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第1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 质量 探讨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我院按照“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 主动适应市场,明确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

为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改变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需要的状况。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融合生产的原则,围绕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构建了以5个机电类专业为龙头,15个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机、电专业群。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

2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院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听取企业专家意见,明确专业核心能力,对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2.1 依据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根据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发展规律来构建课程体系。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下,按照“机械制造基本能力(第1、2学期)”“工艺实施基本能力(第3学期)” “工艺制定与实施的基本能力(第4学期)”“工艺制定能力(第5学期)”“工艺制定综合能力(第6学期)”五阶段的递进培养学生工艺核心能力。形成了“工学结合,一主线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1年获得全国机械行业教学成果二等奖。

2.2 课程体系的建立应适应灵活的订单式培养需要,对专业课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优化。按照“教、学、做”一体的原则,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基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重组教学内容、基于课程体系融合教学内容,科学整合课程内容。如模具专业将专业课程整合为三个教学模块《模具制造技术》、《模具设计技术》、《模具软件技术》,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第五学期主要学习专业新技术和企业订单培养所需定向知识。

2.3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加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如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典型零件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把原来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机床夹具设计》四门课程的知识点重新组合有机地隔合在一起,编写了《机械制造技术》教材,并在全国机械类专业中得到广泛采用,由我院教师主编的《机械制造技术》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2.4 教学活动和生产任务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各专业均开设《综合训练》课程,如机械制造专业,综合训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以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为主线,从分配设计任务到考察、设计、采购、制造、总结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训练》课程的有效实施,成为学生自主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第一课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工艺制定与实施的综合技能。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能力

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了保障作用。

3.1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我院有可容纳600名学生实习的生产性实习中心,设有机加工(车、铣、刨、磨、)、钳工、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多个车间。建有各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室等36个,投资2000多万建成数控技术中心和模具技术中心,有两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学院与多家企业成立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利益共同体;并合作建立了“校中厂”、“厂中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锻炼、提高,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学院与中钢邢机等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10个,形成了教学认知实习、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与专业实训、校外工学交替、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3.3 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建立了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与职业技能培养接轨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各专业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水平,并在相关课程教学中予以实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到100%以上,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3.4 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与省内多家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实施订单培养,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岗位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由校内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实现了毕业即就业。

4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必须有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作支撑。

4.1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中青年教师不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依托职教集团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面向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参与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达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

4.2 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培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的轮训。根据学院的专业建设需要,引导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技能比赛,积极开发与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职称评审、专业带头人选拔、进修提高等方面突出了对双师教师的要求,营造有利于双师教师工作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引导教师自觉地加强双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打造了以“红色航标”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了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教育机制。通过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近年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66项。仅2012年,我院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芯片级维修与信息服务”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分获大赛团体三等奖;在河北省第五届数控技能大赛中,包揽了高职组数控铣工、数控车工、加工中心等所有参赛项目的第一名;今年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中,我院四名师生参加的五轴加工中心荣获第四名;数控车获第七名;数控铣第十八名的好成绩;在全国职业院校数控大赛中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荣获全国二等奖4项,河北省二等奖3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王公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10).

第2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一、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我县地处天山腹地,背靠那拉提草原,是全世界哈萨克族人口最集中的草原。依托这一优势,我开发了一系列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带领学生观草原美景、品草原美食、赏民族舞蹈、秀民族服饰、探草原文化,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调查采访收集资料……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活动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综合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非常有特色,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打造“艺术三小、文化三小、特色三小”为发展目标,体现我校“立字立人”“先做人、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此,我将校园作为综合实践的重点基地,引领学生开展了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比如:以红色长廊为基地,开展“红色小导游”选拔活动,引导学生在比赛中积极收集资料、参与竞赛;以综合楼楼道文化为基地,以开展“漫步书香校园”“走进信息世界”“承载科学梦想”“步入艺术殿堂”为主题的文化特色活动;以功能室为基地,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精神。

三、贴近学生生活,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如:在对家乡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为环保献一计”等主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等形式,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认真撰写环保小提案,征集环境保护金点子,向班级同学发放环保小袋,用摄影摄像记录身边的环保文明行为。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周”、“我为家乡添新绿”“让巩乃斯河水常清”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家乡添上一点绿色,用实际行动宣传教育带动全体少年儿童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关注家乡建设。

第3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重庆市是教育部批准的研学旅行实验区,也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实验区。在总结前一阶段实验情况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意见》提出的工作目标,开始对“行政协调、课程导向、制度推进”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进行重点探索,全面推进全市的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行政协调,加强统筹与管理

研学旅行涉及的方面多、部门多,如果协调不到位,很多活动难于广泛开展。《意见》提出,“各地要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公安、财政、交通、文化、食品药品监管、旅游、保监和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保障研学旅行顺利开展。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对由教育部门牵头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进行了层层分解,制定了定期检查,加强督查督办的制度,加强了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2016年11月,市教委印发了《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实验区县的通知》《重庆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校的通知》等文件,召开了重庆市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工作会,下发了《重庆市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等文件,全面指导实验区县、试点校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实验研究任务,规范研学旅行行为,推动研学旅行实验工作积极健康开展。

课程导向,突出系统与价值

研学旅行是一门在路上的课程,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根本保证。按照《意见》提出的“立意高远、目的明确”的要求,我们对全市研制的“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化。即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家乡、祖国、世界三个层面建构课程,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全面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落地实施。

构建“行走家乡”的研学旅行课程。有效利用和聚合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及自然文化资源构建乡情、市情教育课程,通过“走乡路、听乡音、阅乡景、品乡味、育乡情”引导学生从本性到本土,从道德到信念的健康发展,培育亲近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

构建“揽胜祖国”的研学旅行课程。在全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重庆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构建国情教育课程,通过“走胜地、读文化、知国情、立大志、养良习”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培养习惯、形成能力,实现从自我到祖国的情怀深化和道德发展。

构建“阅读世界”的交流学习课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建立国际校外教育基地,通过“看世界、观文明、话多元、传美德、悟共赢”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学会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增强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制度推进,注重创新与实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一套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到位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是推进研学旅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意见》对此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是我们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强化研学旅行管理的行动指南。我们在《意见》的指导下,加强了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加强了研学旅行基地的创建和各项工作的创新,使研学旅行的实效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不断完善重庆市研学旅行保障机制体系。坚持依法治教,依规行事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对研学旅行保障机制进行细化和完善。深入研究制定研学旅行学生的用餐、住宿、交通、保险、医疗安排以及服务机构的遴选、服务质量标准制定等细化规则,完善协同机制。深入研究制定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返校过程所有环节的安全责任划分、安全保障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契约的示范文本制定,完善安全保障。深入研究制定系统的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及必要的培训和演练要求,形成一套有效的紧急情况应对预案和切实可行的处理机制。

进一步健全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制度。按照“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的方针制定科学有效的安全保障方案,依据法律建立行之有效的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研学旅行报备制度,坚持学校报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学校组织实施的程序。建立研学旅行安全协同制度,明确家长、交通部门、旅游部门、公安、食品药品监管、保险监督管理等机构各自职责,确保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平安活动。

创建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分为收获体会、团队合作、行为习惯、调查访问、探究学习等五要素。教师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两方面。基本品质包括责任心、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角色,基本能力包括活动设计与规划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等。通过自评、他评、领导评、家长评、社会机构评,通过评价反思,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

创建多样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遵循研学旅行层次性、多样性、走研性特点,进行互联互通的“软性”设计,利用各种真实的资源,创建具有重庆特色的“乡情、市情研学旅行实践课堂”“中国国情研学旅行联盟基地”“国际研学旅行考察项目”三位一体研学旅行柔性综合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开展“研学旅行+”的活动,让学生行走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和大自然风光中,对真实的工厂、农场、商业、公民活动、人文环境、自然景观进行探究学习。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研学旅行教育需求。

创建研学旅行信息管理平台。平台主要设置学校需求、学生管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过程监控、保障体系、安全与应急处理、课程评估、服务机构及合作资源管理等10个系统。通过动态实时的信息,协作、整合重庆、国内、国际研学旅行教育课程资源、服务机构等,实现研学旅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有效管理。

第4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3Q7S管理 优秀教师 优美学校 优质学生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党和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日趋重视以及政策措施的不断配套完善,当前技工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技工院校建设已从规模扩张向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快速迈进。如何提高学校教育的市场针对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增加行业企业用人的耦合度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营建育人模式,打造品质学校,既是新形势下技工教育做优做特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已孜孜探索七年并在不断深化完善的重要课题。

“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嘉兴技师学院作为一所融学制教育、技能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全日制高等技工院校,基于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充分认识,结合教育对象入学基础和人格特征全面分析,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3Q7S管理模式,即以3Q(Quality Teachers、Quality School、Quality Students)为办学目标,以现代企业现场管理制度为参照,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7S管理――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u(清扫)、Seiketsu(清洁)、Safety(安全)、Save(节约)、Shitsuke(素养)为抓手,以全面提升学生“四个职业化”(职业化工作技能、职业化工作形象、职业化工作态度与职业化工作道德)为核心,强化工作价值观教育,并将优秀教师(Q1)内涵落实为“双师四维九能”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将优美学校(Q2)本质体现在职业化环境的营造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从而致力于优质学生(Q3)“手脑并用”“敬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硬技能”“软技能”形成(如图1)。

图1 3Q7S 管理模式的涵义

一、培养特技权威,打造“双师四维九能”优秀教师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特技鲜明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学校把“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从“指标双师型”拓展到“四维双师型”(既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专业高技能资格,又有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创业指导师等资格),内涵聚焦于教师兼具的 “九种能力”上,即职业道德(示范与传授)、行业联系(实习管理、企业实践与行业服务)、课程设计(制订与评估课程方案、开发教学材料)、教学工作(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与反思评估)、学生鉴定(开发工具、搜集证据、有效鉴定)、交流合作(有效沟通、团队合作与管理)、职场安全(保障教学场所安全、进行职场安全教育)、学生管理(行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专业发展(专业能力、应用科研能力与职业教育研究)九大能力。通过全方位制定学校师资队伍三个层级(初级、中级和高级)、螺旋上升的“双师四维九能”一体化师资培养规划,实施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为实现学校从优秀到卓越、建设品质学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图2)。

图2 双师四维九能教师的内涵

1.深化“三格”培养机制

依据教师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资历不同,创设“进学府学、在学校研、下企业练”三途径,建立新教师“入格”、青年教师“升格”和骨干教师“风格”分层培养与管理机制。首先,实施“青蓝工程”,通过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7S特岗培训、行业企业调研、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等,对三年内新进教师进行“入格”培养;其次,推行青年教师“技能提升工程”,通过“双师型”技能培训、SIYB(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TTT(Training the Trainer)认证和技能大师研修室、产学研工作室培养,以及参加省市以上行业技能比武等,为青年教师“升格”搭建平台;再次,实施“校本名师培养工程”,对升格后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进行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能力培养,促其“风格”形成,同时带动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扎实开展“双十双进”活动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了解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掌握现代企业文化在价值观、人际关系、成本意识等方面的要求,按企业生产实际、用人标准“反哺”教学,学校每学期派遣10名专业课教师到嘉兴宋氏模塑工业有限公司、天通浙江精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品牌企业脱产实践,让他们“带问题下企业”“按问题找岗位”“析问题寻措施”“破问题出成果”,学校全程管理,跟踪服务。同时,利用技工院校的优势,在嘉兴市人社局的支持下,校内建立嘉兴市高技能教学研究所、嘉兴市技师协会和技师系列工作室,定期开展优秀企业家、嘉兴市首席技师沙龙,每月开展“10名优秀技师进校园”活动,以他们高超的技能技艺、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助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以及师生的职业化成长,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3.实施“四个一”实战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嘉兴欣禾职业教育集团平台,深入开展一名骨干教师联系一个骨干企业、一名骨干教师结对一名企业技师、一门学科跟踪一项技改课题、一个骨干专业群共建一个产品研发中心的“四个一”实战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师的技术能力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水平。几年中,得到学校教师技术服务、技术支撑的企业多达近百家。如成立嘉兴市万达锅炉节能技术研发服务中心,每年为五县二区20家企业的蒸汽锅炉和导热油锅炉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双师四维九能”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了教师的特技权威,强化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326人,其中,中高级职称者占74%,专业课教师占61%(双师型教师占82%,技师、高级技师占44%),硕博士学位者占15%,获“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省技术能手”“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者占20%。

二、着力改革创新,打造“校企文化互融”优美学校

3Q7S管理的实施以学校“红海生存,蓝海发展”战略为统领,即在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营建一流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和师生健康成长动力机制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蓝海”,以持续改革推动学校品质的提升。

1.构建“三要一显”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不断探索,学校较好地建立了“园区联校要效益、协会驻校要标准、企业入校要技能、文化融校显特色”的“三要一显”的校企合作机制。如依托职教集团平台,改变与单一企业“订单培养”的做法,强化与学校专业群相对应的产业群企业集聚地――工业园区合作,共建企业产品加工基地,共同开发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标准;邀请嘉兴市模具行业协会、制冷协会驻校,为人才培养提供行业标准和行业咨询等。根据不同专业群工与学渗透融合的方式不同,实施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前校后厂、产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学车间,把课堂搬进车间,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生产实践;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施“区校合作、AB双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企业内与企业间的角色交互、岗位交互、主兼交互,校区企三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161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取得1张素质达标证书,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等6个职业能力对应的6张职业资格证书,获得1张校内实践合格证书和1张校外实践合格证书;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四个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职业培训体系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融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内教育环境。

2.凸显技能教学特色,创新一体化课改模式

开展系列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的行动研究工作,将职业(工种)的应知、应会内容和基本技能、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的职业资格等级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的应知作为必须够用的度,并适当加以提高。各主体专业实施“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改新模式: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核心课程以跨学科方式进行重构,突出行业通用技能培养,每个专业设置5~8门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则是将工作任务的构成要素进行梳理,分解转化成付诸教学实践的“项目”群,突出职业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培养,每个专业设计80个左右的教学项目。通过实施蓝海战略四步动作框架――“减少”“剔除”“增加”“创造”,实现了课程结构的优化;通过补强“现代企业看重的”“学生工作世界必需的”“技能大赛引领的”和“教师有特技绝活的”课程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开展职业规范与技艺训练合一、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等“七合一”技能教学,凸显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技工教学特色。实施3Q7S管理以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22个,省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142个,形成了较好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3.强化专业、基地建设,创新社会服务品牌

实施“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调整、专业教学对接岗位要求、实训基地对接工作环境、职业素质对接企业文化”的“四大对接”工程,以高品质的行动推进学校整体工作高效达成。如根据嘉兴市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将学校35个专业整合为17个专业22方向,强化以主体专业为核心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群建设;今年根据浙江省委“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的“四换战略”要求,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培育”的原则,整合资源重点建设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电子商务、广告创意等特色专业,以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又如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根据五大专业群职业岗位特点,充分体现企业职场在工作流程、成本控制、质量检验和精益生产的要求,投入5千万元购置行业主流设备,创设企业化环境,营造VBSE场景,高标准建设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省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省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推进产、教、学、研一体化实训管理模式,系统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坚持教学与培训双轮驱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企业职工技能提升、SIYB创业和高技能人才等48个工种的各类职业培训,在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3年年均培训1.5万人次,为合作企业提供公益性免费培训2000人次,以便捷、高效、热情和实在的培训品质赢得企业赞誉,形成了“e心e意”的社会培训品牌。

三、实施QV德育,培养“高素养高技能”优质学生

“优秀教师”加“优美学校”方能培育出优质产品――优质学生。为强化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素养、高技能特质,学校深入实施“QV德育”模式,即以优秀职业人(Quality Professional Person)为追求,构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机制,健全“五线德育”(常规健德、课堂渗德、党团建德、生活融德、社企育德)队伍,校企双主体开展七大主题实践活动(规范与执行、责任与担当、质量与效率、沟通与合作、形象与心态、危机与挑战、创业与创新),从职业化的工作技能(Vocational Skill)、职业化的工作形象(Vocational Image)、职业化工作态度(Vocational Attitude)、职业化的工作道德(Vocational Moral)等四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优质学生”。

图3 QV德育实践模型

1.强化职业化训导方案实施

贯彻“崇德修身、砺能强技、笃学至善、创业创新”的校训,树立“基点在职业生涯发展,重点在职业化,瞄点在企业欢迎”的QV德育理念,根据专业特点制订与实施职业化训导方案,明确并强化认知、养成、过渡三阶段的任务。认知阶段:根据行业、职业特点,理解校企文化的差异和企业用人标准,开展职业化素养的认知教育,实现从“初中毕业生”到“职校人”的转变;该阶段重点在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培育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养成阶段:根据企业用人标准,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素养的养成训练,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该阶段重点在于明确规范,强化职业态度,培育职业习惯。过渡阶段:通过仿真实训、顶岗实习,校企联动,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让学生提前成为“职业人”,完成从学校生活到职场工作的过渡,其阶段重点在于职业化素养养成的实效性和稳固性,体现职业精神,显示职业形象。

2.强化7S内化训练活动

管理就是创造和改变环境。推行3Q7S管理,在校内营造符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要求的职业环境和职场文化,让学生一进校就受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训练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养成“做细做精做透”的职业习惯,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7S管理是职业化培养的最好实践。“时时7S”、“事事7S”、“处处7S”是弘扬“自动自发・激流勇进”的学校精神、培养学生执行力文化的最佳载体。从2006年起,学校一直坚持新生班轮流开展“3Q7S行动”体验周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各岗位的清洁、管理和服务工作,让独生子女体验劳动的伟大;所有新进教师像日本企业一样,从扫厕所开始,完成一周整训。全校各班每周一下午开设3Q7S课,由班主任组织学生整理整顿学习生活物品,清扫教室、实训工场和寝室卫生,洁化美化教学环境;每天3次课前5分钟为3Q7S活动时间,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又如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不仅将3Q7S管理落实在晨会集训、量具使用、工件摆放、材料节约、操作安全、设备点检、现场清洁等教学环节,还在实训项目选用、任务单布置,操作报告编写、实训作品评价等方面均体现KPI哲学思想。

3.强化QV德育实践基地建设

2011年以来,结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的建设,学校又致力基于职业化素养培养的“QV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锦绣中华文化长廊”“红色江南主题馆”“校史陈列馆”“企业文化主题馆”“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心灵港湾主题馆”“职业化素养拓展营”“创新创业活动中心”等“一个中心、八个场馆”的“QV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通过高标准建设未来导游俱乐部、未来职业经理人之家、畅想机器人联盟等25个学生专业社团并开展系列活动,不断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使学生未出校门就切实感受到浓厚的职业氛围,从而引导其由学生向“职业人”的渐进式转变。

近几年来,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毕业生分赴长三角地区,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初次就业率达98.75%,就业稳定率82.65%,专业对口率80.89%,毕业生年均工资收入达到地方年均工资收入的1.53倍,初步实现了优质就业。2013年5月,学校为1904名学生举行毕业前招聘会,吸引了143家企业前来设摊“抢”人,“学生未毕业、单位已抢空”。

实施3Q7S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嘉兴技师学院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2012年学校借鉴国外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方法,采用SERVQUAL量表从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与移情性等五个维度22个问项对实施3Q7S管理后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服务总体评价均在82分以上;2013年又对实施3Q7S管理后教师质量、学校质量、毕业生质量与教育服务质量的4大品质104项指标进行全方位评估,专家、雇主和企业等均较为满意。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校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和教学工作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还不足;专业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实战能力、绝技绝活的水平还不强;毕业生的诚信、敬业、团队合作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培育还需进一步强化;多形式学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色还不够鲜明,等等。嘉兴技师学院将进一步完善3Q7S管理策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细化管理过程,优化绩效考核,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品质的提供。

参考文献:

第5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育人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97-02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分布在地市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不同程度存在优势不突出、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面临巨大挑战。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对高职院校如何准确把握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中面临的问题

(一)实践育人的理念没有建立。高职院校多数是从一所中专学校升格或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建设以地方政府投入资金为主,业务归属教育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在办学初期主要是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校园规模,办学主要精力放在硬件建设上。同时,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囿于中专封闭式的教育观念中,沉醉于学校狭小的天地,习惯于闭门造车式的办学,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只要有技术就行,片面追求实用,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精神内涵认识不到位,对实践育人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一定程度影响到实践育人的开展及效果。

(二)实践育人的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极大地改变了高校的传统布局,基本上实现了一城一校,被誉为是“办在山区家门口的大学”。但由于建校时间短,多数院校还没有办学历史文化的积淀,“只见树木不见树人”,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许多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实践育人师资不足,育人的资源相对缺乏。

(三)实践育人的开展深入不够。实践育人范围多数限于校内,开展育人空间不广,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或校内专业课实习实训过程中,没有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育人资源利用不足,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地方政府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投入不足,无论是从设施条件上还是管理上存在许多硬伤,育人资源相对缺乏。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认识偏差,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是学知识学理论的地方,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时间不够长。部分企业对学生实践教育认识度也不够高,认为学生社会实践会给他们增加人力、财力负担,实际效果又不大,不愿花太多精力和财力建设企业实践指导师资队伍,不注重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现代管理制度缺乏,企业实践育人环境较差。

二、高职院校强化实践育人的积极意义

(一)强化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需要。与大多数办在省会中心城市的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基本校情是: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地方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社会对高职存在认识偏差,考生存在“本地姜不辣”的观念,招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招生人数不稳定,办学投入不足,经验欠缺,缺乏企业行业背景,在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本科院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承受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巨大压力,生存与发展也成了高职院校成立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根据多数院校发展的实践证明,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差别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正视学校所处的区域、地方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理清发展思路,立足地方特色,凸现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发挥错位竞争优势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而实践育人是特色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强化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发挥优势的需要。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能,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要适应“地方水土”,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高职院校如何顺应这种需求,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自身优势的切入点,把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掌握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上,让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培育。通过强化实践育人,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习惯,既可为学生掌握职业技术提供动力支持,又能够增强学生对职业认可的信心,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出口顺进口才能旺”。只有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优质、一线需要“产品”,高职院校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强化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作为准职业人的高职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都是立足岗位的重要条件。高职学生如果仅仅具备“做事”的能力,没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也许是一个合格员工,但并非最优秀而最具有价值和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员工,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后续发展能力。只有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更容易适应新的岗位要求,更有利于提升自己职业发展能力和空间,而职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育人的深入开展。

三、提高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实践育人自觉性。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毕业生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是否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是否能够找到适合其专业及特长的工作、是否拥有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实现规模发展后如何持续保持规模的一个现实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发展,把聚焦点放在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实践育人自觉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地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

(二)构建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暴露出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对实用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造成部分高职生“不合用、用不上、不能用、不敢用”,为此,高职院校要科学构建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原则,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懂应用,善操作,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二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高职院校要走进地方企业行业,与企业行业合作创造实践育人条件,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完成实践育人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可以弥补学校实践指导教师的不足,增强学生行业、岗位认知,又可使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更具有实操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可使专业设置针对性更强,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可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经验,真正实现与企业“零对接”,学生毕业即可就业上岗。三是加强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大具有实践技能教师的招聘引进,制定完善实践技能人才招聘办法,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定编不定人”的柔性管理办法,聘请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鼓励理论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参加实际工作、项目开发或培训工作,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

(三)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一是校园实践育人。通过各种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辩论会、党团活动、知识竞赛、升旗仪式、军事训练、重大节日庆典、心理咨询、社团等活动,充分实现实践育人。二是家校联动育人。通过家访(、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实践育人的课程安排、主要内容、家庭联动配合的要求及途径等,使学生在家庭关系体验中,争取家长配合实践育人的开展。三是社会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圣地等红色资源基地,接受传统教育,或组织学生到车站、广场、企业、城镇、乡村开展社会调查或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咨询服务、技术服务等,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四)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按照全员参与、各司其职模式,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关心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政府通过制定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给予政策、经费、税收优惠和设施保障,提供相关平台,对接纳实习实训学生或顶岗工作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和专项补贴,调动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实践育人工作。高职院校是育人场所,直接具体负责实践育人日常工作,要积极制定细则,完善相关制度,将实践育人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案,完善学分制度和考核制度,将实践育人纳入专业建设和教师业务、职称评定的要素。企业要关心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等相关服务,并积极参与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提升学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少年研究,2005(7)

[2]钟华.地方高校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10(2)

[3]张宁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之我见[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第6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商鉴 “国示校” 建设 借鉴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55-03

从服务于企业来说,职业教育的起点在企业,终点也在企业,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所谓教学商鉴,即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方法借鉴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形成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氛围。通过教学商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国示校”)建设真正办出了先进办学理念的示范、勇于改革创新的示范、一流培养质量的示范、鲜明办学特色的示范。本文以广西物资学校为例进行探讨。

一、商业的“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商业的定位,就是令自身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鲜明地建立品牌。商业的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该产品可能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商业的定位就是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确保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地位。从传播层次上讲,定位就是与第一发生关联;从战略层次上讲,定位就是要找到和成为第一。

在教学中,如果把人才培养模式看做一项服务的话,那么这项服务要想成为教学领域中与众不同的“产品”,成为行业里的“第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定位问题。即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中要确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怎样利用教学资源实现已经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示校”建设过程中,已经确立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政策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应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即“五个对接”。“五个对接”明确定位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商业的定位是一种心智的定位,即要把我们产品或服务定位于客户的心智之中,“国示校”建设中,学生就是我们的客户群,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我们为其提供的服务,进入学生心智的唯一捷径就是使人才培养模式这项服务成为“第一”。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甚至出现在校学习两年不如企业培训两个月的现象。相比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技能,同时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因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定位于学生这个特定客户群心智的定位。

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给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4P”到“4C”组合营销与课程体系改革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国示校”建设中,课程体系改革也是围绕广义的课程改革和狭义的课程改革两方面进行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方案的改革、课程标准的改革和教材的改革三个方面的内容。课程改革,就是“不破不立”,就是要把旧的、不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破”掉,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旧的、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都是教育教学专家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制定的,课程的内容也以学科知识为主,教学上体现的是教师本位,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如果把课程看做产品、把课程体系看做系列产品、把学生看做顾客、把教学过程看做营销过程的话,在商业营销中,这就是典型的“4P”营销组合模式:产品(Product)――课程、价格(Price)――课时、渠道(Place)――教学模式、促销(Promotion)――教学方法。这种商业营销模式中,始终是从产品出发,把产品的功能诉求放在第一位。体现在课程上,即只强调课程的内容而忽略了顾客(学生)对产品(课程)的感受。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尽管在产品(课程)的营销(教学)过程中制定了合理的价格(针对不同的课程制定了相应的课时),也建立了良好的营销(教学)渠道(教学模式),采用了一定的促销(教学方法)手段,最终还是把学生当做了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筋疲力尽,而且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周而复始,教学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师没有成就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学习商业营销模式从“4P”组合向“4C”组合转变。

“4C”组合营销模式,就是顾客(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同样的,我们仍然可以把“4C”组合营销模式看成是:顾客――学生,成本――学情分析,便利――教学条件,沟通――教学反馈,这里我们的产品仍然是课程,教学过程仍然看做营销过程,“4C”组合营销模式即可看做新的课程体系改革。

“4C”组合营销模式的特点在于它始终瞄准的是顾客的需求。只有探究到顾客真正的需求,并据此进行规划设计,才能确保项目的最终成功。“国示校”建设中的新课程体系改革正是建立在研究学生的需求之上的“4C组合营销模式”。例如,广西物资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中的课程体系改革就是根据汽车维修行业的专家对汽车维修企业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和职业岗位职责的要求分析和意见,以及汽车专业教师对汽车维修行业特点及学校实际情况分析和意见,对汽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汽车维修专业原理性的学习内容和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性学习内容,按照职业能力需要和汽车的各个功能系统不同整合成了13~15个模块课程,构成了“汽车专业模块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同时,建立一体化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学生每学完专业模块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和技能训练项目后,随即按学习领域和技能训练项目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随堂考核和评出成绩。

新课程体系改革,从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职业岗位行业标准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新教学模式下的教材,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改善教学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突出了学生的能力锻炼。新课程体系改革打破了旧课程体系的单一、僵化、直灌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思想,实现了课程由“4P”到“4C”的转变。

三、“PDCA”循环与教学设计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又称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这里的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认可或否定。成功的经验要加以肯定,或者模式化或者标准化以适当推广;失败的教训要加以总结,以免重现;这一轮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将戴明环应用于教学设计中是十分恰当的。教学设计中“PDCA”循环的应用见表1。

表1 教学设计

教 师 内 容(做中教) 学 生 内 容(做中学) 说 明

P(PLAN)计划 1.制订教学计划;2.利用多媒体进行任务的引入、导入;3.组织学生分工,下达任务 1.分析问题;2.收集资料;3.明确目标;4.计划实施 任务驱动,学生为主体,自主制订任务实施计划

D(DO)实施 1.组织、协调学生之间关系;2.观察、指导、点拨学生操作;3.小结,寻找新的兴趣点(NEW BUG) 1.执行计划;2.发现新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辩论等方式完成任务,同时养成安全、规范、高效的企业习惯。锻炼习惯、态度、服从、执行的职业素养

C(CHECK)检查 1.观察;2.评价 1.检查;2.对比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学生通过检查自己的操作结果互相对比,得出自己的结论

A(ACTION)处理 1.总结;2.考核;3.反思 1.巩固;2.迁移;3.规律 教师最后作出总结,然后根据总结出的规律进行考核,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提出反思。学生掌握找出的规律,并把它应用到下一教学环节中

从表1可以看出,利用“PDCA”循环进行教学设计,明确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学生在任务引领下,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总结学习心得,形成学习成果。教师在“PDCA”循环中,制订教学计划,组织、协调学生的学习,并给予指导,完成教学内容后进行教学反思。需要说明的是,“PDCA”循环是一个过程管理循环,其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环节学习都要给予关注,这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利用“PDCA”循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任务的下达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PDCA”循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再次提供了企业管理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例证。

四、“蓝海战略”与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

从2007年7月开始,广西物资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展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这是一次广泛而深入的教学改革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创建了12~15个模块化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了模块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对专业有了正确认识,流失率降低,汽车专业学生流失率从教改前的全校最多降低到教学改革后的全校最低;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对口就业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

但是,随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职业学校建设扶持,各校汽车专业也都相继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教学改革,广西物资学校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优势也逐渐被淡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改革创新再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原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如何突破,从哪里突破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从与企业的合作开始的,都是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下进行或完成的。校企合作可以说是职业学校生存的根基,只有夯实了这个基础,才能保证职业学校这棵大树常青不倒。校企合作是今后一段时间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那么,如何进行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项目呢?

可从校企合作入手,创造教学改革中的“蓝海”。什么是“蓝海”?我们可以把整个市场想象成海洋,这个海洋由红色海洋和蓝色海洋组成,红海代表现今存在的所有产业,这是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这就是未知的市场空间。所谓蓝海战略,就是企业突破红海的残酷竞争,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主要放在全力为买方与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蓝海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超越传统产业竞争、开创全新的市场的企业战略。要创造教学改革中的“蓝海”,就应从校企合作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深入的、独特的办学机制体制,做出教学改革的特色。

“国示校”建设是一个契机。“国示校”建设过程中,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项目有五项内容: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校校合作及服务。具体到广西物资学校汽车专业来说,就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机制,开展校企合作的冠名班、订单班项目,同时,积极开展校校合作办学、承接社会培训考证培训扩大社会影响力。这就是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就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蓝海”。

第7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草长莺飞四月天,条条垂柳醉青烟。在这阳光明媚的时节,区委、政府召开这次会议,向老领导、老同志通报工作,交流思想,同时,也广泛听取老同志对区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将今年以来全区工作情况向大家作简要通报。

一、稳中有升,全区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一季度我区经济继续保持健康、稳步的发展势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亿元,同比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651万元,同比下降2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38万元,同比增长52.1%。具体表现在:

1、全区工业经济平稳增长。1—3月,区属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54万元,同比增长53.51%,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6%;完成销售收入2.39亿元,同比增长27.2%,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6%;入库税金597.6万元;同比增长7.3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6.2%,产销率为99%。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钢材等原材料涨价、产品整体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影响,产值和销售收入增幅不大,但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作用明显。一是技改成效显著,提升了生产能力。一季度,全区工业企业完成技改资金3835万元(含辖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8.26%。其中,康达购置生产中冷器专用设备完成投资200万元;人本轴承公司新建变速箱、车桥轴承生产线完成投资500万元。炊香方便面厂二期技改完成投资200万元,新引进一条生产线。二是招商引资企业发展势头较好。金福源、川北水泥厂、康兴铝业等都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三是新入围企业7户,分别是长远铝业、康兴有色金属、巨龙变速、绿宝菌业、矿机厂、金福源与川北水泥厂已顺利落户我区,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农业和农村工作开局良好。一是狠抓粮食生产。采取物资早准备、“三苗”早培育、技术早培训、任务早落实的措施,全面完成大春生产,并加强小春田间管理,积极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治。二是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天太乳业、绿宝菌业等龙头企业,强化“公司+专业协会+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绿宝菌业公司已经完成了潆溪基地菇棚恒温室的主体建设及设备安装;按照大示范促进大推广的原则,建设新复乡精品梨基地3300亩,召开果树管理技术培训及现场示范会,培训农户3200余人次。三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重点工程的投入,集中资金和项目重点向212线倾斜,成立了xx区“五万”工程指挥部,全面启动万头肉牛基地、万头优质生猪繁殖小区、万吨复合肥厂、食用菌基地和百万只同仁土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五项重点工作。新增、新建部分肉牛场,进一步扩大了共兴、潆溪、鱼龙的养殖规模,完成共兴—同仁路沿线规划。四是切实加强减轻农民负担管理。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职能转变的需要,出台了《xx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试行办法》、《xx区村级范围内筹资筹老管理暂行办法》,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版权所有

3、第三产业继续保持繁荣活跃的良好势头。围绕建成川东北商贸中心的目标,注重调整商业结构,培育引进特色服务产业,正在筹备建设“果园飘香地方特色餐饮一条街”。加快nc大都会四楼招商引资工作,引导成商集团、川北公司、成百集团、四季来、万福来、国美家电超市等大中型商贸企业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调整业态,提升档次,吸引了大批消费者,销售势头良好。社区商业网点渐趋完善,以万福来连锁店、红旗连锁分店为代表的服务不断建立,在发挥便民利民作用的同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配合国家、省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抓住春暖花开的黄金时节,加大全区旅游形象、宣传和促销力度,积极发展三国文化源、将帅故里、近郊“农家乐”等旅游项目。1—3月,全区商贸系统实现销售收入21643万元,实现税金20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0.36%、30.13%。

4、招商引资取得实效。立足区情,坚持“五依托”,继续强化招商引资:一是依托工业企业新建、重组和重大技改项目招商;二是依托建成川东北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招商;三是依托“围绕城市、致富农民”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四是依托xx在全国各地的乡友招商;五是依托省市举行的招商活动招商,突出招商工作三个重点。目前,我区已经成功引进了国美电器,现已到位资金2000万元;炊香方便面厂二期投资、康达公司与日本环球株式会社的合作等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大都会四楼、果园飘香美食一条街经营业主的招引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二、负重拼搏,nc样板区建设如火如荼

今年,市党代会提出要把nc建设成为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而xx区作为nc市中心城区,一直是nc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生产诸要素汇聚的中心。2005年1月18日、19日,市委书记xxx、市委副书记、市长xxx视察xx工作,提出了把xx建成nc样板区的要求。这是市委、市政府对xx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寄予的殷切期望,是在较高平台上对xx发展的目标定位和航标指向。对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在区委全委会上提出了把xx建成nc样板区的目标,并在两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建设nc样板区的实施意见。

总的创建思路是:牢固树立“思想想第一,目标定第一,工作干第一,业绩创第一”的为政追求,按照“建设nc样板区”这一个总体目标,抓住观念更新和结构调整两个关键,明确“一年大变化、三年大跨越、五年创样板”三个阶段任务,实施“工业兴区、商贸立区、农业稳区、科教强区”四大战略,强化“建设民营型工业大区、城郊型农业特区、生态型旅游热区、开放型投资旺区、进取型文明新区”五个支撑定位,实现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发展后劲有新的增强、城乡建设有新的进展、投资环境有新的改善、群众收入有新的增长、干部作风有新的改进“六个方面变化”,努力建设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而思进、文明气息浓郁的美好xx。

今后3-5年xx样板区创建目标是:

──区域经济实力全市领先。到2009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1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位居川东北第一,跻入全省经济十强县。

──社会保障能力全市领先。城镇每年净增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建成“充分就业社区”。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实现“三覆盖”:覆盖到失地农民、覆盖到特困户、覆盖到老弱病残人员。建立健全网络完善,保障充分的城乡医保体系,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水平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城乡和谐稳定全市领先。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到60%,率先在全市建成宽裕型小康村,打造全市星级服务示范社区、全省一流的精品社区,开创城乡资源共享、经济共建、文化共荣的协调发展新局面。

──城市管理水平全市领先。创建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废水废物处理率达95%以上。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到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0400元,农民人均纯上入达3600元,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充分满足居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建成全国文化、体育先进县和全小教育强区,人民生活基本实现殷实小康。

第8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坚持“立德树人”

修身立业,德育为上。学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新思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大力推行“树德、铸魂、固本、育人”的德育工程。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飞青想。举办“庆五一”“庆国庆”大型文艺演出,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大赛以及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学校从2014年开始组织学生开展“三年跑完路”红色体育锻炼活动。利用道德讲堂、主题团会课等阵地,在全校积极推进北疆青年“学习进行时”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了学生的向上之心和向善之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学校被授予自治区唯一一所“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单位”,两次被授予“全区德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5年,韦博文同学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团员,并荣获“全国最美中职生标兵”称号。

以内涵发展为中心,强化办学特色

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遵循“安全为先、德育为首、质量第一、育人为本”的办学方针,学校确立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大保障”的发展思路。即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中心,着力在构建独具特色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现创新;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和学校运行机制改革(校企合作、专业学校二级管理模式)两条主线;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基础,作为内涵建设的强力保障。学校将每个专业都设立为专业学校,明确学校职能部门和专业学校的责任权限,出台了学校二级管理实施方案,为专业学校定目标、放权力,实行专家治学、专家治专业的二级管理模式,选聘专业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担任专业学校校长,凝聚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团队,促进专业学校的内生性增长。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实现了由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形成了具有内涵发展的办学特色。

创新办学合作机制,提升办学活力

合作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学校推进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建设,各个专业都确定了一批合作企业,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指导,实现与企业的全面对接。把企业引进校园,把课堂放在车间,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学校延伸办学渠道,联合企业及兄弟学校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本校是巴彦淖尔市现代服务业艺术职教集团的牵头学校和秘书处单位。职教集团成立以来,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推动了巴彦淖尔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学校拓展校际合作范围,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机电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构建中高职融通的新格局,致力于为社会培育更多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积极应对现实需求,依据“大赛引领、双证融通、技能提升、对接岗位”的原则,落实“职业素养+核心技能”的教学实施计划,对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创新。首先将课程整体上分为基本素养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岗位能力模块。然后对每一个专业职业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由有关专家、教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一起将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课程。从而构建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专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模块训练”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大胆创新和实践,实行“一、三、五”教学模式,即:学习的一个指导――导学案;学习的三种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拓展学习;教学的五个环节――预习、交流、展示、拓展、反馈。“一、三、五”教学模式有效地推动了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实现了教学逻辑的应然回归,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校高考升学率逐年攀升,连续多年被地方政府u为“高考优胜单位”。

发展学生社团

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学校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社团建设,截至目前共成立了26个学生社团,如护旗协会、环保协会、餐饮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礼之秀”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等,涵盖学校所有的专业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现有国家级爱心志愿者团体1个,国家级优秀社团1个,自治区优秀社团2个,临河区明星社团3个。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注册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已有3000名师生加入志愿者。学校积极倡导学生社团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2016年巴彦淖尔市国际马拉松赛,我校450名志愿者为大赛提供了优质服务,赢得了组委会和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旅游协会、爱心协会、幼儿舞蹈协会、“五三”文明学社等不定期到市儿童福利院及康泰老人乐园献爱心。才艺展示协会、舞蹈协会等经常到武警部队、通讯连以及居民社区等进行慰问义演。

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第9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承载空间,环境是人口自然再生产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公共消费品,环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为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加快产业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全力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培植壮大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制造冶炼、造纸、化工五大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进口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口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集群的配套发展,突出抓好电解铝、焦炭、纺织等产业链的发展,积极发展铝箔、铝带和家纺、服装等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引导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积极培育生态企业。一是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工业园区。进入园区的企业不仅要达到土地、能源和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还要实现废物和工业副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基本形成企业和产业之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实现能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总量的最小化。二是大力实施典型带动战略。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魏桥创业、齐星、西王等重点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广生物治污技术。目前,西王集团、青龙山水泥厂、怡康集团、邹平铁雄焦化有限公司4家企业已通过清洁生产审计;魏桥创业集团、邹平铝业公司、山东亚视集团、青龙山水泥厂等20家企业已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是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突出抓好电力、化工、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再生资源价格和收费政策,推动企业大力开展以工业固体废物、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前,魏桥创业、齐星、西王等3家企业的《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已通过省节能办审核。西王集团被评为“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企业一半利润来自循环经济。

2、加大“三农”投入,打造绿色生态农业。近年来,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逐步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全县用于“三农”的各项投入达15亿元,促进农业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良种良法、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项目技术支持,大力发展优质、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创立品牌产品,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58家,其中省级以上8家,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9.5万亩,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19个。本着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加快“三网”绿化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村庄环翠化、水系风景化格局,2007年全县成片造林4万亩,绿色通道118公里,荒山绿化2.4万亩,建成绿化示范村30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9%以上。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优化农户能源结构入手,深入推进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程,彻底解决农村“三大堆”难题。积极探索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农业,建成沼气625户,有效利用粪便5000立方米,年产沼气21.9万立方米;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处理玉米秸秆6000吨,利用秸秆固化成型1万吨。同时用秸杆进行畜牧养殖,产生的废物产沼气,再用沼液给果树、蔬菜施肥,养殖--沼气--果树、蔬菜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3、积极发展新型生态产业。立足自身资源开发和地域优势,加快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公共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内涵,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档次。一是突出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力度,构建起“泰山副岳,范公故里”两大旅游品牌。建设了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醴泉寺风景区、范公故里风景区、唐李庵风景区四大精品景区,形成“红色、金色、绿色”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县旅游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2007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亿元。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县为契机,依托交通干线、规模企业,引进新型流通业态,建成一批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配套的服务业基地。全面实施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加快保税仓库和铁路物流货场建设,启动了西王物流城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公共业。不断提升金融、保险、证券、法律、中介、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医疗保健、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文化休闲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扶持发展现代信息和商务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积极构建特色商贸圈。整合挖掘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品牌、连锁、特色商业项目,全面启动国际商贸城、会仙桥批发市场、黛溪不夜城,开工建设天兴商城和东升商城扩建。改造完善蔬菜、禽蛋、花卉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农村商业网点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二、狠抓环境保护,增创绿色环境新优势

1、突出抓好环保重点工程,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一是加快热电厂脱硫工程,全面改善大气环境。投资4亿元,加快推进山东魏桥创业集团等9个热电厂脱硫工程,目前工程均已建成并正常运转,全面可实现SO2存量减排SO226584吨,增量削减18377吨。二是加快COD减排工程建设,全面改善水环境。总投资3亿元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魏桥工业园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山东西王集团污水处理厂、邹平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四个减排工程现全部实现稳定运行,2010年已实现全部零排放。同时加快第二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韩店、长山、魏桥三个镇域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建成后可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6万吨/日,新增中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届时邹平县城区和12个镇办的污水将全部得到有效处理。三是加快垃圾处理厂建设。县生活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入使用,日处理生活垃圾200吨,县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理。二期扩建项目预算总投资9300万元,建成投产后县垃圾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可达到400吨,届时,全县的生活垃圾将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积极探索科学管理经验和先进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

2、严格项目管理,控制源头污染。一是齐抓共管,规范项目审批。认真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复建设、科技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积极建立环保、经贸、发改、工商、国土、银监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定期通报建设项目的审批情况,做到无环评手续发改部门不立项、土地部门不批地、工商部门不办证、金融部门不贷款,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加强监管,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重点抓好项目建设过程中治污配套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投产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工作,实行“三同时”执行情况现场登记和“三同时”滞后督办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治污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真正作到了“增产不增污,发展不污染”。三是强化措施,控制源头污染。对小清河大堤两岸5公里范围之内的所有污水排放企业进行全面禁批;并对小清河流经我县的码头、魏桥、九户、焦桥四镇所有项目进行严格控制,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坚决予以关停。

3、强化执法检查,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坚持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一是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对重点污染企业实现不间断监控,重点查处企业恶意排污、超标排放、未批先建、“三同时”不到位、抗拒环境执法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严管重罚,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始终保持环保高压态势。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打击和关停“十五土小”企业。今年县环保局联合法院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四次集中清理行动,关停小炼油、小化工、小炼铁等土小企业240余家,全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三是打造“数字环保”,提高环保监管能力。投资1000多万元,在重点排污企业安装了COD在线监测设备21台,烟气在线监测设备15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同时在小清河、杏花河建立自动监测站,目前站房已全部建设完毕,并按上级环保部门要求,开始县环境监控中心的建设工作,建成后可实现对重点污染源全天候监控,全面提高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能力。四是加强领导,建立重点工程和减排工作定期通报和执法检查周通报制度。定期召开环境综合治理调度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向社会通报执法检查结果,对于违法排污行为进行公开暴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4、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全面恢复破坏的环境。一是全面启动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收取制度。明确规定矿山的开发建设必须与地质环境保护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各矿山企业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在进行依法治理且达到规定的标准后,才能将保证金返还。2006年以来共收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100万元。二是全面开展历史遗留损毁山体的治理工作。编制了《邹平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把于祖山、凤凰山、黄山等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区域列入首批治理对象。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化手段对于祖山的废弃石坑进行了综合治理;投资300万元对凤凰山废弃石坑进行了修复治理,黄山废弃石坑治理项目现场勘测和施工方案设计工作已经结束,明年即可开始施工。三是强化动态监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开采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力度,严格要求矿山企业边开采边治理,做到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大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强化矿山动态巡回检查,严防矿产资源违法开采死灰复燃,巩固好整顿和治理成果。

三、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环境优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