地将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很多不道德现象,如帮助摔倒老人后反而被讹诈,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反面教材做出正确的价值引导,批评这种丑恶的行为,同时教导学生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6]
道德教育的方式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不应该过度,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实施德育,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谦民.学校德育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2]王毓,王颖.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寻[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3]高洁.开展亲子活动 增强小学生德育实践[J].教育长廊,2009(3).
[4]袁熙惠.小学生德育的新途径:感恩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内容来抓,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
中队会是德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二、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滴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
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
大力加强校园红领巾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报编辑部的组织建设。利用午播时间,播送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报道、表扬。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三、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
利用每年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街道,走进部队、公安,走向敬老院,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活动切实体会到认识生活在集体中的,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感恩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充裕,但精神世界却日益贫乏,通过小学课堂教学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但一直以来,一些数学教师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加强德育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教师的责任,跟数学科目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早就指出: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作为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的小学学生,就像一张有待渲染的白纸,数学教师也应该像思考品德、语文教师一样,一起帮助他们描绘出美好的明天,加强对学生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渗透。本文讨论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具体的渗透措施。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德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感恩教育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要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普及热爱生命、亲近自然、勤俭节约、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等德育课程的知识,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加强感恩教育,这样才有利于改革、发展德育新课程。
2、有利于我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受人点滴恩,必当涌泉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社会、家庭、学校都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现代教育与传统美德出现断层。作为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感恩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加以应用。
3、有利于课堂师生关系的改善。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片面重视知识讲授,而忽略对学生应有的关怀、体贴及照顾,更谈不上感恩情怀的培育,致使学生对教师存在敬畏心理,不易于师生的课堂互动。加强感恩教育,可以明显地改善这种状况。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感恩教育缺失的影响因素
1、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处于转型阶段,各种卡通游戏、电视、网络、新闻媒体都过度注重经济利益,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使思想道德教育受到严重的挑战,导致人们倾向于保护自我,这种畸形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小学生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一些家长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家庭中往往只注重学习教育,缺乏德育氛围,对自己的子女过于迁就和溺爱,导致孩子缺乏感恩心理。同时,各地“空巢”现象严重,一些小学生往往都是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基本一片空白。
3、学校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校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对感恩教育还相当缺乏,有些领导和教师还不够重视,或者是教学概念化、形式化严重,学生对真善美缺乏具体的、真实的体验感受,自然难以在内省、自责、自律等思想和言行上有更深层次的体现。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1、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课堂就像一个舞台,教师是乐队指挥家,学生则是交响乐团的成员,两者间不能仅仅是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更应注重在默契感、互动性上的配合,这样才能发挥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从两方面予以加强:一是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励和影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老师时,才会相信、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阐述感恩教育的实质内容,从而熏陶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二是注重教学中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认识到以“教”为主的局限性,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应该理解并尊重学生,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达到自然、轻松的教学互动,让学生自信、主动、愉快地接受数学教育,这样在成长过程中才懂得感恩和回报。
2、激发强烈真挚的家国情感。严谨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被认为难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事实证明这是十分错误的。教师应该抓住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和片段,增添一定的感彩。譬如在教学生“2+3=?”时,可在黑板上画出五角星,细心地对小学生讲道:“这图形一边有两个角,另一边有三个角,加起是多少个角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迅速提出教学问题:“那么,2+3是不是就等于5呢?”学生自然能心领意会。在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还应该注意从中挖掘深层次的感恩教育内容:“同学们,我们的国旗就叫五星红旗,我们就像五个不同的角,只有团结友爱、紧密结合才能组成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同样,在讲授涉及到年度工农业生产值、城乡百姓消费水平的数学题时,也可以适当地融入家国情感,培养学生强烈真挚的感恩心理。
3、培养沟通互助的协作精神。在数学课堂中,除了师生间的互动外,更应该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在课堂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位学生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应该让彼此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造学生间分组合作的机会。譬如,在教有余数除法时,可先将同学分成几组,让他们假设分给对方4块饼干,再各自拿数目不一的道具进行模拟分配。在分配完全后,让各组汇报分配结果,有的正好分完,有的则剩下1个、2个或3个。这时,教师可提问引导:“会不会出现余4个,或者4个以上的情况?”通过这种分组合作,就能让学生加深对“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的理解。同时,在习题练习、提问回答中,也可加强学生的沟通互助,让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得到体现和巩固,为将来进入社会、求得生存与成功奠定一定的交际基础。
4、强化亲情感恩的教育环节。家庭教育本是培养孩子品德的温床,但现在的父母过分娇惯孩子,致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在接受恩惠与照顾时却不懂得关爱和感恩他人,并把这种认识带进校园影响到其他同学。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因此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十分重要,要注意在所有科目中得以贯彻落实,数学课堂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教练加减除除等计算题目时,要善于将日常生活中买文具、书本、玩具、衣服等消费情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勤俭节约、爱惜资源的感恩精神。或者通过对话互动,阐述父母、兄弟、师生情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行动中理解感恩教育的真正内涵,做到人人都应自学履行,这样利于知识美德收益双丰收。
四、结束语
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虽然在当今社会已经受到严重的冲击,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自觉担负起教育使命,通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科学合理地将数学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具体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潜移默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参考文献】
[1]彭成.感恩中国:青少年必上的8堂感恩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德育 感恩教育 中小学
传统德育中,人被理解为是抽象的“现成”存在物,是一种摆在眼前的,可以用理性的、概念的方式来静观的对象。其实,这个概念本身就太过于抽象。基于这一理念,中小学传统德育观念保守陈旧,重成绩轻思想,重理论轻实践,方法单一,主要依赖课程教学。而传统德育课本内容则存在“旧、大、空”的现象,不能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征,而落后于潮流,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仅仅成为存在的一种形式。相反,美国人每逢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隆重庆祝一番,全家人在丰盛大餐面前,进行祈祷和感恩。这时,每个人都会怀着感激之情细说他们感恩的事、感谢的人。现在,在许多美国人的心目中,感恩节甚至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
实际上,感恩的心在平时就足以培养和流露。不管你在什么场合,请让“谢谢你”、“非常感谢”等不绝于耳。因为看似简单的一声“谢谢”,不仅使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感到快乐,而且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待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一、加强德育,就从感恩教育开始
感恩教育又有多大魅力呢?我们来看一下教育家哈尔・厄本曾经做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不准抱怨。对这项实验任务,学生的第一个反应便是一阵抱怨。他们接着讨论了一些具体的事宜。他的第一个要求是,即使他们在第一个小时里便违规发出抱怨,也不能停止实验。其实大多数学生在第一小时里就开始抱怨。假若不能在24小时里不发出抱怨,要至少在一天中尽量减少抱怨。接着,他建议学生在兜里揣张纸条,每次发觉自己在抱怨前便记个数。第二天,他要求学生们猜猜,多少人自昨天以来没有抱怨。他们都写下一个数字。在那个班的30名学生中,大家猜出的不抱怨的人数在6到12之间。而厄本猜出的数字是零,而且这个数字从来不会错。在过去18年里,这个实验反复搞,没有哪个学生能在24小时中一句也不抱怨的。这一实验最精彩的部分是接下来的讨论。他提了两个简单的问题:这项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你们从参加这项实验中学到了什么?大家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完全一致。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你想要我们知道我们多么容易抱怨。”正确。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通常是:“我懂了,其实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抱怨。我们的抱怨实在有点傻。”同样正确。不论学生们是否真的抱怨或者是否意识到自己在抱怨,他们都熟悉了两样事情:自己常常抱怨、自己抱怨的事情其实微不足道。以上这两项是这项实验的第一部分。紧接着展开了实验的第二部分。他给学生们一张表格,顶端写着:“我感激,因为……”,下面是三栏,第一栏的标题是“事物”,要求学生在下面列出自己很高兴拥有的物品;第二栏的标题是“人物”,让学生列出自己赞赏的人物;第三栏的标题是“其他”,他们可以在这一栏列出不属于前两栏的任何事物。大约20分钟后,三栏全部填好。紧接着是实验的第三部分。他要求学生在以后的24小时内把自己填写的这张表格读4遍:午饭以后、晚饭以后、睡觉之前、第二天上学之前或开始学习之前。第二天上课时,他问学生,努力不抱怨后,感觉与前一天有没有什么差别。当然,他们的答案他早已经知道了。学生们走进教室时的体态和手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但与前一天不同,而且与以往任何一天都不同了。大家脸上开心的微笑更多了,眼睛也睁得大多了,身体也显得更具活力了。这是魔术吗?不,只是赞赏,是感恩。感恩精神让心灵发生了奇迹……
而今天,部分学生生活浪费,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亲人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感激,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这些事实证明,我们迫切需要使感恩思想深入每个人的心底,进行一次真正的灵魂洗礼。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尘埃。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多姿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就应从感恩教育开始。
二、加强德育,感恩父母
经过几轮反复的商讨,我们决定以“孝心”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施以孝心为基础的感恩教育。2005年9月,学校向全校家长发放了“孝心教育问卷调查”,征询家长关于学校开展孝心教育的意见及建议。没曾想,这一活动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家长在问卷中纷纷留言,表达出对孝心教育的热切期盼。我校开展了以“孝心教育为基点”,以“感恩滋润生命成长”为特色的“感恩教育”的活动。
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于是活动一启动,我们就开始精心营造“孝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和开发一切可利用的硬件资源,学校的四层楼梯、墙壁变成了长达30多米的“感恩画廊”,囊括变成了“孔融让梨”等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的文化长廊;17个教室,都开辟了“班级孝育文化墙”,“孝心小文章”、“孝心名言”等的展区,创意设计虽有不同,但却有着同一个目标―――于点滴中熏陶孩子的“孝心”。
与此同时,全体实验教师群策群力,开设了“孝育课”。孝育课上老师不仅给同学们讲孝敬父母的人和事,而且组织同学们开展“孝敬父母”主题活动。让“孝”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走出来,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走下来,真正进入孩子的生活,影响孩子的行动,熏陶孩子的心灵。
我们的“孝育课”深深地打动了孩子,孩子们学会了感激父母、回报亲人,每天放学回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而父母也乐于和孩子一起分享这种家庭活动的乐趣。
三、加强德育,感恩师情
我们将“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教师节等节日定为学校的“感恩日”,要求学生在每个“感恩日”至少用约一个课时的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公益劳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想出了不少办法,如举办“中华传统美德系列讲座”、邀请家长中的“孝子贤媳”来校作报告、与家庭签订《感恩教育协议书》等。
与此同时,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机制,设计推出了“感恩存折”。存折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家长、孩子的欢迎,目前,全校孩子们中间已经形成了“日日争填感恩存折,人人争当礼仪标兵”的良性竞争风尚。
在孩子的感恩清单上,除父母之外还没有忘记有教诲之恩的老师。于是,在教师节,我们便组织学生开展了“我对老师说句知心话”活动,鼓励孩子给老师写一封信,用流淌的文字来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并且组织红领巾记者团采访、观察老师一天的工作,以此激发学生对老师每天辛苦工作的理解,对老师教诲之恩的感激。
四、加强德育,感恩社会
一个人,一旦对社会有了责任心、感恩心,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精彩。我校建立感恩教育校外基地,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之心。学校举行了“为福利院奉献一片爱心”大型感恩社会捐赠活动。捐赠中,有的学生家长也自发地参与到活动当中,人人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学生将自己看过的图书,拿到学校摆成书摊转卖给其他学生,而活动后又自发将义卖所得一千七百余元,全部捐赠给了社会福利院。通过这样的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将对社会的感恩转化为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
五、加强德育,感恩祖国
在我们为活动开展得如此成功兴奋之时,却发现,孩子们对于周杰伦等偶像明星耳熟能详,对革命历史却一片茫然。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感到了爱国教育的缺失,“国民无之,国不将国,将若乏之,国则实亡”,爱国教育才是最大的德育。爱国教育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国家的感恩是最根本的感恩。
此前,我们通过国旗下讲话、组织爱国故事演讲比赛、爱国手抄报评比、革命歌曲合唱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所以我们利用国庆七天长假,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项实践课题――“走进历史上的今天”资料选编整理:一年365天,每天在祖国的历史上、世界历史上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根据兴趣自选某一天,通过上网、查阅图书等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接下来,我们又为学生布置了第二个实践课题“走进大中国”,同样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调查、收集祖国的地理地貌、人文风情、历史文化、资源特产等相关资料,查阅中国的名人、中国的名胜古迹、中国的世界之最……在这些资料的搜集中,孩子们为中国的秀丽山川而惊叹,为中国的发明创造而骄傲,为中国的飞速发展而自豪。
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施,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样,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需要不断地营造良好环境,需要恰如其分的引导,更需要在实践中体会和加深理解,才能最终显现出感恩教育在知恩、懂恩、送恩、传播感恩的全过程中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感恩教育中的细小案例,探讨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实际是规避思想教育的刻板和程式化,是尽量让思想的影响与引导处于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使大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避免大学生的年轻逆反心理。
良好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注重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层建设和双面互动,保证思想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不脱节。
学院在学生工作中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宽心的话语,一点经济上的帮助等,即使微不足道,却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
例如,在学校迎新广场上,学院设立了教师节留言墙和许愿书,鼓励新生写下对教师的祝福,也让新生进入师大后就树立和坚定了教师最光荣的职业信念。不少学生留下“老师不要太辛苦,健康第一”“光和热的奉献,普通的伟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感人的寄语。一位2007级新生在给班主任的短信中,坦言“老师您好!记得报到那天第一次见到您,就感到您对我及我家人的关心,您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今天,我和我的家人祝您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学校应该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途径引发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在新生的第一份假期作业中,学院要求新生寒假里,“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并在返校后的特别班会上予以分享和总结。这样,家庭的良好反馈会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也拉近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距离。
新学期开学,学生们在交流班会上从不同的角度述说了发生在自己家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给母亲泡茶、护理生病的父亲、给父母洗脚……大一新生小石特地为新疆哈密的父亲寄出了一封“感谢信”,在信中记述了三件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小事,抒发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第一次!我们把信读了又读,高兴啊!听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要好好感谢老师!”电话的那一头,石爸爸的兴奋与欣慰清晰可感。
二、文学育人,抒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文学院的学生工作,向来注重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优势,采取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双赢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在文学育人的理念下,学院注重让学生拿起笔来,用语言和文学做工具,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封写给爸爸/妈妈的家书”,是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布置的一次特殊作业――每个月至少给父母写一封信。尽管学生们认为发短信、打电话等方便快捷的现代沟通方式足以取代书信,但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学生们还是认真地完成了这项“家庭作业”。这一次感悟亲情的自我教育,收到了出乎学生意料的反馈。
“我没想到父母收到我的第一封信如此激动。妈妈说她感动得哭了,爸爸也激动得不得了。他们说从来没想到我会给他们写信。我决定以后要坚持给他们写信!”
“我发现在信中更能把我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以前打电话、发短信,不过是泛泛而谈,甚至只是日常问候而已。而写信就完全不同了,我感觉爸爸妈妈好像并不像我以前认为的那样,他们其实除了在乎我的学习,也考虑别的……”
于是,学院在更大范围内发起了“感悟父爱、感悟母爱”的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学院、学校、兄弟院校的积极响应。短短三个月,全校10余个院系和兄弟院校的千余份稿件纷至沓来。细心遴选出的103篇文章,在社会力量支持的基础上结集出版,它们是《来生让我做您的母亲》和《来生您还做我的父亲》两本书籍。
厚厚的两册书,为社会深入了解80后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阅读参考,也成为北师大“感恩”教育的范本。
三、实践育人,引导学生传播感恩
实践是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离开实践,整个感恩的教育活动将会变得苍白无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1]。只有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才能够为大学生在实施感恩的过程中找到突破口,提供思想道德情感培养和升华的平台。
在农村基层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就是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在反哺社会。每年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会奔赴平谷农村,为当地的民俗旅游作宣传策划,将自己的所学回馈于农村发展。学院也积极鼓励党团支部到基础教育资源匮乏的学校进行义务支教,先后200多人次都走入了打工子弟学校、农村基层小学,和孩子们亲切交流,积极捐书捐物,并申请社会力量捐赠书籍,切实地解决了孩子们最迫切的问题。
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在第一阶段的感知和回报后,还需要将感恩教育的情愫传递下去,不断用实际行动传播感恩。学院本科生和博士生党支部携手共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将感恩教育送进社区,送进校园活动。大学生们不仅向中学生们赠送了“感恩书系”和《中华敬老故事》书籍,还亲手制作了近百张爱心卡片送给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中学生们和大哥哥大姐姐交流后,在爱心贺卡上整齐地写着自己的感言:“母爱是伟大的,同时也意味着母亲对我们的关爱;父母的教育是独特的,也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去珍惜和理解;学习的同时让我们懂得感恩回报父母,理解他们的不容易。在此,有些话我实在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就让我在此对天下所有关爱、疼爱我的人说一声,‘谢谢’!”“通过这次活动我真正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现在认真地想想,觉得以前对你们发脾气真是太不对了,你们每天风吹日晒地在外面,而我却还怎么也不满意。现在我想对你们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
在城市中小学学校传播感恩心是高校将感恩教育的成果和经验主动向外界输送的有效举措。高校德育工作也在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得到了延伸和展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的挑战,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的感恩教育具备充分的实践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文学院通过一系列感恩活动的举办,将感恩教育贴近实际生活,跟进大学生成长的背景环境,加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新的建设者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