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1篇: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湖南 农村小学 教育管理 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88-02

农村小学教育问题不仅关乎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中国农村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本研究认为,在社会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小学,对于教育的管理性问题应该居于核心的主导地位。本文针对湖南省农村中小学面临的教育管理问题形成原因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针对其管理现状,尝试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笔者对湖南省农村小学教育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如下:

一 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的育人功能弱化

近些年来,湖南省的小学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并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视为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将“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位为小学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农村小学还要求学校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将小学定位为儿童社会化的教育机构,即除了教授必要的知识和学科文化外,更要注重身心的整体发展,培养社会化的人才。

根据现实调查显示,湖南农村小学现行的实际教育,依旧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传统教育模式,调查对象中几乎所有农村小学都将文化课程的学习成绩、小升初的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视为农村小学教育的核心,甚至成为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职业教学和管理评价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将教师的工资奖金、职称评定与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挂钩,这无疑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际开展。

因此,在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机制下,湖南省农村小学的教育管理也牢牢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为目标,相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培育,更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本身的提高,学校的素质化教育管理便成为空谈。农村小学育人功能的弱化,必然导致小学教育管理的错位。

二 教师压力过大,职业倦怠严重

为适应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改革和教育资源的配置重组,近年来湖南省很多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相继倒闭停办,将所有的农村小学生集中到农村中心小学集中培养,而很多不切实际的“一体化”盲目调整,也导致湖南很多农村小学出现“超负荷”现象。农村小学本身的师资力量匮乏,很多农村小学班主任甚至是任课老师不得不一人承担好几个年纪甚至好几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单科老师“体音美一肩挑”的现象在湖南省农村小学屡见不鲜,农村小学老师平时要承担繁重的课程教学,下班和周末还有大量的作业要批改。

调查显示,湖南农村小学老师大多每天七点之前都要到学校,跟随校车去接学生,下午四点下班还要送学生回家,包括清点人数、维持乘车秩序和保障学生安全,承担了大量的责任和任务。在较大的压力下,必然形成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而影响到湖南省农村小学教育的正常化管理。

三 教育基础设施匮乏,硬件落后

近年来湖南省农村小学进行了大范围的合并规划和布局调整,农村中心小学的硬件和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对于满足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素质化教育和全方位发展与城镇小学依旧有较大的差距,依然不能满足基本教育的需要。

根据调查现实,湖南省寄宿小学生的住宿条件“差”和“特别差”的比例总计超过三成,农村小学就学调整之后大多数小学生离家距离变远,很多农村家庭缺乏接送交通工具,好多学校也基本没有校车,农村小学生只能选择农用车、摩托车,甚至三五成群步行回家,校车超载现象也比较严重。湖南省农村小学的图书馆、体育锻炼设施、文化休闲娱乐设施极为匮乏,不能较好地满足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精神文化娱乐的需要,农村小学教育的科学化管理极度缺乏。

四 激励考核机制缺失,评价不合理

湖南省的农村小学教育,其重点依旧是集中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上,主抓教育成绩而忽略了教育管理,对于农村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并未形成系统的评价和激励考核机制,教育的主管部门也没有针对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相当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细则,最终导致学校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不重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湖南农村小学对于班主任的考核,除了常规的“德、能、勤、绩”考查之外,重点关注的是所教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考核并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在工作压力偏大而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下,有效的监督机制必然缺失,农村儿童的家访工作、档案记录工作、家庭学校互动工作以及农村小学生的心理辅导等动作已经沦为形式,农村小学教师只能依靠良心和职业道德来维系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正如某位班主任所说,“教师是一碗良心饭”。

五 师资匮乏,教师老龄化严重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南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从教人数相对较少,在农村小学合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进程也逐步加快。调查显示,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越大越不容易被小学生所喜爱和接受,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代沟,交流和沟通满意度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从而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教育管理工作。

根据调查现实,超过25%的被调查者认为湖南省农村小学老龄化现象“很严重”,接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湖南省农村小学老师的老龄化现象“严重”,超过20%的被调查者认为湖南农村小学老师“有老龄化倾向”,这足以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具有老龄化的现象。而就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来讲,青年教师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接受、工作精力、身体精力等方面都比老年教师要有优势。因此,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管理的实际效果和发展的进程。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湖南省农村小学教育管理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受到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庭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成因包括: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的育人功能弱化;教师压力过大,职业倦怠严重;教育基础设施匮乏,硬件落后;激励考核机制缺失,评价不合理;师资匮乏,教师老龄化严重等。

据此,湖南省农村小学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政府、学校、社会、教师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参与与配合,各个方面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政府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学校全面落实科学的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详细的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细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家庭积极配合农村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社会媒体和社会舆论强化对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关注和报道,相关的慈善机构也积极开展有益的关爱活动。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才能保证科学有效的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实施,形成以家庭为基础,以政府和社会为后盾,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教师为着力点多位一体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最终为湖南省农村小学教育的科学化管理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陈艳.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乡音,2009(12)

[2]刘飞.浅谈汉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广场,2008(2)

[3]黄远菲.有关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的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15)

第2篇: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论文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小学教育是我国最基础的教育,是对儿童的最初的、启蒙的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综合素质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对小学教育多加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的弊端愈加明显,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探索。

21世纪,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人才的出现要靠教育。我国早已提出并在不断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可见对教育的重视。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接触的最初的教育,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儿童抓起,因此要重视小学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小学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改革是教育的根本出路,要适应新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 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教育改革亟待进行,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至于小学教育为什么需要改革,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可以说,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1.1 时展的要求

每个时代对人都有着各自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小学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当时的时代,传统的小学教育同样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时代需要的人才,发挥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是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目前来说,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与现实需要不相匹配,其弊端也愈加明显,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小学教育出现,这样小学教育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科学技术和新发明不断应用,知识得到了丰富更新,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新的知识体系呼唤着新的小学教育。从这方面讲,小学教育改革也是时展的要求。

1.2 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从产生、发展到消亡。世界就是新事物不断出现、旧事物不断消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传统的小学教育经过了自己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今其中的一些部分已到了消亡阶段,必然会被新事物取代,而新事物的出现就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1.3 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我国的小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如今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想方设法进行解决十分必要,进行小学教育改革是可行之路。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从宏观上来讲,我国对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同时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在个别地区并没有被贯彻彻底,个别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压力无法接受义务教育,一些学校存在乱收费等现象,这些都对小学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微观来说,小学教育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教学观念上看,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导致小学教育中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片面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对儿童的智力和心灵是一种抹杀,忽视了儿童德育等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从教师师资上看,虽然与以往相比,师资队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师资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从教学条件来看,除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小学教育条件较好外,广大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条件十分简陋,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对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种严重限制。

2 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

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根据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小学教育改革有着以下方向。

2.1 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素质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也是我国小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李岚清同志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了这样的概括:“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简单地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2 创新教育的改革方向

在当今时代,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改革,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都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成绩、轻能力,导致了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将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会在教学中逐渐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去的教学内容重视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性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另外,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也是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3 结语

小学教育改革十分必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小学教育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 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 罗宗佑.试论小学教育改革[j].大众商务,2009(4).

第3篇: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专科层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奠基阶段,新世纪所需人才的许多素质都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的改革要求对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目的、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编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出的挑战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改革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使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性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目前小学阶段设置了品德与生活、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中分科教学过早、容易造成知识割裂的局面,以全新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能够对知识,对世界形成整体认识。小学教育课程的这种变化趋势必然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随之变化,要求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和重组专业课程,培养“全科型”师范生。

(二)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

现今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供与社会生活贴近的机会。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基础教育的这种变化给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活动课程设置较少,以专业理论居多,很少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课程,教出来的师范生只懂理论,不懂操作,必须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基础教育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同时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整合,加强教育类课程与小学教育实践的联系。

二、当前我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一)从课程形式上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

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必修课仍然占有绝对的地位,选修课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比例过小。可见,课程虽有弹性,但弹性依旧很小。大学教育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并且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基础宽厚、适应性强的小学教师。所以,提供足够的按条块进行分类的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保障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爱好修读相应课程,开阔视野,发展个性。

(二)从课程内容性质上看,通识类课程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开设的通识类必修课,虽然所占课程总量的比例不小,但除去英语、计算机、体育外,其余全是马克思哲学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政治类课程,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只在公共选修课中有所体现,门类少且不成体系。过于强调政治思想类的课程,对其他通识课程不够重视,这样的设置是与该专业所设培养目标中期望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初衷不一致的。小学教育专科专业应当加强各方面通识课程的建设。

(三)教育类课程欠缺针对性

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有必要适当压缩一些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必修、选修、微型课程等多种形式,开设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在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开设儿童少年卫生学、小学班级管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等必修课程,提供了小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情绪心理专题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等多门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工作后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四)实践类课程缺乏

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只有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三种形式。第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育见实习的时间过短,而且实习时间偏晚。学生一方面很难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真切的体会与认识,不利于专业思想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很难得到充分的锻炼,不利于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1.培养目标定向在小学

小学教师有专门的专业范围――小学教育;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必须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从事小学教育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技巧以及一定的音体美技能等;有公认的伦理规范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善待孩子,以及活泼开朗、机智耐心等专业个性品质。

2.学科专业定格在专科

大专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以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为生源,小学教育专业应达到专科教育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它必须具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即在学术层次上它必须达到专科教育水平的要求,其学历层次要比原来的中师学历高一层。

中师以初中毕业生为生源,学制三年,其课程设置基本为分科必修课程。其特点是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二)正确处理课程关系

1.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关系

三者的功能不同,可以这样认为,通识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学科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实体部分,教育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条件部分,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一方。三者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结构取决于教师培养的类型。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加大教育学科课程比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比例与受教学生的年龄成反比。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专业比中等教育专业师范性更强。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

2.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必修课程体现“综合培养”,加强基础。选修课程体现“有所侧重”,加强深度,发展专长。具体操作时,在低年级主要开设必修课程,高年级后增大选修课程比例。这样由“基础”到“分向”到“专长”,以“基础”为重点。选修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例要比师范其他专业要高。

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辅相成。首先,两类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自己根本任务;其次,两类课程在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具体表现为不同内容的知识互补、不同形式的知识互补。最后,两类课程在学习话动方式上具有互促性,具体表现为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互相促进。但在同一课程体系中,二者应为主次关系。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按照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的原则构建的课程体系比较合理,才能发挥较强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特性;教师;培养策略

在知识生产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原有的小学教师培养策略凸显以出问题影响到了培养成效,在此基础上,在对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结合“科教兴国”“高教强省”战略,基于小学教育特性达到高效教师培养状态。以下就是对新时期小学教育特性与小学教师培养的详细阐述。

一、小学教育特性分析

(一)趣味性和艺术性

在新时期教育部门主张自主开展教育活动,并要求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增强教学环境的趣味性,提升教育水平。由于小学教育对教学环境的趣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注重采取特殊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某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通过对自身讲课表情的调整,并以微笑的形式及夸张的动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另外,在小学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通过为学生呈现具备艺术特性的歌曲、视频等形式提升教育质量。

(二)依赖性和向师性

依赖性及向师性也是小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征。为此,小学教师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利用小学生依赖感较强的特点通过交流的形式建立师生关系。基于依赖性及向师性发挥异质同构功能积累小学生社会经验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满足教学需求。另外,由于小学生存在着自我发展意识较低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可利用亲切的目光及笑容传递爱,便于学生将依赖感由父母转向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二、小学教师培养策略

(一)完善培养目标定位

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为了推动形成全能型人才,要求师范院校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小学教育趣味性、依赖性的特征将现代教育观念、德智体美、胜任小学教育能力等内容纳入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教师。此外,在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要求师范院校注重将培养目标细化,即在培养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的基础上,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并掌控前沿教育动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效率。另外,在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为了保障内容的合理性,应注重强调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加强对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提升教育能力。

(二)实施综合型培养模式

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基于综合型培养模式开展培训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首先要求师范院校在实施综合型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坚守不分学科的培养观念,并将语文、综合素质、科研能力等领域作为重点培养内容,以此来推动小学教师朝着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并促使其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迅速融入教学氛围。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引入了“综合型培养模式”,由此引导被教育者在良好的培养模式下提升综合实力。其次,在实施综合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以语文、英语、音乐等分科型的形式亦可达到小学教师培养的目的。例如,天津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学院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即以“分科型模式”达到了教师培养的目的。

(三)加强专业知识培养环节

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加强专业知识培养环节亦有助于提升小学教师教育能力。例如,长春师范大学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始终秉承“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小学生发展知识”的培养原则。此外,由于在小学教育中对小学教师除语文领域外的其他学科掌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在专业知识培养环节应将品德与社会(3~6年级)、品德与生活(1~2年级)等内容纳入培养范围,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培养目的。另外,在小学教师培养活动中加强教师美术功底的培训有助于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思涵.高等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方案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15).

第5篇: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62-01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已被广大中小学管理者所认同,它的价值也越来越凸现出来了。近年来,大批中青年教师迈向教育实践,开展教改实验,这无疑是教师走向实践的积极探索。然而,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呈现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异化现象。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甚至对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的表现

1.教育科研内涵的异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倡开展教育科研, 并非中小学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 需要中小学去发现和建构,中小学教师通过对教育理论成果的学习吸纳、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琢磨与体验, 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促进教师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 最终能够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目前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颇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学校领导根本没有科研意识,认识不到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科研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领导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热情, 甚至导致一部分教师竟然不知教育科研是何物; 其二,学校老师和领导的这种态度一种变相的轻视教育科研,视教育科研为儿戏,在一部分领导的意识里,搞教育科研只是为了挣面子、图排场,有的学校居然明文要求人人有课题,看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其实根本不讲求现实性和可能性,忽视了教育科研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教育科研作用的的异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目的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促进学校的管理发展, 然而当前不少地方存在着短视和虚荣之风, 仍然把教育科研作为面子工程, 当成个人职称评定, 成为教师晋职评优的敲门砖,学校升级的“捷径”。这样的学校和老师并非把教育科研看作是内需, 而是不得不行之路, 这样最终导致学校管理者越来越不重视学校教育科研, 教师也不愿意切切实实钻科研, 从而助长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务虚之风。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很多学校都出台政策多方面鼓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并且还将课题的成果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于是一些教师将教育科研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将教育科研作为扩大自己知名度的手段。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为了做课题而做,这些科研多半是花架子,而非从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学归教学,科研归科研,使得教学与科研分离,教育科研同教学实际相脱离,表面看似有了研究成果,但并不能为教学服务,不能达到促进教学发展的作用。

二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的原因

1.教师传统思维的惯性与提高教师素质的现代要求之间的冲突。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 教育科研是教育管理人员或专职教研员的事情, 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关爱, 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做好“教书匠”就可以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他们只能是“经验型 ”、“辛苦型” 的“教书匠” 。

我认为, 角色转换的基本特征是走教育科研一体化的道路。对于教师来说, 如果仅教书不育人, 那是标准的“教书匠”; 如果只教书育人而不从事教育科研活动, 那其教育教学便不会有什么进步。因为教师既要具有敬业、爱岗、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与真挚的教育情感, 而且还需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与善于创造的能力, 能创造性地获取、加工、输出新的教育信息, 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不断地开创教研、科研新领域; 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 点拨其思想火花, 激发其创造灵感。因此,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 不仅要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外, 还应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总结经验教训, 钻研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 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然与应然。

任何一所学校会都认同教育科研的目标和功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观点表述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和功能的教育科研,在实践时,却不一定如此。根据调查,多数学校都对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提出了高要求。但回归现实中,很多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目标和功能的实际定位却是: 教育科研是中小学必须存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原因一是为了完成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二是为了迎评、应检、评职称、评优。可见,学校虽强调教研的重要性,不过,将这种重要性视为学校办学的外在要求,在迎评、应检、评职时的应激式教研,虽可为学校锦上添花,但这样的教研,并非从“兴校”出发,也未以“兴校”为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完成这样的应景目标,其教研是不大可能起到兴校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田小梅.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1(4):24-26

[2] 张洁.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3):141-142

[3] 郭海玉.学校实施教育科研的认识与反思[J].发展, 2010(12):144

[4] 李建敏.学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268

[5] 郑金洲.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十个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5):21-25

第6篇: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理科;实验平台;建设

小学教育专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也促进了数学、语文等主干学科的建设,但是,矛盾是时刻存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物理建设、化学建设和生物建设长期落后于主干学科的建设。我们都知道,实验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建设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教育制度。笔者在本文中提到了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的必要性,列举了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整合型实验开设的实例,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一、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1.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是适应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老师可以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但是老师不能直接把科学素养教给学生。要想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态度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大部分儿童都是通过感性的经验积累来获取知识的,除此之外,要想锻炼出小学生的技能,就必须让他进行不断的练习。小学生喜欢用亲手操作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所以说,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是很有必要的。小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能的训练程度不能满足新课程的改革需求,建设实验平台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执行的教学任务。建设好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有利于加强对小学生科学实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2.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要求

目前,大部分小学的学生每天都要做大量的书面作业,课余时间还要参加大量的知识竞赛活动。学校一般很少开展实验活动,这使得学生们动手创造的活动不多,动手创造的活动不多,小学生的亲身体验就不多,小学生的亲身体验不多,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这就间接的导致学生不能准确的领悟科学知识。等学生上了高中,就失去了学习理科知识的兴趣。建立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能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领悟理论知识,能够让他们尽快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让他们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

小学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性。小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然科学的众多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能够从理论上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能够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内化重构,形成综合性的技能素养。

二、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的构建

1.构建综合的数字化理科实验平台

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所以说,实验项目应该根据生活实践进行设置。新的理科实验教学要求建立综合的数字化理科实验室,这样能够扩大理科实验的教育功能,提高实验效果。学校应该按照现代的教学模式建设实验室,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探究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作图能力和思辨能力。小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物理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科知识的热情。除了要求学生们完成课程要求的实验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生活的事物给同学设计一些与化学相关的趣味实验,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够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小学理科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对小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水平,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2.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理科实验平台

计算机网络系统、课件开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平台。我们都知道,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教育技术。所有的小学教师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技术素养。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理科实验平台能够促进教学改革,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做实验。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理科实验平台能够让学生了解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基本类型与特点,让学生了解校园网络的主要功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3.构建信息技术理科应用实验平台

实验平台的建设要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正确的把握科技发展的动向。现代实验平台有很多组成部分,包括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计算机系统等。为了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更好的运用计算机网络,就应该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展开各种实验,这样学生才会熟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才能灵活的处理计算机的常见故障,才能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安装的技能。信息技术应用实验还有一项功能就是开展机器人实验研究,与其他项目相比,机器人实验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热情。所以说,应用信息技术理科实验平台能够对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教育训练。促进机器人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机器人竞赛,机器人竞赛的目标明确,解决方案具有开放性,比赛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开展计算机竞赛能够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应该按照新课标的标准对实验平台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工具进行开发和设计,这样,才能把实验的通用性和实验的多样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建设实验介绍

实验题目:定导体电阻率的测量与分析,具体实验要求:①充分利用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收集相关的物理资料和化学资料。②以学校实验室拥有的实验器材为依据,全面思考实验的过程,做出实验方案。③根据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并根据实验进行的实际情况修改实验方案。④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在报告中写出本小组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课程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实验内容涵盖了多个自然学科,可以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小学生做实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某个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的目的。

四、总结

要想建设好小学专业教育理科实验平台,小学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学校应该多安排一些手工操作课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实验室是一种学习平台,它能够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董晓娅,刘军.大学学术精神传播机制构建初探——以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为例[J].教师,2013(2)

[2]钱小莉.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系统训练平台构建的实践——以扬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3]梁晓俐,王晓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辽东学院学报,2012,19(4)

第7篇: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指导原则;儿童;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90-01

今天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在21世纪的年轻人,无论在道德品质、进取精神、知识眼界、创造才能,还是在健康条件方面都有了更高的发展水平。而现有的教育体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暴露出很多弱点,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已成为当务之急。通向未来的小学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如何为培养新时代的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这些都成为教育科学研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

小学教育工作是一个整体,其整体的教育功能决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怎样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比较协调一致的整体结构,从而高效率地培养学生,这就需要遵循小学教育中的综合整体原则,以便指导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行。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的目的以及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教育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整体是有许多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的。在教育这个整体系统中,受教育者又是一个整体,它的德、智、体诸方面不能分割,不能偏废。社会的教育因素也是一个整体,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学校内部各门学科和各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地影响学生的。它们所产生的整体效应有可能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正效应;也有可能是彼此排斥、彼此干扰、彼此抵消的负效应。学生认识的客观事物也是一个整体,既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各个部分,又不要孤立地去认识事物,应把各个部分放到相互联系的整体中去理解。

整体性原则用以教育工作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它要求在教育工作中注意学科之间、各部分之间及各项教育工作之间的联系,做到互相渗透、相互配合,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的整体结构来有效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在知、情、意等心理特征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

二、主动性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发展的主体。发展不应该是盲目的、自发的,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然而,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只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向着高一级的水平发展。这就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教育上的主动性原则就将成为未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这条原则用以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它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集体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在教育中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学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在教师指导下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在体育卫生教育中,提出“自觉锻炼”的要求;在各种劳动中提出“自觉劳动”的要求等。

三、实践性原则

认识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的发展是在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活动中实现的。个人与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越广泛、越多样化,越深刻,个人的发展也就越充分。从认识规律来看,学生从学校获得的知识大量的、主要的是间接知识,但人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实践,理解和掌握间接知识也要依靠直接的感性经验作为基础。丰富多样的学校生活、各种活动,能引起兴趣,激发求知的热情,产生新的学习要求,这就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认识世界。同时,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实践活动还能锻炼意志和毅力,并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点。

因此,这条原则要求在教育工作中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组织学生广泛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使教育途径多样化,让学生在现实的各种关系中来认识世界和自己,在课内外都要增加动手动脑和实践运用的成分,努力使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动静结合,学用一致。

四、集体性原则

第8篇: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说课技能;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1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对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其说课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有:

1.1说课技能理论与实践相悖

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本科学习的,在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和访谈可得知,有80.1%的学生表明开设过说课理论课程,但是只有15.2%的学生参加过说课比赛,有40.7%的学生写过说课稿但是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而有42.8%的学生没有写过说课稿也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虽然80%的学生都进行过说课技能理论课的学习,但是将近一般的学生没有书写过说课稿,这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进行过说课技能的实践培训,说课技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没有结合。

1.2师资整体素质及能力不够降低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并没有讲授教师专业专项技能的专门教师,在访谈中也可得知,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师所教授的都是比较笼统的教师技能,且每个技能分配的课时很少,讲得多但是不够深入,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训练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1.3教学环境与资源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针对某大学小学教育本科生培养情况调查分析,可支持说课技能的培训的有专门的说课技能教材、多功能教室、校内授课教师、学校的学习氛围等,但是通过调查可知仅有较少部分学生表明在说课技能培养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多功能教室,有部分学生表明没有专业技能实践和训练的平台和机会,也没有校内、校外专业课指导教师,学生反馈的这些问题暴露出了学校在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上对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的诸多制约。

1.4技能类课程的设置有待改善

通过调研可知,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理论课程中有开设教师专业技能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对专项技能的专门培训,也少有专项技能的专门教材。专业实践类课程只有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且微格并不经常使用,教育见习随机性强,对学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限制。

1.5中师阶段的培养有待开发

中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目标也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有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小学教师。由调查可知,调查对象中有大约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中等师范学校获得中专学历,然后考入本科学校的,其中有一半的学生表明中师阶段虽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说课技能培养,但中师阶段有关教师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本科的继续学习,由此可见,中师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是本科阶段的预备,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说课技能培养对策分析

2.1总结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路

2.1.1明确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视说课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小学教育人才。说课技能是教师必备技能,是高校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学校应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培养,多增加说课训练机会,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教师技能,为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打实基础。

2.1.2归纳培养经验,创新培养模式

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显示出了对高质量小学师资的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兼顾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并重集体成长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教学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高校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总结培养经验,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新思路。

2.2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师队伍

2.2.1提高教师的水平,完成培养任务

既然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那么小学教师的培养也应该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要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时必须配备更高层次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改善,例如聘请教师专业专项技能培养教师或在教学一线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2.2.2增加特级、骨干教师互动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多数为一线普通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有限,高校应与小学特级、骨干优秀教强强联合,增加小学教育本科生深入一线教学、训练教师专业技能的机会,形成专门培养小学教师能力和指导小学教师技能的模式,为培养未来的优秀小学教师提供保障。

2.3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训练机会

2.3.1巩固理论基础,增加实践训练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以及各种比赛中处处是说课技能的用武之地,可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极其重要的必备技能。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没有开设说课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多数是在教师专业技能课中一提而过;每学期一次的微格教学虽然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基本上起不到提升教师说课技能的作用;每学期还有一周的小学见习实践,但是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也没有起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小学应该在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的为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例如增加微格教学频率,与校外见习、实习学校实施一人对一班的培养计划、增加说课比赛或模拟招聘会等。

2.3.2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

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能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教师技能强、专业素养高,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优秀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该积极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动员一切师资力量支持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提高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的使用频率,分配有说课比赛评委资格或经验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等。

2.4调整课程结构,做到全面发展

2.4.1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所占比重较小,每学期仅有一门比较笼统的教师专业课程,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也体现不出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空有理论没有训练是不能够培养出教师专业技能强的小学教师的。高校应该适当调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增加教师技能类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培养中不畏惧讲台,没有紧张情绪,面对任何教学对象都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体现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2.4.2调整课程的结构,加强校内外实践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当然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可以拓展到校外。校外相对于校内的教学和训练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校外是教育前线,对于师范生来说是真正的锻炼平台,不仅接触一线小学的实际教学,还有真真切切学习知识的小学生,对于即将成为祖国花朵的护花使者的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来说,多到一线小学进行磨练才是真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最好办法。校外的见习可以和校内的理论课程相互对应,做到校内巩固教学加强,存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

2.5利用中师的培训,促进更好发展

2.5.1巩固中师阶段的学习成果

小学教师的培养层次越来越高,从中师到本科不断提升,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是虽然距离本科培养的小学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即使在中试阶段没有接受过说课技能或者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也对小学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在中师阶段培养结果之上继续进行本科层次的继续学习的话,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2形成校———校联手,培养优秀小学教师

要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需要中等师范院校和本科师范院校两个培养层次联手合作。中等师范院校可以主动向本科层次培养院校看齐,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师阶段的提升,如果本科培养的都是接受过中师培养的师范生,那么本科的培养将更加得心应手,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两个层次的学校可以形成互助关系,达到双赢,最终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优秀小学教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3结语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小学教师就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师专业技能,各大高校在对小学教育师范生进行培养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师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有时更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一点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够胜任新时代对小学一线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会平,梁伟.浅谈高等教育中“说课”的作用[J].商情,2012,18:165.

[2]赵宝荣.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范丹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第9篇: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9日

一、研究背景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国民精神文化生活能否丰富多彩。其中,中小学教育资源又是教育资源的基础。如何进一步促进各地中小学教育设施资源均衡配置,将是今后乃至相当长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各级地方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不高、功能不全、设施陈旧等问题尤为突出,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需要,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导致了九年义务教育设施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外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情况进行研究,并从中得到启发,继而有助于促进我国中小学校的建设能更加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国外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标准

(一)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其就学政策是根据学生的居住地就近入学,即按学区入学。美国并未对中小学校建设进行统一化,它的教学关注点主要落在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美国实行小班化教学,私立学校平均约15人为一个班,公立学校平均约25人左右为一个班,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基础教育是地方政府的保留权利,中小学教育行政权属于各州而不是联邦,州一级政府承担了较多的义务和责任。因此,美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均以各州或县、市为主体,只规范辖区内的中小学。

美国建筑布局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教育目标下、不同地域环境及不同学校管理模式的需求。美国中小学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建筑形态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教学空间丰富多样,如游戏空间、运动空间等。校园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美国中小学校建筑通常将学校内的大型公共设施集中设置在学校的重要位置,成为学校的“公共核心空间”。

在未来发展中,美国中小学校建筑会更重视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与同社区之间的联系,提倡学校公共设施向社区开放,实现和社区资源共享。校园建筑设计更加弹性,以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校将往“信息化校园”方向发展。

(二)日本。日本采用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采取就近入学原则。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偏向素质教育、创造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和班级规模严格按照标准设置:小学每个学校12~18班,每班人数控制在35人以内,中学每个学校24~36班,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新建学校一律不许超过学生总规模限制和班额限制。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严格实行必须“一刀切”。在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私立学校所占比例很小,小学没有,初中只占10%的比例,高中占30%的比例。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日本的中小学校建筑不断发生变化,重点由量变转向质变。学校建设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性解决某种用房数量的不足,而是强调中小学建筑功能要具有满足中小学生进行多种多样教学、活动的环境空间。日本中小学的每所学校建设功能都很齐全。除了国家必配的基本设施外,各地方可在最低标准上,根据自己的财力增设其他设施。日本学校建设标准很高,学校一直被作为防灾抗灾的重要场所。日本在中小学校基准面积标准中,除具体规定普通教室的面积和每班固定使用外,特别教室的数量和面积、体育馆的面积是按学校规模定量的;管理用房和各种辅助用房在标准中均未列出名称和面积,其指导性和灵活性较强。

均衡发展是日本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日本对困难地区给予更大的支持。日本偏僻地区的校舍通常与大都市并无二致,甚至好于经济发达地区。为了统一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日本以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了基础教育统一办学标准。这一制度有效地缩小了地区差异。

(三)韩国。韩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实行就近入学原则。2014年班级平均学生数,小学平均23人,初中平均30人。农村学校班额要少一些,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班额少的在10~15人左右。2014年平均每个学生享有校舍建筑面积和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分别是:小学平均为16.5平方米和16.3平方米,初中平均为14.2平方米和13.4平方米。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都存在私立学校。韩国在教学设施、师资、财政投入等方面各个学校标准一样。基本不存在由于学校办学条件不同而带来的择校现象。

韩国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最低办学标准,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学校必备的建设用地以及必备校舍等其他设备。为了使中小学校舍更趋标准并提高学校建筑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韩国教育部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制定了4种标准设计图,供建设学校时使用。韩国的办学设施追求简单实用,他们认为,校园环境要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建设,多给学生提供与自然接触的空间。

韩国的城乡教育差别较大,但这种差别是体现在学校教育质量上的差别,而不是学校之间办学设施上的差别。可见,韩国城乡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差异很小。

韩国的学校布局科学合理,功能教室设置科学合理。韩国义务教育学校没有规划建设学生宿舍,小学一般服务半径4公里,初中5公里,学生上学一般步行几百米,最远不超过2公里。同时,每一所学校建设的功能齐全,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办学设施追求实用够用,行政办公条件因陋就简。教职工集中办公,每人的使用面积不到3平方米。

(四)德国。由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个邦、州在教育上教育体制各不相同,但普遍实行12年义务教育,提供义务教育的学校包括:(1)小学阶段:基础教育,绝大多数学制为4年;(2)中学阶段:主体学校,学制5年,前4年是基础定向阶段,毕业前一年学生可以选择继续为升学做准备,也可以为接受职业教育打基础;完全中学,学制9年,培养学生毕业后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实科中学,学制6年,重点培养学生毕业后接受各种职业教育或直接就业;综合中学,学制9年,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校,综合了上述三类学校特点。德国把特殊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的范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提供,且落到实处。

德国很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培养,故对中小学实行小班制教学,每班人数在25~30人不等,课堂形式丰富多样,课桌一般呈U字型,方便师生交流。

德国中小学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德国大部分中小学校一般不设置食堂和宿舍,由学生自己解决。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体质锻炼,所以学校体育设施设置齐全,体育场和室内体育馆共同具备。

(五)香港。香港早在1978年就已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并强制适龄儿童入学,不上学构成一种违法行为。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包含6年小学教育,6年中学教育,其中中学不分设初中和高中,设置初一到初六6个年级。中小学校由投资主体的不同,将学校分为官立学校、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其中90%以上为津贴学校。香港对中小学校实行小班制教学,保证教师有精力关注到每位学生,极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小学每班人数为25.5人,中学每班人数为40人。

香港特别重视中小学校的校园建设。学校占地面积虽然偏小,但校园条件优越,教学设施设备齐全,规范统一,发展均衡。香港教育部门规定,小学生生均教室面积在0.9m2以上,中学生生均教室面积在1.1m2以上。学校通过各种巧妙设置,充分利用空间,尽量满足学生学校和生活的建设需求。《香港标准与准则》对中小学校建设用地作出相关规定:小学生生均用地面积在8m2左右,中学生生均用地面积在6m2左右。

(六)台湾。台湾中小学全部实行小班制教学,规定学校班额为36人左右。台湾除规定班额外,对学校办学规模也有限制。根据台湾《国民中小学校设备基准》条款,中小学的班级数量不宜超过48班,超过宜设分校,重划学区。台湾中小学坚持“一生一特长、一校一理念”,注重学生的素质和兴趣培养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除了重视素质教育外,台湾更对创造性教育推崇备至,秉承“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创造力可以传授”的理念。为促进学校创造力教育的实行,台湾通过立法与官方计划的形式,为创造力教育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台湾学校校舍用地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校舍建筑用地,运动空间用地,绿地、庭园、步道用地,分别占用的面积为30%、30%、40%。校舍建筑教学区域除普通教室外,还包含专科教室、多目的学习空间、特殊教育教室、图书馆(室)、信息教室等。其中,规定普通教室生均面积不少于2m2,专科教室的面积按普通教室的1.5~3.0倍设置。台湾中小学校的用地面积相对宽松,分为都市计划区内、外的学校。对于国小,都市计划区内人均为12m2,都市计划区外人均为25m2;对于国中,都市计划区内人均为14.3m2,都市计划区外人均为25m2。台湾中小学对体育特别重视,小学生生均所占运动场面积保证在6m2以上,中学生生均所占运动场面积在8m2以上。

台湾在中小学的建设上很民主化。从规范条款而言,采用目标与准则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给出具体的标准,利用各种不同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可以增加多样的变化,而在用房功能上则重视空间的多种用途。校园的建筑重视文化的传承,体现地方性特色。台湾重视中小学校校园设计,处处体现着以生为本、处处教育的理念。台湾重视学校绿化,特别规定校园内校舍建筑物及操场以外的空地面积50%以上要进行绿化。台湾提倡学校资源社会化,对社会大众开放学校的运动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提升学校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各国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情况总结见表1。(表1)

三、启示

通过对国外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比较来看,我国中小学校建设可获得如下启示:

(一)推崇小班化教学。从各国的中小学教育情况来看,小班化教学是主流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表1中可看到,美国、韩国、德国中小学班额较小,小班化程度较高。日本和台湾地区班额和我国内地相差不大。香港地区和内地相比,小学班额较小,中学相差不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班额在50名学生左右,有些中学达到60人,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教学达到的效果不佳,教育质量不高。推行小班化教学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发展,有利于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行。

(二)统一办学标准,缩小地区差异。我国《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中,生均建筑面积为8~9m2/生。虽然,我国大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均高于全国标准,但大部分贫困地区建设标准与国家标准持平,甚至达不到国家标准。可见,我国城乡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差异较大,教育设施、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不利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针对该问题,我国可借鉴日本、韩国两国的解决办法:加大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教育投资,教育优惠政策往贫困地区倾斜;制定统一的办学标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全国各地区维持一定的教育财政水平,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使全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具备最低限度的办学标准,缩小地区差异。

(三)严格控制办学规模。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建设标准都不低,但是由于大量招生,办学规模严重扩大,导致校园过度拥挤、资源缺乏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学校建设标准。而国外对办学规模都有严格的控制,超出规模应建立分校。因此,为了保证我国中小学校建设水平,应对办学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学校教学用房功能多样化。学校建筑应往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提倡一室多用,该做法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从简单地增加用房数量向教学空间丰富多样方向转变,以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又可节约投资。日本尽管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但仍很重视校舍的综合利用和多功能空间的开发。

(五)重视体育设施建设。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和港台地区均很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育馆生均建筑面积标准均较高。为了适应并满足中小学生不断增强的体育锻炼需求,我国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备也应得到加强。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巍,方章东.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均等化探析――以淮南市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杨秉翰,刘畅.日本中小学建设标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胡庆芳.学校应成为社区服务的中心――美国中小学发展的趋势[J].北京教育,1998.4.

[4]陈向阳.日本、韩国教育现代化考察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14.6.

[5]田祖荫,杨宇,胡成玉等.韩国、日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15.10.

[6]于月萍.日本、韩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7]牟子元,张必信.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校建筑[J].建筑学报,1996.8.

[8]张坤.德国义务教育发展特色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9]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R].2014.

[10]徐宇东.台湾教育见闻[J].两岸关系,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