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家庭因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20-01
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家庭教育的浓厚情感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由血缘关系决定,这种情感关系贯穿人的一生一世。这一特点使家庭教育特别富有人情味,而且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都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第二方面是家庭教育的个别性。学生在家庭接受的是个别教育,这一特点使家庭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这两方面的特殊性,既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前提,又容易使家庭教育失去分寸,难以把握。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情感特征,既可能直接转化成教育的动力,使受教育者接受父母的影响,又常常使教育者的情感与理智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家庭因素进行分析,是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取得家长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积极配合和支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在家庭教育中,感情往往起着重要作用,而感情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因此,造成父母对子女要求的宽严度把握不准。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每个方面都要争第一,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很容易导致一些父母采用粗鲁的教育方法。比如训斥辱骂,抑或是棍棒相加。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传统“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以粗暴的方式逼迫孩子实现父母对他们的过高期望。这种让子女生活在高压恐惧环境中的行为,会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让子女产生怨恨、逆反的负面情绪,加深亲子之间的心理隔阂。有的父母或是祖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不统一,对子女的要求不能达成共识,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培养孩子,往往会使孩子陷入两难的境地,无所适从,最后同样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子女,对于孩子有求必应,什么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有错不仅不批评教育,还想方设法进行包庇掩护,长此以往纵容孩子的任性、自私,让孩子形成懒散、蛮横、不体谅尊重父母的恶习。这三种家庭教育对孩子极易产生负面作用。
撇开家庭教育的好坏不说,影响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常见的家庭一般由父母与子女构成,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孩子是最亲近的“伙伴”,他们不仅是孩子的养育者也是他们的监护者,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轻松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长远的。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夫妻相敬如宾,家庭成员互亲互爱的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从小接受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养成优雅的言行举止和礼貌待人接物的习惯。
父母要培养孩子正确的言行举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追求的前提是首先从自身出发,从自我做起。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加深亲子之间交流的层次,引导子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家和万事兴,融洽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培养优秀子女的重要条件。子女是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尊。因此,父母要充分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无论是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父母应给予子女充分的尊重。只有真正认识、了解孩子,才能理智地对待孩子,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起点,从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入手,构建学校和家庭教育网络。对此,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共同配合,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首先,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指导家长认识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德育的培养目标,端正家长教育观念,使家长清楚意识到,孩子既是自己家庭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个分子,而不能仅仅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进行随意不负责任地管教。家长应站在对社会负责的高度思考问题,增强责任心,理智地对待孩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与家长一起制定符合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方案。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明确对孩子的教育应遵循“非成人化”原则,而不能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要克服以己度人的“自我中心”倾向,经常有意识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充分认识到孩子与成人之间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区别,如思维能力、心理特点、行为习惯等都与成人有质的不同。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要帮助家长认识到“表扬是人人皆宜的营养品”“批评只是功效有限的药物”。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用爱心和耐心对他们进行感化,使他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家长表扬和批评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到客观公正。
良好的品德行为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初步建立正确的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通力合作,对小学生开展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手牵小手 大班 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
一、指导思想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如果说幼儿从家庭到上幼儿园过群体生活要经历一个“心理断奶期”的话,那么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就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期。大班时期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如何使幼儿很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多年来幼教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近两年我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动把家庭、社区教育融入课程,下面以我园在大班后期开展的“大手牵小手共同来学习”家、校、园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为例作介绍。
二、案例及说明
(一)活动目标。
1.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幼儿熟悉小学校园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进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美好感情。
2.指导学龄前儿童家长进一步在家庭中为幼儿入学做好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3.通过亲子参观、学习活动,进一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4.增强家长对社区小学的了解,使家长能够顺利地为孩子报名入学。
说明:孩子从幼儿园跨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其社会性发展的一个过程,个体社会性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中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目标的制订上,我针对两种对象分别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认知教育目标,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幼儿来讲,本次活动第一目的是通过与教育资源(校园环境、小学生、教师、家长)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小学与幼儿园学习活动的差异,形成对学校、小学生及其学习生活的认识。对家长来说,由于存在着“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在园归老师管”的误区和家长特别关注孩子认知与智力发展的现象,通过亲子参观、家校沙龙等活动,让家长们在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平等的交流互动中,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共识,并把它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二是情感教育目标,在目标1和目标3中得到体现,情感不是“教”出来的,也不单单是“熏陶”出来的,更多是在亲身经历中主动“养”得的。本次活动家长和幼儿都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参与、体验,会萌发出美好的情感,这就是活动的又一目的。
活动目标包含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原则。
(二)活动组织。
1.前期准备
(1)幼儿园事先与小学取得联系,征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并且在活动目标上与之达成共识,拟定活动方案。
(2)幼儿园发《告家长书》,告知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活动时间安排,积极争取所有家长能够参加此项活动。通知家长收集整理自己关注的问题准备现场交流。
(3)各班幼儿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各种准备送给小学生哥哥姐姐的小礼物。
说明: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功能,这是《纲要》的要求。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大班重要的教育任务,它更需要我们跨出园门,与小学牵手。因此我们主动与小学联系,使幼小衔接工作做到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又成为学校教育的新课程。
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告家长书》,告知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活动时间安排,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为家校沙龙活动积极做好准备。其实从真正意义上说,家长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们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成功的育儿经验不仅是幼儿园有效的教育经验来源,而且是家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知识来源,这是一次由幼小衔接教育活动而引发的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分享与利用。
让幼儿自制小礼物,既是亲情培育,又让幼儿知道在受到别人的关爱后学会感谢和感恩。
2.方案实施
(1)亲子参观小学校。由小学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门口迎接小朋友们,分班带领家长和孩子参观学校操场、廊道、图书馆、电脑房等环境。组织幼儿观看小学生升旗、行队礼和做操活动。
(2)走进小学课堂。各班幼儿在老师有组织的安排下分别进入小学三年级教室,与小学生同坐一课桌,观察小学教室环境,感受上下课铃声、师生相互问好,等等,体验小学的上课形式,鼓励幼儿坚持45分钟内不处理自身生活问题(如喝水、上厕所、随便走动等)。幼儿园老师与家长坐在教室后面观察孩子参与活动情况。
(3)课间活动体验。课间由一位小学生带领一名幼儿进行课间活动,或解决生活问题或进操场游戏。老师与家长于近处观察孩子与新朋友的沟通交往、生活问题的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帮助。
(4)分组活动。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读书俱乐部”和小学生哥哥姐姐一起看书、讲故事,向小学生哥哥姐姐赠送自己制作的礼物,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家长由幼儿园和学校领导老师组织到多功能厅进行“幼小衔接家校沙龙”活动。
说明:半日活动共有四个内容,既有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又有以家庭教育为主的内容。虽然是由幼儿园与小学共同组织的幼小衔接活动,但是活动展开井然有序,小学生热情主动,幼儿积极投入,家长认真参与,真正体现了“牵手”“成长”的主题――小学与幼儿园、家长与学校(园)、学生与幼儿、家长与孩子,在共同牵手中收获着成长的快乐。
亲子参观使陌生又神奇的校园变得亲切又美丽,孩子们细心地观察、家长耐心地解说,加深了幼儿对学校环境的认识,融洽了亲子关系。走进课堂让孩子试做一次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学习活动,使之对未来的学习活动充满了信心。课间活动、分享阅读给了幼儿与哥哥姐姐交往的机会。
家长在半日活动中能够了解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区别,幼儿园里有两位老师时时刻刻与小朋友在一起组织活动,随时满足孩子们的生活需求。而学校老师只是在上课时才跟学生在一起,课间由学生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让家长更加明确在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要更多地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情况,使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气氛热烈的家、校、园幼小衔接沙龙活动是大家交流思想的好时机,有关“择校”问题、“打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独生子女的独立性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儿童认知与社会性的同步发展”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许多地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使他们得到了家庭教育的现场指导,而且获得了很多的信息与经验。由于活动准备充分、形式新颖、针对性强,家长参与率达100%。
三、效果与体会
(一)活动内容具有针对性,家长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家庭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在孩子成长之路上具有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家长文化素质、能力水平的不同,学校(幼儿园)必须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大班后期,家长一方面关注孩子的发展,另一方面注视着社区学校的动态,打听学校的教育质量。一部分家长也在默默地为孩子择校做着准备。为了指导家长为孩子顺利入学做好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同时也让他们对学校教育有更好的了解,我们改变了以往家长默默无闻听讲座的形式,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让家长在陪同孩子一起参观小学,走进小学课堂,看孩子和小学生一起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从而在生活、学习习惯、社会交往能力、环境与心理适应等方面在家庭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在家校沙龙活动中,家长把自己关注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本次活动家长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是因为活动具有针对性,贴近现实,家长从中能得到启示。在活动中,家长既看到了孩子的发展,又体验到了作为教育主体的责任感。相信在今后的活动中家长会更积极投入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形成教育整体,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组织形式富有情境性,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组织形式是形象生动的。我们充分利用小学教育资源,将幼儿置身于一个生动真实又心驰神往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提供主动探索和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条件,增强生活能力和学习兴趣。整洁的校园环境、庄严的升旗仪式、新颖的课堂学习形式、精彩的主题班队活动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他们轻松愉快主动积极地与之互动,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 小学生 作业拖拉 方法对策 研究
当前存在的小学生作业拖拉现象,已成为当下教育的一项重要议题,如何更为有效解决这一现象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之一,根据教育心理学来讲,小学生正处于顽皮好动的时期,其心理发育也相对不成熟,因而会出现“学习拖延”的现象。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若不及时加以教育,其便会朝着更加恶劣的方向发展,甚至会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因此,自根本了解学生拖拉作业的原因,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已成为当下小学教育的大势所趋。
一、小学生作业拖拉的原因分析
从多方面进行小学生的作业拖拉现象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原因是多方面构成的,并不仅在学生自身。具体可以从小学生行为特点和其成长环境原因及家长和教师方面原因共同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自身行为特点及环境的影响分析
首先是在作业的布置上,如果小学生碰到自己感觉较难的题目时,首先会想到去自我克服问题,克服不了的话便会跳过该题目,继续下道题目,这便体现出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始他们会感觉能够适应题目的难度,但如果一整篇多数都是其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日常作业频繁出现他们无法解答的题目,那么便会导致其出现明显的厌倦,以致不愿完成作业。基于这一点便要求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注意好作业的难易比例,有计划的为学生安排好作业。其次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决定了其活泼好动的个性,当遇到同龄人呼唤其进行游戏时,其便很难控制好自己的行为,而忘记作业或先搁置下作业,去参与到游戏之中,导致了作业无法完成。再者是部分学生在作业方面存在恐惧感,根据这种状况,多数教师采取的是提醒帮助或者是监督批评,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不明显,多数是治标不治本,容易出现类似错误的反复出现,拖拉作业现象依然存在出。这主要是教师在寻找问题症结时,只是注意到了表层原因,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自然就不能良好的解决问题。
(二)教育因素不足造成的学生作业拖沓现象分析
1.首先从家庭教育来讲,便存在诸多的不足,目前部分学生家长因为过分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大放纵式的家庭教育,使孩子无法意识到学习的根本重要性,过度沉溺于于电视和游戏。另外还有一种家庭教育与此恰恰相反,父母太过于重视孩子学习,认为学生家庭作业越多越好,作业多了孩子不会浪费时间去玩耍,其次也不允许孩子看电视及游戏,这种过于简单化和强制性的学习,使孩子无法做到劳逸结合,对作业产生厌恶的情绪。长久的恶性循环,使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越来越少,不仅在学习上产生不利影响,在心理上也会造成孩子的阴影。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也不是偶然的现象。
2.教师工作方面的失误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这种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生情况,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是针对全班同学布置作业,没有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出来。然而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他们能够接受和完成作业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同样的作业,基础好的同学只需要十多分钟就可以完成,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半个小时也上的时间也不能完成。从而造成了学生在作业方面的热情度不够,拖沓作业的现象也便应时而来。
二、小学生作业拖拉矫正方法策略分析
在详细分析学生的作业拖拉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不仅和学生自己有关,也和家长和教师有关。因此,要彻底解决小学生的作业拖拉问题,我们应该将学生、教师、家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针对学生心理进行学习机制的完善
学习鼓励法的提炼与诠释:作为一名教师在获取教师资格时,都经历了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掌握,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因为其心智正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另外教师作为师长,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个时候教师便应利用心理教学的方法对学生释以教育,建立一套良性的鼓励评比机制,在进行作业安排后,可以选择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作业的评比,以相关学生优异的作业进行精神的嘉奖,并设立光荣榜性质的“守擂”制度,如果连续获得优秀的学生可以登上光荣榜,光荣榜放置于教室的醒目位置,以此激励诸多没有登上光荣榜的同学进行“攻擂”,这种鼓励制度的监理,可以充分给予小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对其学习的热情度会有很大的提升,变要其学为其要学。
(二)针对学生能力加强学习体系的建立
1.有效作业方法体系的建立
教师要不断创新,争取突破传统的作业形式,设计一种“有效作业”。比如语文是一门思维发展性很强的科目,教师就要突破传统的定式思维和作业设置形式,以新课标为指导,争取设计出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及知识性综合统一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积极思考,还能让学生们在欢乐的情绪下学习知识,增加对语文课程的兴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将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动手作业、视听作业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注重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学生的作业拖拉现象。
2.均衡作业方法体系的建立
教师在进行作业的布置时,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难易度和任务量的作业布置,要本着客观公平的态度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程度进行把握,然后将学生隐性的分为几个层次,来进行作业的布置,其难易度要控制在学生能够完成的范围内,以便让学生都能够感觉到作业完成,不会过于吃力,然后在其进步中,逐步增加难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加注家庭教育
学生的拖拉作业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因此改正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们的行为会有反复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家长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和指导,给他们改正的时间,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和他们共进退,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家长应该多关心孩子和孩子的学生情况,但是又不能给予他们太大的压力,这个度需要把握好。
参考文献:
开学初,我校根据学校实际认真建立学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特别要制订好学校安全方面的各项应急预案,出现状况时能及时应对,并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1、3月28日下午第三节课退后,在全校开展一次疏散演练。演练活动周密部署,做到有计划、有预案、有评估、有总结,通过演练使学生熟悉疏散路线,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技能,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主动遵守各项安全行为规范,优化疏散线路,提高疏散时效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和素质。
2、开展一次专项安全教育。在3月28日当天,通过国旗下讲话、各班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一次专项安全教育活动。针对学生道路交通安全进行教育,比如安全行走、安全骑车、安全乘车的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同时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火灾的危害,懂得防止火灾的基本措施和扑灭火灾的基本方法,掌握消防知识和逃生能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目标要求。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室),并正常开展活动。要紧紧围绕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情感上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要全天候开放,设立24小时热线电话,及时对学生、学生家长进行疏导,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下面,谈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学生们都渴望表现自己,以获得别人对自己的承认,哪怕就一次的机会也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信心与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多创造这种机会。我们抓住每一次小组讨论交流,每一次回答问题,每一次手抄报、作业的展示,每一次的红花评比,让一点一滴的“小事”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各学科中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所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巧妙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展示的好场所。同时,让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 开展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人格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尚未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这影响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开展好下列心理辅导活动,以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农村小学也应将心理健康活动课列入课表,有时,也可把班会、队会安排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问题分析、角色扮演、游戏、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最感到困惑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充分讨论、充分活动,亲身实践。活动中,老师好比是同学们的一个好朋友,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烦恼,并帮助儿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健康成长。
2.设立“悄悄话信箱”和心理咨询室。农村小学大多规模较小,但也应设立“悄悄话信箱”和“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3.开展“留守孩子关爱工程”活动。目前,农村小学“留守孩子”较多,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作为学校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留守孩子关爱工程”活动方案,建立相关制度,开展帮扶结对活动。教师应对每位留守孩进行个案分析,经常与他们谈心,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留守孩子”能深切地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四、创设优美环境,陶冶高尚情操
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条件,优美环境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首先,农村小学应搞好校园环境建设。农村小学一般条件比较差,但也应做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工作,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赏心悦目,从而乐观向上;其次,应注意抓好校风校纪,因为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其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合作的态度和方式;第三,开展好“优秀文明班队”、“十佳少先队员”等评比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第四,通过板报、队角、橱窗、专题讲座等生动的宣传教育形式,营造学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形成高尚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农村小学可根据农村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
一、提升学习礼仪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礼仪、品格是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提升学习礼仪重要性认识是落实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素养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学校对礼仪教育存在着不够重视、无计划、随意性大、忽冷忽热的问题。小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比较薄弱,更谈不上讲礼仪。要知礼,就得先学礼仪知识,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小学阶段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期,所以,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学习礼仪常识,熟记礼仪格言,形成一定的动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说教,往往效果不大。
针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落实好礼仪教育,使礼仪教育取得实效,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首先制定了《彭阳县第二小学学校礼仪教育方案》,使学校礼仪教育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根据学校礼仪教育方案我校开设了礼仪课。礼仪课的编制以《小学生礼仪规范》和《弟子规》为蓝本,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从称谓礼仪、问候礼仪、就餐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穿着礼仪、行走礼仪、尊师礼仪等十八各方面系统编写了《彭阳县第二小学礼仪常识》课本。为了使礼仪课教学更有效,礼仪课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编写三字经、歌谣,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熟记礼仪常识,给学生提供礼仪行动的指南。其次,充分挖掘品德课和其他学科中有关礼仪的教育内容,使礼仪教育走进课堂,各科任教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好礼仪教育。再次,重视礼仪教育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橱窗、板报、文化墙宣传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处处渗透礼仪教育内容,对大门、教室、楼道、墙壁等校园环境进行了重行布置,使校园环境在布局上更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积极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家校协同增强文明礼仪教育实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众星捧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年轻父母对孩子过分娇惯和溺爱,望子成龙心情迫切,造成了家庭养成教育的淡化,忽视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缺乏礼仪教育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是,目无师长和他人,随心所欲,骄横不羁,不懂礼貌,不知礼仪;缺乏礼仪教育的家庭表现是,孩子坐上座,父母站着忙;电视霸着看,父母靠一边;家长未动筷,孩子早先吃……凡事父母“礼”让,孩子优先。小学生在礼仪方面表现参差不同的表现反映了家校教育的不平衡和家庭成员礼仪素质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影响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
家庭和社会对小学生的礼仪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家庭教育胜过学校教育,所以,礼仪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如何提高家长自身的礼仪修养,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学校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礼仪培训,让家长认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发给家长礼仪课本,使家长教育孩子有“礼”可依,减少盲目性。平时老师和家长多联系,反映孩子进步情况和存在问题,增强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努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局面。
三、实践活动丰富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识、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的表现活动。礼仪教育要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自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礼仪教育必须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
1、举办礼仪教育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学校每学期积极组织各班召开“以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使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开展礼仪教育角色游戏活动。角色游戏是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是学生礼仪习惯训练途径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表现拘谨、羞怯、被动,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表演如何问候、就餐、待客、打电话、购物等,学生心情愉快,乐于参与,可以强化学生对礼仪常识的掌握,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礼仪习惯练习,进而习得他人的行为、积累社会经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
3、举行学期礼仪知识竞赛活动。竞赛可以达到巩固和检查的目的。学校每学期分年级举行一次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不但巩固了同学们已具有的文明礼仪知识,而且让学生学到新的礼仪相关知识,增强礼仪意识,加强自身修养。
4、组织观看礼仪教育视频活动。各班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利用班会课时间,播放各种礼仪教育视频,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当代公民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以及各领域的交往礼仪技巧,使孩子们对于生活中的礼仪有新的认识和具体的行为指导。
除了以上活动之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礼仪示范表演、小品表演、文明礼仪用语征集、演讲、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磨炼意志,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让同学们对怎样做一个文明学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进一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好。
四、树立典型引导文明礼仪教育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主要实施者,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教师要以深厚的思想感情、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处处给学生示范。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要热情还礼,教师有错误,要敢于承认,要向学生道歉,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要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给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实效性强。我校每年三月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在全校举行“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标兵”评选活动,并进行隆重表彰;在宣传橱窗张贴文明标兵照片和自我介绍;利用红领巾广播大力宣扬文明标兵先进事迹;推选文明标兵轮流进行国旗下讲话,当期手,当礼仪监督岗监督员;组织文明标兵参加春游、扫墓等活动;以点带面激励、带动所有学生自觉形成文明礼仪习惯,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实现全校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
五、注重细节做到礼仪教育的常态化
开展“生命教育月”活动,是深化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创建和谐、愉快的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
二、活动目的:
为推动我校深入实施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生命成长,根据《关于开展2017年常州市学校生命教育月活动的通知》(x教德[2017]x号)文件要求,根据我校实际,经研究决定开展2017年生命教育月活动。
三、活动时间:3月份
四、活动主题:“走进孩子心灵彰显生命精彩”
五、活动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和领导,成立学校生命教育月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沈xx
副组长:王xx
成员:卞xx xx办公室活动设在政教处
办公室主任:卞xx
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切实将生命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六、主要活动内容和具体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3-9日)
按照活动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的“生命教育月”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宣传活动的意义。并于3月10日前将“生命教育月”活动方案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上报区教育局基教科。
3月6日政教处卞莹主任对全校师生讲话,宣布我校“生命教育月”活动启动,另外利用宣传橱窗、班级板报、学校网站、悬挂横幅等广泛宣传“生命教育月”活动主题、口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二)具体活动阶段(3月1日—3月31日),即举行“走进孩子心灵 彰显生命精彩”系列活动。
1、结合“学雷锋日”开展敬老活动。
2、结合“三.八”节,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我给妈妈写一封信”的活动.
3、组织全校学生收看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视频并撰写观后感。
4、各班出刊一期以“禁毒”为主题的黑板报并进行评比表彰。
5、举行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具体活动另附方案),开展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6、 开展“珍爱生命 远离”征文活动。
组织学生以“珍爱生命 远离”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各班于3月23日前各推荐1—2篇征文参加校级评选,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
7、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七年级全体学生家长举办大型公益讲座(3月下旬)
8、评选3月份班级和校园“礼仪之星”。
9、在八年级开展十四岁青春仪式活动(3月底4月初)。
10、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系列活动(黑板报评比、手抄报评比、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等)。
11、征集“我的教育故事” 。
征集班主任的教育故事,尤其是关于心理健康等方面特殊学生的教育,要求有真情实感并渗透相关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篇幅1500字左右。上级要求各校于4月10日前将作品交各协作片负责人。各协作片优选出作品5—10篇,于4月20日前交教育局基教科,汇总后上报常州市进行评选。市教育局将组织评奖、表彰,并将组织优秀班主任进行教育故事演讲。
12、“走进心灵,等待花开”家庭教育故事征集暨微电影展播活动。
面向家集以“走进心灵,等待花开”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故事,要求能反映家长和孩子积极有效的沟通,体现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经历,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篇幅1500字左右。上级要求各校于3月20日前将作品交各协作片负责人。各协作片优选出作品5篇,于3月25日前交教育局基教科,汇总后上报常州市进行评选。市教育局将组织评奖,并对获奖的家庭教育故事统一制作成微电影,通过电视台、教育APP等平台进行宣讲。
一、 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最完美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这种观点指出了家庭和学校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和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父母要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对学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而学校则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使命,学校要通过系统的文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其实,最难的教育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不断沟通合作,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单靠家庭或者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很难对小学生形成有效的影响,因此,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自私、傲慢、胆怯、暴躁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是很严重的。
比如,有个男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脾气特别暴躁,经常因为一件小事或者是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对人家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有一次,班内开展小竞赛活动,他因自己的一个小失误与“百分”擦肩而过。当他看到别人得满分时,立刻将自己卷子揉成一团,咬着牙,气得浑身发抖。另外,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表扬哪个学生,他就会生气,就会想尽办法找该生的麻烦,他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根本接受不了别人好过自己的任何事情。他总是以抵触的情绪与同学交往,又经常顶撞教师,搞得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都疏远他。
这个学生身上就存在易怒、嫉妒、不合群、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与人相处等等心理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很多小学生身上都客观存在,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引导,长期发展下去便很难改变了。就像案例中的孩子,他的这种扭曲的性格已初步形成,想要改变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积极地解决孩子出现的任何一点小问题,要关注孩子,家庭和学校要负起责任,为孩子创造出一片晴朗的天空。
二、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的途径与策略
1.家校合作的途径
首先是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心理讲座,或者利用工作简报、校报等宣传途径,宣传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学会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会给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是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教育活动。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学校组织相关的亲子教育活动,让家长现场观摩,以反思自己教育子女的言行。再次,给家长提供心理辅导。在学校开设家长心理热线和家长心理信箱,拓宽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途径。在学校参与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不可以对家长说教。说教等同于把家长置于无知、无能的尴尬境地,其结果是除了彰显教师的优越感之外,只能损伤家长的自尊,引起其焦虑和不满。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家长的想法,然后处理家长的情绪,最后再讨论相关的问题。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在家长学校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学校里的家长信箱或者热线与学校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家长会等活动中进行资源共享和分享。其次采取电话询问的方式,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家长可以利用电话的方便性来询问学校的有关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各种表现,咨询亲子教育中的困惑,交流心得等。
2.家校合作的策略
(1)合作意识的强化。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认识到单靠一方的力量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因此,要对合作意识予以加强,积极消除不利于家校合作的一切障碍,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完成。学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家校合作的意义及目的,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比如,现在的班级里有很多学生成绩很好,在家庭中他们是父母的宝贝,这些学习好的学生大多很自私,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作为教师,要能够积极地与其父母进行沟通,使其父母认识到孩子仅仅学习好是不够的,引导家长改变“学习好一切都好”的错误认识,与家长努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另外,家长也需要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与班主任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引导教育观念。现在的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造成的。很多父母由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家长积极地参与进来,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女生邓某长得漂亮,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有些卷曲,很像一个洋娃娃,学习成绩处于上游,中等智商,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使教师提问,她也是小声回答,整张脸还涨得通红。下课她从不与其他同学一起玩,只是静静地坐着。平时,在家中也是把自己关在房内,即使父母叫她出去一起玩,她也会拒绝。
案例中的孩子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她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因此缺乏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该女孩的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很优秀的,即使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他们也总是不满意,总是期待自己的女儿能有更大的发展。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从不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每天回家很晚,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对孩子长期保持过高的期待和过重的压力,使孩子形成了自卑心理,她很容易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时常会感到不安、烦躁、孤独,甚至离群索居。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孩子。学校要积极地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心理素养的科学引导,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策略,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构建协调机构。学校要积极地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工作,能够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负责人要负责具体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能够制定明确的目标,制定一些详细方案,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发展。比如,对于一些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的孩子,主要负责人就要把这些学生的主要问题罗列出来,询问一些专家的意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并能够针对孩子的状况提供一些解决的策略。比如,与孩子积极地交谈,探寻孩子心里矛盾所在;针对学生的情况,与之一起制定行为契约,比如不打人、不骂人、每天对着镜子笑、说自己很棒,等等,并要能够与家长积极地联合起来,针对学生的问题与家长一起努力制定策略,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主要负责调查反馈家校合作的情况,指出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家校合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4)联动活动机制。家长学校要积极努力建立联动心理教育活动机制,通过活动的方式不断增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要定期把家长聚在一起,针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内容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学习有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其实,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学习情况不理想,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因此,他们逐渐放弃学习,转而把时间用在上网、逃课、捣蛋、打架等方面,以至于成为问题学生。如果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另外,学校需要定期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商量有效的对策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并把这种活动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妍,向燕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情感教育的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2).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下我国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形式来看,谨遵环境与内容上的个体调整,并加强对主体环境的有效分析调整,在应用的方法与个体内容上,也能够体现出对学生在受体教育内涵上的个体化教学认知,下面就针对其中主要的管理问题,进行分类分析。
1.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管理环境问题
从环境的个体适应空间来看,个体的交往活动,对互动性的影响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作用在主体环境下,都会对社会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个过程中,如果教育不当,学生长大成人以后,就很可能对社会、家庭等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从社会环境来说,从小学开始,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要做到通情达理,为人刚正不阿。现代社会中,少年儿童如何通过个人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成了最主要的问题。而现在的学校教育中,不少学校都是只抓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而不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会对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此外,一些暴力游戏、等也在小学生之中流传甚广,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也可以多组织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防止小学生过分地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学校领导也应该积极地从学校实际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目标,遵纪守法、踏实努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当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个人修养,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健康成长。
2.小学生思想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内容问题
从现阶段的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找出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完成对课程的综合调整。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教材: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的理论不能被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导致学生学做两张皮。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利用课本中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模式问题,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问题,不仅存在于品德教学,也存在于其他科目中。主要表现在教学缺乏针对性,结合更大的教育折扣分析,结合教学上的系统科学性分析,在系统的灌输过程中,就更容易出现问题。课程评估: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对课堂整体布局上的完整调节,并通过课堂的有效建设,从而更好地完成对整体教学内容形式上的完整体现。针对学生在个体表现上的关注,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个人行为表现,从而完成对主观印象上的有效改善。
3.小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的实施问题
从现代教师的组织与引导问题出发,学生的个体行为,多属于教育实施上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也会反作用于教育主体的教育行为,这些问题对于品德教育方面的有效管理,更需要结合实际的学习行动来进行合理配合,从而实现对整体策略上的有效配合。小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的实施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大部分学校对于思想品德教学,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对于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性,更是无法进行准确的评估。同时陈旧的教学设施,也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2)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方面,要有效激活教师的情感体验,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要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管理的一些应对措施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问题,这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环境创建
现代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中,应重视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并有效利用环境的影响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为学生创建一个井然有序,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发挥家庭教育的监督作用,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健康成长。
2.改善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以及管理方法
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持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学校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并能够从一些革命故事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改革,从传统的考试分数主体转变为对学生品德的综合评价,从评分上完成对学生个人修养的评定。
3.明确师生之间的主次教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