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角色;重要性
小学时期是学生真正的第一次离开家庭、第一次接触最初级的社会、理解什么是生活的时期,并且与此同时也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更多的人和事,接触真正的思想品德方面的理念和教育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在接受新鲜事物上有很强的能力。比如:
1.在平时,首先对学生的行为准则要要求明确,然后多次加以培训,好的赞扬,不好的要做一定的惩罚,然后进行思想教育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好的地方。
2.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在小学中是时常发生的,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要求家长的配合,所以,班主任要恰如其分地进行家访,或者开家长会,告诉家长在家要如何管理学生并且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等。
因此,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学就成为学校对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思想品德在学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思想品德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在社会上等等,都会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高的思想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否则,拥有再高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而没有好的道德素质,那么只会给国家和社会增添危害。
所以,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做法、想法一致,有目的地计划和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新一代能够在很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思想品德不仅需要学生自己的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还要老师殷勤的督促和指引。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一定要坚持不懈,就像李白铁杵磨针一样,一打一磨,长年累月,使良好的思想品德真正的演变成学生自己的内在思想,监督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终究会铁杵磨成针,水到
渠成。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品质;监督评价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就是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过程。虽然目前的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主体是积极乐观的,但也存在着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集体意识差、爱国主义淡薄等现象。
一、运用日常细节,促进良好品德形成
勿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深刻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在道德品质方面也是如此。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去影响他们,让他们在各种良好的习惯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小学品德教育要时时抓,事事抓,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促进道德品质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良好品质,在看到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有礼貌,肯吃苦,不怕累的良好品质。
二、运用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和修养的提高,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化学生。其次,思想品德课堂要凸显生活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将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事物等等,讲解富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等等,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目标引导,注重监督评价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不是一两天养成的,也不是通过理论教育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和强化,因此需要发挥目标引导和监督评价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采取目标引导的方式,以道德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道德品质目标,促进学生在目标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保护环境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周围环境现状制定爱护环境的目标,让保护环境成为实际行动。其次,教师可以发挥过程监督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和观点来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中积极交流与沟通,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总之,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动态的监督和引导,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长期养成。
【关键词】品德 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76-0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没有思考的,只是他们的思考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展开的,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小学生在获取知识时,首先通过老师的传授,再将其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得出新的思维模式。所以,在品德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生活和教学的联系,不仅使教学生动、具体,开拓学生思维,而且方便小学生接受,使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一、强化感悟
道德是从生活中体现出来,人的存在若没有道德的约束,那么这个社会将变得可怕。培养小学生对感情的认知、理解、行为可以促使他们道德的养成,这个过程应该循序渐进,使正确的道德观念慢慢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品德的养成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应该为小学生模拟一个生活情境,以便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中进行认知和感悟,强化其道德体验。在品德教学中,应该让品德回到生活中,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相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准则。真实的生活体验使他们在课堂和生活中表现得更加积极,在道德的建立和发展上更加全面。比如,培养小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在上课以前,老师布置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小动物、小植物的任务,并记住它们的外形特点。在教学开始后,老师让小学生讲述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或是小植物,并描述它们的外形,讲述自己喜欢的原因。在讲述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对小动物、小植物的喜爱,这时老师加以引导,教学生在热爱小动物、小植物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的生命,使真实的生活感悟得到升华。
二、形象认知
小学的品德课程更讲究全面性、完善性,课堂是生活的反映。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老师会采用播放图片的方式,使学生对事物获得形象的认知。图片的教学不适宜脱离生活,选取的图片要能够反映生活。以身边的生活为材料,使用图形、文字结合的办法进行情景再现,将教学材料运用得更具有创造性。运用图片复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再加以创造,让学生的感受更加立体、认知更加形象,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加以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比如,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可以通过播放公共设施自白的短片来进行教育,在短片中,公共设施泪流满面,诉说着自己不被人们爱护的遭遇,再把镜头切换到被损坏的护栏、被践踏的座椅、被划花的墙壁等等,最后以它们呼吁人们要爱护公共设施为剧终。学生通过这个短片能够形象认识到爱护公共设施的重要性,老师再通过提问学生“怎样爱护公共设施”来激发他们的思考,最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完善和总结。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或许容易使人忽视,老师通过在课堂上引进这些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回忆其生活中的场景并知道今后应该如何去做。通过看短片的形式给学生心理的情感造成冲击,建立起学生对公共设施的道德认知,老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将内在情绪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实现道德认知和行为的结合发展。
三、重视合作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导致他们在合作的认知上不够全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合作内容,老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述合作的重要性,还要列举出没有合作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应该引进生活中的事例,以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可以结合本班级的接力比赛进行教课。让学生对这场比赛的结果说出各自的看法,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能够积极活跃地加入其中。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这场比赛输了或是赢了的原因,得出合作的重要性,老师这时就告诉学生要懂得团结、相互配合,凭一己之力是无法获胜的,每个人都是团体的一个成员,也是主人,要积极参加整个集体的活动,并与各个成员相互配合,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作用。
四、感受生活
小学品德教育与生活相互结合,能够加强小学生的道德体会,达到自我完善与进步的目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使得自身对于家庭、社会的道德感知不够到位,为了使课堂更加生活化,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情感,可以用情境再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通过品德教学教会学生积极、正确的道德情感,从而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转化成为有道德的行为。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使生活情景再现。小品的内容可以模拟待人接物、有人摔倒、有人乱扔垃圾等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在待人接物的小品表演之前,老师让学生讨论在待人接物中应该注意哪些礼节,之后再给出正确的做法,最后让学生表演。表演结束以后,让其他人进行评论,给出自己的建议。在小品的表演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真实地感受了生活,而且也学会了待人接物的礼节。浓重的生活气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乐于思考,从而提高道德认知。
结束语
道德源于生活,故在完成小学的品德教育后,也应当回到生活中去,这就需要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予以指引、教导。使得课堂更加活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促使学生道德知行合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巍崴.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
[2]孙玉富.践行生活化教育,打造品德生态课堂――小学品德课的实践与探讨[J].文教资料,2013(27).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德育工作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这对于未来的发展道路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小W班主任应当做好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德育具有重要的地位,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小学班主任们必须重视德育工作,教会学生做人,让他们融入社会。小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应当多加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并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在小学学校生活中,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比较长,所以其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班主任的言行和举止对学生有重要引导作用,因此,必须注重自身言行,为学生做好榜样。在当今社会,我们十分关注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应当处于战略性地位,小学班主任必须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德育教学中,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让学校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经济正在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各种矛盾也愈加明显,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融入社会,有效解决未来所面临的困难,我们需要加强德育工作。只有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状况来创新德育教学的内容,才能让德育更加贴合实际,最终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1.提升班主任的个人修养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班主任的素质高低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为此,班主任必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努力提升个人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必须要端正自身的行为,树立班级中的正气,与此同时,班主任应当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把这些正确的观念和高尚的情操体现在日常行为活动之中,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班主任应当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并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和实践,从而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态来感染学生,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德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实践在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我们就必须注重教学实践,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思想品德知识,而且需要让他们加强动手能力,在生活中进行体验。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敬老院帮助老人的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孤儿院献爱心的活动,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道德品质教育的内涵,并把德育的内容当做生活中的习惯。
3.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在德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沟通,班主任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在学校生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或者是犯一些错误,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如果班主任的批评不恰当的话,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自闭心理,最终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小学班主任需要注意与学生沟通的方法,采取有效策略来提升沟通的有效性,学生在听取教师教诲的同时,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提升自我,为此,班主任需要做好谈话前的准备工作,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打好草稿,从而让谈话变得万无一失。在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放低自己的身段,充分尊重学生,努力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加强沟通效率。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成长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过程,班主任需要加强相关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来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与此同时,班主任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动态表现,从而做到在德育教学中心中有数,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从而让家长配合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最后,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也需要积极发挥社会的力量,为此,班主任应当选取社会中的正能量,让学生进行了解和学习,从而让他们感悟到真善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商文敏.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83.
关键词:小学生;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做人是做学问的前提,德育工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小学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这一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为小学生们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的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个无所不知的人,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这决定了小学班主任的言行对小学生有巨大影响。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德育工作,认真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班主任要时时刻刻地牢记住这一点。目前,中国进入了各种矛盾突发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小学班主任必须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前提下,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扩展德育工作的内涵、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真正地把德育工作做好。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书与育人工作相互脱节
目前,部分地区的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看作可有可无的课程。部分学校将德育工作的教学任务分给了其他任课老师。这样,学生很难获得专业的思想品德知识,很难讲德育方面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样学校的做法缺乏必要的监督,势必将影响学生整体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势必将影响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没有弄清楚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家庭教育、生活环境、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由于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使得每位学生难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每位学生没有学会收集与德育相关的资料的能力,也没有积极性参与相关的活动。
(三)部分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限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德育的认识水平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爱国、勤劳、诚信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幼稚,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积极引导。但是目前,部分小学班主任还没有认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德育教学中采取机械讲授的教学形式,这样势必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对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时间最长,交往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班主任的形象具有示范作用,他们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必须先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更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以自己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学生。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班主任通过学校的合唱比赛、运动会和日常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统一到班集体的建设上来。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学班主任要精心策划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人。小学班主任要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塑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小学班主任,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小学班主任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小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
(三)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意识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道德教育;教育措施
小学阶段是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班主任担负了这一重要的使命,他们的行为举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小学班主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行为举止,在班级管理与道德教育工作中起一定的表率作用,在学生心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创新道德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二、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措施
1.充分信任学生
小学班主任要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用真诚打动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班主任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纳班主任,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
2.提高小学班主任的素质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小学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注重自身的修养,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同时班主任要有积极的心态、健康良好的生活兴趣,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感染学生。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犯了错误之后,如果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种解决方法治标不治本,反而会把问题扩大化。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感受到班主任关怀的同时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沟通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班主任在沟通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班主任要选择合适的谈话内容,在谈话的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保持真挚的态度,切忌在道德教育时,采取生硬死板的交流模式,也不能打罚学生,要运用艺术性、人性化的谈话来教导学生,并让学生真正理解。
4.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指打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把班级看作自己的家。让学生制订相关的班级规定,如值日表、座位表等,增强自觉性,实现自我教育。其次,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选择课代表和班长,让他们独立开展工作。最后,经常召开班级活动,如演讲、演小品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除了营造班级氛围之外,还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掌握不当,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会有非常大的影响。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加强他们的网络学习,搭建属于小学生的网络平台。例如,在学校的网站上设立班级专区,专门展示班级同学的文学作品、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等;设立聊天专区和意见专区,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欢迎学生对网站的建设提出意见;增设游戏和动画专区,让学生在闲暇的时间放松自己。通过网站建设,班主任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工作。
三、结语
小学生的性格养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班主任的影响是完全不够的。小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育,而且还要接受家庭、社会的教导。在家庭教育里,班主任要时刻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进行充分了解,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德育工作还要发挥社会的积极力量,宣传社会上的道德模范,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对于社会不良现象,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批评。总之,在学生的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班主任的悉心教导,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种力量。
参考文献:
[1]皮晖.浅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2(4).
[2]李志红.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4).
[3]陈友.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7).
[4]王雪燕.浅谈班主任工作经验[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12).
一、W校生活的“小事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道德
小学品德课的理解、掌握和感悟要依靠生活的案例。对于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抽象的道理、繁琐的道德规则等可能给其理解带来诸多麻烦,课堂教学如果仅限于这些道德说教,会因晦涩难懂让学生失去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但来源于生活的案例,帮助了学生理解。
在同学交往中感悟礼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学会和谐相处》中,教师可以将同学之间的关系引入课堂。比如,借助情景剧,让学生扮演教师、学生、家长等角色。作为学生,当给老师问好,他不予理睬,或者态度不友好时,你的感受是什么?作为教师,当你的学生不尊重你,甚至躲着你走,你的感受是什么?作为家长,你的孩子不听从你的建议,惹你生气时,你的感受是什么?通过引入这样的案例,学生的感受很深,当有人对自己不礼貌、不友好时,自己会感觉很伤心,换位思考,自己要礼貌对待他人,才能换来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向班级中的榜样学习,培养爱学习的好美德。在小学三级中教材中有《我们爱学习》的内容。任课教师鼓励班级中的学习标兵现身说法,与大家分享学习的喜悦,帮助同学们学会快乐学习。同时鼓励在学习上进步较大的同学,分享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成就感。有的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班主任和家长的寄语。在学习上,不仅教师看到同学们有进步了,你们的家长也看到了。听了这几位家长的话,老师随机采访几位同学: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同学们体会到每个人每天都在进步,这些进步既包含着自己的努力,也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功劳。
二、家庭生活的小事情,帮助学生认识家庭美德
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品德。在“爱劳动”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今天妈妈生病了,卫生没有人打扫的麻烦,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没有妈妈搞卫生的日子家里的卫生状况,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重要性。针对这一课的内容,布置家庭作业,妈妈出差的日子里,我家卫生我来做。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妈妈劳动的重要性,理解妈妈劳动的辛苦,为避免妈妈的重复劳动,要尊重劳动成果,讲卫生,不乱扔垃圾。
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好品德。在讲述“敬爱父母长辈”内容时,通过舞台剧或者情景剧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建立相亲相爱、民主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懂得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教导学生对父母长辈有礼貌。比如,父母长辈和自己说话要认真地听,离开家或回到家时要主动热情地向父母长辈打招呼;要关心、体贴和照顾父母长辈,父母生病时要细心照顾,关心体贴。
三、公共生活的“小事情”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公德
培养互助合作的公德意识。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个生活事件《众人抬车救伤者》,故事发生在马路上,一个汽车撞倒了一个老人,且把老人压在车底下了,过路行人自发加入到救援行动中,徒手把汽车抬起来,救出了伤者,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的正能量。与此对比,播放视频《行人乱过马路,导致交通拥堵》,视频中一个行人不遵守信号灯过马路了,其他行人纷纷效仿,阻碍了交通,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个案例也说明了集体力量的强大,但其起到的作用是相反的。通过两个案例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养成塑造遵守公共交通、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培养学生讲卫生的好习惯。有的小学生爱吃口香糖,但吐掉口香糖时很随意。教师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尝试清理地板上的口香糖,体会清理的难度,反思马路上清洁工或者校园里的保洁阿姨,每天清理口香糖的辛苦,警示自己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
一、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经过实践证明,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更能展现出其天然的纯真的情感和性情,更加容易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正如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所说,孩子在玩乐中学习更能够增强孩子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天性,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游戏与音乐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非常值得小学音乐教学者的研究。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在学生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对非语数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更阻碍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发展精神的推进。针对小学生,将音乐游戏逐渐融入到音乐课堂中,不仅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促进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健全、健康与完善的人格,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常用的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1.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具体方法
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的具体方法是律动教学法。其目的就是通过律动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美感和节奏感。比如:在开始上课时,让小学生们伴随着节奏轻快、曲调优美的音乐的律动做一些简单的热场游戏,更加有助于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课堂的学习中来。由于律动与生活中的跑跳步、拍手、踏步、点步等非常贴近,小学生可以随着教师一起做或者是自编动作,久而久之,小学生就能够具备非常强烈的节奏感。而且,在发声训练时,教师在选择小学生的发声练习曲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这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配合一些律动,通过这样的律动方式,小学生就能够很快理解和领会发声所必须的气息与呼吸,从而实现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借助于歌曲与舞蹈的教学与表演,由于小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活泼好动的,在小学生掌握一首歌曲的唱法之后,经常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让小学生在理解和领会歌词的前提之下通过他们自身的动作、姿态来展示出对音乐的表达。例如:《上学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歌词中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启发小学生发挥出想象力、创造力,请小学生自己去编一些表演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小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又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3.对小学生渗透开展道德教育教学
对小学生渗透开展道德教育的常用方式就是借助音乐游戏的美、动听的旋律以及富有趣味的动作的特点,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开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例如,教师在进行《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谈话方法进行新课的导入:同学们,咱们学校在每一个星期一的早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都有什么样子的要求?你们谁能说说自己的感悟?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向小学生展示国旗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小学生理解和领会国旗的构成及其象征意义。然后引导小学生开始思考,还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出这首歌曲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将音乐艺术的美感和道德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小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引导小学生具备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大自然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加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4有效的活跃音乐教学的课堂氛围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能够使人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音乐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课堂的学习氛围得到提升。例如,在对音乐节奏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习内容设置合适的游戏,此时则主要是以小动物走路的游戏方式进行。当有“小兔子来了”的提示音之后,小学生们就模仿小兔子走路的姿势按照一定的节奏跳跃;当有“小企鹅来了”的提示音后,学生们开始模仿小企鹅胳膊往后放,一撅一撅的姿势缓慢的走动;当有“小鸟儿们来了”的提示音后,学生们开始伸开自己的“小翅膀”在轻快的节奏下“翩翩起舞”等等,在这些节奏各异的游戏中,能够使学生对不同的节奏,如二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样就能够将枯燥的节奏学习变得生动而又有乐趣,从而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氛围。
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但是不知何时起,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假唱、盗版、论文抄袭、网络诈骗、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出现路边老人跌倒,旁边无人搀扶的现象。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带来物质文明、观念开放的同时,道德滑坡、精神污染、自私、冷漠等现象也与之俱来。这些缺乏诚信的现象也在影响着现在的小学生们,他们中不诚信的现象也令人担忧。
广州市在2007年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对6所小学的14个班级、600余名学生(五六年级学生占500余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98.7%的小学生承认自己说过谎话,89%的小学生都曾抄过别人的作业;而小学生坦言,47%的父母有过不诚信行为,38%的小学生表示无法与父母坦诚交流。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重视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学生的这种不诚信的状况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教师思考吗?
造成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很多,究其原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上缺乏诚信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社会诸多领域存在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之弊政,重形式、讲包装、中看不中用的种种“假货”,“假药不治病,假酒要人命”的损人利己的假伪欺诈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社会诚信氛围的形成。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诚信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诚信观的形成。
第二,家庭教育忽略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家长重孩子的文化成绩,轻孩子的品德发展。另一方面,家长素质不高,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子女,甚至对孩子的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反作用。如家长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第三,学校的道德建设观念薄弱,应试教育主导小学生的一切学习和生活,而且教师对学生养成诚信品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养成诚信品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手段还存在着贴标签的现象,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建设诚信教育的阵地,进而以学生影响家长,为共创诚信社会发挥先导作用、示范作用。
第四,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身体心理不成熟期,情绪波动较大,也容易受周边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就格外重要。正确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不良的行为习性反而会危害孩子的一生。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我认为,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从长远着眼,从细处着手: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诚信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老师是学生们最信任的人,一个讲诚信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学生。教师要做到诚信,并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去做好育人工作。教师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教师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学习水平、工作作风……甚至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印在学生的心里。因此,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但要做到“教书有术尽心,育人有方耐心”,而且要时时处处谨慎行事,率先垂范。
二、开展多种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诚信教育
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在教学时,我们要针对学生在道德实践的模糊程度,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的道德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思考,亲身尝试中探索。另外,我们还要让他们在实际活动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受到成功的鼓舞。我们把“以德治校,诚信育人”作为教育理念,在学生中开展“我与诚信有个承诺”签名活动,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做出承诺: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不偷盗,不浪费粮食,节约水电,讲究卫生,爱护一草一木……我们还结合课文教学,进行“无人售水”、“无人免费借雨伞”的诚信实验,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诚信辩论。旨在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学生透过现象,提高对诚信的认识,加深对诚信精神的理解,真正让诚信成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准则。
三、营造诚信的班级氛围
建立班级学生的诚信档案。建立诚信档案,使每一个孩子在班级都有了一个信用记录,包括学习习惯上的诚信表现(如考试是否作弊;作业是否抄袭;有没有谎报学习表现等)和行为习惯上的诚信表现(如不与同学、老师撒谎;班级图书及时、完整归还;做错事情是否勇于承担责任等)。同时对于不诚信的行为要是非分明、奖罚分明。如可在班级中协商决定:做错了事,只要诚实地说出来,就可以减免处罚,否则要加倍惩罚,因为错而隐瞒,便是错上加错。让孩子意识到:犯了错误只有主动承认并纠正,才是最聪明的做法,这样不仅不会受罚,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这除了要求老师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外,还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体谅孩子的苦衷。面对他们的错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一通了事,而要使他们既明辨是非,愉快地改正错误,又能摆脱苦恼。这样,孩子自然会乐于将所犯的全部错误诚实地告诉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