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金融产业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业银行;新能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36-02
伴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在人类大肆消耗能源和享受眼前利益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愈演愈烈,石油危机、能源危机、资源争夺、大气污染等现实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威胁着国家安全。这一系列危机的发生促使着我们不断思考。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作为以“绿色信贷”为主题的银行业改革与创新将成为必然趋势,呼唤着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促进新能源发展等活动中来,在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方面发挥其社会作用。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融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低效利用基础上的,从一定意义上讲,GDP的增加和能源的消耗呈高度正相关,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趋势,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推动新能源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程度仍然较低。
从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节约减排项目的融资情况看,以天津市2009年节能环保及新能源贷款为例,各银行天津分行总体新能源贷款额415.51亿元,占地方全年新增贷款10.42%。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新能源贷款分别占其全年新增贷款的22.63%和18.15%,其他依次为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农村合作、外资)银行,总体贷款资金投入不是很充足,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增加新能源项目融资成为银行业的重要课题。
二、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已经逐步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行业政策的导向下,开始着手进行信贷调整,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发展绿色信贷。但在目前,信贷调整及银行支持过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的有效性和披露机制。在商业银行支持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缺乏信息获取渠道,在项目界定上还普遍以地方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为准绳。由于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不强和传递的延迟性导致项目的搁置和延误,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进度需要,从而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
2.项目专业体系和风险管理。在新能源产业的银行支持项目中,由于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制度体系、决策机构和专业人员,面对项目的隐性的风险不能做出及时判断,对项目贷款的资金用途和还款来源没有明确掌握,缺乏前瞻性,从而导致风险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发展。
3.银行内部评级和信贷标准。目前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标准并不明确,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对新能源项目没有明确的内部评级体系和信贷标准,难以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
4.绿色信贷激励和扶持政策。虽然商业银行已经将支持新能源产业信贷作为新时期信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新能源企业和支持银行缺少鼓励性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支持新能源项目。
5.项目融资渠道和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新能源项目主要从银行贷款和国家政策支持来进行相应的企业运作,其中商业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新能源企业融资信心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三、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的核心,低碳经济的推进、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商业银行要明确其支持方向,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新能源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当中。为此本文对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外部导向,促进产业发展
1.建立信贷指标系统,增加窗口指导作用
政策制定和银行监管部门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信贷指标体系,通过贷款项目的综合评测,建立从项目原材料到产成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能耗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对新能源融资所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协调沟通,通过合理有序的协调机制和窗口指导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金融政策适度倾斜,充分发挥配置作用
按照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最新安排部署,不断修订和完善金融政策。其中对于银行信贷政策可向新能源产业适度倾斜,在银行支持项目中探索差别利率制度、差别再贴现政策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在法律法规要求和防控贷款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利率工具、再贴现资格和存款准备金参数指导商业银行增加新能源产业的货币供给,有效调整社会经济产业结构。
3.研究支持配套措施,增强信息平台沟通
金融机构通过联合政府机构、财政税务部门和高等院校共同研发一体化的银行支持配套措施,如建立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建设补贴基金,实行减免新能源信贷资金税收等措施,以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平台等方式参与到新能源产业的信息共享,完善能源局、地方政府、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
(二)改善内部体系,提高综合效率
1.改革信贷决策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针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管理委员会、信贷经营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随时关注和研究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及时调整银行贷款策略,借鉴国际已有的先进经验,切实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商业银行新能源信贷风险防控机制,切实做好贷前调查、评估、发放、贷后及回收的各个流程,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
2.积极研发金融产品,加强金融融资创新
作为社会节能减排重要参与者的商业银行,要在节能减排项目的资金支持基础上,不断开发金融低碳创新产品,大力开拓多元化的新能源金融服务,致力于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债券发行、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咨询研究等投资银行服务;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公司理财、投资管理和资产管理服务;通过设立社会责任基金、产业绿色基金,集合全社会金融资源,为新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股权投资等多渠道融资。
3.构建长效支持机制,提升银行服务效率
在落实新能源产业银行支持工作中,为提高项目贷款的业务办理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商业银行可与相关企业达成长期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和新能源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化贷款流程,提高放款效率,进一步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提升银行服务效率,发挥商业银行资源优势,最终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践行企业公民责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银行业协会.天津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公益事业报告[R].2009.
[2] 周小川.利用金融市场支持节能减排[J].中国金融家,2009,(7).
[3] 刘蔚.金融机构能为绿色信贷做什么?[EB/OL].中国环境报社..[4] 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 刘江.“绿色信贷”与节能减排[J].中国经济周刊,2007,(47).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commercial bank supporting
new energy source industry development
YANG Bing
(Tianjin bank,Tianjin 300060,China)
[关键词]绿色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147-03
1 引 言
从国家电网统计的我国2002―2009年电源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火电占比始终高于74%,最高时达77.82%(2006年),水电占比为20%~25%,其他能源占比始终低于3%,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火电所占比重偏大。我国火电行业的主要电源是煤炭,但是我国煤炭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而且2008年我国煤炭的储采比仅为41年,比世界平均水平还少一年。燃煤发电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排放物会造成建筑物腐蚀、人体健康损害,最为严重的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据测算,每燃烧一吨标准煤,将会向大气中排放2.6吨CO2、8.5千克SO2、7.4千克NO。
我国作为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承担减缓全球变暖的责任。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能源的消费总量也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因此,我国的减排形势非常严峻。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表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50%。我国的电力行业是用煤最多的行业,应首当其冲的承担减排责任。
减少煤炭使用的方式有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与发展替代能源两种。为应对发电行业的电荒、引发的环境问题,我国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整治发电企业,要求发电企业不断提高能效。但是,虽然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够缓解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压力,但能源效率提高的程度和速度是有限的,因此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讲,我国实现可持续电源的唯一之道便是,促使能源结构从以常规能源为主体转向以可再生能源等新型绿色能源为主体。
2 我国应大力推广的三种绿色能源类型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它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是指排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后,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热能的各种能源形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新能源分为三大类:大中型水电、传统生物质能、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资源蕴藏丰富,新能源资源也非常充裕,但是我们应该面对我国的现实条件,优先着重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三类。我国在风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等三类发电方式中具有特有的优势。
3 我国发展三类绿色能源的优势
虽然我国在绿色能源发电技术方面尚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已具备将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进行商业化的技术,并且我国拥有非常丰厚的资源优势。还有,清洁发展机制使我国成为发达国家能源减排领域的投资对象,有利于我国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绿能发电技术。再就是,我国不断出台政策推进绿色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从资源优势与国家支持方面看我国三类绿能电源的存在明显的优势。
(1)风电
我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占世界第三位。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千瓦,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我国风能可开发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76%。我国风力发电技术现已较为成熟,已经掌握高级别兆瓦级风电机组的技术。并且,国家规划在未来我国的风电新增装机中要以1.5兆瓦和2.5兆瓦为主。高校也积极参与风电技术的研发,比如,江苏河海大学建立“河海大学风电产学研基地”,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研发技术、帮助企业测试新风机的性能、为企业培养风电人才。
(2)太阳能发电
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储藏量理论值高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数万个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我国国土面积2/3以上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并且,在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原料硅方面,我国也是资源丰富,据统计,2008年,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为2600MWp,是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因此,发展太阳能发电我国有很好的资源优势。我国在光―电转换方面技术也已成熟,并在上海崇明岛建立国内最大兆瓦级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1046千瓦。上海交通大学也积极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闵行校区实施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工程,为学生宿舍的公共照明实施供电。
(3)生物质能发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各种农作物每年产生的秸秆达6亿多吨,其中可作为能源使用的大约4亿吨;全国林木总量约190亿吨,每年可获得量约9亿吨,可作为能源使用的约为3亿吨,约合2亿吨的标准煤。如果能对这部分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用来发电的开发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
4 我国四类新能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
(1)意识问题
绿色能源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能源,其分布范围广、不集中,它是分散供能、单机功率很小,发电效率偏低,而且机组售价高,初期投入资本大,发电过程中具有间歇性的缺点,还有现在的储能技术还不成熟,整体来说绿能发电成本较火电相比偏高。因此,国家电网都把风电等列为劣质能源。
(2)技术问题
在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核心部件及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在新能源发电设备的一些关键部件上,我国尚无自主知识产权,比如在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主要部件中控制器和变流器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太阳能电池制造中,硅材料切片技术、电池新结构设计、太阳电池相关工艺及配套设备的技术等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3)政策体系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是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不配套,还不能完全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比如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审批方面便存在明显漏洞,国家规定装机容量超过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应报国家发改委批,未到5万千瓦的项目报发改委备案,地方政府有审批权,因此,一些风电企业报批4.95万千瓦风电项目,这就形成了内蒙的“4.95万千瓦”现象。但是,国家还规定,不经国家统一审批的项目一般不被纳入风电并网规划,电网不能保证全额收购。这便造成装机容量与实际并网装机容量不相符。
(4)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发电事业,因此,大量闲置资金便涌入绿能发电行业。但是,由于不同的新能源发电技术成熟度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造成一些技术较为成熟的绿能发电行业资金大量涌入,形成投资过热,而那些技术还不成熟,急需大量资金解决研发问题的行业面临资金不足、得不到应用的发展。风电产业便存在盲目上马新项目的现象。
(5)能源间的协调与绿能外送问题
有些地方风电、火电、太阳能发电并存,到了季节转换时,因为综合考虑,会大量使用火电,而将风电等关停,造成能源的浪费。比如,在内蒙古,到了冬天为了冬季供暖的需要,供热期需用煤电换下风电,以便于在发电的同时可以保证供暖。金融危机后,内蒙古区内电力负荷锐减,此后不断升级的对高耗能产业的调控,使得内蒙古的电力出现整体性、大范围的窝电。风电机组将被闲置,得不到应有的应用。而与此同时,南方很多城市确实出现供电紧张,不得不拉闸限电。但现在,内蒙古绿色电力向外省输送的渠道尚未打通,不能将绿电送出,形成窝电。
5 对我国推广绿色能源的建议
我们应该从意识、人才、科研、资金、电网、政策、市场七方面着手,加大对绿色能源发电的支持力度。
(1)意识转变
在电力建设投资方面,我们应该转变原有的投资成本为主意识,虽然相较火电每千瓦造价的3500元较高,但是风电(9000元/千瓦)、水电(18000元/千瓦)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相对于燃煤发电来说,每千瓦时水能、风能、太阳能的碳减排量分别为265.2克、236.3克、235.3克。并且,我们应该向人们宣传新能源发电所带来的环境好处,使人们更坚定地支持绿色能源发电事业。
(2)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比较缺乏新能源产业的科研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应结合国家人才发展计划,设立绿色能源产业的首要任务――建设绿能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着力培养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的决策型科技人才和专门的科研人才。我们还应该在大学中设立绿能专业学科,为科研机构和企业培养人才。
(3)科研支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根据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的估计,2011年,我国科研经费将达1537亿美元。我们应该从每年的科研支出中按一定比例划出专款专门用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绿能发电技术、创立国有的绿能品牌,并对致力于绿色能源发电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攻关的高等院校和国内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4)资金支持
虽然,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设立费用分摊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资金还是无法保证绿能研发的巨大投入。为保证绿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建立促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基金,并建立健全对该基金的管理制度。另外,我们应该明确界定中央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所支持的重点,即重点支持应用技术成熟并可大大改进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5)电网支持
首先,我们要对输电通道和绿色能源项目入网线路加快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对已建成新能源项目的接入线路建设,解决绿色能源设备的闲置问题,特别是内蒙古的风电设备。其次,我们要在中心城市推进配电网的智能化和互动化建设。
(6)政策支持
首先,我国应该加大对绿能发电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引导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能事业中。其次,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银行来办理绿色能源产业的贷款业务。再次,我们应该从政府开始,带头采购绿色电力。
(7)市场培育
因市场导向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我们应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我国应该制定合理有序的市场准入政策,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使投资主体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不盲目生产,理性投资,良性循环,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持续稳定的消费市场。
6 结 论
发展绿色替代电源,实现传统火电与绿色电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电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证。但是在绿色能源发电技术商业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还会面临许多问题和障碍,我们应该在绿能产业发展中不断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调整我国的电源结构。
参考文献:
[1]周东.绿色能源知识读本[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钱伯章.新能源――后石油时代的必然选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张辉.绿色能源[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4]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郭青.从经济危机看煤炭企业“走出去”战略[J].煤炭经济研究,2009(5).
[6]李江涛.我国能源危机管理的三大误区[N].中国经济时报,2011-3-23.
[7]王军生,吕瑞贤,徐磊.新能源:全球危机下的机遇.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陆宇.优化能源结构不能只讲装机比例[N].中国能源报,2010-7-19.
[9]冯士良.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与开发前景[D].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理事会年会报告,2007.
[10]李慧、黄涛、王泽明.构建低碳清洁多元化电源体系.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财经》记者 姚佳威 实习记者 陈秀月
4月7日,广东省长黄华华与香港特首曾荫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广东与香港这对多年的老搭档,迎来了一轮竞合新局,其中有利好,亦不乏挑战。
各取所需服务业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受到高度重视,源自两地经济唇齿相依。广东省外资企业中,港资企业数量高达65%,产值更超过七成。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向《财经》记者表示,广东省经济发展第一波动力即来自香港制造业的转移,而目前面临经济转型,更急需香港富有的服务业资源。而香港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受到老牌的新加坡和新锐上海的双重挑战,其庞大资金与成熟管理经验亟须寻找市场,市场潜力大、合作时间长的广东无疑堪称近水楼台。
实际上,黄华华与曾荫权算是合作多年,关系熟络。二人每年都会同赴世界各地招商引资,联手宣传粤港都会区。
作为香港广东商会的会长,杜源申曾多次随同二人出访欧美等地,并参与《粤港合作框架协议》香港方面的讨论协调工作。他向《财经》记者证实,该协议从内容到文本,都充分体现了双方的意愿和利益诉求。
香港律师会副主席、内地法律事务委员会主席何君尧向《财经》记者表示, 2009年,广东省政府曾派代表赴香港,就框架协议征求香港方面意见。当时香港政府组织包括律师会在内的各行业协会提交报告。各行业协会也召集本行业从业者开会,表达建议和需求。
香港方面将这些行业报告汇总,转交给广东代表团。而广东省港澳办人士也向记者证实,省发改委也组织了调研,广泛征求行业人士与专家学者的意见。
该协议是内地省级政府与特别行政区签署的第一份合作协议。黄华华在记者会上指出,框架协议签署后,服务业将成为粤港合作的重点,主要包括领域:金融、旅游、物流、会展、专业服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工业设计。
这些行业既是香港强项,又是广东急需。曾荫权也表示,服务业作为香港的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超过90%,这次框架协议正给了香港以更大的空间一展所长。
杜源申向《财经》记者介绍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来广东投资的企业绝大多数从事制造业。2000年香港广东商会正式成立时,大多数会员企业来自制造业,但以2003年CEPA签署为转折,如今一半以上的会员都来自金融、法律、会计等服务行业。杜相信,《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将推动粤港从“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阶段,走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全面合作阶段。
诸多“小门”待开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在表述其出台原因时,明确提出是为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CEPA及其补充协议。
框架协议签署后,原CEPA框架下悬而未决的合作障碍有望解决。
暨南大学特区与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恩向《财经》记者介绍,CEPA实施以来,内地与香港在服务业合作中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仍存在如香港服务业北上门槛过高,审批程序复杂,内地政策法律环境多变,区域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粤港两地人士都提到,粤港澳服务业合作未如预期理想,关键是“虽然开了‘大门’,但仍有很多‘小门’紧紧关闭,‘小门’里面还有‘玻璃门’”。
“大门”即是中央的精神,“小门”则是地方壁垒、实施细则和审批细节。陈恩指出,CEPA从国家层面允许香港银行到内地设立分行,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没有统一的实施细则,一些地方政府设置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政策限制,在资质、年限、选址等方面制造瓶颈。
例如,香港银行到珠三角建销售网点,在政策条文上符合规定,但甫一涉及具体的报批、选址,旋即遇到重重条框阻力,程序也不透明。
CEPA项下的服务审批权,大多集中在中央及省级相关部门,这种情况导致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时间长,且手续费用不菲,挫伤了香港服务业人士北上拓业的积极性。
如港商要在内地申办一个合资医院,不仅要经过市、省、中央的卫生部门批准,还要经过市、省、中央的外经贸及商务部审批。此外,还要经过医院所在地的国土、消防、环保等部门审批,这些章都盖下来至少要两三年。
港商在内地申办一个联营法律事务所,也要一级级报到司法部及商务部审批。《财经》记者从香港律师协会了解到,曾有香港律师想在广州开设律师事务所,经过司法、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花了八个多月,腿都跑细了,肉也掉了十多斤,仍无下文。
香港服务业进军内地除了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外,税收和收费过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比如在会展业方面,CEPA规定“允许香港公司可以独资形式在内地提供会展服务”,但在内地,国内外展览企业的税收标准不统一,港澳业界进入内地后,是按国外企业收税还是按国内企业收税,未有明确规定。
在展览收费问题上,内地实行的是境内外“双轨制”,香港参展商需付的摊位费比内地参展商高5倍,直接影响香港展览公司内地办展的客源和收益,导致香港会展业难以进军内地。
在法律制度上,内地采取类似于法国和德国的大陆法系,香港则类似于英美法系。何君尧说,香港律师目前仍不允许参与内地企业间的法律诉讼事务,只能做来内地投资的港资企业的法律诉讼。双方都是香港企业或个人,案件诉讼还要回到香港法院去审理。
在会计准则上,两地会计和统计名称不统一,计算标准口径也不一致,也造成很多困扰。
针对CEPA未能解决的问题,《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共同促进投资便利化,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在多个行业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准入门槛。
在医疗行业,支持香港服务提供者到广东开设医疗门诊部,实行准入优先,广东对香港自然人设立医疗机构工商登记纳入全省各地工商注册大厅的CEPA绿色通道,以及工商网上登记业务。
金融合作之障
服务业合作的重中之重是金融。合作框架明确提出,“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金融资源和服务为支撑”的金融合作区。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冯邦彦向《财经》记者表示,粤港两地金融合作,近年来已有相当发展,主要表现在两地的金融监管部门协调和支付平台建设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两地金融监管部门建立了常设的协调和沟通机制。
例如,在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框架下成立了粤港金融合作专职小组,香港金融管理局和广东监管部门成了金融工作办公室,与人民银行广东分行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在支付平台方面,双方建立了港币和美元即时支付系统,及深、港的美元支票结算系统;港澳人民币清算行介入内地现代化支付系统。
尽管发展迅速,但目前两地金融合作障碍犹存。冯邦彦指出,金融开放属于国家统筹范围,广东地方政府在金融开放方面获得授权很小。粤港金融合作涉及了中国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央要考虑到开放和金融安全之间的平衡。所以,粤港金融合作受制于“一国两制”下不同关税区、不同市场的制约。
此外,两地合作制度安排滞后,牵制了资金的流动和配置效益,导致二元金融结构。所谓二元金融结构就是指“地上”“地下”管道并行,大量资金通过地下钱庄流动,造成巨大金融风险。地下钱庄泛滥的本源在于合法金融流通途径不畅。
何君尧表示,在广州的律所将收入汇回香港总部存在诸多不便,希望内地能让合法渠道更加畅通。
冯邦彦认为,粤港金融合作,主要还是广东借鉴香港的制度。目前内地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都有待改善,广东要提升自己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法制建设,优化政务环境,为香港金融机构的经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便利的经营环境。
化解“明争暗斗”
接受《财经》杂志采访的两地人士表示,合作一直都是粤港关系的主流,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竞争。《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不仅可以加强合作,还可以规范理顺竞争。陈恩认为,由于双方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粤港之间过去20年是合作远远大于竞争。随着广东经济发展,目前是有合作有竞争,广州、深圳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近年来,粤港物流中心竞争日趋白热化。广州声称要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深圳亦不甘人后。2008年,深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11亿吨,居世界第四。香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60亿吨,居世界第三。
机场竞争则更加“直白”。目前在珠三角方圆不足200公里的狭长范围内,汇集了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和珠海五大民用机场,分布密度极大。
香港某会计事务所高管对《财经》记者笑称,几个机场距离如同公交车站。各大机场都希望做大做强,在基础设施建设、航线设置等方面加大投入,展开激烈竞争,导致珠三角航空业陷入空域紧张、市场“僧多粥少”的窘境。
早在2001年,五大机场就已成立“珠江三角洲五大机场研讨会”,约定每半年举行一次会议,希望能协调发展,避免恶性竞争,但未取得实质进展。研讨会2003年后一度中断,原因是讨论一直停留在培训、安保等浅层次,而航线资源分配等深层次问题上分歧难以调和。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曾参加该研讨会,他向《财经》记者表示,各方口头上都宣称应错位发展,心里却都想搞大而全,以自身扩大规模为要务。在硬件上,五大机场都在扩大基建,香港也想建第三条跑道。深圳建了第二条跑道,又想建第三条跑道,广州想建第五条跑道。
各方在航班航线上也一直未达成具体协议。比如,香港提出,香港机场主打国际航线,深圳主打国内。但实际,大家都在拼命扩大航线。广州每年差不多增加十几条国际航线,原来只是三十几条,现在已经达到90条了。而香港又拼命地开国内航线,以前已经有45条,现在还在增加。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一直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着力缓解外需萎缩和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于2013年6月的最新全球制造业报告――《2013年全球制造业展望》指出,中国本地制造产业一直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并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及保护环境。中国政府继续为投资高端设备制造、高科技及高能源效益产品,以及新物料行业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该报告还指出,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仍是一个甚具成本效益的制造基地,仍吸引着全球的制造企业。从全国看,转型升级的最新进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制造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
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结构调整正在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战略性新兴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201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而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9.5%,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统计显示,2010、2011年,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增速与前些年相比已经明显回落,仅为14.7%和18.3%。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和促进下,2004―2011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均超过30%。2013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上半年的增速达到11.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3个百分点。另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规划实施。制造业领域的企业兼并重组活动日趋活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29%,超过工信部设定的5.0%预期目标2.29个百分点。
2.信息化的提升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不断深化。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广受关注,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深入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基本形成,示范企业评定、18个行业水平评估及区域水平评估有序开展,90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以两化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一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成效明显。根据35个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当前处于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1%、37%、22%和10%。2013年以来,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管理、智能决策和智能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工业初步发展。3D打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加快。
3.服务业的贡献明显提高
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总量、增速,还是投资规模、增速均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快0.6个百分点,所占GDP比重比上半年又提高0.2个百分点,最新占比为45.49%。工信部的资料显示,近年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自身现代化,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业快速壮大,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服务越来越专业化。2013年1-4月,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增速分别达27.8%和28.3%。显然,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进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的贡献不断提高。
4.研发支出稳步增加
近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逐年增加。2010、2011、2012年,研发支出、研发支出增长率与占GDP比重分别为6980、8687、10240亿元;20.3%、21.9%、17.9%;1.75%、1.83%、1.97%。目前,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东部沿海省份和地区的研发比重更高。例如,2012年,广东省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1%,深圳的投入比重高达3.81%,约是全国平均值的两倍,为全国领先水平。
从企业层面看,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最新统计,以我国制造业的精华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201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有472家填报了研发投入数据,共投入研发费用总额为4273.6亿元,比上年的3922.4亿元提高了8.95%;平均研发费用为9.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33%;平均研发强度为1.87%,与上年持平,保持稳定。有449家企业填报了专利情况,共拥有专利27.8万项,比上年(441家)的22.4万项增加了24.11%;其中发明专利7.5万项,比上年的6.2万项增加了20.97%,占全部拥有专利数量的26.98%。
二、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的对策
总理在去年人大履新后,首次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思维与构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中国经济的系统性、整体性提升,是根本性变革。毫无疑问,推动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和传统产业升级速度、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与竞争力,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极为重要的内容。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制造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我国制造业必须制定更加明智的发展战略,有效进行产品、产业结构、企业价值观和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不得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产业竞争制高点上拓宽新的视野,在产业体系上完成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体系向中后期的产业体系转变,最终实现由低成本的要素优势向技术与品牌优势的转化,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质变。
(一) 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转型升级模式
党的十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无疑问,该论断同样适用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把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结合型的产业升级模式会有效地推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论是是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调节,还是发展战略性产业,都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伴之以政府的调控与引导。以此标准衡量,我国政府前一段时期在调节过剩产能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一些“过激”做法应当予以调整。对政府而言,应当运用适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协调推进,更好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一方面,“稳增长”能够确保结构调整平稳、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调结构”也能够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与消费需求,减小经济增长硬着陆的风险,更好地保证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 推行适合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战略
当前,我国制造业应当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趋势,推行适合制造业发展最新趋势的战略,力争建立起高起点的新兴制造业,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是从“平推式”发展转向“立体式”发展,目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工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从过去“平推式”工业化转向“立体式”工业化,也就是指各个领域向着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的产业制高点攀登,形成各产业向上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态势,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深化。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都应在平等竞争中实现技术创新。政府经济政策应逐渐从倾向于给优惠待遇,转向营造公平竞争的秩序和政策环境。
二是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平台,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构建能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从微观层面看,解决核心技术的问题,必须发挥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将分散于产业链各价值环节的资源积聚起来,实现重点突破。从宏观层面看,应当根据我国制造业长远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体系,在促进投资、创新和进出口发展等方面给予明确保证和激励;同时,针对不同的制造行业和地区,制定有效的差异化产业政策、财税和金融政策。
三是培育我国制造业的跨国公司,未来我国政府一方面要从法律、政策等方面来引导和支持国内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组合,有效扩大规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清醒把握世界形势,以国家力量为后盾,充分利用外交手段,帮助我国制造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市场扩展,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
(三) 提升供应链、生产与营销流程的效率
当前,我国制造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新形势下制造业竞争要素、流程的变迁及发展趋势,采用适合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理念、方法与工具。
一是实施供应链一体化,供应链关系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协同竞争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而不需要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一体化的企业供应链体系能给企业带来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规模越大的企业,越面临改造其供应链关系的任务。对于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企业来说,有效实施供应链一体化战略是新形势下竞争战略的最重要课题。
二是推行精益化生产,通过推行精益生产并对人事组织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可以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去掉生产环节中一切无用的东西,每个工人及其岗位的安排原则是必须增值,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岗位;并通过推行精益化生产进行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浪费;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作出最迅速的反应。
三是实行营销扁平化,营销扁平化是优化销售环节的最佳选择。从生产厂家来说,这种扁平化的合作模式使生产厂家可以跳过商、经销商直接与商家合作,从而压缩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可以将更多的费用用于终端促销,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营销扁平化是一种与顾客建设新型联系以捕捉商业机会的方式。
(四) 有效调节产能过剩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2013年10月,国务院最新的《指导意见》对五大行业严重产能过剩制定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提出了包括财税、价格、金融、土地、环保、职工安置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用五年的时间彻底解决五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毫无疑问,产能过剩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坎”,化解产能过剩必须毫不动摇地一直坚持下去。鉴于前期的经验与教训,政策的制定必须既充分考虑现阶段的体制特点与经济环境,又前瞻未来的体制改革目标,从而提升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是提升组合政策的有效性,发改委、工信部等有关部门一直采取“组合政策”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度。从前期治理产能过剩的实践看,组合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待于提升。首先,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步伐还应当加快,这样能够有助于约束政府及企业的投资冲动,也有助于从体制机制的源头抑制产能过剩的发生。其次,要加大执行监管的力度,切不可姑息手软,同时增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效应,共同发力。最后,在目前体制环境下,强调行政问责制的使用。鉴于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权力干预市场运行所致,因而,行政力量造成的问题现阶段还只能用行政的办法来应对。
二是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对于抑制产能过剩,企业也是责无旁贷。企业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在充分掌握市场行情的情况下,做到理性决策。在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尤其应当以转变发展观念,改变竞争模式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五)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7月,国务院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分6个部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必须借鉴、吸取前期光伏产业成长的经验与教训,以全新的思路和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大致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我国需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实力。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不断加强资源整合,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加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在资金支持上,单纯依靠银行贷款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承接、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国家的总体经济布局看,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一不可。为此,要把握新旧产业的更替发展规律,寻求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成长路径上看,要沿着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等3个方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龙头、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分布结构。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对众多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了其教学水平。
微软的“携手助学”和“潜力无限”项目为很多人提供了学习机会
2008年3月,三洋电机宣布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合作,捐赠自己环保电池的部分销售利润。
富士施乐公司设厂回收自己的废弃产品,进而拆解,再生利用,为环保尽力。
台湾首富郭台铭十多年来向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资达8亿元,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企业会被冠上“血汗工厂”的称呼。
去年6月,一则以“血汗工厂黑幕: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为标题的文章报道了富士康深圳基地工人超时加班和工厂环境恶劣的现象。富士康公司因此该篇报道的记者和编辑侵害名誉权和商业信誉,并索赔3000万元,随后又戏剧性地撤销诉讼。这一事件,作为中国企业公民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为什么有时乐于为公益奉献的企业反而成为了企业公民的反例?那是因为,做好企业公民不仅仅是慈善基金捐款表上的一串数字这么简单。现代社会中,企业是否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衡量其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当企业仅仅是被动地为了企业名誉和降低风险而盲目地捐款时,企业不过是处于企业公民的初级阶段,也就是1.省略及ThinkQuest服务。甲骨文公司全球企业公民事务副总裁Clare Dolan表示,甲骨文教育基金会多年从事公益事业的经验显示,和当地社会团体合作,对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甲骨文文化的传播有着巨大的作用。
国内企业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方正集团就两次与IET教育基金会合资颁发“IET-方正大学校长奖”,资助中国的教育事业。
提出“社会企业家”概念、《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一书的作者戴维•伯恩斯坦指出,把企业与社会分开讨论并不正确。企业与社会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企业贡献社会,社会则是企业利益的来源。简而言之,企业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的肯定。而同样,企业在争取社会肯定的同时,也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
责任报告和财报一样重要
“现在,企业公民被放在了和企业经营效益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久以后,企业公民报告会与企业的财务报表并驾齐驱。”毕马威全球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主席乔治•莫兰坎普(George Molenkamp)这样论断。
1996年,英国著名的护肤品公司BodyShop公布世界上第一本经过外部审计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此为标志,企业公民报告正式成为大企业的必要工作。
仅仅是行动,是无法将企业公民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及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并持续下去的。而众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感兴趣的投资者和公众,所关心的除了企业的财务报表外,就是这份能够体现企业长期战略和长远收益的企业公民报告了。
毕马威在过去一年中,在全球选取了3600多家企业作为企业公民调查对象,结果98%的企业对此做出了反应。更令人惊讶的是,全球前250强的企业大部分已经在近两年内迅速建立起企业公民报告制度。
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在最初几年中,报告的企业中,能源、物流、汽车、化工等重环境污染行业占多数。但是2006年以来,计算机、电信、金融等行业的企业,也开始企业公民报告。
在退出2012年奥运会TOP赞助商行列之后,联想开始寻求真正能够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项目,并于去年年底了联想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和俄罗斯区总裁陈绍鹏表示,未来联想除了将每年财务方面的报告,还将有关社会公益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报告。
联想这样仅仅是为赶时髦吗?事实上,联想是从战略升级的角度考虑的。从早期的产业报国到现在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联想开始将世界上先进的战略与标准进行接轨,而把企业社会责任写进了公司的宗旨和信条里,并积极接受世界上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环保认证体系,把企业公民当作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要做好企业公民,决不是盲目地开发和捐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它同样也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本、技术能力作出规划,采取适合的方式。在陈然峰看来就是,“能够成功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需要强烈的使命感与商业竞争力的相结合”。
谁说做企业公民不赚钱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企业公民建设几乎是“掏钱”的同义词。一些迟迟没有开展企业公民建设的企业也往往是以资金压力来推辞。而实际上,企业奉行企业公民并非是企业的实体角色真的发生了变化,企业仍然是一个经济实体。利润,仍然是企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但企业公民不仅意味着企业要付出成本,还代表着长期的效益。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从企业公民中获益。“做好企业公民并不意味着企业要牺牲自己的利润去做慈善,而是企业在已经获得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为提升企业品牌、赢取更大的效益而作出的战略选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誉院长刘吉强调。
企业为什么要做企业公民?三洋移动能源市场销售部统括部长下园浩史说:“发展绿色GDP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企业公民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工业电源供应商台达电子创始人兼董事长郑崇华告诉记者,不久前台达研发了太阳能转换器,他们拿这个向日本厂商推销的时候,对方曾不屑一顾,但是当样品出来后,日本客户发现转换率高达99%,马上转变了态度,率先与台达签了订单。
“目前有很多工厂在环保方面不合格,被要求改进产品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又要花钱了。其实,在这个新的时代,节能环保的想法本身就是商机。”郑崇华说,“不要以为环保是多花企业的钱,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聪明一点的话,这就是你赚钱的机会。”
同时,注重节能环保、教育等的群体也成为企业新的用户。当三洋的环保产品宣布每销售一件即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捐赠1元钱时,很多支持这一行动的人将成为三洋产品的购买者。
对于企业来说,更加重要的是,注重社会责任为其塑造了更加出色的企业形象,充分展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增加了用户的忠诚度和黏性。
与仅仅为了应付业务需求、被动降低风险的企业公民1.0相比,处于企业公民2.0阶段的企业树立了一个更加吸引人的企业形象。随着世界逐渐变平,环境污染、能源不足、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扩张也开始向全球扩展。今天的企业已经不能单纯依靠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获得人们的追捧,它们必须向世人展示:这是一个值得信任,并且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的企业。而其最集中的表现,莫过于向人们表明它能适应政府和经济环境对其的要求,能够适合今后绿色GDP的需求。
因此,履行社会责任这一点也开始体现在资本市场上。阿姆斯特丹大学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证实:企业公民中的环保绩效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股东价值。例如公司采用的环保标准越高,在每股收益(EPS)和总市值上就越高。同时,国际上有投资基金专门购买有企业公民概念的股票。从这个角度来说,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会给公司带来溢价。在美国,有一个专门跟踪有关做企业公民的企业股价表现的纳斯达克社会指数(KLD-Nasdaq),其涨幅通常超过标准普尔500的涨幅。在欧洲,人们为那些愿意投入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制定了统一的投资基准,那就是可持续发展指数 (ASPI),它由120只欧洲蓝筹股组成的市值加权平均而得出。该指数2001年6月设立以来,走势远远优于欧洲蓝筹指数。
但是,目前企业公民报告依然存在若干共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企业不愿直接指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或缺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汉明博士认为:“如果企业不提出遇到了什么困难,利益相关方无从获知企业是否可以在未来三五年之内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很多中国企业也承认自己的责任报告需要完善,尤其是这个过程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麦肯锡顾问公司针对全球2400位CEO的最新调查发现,问到企业在社会的角色,只有16%受访CEO回答企业的角色是在遵守法规下追求股东的最大报酬。而高达84%受访CEO回答,既要为股东创造高报酬,同时也要平衡兼顾对社会公益的贡献。
英特尔、微软等具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在的年度企业公民报告中阐述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观点。英特尔在《2006年企业责任报告》中说道:“对企业使命和企业价值观的奉献精神是成就英特尔近40年来长盛不衰重要原因之一。”同样,微软在自己的《2006企业公民报告》中也讲道,作为一家成功的全球性公司,微软有责任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为整个世界及人民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大亚湾欧德油储公用石化码头,1500吨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工作人员监察之下输送到靠泊的油轮上。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和化工仓储物流企业,欧德油储悉心部署在中国的石化物流版图。今年,除了宣告将增加大亚湾的投资力度以外,在7月12日,欧德油储更签约投资南京的码头库区工程项目,总投资额为2150万美元。
石油是一种典型的危险化学品。许多企业都像欧德油储盯住了石化物流这块大蛋糕一样,垂涎着危险品物流的潜力。那么,危险品物流的市场有多大?竞争对手有哪些?这个领域有怎样的发展前景呢?
僧多粥少的供求对比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目前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2012)版的化学品共分为九大类,3823种,其中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的有335种,化工行业主要大宗原料和产品80%以上属于危险化学品。于2月份出台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到“十一五”末期,石油、乙烯装置平均规模由54万吨/年提高至70万吨/年;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轮胎等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从6个增加至10个。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区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形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及3个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向资源地集中,原料产地化肥比重提高到70%,专用化肥等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向消费地集中,全行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约11%。
近年来,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可谓快马加鞭,危险化学品物流需求增长迅猛。据中经网产业数据统计,按照销售收入的指标衡量,自2005年到2010年间,石油化工行业规模保持以23%的速率增长。而主要的危化品产量达7.51亿吨,年均增长接近6%。现时,我国危险品运输已占年货运总量的30%以上。另外,在天津、上海、常州、宁波、广州、成都等地形成了规模的危化品交易市场。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短暂低迷之后得到了较快的复苏,创造了危化品物流发展的良好条件。
从产地布局来看,原料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原油、天然气生产以渤海湾、东部沿海、和华南沿海地区为主;硫酸产量以云南、湖北、山东居多;烧碱、纯碱生产则是山东独领;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方面,湖北、山东、四川名列前茅;化学农药产量方面,江苏、浙江、山东比较领先。可以看出,油气类的物流需求广泛分布于沿海区域,而化工类物流需求则聚焦在山东等城市。
另一方面,危险化学品物流企业前进的步伐则显得较为慎重。根据国家安监局的统计,2009年我国危险品从业单位有414000家,同比增长33.5%,其中生产单位23800家,经营单位30000家;仓储单位约5000家,运输单位7000多家。与危化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幅增长的繁荣景象截然不同,危化品仓储企业和运输企业数量有所下降。其中原因,除了金融危机中竞争力稍弱的危险品物流企业遭遇淘汰以外,也由于近年来对行业安全的监督和整治力度加大,关停了不规范的企业。由此,危险品物流的需求呈现巨大缺口。
荆棘:是什么提高了门槛
为什么面对蓬勃增长的物流需求,企业并没有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危险品物流的领域呢?与一般的商品物流不同,危险品物流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让行业进入者面对较高的门槛。这些特殊性体现在:
物流客体品类多、差异大。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等。不同类别的危险化学品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对环境敏感度的差异很大。这对物流服务提出了很多禁忌,例如危险化工品不能与普通货物一起存放,甚至某些同类型的危险品会相互催化化学反应,同样不能混装。
物流活动风险高、规管严。危险品安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去年因危险品事故死亡的人数达128人,造成财产损失、危害公共秩序。
目前,国家对危险品仓储与运输的审批、经营范围的控制较为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91号令)规定,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机构,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每3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化学品出入库核查、登记制度。因此,要求从业人员熟悉物流和化工的专业知识、具备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危险品物流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应急机制,利用现代化技术监控风险。
物流服务要求高。危化品物流需求方十分注重物流服务的质量,特别像巴斯夫、拜耳这一类大型企业,对物流服务企业的管理和操作流程具有较高期望。例如危化产品包装破损率、运输时间准确率、储存环境温湿条件、物流作业是否符合绿色环保等。在危险品物流领域,物流企业竞争的是服务、技术和专业能力。
危险品物流的曙光
把目光放在危险品仓储企业,我们可以窥探整个危险品物流业的经营特点。现时,我国危险品仓储业发展面临着不平衡。参照中国仓储协会2010年的行业报告,在地域集中性上,70%聚集在东南沿海、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东部危险品仓储物流的发展速度高于西部。在规模比较上,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固体仓库、两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储罐库数量少,总储量多;中小型固体仓库和储罐库数量巨大,但总储量少。在仓储企业的结构上,企业内部使用的危险品仓库与公共危险品仓库总量之比约为6:4;国有控股的危险品仓储企业与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仓储企业规模之比约为7:3。另外,第三方危险品仓储物流与自营物流的市场份额之比约为3.5:6.5,第三方危险品仓储业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
[关键词]高尔夫 现状 教育
[中图分类号]G8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30-02
一、我国高尔夫发展的现状
高尔夫是英文“GOLF”一词的译音。在境外,有些人将其译成哥尔夫、高而富。高尔夫是一种在室外草坪上,使用不同的球杆,按一定的规则将球击入指定洞的体育娱乐运动,通常一场球打18 洞,杆数即击球次数少者为胜。目前,高尔夫运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发展最快的运动项目之一,集健身、娱乐、休闲、社交于一体。
自1984年,中山建造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尔夫球场开始,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发展的速度可谓是惊人的。截止到2009年,我国营业中的高尔夫设施共有348家,共7772个球洞,折合约432个18洞标准球场,分布在国内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青海尚未有开业的高尔夫设施)。我国的高尔夫设施总数占高尔夫设施总数的1.1%,占亚洲高尔夫设施的9.2%,高尔夫核心人口也已经将近30万人,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国内球场数量的增长率也为11.5%,而高尔夫核心人口的增长率则为22.7%。
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如意大利的“足球工业”,在80年代末就是意大利的支柱产业,还有瑞士、英国等,体育产业创造的价值在某些国家甚至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政府每年从体育产业中可以获得高额的税收。目前,我国也充分利用高尔夫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发展体育服务业,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钛金属杆头出口国,高尔夫相关行业的销售额也有了长足发展,并且带动了如球具生产、广告业、旅游业等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其前景非常乐观。
二、我国高校高尔夫教育现状
随着高尔夫在中国掀起发展的浪潮,国内部分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高尔夫专业和相关的课程,国内第一个“吃高尔夫螃蟹”的高校是深圳大学,它于1997年成立国内第一个高尔夫学院。随后,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著名高校也都相继开设了与高尔夫相关的专业。2006年,厦门大学甚至出台政策,要求20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课,自此,高尔夫课程正式成为某些大学教育的必修课。截止到2012年年末,国内大约有92家正规高尔夫专业教育院校,还有上千家不同形式的高尔夫教育培训机构。
就目前高尔夫的教育方向上来看,主要有三大方向:技能型、管理类及草坪养护类。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主要分为2个方向:高尔夫俱乐部管理和草坪管理。其中高尔夫俱乐部管理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高尔夫俱乐部管理、酒店管理等。而草坪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草坪学、高尔夫球场设计与建造、草坪病虫害防治、高尔夫草坪护养与管理等。在高尔夫草坪类教育中,中国农业大学的高尔夫专业在国内也首屈一指,它与苏格兰著名的爱姆伍德学院合作,课程设置及教材上沿用爱姆伍德学院高尔夫草坪管理成熟经验,主要课程包括:草坪生态学、高尔夫球场的设计与建造原理、高尔夫球场草坪管理、机械设备的选择与保养、国际草坪管理、高尔夫球场环境的综合管理等,并在学分修满之后,颁发“圣·安德鲁斯国际高尔夫球场场地管理专业发展证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高尔夫系在运动技能方面有着一定的特色,在业内评价也颇高,在教材选择上有自己的风格,一律以自编教材为主,结合教师的实际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高尔夫破90±9杆自训秘诀》《高尔夫专业英语》《高尔夫运动演变史》和《高尔夫球场建造与草坪护养》等。烟台南山学院的高尔夫教育取众家之长也颇具特色:运动竞技类主攻球技,在充分利用南山球会——国际最大面积的球场群的大背景下,与韩国大学合作,引入韩国教练及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在每天保证至少4个小时的实地训练的基础上,设有室内打击室和相关的所有训练器材,可以保证24小时不间断,交叉式的辅助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基础理论课:《高尔夫礼仪》《球童学》《高尔夫球运动导程》《高尔夫专业英语》《高尔夫俱乐部管理》《现代高尔夫草坪科学》等,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工作范围;管理类再细分不同的三个方向:旅游管理(高尔夫方向)、市场营销(高尔夫方向)和工商管理(高尔夫方向),在高尔夫管理的基础上,与旅游、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相结合,深化高尔夫发展的微观领域,更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
三、我国高尔夫教育模式探讨
随着高尔夫行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用人的急剧匮乏,高校高尔夫教育应市场的需求,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但是,我认为中国的高尔夫教学才刚刚起步,教材不够完整、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也不够科学,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师资队伍不成熟,业内人才匮乏,多为体育专业转为高尔夫,知识底蕴和实践能力均不足,导致高校高尔夫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
在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高尔夫运动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整个体育行业的教育发展,我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首先,应该提高的是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高端人才。目前,国内根本没有培养高尔夫方面高级人才的学府,高尔夫专业研究生屈指可数,在我们发展高校高尔夫的初期阶段,我们应当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的经验,以合作的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国外高校进行交换生合作,让国内的高尔夫人才能吸取到世界的营养,真正了解这个让西方人痴迷了多个世纪的运动项目。
高尔夫,意思是“在绿地和新鲜氧气中的美好生活”,在人才培养时,我们也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真正的进入球场,感受绿色、氧气、阳光和运动,因此,高校高尔夫教育就必须与国内大型的球会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行业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情况的分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指导。
其次,校企合作,人才共用,我认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高校高尔夫在与球会合作的同时也应当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上课,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比如,课程设置时,我们就可以采用高校教师与球会人才相辅教学的方式开展,48学时的课程,一半由高校教师在教室讲授基础知识,而余下的部分则移到球场,由球会的人员进行实地教学,围绕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实际操作展开,这样在双方老师的相互协作下,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快地融入工作实践。所以我认为,高校开展高尔夫教育,必须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及场地优势,否则这项以运动为基础的教育很难真正做好。
最后,国家教育部门也应该给予高尔夫专业相关的政策支持,有独立的专业设置,打破每个大学各自为营的混乱局面,统一规划相应的教材、大纲等,使全国高校高尔夫专业教育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
虽然高尔夫运动在我国发展只有二十几年,这方面的高等教育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尚处在摸索、探讨的阶段,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的巨大前景,我们对高尔夫运动及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着期望。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教育模式的完善,我国高校高尔夫教育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其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搜狐体育.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2009年度)[N].搜狐体育,2010.4.15.
[2]胡晓飞等.高尔夫运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A].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C].深圳:深圳大学,2005.
关键词:新商帮 商业文化 和谐商业 区域经济 国际竞争
商帮通常是指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共谋发展”为宗旨的对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商人群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商帮曾经极度辉煌,后沉寂。改革开放后,商帮全面复兴,以按地缘关系区分的企业商会的成立为标志,新浙商、新粤商、新闽商、新冀商、新沪商、新豫商、新晋商、新渝商等新商帮迅速成长起来。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杭州召开,十大商帮结成“中国商帮联盟”,旨在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有人认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没有必要宣传、经营商帮概念。笔者认为,新商帮兴起具有重大意义,其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必将日益凸显。
新商帮兴起有助于中华商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明清时代的各个地方商帮把“仁、德、礼、义”等道德观和商业经营的趋利性巧妙结合,总结出富有智慧的商帮文化。他们秉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真善、义利并举”的商业思想,恪守“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的经商理念。这对维护当时极度缺乏法制支持的封建商业经营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商人们获得了高度的公众信赖,最大限度保证了各自经济利益的实现。一些商帮文化还十分注重经商讲究个人道德修养,讲究平淡恬和、宠辱不惊的境界,渗透着一种“经商亦是济世救人”的悲天悯人情怀,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和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商人们经营品种与特色、经营原则与方式、经营手段与策略等存在较大差异,商帮文化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晋商坚毅稳健、守信通变;徽商贾而好儒、众志协和;鲁商帮豪爽诚实、大拙大智;洞庭商帮审视度势、以变求存;龙游商帮稳中求进、守本经营;宁波商帮四海谋财、灵活善变。传统商帮文化中体现出的商业道德、商业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商业文明建设富有启迪意义,其中丰富的经营谋略与法则也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汇通天下的晋商、富可敌国的徽商代表着旧时中国商业形象,随着时世变迁,商帮辉煌逐渐消退,终归沉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商帮(以温州、台州、宁波、杭州为基地)、山东商帮(以胶东半岛基地)、江苏商帮(以苏南为基地)、福建商帮(以闽南为基地)、广东商帮(以珠三角为基地)等出现并活跃起来,鲜明地域文化特征与我国大经济时代的重新结合,塑造出新商帮的形象。当然,现代新商帮与传统意义的旧商帮有着根本区别。旧商帮必须依附于封建经济,跟皇权、官府联系密切,因而他们的命运只能掌握在别人手里;而现代商帮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他们往往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同时,摆在现代商人面前的不仅仅是国内的激烈竞争,更要在全球范围内拼搏,亟待做大做强,这就要求新商帮不但要汲取原有区域旧商帮的优秀商业传统,更要把中华商帮的商业精髓融会贯通,“市场不分东西,商人不分南北”,“学天下”进而“赢天下”。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趋加快,现代商业模式、商业行为不断革新、发展,各商帮的地域性界限逐渐模糊,原有鲜明特色也势必逐渐消减。然而,我们仍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去看每个地方群体商人的商业特征,北京商人的智慧、江浙商人的勤奋、上海商人的精明、四川商人的超脱、广东商人的信任、山西商人的专注、东北商人的豪爽。
伴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各商帮出现了相互学习、彼此兼容的发展趋势,这将有利于中华商业文化的创新,再创中华商帮的新辉煌。同时,新商帮的兴起,也昭示出商业文化的新发展。相当一部分历经创业艰辛而先富起来的商人群体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他们以回报社会、回报桑梓为己任,以提升社会认同度和群体形象为奋斗目标。他们已经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企业自尊和责任意识,而不再是那种只顾“低头赚钱、抬头看天”的内敛式、狭隘式商业思维,这是一种值得珍视的新商业文化。正如首届中国商帮峰会《杭州宣言》称,全体中国各商帮应做到“更高、更新、更远,做大、做强、做久;继承传统商帮精神,提升现代商业文明”。
新商帮兴起有助于构建和谐商业
在旧商帮时代,构建一个较为和谐完善的协作网络,是地方性商帮增强内聚力和外拓力的有效途径。商帮内部一般很少相互排挤,而是主张同行互助、共同成长,以求集聚取胜、以势取利。他们大都十分注重自身整体形象,拥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各商帮之间也能彼此尊重,诚信合作。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新商帮文化素质更高,视野更开阔,社会责任意识更强,可以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他们能够相互监督、严格自律,有效维护交易秩序,规范市场竞争,构建和谐商业。同时,商帮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竞争与合作规则,减少内耗与拼杀,降低商会和企业的经营成本。
现代社会中,商会是商帮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和交流平台,不仅有强化社会管理、弥补政府“失灵”的功能,而且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利用商会的管理 和中介机制,更可以减少企业交易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甚至,商会可以在国际竞争中扮演着除政府外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成为市场竞争和秩序规范的维护者。一个典型案例是2002年6月浙江温州打火机生产企业面临欧盟各国的反倾销调查时,温州烟具协会以集体的名义出面应诉,并最终获胜。烟具协会在整个案件过程中,自始至终承担了大量的公共服务:统一聘请应诉律师;成立应诉小组,为各应诉企业提供应诉所需要的行业材料;与立场一致的欧洲进口商协会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换意见;在欧盟官员来华现场调查期间,代表打火机行业进行游说和说服工作;代表本行业与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其他各利益关系方进行联络、信息传递和磋商。温州烟具协会在这场反倾销诉讼中将集体行动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最终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有学者认为,新商帮的出现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垄断力量和政治干预力量,从而影响公共利益。这样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整体看来,商帮的团队示范效应,就其内部而言将更有助于形成自律意识,就外部而言则亦有利于社会对其群体的监督。所以,新商帮的形成对维护秩序、规范竞争、构建商业文明能够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因此利大于弊。以河南省浙江商会为例,自2004年3月成立至今,参加商会的会员没有刑事案件、金融违法案件、偷税漏税、拖欠民工工资的情况。商会常务理事以上人员中,担任各地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15人之多,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年的发展实践,使各商帮充分认识到:唯有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才能给彼此带来商机。只有相互信守承诺、协力营造商业环境,才能达到共赢和多赢。正如《杭州宣言》所言,“站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海,中国新商帮将以更锐气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探讨中国企业如何摆脱地域局限和传统的‘红海’过度竞争模式,引导中国商人走向大联合时代,联合打造‘蓝海战略’高地,‘做强’企业。走向未来中国振兴之大道,中国新商帮将更具好学精神,以更和谐的绿色经济,更规范的商业准则,更负责的产业报国打造企业文化力,‘做久’企业。”
新商帮兴起有助于众商家实现共赢
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群体联合才能以集团性优势在竞争中显示实力,合作共赢才能有自身发展。旧商帮十分重视发挥群体力量,比如晋商在国内各重要城市建立的地方性同乡组织山西会馆就主张“本互相而谋福利”,对促进晋商群体尚信守规、维护同乡和同行商人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晋商和其他大商帮之间也体现了良好的互利共赢关系,被赞誉为“虽未经国家法律之规定,而守范围、重信用、敦品行,此其所长也”。陕西与山西相邻,风俗习惯相近,两省商人在各地商业活动中紧密结合,在许多城市建有山陕会馆,世称“西商”或“山陕商帮”。晋商不轻易建立“相与”关系,一旦建立,则善始善终。祁县乔家开办的“复”字商号,对已建立起“相与”关系的商号,均给予各种支持和便利,若对方发生经营困难,则及时援手相助。“复”字号的这种做法,使它在同业中威信很高,其他商号均以能与“复”字号建立“相与”关系为荣,“复”字号的业务也越做越大。这种“相与”类似于现在的联营协作,起到了整合及调动资源、扩大商业规模的作用,使众商家以群体的姿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
转贴于
通过协作、交流,发展互助、互惠关系,增大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寻求多赢、共赢,也是新商帮的取胜之道和共同特征。现在有人称第一商帮“新浙商”为“结义经济”。 所谓结义经济,是指实力不等的各种商人依靠血缘、宗族、同乡的传统关系紧密连接,一旦发现商机整体出动,利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迅速渗透到市场的每一个角落。由于这种“结义经济”远不同于市场上商人间普通的合作关系,他们有着相互信任、倾力合作的基础。不管什么地方,一旦有商机存在,他们集中的地方很快就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例如抱团经营是浙商在最近20年间从全国商帮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在合作投资逐渐成为市场趋势的时候,浙商已经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拥有做好合作投资的先天优势。他们习惯了团队出动,习惯了在商会这个平台上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将其制度化、规模化。在各个商帮商会中,浙江商会一向以制度完善、管理严明、公信力强著称,商会的社会影响力确实毋庸置疑。在许多地方,当地政府对浙商商会的承认程度令人惊奇。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浙商商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抱团经营使浙商价值地位得到提升,再加上各地政府对这种商业价值积极效应的期盼,使商会的影响力大为提升,反过来这种力量又增加了商会在与政府谈判中的砝码。这种良性博弈最终使浙商的力量更为强大。
新商帮兴起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只因有着牢固的乡族观念、共同的文化认同,各商帮都有着强烈的回报桑梓、反哺家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或返回家乡捐资兴学、修桥铺路、开办企业,或成为家乡政府招商引资的主体对象和牵线搭桥的助手。因此,商帮及其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他们在发展产业集群、加强地区联系、推动城镇兴起、促进人口流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繁荣都离不开浙商、沪商、苏商和粤商的重大贡献。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促使发达经济体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因素。浙商、闽商、粤商等商帮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形成各自竞争优势,进而也带给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产业集群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经济相当发达。在浙江,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就有500多个,如温州的皮鞋产业集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永康的五金产业集群和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等。福建已经形成60多个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大小产业集群,如晋江的旅游鞋产业集群、安溪的茶产业集群等。新商帮们创造了目前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群,浙江的皮鞋和服装、闽南的运动鞋、珠三角的电器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商帮的复兴极大改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当今实力最强的五大商帮覆盖的地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地区。联合国的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有25个城市最具发展前途其中沿海城市占3/5,而这些城市绝大多数都处于五大商帮的势力范围。同时,浙商、闽商、苏商等强势商帮的发展对其他商帮有很大的示范与促进作用,他们不仅仅是区域经济的催化剂,还成为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剂。比如,目前在河南的浙商有35万,总投资超过450亿元,为当地直接解决就业岗位60万人次,其中浙商已经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商帮兴起有助于提高中华商界的整体竞争力
在当今世界商业竞争舞台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缺少规模与实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较之国外大企业、大公司有较大距离。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竞争的条件下,我国商人该如何突破成长的桎梏,迅速壮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已成为当下商界、学界普遍关注的新课题。
从目前看,商帮当属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温州烟具协会在对欧盟打火机反倾销案应诉获胜证明了商帮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而商帮联盟将使各方商业力量进一步突破地域限制,联合参与全球化资源配置,增强我国商业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商帮,不能再靠单个工厂打拼,必须依托产业链才能生存,应当打破地域的限制走向联合,走更广泛的社会化分工、协作之路。加速融入全球化经济轨道,在参与全球化资源配置与竞争中做大、做强、做精、做好,这是新商帮期待已久的梦想和追求。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新商帮已经逐渐走向了国际大市场的竞技舞台。机遇和挑战并存,摆在现代商人面前的不仅仅是国内竞争,更要在全球范围内较量,这就要求我国商人不但要汲取原有区域商帮的优秀商业传统,更要把中华商帮的商业精髓融会贯通,将传统文化与现念有机结合,缔造富有区域及时代特色的“新商帮文化”。避免划地为牢、自相倾轧,而要结华商之帮,展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林子,于励. 喜忧参半新商帮[J].时代潮,2004(10)
2.吕叔春. 商鉴:中国各地商人的性格与特征[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
3.王红蕾,汪祥荣. 新浙商:中国的财富力量[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4.杨涌泉. 中国十大商帮探秘[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根据2014年5月,由瑞士圣加仑大学的小企业和创业研究所组织实施的[1],两年一度的“全球大学生创业精神调查”了《2013年度全球大学生创业精神国际调查综合报告》,2013年全球在校大学生创业为5.5%,比2011年的2.5%提升了3个百分点。创业率位于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阿根廷(29%)、马来西亚(27%)、墨西哥(16%)、列支敦士登和哥伦比亚(13%)。其中调查显示,37%的人参加创业教育时间不会超过学习时间的10%,21%的人用11%~20%的学习时间接受创业教育,9.1%的人接受创业教育的时间占总体学习时间的31%~40%的学习时间参加创业教育,用50%以上时间参加创业教育的人占13.2%。可以知道在全球范围内,大学生创业率的增加和大学生参加创业教育所花费的时间占据的较大比例都体现出了大学生对于大学创业教育需求的提升。在国内,高等教育中与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由于重视程度不高,课程相关性不大,故开设此类课程较少。再加上课程比较零散,很难成体系,从而也就难以培养出适合和敢于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才。相反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相当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在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一直是深受重视,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一套比较适合实际运作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与教育框架[2]:由高校组织MBA学生—企业安排项目—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相关研究中心负责指导帮扶。而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在高校大学生商业计划竞赛,并已逐步成为美国高校中久负盛名的重要赛事。商业计划竞赛要求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小组,并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策划一份符合市场规律,可以实际运行的商业计划书,并通过商业计划书评出优胜团队,再从创业人和创业团队管理出发,给予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以实质性支持。该项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无数大学生参与其中,使得整个美国的创业氛围有很大的普及和提升。著名的企业公司Yahoo!、Excite等都是在美国校园的创业氛围中产生的。又如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崩溃后,意识到了风险企业对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由此开创了将政府、产业、学校紧密联合起来的“官、产、学”合作模式。经济产业省、厚生劳动省等将创业教育作为国家重点培育课题。企业和公司提供大量实习机会和风险资金,并协同学校编写创业教育教材、开办创业教育课程等。学校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同样在英国,随着创业教育扩展到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3],创业教育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即如何将创业理念融入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将创业整合到大学的其它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英国高等教育学会(HEAcademy)为大学提供创业技能教学的材料,利用学会的各种小组以及各个学科中心的工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学术支持。学会在全国发起了“大学生创业技能”(En-trepreneurshipSkillsforGraduates)计划,目的是在各个专业的本科生课程中嵌入有关创业技能的内容。这个以学科为核心的项目在10个学科中心(SubjectCentres)展开,学会的高级顾问和项目官员做一些协调和支持的工作。而且,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为提高大学教与学的质量,启动教与学优异中心基金(CentresforExcel-lenceinLearningandTeaching,CETLs),鼓励和奖励优秀教师,投资教学设施,推广优秀教学实践案例。最近,几个创业教育的教与学优异中心相继成立,如谢菲尔德大学、约克大学和利兹大学合作成立白玫瑰创业教与学优异中心(WhiteRoseCentreforExcellenceintheTeachingandLearningofEnterprise,CETLE);利兹首都大学设立“创业协会”(InstituteforEnterprise);诺丁汉大学成立“综合学习进步中心”(CentrefortheAdvancementofIntegra-tiveLearning)。经过60多年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已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4],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学位授予、创业学术期刊和常设创业研究中心为一体的完善教育体系。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以此为分水岭,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各高校陆续推行创业教育,尝试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但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时间短、起点低,在课程设计、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据调查,全国112所211高校中,开设创业相关课程的高校仅41所;开设的课程单一,且多为入门的引导式课程,专业度与深度都不够;创业创新教育也尚未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至今还没有列入对高校进行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与原有的教育体系存在两张皮的现象[5],难以得到高校的真正重视学校通常通过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者办几个强化班,举办几场创业大赛,开展几次创业活动等开展创业创新教育,一般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创业创新教育,这项工作分散于高校的学生工作口子,如团系统学生工作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等。创业创新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属于“课外、选修、活动”没有真正发挥经管类院系在创业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创业创新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生活动层面或者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补充。很多现象都揭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创业教育还亟待完善。为了帮助构建国内大学相关创业教育的完整体系的建设,该论文以真实有效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国内外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研究,对国内大学创业教育现状及其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国内大学生的创业心态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国情与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经验,总结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本问卷的分发对象为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杉达学院5所大学的学生,共计1000份,收回883份有效问卷,所得数据真实有效。在883份有效问卷中,男性292位,女性591位;在校的大一学生182位,在校的大二学生520位,大三学生128位,大四学生48位,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4位。由于问卷发放范围中非理工类院校占据三席,也和回收问卷中男女比例近似1∶2相照应。问卷发放范围横跨整个上海,处于东北位置的金桥大学园区和西南位置的松江大学园区均有涉及。再加上问卷的发放数量较大,因此能够较为完整全面的反映就读于上海的大学生对于创业现状和相关问题的看法。问卷中就创业意愿、创业认识、所受创业教育状况和对电子商务创业的认识四大方面对问卷填写者进行了提问。其中,创业意愿环节中询问了问卷填写者是否愿意参加创业及其原因;被调查者与创业教育部分中着重询问了所在学校是否有创业相关的培训和希望接受的相关培训;被调查者的创业认识部分从所认识的人参与创业的状况、创业信息获取来源、创业方式选择多个角度对被调查者对于创业的认识进行了解;而其中电子商务创业认识部分对被调查这对于电子商务的了解和认识,以判断创业中电子商务在所需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中所应该占有的比例。
2问卷数据分析
在883份有效问卷中挑选出富有针对性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883人中,358人有创业想法,但还不敢实现,312人表示从来没有想过创业,和表示愿意在未来某一天参加创业的196人相比多出不少。尽管大部分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意愿,但能够做出实际行动的是绝少数。不难看出,就读于上海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力还是比较弱的。问题“您没有创业意愿的原因”针对的是选择“有创业想法,但还不敢实现”和“从来没有想过创业”的对象,共670人。毕业以后可以有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105人、创业成功率太低,风险太大158人、时机尚未成熟198人三个选项的选中率较高。可以看出自主创业的风险和创业者自身条件的不足是上海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最顾忌的因素。可见,创业阻力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具有直接的显著消极影响[6]。此外,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以及由于自身条件不足带来的压力过大问题也是使学生不选择创业的两大重要因素。而在选择未来参于创业的196人中,选择创业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以及创业会更加自由。其中选择较少的两项,即“创业条件充足,想试一下运气”和“就业难,摆脱失业压力”,反映出当前创业条件不是很充足,有少数创业者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与创业的。此外,当前就业压力虽然很大,但是在创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下,不少同学还是宁可参与到汹涌的求职大军中。对于创业中阻拦其成功的最大困难的认识,同学普遍认为创业期间的资金周转难是最大的难题,其次创业相关专业知识的不足和选择的创业方向竞争激烈也是两大困难。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创业环境中缺失最严重的就是资金的注入以及创业教育的普及。再加上国际创业环境发展迅速、国内高校基数庞大,导致在创业时目标市场方向竞争激烈。对于什么是创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创业者的自身素质345人和灵通的消息渠道和良好的人脉247人成为被调查者中认同率最高的两个因素。本题同样反映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是心理素质或是专业知识都急需专业、系统的培养,由此才能带来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在教育上的需求也充分体现在了调查结果上,越有2/3的被调查者都已经了解到了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大家对自己所在学校创业指导的情况的了解,发现“不清楚”、“没有”占据了60%左右的比例。可以看出上海的大多数院校创业教育做的还是不够完善,或者说相关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通过对问卷收集的结果分析,对于上海大学生的创业心态的了解和对上海大学创业教育现状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上海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确实不强,真正愿意参加创业的大学生的比率十分之低。这一结论与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3年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低比率是相印证的。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政府已经意识到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经在逐步的推出诸多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如在江苏从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市工商局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若干意见》中“零首付、零门槛、零收费”的三零政策;黄冈市出台包括提供实习实训补贴、开通“绿色通道”、发放生活津补贴、住房保障、创业扶持、税费优惠、投融资支持、就业培训和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大学生创业。虽然有政府的诸多政策保驾护航,但是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依旧反响平平。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大学生对于创业政策和自主创业本身的了解和接触少,创业的大环境不够好,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的风险预估较大而不敢参与。由此可知,大学创业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建造让大学生群体了解创业市场和政策动向的平台,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2)从问卷的分析结果可知,个人因素和团队因素决定大学生是否参与创业两个比较关键的条件。在个人专业知识不强、个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普遍不会选择创业,而在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因为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不自信而不愿选择创业,可见现在阶段的大学教育中所受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同样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企业实习的途径对市场及相关行业进行了解。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注意添加与实际市场相联系的创业知识也是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应该有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和团队成员一起商量解决方案。那么在大学教育期间,增加在校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和团队协作的机会,将十分有利于大学期间优秀创业团队的出现,也有利于优秀的领导者的培养。(3)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身边鲜有自主创业的成功范本,使得对创业的了解不是十分透彻,从而打消了一部分自主创业的积极性。相当多数量的大学希望和有创业经验的人进行交流以获得创业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能对自己的创业选择提供许多方向性的指导。综上问卷分析结论所述和前期的相关文献研究分析,本文推出由大学生创业者个人素质培养模块、大学生创业团队素质培养模块、创业经验交流模块和大学生创业后勤支持模块四个模块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型,如图1所示。既满足培养有创业能力的个人和团体的需求,又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政策信息交流和讲解平台,让在校大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市场中的创业动向,对其进行创业启蒙以及培养其创业信息搜寻和创业市场动态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满足创业者之间经验交流的需要。
3创业教育模型
3.1大学生创业者个人素质培养模块
大学生创业者个人素质培养模块包括创业知识、创业意识与品质、创业能力三部分。(见图2)其中创业知识可以由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的必备知识组成。着重培养的是创业方向方面知识的加强和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另外在这两方面的加强可以依靠具有实践性的一些社会实践和课题研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扎实专业知识,并接触到现实中要处理的问题所需的非专业知识,使得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创业意识与品质中的创业意识[7]可以包括市场意识危机意识等,而品质可以包括坚毅果敢等,此类素质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需渗透在教育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去。或许可以通过定期的成功创业者的经验交流或者是创业相关实训训练让大学生提前接触市场,树立其创业意识和使他们有意识地去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以适应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创业者。创业能力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经验、胆识、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经营管理能力,比如风险、竞争的市场意识[8],战略眼光,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精神,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书本和学校所很难教授的,就必须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创业的模拟中去。与美国相似的创业商业方案大赛等权威性比赛的历练,会让大学生学会如何与团队其他成员相处,学会完成自己的责任学会方方面面的能力。国内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很大的程度上是创业者本身的素质不够——不能抗压不能忍耐的心理素质和管理、分析市场的创业能力不足。还有很多说法认为国内大学生虽然不甘于人下,不想为别人打工,但想创业却承受不了创业期间的压力和辛苦,所以始终没有迈出创业的那一步。这些都是大学生身上阻止他们迈出创业第一步的自身的缺陷。因此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就尤为关键,通过创业知识的教授、创业意识与品质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来帮助大学生克服创业初期的心理压力。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和关于成功创业者具备的素质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创业意识与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等三个维度。在一个完善良好的创业教育体系中,对于大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只有完善了大学生自身,让他们有能力和自信去面对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他们也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3.2大学生创业团队素质培养模块
大学生创业团队素质培养模块包括团队分工协作培训、危机应对培训两个部分。(见图3)团队分工协作培训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测试,让团队的每位成员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在团队中担任怎样的角色让团队的工作效率最高。在试验中找到自己在团队里的合适位子,不仅能很好的将自己的能力在团队里发挥到最大,而且也能学会在其他团队里快速找到自己的角色。另外,团队分工协作培训也要让团队成员适应“团队”的协作模式。由于个人与个人之间思维的差异,容易造成团队内部的不团结与不协调。大学生创业教育除了培养专业素养过硬的优秀个人以外,培养配合默契的团队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团队内的成员是相互依附、感情上相互影响的,因此就要求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在适应了各自在团队中的角色后,更要注重团队合作过程,团队合作是分工的有机整合,通过培养各个成员的协调机制,能够高效的完成既定目标。危机应对培训是团队训练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创业危机状况。创业的风险就在于无法预知的风险,在大学生实际参加创业之前就让其学会如何应对危机,让学生更了解市场,无疑是增加了学生创业的胜算和自信。对于创业初期由于市场环境的不了解和目标不明确,危机应对培训可能着重关注于各个成员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而在创业达到一定的程度和规模后,危机应对培训将更加关注于创业方向市场的变动造成的影响,提高市场环境分析能力以及挖掘产品的发展突破口等。创业的成功仅仅靠优秀的创业者这一环还是不够的,毕竟一个人的认知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别说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了。团队为的就是弥补个人认知的缺陷。在和其他个人接触的同时,学生将更容易遇见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增加在校培训团队转换成创业团队的机率,减少创业期间团队磨合的时间,使其在创业初期就能注意力放在市场上,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3.3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模块
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模块包括名人演讲和创业校友经验交流两个部分。(见图4)名人演讲是指定期请商业圈中一些比较成功的人士进入校园进行演讲,向学生进行经验的分享。名人演讲的范围无需过于限定,因为同学着重学习的是他们的创业思维和行动,而不是特定市场内的运营技巧。创业校友经验交流是指请所在学校中有参加过创业的校友返校和在校的学生进行经验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更加贴近不同学校各自的情况,一方面类似名人演讲能够学习到创业思维,更重要的一点是树立起创业成功的典范,激励学校的学生参与创业。现在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锻炼,也缺乏大量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知识。通常来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会遇到种种无法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创业意识的形成过程和创业能力的锻炼过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利于缩短将来步入社会、面向社会的适应期,是大学生提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促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才能。同样也可以对现有市场有一定理性的了解,从而可以根据市场动向做出更加有益的判断。然而,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所限,时间和精力比较有限,无法通过实践来全面透彻地了解市场,这时,利用已经有创业相关体验的前人的经验总结,可以帮助期待创业的学生更加轻松地获知创业市场的规则。经验是前一代创业者实践所得到的结果,无论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可以使在校学生参与创业时,抓住市场中的机会、避开暗藏的陷阱,缩短将来步入社会、面向社会的适应期,增加成功的机率,进而增加整个大学生创业圈的信心。
3.4大学生创业后勤支持模块
其中大学生创业后勤支持模块包括政策信息平台、政策信息讲解平台和专业的导师指导团队。(见图5)政策信息平台是学校将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汇合起来定期向在校学生,掌握政策的动脉从而寻找到更多的机会。政策信息讲解平台向前来咨询的学生解释相关的政策意义,并根据学生的情况,相关的有帮助的政策信息。导师指导团队能利用到时团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经验,帮助解答学生在创业前期或中期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肯定避免不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的教师咨询团队会让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理论问题有很好的解决,也有助于其在创业路上更轻松前行。关于创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肯定会遇到和产生很多困难,而这些困难光靠自己和自己团队有限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这时,提供一个完整而专业的后勤支持模块帮助他们快速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也是一个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做到的。这对于学生创业的成功是有很大意义的。该文总结建立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模块细节如上所述,这个体系从完善创业者个人素质、创业者团队素质、丰富创业者创业经验和全面掌握创业相关信息四个方面着手,充分解决困扰着大学生创业的难题,及早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启蒙,提供接触和留意创业的机会,相信对提高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会有深远影响。
4教学实证验证
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上海金融学院在2013年开办创新创业学院并于15年上半年度更名为就业与创业指导处。旨在开展全校性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指导以及相关活动的组织;举办国际国内学生创新创业专题研讨和交流;负责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负责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和创业园区的日常管理等工作等。创新创业学院官网将创业资讯、创业政策、创业故事等有助于学生创业的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图6所示,初具该文中提出的创业教育模块化模型的雏形。在公开透明的政策、资讯下,上海金融学院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并已有一批能够参与到上海市级乃至国家级的创新项目。项目共分为3大类: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主要开展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则需要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该文作者之一的蔡君文同学就在大三上半学期成功凭借《创意产品孵化平台-Q4》获得了14年上海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的支持。在立项阶段,他首先通过大一大二两年积累的人脉找到了指导教师,并且设计了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项目书,详细列举了项目方案、市场分析、竞争分析、创新点等具有实质性的创新要素。在经过指导教师和院系的审核后,通过了多位专家老师的校评审专家组审核,得到了立项支持。(项目编号:201411639061)在团队组成方面,三名同学分别负责总设计总开发、服务器维护及宣传和法律条款咨询、数据统计分析。三人分别是大学和高中的好友,都拥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中都取得过市级的科技类竞赛奖项,加上默契的团队合作,拥有很强的创业团队素质。在一个项目发展的初期首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上海金融学院对于立项项目的支持使得此项目中的服务器购买和维护费用、UI设计费用等不再成为创业时的阻碍,团队成员只需要关注于项目中各项功能的实现以及商业运作的细节。团队拥有一整年的时间去完成计划书中提到的任务,即使是从零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或是熟悉一个新的编程语言时间都比较充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团队不仅得到了国际金融学院领导的支持,还得到了信息管理学院张高煜老师的帮助,使得平台的开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这得益于学校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开设“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科学研究方法与创新”等多项课程,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此同时,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也给学校的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可否认,在学校贯彻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上海金融学院做到了一个良好的典范,相信本文中的大学创业教育模型一旦能够普及,上海大学生的创业数量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