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

小学数学养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养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养成教育

第1篇: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的好奇心特点进行充分利用,坚持问题引导式教学原则。例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在所学的知识中提炼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对于教师所提的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内心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模式下进行有效的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要求教师要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使问题既能够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教师应该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当成是对于自己的挑战,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和决心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班级的男女生人数、或者家庭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学生进行统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会产生兴趣,同时这样的问题也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愿意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和研究,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迅速提升。

二、创设师生平等的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还要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参与到研究和讨论中,与学生一同创造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平台。教师还应该保持一种平等的观念,在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当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的时候,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当中,拿出量角器与学生共同进行度量,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同学习知识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共同学习知识的知己。相信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相应提升,充分展现出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三、勇敢尝试解决问题

第2篇: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探讨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众多学科中需要逻辑思维很强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小学数学中存在很多抽象化、难理解的知识内容.因此,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强调: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有效、健康发展.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宰课堂,为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讲解教学知识,而让学生被动听讲,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需要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氛围往往枯燥无味,也大大约束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引起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注意;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最后,教师在讲解课堂知识之后,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下节课请学生为大家讲解.例如,在讲到“分米和毫米”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长度单位.”“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可以用到这些长度单位?”等问题,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引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度单位的大家庭中的两个成员———分米和毫米.”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分米队和毫米队.让学生在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上互相比拼、竞争,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延伸问题:“一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一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一分米等于多少毫米?”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实践一下,经过自己的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近年来,对于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已经列入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大纲.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因为,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知识,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也可以逐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时可以课前导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置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新知;小组合作学习,共赢互惠;加强课后拓展,教师积极引导.例如,在讲“比例”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将一张本城市的地图插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课前为学生导入问题:“同学们觉得我们的城市美吗?我们的城市这么大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呢?”之后再给学生引出:“因为这是按比例制作出的.那什么叫比例呢?科学家在研究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的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我们现在看到的地图,也是用了这个原理,这就叫比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看似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但实际上都源于生活,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热情.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活跃的校园课下活动.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课下以朋友的方式多与学生聊聊天,课堂上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小视频,为学生设置一些动手实践的课题实验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另外,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一定只能在课堂上培养,教师可以在学生组织校园活动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在组织学生春游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学校组织学生一起去春游,每人预收30元,结果门票20元,盒饭8元,请问预算的钱够吗?”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起来.制订合理的养成策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展趣味的教学活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陆禹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小清.试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09):24.

第3篇: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学习 习惯养成

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1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3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4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第4篇: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独立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76-01

小学是学生理论学习的第一阶段,是为各科目知识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趋于图像化,对于理论知识,特别是数学这一具有逻辑化特点的科目,知识理解消化需要经过教师引导。但教师如果不在引导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化,学生将很难养成思维上的独立性。

1 当前小学数学科目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小学对于学习旅程刚刚开始的学生来说,就如同为万丈高楼打地基的阶段,关乎学生后续学习的成果,特别是数学教学,在当前的应试影响下,始终都采取灌输式教学,以教师的指导为主,这阶段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完善策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最终的学习成果,这不仅对数学科目的学习有所帮助,也能让其他科目的学习事半功倍,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果。

1.1 目前小学生数学独立思想培养存在的弊端

学生在小学阶段思想处于图像化状态,脑中对于知识进行转化通常都是将文字转化为图像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当中教师的引导是最为重要的,有了引导与帮助,学生的思想习惯才会逐渐由被动性思维逐渐向自主性思维转化,逐渐学会在遇到问题时依靠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去解决,而不是一直以来教师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但目前对于小学生独立思想的培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分析探讨,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2 教学思想存在误区,缺乏对学生思想的尊重

应试教育是我国教学多年来的教学主流思想,注重对学生最终考核分数的重视,但却通常会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思想,但许多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思想耳濡目染的影响,始终都秉持着这样的思想进行教学指导,课堂上都只是以教师的单纯讲解为主,并不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了一个固定范围内,这无疑是对学生思想能力的抹杀,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1.3 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许多时候,教师都会认为,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全方面的指导与讲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都会以自身的讲解为主,并不会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进行思考与表达,也不会Ω鞲鼋萄Щ方诮行合理设计,这会使学生的思想被困住无法得到发展,只是一味跟从教师的思想走,以后更无法去主动思考,不具备主动独立的思维,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很大的打击。

2 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提升策略

想确保小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寻找相应的整改策略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应当真正加强重视,找出更合理、有效的教学整改策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自主性得到提升,开始脱离教师的知道,学会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1 转变教学思维,提升教学实效性

想要确保教学成果,教师需要先摆脱多年来被应试思想影响的教学理念,真正将教学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的视角去进行思考,才能让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出来[1]。在对课程设计时,教师应当先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思考特点及学习需求,以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去设置课程的各个环节,注重对学生自主思想的激发。教师对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融入更多学生喜欢的要素,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动画与游戏等,例如在讲解到鸡兔同笼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将鸡兔同笼的原理利用简短有趣的小动画来进行展现,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画面来增强对课题的理解,让晦涩的数学原理能够通过动画的形式烙印在学生脑中,促进学生在脑中对这一原理的转化,学生看到动态的画面,自然会被吸引住,主动去思考,去分析。比起讲解,有具体画面的直观教学更符合小学生图像化思维特点。

2.2 完善教学方式,发挥出思想激发作用

教学方式符合教学发展需求,才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无法对学生起到思想激发带动的作用,则是徒劳的[2]。教师应当对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全面的设计,才能让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真正投入到度数学知识的思考、分析与探索过程中。例如在讲解到扇形统计图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能带动学生兴趣的游戏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将圆形分成十份,给学生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去学习比率的分配,教师可以假设大家在进行一个午餐会,用十个教具代替十个蛋糕,分发给几个学生,分配可多可少,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取“蛋糕”的份量进行分析,将自己“蛋糕”在图中所占的份额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计算正确的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带动下,学生自然便会展开思考与分析,此外,针对各类题目,教师都应当更多将讨论的自由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进行讨论,在学生表达时不做定论,在学生质疑时教师需要赞扬鼓励,让学生摆脱教师的控制,在讨论分析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想法,发散思维得到激发,自然会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小学生需要被引导,但更需要被尊重,教师应当将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拥有思考、讨论与质疑的自由,才能真正确保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第6篇: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主动适应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按基础教育改革的总要求来确立小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实践环节等,确保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课程改革倡导走出知识传授的传统目标取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构筑体现生活意义的学习内容;突破“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形式,营造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改变单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对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师职前培养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培养目标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过度注重学术性,强调培养有学问的教师,不重视教师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只重视精通单一学科的专门人才培养,忽视了适应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师资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这就需要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适应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

2. 课程设置与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的功能定位不明确,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前沿及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均有脱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思想观念陈旧,比例不协调,存在着脱离人才培养目标、脱离高等师范教育特色、脱离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的现象,重知识轻能力,重传统轻创新,缺乏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的意识。多数教学内容缺乏时代特色,深度有余,广度不足。理论课一统天下,缺少可操作性课程。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弱,知识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3. 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习惯按自已预设的教学轨道按部就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缺少生气和活力。按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学生即使把教师讲的都学会了,仍然不会灵活应用。在考试指挥棒的高压下,他们也不会太多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现象重复发生。可见,严重滞后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已很难适应蓬勃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 忽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前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将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简单拼凑而成,两者之间实际上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没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现实中表现是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职业能力培养得不到保证。目前师范教育实践课时普遍偏少,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育见习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疏于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结果是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适应课程改革的高等师范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倡导“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理念,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然要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专科),应增强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服务意识,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主动适应课改的要求,努力实现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的需求有效对接。

1. 体现综合性,建立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心的课程观。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区别其它专业的重要特点。小学阶段课程的综合化特征符合儿童活动的未分化的特性,也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必须顺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突显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小学教师职业的需要。

2. 突出教育性,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职业专业素养结构的复杂性。这就表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专业化教育课程的学习,才能成长为具备教师职业素养的专业化教师。实现这种培养目标,就需要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适当调整学科专业课的比例。一方面,目前的学科专业课需要从传统课程设置比例过大进行压缩精简,适当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比例,更好地体现师范性;另外,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按照数学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强化基础的原则,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3. 注重实践性,落实实习实训环节。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专业素养要求很高的职业。积累实践性知识、形成个人教育特色和理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性知识积累的程度往往是专家型教师不同于新教师的关键。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实践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积累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灵活处理各种教育问题,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实践课程的建设,整体设计教育见实习课程,缩短教师入职的适应期。

根据上述特点,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以教师职业标准为蓝本构造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建立高校、行业、小学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专业发展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相结合、把大学和小学相结合、把专业导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相结合,和小学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将课程体系设计成五个模块:素质与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业素养活动课程。素质与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提高学生通用能力、基本应用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为主线设计,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大学文化底蕴,为将来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选择数学学科作为主攻方向,夯实专业发展基础,为将来成为该学科的研究型小学教师,逐步发展为专家型教师奠定基础;专业拓展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拓展知识结构,选修一些课程,在某个方面具有比较熟练的技能和特长,提升自己在某个方面的工作能力;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真实环境,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理解教育、研究教育、逐步形成教育能力和专业情意。以下就数学部分模块说明设计思路:

(1)专业必修课程。必修基础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小学数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适应小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相对浅显易懂。但其知识背景深厚,渗透了近现代数学中集合、对应、函数、极限等概念,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以上内容。由此可见,高等数学应是小学数学教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中的核心基础内容。

作为高职高专学制时间较短,不宜照搬本科数学基础课程,可将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课程“高等数学”。 内容上要删繁就简,突出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穿插数学发展史及数学家传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新课改小学课程变化比较大的内容。概率统计的教学设计要努力体现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而且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

(2)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根据小学综合性课程及实践活动的需要适宜安排科学技术概论、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数学的四大学习领域专门设计了实践活动领域,强化情境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数学。因此,高等师范专业课开设上述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小学教材一改过去数学应用题简单应用模式,突显数学建模应用思想。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打通数学应用渠道。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各种数学方法综合应用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打下基础。

(3)数学教育类课程。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数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展示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4)职业素养类课程。职业素养类课程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学习”,通过体现职业素养的活动课程培养作为“准教师”的职业素质。课程设置包括小学数学竞赛指导、三字一话比赛、模拟课堂、课件制作等。这些活动课程与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紧密联系,有很强的活动性、竞争性、参与性,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三、构建与新课改相协调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根据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新课程的需要,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重点定位在提升学生的三种能力之上: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课程研发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意味着新型的课堂必是一个开放互动的课堂,面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各种班级活动,做到收放自如,对师范生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挑战。这对于师范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就是作为教师的三字一话和课件制作等基本能力;第二,具备综合课程的教学技能,能上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课程;第三,就是具备一定的智慧和策略,在师生互动中,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突况。新课程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所应当加强的一个方面。

(3)课程研发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以研促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条途径。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繁重,小学教师及领导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些基础较好的小学专门设立教育研究室,组织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但是相对而言,传统由中等师范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科研素养不高,不少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较低,当前绝大多数的小学急需补充具有初步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新生力量。

2.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结合上述实践教学的三个主要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计为三个模块: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见习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及小学课程开发实践模块。

(1)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技能训练、教学研究技能的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等。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实践、小学教育教学诊断实践等。这些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方式来完成。

(2)见习实习模块。小学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实习是一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对确保教学质量和使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毕业实习采用顶岗自主实习的方式进行,可较好地将实习与就业接合起来,能有效增强毕业生实习的动力和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3)科研训练及小学课程开发实践模块。规范的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科研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目的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作为培养小学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与小学深度合作,组织师生参与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深入小学课改第一线,一方面帮助解决小学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制定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需要的高等师范课程新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师资,是师范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教育的师范院校,只有真正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树立基础教育是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的衔接、互补,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和管理人才。

目前的学科专业课需要从传统课程设置比例过大进行压缩精简,适当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比例,更好地体现师范性;另外,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按照数学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强化基础的原则,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第7篇: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

艺术教育是整个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基础教育中,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己有近百年的历史,艺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现状来看,艺术教育不艺术,缺少艺术的特点,仅仅把艺术教育理解为技能教育,缺少学生对艺术本身的体验和认知。

针对我国目前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学者杨立梅教授,在整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大艺术教育观”。所谓的“大艺术教育观”是指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生命教育、情感教育、艺术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改变单一学科难以全面落实艺术教育功能的弊端,有机整合艺术教育的观念。①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关塘小学艺术课程改革有什么启示呢?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关塘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关塘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关塘小学始建于1972年,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现有20个教学班,教职工29人、980多名学生。随着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艺术教育改革的推进力度,关塘小学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逐渐得到提高。笔者于2013年11月对关塘小学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关塘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调查

1.艺术教师的基本素质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女教师比例有80%,男教师只有20%;教龄在5年以上的超过60%;教师学历本科及以上的占80%。

2.艺术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情况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音乐教师对基本的单声部视唱掌握较好,歌曲弹唱基本能够进行,而相对于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少,例如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教学法等。

3.艺术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在课堂中教学中以歌唱为主,小学1-3年级及4-6年级唱歌所占比例均为80%以上,音乐欣赏,乐理知识、听音训练、音乐创作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少。

4.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很喜欢艺术课程的,比例为78%。喜欢音乐的占33. 7%,喜欢美术的占42.1%,喜欢体育的占24.2%,只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什么都不喜欢。调查还显示,多数父母还是比较喜欢音乐,经常或偶尔跟孩子一起参与艺术活动,但是仍有40%左右的父母没有跟孩子一起进行过艺术活动。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第一,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艺术,能够在艺术中感受到快乐。

第二,关塘小学学生接受音乐教育时间稍微有一点晚,但仍有家长支持孩子学习艺术,有一定的“早期艺术教育”意识。

第三,部分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有一定的艺术知识基础。

(二)关塘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分析

1.没有明确的艺术教育目标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对于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模糊的,对于国家颁布的各项艺术教育政策法规了解的也比较少。

2.艺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被忽视

学校里面仍在存在艺术课被占用、调换及停课的情况,虽然次数比较少,但也说明了艺术课程不如普通文化课重要的现象。通过对老师访谈,艺术活动场所和学习资料的缺乏及缺少活动经费,阻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3.艺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学生是整个艺术课程的主体,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以教材和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现在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是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潜能,而是停留在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形式上,从而导致艺术课堂现状存在着华而不实,非常浮躁的现象。

三、杨立梅“大艺术教育观”对关塘小学艺术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艺术教育的目标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艺术教育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也是艺术教育行为在一定的时期的出发点和最终目归宿。它是伴随着艺术实践所产生的,是一个高层次的、需要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努力之后才能到达的目的和标准”②。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尚的、完美的人,所以艺术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只有反应社会进步文化意识、符合艺术学科规律的教育目标才能在艺术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进一步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

在杨立梅的大艺术教育思想中,艺术是不能被其他东西所替代的精神粮食,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校艺术教育,杨立梅觉得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艺术本身,培养艺术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因此,学校的艺术课程和其他学科的地位应该是一样的。在课程设置上应把艺术教育放在课程的核心位置,即和语文、数学等基础科目并列,任何全面的教育都离不开艺术教育,学校作为向人们输入教育的桥梁,课程中不能没有艺术教育。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来保障艺术课程的实施。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艺术课时的保证。目前,关塘小学艺术课程的开展,基本现状为每周两个课时。在保障开足课时外,最重要的使艺术课能否按时进行。对此,学校应该对小学艺术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应明确强调艺术课程不能被其他课程所“侵犯”。只有按照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计划确保良好课时课量,才能够确保艺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学生民族传统艺术的培养

杨立梅强调民族传统艺术的不可替代性。她推出一些适用于节奏和音准练习的教学内容,明确强调要以传统音乐为基础,在以中国的传统音乐为选材基础之上再进行创新。只有通过这些优秀作品,孩子们才可以了解他们特定的文化,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艺术品味。因此,如何从传统的民族艺术教育入手,将艺术教育和民族传统相结合,培养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是很重要的。

(四)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唤起儿童学习艺术的兴趣

教师作为学校对学生传输知识的“枢纽”,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中的输送作用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认同,认为课堂枯燥无味,使自己失去了对艺术课程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教学知识只是盲目的传输,会导致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于主动性。因此,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才法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艺术的兴趣。艺术教学中,可以借鉴杨立梅“大艺术教育观”中“感性体验为先”的教育思想,以优先培养学生内心的稳定拍感,建立一个稳定的内心秩序,为他们将来的节奏学习积累经验。这种内在意识的培养和稳定节拍的建立是杨立梅在节奏和唱歌教学中首要强调的,而且在整个柯达伊教学系统也有贯穿。

(五)借助杨立梅本土化教学手段,帮学生掌握艺术基础知识

柯达伊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一般也被称为“首调唱名体系”。在课堂中使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用的各种表演和各种活动形式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课堂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的教学方法都不是柯达伊自创的,而是他引进的。在介绍的过程中,他继续研究,最终确立了现在所使用的“首调唱名法”。杨立梅教授在柯达伊教学法本土化的过程中,也采用了“首调唱名法”这一教学方法。经本土化后的“首调唱名法”更增加了其灵活性和拓展性。

(六)以艺术活动为根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艺术的乐趣

“对于艺术普及来说,最可行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艺术活动,它可以保障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艺术的乐趣。艺术是人们情感表达的最直接的方式、方法,其内容也很丰富。它通过各种情感并依附于一种外显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情感和内心复杂的情绪”③。就如一首完整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对节奏、旋律、速度的体会,从而把握情感的分析与处理。基于“艺术属于每个人的”全国艺术教育的概念,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对于小学生而言,艺术活动是最容易接受和参加的。学校应重视和加强艺术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艺术乐趣。

第8篇: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两年以来,笔者作为主讲教师连续十五期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共有750位教师接受了培训,中学教师有300位,小学教师有450位,教师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在培训期间我们对所有受训教师做了调查,调查的主题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状况,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和访谈形式。经过分析总结,笔者所处的县区农村教师目前信息素养的现状有如下较明显的几个特点:

(一)不同年龄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差别较大,老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

调查结果发现,中青年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能,老年教师队伍中大多数老师只掌握很基本的操作甚至不会操作,根本不能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他们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不能够系统的掌握信息技术,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

(二)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教师自我需求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养成自我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意识和习惯,具备较低的信息素养水平

主要依赖上级教育部门开展的项目工程, 学校、个人缺乏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深度不够。

(三)硬件设施落后,教师信息技能没有施展的空间

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信息素养提高及信息技能的运用必须要有硬件的支持。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普遍比较落后,尤其是一些较偏远的学校甚至不具备有相关的信息技术设备,多数学校则是滞后于社会其他相关产品,大大影响了教师教学需求,教师纵使掌握我很好的信息技能也没有“用武之地”。

(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淡薄,只停留于简单的运用

很多教师只是简单的使用多媒体,只有在公开课或教师技能比赛的时候才采用一些信息技术设备,或者简单地把传统的板书改为PPT幻灯片。未能够较有深度地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二、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策略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是要使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素养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针对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特点,我提出以下几点对应的提高策略:

(一)教师应自发自觉地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视程度,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自主学习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培养自我发展观念,自发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改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质量。信息时代要求每个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学习,具备信息素养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能的继续教育

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发现,很大部分的老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他们希望能够接受一些信息技能方面的具体的软件培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聘用相应课程的优秀人员进行上课,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果,也可借助学校内部信息技术中心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学方式自我提高信息素养,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进行自考、函授与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相关的进修活动。

(三)学校建立激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课堂内外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使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教师学习掌握新技术和网络工作可以得到职位提升的机会。组织开展课程信息化技术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优秀课堂评奖等形式,增加老师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四)上级行政部门应加大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创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够是一个比较突显的问题,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不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条件,个别教师信息素养再高也没有“用武之地”。完善必要的基础设备设施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

以上是我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高的分析总结,请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9篇: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问题课堂;原生态;数学智慧;数学学习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67-04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经验结晶,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的授业解惑,还包涵隐性内容的启蒙渗透。因此,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并指出: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1],学生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还要学会揭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2]

“问题课堂”不纯粹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单纯是轰轰烈烈的老师创设情境,不是师生在课堂上华丽的“问题”表演,更不是出现教学失误的“问题”课堂。“问题课堂”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重在原生态,既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重视激励学生在课堂上不断产生新的数学问题、迸发新的奇思妙想。“问题课堂”遵循着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一、呈现原生态的“问题课堂”

1.生态与生态课堂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近年,“生态”二字常见于一些教育教学文章,“生态”与课堂相连,是教育走向本真的体现,也是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的沉淀。生态课堂是尊重生态原理和人的发展规律的教学形式[3],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状态的和谐、有序、有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生态课堂的提出体现了数学教育改革的务实精神,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对数学教育回归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本真诉求。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时候未免会流于形式化、程式化,流于外在的表演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释放,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对数学课堂的研究转向追求效度和可行的操作性层面,转向研究怎样点燃学生心智的火花、怎样把学生的内在潜质发掘出来,原生态的“问题课堂”就是应这一教学诉求而诞生的。

2.原生态课堂的涵义

“原生态”一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生。“原生态”也是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指没有被特殊雕琢过的、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如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大众文化形态。

原生态课堂借用了“原生态”的新生文化名词内涵,也包括了它的自然科学概念内涵,是指没有经过刻意雕琢的、遵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尊重孩子个性差异与课堂生成的一种教学状态,是教者与学生在n堂上自然而然地进行教与学的状态。那些将数学课堂变成表演课堂、上得顺溜鲜亮的课堂不是原生态的数学课堂。原生态的课堂是师生和谐共振、生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是赋予学生本原发展的一种教学状态,这种课堂凸显的是数学课堂的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原生态课堂着眼于适应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驻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原生态的课堂遵循学生的生命本体发展规律,营造和谐课堂、自然课堂,摒弃造作与表演。中国古有“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敬畏大自然、服从自然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数学课堂也应该存有对数学这一自然科学的敬畏心理,遵从数学自身的演化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天人合一”思想在数学课堂上的体现是师生和谐共生,“工笔”美与“写意”美交相辉映,教学手段都顺应学习数学内容的应然选择、符合学生学用数学、激发问题意识的需要。

3.原生态课堂的特征

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以粗犷、豪放为主调,以简约、自主为基调,在遵循教育教学原理的前提下层层推进,形成勾勒大胆、点面结合、迹简意深、教学流程简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教学风格,注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然生成,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初意义。

案例一: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孩子们依托教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不但理解把握了教材所呈现的推导方法,还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教者引导学生对自己想出的策略进行讨论,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辨析,最后达成共识:课例之外,典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连接平行四边形两条斜边的中点,然后沿一组对角各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具体操作方法见下图:

另一种方法是先将原平行四边形剪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小直角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具体操作方法见下图:

第二种策略类似于教材中呈现的方法,但是,孩子们坚持认为这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新策略。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加能够激发他们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虽然这时的课堂看上去不似一般的课堂那么中规中矩,学生也不再是坐得笔直笔挺,表象似乎有些乱。然而,正是这样原生态的“问题课堂”,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真正被调动起来,深层次的探究正式启动,他们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真正得到培养。

二、启迪儿童数学智慧的“问题课堂”

“问题课堂”重在点燃学生心智的火花,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质发掘出来,“养蒙”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清・林纾《闽中新乐府》中云“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4]。数学“问题课堂”重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养成教育,重在营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氛围,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1.“养蒙”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不年轻的话题,却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5]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6]数学教育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数学的习惯,还应该包括积极参与各种数学体验活动、能动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习惯。教师在实施“四基”教育时,要能真正放手,不能无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思维经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能动地交流与辨析,并能够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案例二:学生动手创作最美丽的平面图形――圆

反馈交流时,有的孩子用硬币画圆,有的孩子用胶带纸画圆,有的孩子使用圆规画圆,还有的孩子用线来画圆。有一个孩子举手说他是用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然后沿着边缘画圆的。这时,一名学生激动地站了起来,并大声嚷嚷:“不可以,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画出来的不是圆,我试过。”满是嘀咕声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这名同学接着表述:“因为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不是它的边,零刻度线和它的直的边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量角器不是半个圆,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画出来的也就不是圆了。”这种自发的辨析,使得学生对圆的意义的初步感知一下子生动起来。

数学学习习惯的养蒙,还体现在不能一味地从数学学科出发,不能把数学学科经验同其他学科经验割裂开来,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解决问题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学科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融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向孩子们介绍“分船”的数学小故事,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分数的兴趣,还让他们明白学好数学能够更加聪明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发掘儿童的数学潜质

一般儿童都具备学好数学的潜在素质、能力和天赋,如何充分发掘他们的数学潜质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对具备不同层次潜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发掘方法,因材施教之说从孔子始一直遵从到如今,然而,在某些时候却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研究出来的理论比较多,具体的实践案例则比较少。“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还是存在的,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与智慧。

开发儿童数学潜质的主要环节是:(1)课前布置富于创造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预习作业,这样的预习作业把学生的先前知识与经验关联起来。(2)课堂上,让学生将预习所得反馈交流。在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诊断他们对预习作业的理解程度,以便教学时“逐步搭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7],也有利于评估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能力,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教学层次。(3)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有旧知的复习,也有新知的预习;有从分析到综合的练习,也有应用与同化的迁移;有一般的练习性作业、阅读性作业,也有基于问题的活动性作业、设计性作业(编写数学小故事、撰写学习数学的心得笔记、制作数学手抄报等),也有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作业。(4)评价儿童的学习,既要评r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要评价他们的想法;既要有小伙伴的评价,也要有学习者的自省。

学生的数学潜质不同,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阶梯式的,设计的预习作业、复习作业也应该是阶梯式的,是启发式且少而精的,所有的因素都要形成联结。

3.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智慧是指对事物能够迅速地、灵活地、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指数学教学不是局限于关注课堂上热闹与否的表象,而是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问题解决方法的多元性。

案例三:比较0.5米和 米的大小(尚未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者给出的预案是:①0.5米是1米的一半, 米比1米的一半多,所以0.5米小于 米;②把 米化成小数来比较;③先在数轴上描点,表示0.5米和 米,再比较。

原生态的“问题课堂”让学生深层探究的意识得到了强化,他们并不满足于已有的策略,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比较方法,归纳了一下,大致可分为两类:①0.5米=5分米, 米=7.5分米[1米=10分米,10÷4=2.5(分米),3个2.5分米是7.5分米],5分米小于7.5分米,所以0.5米小于 米;②0.5= , > ,所以 米>0.5米。

原生态的“问题课堂”使得儿童从简单的数学学习走向了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发生时,孩子的大脑比较活跃,会将一个微知识“与其他微知识加起来获得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建议”。[8]经过多种思考才能达到数学内容的深度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正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三、“问题课堂”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数学学习文化

相对于文史哲,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数学是需要微妙的情绪平衡的。“问题课堂”充满活力、轻松且能够让学生有着灵敏的求知欲,这恰恰是学习数学的理想状态。“问题课堂”中,简单学习与深度学习同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共生,思维能力培养与创新精神培养并举。积极的、激发的情绪状态,使得学生在乎数学学习,能动的交互模式在学习群体内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学习关系,使孩子们学习数学时有了一种归属感。

简单学习与深度学习都需要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作支撑,都要挖掘新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都要让学生明确从这里“我能够发现什么问题”、根据这一信息“我能够解决哪些问题”,都要以思辨的意识引领学生展开有效思维。“问题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能够得以完全释放,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可以学到自己能学、想学的数学。在这里,提问、发现、讨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联结,深度学习成为一种必然、一种需要。

案例四:学会通分后,有一名学生说出了自己心头的困惑:“公分母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吗?两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通分时可以做公分母吗?”

该生思维受阻时的迷惘,成就了课堂生成的绚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9]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精细的、有效的加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审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思维习惯逐步地成为常态。

“我们的思考离不开我们的人格。”[10]矫揉与做作,追求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兼容并蓄的,是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的舞台。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美丽的,美就美在W生的生命潜能在这里能够尽情绽放,学生的学习既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在这里,学生可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和学习数学的幸福感,学生可以进行“智慧的沉思”和“直觉的发现”。[1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320.

[3][清]林纾.闽中新乐府・村先生[M]//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80.

[4]杜丽娅,陈旭远.多维视阈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2-157.

[5]肖娅兰.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J].新课程,2011(05).

[6]金淑红.养成教育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1(03).

[7][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等.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8][美]Eric Jensen } LeAnn 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温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9]蔡宏圣.教学:从授业解惑到思想启蒙――以“认识比”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12):21-23

[10][英]L.S.斯泰宾.有效思维[M].吕叔湘,李广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8.

[11]白云涛.当代中国青年素质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9.

Students’ Mathematics Intelligence Enlightenment and

Ecological Problem-Oriented Class

ZHANG Gui-qin

(Yihua No. 1 Primary School, Yizheng 2119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