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教育计划范文

小学生教育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教育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教育计划

第1篇:小学生教育计划范文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多种形式、办法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多媒体、慕课、微课等一些等现代的、灵活的教学手段合理的综合使用,积极探寻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

1、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高速的发展,人才需求模式也随之不断调整改变,社会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也在增大,这也就对当前的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社会更需要的是兼具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教育也据此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

2、学科自身发展必然要求

数学属于基础性的学科,是从日常实际生活中发展而来当然也要为日常实际生活服务。而且当前的数学理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深入和实用。同时各个行业对数学理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强,人们也都更加重视自己的数学素养,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就需要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3、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

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特征在小学阶段感性的思维相对活跃,比较易于接受一些直观的新奇的事物,可却不太好接受较为抽象的数学定理、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可是数学课程的学科正是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尤其需要教师要把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能够转化成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感性认知,创造建设富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导入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来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最终能够掌握、运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教师若能将复杂的数学理论知识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环境有机结合,把生活化的主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带不无裨益。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只有老师所讲的内容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积极融入课堂教学环境,进而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单一模式的学习效率较差,即便他们能尽力在课堂上认真听老讲,但对于知识的理解运用效果也不佳。教学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一样的,只有引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才会自发的想去了解知识。

2、有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小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点大多只是课堂的短暂记忆,若没有深入的理解,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可能会逐渐淡忘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对于知识点不能彻底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将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讲解给学生,引导学生能够把抽象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以此来加深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夯实了这样的基础,才能达到让学生运用课堂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目的。

3、有利于贴合新课程标准

传统的教育是以接受知识为目标,以考试分数为目的,忽视关注实际生活,丧失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 “教育要回归生活”。而“教育生活化”的主旨也饱含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全体一线教师的殷切期望,同时完全符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更有效地培育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才。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若要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施。

1、采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方式

教师如果想要创造和建设一个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导入方式一定要有情趣,能够成功激起学生对于本堂内容的兴趣,同时在导入时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当前对于知识和事物的的认知程度和生活经验。一方面让学生觉得问题的情境较为熟悉,另一方面问题又有一些更深层次的考虑有一定挑战。在创造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能够充分合理的使用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案例以及结合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概念表述得更为具体易懂。

2、借助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形式

新课程非常注重把教学内容生活情景化,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几乎都配有相应的情景主题图,该图的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实时的知识体系相关性极高,使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就和在实际生活中碰到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数学问题相似。课堂的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最重要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在教学设计时能够在重难点处建造形象生动的主题、教授语言生动活泼易于让学生理解和产生共鸣,由此加深学生的认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3、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能够把新课程标准和生活实际合理的结合起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组织,调整、加工,更加合理的利用教材,同时把数学的知识合理的切入生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规律都是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升华而来,由此引发和保持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当前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手段也应该逐渐加强自主化的特性。

4、选择更为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能够把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学生当前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程度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相对轻快愉悦的教学氛围和课堂环境,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己思索,相互交流,善于合作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有意愿阐述自己的想法,能够自发的寻求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5、提高数学生活化的应用性

第2篇:小学生教育计划范文

一、用心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点燃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

教师要创设宽松愉快的交际氛围,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不必担心被指责和奚落,这样学生的交际情感才能易于被诱发,交际的欲望才能易于被点燃。

(一)尊重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当众说话尤其是在老师面前说话时,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多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大胆地开流。

(二)关爱学生,在表扬和鼓励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喜欢受表扬,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我都给予表扬、肯定或奖励。学生们就会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十分喜欢口语交际活动。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就会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二、精心创设挑战性的交际情境——激起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口语交际课上的情境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口语交际本身属于情境语言范畴,有较强的随意性、灵活性、可变形,所以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课堂气氛的轻松与灵活。

导入的内容应该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感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4册《我该怎么办》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所以在课堂导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符合儿童特点的童话故事,请学生动脑筋帮助图中猫摘下挂在树上的帽子。课堂气氛就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帮助猫。由此,奠定了整堂课教学的基调——参与、思考、表达。激起了学生的交际兴趣,明确了交际内容。

利用表演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不说不快之感。

例如,教学《伸出我们的双手》,如果简单地让学生谈谈自己怎样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学生说起来就会枯燥、机械化。让学生分组创设不同的交际情境,如陌生人问路的情景,看到盲人过马路的情景,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的情景……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情景中各抒己见,交际气氛异常激烈。

巧用插图,创设情境。

低年级口语交际课中的插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生动素材。教学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既能发展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也是一种听说训练。例如教学《打电话》时,有孩子说从第二幅图上他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星期日,理由是图上的两个小朋友是在家里打的电话,谁也没上学;有孩子马上说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说可能是已经放学了,他俩正在商量一道难题;还有孩子说放假的时候也有可能……仅仅一个图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有这么多不同看法,且看法都很合理。可见孩子们在观察、思考、想象、表述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成音、像、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动态教学,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奇妙的动物世界》,我就播放“动物世界”的光碟,让学生随录象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奥秘,看后再让学生交流体会。因为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兴致浓厚,讨论激烈。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积极创造实践机会——拓展学生口语交际的空间

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流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课程标准》中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教师要多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开拓口语交际的渠道,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锤炼,从而达到自如运用语言的水平。

(一)教材联系生活,提供说话素材

在教学《我打算这样布置房间》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房间布置,再让学生说说电视中见到的,亲戚、朋友家中的房间布置……讨论如果你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会如何布置?最后让学生分组交流,画一画自己的房间。教学活动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开拓了口语交际的渠道,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捕捉生活现象,提供说话机会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教师要用心捕捉生活现象,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每天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如“不讲卫生会不会影响身心健康”、“随地扔纸屑会不会影响环境”等,让学生回家搜集材料、整理信息,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师还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等。

(三)抓住活动机会,进行口语训练

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活动,抓住活动机会也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第3篇:小学生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英语学困生 成因和转化

很多小学生进入初中的英语学习时,让英语教师感觉最棘手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失去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也差,成为学困生。其实,学困生也是一直困扰小学教师的难题。

通过对三、四年级初学英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表示喜欢学习英语。但是,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但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也不能认真完成,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呢?

小学英语教育是启蒙教育,如果让一些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其以后的学习就必然会受到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一些因学习兴趣丧失和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针对此类小学高年级英语学困生,讨论怎样把落后面缩到最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切实增强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效果。从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多角度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各种原因,旨在探讨应如何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对症下药,真正做到学困生的预防和转化。

一、研究学生,对症下“药”

1.心理因素。通过了解和调研,笔者发现其实不少学困生本身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优秀,他们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因作业又多又难,再加上缺乏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遇到难题就依赖同学和父母;他们的内心渴望表扬得到尊重,但又不敢发问,不敢回答,怕出丑。长期的两面心理使他们产生了以下的一些心理障碍:(1)自卑心理。学困生上课不敢举手,不敢回答,怕出错,出丑;喜欢和成绩不好的同学做伙伴,就是怕成绩好的同学瞧不起他们。(2)惰性心理。对学困生来说,成绩比较差,惰性是重要原因。他们有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表现在课堂上总是消极听讲,学困生在课堂上经常想其他事情、发呆、讲空话或者做小动作,不少学困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抱着应付的态度,抄袭甚至懒得做。(3)畏难心理。有些稍难一些的需要思考一下的问题,不愿去思考,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老师所教的知识太复杂,难以接受。

2.家庭环境因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农民进城务工人数不断增长,学校里很多学困生的家长都是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家长工作地点不断发生变化,孩子也随着频繁变换学校。他们家庭生活条件一般比较艰苦,家长疲于应付工作,根本没有能力为孩子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更是暇顾及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本校六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在六年级一班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了三十名学生做调查,54%的家长很少检查甚至从不检查孩子的作业,即使检查,也有大半家长只停留在翻看和口头检查上,更不用说给孩子另外布置作业并辅导孩子的作业,调查显示80%的家长在晚饭后不是加班,就是看电视、聊天、打麻将,82%的家长很少布置或从不布置课外作业,经常给孩子买课外书的家长只占调查人数的12%。尤其是英语学科,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英语我们一点也不懂,没有能力辅导。这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非常差,成为最让教师头痛的“学困生”。另外随着社会离婚率的提高,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创伤也造就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孩子,他们自卑感重、性格孤僻、无心向学,身边缺少亲人的鼓励。久而久之在英语学习中不懂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明显比其他同学低,从而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成为“学困生”。

3.英语基础因素。学困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连最基本的单词都会弄错,词组和句子对他们来说也比较困难,更别说是语法和阅读了。造成这些学困生英语基础薄弱除了主观原因之外,还有不少客观原因,因为很多英语学困生是从外地转入的学生,分别来自不同地区,这些孩子初进班级,连用普通话交流都存在问题,更何况是英语学习,造成这些学困生英语基础薄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教师认为他们无可救药,从而忽视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于是他们的学习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至无力偿还而心灰意冷、自甘消沉。

4.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困生在课堂上无法专注地听老师讲课,这说明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力急需培养。60%左右的学困生记忆能力比较弱,对学过的知识记不住或遗忘较快。在学困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更不可忽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的。对于学困生,很多人只盯着智力因素,而一直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其实是教学的一大失误。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较大困难与非智力因素有紧密的关系。学困生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跳过不读或胡乱读一下,经常拖拉作业,遇到难题就依赖别人,60%的学困生只对机械抄写感兴趣。这些数据表明他们怕学、厌学,绝大多数是由学习目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导致的。

教师首先要对每个学困生做好完整的调查,细致的分析,弄清每个学困生的成因,才能转化这些学困生。

二、激发兴趣,逐步提高

学困生大多数因为离班级的一般水平有了很大的距离,所以对英语学习没有了兴趣,但是兴趣又是英语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内因,因此,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4篇:小学生教育计划范文

班主任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正如寓言中雕塑家精心雕刻丑陋的树根一样,应充分认识到后进生的成因并对后进生的形成原因进行思考。为转化后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策略。

1 用心灵赢得心灵――教师因素的影响及策略

由于个体发展差异,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也是自然而然的。有的教师为了追求高优秀率、合格率,对后进生施加压力仍不奏效时就采取歧视、冷落、甚至辱骂、体罚等手段,使后进生进一步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不良的班级舆论和关系也可能导致后进生产生自卑心理。此后这些学生所丧失了自信更丧失了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教师乃至对教育的敌意。

例如我的班级上曾有这么一个后进生,开学不久,总是旷课,于是我在班会上严厉的批评了他,后来我发现他在那次班会后老有意躲着我。发现后,我便主动叫他来办公室和他谈心,了解到他认为自己在班上由于成绩差,加上纪律表现不好总是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笑话,就觉得很没面子,抬不起头,萌生了退学的想法。所以我才意识到后进生其实也有很强自尊心,若是不正确引导,他们就更加自暴自弃。从那以后,每当这个同学有点小的进步,包括帮老师抱作业,我都会在班级表扬他,抓他身上的闪光点,慢慢的这个同学发生了改变,改掉了陋习,期末还取得了使我意外的好成绩。

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 用阳光的温暖轻抚他的心灵――家庭因素的影响及策略

有的学生是因为父母离异,家庭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成为单亲家庭。这样的学生情感易陷于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学习毅力不坚定,有的学生是因为父母进城打工,被留在家里成为留守儿童。负责照顾他们的老人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有的学生因为是独生子女,长辈和父母过分溺爱,如“众星捧月一般”。

例如;我的班级中有一个叫陈强的同学,我发现他刚进校的时候,经常夜不归宿,上课也不听讲趴在课桌上睡觉。科任老师也经常反映他不爱交作业,通过向其他同学了解,知道他父母离异,进校前就经常去网吧包夜,进校后继续偷跑出学校上网,这一切都看在我的眼里,急在我的心里。我翻阅和收集了大量资料,发现陈强的爸爸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着“教育功能欠缺”的问题。根据陈强的实际情况,我为他找到解决的方法:

我首先找来孩子的父亲告诉他不能总把怨气和怒气摆在脸上。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哪怕有再多不顺心的事,都不哉与孩子分享。作为父亲,应该先要想到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费任。对孩子学业上的进步要鼓励,思想上的进步也要鼓励,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孩子父亲定期打电话或走访学校,主动向学校老师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表现等情况,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

我通过家访,还找到陈强的母亲,和她促膝谈心,请她与前夫共同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节假日回家来与孩子说说话、洗洗衣服、逢年过节把孩子带回家分享节日快乐,经过多次的交谈,她慢慢理解与接受了我的建议,开始认真地担负起作为母亲的责任。使帮教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3 真诚欣赏,触动心弦――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及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是复杂多变的,其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也不一样。

第5篇:小学生教育计划范文

大多数技校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就业,缺乏系统的社会实践锻炼。由于他们年龄小,心理尚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自己选择的职业的认识往往较模糊,这导致他们的素质和社会需求存在差异,而德育教育就是消除这种差异的桥梁。因此实施生活化德育教育就成为技校的重要课题。

一、技工学校生活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自身的特点,技工学校比较重视结合理论与实践,但德育类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依旧存在就理论谈理论、忽视与实际生活的对接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技校的教师应坚持探索生活化德育教育方法及途径,使学生获得开放的受教育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作为转化成主动作为,释放个体潜能,用生活化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技工学校生活化德育教育的具体路径

1.促进德育课教学方法生活化

技校生活化德育教育要求教师创新德育课教学方法,在德育课教学中尽可能避免德育教育的生硬说教和纯学科化,采取淡化教育痕迹的无意识教育、生活化教育。教师要发挥学生在德育课中的主体地位,用学生喜欢的生活化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当德育课的话题涉及助人为乐时,很多学生觉得助人为乐是惹祸上身,教师就可组织学生以“究竟该不该扶摔倒的老人”为主题开展辩论活动,让正反两方各抒己见。学生依托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在辩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逐渐达成共识:要扶摔倒的老人。这样就把枯燥的道德说教变成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引导技校学生日常人际交往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发生巨大改变。教师要注意引导技校学生日常的人际交往,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一些技校学生很可能遭遇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窘境,他们渴望教师的关心、同伴的友情和父母的关爱;一些技校学生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只想着享受,玩乐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利用生活化德育教育引导技校学生学习基础的人际交往知识,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使他们慢慢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技校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消费,热爱劳动,为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创造条件。

3.坚持德育关系的技巧

技校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依据教师的要求去接受问题,往往会产生倦怠甚至是逆反的心理。为改变学生的这一不良心理状态,教师可利用技校学生爱上网的特征,隐藏自己的身份,用同龄人的口吻和学生网聊,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隐蔽德育教育意图,让学生产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然后因势利导转化学生思想,潜移默化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种生活化的德育教育体现德育教育的技巧性与师生互动性,使德育教育的过程更轻松、效果更显著。

4.重视开展德育实践教育活动

生活化德育教育是实践性的工作,要求技校依托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接受先进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如教师要让技校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在德育实践中直接体验。教师可组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等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或开展技能节、礼仪表演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充实技校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

三、小Y

第6篇:小学生教育计划范文

【摘 要】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文章从教学氛围、教学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提出激发小学生说话兴趣的策略,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说话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17-02

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一直以来,受到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口语训练在教育教学体系中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很多学生缺乏与其知识水平相符的口语表达能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口才作为人的基本素质,逐渐成为人才考核的重要尺度。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口语交际的学习模块,《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很多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对于教师来说,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与训练的主动性。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呢?笔者建议小学语文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注意:

一、教学氛围上,努力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只要一想到要在班级发言,心里就紧张。多数人紧张的原因是参加此类训练少,怕自己说不好,惹同学笑话,丢了面子。所以教师上课首先要想办法解决学生的面子症结,缓解学生恐惧说话的心理。

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所著的《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介绍了一种使用真理启示语的办法,对小学生语言训练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他将一些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心理暗示的话语送给学生,比如“人人都需要时间思考和学习”;“可以犯错误,那是我们的学习途径”;和学生们齐声朗读。刚开始,学生还不好意思,读得并不整齐,但是几遍之后就好多了,学习的劲头明显增强,而人看上去却轻松了不少。这样在第一次上课时就缓解了学生集体性的紧张情绪。以后的上课过程中, 当他发现学生都特别紧张时,就会说:“你们还记得我送给你们的真理启示语吗?”大多数学生都会想起来,这样就在紧张的时候进行了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这对消除紧张情绪有很大帮助。这个方法在小学阶段极具操作性,效果也相当不错。当然,消除紧张的方法还有很多,有时候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点小故事,有时候教他们做做深呼吸,让他们喝点水润润嗓子,有时候教师也可以很坦然地把自己完全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做一样的练习。这样的话就能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活跃的氛围,只要学生不过分紧张,说话的基础就有了。

二、教学艺术上,不断提高教学感染力

任何一门课程,如果教师讲课态度冷漠,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口语训练是一个技能训练,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同时不能让他们觉得枯燥和繁难,所以教师应该以十分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语调来给学生传递知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用丰富的态势语来辅助教学。上课时,教师的面部表情、眼神、身姿、手势对学生都有极强的暗示性。学生在很多时候正是通过教师的态势来猜测自己表现如何。因此,我们要想让学生有说话的信心,就必须要注意态势语的运用。比如,教师脸上常带微笑,要学生发言用“请”的手势,在学生说话的时候不要随便摇头等。其中,在目光语方面更要特别注意,如果教师用热烈、期待的眼神去注视学生,他们就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支持,一定会大受鼓舞,变得勇敢起来。如果用严肃的、冰冷的眼神,或者不去正视他们,一副瞧不起他们说话水平的样子,他们就会产生紧张、惶恐、畏惧的情绪,当然就主动不起来。即使说话也是唯唯诺诺,好像总是害怕出错,被教师批评。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身姿,从中获得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及时调整训练方式。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心里有想法,但总是东张西望,似乎自己不敢先说而期待有人能开个头一样,那么教师就应及时地请这个学生来做练习。而有的学生,在被请起来之后,表情看起来不那么自信,教师应该示意他不要紧张,如果真的不能完成,应给予理解的表情。总之,教师的态势语一定要传达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信任和宽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说话的自信。

三、教学内容上,精心选取学生爱说话题

在课堂上,除了教材中给出的话题,教师可以精心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或者比较关注的话题。话题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符合他们的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相关要求,既要让学生有想说的冲动,又让学生能说出话来,也还要让他们从话题的阐述和辩论中明辨事理,获得知识。低年级可以多选用叙述类、说明类话题,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议论类的话题。

笔者观摩过一次小学语文课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教师要学生们自己提供想谈论的话题,两人组成一队参辩。有学生提出来讨论“上学可以带手机吗?”四个学生上台,开始还有些紧张,都还很拘束,但是很快就进入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有一方稍微弱一点,几次接不上对方的话。台下的学生都替他们着急,小声给他们支招。教师抓住时机说:“谁想上来帮忙?快来!”话音刚落,就见一个男生几乎是冲了上去,还撸了两下袖子,非常自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又有两名学生抑制不住发言的冲动,走上讲台参与辩论。随后,教师提出:“上学带手机的坏处是什么?”“如果没有手机,如何跟家人及时联系?”等系列问题,学生们发言都十分踊跃。之所以能有这样热烈的课堂氛围,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个话题有可辩性,学生们曾进行过这些问题的思考,都有不同的想法想要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选择话题不宜太宽泛、太空洞、太抽象,更不要出一些学生很少接触到的题目,学生无话可说,自然就不敢 “出丑”了,更不可能形成热烈的谈论局面。

四、教学评价上,善于肯定学生训练成效

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都有得到肯定的愿望,特别喜欢听到表扬,所以教师要抓住时机对他们的口语训练情况进行积极评价。例如,完成得很出色,我们可以赞美他,“不错!”、“做得很好!”、“我觉得你很棒!”;完成得一般,我们可以用鼓励的话去评价,“你有进步!”、“我觉得你比以前好多了!”、“我想你下一次会做得更好!”;失败的同学也不要太责备他,要给他理解、安慰的话,“没关系,下次再来!”、“今天是不是太紧张了?别害怕!”假如其他同学有一些善意的笑声,教师应该帮助他摆脱尴尬的局面。

教师对学生积极、真诚地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如果每个人从教师这里得到的都是“我行!”、“我可以做好!”、 “不用紧张,没什么大不了的。”、“有很多人支持我!”的暗示或评价,他们在口语训练中心理包袱就会小一些,兴趣就会大一些。反之,如果学生训练之后得不到任何评价或者总是否定、批评,他就会对自己的说话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的心理,完全失去说话的自信。

当然,要想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的兴趣,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在口语练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了,教学才能相长,教学效果才会良好,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说话积极性的问题,对学生付出多一点的爱心和智慧,就一定能让口语交际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并且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生教育计划范文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生活化视角,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探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生活即教育”。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就如同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联系美术和生活的桥梁,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感知美术的魅力与价值,又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生活。所谓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简言之,就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从生活化角度出发,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富含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美术。

 

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相比,生活化课堂无疑具有较大优势,其不仅是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格局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整体效率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以下,笔者就从生活化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课堂。

 

一、加强引导,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大多数美术作品的素材都源自于生活,因此要学习美术,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懂得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教师在教学小学美术时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少不更事的小学生,他们大多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缺乏美术素材的积累,故而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通过细致观察、深入其中,捕捉生活中任何关于美的事物。

 

只有学生累积起一定的生活经验,懂得发现和欣赏生活的美,他们才能够在学习中表现和创造美。比如笔者在教学《小树快快长》这节课时,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学生到学校的各个角落,观察不同种类的树木,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不同树木的形态,包括树冠的形态、树叶的形状、树枝的粗壮,等等。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亲身观察和近距离接触,对树木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同时感受到不同树木的美。这种认知和美的享受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增进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开展生活化课堂,情境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课堂教学主题,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意味的情境中学习。情境创设需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具体可感,二是充满生活化意味。只有具体可感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术,才能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发展发散思维,而充满生活化意味则是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对此,教师可以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比如在教学《童话的小屋》一课时,笔者先准备了一段《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动画片,并在课堂上播放。

 

当学生津津有味地看完短片之后,笔者便为这个童话故事添加后续:白雪公主离开城堡后,住进了小矮人的房子,但是可恶的皇后仍旧不肯放过她,皇后使用魔法,将小矮人的小房子变没了。讲到这,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不禁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们着急,这时笔者故作神秘地表示自己能为她们变出房子,孩子们听到后喜出望外。然而,在“变”的过程中,老师的魔法竟然“失灵了”,只变出一堆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纸盒材料。这时笔者便对孩子们说:“老师的魔法失效了,咱们一块来为白雪公主建造童话的小屋好吗?”孩子们欢欣鼓舞、热情高涨,积极地参与到动手制作中。通过创设这样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美术学科和生活的理解。

 

三、强化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学生的美术创作离不开动手实践,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小学生大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是动手表现能力较差,如何将心中所想的通过画笔表现出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入现场,以“写生”和“临摹”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教师要善于将技法教学与美育结合起来,将美和创造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此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布置关于《秋收》这一主题作业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城里长大,没有去过农村,因此很难真正见到秋收的场面。于是笔者在课堂快结束前,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秋收”的视频,视频中的场景:麦田在秋风中卷起层层麦浪,黄灿灿的麦穗饱满而又美丽,烈日炎炎之下,汗流浃背的农民们在稻田里不停地收割,虽然辛苦,但各个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通过这样充满生活化且富含美的教育,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因而在学生的习作中所表现的元素也相对丰富起来,其中不乏写实而又充满美的习作。

 

四、运用美术,点缀生活

 

艺术创作的灵感源自于生活,艺术创作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将美术生活运用于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主要要求之一,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绘画技巧,培养审美能力,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懂得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将美术用于装点生活。在教学课堂中,笔者时常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活动对校园、班级、家居等环境进行美化。比如让学生制作校园海报用于粘贴,制作彩色剪纸用于装点班级一角,折纸折花用来美化房间,等等,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他们感受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总之,美术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最终也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要善于站在生活的角度,通过利用生活资源,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为美术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以此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8篇:小学生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思想上,尚且不成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便有必要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然而根据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引导,进一步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然而,现状下,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便有必要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有效强化策略。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认识程度不够:现状下,存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盲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在两者搞混淆的情况下,便难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大弱化[1]。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未能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角度出发,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从而难以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1.2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现状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重点课程是语文、数学及英语。虽然大部分学校能够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而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思想、品行,但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存在很大偏差。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课时上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这样就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难以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提供条件。

1.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比如,最基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方面较为薄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整体不高,这样便很难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策略探讨

2.1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想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强化,有必要及时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2]。对于教师来说,需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出发,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为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制定有效方案。比如:一些小学生为了获得家长或教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希望考到一个好的成绩,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心理问题,教师便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学习的态度得到有效端正。同时,需改变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及发展。

2.2合理设置课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少不了相应课程的支持。为此,便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充分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便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中主人翁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同学们知道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吗?”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刘老师对生活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通过上述教育,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正面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去面对。

2.3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现状下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针对教师进行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例如:教师可以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并在活动中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通过观摩、听课的形式,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需学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互相交流经验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2.4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为纠正学生负面心理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可以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师需留心观察,了解学生基本心理问题,进一步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鼓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此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拥有心理倾诉对象,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证。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课程,挖掘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小学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程永生 朱希梅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骘霞.新课改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3,13:144.

第9篇:小学生教育计划范文

    家长只有主动配合老师,同班主任在思想方法上保持一致,共同致力于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学校教育才能更富成效。班主任只有求得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开展。如果家长对孩子都放弃了,单靠班主任的努力也将无济于事。

    班主任要和学生家长加强日常性沟通。日常沟通是“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班主任通过同家长的日常沟通,可以侧面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等。因为学生在学校的现实表现、思维动向和这些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会比较孤僻;家境比较富裕的孩子,往往就比较傲气。只有掌握了每个学生家庭和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班主任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教育不同的学生。同时,班主任通过日常沟通,还可以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的平时表现,可以同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既让家长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也可以使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上同学校保持一致。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主动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日常沟通中解决好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家长也一定要重视班主任在沟通中反馈的情况,协助老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班主任要创新家校合作的方式。班主任有效与家长沟通,可以采取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到校面谈、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在充分利用上述沟通方式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家校通”就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方式的创新,就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这个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问题、通报情况,实现家校间信息的即时传递。班主任可以用“家校通”向家求意见,商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有效办法;可以用“家校通”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状况,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可以用“家校通”向家长通报学生成绩,告知放假日期和发放补助情况。“家校通”让家长与老师之间沟通便得更加容易、更加便捷。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利用“家校通”这一有效信息平台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校通”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班主任在注重和家长沟通中的细节问题。沟通是一门学问、一项技巧。家校合作中,班主任一定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细节问题,只有这样工作中才能做到收放自由,游刃有余。一是要和家长以诚相待。尊重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班主任与家长交流,语气要委婉,态度要诚恳,不能只站在学校一方讲话,不能把家长当做学生来训斥,要和家长交朋友。只有互相尊重,合作才有基础。二是要尽量多报喜少报忧。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好,老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家长听说孩子有了进步,心情自然高兴,可以增进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就能够更加支持老师的工作。班主任如果经常打电话向家长告状,不但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家长也会很厌烦,既不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也不利于家校的长久合作。因此,要多报喜少报忧,能在学校解决的,尽量在学校解决。三是轻易不要找家长到校。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而言,自尊心强,爱面子,如果班主任一旦把家长找到学校,就会把问题扩大化,学生会感觉受到羞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怨恨恼怒的心理会更严重,不但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还造成了学生与教师的对立,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其二,作为学生家长,他们都有自己的一摊事业,或者都在为生活而忙碌,班主任因为一点小事动辄就找家长到校,家长会认为教师小题大做,时间长了家长就会反感,即使到校了也是敷衍了事,根本不在意,同样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班主任一定不要轻易找家长到校,要在校内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尽可能在学校把问题妥善处理。万不得已找家长时,也一定要想好怎么同家长沟通,要取得怎样的沟通效果,要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总之,中职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班主任掌握一些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和管理中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