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

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

第1篇: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抓住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历史机遇,深度审视并有效地解决图书馆转型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创新服务模式,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定位,实现资源建设、空间设计的多元化,创设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27-02

2014年4月25日,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1]。目前,随着高校转型的热潮,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改变思维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大胆摸索并探讨转型发展的走向,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校和地方的信息枢纽平台,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的联盟,参与校地互动、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一方面达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壮大图书馆规模、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实现地方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

1遇瓶颈,剖析亟待解决问题

1.1宏观认识存在欠缺

从表面上看,高校图书馆转型只是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面的问题。其实不然,图书馆转型与高校顶层设计、图书馆领导的理念以及图书馆整体改革都有直接的联系,其不仅涉及战术层面,更关系到战略层面。因此,高校图书馆转型必须要着眼宏观,熟悉当前国际上图书馆领域变化的进程和特点。图书馆领导要有超前的思维和先行的理念,从而影响学校关于图书馆转型的顶层设计改革方案,加大图书馆转型的力度,提升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2内涵建设不到位

为了适应高校转型,图书馆在内涵建设方面要有重大突破,要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馆目标,构建服务教学科研、贴近学生实践教育的服务体系,以内涵提升为抓手,加强资源建设,优化内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使图书馆实现从知识中心向学习中心、文化中心的转变。

1.3转型依然存在许多发展的障碍

图书馆如何转变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大空间大流通格局;如何构建严肃的科研服务与阅读多形态、休闲文化方式等多样化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方面如何协调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大体系建设和新增专业、应用专业集群建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传统纸质图书建设与数字联盟和移动网络飞速发展下的数字资源之间的并重发展,这些都是在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3]。

2高校图书馆转型的切入点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首先要理清思路,结合实际,抓住机遇,敢于挑战,创新服务模式,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定位,创新图书馆业务流程,变革服务方式,建造新的服务环境和社会交流空间。图书馆要积极融入地方发展,积极与地方政府、各行业和社会团体、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共同搭建高校院系与地方联合的平台,形成产学研共建、共享的柔性机制。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资源优势,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实现与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在缩小社会上新出现的“技能鸿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善图书馆转型发展服务机制,立足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走出一条符合图书馆实际的特色之路。

3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

3.1资源建设的多元化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重新调整资源结构和布局,并重发展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资源建设多元化,其理念主要体现在:①馆藏结构多元化。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要以学校专业建设为龙头,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并向重点学科、新增专业、特色专业倾斜,以“应用型”为支撑,以重点学科为主,集文、理、工、贸、经、体、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②数字资源多元化。在数字资源建设上,高校图书馆应将科研型和应用型数字资源结合起来,注重资源种类的多元化建设,既引进科研类数据库,提高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又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把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各类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列入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大力购买、自建适应教学和学生自学的数据库以及适应用户需求的应用数据库。③人才培养多元化。根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聘请知名的社会学者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人士做报告,介绍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④资源建设渠道多元化。图书馆应注重高校专业建设的需求和读者阅读取向的发展,引进应用型的书籍,扩展资源的获取渠道,从而使资源建设能支撑专业发展、贴近读者需求、适应阅读趋势。

3.2空间设计多元化

对于现代图书馆空间的认识,必须注重两个层面。①虚拟空间的建设。移动终端的普及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核心,首先就要让读者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种资源。其通过将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中英文期刊数据库、报纸、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种文献系统地整合于同一平台,实现了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图书馆还可以利用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方式帮助读者获取文献、整合数字资源,形成科研参考、视频教学、网络自修、电子阅读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从而成为服务于高校和地方的数字资源学习中心。②物理空间的设计。图书馆作为现代化的学习中心,应该具备丰富的功能、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图书馆在设计和布局上要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其要在原有的传统阅读大格局的基础上,完善文化氛围建设,优化微环境,建设多元学习空间,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述求[4]。

3.3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转型重点和中心任务是要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服务体系,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拓展信息服务的新方法、新途径,构建互联网、高校与地方的网络服务平台,以功能现代化为标准,建立数字图书馆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多媒体导读系统、通信系统、咨询系统以及文献查阅系统等,从而使整个图书馆的流通借阅系统和信息输送服务系统更具现代化和自动化效果。图书馆要依据用户的需求创建智能化信息服务模式、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知识管理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沟通和统筹,建立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提供一站式服务。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与信息技术,以电子资源为切入点,以网络联盟为途径,整合基础设施资源、人才资源、网络资源、读者资源,扩大流通领域和流通渠道,变拥有为付出,变静态为动态,变分散为整体,变自足为共享。图书馆要积极搭建政府信息网络中心与高校网络中心联合的平台,借助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构建集高校、社会和科技情报所三位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形成统一的大型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图书馆还要充分利用共享资源,通过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开展咨询解答等,形成集定题服务、课题跟踪、个性化服务、重点读者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型咨询服务体系。

3.4创设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

应用技术大学环境下的图书馆转型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高校领导在顶层设计方面的支持以及宏观的管理和引导。创设良好的转型发展氛围,需要图书馆以追求环境优美、技术先进、服务一流、流通多元化、读者满意等为目标,以资源数字化、流通网络化、信息个性化为突破口,在开发、整合、流通、传播、应用等工作中实现创新。对于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矛盾、分析矛盾、逐一化解矛盾,从而切实解决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对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宣传,创设有利于馆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以及数据库,建立应用科研机构,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5]。同时,高校图书馆还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联盟平台,发挥图书馆在资源、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积极参与和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承担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服务职能。

4结语

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是紧密配合地方高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挑战巨大,涉及制度建设、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因此,其应彻底抛弃等、靠、要思想,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图书馆”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快高校图书馆转型的进程,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ZK(#]张祺午.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12):44-48.

[2]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68-71.

[3]何青芳,姚俊兰.“第二届(2014)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4(8):110-112.

[4]王丽萍.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基于在美国的访学感受与体验[J].图书与情报,2014(3):92-96.

第2篇: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来自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呼声和方案较多。我校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增设两类题目,一是以企业运行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以达到检验学生利用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校科研项目子课题为题目,以学生参加项目组工作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形式,亦可同步检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目前来看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以安全评价化工类毕业设计方向为例,分析2013-2017年化工安全评价毕业设计情况,反映出学生应用能力较好,但专业基础欠缺。具体见化工方向安全评价毕业设计内容框架体系(详见图1),学生在定性、定量安全评价、对策措施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能够为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而系统情况简介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则普遍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化工设备情况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依据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后面定性定量评价、对策措施完成质量,导致整体毕业设计完成欠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化工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目前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化工类方向只开设了一门化工安全工程,基础薄弱。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虽然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但也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此外,近年来听课效率低,课堂授课质量不好也是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少,课堂授课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可想而知。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2.1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解决大学课堂听课率低问题[7],可依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用优质教材,思考教材符合哪些人用,达到什么样计划。提倡精英教育,学生适应课程;而非普及大众化教育,课程适应学生。考虑教材不仅是知识堆垒,还要考虑教与学,以前少数人上大学为了求知,现在人数众多上大学是为了工作。不要纠结学术、专业和应用职业,教育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中徘徊,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重视技能和能力,在知识不再垄断时代,技能和能力仍需通过学校培训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直觉知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看你更强调谁,目前这种传输性教学+教师权威性占大学主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改变,联合国教改组织目前提倡:①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学习者,而不是旁观者,目前好多学生都是旁观者;②个性化制定学习,人文主义教育核心,教材应体现个性化;③项目/问题导向化学习,项目问题和课程目标相关,引领精神、学习地点应灵活,不局限课堂;④兴趣引导式学习;⑤友爱式教学(最高端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培养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技能和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并非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应转化成技能才可以服务人民生活,培养后大学生具有以下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辩思维求真思维);②解决问题能力;③协作能力;④沟通领导能力;⑤创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包括不依赖,惯性思考,敢于冒风险,创业心理,高阶思维能力);⑥高阶思维能力;⑦数字化公民;⑧多元文化。2.2.2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育多元化已成必然性,中国也将走入这一天,云课堂,无黑板教学,云终端、微课,慕课都终将走入大学课堂。以后的教学将实现教学综合平台,学术综合平台,学生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平台等多平台结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避免个别优秀生学习能力强,全体学生授课情况下知识量吃不饱情况,满足他们学习主观性,成为精英教育途径。2.2.3《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课堂+课后+文献-论文提交-小组评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网络在线式、微课式、翻转课堂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听课率。

2.3考试模式改革

近段时间常有网络微博讨论大学课堂考试成绩该严该松问题[8-9],似乎厌学弃学大学生居多,考试成绩分数低劣,关于应该继续要求还是放水通过的言论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导致考试成绩低劣的原因之一还有考试模式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在临近考试前画复习题,考试内容多是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多半为记忆内容。既然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应用,培养技能和能力,那么考试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事实已经证明人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计算机,可目前还有好多教师强调学生背诵定义,这种做法只会事与愿违,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轻松搜到名词解释,他为何要听课,在教学模式改革重在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考试模式也应进行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名词解释,而重在分析试题,计算试题,应用试题上,甚至可以效仿国外论文考试办法,使学生课下完成考试,在完成论文、完成课题的时候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考试内容由记忆类型向应用类型的转变,考试形式由课上考试向课下论文的转变可很好的配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听课率,提高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化。例如《化工安全》考试模式改革,考试为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应用考试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日常测试;期末考试包括计算试题+应用试题;应用能力以近期发生事故(例2015.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考试题目。平时+期末+应用三部分成绩总和作为最终考试成绩,避免“一试成败”现象,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相互呼应。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再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20-12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3-16.

[3]牛金成,许放.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之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5):83-88.

[4]吴超,杨书宏.安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知识讲座第一讲: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上)[J].劳动保护,2011(1):116-117.

[5]徐锋,张国华,朱丽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59-161.

[6]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3(4):10-15.

[7]魏连江,唐俊,方宗武.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41-43.

[8]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第3篇: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

新常态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8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起始年,中国经济的巨轮在阴霾中缓缓前行,伴随着东三省重工业的集体没落,2016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同比均大幅下跌。传统的靠投资、高能耗拉动的中国经济,缓缓落下帷幕;而以消费、创新为主导的全新经济模式正逐步走上历史舞台。依托国家整体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要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年人均出游次数达到5次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旅游业在规模、质量、效益上均达到世界旅游大国水平。所以,对于旅游行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而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对于旅游人才供给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而形成一个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智慧旅游作为新时代下同时兼顾消费与创新的全新旅游模式,恰和时代潮流。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升旅游企业人才核心竞争力。伴随着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与旅游企业地快速发展,智慧旅游在改变人们旅游方式的同时,其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理念,也将在这“新常态”下改变着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主要是指在旅游业中通过网络、智能设备等辅助工具,利用云计算等应用方式获取、存储旅游信息,分析旅游偏好,设置旅游线路,建立智慧的旅游管理平台,实现对旅游信息的有效利用。智慧旅游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现代服务业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打破固有僵化的旅游模式。二是利用pad,手机等智能终端将客户信息及旅游信息重新处理、编辑,使得智能设备广泛应用于旅游产业。三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落实反馈信息,提升客户体验,搭建智慧的管理平台。智慧旅游能有效提高旅游的服务水平,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游客通过智慧旅游能够及时获取旅游信息,安排住宿交通,选取、设计旅游线路,反馈旅游感受,记录旅游心得;旅游企业通过智慧旅游能够获得客户评价,收集、分析旅游数据,改变岗位职责分工,推出新型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地政府通过智慧旅游能够及时监管旅游企业、协调地方资源以应对突发事件、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及地方政府形象。

二、智慧旅游与高校人才培养

随着智慧旅游的迅猛发展,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渴望愈发急迫。旅游人才离不开高校的培养,面对智慧旅游这个新兴产业,高校需要培养旅游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旅游企业的新要求。

(一)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的层次结构。截止2015年底,全国旅游高等院校1097所,在校生共计57.62万人,比上年减少3.93%。研究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00%,本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7.24%,专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61.77%。根据国家旅游局相关数据,我国高素质旅游型人才缺口约为250万人。其主要原因为:旅游产业近几年发展较快,而市场上的旅游产品大都需要旅游人才具备协调酒店、安排食宿、规划方案等专业的沟通设计能力。而高校对于旅游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设立课程较宽泛,学生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缺乏实践及应变能力,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上难以适应市场上的实际需求。而且,随着自驾旅游、房车旅游等新模式的不断衍生,高校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近一步拉大,把握市场需求,培养适合于市场的应用性旅游人才,成为了高校旅游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智慧旅游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市场的急迫性,旅游型人才在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沟通能力的锻炼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及跨学科综合营销能力。

1、具备信息技术素养

智慧旅游需要旅游人才能够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及时地获取旅游信息、甄别信息种类、存储旅游数据、最终处理、交换这些数据。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及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智慧旅游同时需要旅游人才能够熟练的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等新设备,迎合客户数字化需求,在掌握基本技术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操作和运用数字化新媒体设备,以应对市场不断变化地需求。

2、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随着网络信息的传递及客户高端旅游意识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自主游客以及散客成为旅游行业的主力军,客户需求由传统的以旅游企业规划旅游方案组团观光,转变为希望能自身设置旅游线路或是由旅游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智慧旅游”为个性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与平台。旅游人才应具有独立的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借助数据库对游客进行分类,并根据游客满意度及消费数据,开发设计适合的旅游线路及旅游产品。旅游人才能够通过智能终端等新媒体及时与客户交换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及建议,处理客户投诉,使客户获得较高的消费体验。

3、对于旅游企业内部岗位职责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

随着智慧旅游的逐步推进,旅游企业内部岗位职责上也将出现较大的变化。服务岗位人员,以游客为中心,能够获取客户出行信息及时处理客户投诉,提升客户满意度,指导游客规划旅游线路;营销岗位人员,要具备时刻营销的专业意识,及时挖掘客户的兴趣点,借助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将创新产品融入市场,为高端客户提供专属个性化服务;管理岗位人员,能够整理客户信息,对于大数据进行分析,推出适合市场的创新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以上三点,旅游企业要求旅游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性素质,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较为出色的旅游人才可以在内部岗位中实现轮岗,末位淘汰,以改善企业内部文化,推动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建议

鉴于高校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高等院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理论、实践和技能相结合,逐步减少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程度。企业应配合高等院校培养旅游型人才,提供实际教学案例,增加就业机会。旅游型人才应注重自己跨学科知识领域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提升综合能力。

(一)适用的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与我国旅游业发展乃至以消费替资的宏观经济政策,存在极大的相关性,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理念也应与市场接轨,将“智慧旅游”的思想植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改变传统的以培养旅游理论知识与旅游管理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以培养能力、输出综合性旅游人才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型人才为目标

(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拓宽专业课体系

在智慧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企业需要旅游人才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及综合性管理能力。高等院校信息化课程开立较少,应在公共必修课中加入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信息化讲座等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能力。专业必修课程上也应有所调整,如增加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酒店电子商务类课程课时,增加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中有关网络管理及网络服务的相关知识。

(三)双导师制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实践机会

第4篇: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日益完善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在教学方式原状的基础上,构建了“数字化平台”的学习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平台,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数字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采取的是上课讲授、实验的形式,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改进,教与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1)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紧紧围绕湖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点,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讲并不统一,该课程并非其专业课程。因此并谈不上有浓厚的兴趣。对此要授课教师根据其专业与计算机的关联进行辅导。比如对于音、体、美专业的学生学习“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用途何在?这也是学生一直思考的问题,如果仅是为了过级,那学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足以可以应付。为提高教学效果,应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观念。

(2)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性。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与实验的教学课时按1:1的比例分配时间,而“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按1:2分配教学时间,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难消化课堂上的授课内容。而有的班级星期一上理论课,星期五上实验课,没有注重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如果学生接二连三的拉下所学的知识点,就更谈不上所学课程的兴趣。

(3) 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课方式为主,即便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中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在时间和有关内容的安排衔接上,也与日常授课内容的紧密结合程度不够,容易造成学生重要知识的流失,受教学大纲、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教师为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会尽量压缩和减少启发式、案例教学等方法,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数字化平台下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能给我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易操作的、高效率的教学平台。该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为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一个基于Web的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计算机实践练习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完成实践任务,但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来讲,对于未完成的任务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条件下继续完成实践任务,这样就避免出现前往怕学生课堂完不成作业教师尽量布置容易作业的不良现象,同时也解决了教师课堂辅导时间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后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场所,同时学生可以在课外补习、复习或预习课程的内容,达到提高成绩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2) 通过该平台可以让师生之间有一个很好的互动,教师不但可以课间解决学生的疑问,也可以在课堂外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该教学平台上给任课教师发送问题解答的请求,同时学生之间也有一个互相讨论、相互学习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之间在交流的同时,也得到了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3) 利用该平台教师可以把所授课程的教学资源共享给学生,给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方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下载来看;同时通过该平台教师和各教学单位可以向学生下发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掌握情况及其他需求情况,教师和教学部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建议,及时处理学生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可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

(4) 基于该平台学生可以在上课时实现自动签名,从而统计学生的到课情况给学生的平时成绩提供一个给分的依据,同时及时向全班同学公布缺课学生名单,起到督促学生来上课的目的,;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提交作业,教师可以在此批改作业,并公布标准答案,给出批改作业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把好的作业公布给其他学生,起到督促和鼓励学生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5) 该平台给教师提供一个课外作业和学习资源的平台,有些教学资源学生不仅可以在该平台上学习,也可以下载后随时学习。同时对于每一章节都有一个小小的测试,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可以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利用该平台实现计算机课程的无纸化考试和教考分离。

因此,利用该教学平台,可以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时空限制的大胆探讨,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也 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符合全国高校和社会需要的一种教学模式。

3数字平台下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一年半(3个学期)长时间的测试,基于该教学平台高效地利用了学院的教学资源,切实可行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大地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如表1所示。

数字平台下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数据说明和产生的可能原因:

(1) 课外使用平台人数比例、课外提交作业比例、使用平台进行教学课堂到课率、使用平台进行教学课堂缺课请假率这四项统计数据在每学期逐次提高,产生的可能原因是,该平台在开始推广使用时,学生不重视,对该平台能有效统计学生的作业和签名感到怀疑,经过一个学期的证明,学生相信了该平台的作用和功能,同时也确实感觉到通过该平台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特别是第三学期,统计数据明显提高。

(2) 课外使用平台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课外使用平台地点比例、使用平台进行教学欠作业率这三项统计数据在每学期逐次降低,产生的可能原因是,使用学生人数越多,当然成绩优秀率就会下降,最初只有有学习认真的,成绩好的学生才会去使用该平台进行学习,所以优秀率高;使用平台地点比例的下降是由学校的网络环境和学生的生活水平产生的,如校园网络构建初期,学生认识不够,联网费用较贵,学校机房实现免费开放,学生自购电脑较少等原因。

(3) 最值得说明可能是使用平台进行教学学生作业抄袭率、课外使用平台学生文理比例这两项统计结果,课外使用平台学生文理比例的逐次提高的可能原因是文科学生刚开始对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低和文科学生主要是课本学习的习惯造成的,但随着学校对文科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的提高和毕业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直接挂钩等原因,文科学生越来越多地使用该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自己的课程成绩和计算机操作水平;随着使用的学生人数的增多和对作业检查的高效和准确性,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就开始抄袭甚至直接复制其他同学的作业,但第2学期,我们发现了抄袭作业的严重性后,在该平台上加了检查作业是否抄袭的功能,并在网站上公布抄袭结果,这样才使抄袭现象有所下降,否则可能是成倍的增长,但该功能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抄袭现象只是有所收敛,仍然还存在而且很严重。

(4) 其他统计数据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使用人数的增加,相关统计数据自然会逐次提高,特别是优秀作业浏览次数占学生人数比例、资料下载次数占学生人数比例这两项指标增长非常快,可能的主要原因是公布优秀作业也是表扬了那些好的同学,促使好强的学生继续把作业做好,差的学生同时也有一个学习的机会,所以浏览次数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加,资料下载次数占学生人数比例增高的原因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人数和时间都在增加,必然会导致下载率的提高,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同一资料多次下载学习了。

(5) 教师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所改变,时确了教学目标。给教师的教学带了很大的方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愿意越来越多地使用该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导。

总之,在使用该平台的教学过程中,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抄袭作业现象和教师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用文字的形式有时很难把问题讲清楚,这都是有待改善的地方,也我们下一步要努力做的工作,同时希望通过该平台真正能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陆丽娟,王莉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实验课上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1).

[2] 黄益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剖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1).

[3] 肖荣.“任务驱动”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4,(02).

第5篇: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流程;理工类

高等院校的发展有很多衡量因素,教师梯队层次、学生质量以及学术课题研究等很多指标,但归根结底高等院校是育人基地,所以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人才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核心。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是否重视教学、重视教学质量。理工类学生教学质量的评估是用大学本科4年来总衡量,而本科毕业设计是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检验4年知识累计量的一个综合体。所以,高等院校理工类学科的教学环节中都是至少安排一个学期来完成本科毕业设计[1]。重视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就是重视教学质量,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展示大学,4年本科毕业设计的综合评价,不论高校还是就业单位对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展示学生修养和能力方面都越来越重视。高校把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学生4年的综合能力的总结;用人单位了解本科毕业设计就等于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学生更希望用一份完美的毕业设计体现其大学4年的学习成果。因此,研究并探索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流程是必要的。本研究主要对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进行探讨。

1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与其他学科略有不同。理工类毕业设计一般遵循的流程是定题、开题、设计、论文和答辩5个环节。这5个环节看上去非常紧凑,但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1)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传统。传统的毕业设计管理采用发通知、收论文等固定思维上,忽略了或者根本无法实施对毕业设计流程的监控。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量大且繁琐,数据共享不够通畅,尤其缺少有效数据分析,这都阻碍着管理部门的高效和有效监督。2)指导教师无法实现有效监督。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设计流程中,其重要性与毕业设计学生相当。而指导教师工作量的大小在传统的流程中却无法体现,对毕业学生的进程也无法有效监控。指导教师无法及时跟踪指导的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就无法行使指导职能,最后几乎等同于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3)本科毕业设计学生不能及时与指导教师实现信息共享。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忙于毕业设计,希望能够定期得到指导教师的帮助与指点。实际上传统的毕业设计流程无法对执行的进度、完成的信息等及时与指导教师共享,这样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的热情会因此降低,也会因为缺少教师的及时指导而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挫伤其积极性。

2高等院校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的改革方案探索

针对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流程存在的弊端,在充分的数据调研基础上对高等院校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进行探讨尝试。提出了过程管理一致性、数字化流程跟踪、全面检测学生能力,监测学生进度反馈等方面的探索,以更好地实现本科毕业设计流程的优化,并从指导教师课题申请、课题汇总审核、导师学生双选、指导毕业设计跟踪、实现数据共享、数据自动汇总以及答辩评委评定等方面做了探讨。1)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课题申请环节根据学生水平和自身研究细化,申报合适的研究课题供专家组审核。指导教师申报的研究课题题目要准确,难度要适中,需求要明确,从而保证选择课题的学生对课题有个全面的了解。2)研究课题的审核。研究课题申报后,及时进行数据汇总,由教研室组织权威专家组进行统一审核,对不严谨的课题给出审核意见并限期修订,对不合适的课题及时取消,对指导教师进行课题跟踪。3)指导教师与学生双选。一名优秀的指导教师,一个好的研究课题会有多名学生选择,同样的一个优秀的学生会有好几个指导教师感兴趣。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课题和优秀的团队是验证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最好平台。指导教师与学生双选,能够保证有能力有兴趣的研究课题被合适的学生选择,同样优秀的学生也会被指导教师选中,尤其会形成影响,影响后续几届学生。4)毕业设计开题检查。尽管毕业设计题目是可行的,学生的能力也是无可厚非的,那么是否代表学生有思路有创造性思维能够完成毕业设计呢?对此采取开题答辩的方式,通过统一的开题答辩,了解学生的设计思路、规划其设计方案、掌握其研究进度、评价其工作量的饱满程度等多方面给毕业学生掌舵。5)指导毕业设计数据跟踪。一旦研究课题和指导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根据研究进度给学生布置研究工作,并进行数据跟踪。可以根据相关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至少每个星期跟指导教师汇报研究进度和研究成果,形成文字资料,指导教师和本科学生可以一个星期与学生见一次面,对学生设计进度、设计内容进行指导,并保留相关数据资料。有效,及时的沟通和数据处理跟踪,最后形成的相关数据资料,才是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真正工作量。数据采集和共享,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毕业学生的本科毕业质量。6)毕业设计答辩。本科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阶段[2-3]。对此需要认真研究对待,具体实施方案:①答辩分组要根据学生的研究课题分类进行分组,如信息类课题可以根据工业设计还是应用研究或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分类。②答辩评委要选择认真负责且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做评委,并就评委指导的学生实行回避原则,这样才能考核出优秀人才,真正做到公平公正。③考核成绩多样化。对考试成绩要实行跟踪和动态处理,尤其实现指标多样化。如可根据不同专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流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评委)以及现场答辩给予不同权重指标。例如信息类学生可以设定:开题报告占10%;毕业流程跟踪占10%;指导教师的论文评定占20%;第三方评阅教师论文评定10%;答辩评委本科毕业论文评定占20%;现场答辩占30%。在以上方案中,除第三方评阅教师论文评定分值外,其他任意项不能低于60%,否则学生延期毕业。同样为保证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和原创性,对学生毕业论文实现学术不端检测。为了给后续毕业学生了解整个流程,在答辩阶段允许非毕业学生观摩,形成传承。

3结语

高等院校理工类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如何优化,如何激发学生动力、指导教师的激情,并能够更好的把学生的综合能力展示出来,需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方案。但是沟通是必要的提前,互动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透明度将是必要的指标,对本科毕业流程进行细致调研,提出并优化其方案,从而更好的推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向前发展。最终实践才是检验的标准。高等院校理工类本科毕业设计方案到底如何,需要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中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军,沈西挺,宋洁,等.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C].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学术会议,2003.

[2]曾显峰.基于B/S的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1-3.

第6篇: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融合式学习

DOI:10.16534/13-9000/g.2016.0054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07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各大高校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目前,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教学设计方法,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势在必行。本文以网络为平台,以理论课堂、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紧密对接,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教学手段,探讨一种全方位发展的、有机融合的、动态式的应用型本科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模式。

一、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融合式教学模式,台州广播电视大学陈巧慧副教授研究了“‘融合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安徽科技学院陈兴梅副教授研究了“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内蒙古农业大学杨婷博士研究了“‘计算机网络’全方位教学改革方案探究”;苏州大学杨旭辉教师研究了“‘慕课’教学模式下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利用探析”;广西外国语学院吴柳明博士研究了“动态教学评价及其研究意义”等,但对“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本科全方位融合式动态教学模式与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关系问题研究成果非常有限,急待进一步研究。

二、教学模式探讨

目前,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主,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系统以及网络基础知识等,但是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来说,还需要掌握一些计算机技术基础类的知识,包括高级语言及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这就需要我们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扎实稳固。1.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我国沿用了几千年,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证明原理,学生被动地接受,一般模式为教学组织——复习回顾——新课讲授——巩固练习等几个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这种满堂灌的被动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2.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几年前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曾掀起了研究的热潮,探究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假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发现、探究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其基本模式为情境假设——讨论探究——讲授学习——拓展运用等环节,但是探究活动的增加,使教师负担过重,难以保证授课任务的完成,知识的不系统性难以掌握,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层次不同,导致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如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然后在课堂上跟同学和老师的进行互动,解决、探究学习中的疑问,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课程,不是视频取代教师,不是学生无序的进行学习,也不是让整个班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孤立的学习,它是一种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翻转课堂需要有两个步骤:(1)创建教学视频:首先让学生明确必须掌握的目标和视频最终需要表达的内容;其次是收集和创建视频,在创建过程中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再次,视频制作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2)组织课堂活动:学习内容在课外学习,那么课堂内就需要更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应验证其所学内容,包括学生创建内容、解决问题、探究式活动、项目学习等。翻转课堂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群体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学生不可能按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自主学习,必须跟上班级的教学进度。4.融合式教学模式所谓融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学校与及企业之间的校企融合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通用知识、专业知识和选修知识模块相融合的教学组织模式,传统教学、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包括现在盛行的微课、慕课学习相融合的全方位融合式动态教学模式。校企融合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的融合,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作为融合式教学模式的载体;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想融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建立校企融合师资团队,融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与企业员工想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训练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及扩大教学范围,也是各国高等院校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数字化校园”是此策略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利用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慕课实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不同程度地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的学习,遵循“开放、自主、灵活、互动”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助导、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小组协作学习为补充。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助导为辅的“学习—讨论—讲练—评价—课后网上答疑”的融合式动态教学模式。

三、考核形式与评价体系

在考核方式总,不在采用“一卷定乾坤”的评价方式,建立从学习过程、作业练习到期末考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元化、多视角的过程评价体系。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加大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实行无纸化网络考试,计算机随机组卷考试,避免学生单纯的为了考试进行突击性复习的被动学习局面,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动手实操的能力;在考核过程中,可与第三方用人单位相结合分模块进行考核评价,采用动态化随机抽卷考核评价法。

四、总结

21世纪,社会迅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物联网+”下信息技术基础的融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分析、探究为主题,实现意义的构建为目标,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意识,重视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学习的过程,关注每个学生每个环节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开展融合式动态教学模式的条件更加成熟。“物联网+”下信息技术基础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兴梅.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3

[2]赵峰.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构建[J].教材教法,2014

[3]吴晓琴.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化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5

[4]娜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14

[5]陈巧慧.融合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

第7篇: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计;电机调速;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

一、背景

国内的工科教育先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范式”、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范式”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工程范式”。2006年我国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于2012年7月重新修订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其认证的通用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达成度过程评价和持续改进[1]。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明确指出新工科项目的开展与实施应当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进行[2][3]。同时,电气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进入21世纪后,电气化向更宽更深发展,并且直接面向智能制造。电机调速与控制[4][5]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课,掌握各种类型电机的调速原理,对学生毕业参与机器人、数字机床等智能制造领域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加强实践环节是工程教育认证的迫切要求,没有实践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同时也难以被学生深刻掌握。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工程活动中。华侨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于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受理,在此之前便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导思想,对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探索,旨在增强所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现有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实践的能力。而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如下:在两周内布置课题任务,给定目标电机参数,学生通过MATLAB仿真软件,设计其闭环控制方式与整定环路参数。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1)教学与学生实施安排过于集中:此前的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知识教授结束后的两周内完成,学生尚未对理论知识充分理解,并且短时间内难以建立与工程的联系,实施的效果不佳。(2)课程设计题目固化:此前课程设计一般由电机调速与控制原理教材上的例题改编,设计题目较为固定,或者只对其中的电机参数、控制结构简单改动,学生的设计一般可以参考往年学生留下的模板,甚至有照搬现象。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电机控制原理,从而导致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无法达到考查的目的。(3)课程设计使用的设计工具单一:在电机调速与控制的课程设计中,虽然借助了计算机辅助仿真软件MATLAB,但是单一的设计工具限定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并且在将来学生走向科研、工作岗位后,使用的开发工具可能有所不同。(4)课程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此前的课程设计先通过理论计算进行电机控制系统的参数计算,并在MATLAB仿真软件上进行模型验证。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仍无法理解实际工程中的电机调速系统是何种形式,其控制系统载体以及软件实现又是什么样的,因此并没有真正打通理论和工程实践这条通路。(5)课程设计缺乏交叉融合:众所周知,电气工程是一门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力电子此电类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电机调速与控制是在此类课程基础上的专业应用型课程。但是配套的课程设计并没有真正实现电类课程的融合,学生在课程设计实施完后,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电力电子拓扑的选取等内容。针对上述问题,为了适应工程教育认证以及新工科学科建设要求,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联系,以及提高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笔者提出了一些措施对电机调速与课程设计的教学进行改革。

三、教学改进措施

(一)教学组织的改革

传统的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实施安排过于集中,且与日常教学相脱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不能马上通过实践巩固,不能较好地达到课程设计应有的效果[6]。针对该问题,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按照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任务目标分解的方式,结合到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在学期开始时即布置总体设计任务,并且在理论课程各个章节讲授中布置分解任务,如讲授绪论,可让学生开展关于目前工业应用的电机及其驱动器的调研,了解关于驱动器拓扑及功率器件型号、控制板和驱动板的器件选型等方面内容;在较宽裕的学期安排中,可提前布置学生熟悉相关的仿真软件以及电路设计软件;在讲授第三章关于转速电流双反馈电机调速系统时,布置的作业可与学生要开展的设计题目结合,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时可完成参数计算,减轻之后的设计工作量。通过这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全周期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同时也使得整个课程设计开展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进行。

(二)课程设计题目的改革

在课程设计题目的改革方面,经过高校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将课程设计名称变更为基于电路设计软件的电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课程设计的目标为中小型直流、交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驱动电路,通过设计掌握中小型电机驱动方法及电路设计软件的使用。在课程设计的目标对象电机上,与实际工程应用更加贴合,选取了工业制造应用的实际电机参数。要求学生根据电机的工作原理,分析电机驱动的基本形式,完成驱动电路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主电路拓扑、直流母线电压等级、整流电路、滤波电路、斩波电路、电流检测电路、转速/位置检测电路等,并利用辅助设计软件绘制驱动电路原理图、布板,撰写设计总结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目的与要求、系统技术指标或设计要求、系统控制方案、器件选型、硬件工作原理及有关参数计算、主要参考资料及心得体会。差异化的课程设计题目,既可以让学生形成分组讨论,又不容易陷入固有模式。

(三)开发性的设计工具

此前的课程设计使用单一的设计软件,原因是课程设计题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了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可使用多种工具,如参数计算与模型仿真时可使用MATLAB,硬件电路原理设计与布板布线时可使用AltiumDesigner、Protel、KiCad等,在虚拟仿真时可使用Protues,在控制软件设计时可使用Keil、CCS等不同处理器平台的开发环境。这种开发的方式,不强制学生使用何种工具进行开发,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开展自主性深度学习,并投身到更具挑战性的工程实践中。

(四)与工程实践接轨

课程设计的改革在专业基础上,结合新工科发展趋势,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性;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方面的训练,增强学生工程、成本和项目管理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课程设计期望学生掌握电机调速系统的功能需求、标准、电路设计与器件选型以及控制算法仿真和软件编写;并熟悉项目开发的一般流程、工程文档的编制。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行业认知,毕业后可更快地投入工作中。

(五)注重专业融合

课程设计的改革,更加注重专业内的融合[7]。如在电机调速系统拓扑的设计上结合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PWM变换器与逆变器部分;在硬件设计上结合了模拟电子线路与电路;在数字化控制技术方面,对于微处理的应用结合了数字电路与单片机应用技术;在电机控制软件的实现上,结合了自动控制理论内容。通过一个完整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更加理解专业内课程的联系以及其应用场合,并且能够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进行有效检验与实施,并形成性教学评价。

四、实施效果

本课程设计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从2018—2019学年起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级两个班进行了试点,至今已开展实施2年,学生的评教有显著提高,相应的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有所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工程能力也明显提升,学生去往相应的工作单位已初步具备行业认知,可以更快融入工作。图1、图2为学生开展课程设计提交的PCB设计图与硬件设计原理图。

五、持续改进

第8篇: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测评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类别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不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采用“必修课程+限选课程”的设置方案,如图1。其中,必修课属于通识型(基础类)课程,它主要服务于学校公共基础教学和基本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解、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同时也培养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限选课包括技术型课程和交叉型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修其中一门课程。技术型课程围绕不同的计算机技术来组织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类别的需要,深入讲解一种具体的计算机技术。例如: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培养学生掌握应用特定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交叉型课程则是随着计算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的一类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上以相应专业为背景融合计算机技术,同时也可能反映出了各学科领域新的发展方向。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程序设计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授课学生:电化、电气、水电、动科、生工、食科等。教学学时: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主要讲授Visual Basic语言基本知识和编写程序的方法与技术,具体内容:Visual Basic语言的基础知识、数据类型、程序控制结构、函数、指针、文件、类和对象的概念及使用、模板及异常处理、输入/输出流、常用控件、窗体及属性、控件对象的事件和方法、程序调试以及软件工程和数据结构基础等。对算法教学内容采用类讲解,分为:计算类算法、穷举类算法、递归类算法、查询类算法和排序类算法。

1.计算类算法。该类算法是为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解答研究提供相对有效的手段,主要由累加求和算法和累乘算法。累加形式:V=V+e,其中:V是变量,e是递增表达式。累加一般通过循环结构来实现。注意:需在执行循环体前对变量V赋初值。一般的,累加时置初值0。连乘形式:V=V*e,其中:V是变量,e是递增表达式。连乘一般通过循环结构来实现。

2.穷举类算法。穷举算法又称枚举算法。枚举法:按问题本身的性质,一一列举出该问题所有可能的解,并在逐一列举的过程中,检验每个可能解是否是问题的真正解。在列举的过程中,既不能遗漏也不应重复。

3.递归类算法。递归算法是把问题转化为规模缩小的同类问题的子问题。然后递归调用函数(或过程)来表示问题的解。

4.查询类算法。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顺序查找、二分法查找、分块查找和索引顺序查找。

5.排序类算法。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冒泡排序、比较排序、选择排序和插入排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掌握程序设计中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较为熟练地使用Visual Basic高级语言,具备上机调试程序的基本能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掌握教学内容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内容的不同,采用边讲边练、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一)边讲边练

教师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点播系统将每次实验项目要求、内容发给学生,同时教师再对实验中所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计算机上进行讲解,学生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点播系统客户端向教师提问,在教师机上指导学生解决困难。学生按要求完成每个实验内容,将实验作业上传到教师机上,教师可以随时批改、点评,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答疑。

(二)翻转课堂

依托校园网络,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该平台主要由课程学习和讨论、交流两大模块组成。在课程学习部分,可以提供MOOC资源,学生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讨论、交流部分,以QQ讨论群及时答疑,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任何问题,如图2。

三、测评体系的构建

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形式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理论考试将原来采用纸介考卷形式变成电子试卷,并由计算机来完成此任务。在线教学的考核方式较为灵活,可以采用程序项目设计、专题内容讨论、小论文等作为考核方式。

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法对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授课,通过测评体系验证,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但还需要我们不断在实际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语言能力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伍丁红.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1):40-42.

[2]崔彦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3,13C: 65-68.

第9篇:高校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ajor. Referring to some of the author about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we use the technology of informatization for teaching reform. Then according to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we design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and build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house of project management.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scheme of teaching reform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zation.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are all improved.

P键词: 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教学研究;工业工程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teaching reform;industria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181-05

1 概述

工业工程是关于系统设计和改善的学科,是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制造科学等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学科对世界的经济建设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朱兰认为美国正是由于工业工程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领头羊地位。工业工程学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对于培养我国高素质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对于促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具体实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工程专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制造系统相关的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管理理念及技能的培养,力求使学生成为具备工程实际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项目管理课程是工业工程学科教育的骨干课程,主要关注项目的有效规划管理、执行与控制等内容。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项目的管控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掌握应用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帮助企业实施项目时达成Q(质量)、D(时间)、C(成本)等多维相互制约且矛盾的目标。目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中小企业的管理运营改善等工作。据统计[1],国内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9.3%,吸纳了75.5% 的就业人口,创造40.3%的利税。而企业的项目管控工作,对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善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做好项目管理,可有效实现降低库存,缩短订单交货期,控制产品研发成本、生产成本,最终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的争力。因此,有效引导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学好项目管理课程,让学生具备应用相关理念方法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该课程的课程建设工作也被大多数院校列为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觉得课程理论性太强,学起来有些枯燥,兴趣不浓。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往往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由于实验教学设施和手段的限制致使教师偏重理论的讲解,从而使得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都难以发挥;此外大多数学生对项目没有感性确切的认知,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实际的联系,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难度的增加。

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许多教师做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研究。赵浩宇[2]分析了高校项目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案例和情景推演的教学方法;程敏[3]基于分布式认知视角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活动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媒介三个方面探讨了项目管理课程分布式教学观的转向及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吴振华等[4]通过比较《项目管理》课程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教学方式的差异,分析了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自主学习、加强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践性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董雄报等[5]分析了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与项目管理的关系,总结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楚岩枫等[6]分析讨论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区别,从《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出发,在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深度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袁华[7]指出了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析了从教师能力,教学团队,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以上教师的研究都对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进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和现代信息化技术两个角度出发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参照已有教师的改革研究成果,结合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及方法进行了探索实践,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2 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分析设计及其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

2.1 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简介

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是指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来整合项目现有的生产、物资、技术、设备、材料、财务、管理等资源及时有效的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以便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对干系人的需求及满意度进行及时的干预,以便最大限度地让各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促成项目的成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S着科技的发展,项目管理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人工劳动为主,现代信息技术对项目管理的传统方式造成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引进符合自身要求的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此外,项目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深化改革,促进企业效益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项目管理信息化工具进行项目管理,达到了企业简化管理流程和提高项目成功率,最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基于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可移植性及便利性,信息化技术可以和教学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可以把具体的项目信息化模型在课堂里完整呈现给学生,让理论教学有的放矢,克服传统理论教学空对空的填鸭式传授。

2.2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设计

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和一般管理类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会展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应做有效区分。我们认为应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以使该课程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项目管理课程,最终应对项目及其管理技术形成深入认识并掌握应用计划与控制的手法改善项目管控绩效的相关技能。课程的体系设计应紧扣工业工程师的能力培养目标,应围绕工业工程师对项目的掌握、认知及管理改善相关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考虑及未来智能制造、数字化、信息化的普及等远景目标,我们设计了课程体系内容,并制定了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内容对应表,如表1所示。

项目管理课程就是要在企业在面临项目多维度且互相矛盾的目标抉择时,提供恰当的管控技术与手段,尽最大可能满足各个目标,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学生要想掌握这一核心能力,必须构建必要的知识脉络体系。图1中,本文给出了由各知识点构建而成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项目管理知识脉络体系。在该体系中,我们以对项目的基本认知和对项目管理的基本认知为基石,以项目外部环境的整体把控与分析及内部组织过程资产的使用及构建为支柱,以项目启动、规划、执行、控制及收尾各过程中所涉及的子过程为各层架,构筑了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屋,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全面达成企业的项目管理目标Q(质量)、D(交期)、C(成本)及满足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要搭建了这样的知识体系脉络,就可以对项目管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认知,能够对项目管控过程进行调研分析,然后本着工业工程的问题意识,用工业工程的专业手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帮助企业提高项目成功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基于工业工程专业特色的教学,一定要从分析与改善着手;所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理论一定要和分析与改善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是能为企业创造真金白银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信息化技术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有了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方便的把“项目”搬进课堂,可以对其分析,优化,改善,“实施”并确认改善效果。

2.3 信息化技术和项目管理课程的融合

信息化技术基于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快速的建立项目管控模型,可以方便的把“项目”搬进课堂,让理论教学言之有物。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可有效克服传统理论教学的空洞无物等缺点,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及有效知识体系的构建。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型构建完成后,基于该环境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项目管控的关键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任意调整项目计划模型,验证改善效果,从而深化工业工程改善意识,建立工业工程意识的项目管理理念;同时可以让学生课下学习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在实践环节中,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自己设置项目模型各环节参数,自己建模,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在课程设计环节中,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项目,制定计划,模拟执行,模拟改善,形成执行――模拟――改善的PDCA循环。最终形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理论教学、实践体验与课程设计的全方位体验式学习与实践,强化、固化关键知识点,形成具有工业工程专业特色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3 结合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实践案例

本节我们结合信息化技术给出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

在讲授项目管理的进度优化环节时,资源均衡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结合信息化技术对该环节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首先在建立简单的项目模型(如图2所示),然后基于该模型进行现场资源分配,信息化管理软件会实时绘制出资源需求曲线(如图3所示),让学生实时的看到资源在各任务之间的参与程度,理解资源需求曲线的绘制方法及逻辑。

在图3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未经优化的资源需求波动距离,非常不利于项目的有效管控。在讲解了资源平衡的基本概念后,就可以在信息化软件窗口中实时调整甘特图中的任务开始时间,资源需求曲线随之马上发生变化(如图4,图5所示),学生可实时看到资源平衡的动态过程。因为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知,以及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兴趣激发,大部分学生在接受该部分理论知识时都会兴趣盎然,参与讨论资源平衡的基本原则,最终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掌握。

通过对项目计划的动态调整,让学生充分对比各种进度计划下的资源需求情况,以及进一步讲解资源平衡的原则,从而让学生不仅掌握了资源均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改善思路和方法,对进度优化中的关键概念也深入了解。

4 教学结果分析与讨论

笔者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和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前后学习该课程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92%的同学认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育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容易接受,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学生普遍反应,采用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项目管理课堂,感觉言之有物,学之有用,兴趣很浓。此外,笔者也对前后两年的考试卷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针对各知识点的得分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到,采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在各知识点的得分率普遍获得提高。比较枯燥的环节各类计算部分,采用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后,各知识点的得分率大幅度提高,这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知识体系的掌握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充分扩展。

5 结论

本文基于信息化技术对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详细设计,教学体系和内容更加贴合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然后采用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构建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实践体系和课程设计体系。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教学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昕,秦志辉.中国中小企业统计年签(2014)[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2:23-45.

[2]赵浩宇.高校《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35-36.

[3]程敏.基于分布式认知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6,8:27-28.

[4]吴振华,王亚蓓.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建议[J].大众科技,2015,4:82-84.

[5]董雄报,张学龙,李军.工业工程专业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3,8: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