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

第1篇: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一、汉语教学的理念

学生的汉语学习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从不会说话到牙牙学语,再到无意识地体会汉字的意思,从而学会说话,日后加以深入地学习,最终掌握这门语言,可以有逻辑、条理清晰地表达。汉语承载了中国的辉煌文化,而汉字就是历史于文化的载体。这也足以见得语言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我们学习语言,不仅仅只是为了日常的简单交流,还有文化传承的理念在里面。此外,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更要热爱我们的语言,民族语言是第一位的,精通了本民族语言再去学习外国语言,切勿本末倒置。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生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幼儿时期就算没有系统地学习,依旧可以比较流利地说话,这得益于语言环境的熏陶。汉语学起来实际上非常难,因此老师在教学生汉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教学方法,也就是要注意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学生汉语拼音的读法以及汉字的认读等,如果说汉语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扇窗,那么汉语拼音和汉字就是打开汉语的第一把钥匙。学生们扎实掌握了汉语拼音和汉字写法以及规律等,在日后的学习当中将会事半功倍。第二,注重让孩子们自己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们只有不断总结学习方法与一定的技巧,才会得到能力层面的提升。学生通过自己在实际说话的过程中去体会、领悟,从而记忆更加牢靠,用词更加标准等。第三,要让学生们意识到汉语的重要性,幼儿阶段的学生还小,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老师要认真贯彻。学生们只有从心底认同汉语的重要性,才能够担当起传承文化的重任,也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逐渐培养兴趣,从而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第四,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听、说、读、写的结合,在中国拥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学生们的听和说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老师一定要注重自己语言的规范性,普通话要标准。语言习惯对于幼儿阶段的学生影响非常大,因此语言要尽可能标准化。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要着重培养,也可以充分利用抽认卡等教学工具。

二、外语教学的侧重

第2篇: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其实在现实情况中,很多老师都是忽略这个板块的教学,大家都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表达,但这个“表达”很多时候都是指“写作”,也就是语文的最终目的“听说读写”的“写”。笔者并不认同,因为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有很多时候其实是口头上的交流,口头上的表达,这个要求会比“写”更难,因为这是即时的,脱口而出的,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一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首先要学会口语交际的一些基本技巧,形成初步的能力,而且还要在不一样的空间和环境中经常训练和锻炼,这样的积累才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说话好,要能说好话,最后好说话。(“说好话”指的是能学会说话。)

一、教师示范引领,感受语言魅力

新课程早就提出要把我们的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话语权。但纵观我们的课堂,又有几个老师有这样的胆量和魄力放开手去,仍然要求学生端正于课堂,认真聆听老师的话语。而事实是有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教学用语不够严谨,条理不是很清楚,学生听得并不是很明白,而且有些老师的语言表达很平淡,呈现的状态就是为上课而上课,也就造成了老师上课很没劲,学生听得也没劲,孩子们也就越来越不想在课堂表达。那就首先要求老师们的表达要给学生做出示范引领,让学生体会到说话的艺术,感受到说话的魅力。同一堂课、同一份教学设计,不一样的老师就会有不一样的演绎,学生的感受也会各不相同。也许会与老师的理解有关,但笔者认为与老师的语言魅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课堂上,老师正在教《春到梅花山》,孩子们已经被课件上一朵朵美丽的梅花深深吸引,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叹声。老师这时配图旁白:“孩子们,你们看,远处的梅花正张开一张张笑脸,红艳艳的一片,它们一团团、一簇簇地挨在一起,漫山遍野。把镜头靠近一些,那露珠还睡在花瓣上,阳光照在上面,整朵梅花都是晶莹透亮的,凑上去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呀?”在老师这番入情入境的介绍下,孩子们早就跟着一起“走进了”梅花山,所以此时的回答也是水到渠成:“哇,这梅花真香啊!”“老师,我觉得整座梅花山都是香的了!”“我的身上也是香香的了!”孩子们一个个扑闪着眼睛,涨红着小脸,高举着小手,想要一吐为快。此时的回答问题,已不再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情不自禁地抒发。这个时候会发现,说话对于学生来讲并不是难事。教师的语言引领着孩子走进情境,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想说,愿意说,而且还能说好。

二、重视口语交际,学会说话方法

苏教版的教材中,创设了很多口语交际的情境,从低年级的“打电话”到高年级的“介绍自己喜欢的电视栏目”等,有的是学会生活中的基本交际能力,有的是学会表达自己的喜好和想法,还有的是学会与他人交流时的方法。老师则要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要求,并教给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如一年级上册练习3的口语交际“打电话”,要求是“今天是你的好朋友小亮的生日。打个电话,祝他生日快乐。”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打电话,这对当今的孩子来讲,太平常不过。课堂上,先让孩子们说说这个电话怎么打,结果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是“小亮,祝你生日快乐!”有的是“喂,小亮,生日快乐!”答案五花八门,孩子们充满自信。这时,老师让大家来讨论一下,打电话最主要的是要注意什么?当然是礼貌。所以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开始模拟现场,讨论起来。老师当小亮,学生打电话,“喂,小亮,生日快乐!”老师(小亮)一脸疑惑“你是谁呀?”这样一来,同学们马上发现了问题,打电话时,要先自我介绍,然后再说祝福语。接受指导后的学生:“喂,小亮吗,我是某某,祝你生日快乐!”那是不是就这样结束了呢,并没有。要继续指导学生,打电话是要进行双方交流(下转第193页)(上接第185页)的,而不是把自己的话说完就行,对于对方的话,我们要认真倾听,并且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学会良好的口语交流。

三、关注课内课外,把握说话机会

其实仅仅依靠书本上每单元的“口语交际”的训练,就想让我们的学生学会说话,那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材中的单元训练,也提出了“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观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就学会说话,明确学会说话是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一名有心的语文老师,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生活中,把握说话机会,锻炼说话能力。比如:三年级的口语交际中有向老师“邀约”的训练,那我们可以就这一话题展开来,课堂上教会学生在邀请中要注意礼貌,要把原因说清楚,要把时间地点都说明白。课后我们可以在召开家长会之前,让孩子回家邀请家长来参加家长会,鼓励他们回家用连贯通顺的话向家长说清楚时间地点。我们还可以家校合作,结合近期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家长在家里也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指导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用老师教的方法,把握一切说话的机会,把话说清楚,把话说得有条理。例如小朋友最爱去的肯德基,鼓励他们自己去购买;在小区里玩跷跷板时,邀请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在校园里,担任绿化小卫士,劝告乱踩草坪的小朋友,还可以在班级里当调解员,调解同学之间的矛盾……课内课外,抓住一切说话的机会来让我们的学生敢说,会说,口语能力就能得到迅速发展。

四、依托口语交际,培养各种能力

高年级口语交际内容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很多内容都是需要学生做好大量的准备的。在教学中,感觉到仅靠学生单枪匹马,是很难达到训练的目的的。例如“介绍自己喜欢的电视栏目”,我稍作改动,不仅仅局限于电视栏目,拓展到电视剧、电影都可以。这样的内容要让学生能够马上有理有据地说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采取了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组合,给予充足的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要求大家尝试用幻灯片的形式,利用专门的时间让他们去展示。要求一出,班上的同学三个一组,五个一群,他们定好节目后,找资料,找图片,第一次探索制作幻灯片,然后再在一起分配介绍任务,最后在展示中,看到同学们以组合方式站在讲台前,介绍着自己喜欢的节目,身后的屏幕上放映着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PPT,图片、文字、视频,虽然不够精致,但是看着他们一张张点击着,兴致勃勃地介绍着他们喜爱的节目,我想发展的已经不仅仅是口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更多的是能力、友情……有了这一次的体验,之后的“介绍自己的家乡特色”,孩子们有了经验,幻灯片制作得越来越精致,形式越来越丰富,说话越来越有自信,还与老师有了现场互动。就是这样,我们依托口语交际,意外地培养了学生的很多能力,看到了孩子们许多惊喜表现,真是太棒了!

第3篇: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职 语文教学 敢说 多说 会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提出的14个口语交际训练项目,要求:“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态度真诚,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学会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用语简洁,能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这些训练项目跟人们日常社会交往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有着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从学生实际和就业需要出发,形成一个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科学训练体系。笔者在教学中把学生口语训练的全过程分为训练学生敢说、多说、会说三个阶段。

1 训练学生敢说

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敢说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中职生对待说话训练的不良心理状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思想不重视。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说话,无师可以自通,没有什么可练的;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考试只考笔头,不考口语,说话训练没有必要。二是心理上不想说或是不敢说。中职生由于年龄增长而发育变化,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使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说话;有些想说的同学又担心别人议论“好出风头”、“爱耍嘴皮”等而不敢多说。为此,笔者首先从就业需要和社会发展对说话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白提高说话能力的重要性。其次,教给学生一些排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如说话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理清思路、打好腹稿、做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此外,笔者在课堂中经常面带笑容,用和蔼亲切的眼光注视学生,这些表情使学生感到可亲,营造了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容易激发起学生想“说”的欲望。

训练学生“敢说”的最佳时期是刚入学的第一学期,因为学生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创造良好的说话场合,使学生养成敢于发言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给学生上第一次课时,笔者给他们讲了师哥师姐在学校的成长经历和在走出社会工作中表现出色的职场故事,鼓励学生向成功的师哥师姐学习。笔者告诉学生:在课堂说错了可以重说,说不完整的可以补充,要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老师讲错了你们也可以批评。于是,在课堂上总能听到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声音。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了信心,形成了口语交际的浓厚氛围。

2 训练学生多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机动地设置最佳语境,对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常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设置“悬念语境”,激发学生多说。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把来自学生的问题,千方百计再抛给学生,把信息反馈及时反弹,设置反弹语境,激发学生多说。如上《月是故乡明》一课,笔者的课堂实录里有这样一个片断:

学生甲:文章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大概”表示猜测的语气, “就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大概”(下转第154页)(上接第99页)与“就是”连用,不是有些矛盾吗?

教师:他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应如何理解?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乙:我觉得是矛盾,估计是印刷或者作者不小心用错了。

学生甲:我觉得不矛盾,这肯定不是用错而是作者故意这么写的,作为教材,这么严肃的东西怎么可能会犯这种明显的错误?(两人辩论了两分钟左右)

学生丙: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大概”与“就是”看似矛盾,实际是猜测中加以肯定,说明“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是一种普遍性心理。

学生即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他们的智力因素对教材的反应,常常超出教师预先设计的教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要珍惜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根据全班学生的智力水平,以适当方式反弹回去,让个别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引发其他同学寻求不同的答案。这样,学生的说话能力往往会在争论中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收尾阶段,笔者常根据具体课文的内容,设置“想象语境”,让学生说故事,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如学完《擦鞋合同》,笔者让学生以《张志林成功后》为题讲故事。实践证明,学生不仅喜欢这样的说话训练形式,而且能按要求说得比较好。

中职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害怕写文章,笔者常在学生写作之前,就写作题目给他们一个辩论题,让他们先说后写,这样,不但锻炼了口语能力,学生写文章也就感到有话可写了。因此,训练学生多说,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真正让学生“多说”,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训练学生会说

“敢说”是基础,“多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相对于书面表达来说,口语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即兴说话尤为明显。书面表达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写,写了后面的还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说着前面的就得想着后面的,这要求表达者要有敏捷清晰的思维。为了真正使学生“会说”,笔者经常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总结人物性格。不时也结合教学内容经常有创造性地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即兴说话。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席演讲。此外,在教学中平时笔者还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笔者在班上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每个月均举办一次读书比赛活动。

掌握说话技巧有利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训练中,笔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话技巧,如说话要态度大方,表达清晰,清楚简洁;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用身体语言传递信息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根据教材和学生就业及社会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把“说”渗透到课堂及平时的生活中,不断鼓励学生,锻炼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说”出精彩!

参考文献

[1] 钟和诚.中学语文听说读写教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 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第4篇: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最常见的为3种病症:智能发育迟缓,发育性语言障碍,孤独症。

智能发育迟缓

科学研究证实,智商愈低的孩子,说话的能力愈差,一些智商低于50 的孩子甚至不能发展必要的说话技能,而轻度智能迟缓的孩子,说话能力有其他认识能力的缺陷,这在经过诊断性的智力测试后便能知分晓。

对智能发展迟缓的孩子,语言训练必须适材适性、因材施教并不断练习。发展迟缓的孩子仍然有学习的能力,只是通常他并不善于应用一些学习策略。爸爸妈妈们应坚持“不放弃”、“不事事代劳”的教养态度,尽力给自己的宝宝营造一个随时随地皆在学习的教育环境。

语言训练之前应了解孩子的语言状况

智能发展迟缓的孩子,除了语言发展迟缓造成词汇太少、句子不完整之外,通常还会伴随其他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构音问题、声音沙哑、发声困难、口吃等困难,唯有在对孩子目前的语言状况做一个了解之后,才能定出语言训练的目标。

安排定时、定点的活动

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时,最好能够定时、定点。训练的时间以每次十分钟至二十分钟为宜,因为太长的时间会造成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问题。倘若真的无法采取定时、定点的训练时,则可以考虑采用机会教育的方式;机会教育必须掌握一个重点,那就是你运用的题材除了必须符合训练目标之外,还必须是孩子有兴趣,或者能引起他的好奇心。

减少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到最低程度

有一个观念是爸爸妈妈所必须建立的:在孩子学习的环境中,除了教材与用来诱导他学习的奖励(如糖果、点心)之外,不应摆设其他杂物(如在书桌上摆设玩具、音乐带等等),以免造成孩子的分心。此外,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要与各位父母分享:在鼓励孩子时,精神上的鼓励(如口头赞美、拥抱)会比物质上的鼓励(如奖品、金钱)来得好。

事先设计活动的内容

就孩子的心智年龄挑选适当的教材(通常采用2 ~ 3 岁孩子的教材),主要是语言方面与认知方面的教材。良好的辅助教材会使训练的过程变得更活泼、更有兴趣。

以渐进的方式安排小步骤的学习

每次所定的学习目标不宜太大,应该具体,同时要考虑每个步骤之间的连贯性。进度太快易造成孩子在学习上产生挫折,而智能发展迟缓的孩子的挫折忍受度比正常孩子低,所以在教导发展迟缓的孩子学习时,应采取较小步骤的目标。

指示语要明确、清晰、前后一致

在要求孩子做动作或指导他说什么话时,爸爸妈妈所讲的话不应太“成人式”,应避免使用大人的口吻和小孩子沟通,因为大人的话语比较复杂,不易被孩子理解。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重点式的话来协助他们做训练,会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随时随地鼓励孩子发音

有些孩子在做语言训练时,常会遭遇“语言产生量”太少的问题,于是想从他发出的少数几个音中,对他做纠正或回馈便显得困难。所以不论孩子说得好或不好,父母仍应鼓励他多讲话,这样才有较多的机会帮助他纠正一些不正确的发音。

清楚地告诉孩子他做的是对或是错,错的话再示范给孩子看

直接将正确的发音方式示范给孩子听,他自己会去比较对或错。不要因为孩子讲得不好,便经常动怒责骂他,否则很容易造成孩子惧怕学习的心理。

反复练习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技巧,对中、重度发展迟缓的孩子要能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导。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人、事、物都是现成的,而且是最好的教材,尽量要求孩子表达他的需要,不论是用语音、声音、表情或手势。用鼓励和赞美的态度来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和信心。

发育性语言障碍

环境因素

家庭中用多种方言与小孩讲话,例如,孩子的父亲讲普通话、母亲讲上海话、奶奶讲宁波话、保姆讲四川话,那么孩子学说话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父母与孩子交流过少,有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或是自己少言寡语,忽视与孩子的言语交流,使孩子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很寂静的环境中,没有机会与大人讲话,说话也会延迟。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说话延迟,改善环境和加强训练后会很快赶上正常。

病理因素

一些疾病,如脑性瘫痪、听力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失调等,可导致说话延迟,同时也存在其他相应的异常表现。轻度智能发育落后的孩子,开始说话的年龄要比正常迟1 ~ 3 年。另外,有的孩子在学走路阶段(从扶走到独走),言语的发育可能暂时性延迟,会走路后言语会很快发展起来。

表现情形

语言发展的起步年龄较晚。一般正常孩子1 岁左右开始说话,喊“爸爸、妈妈”,但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可能要到2 ~ 3 岁才开始开口说话,有的甚至到了4 ~ 5 岁还一句话都不会说。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开口晚。确实,由于语言学习需要较好的注意,而一些活泼、好动的孩子难以在一件事情上注意较长时间,因此“开口”的时间相对要晚。民间也常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孩子先会走路,那么说话就晚;而先学会说话的,学会走路则要晚。但如果孩子到了2 ~ 3岁还不会说话,父母最好还是带孩子去专门的机构做一些检查。

语言发展的速度很慢。正常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年龄,一年里能够掌握的词汇很多,特别是在3 ~ 5 岁这一年龄段,掌握的词汇量是呈几何数增加的。但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可能在一年里只能掌握4 ~5 个词,且需要很大的努力。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建议爸爸妈妈

随时随地要有耐心地与孩子说话,不管自己有多忙;话题尽量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或兴趣相结合,尽量与孩子谈生活中、身边能见到的事情。

每天尽量抽时间给孩子念童话故事,当然需要选择孩子喜欢的童话或故事,对于孩子要求反复讲相同的童话与故事,则应尽量地满足。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训练孩子说话,尽量选择气氛较轻松的时间,以免孩子太紧张,每次时间不一定很长,但应每天都坚持。

不断地扩展孩子的生活范围或经验,可以常常带他去各种公共场所,以增加他的感官经验,孩子没见过的东西是很难理解的,更别提让他说出来。

应仔细倾听孩子所说的话,不能有丝毫的不耐烦,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需要鼓足勇气才会说话,因此,不管孩子说什么,怎么难以理解,爸爸妈妈都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孩子有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爸爸妈妈可教给孩子一些实际的交往技巧。

与孩子相处时尽量少用手势或表情,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或观点。

因情绪困扰所造成的语言发展迟缓,爸爸妈妈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孩子的语言。

孤独症

一部分孤独症的孩子从来不说话,终生默默不语;多数孩子开始讲话的时间比别人晚,而且所讲内容少。说话如鹦鹉学舌,对别人所

讲话的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重复,有时会对以前别人所讲内容进行重复。

不能主动与人交谈,不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维持与别人的交谈,即使讲话,所讲内容与当时人物、环境内容不相吻合,也不管别人是否听懂或是否在听。

不会使用代词或代词使用颠倒,如令其“把你的手放在她的手上”,孩子会拉着讲话者的手放在自己手上。常用错的是“你”、“我”、“他(她)”,有时会把名词用混淆,如“把糖果放入盒子”,“把盒子放到柜子里”,他会说成“糖果放进柜子,把柜子放到盒子里”。

言语缺乏音调,缺乏抑扬顿挫,从话中听不出喜恶爱恨。有时在高兴、满足、烦恼、不满时会尖叫或喊叫。不会使用手势、点头、摇头、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要求和喜怒哀乐。

如何训练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说话呢?

游戏法

设计轻松的游戏,让孤独症孩子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有目的性的语言交往训练。这种方法既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后的生活中使用不当,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训练,游戏法除了给语言交往创造宽松环境和有利时机,同时,对孤独症孩子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同伴带动法

在平时的生活中刻意为孤独症孩子选择善良、活泼有带动性的伙伴,让伙伴去带动他走出自我封闭式的天地,融入集体之中。正常人择友多以同龄人为主,孤独症孩子也不例外,而且是非常需要,因为他们自身的病症决定着还不能主动与正常小朋友交往,他们的生活只局限于爸爸妈妈和老师之间,这就需要在学校的时间里让他们有自己的同伴。

音乐陶冶法

音乐对淘治孤独症孩子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运动训练法

第5篇: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通俗唱法 基本功现在走在大街上,到处都能够看到KTV歌厅。大家对听别人唱歌还不如让自己一展歌喉的兴趣也一如既往的高涨。确实,通俗歌曲演唱门槛其实很低,会说话就能唱歌,但能不能把歌唱好听就另当别论了。从称霸荧屏的各类歌唱比赛来看,受到观众追捧的,都是有技巧且极具唱功的歌手。如“我是歌手”里的黄绮珊,“中国好声音”里的平安,张玮等。这也间接证明唱好通俗歌曲也是需要基本功的。

会说话就会唱歌没错,但唱出的效果却大不一样。有人嗓音又高又亮,说话声如洪钟,唱起歌来却很难听,这属于嗓子条件好。有人嗓音条件很差,说话还很沙哑,但唱起歌来却很动听,这属于乐感好。所以,也有人说,唱好流行歌曲不需要嗓子,乐感好就行。这等于把歌唱的基本要素对立起来。唱好一首歌有三个基本要素:声音、乐感、技巧。

唱好一首歌,“音色”很重要。在传统唱法中,音色被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有特殊的要求标准:圆润度,光泽度。在通俗唱法中,对声音没这么讲究,但不等于没有要求。同样一首歌,有人“喊”出的高音直穿人心,极具张力,有人“喊”出的高音像嚎叫,难以忍受。有人唱一晚歌嗓子不累,有人唱几首歌便难以说话。可见这中间是有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把歌唱好需要方法,方法又分为自觉和自发两种。自觉是指经过老师指点学来的。如毛阿敏、韦唯等曾经都经过美声训练。自发是指从没拜师却唱的很有方法,天生的,如刘欢、韩磊等。“自发”理解为不自觉在发声上符合了歌唱的规范要求,而“自觉”可理解为是从无数不自觉的方法中总结出来的。依据这一论点,有些从没学过的歌手,唱起歌来却比学过多年的人唱得好的例子就不足为怪了。无论何种艺术,要达到高水平都需要基本功。以舞蹈为例,无论是哪种舞蹈,哪个民族的舞蹈,腰腿功都不可少。如果腰不软,腿没劲,舞姿再好也不会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歌唱艺术对基本功的要求与舞蹈一样是同样严格的。西洋唱法的基本功在发声上是打开喉咙和集中声音,在呼吸上建立强有力的支持。通俗唱法与西洋唱法的基本功没有原则上的区别。不同的是打开喉咙的方式。西洋传统唱法要求在低喉位上打开喉咙,这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做到。通俗唱法不强调这点,所以至今仍有不少歌手喉咙打不开,特别是高音区。用高喉位而不造成“声道阻塞”,这在通俗唱法中是允许的。但高喉位只要稍有“位移”,非常容易造成“声道阻塞”。在通俗唱法中,打开的目的,不是为了共鸣的需要,而是防止声道阻塞。但就效果而言,适量的打开喉咙对演唱歌曲的效果来说是积极的,这也是欧美唱法比港台唱法效果好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打开喉咙这种基本功在通俗唱法训练过程中,地位虽没美声唱法那么重要,但仍不应忽视。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是“压缩声带”和建立“动态下的气息支持”。用“压缩声带”来发声或唱歌的原理,听起来有些“玄乎”,其实不然。因为声带的形状很像人的嘴唇,只要看看吹笛子的人怎样变换吹笛子的嘴唇形状,就不难理解声带在歌唱时的状态。“收缩”声带的涵义也变得形象起来。

另一个基本功是建立动态的气息支持,知道歌唱要有气息的支持并不难,但做到气息要有支持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虽然说通俗唱法最接近于说话,但说话和歌唱还是有区别的,这主要反映在音域上。说话音域“狭”,唱歌音域“宽”。气息也同样有区别,说话时用气“持续”短,唱歌时用气“持续”长。更何况歌唱有高低、强弱、刚柔之分,因而必须建立一种调控的呼吸机制。常见的所谓呼吸训练法往往有三个问题:1 重吸不重呼;2 重姿势不重实效;3 提气和压气的失调。如果说“摄影是光的艺术”,那歌唱就是“呼吸的艺术”。这话对通俗唱法同样适用。从建立歌唱时科学的呼吸机制,到学会控制这种机制,是需要时间和功夫的。它毕竟和日常生活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以上两种机制都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使用到歌唱的实践需要上,所以称之为歌唱的基本功。不论是西洋的传统唱法,抑或其他任何唱法,这种生理上的发声要求都是一致的。唯一稍有差别的只是通俗唱法对于喉咙打开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声道畅通无阻。不像西洋唱法打开喉咙的出发点是为了“建造共鸣腔”,以求在自身建立一个扩大器。

通俗唱法也是一门和电声密切结合的学问,因而和话筒结下了不解之缘。再好的歌手也离不开音响的美化,但主次不能颠倒。唱永远为主,音响为辅。作为歌手而言,使用话筒的主观方面,和音响师配合的客观方面,都属必须重视的技术课题。它具体要求是:

1 声音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质感”是以声音高度“聚集”的形式来体现的。音点越小,质量越高。

2 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缩小来体现的,而是以声音点的明――暗控制来体现。音响再好,只能改变唱者的音色,却无法制造出“音质”来。

3 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于声带的张力――阻力,因而发声的“焦点”必须在声带上。

4 声必须靠在声带上,“让声带唱歌”就是这个意思,声带的调节是一切唱法的核心。

5 声音必须充分唱出来的另一体现是吐字,应该说歌唱的咬字要比说话夸张得多,一个好的歌者,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声音在听众耳朵中的实际效果。

第6篇: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我并不去看那些字是不是都写得合适,听他一报完就惊叹一声:“才刚开头就写了90个字,怎么这么轻松啊!”

鲁鲁更加得意,又一阵风似的写下去,不一会儿又来报:“150个字了!”他报完了还不过瘾,翻来覆去地又数了好几遍,深深陶醉在每一个字里。

我也在一边推波助澜:“要是把小松鼠的动作描写得更细一点,再加点心理活动,肯定这篇作文就能突破500字了!”

“真的?!”受到“500字”的鼓舞,鲁鲁又兴致勃勃地加了许多内容,最后写出来的作文真的就比较丰满了。

刚学写作的孩子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一样,学走路的孩子你不用教他走路的方法,也不用去纠正他走路的姿势,只要放开手脚让他自己走就行了。周围有那么多会走路的人,男女老幼,都是他的老师,都是他的榜样,只要让他去走,自然就在实践中学习了、纠正了,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能力。

幼儿在学步的时候,家长不会在一旁不停地纠正、不停地批评。家长们总是扶着他,不让他受伤,而他每迈出一步,都很欣喜。没有谁专门去发现他的错误,只要一步迈得不对,便责骂、便惩罚,左脚迈得不对,便让他十遍八遍地迈出左脚,直到正确为止。刚学写作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放开了写,自由地写!

孩子写作文,不能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大人的文章要求简洁、准确,不说废话,那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训练,分得清什么是废话,什么不是废话(大人也未必都分得清),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技巧,可以不说废话就把事情讲清楚(也未必所有的大人都讲得清楚)。但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写出来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就,写出来就是胜利,写得越多,训练就越充分,词汇量就越大,观察就越细,思考就越深,叙述就越顺溜,文章也就越来越像文章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经验只能慢慢积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写,写出来再说。

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每句话都讲得很精准,可能他根本就没有兴趣说话了。任何孩子都是东一句西一句学会说话的,而且必然是废话居多。写作不过是用笔说话,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要允许甚至鼓励孩子写废话,在写废话的过程中得到写作的兴趣和信心,然后才谈得上培养写作的技巧。

第7篇: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口语表达课程 教学 表

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19-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除突出教学的工具性、职业性特征外,还要突出通用性特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既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又具备一般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口语表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增强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需求。

一、高职口语表达课程实施的现实需求和目的

加强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大纲》对高职学生的听说能力作了如下要求: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并理解对方的意图、观点,同时能礼貌得体地表达清楚观点;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掌握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态度真诚、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而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由于课时、教材等条件的限制,对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单独开设的口语表达课程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补充,也能更好地训练大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满足大学生社会交际的需求。

口语表达课程以满足大学生社会交际需求的实用性为目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的理论高度,贯穿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注重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理论与实践并行,运用真实、丰富的案例,创设口语交流情境,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等方面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技巧。

二、高职口语表达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

恰当的言语可以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口语表达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不等同于日常口语交流,要讲究技巧性。课程设计的基础就是以实用为目的,根据实际工作和生活需要,取材于实际工作和生活,或者创设口语使用的情境,进行口语表达技能的系列训练。为了使学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加善于与人交流,口语表达课程主要在如何听、怎么说这两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

(一)教会学生倾听的技巧

口语交流是一个听与说的过程,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说”占30%,“读”占16%,而“听”占45%。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要学会如何说,先要学会如何倾听。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会听”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倾听,然后再培养学生“会听”的技巧。

1.把话听完,尊重彼此。为了让学生了解对待“听”应有的正确态度,教师先讲一个《把话听完》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取材于学生熟知的斯坦福大学成立的由来,讲述了哈佛大学校长因为以貌取人而没有耐心把对方的话听完就把对方赶出了办公室,对方因此而建立起以自己姓氏命名的斯坦福大学。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学生哈佛的校长因为缺乏耐心而打断了一次看似普通的谈话,却导致了不可思议的后果。学生切实体会到把话听完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倾听时应持的态度和方法,从而自觉主动地培养自己听话时应有的态度。

2.辨识语误,识破诡辩。“会听”不仅要求听懂对方谈话的表面内容,还要听懂对方的思路、要点和弦外之音,明白对方言语之外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和真实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具备语误辨识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能在听话过程中迅速发现对方话语中的错误,找到漏洞,反驳对方。在这一能力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面包换啤酒》和《你父不如我父,你儿不如我儿》这两则有趣的诡辩小故事为例,分析偷换论题、偷换概念等论辩中常见的陷阱,使学生在听别人解说知识时不至于被错误信息误导,摄取错误的知识,缺乏反驳对方的能力。

3.探究意图,获知真意。听别人说话时要了解说话人的意图,掌握探究说话人意图的方法,避免误解和曲解等失误。《洗碳》这个案例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如何通过对方言此意彼的反常表现了解说话者真实的意图。视频《黛玉进贾府》和《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是言此意彼的典型案例。观看视频之后,请学生试着揣测王熙凤和黛玉说话的真实意图和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掌握意图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会学生说话的技巧

口语表达课程不仅仅让学生学会倾听,还要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学会说话的技巧。

1.消除恐惧,说之以勇。语言交流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够在人前自然、清楚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让对方从自己的语言中获得有效信息,了解自己表达的真实含义。而在现实中当众说话时胆小、羞怯、恐惧是一个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说话者缺乏当众说话的勇气。口语表达课程首先要消除学生这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消除恐惧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课堂上学生的自我介绍开始,然后是主动回答问题和提问。因此,口语表达课的第一次课即安排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以便在往后的教学活动中给胆小的学生更多鼓励和发言的机会。

2.解说事物,清晰明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解说事物,比如求职的自我介绍、产品推介等。教师可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一次家乡的特产或者校园某处景观介绍的练习,熟悉解说中常用到的举例、比较、数字等方法。可以用《新三纲五常》、《柳侯祠》等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解说方法的理解。

3.合理论辩,令人信服。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与别人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或者是遭到他人误解需要替自己辩解的情形。要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或者替自己解围,求得与他人的共识,需要进行辩解。教师可以《金钱是万恶之源》辩论赛视频为教学案例,分析归谬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常用的辩论方法和使用技巧。

4.善于交谈,轻松交际。我们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交谈无时无处不在。如何很快融入陌生的环境中,不出现与别人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是交谈能力教学模块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堂上,教师可虚拟几个发生谈话的地点,让学生观察交谈对象的年龄、衣着、教育程度、情绪等特点,选择一个对方可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次简短的交谈,交谈结束后进行点评。

(三)教会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知识

口语表达课程中,阅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能力训练。因为知识的丰富与否,与口语表达的效果有一定的关系。知识面越广,与别人交谈时就越容易找到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可谈的话题越多,谈话也才更可能深入持久。在演讲时,知识越丰富,演讲的内容越充实,思想见解越新颖、深刻。论辩时,知识涉猎越深广,论据越充分,越能让听众信服。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知识,既指书本上的知识,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知识。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读书破万卷,妙语随口来”。对于书本知识,要读万卷书,这样才能快速积累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于社会生活知识,要行万里路,这样才能丰富人的社会阅历。读万卷书,可以通过教师给出阅读书目让学生自行阅读来实现,行万里路则需要学生自己慢慢摸索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注意积累社会知识,勤于思考遇见的各种问题。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应结合起来。学生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拓宽思想的广度,加深思想的深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表达技巧臻于完善。

完善的口语表达技巧不能速成,在课程有限的课时里进行的训练还远远不够,它需要通过日积月累慢慢形成。因此,提高口语表达技巧除要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掌握听说的相关技能外,还需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坚持阅读,注意积累书本知识和社会经验,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蒋尊国,廖菲,蒋利凤.论大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熊文华.表达与听解[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 口头表达 培养

一、前言

“言语是思维和信息的外壳,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传播和表达的媒介越来越多,但人际交往沟通方式中最主要、最便捷的还是“说”。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否则纵使满腹经纶,却“茶壶里倒饺子”有货倒不出也是枉然。现代人才观认为,没有口才便不是完美的人才。从生意圈到政治场上,无处不显示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强大功能。所以,加强中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口头表达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也是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口头表达技能,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习惯,能够准确、清晰、得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现状与分析

但现阶段中职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上课回答问题时,或是低头不语或是声音低小,语无伦次;日常交际稍遇陌生场合便紧张无措,言语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情况稍好者也是言之无物、缺乏条理。造成中职生口头表达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教师层面的原因。不少语文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教学过程中重读写,轻听说。忽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其次,不少教师有的认为,考试都是书面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考;也有人认为听说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无需进行系统训练。2.学生的问题。不少学生错误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其他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无足轻重。另外表达能力基础差,知识面窄,普通话水平低,认识肤浅,自卑心理作祟等种种因素导致说起话来思维混乱,词汇枯竭,空洞无物。3.现阶段各种语文考试,侧重于对学生读写能力的笔试考查,老师是考什么,讲什么,不考的就不讲。教育中呈现出只重“文”不重“语”的教育势态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查,必然造成学生口头表达的短腿。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了中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匮乏,学生语文整体素养低下。

三、举措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下面笔者就不揣冒昧,提出几点看法。

(一)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话

古代教育家王守仁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在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时,教师要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点的口头表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要重视利用各种口头表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头表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率地掌握口头表达知识,形成口头表达技能。在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特别是对待内向、害羞的学生要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更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消除他们恐惧说话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敢于大胆发言。点评时要多用积极性评价,少批评,多肯定,多鼓励;对进步的同学应给予表扬,适当的赞许,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喜悦,为“说话”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二)鼓励课外阅读,让学生有话说

扩大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阅读教材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为学生树立说话的典范。借助阅读教材由读到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指导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经常交流,教师不定期检查评比。阅读教学过程中练说,主要通过问答、朗读与背诵、复述、讨论等形式进行。以读促说,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为学生口语表达,增添了不少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语言材料。阅读的范围不一定要局限于诗歌、寓言、故事、小说这些语文范围内的,可以涉及到其他各方面。只有肚中有货,才能从“我想说”转化成“我能说”。

(三)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有地方说

造成这种中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足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口语中语源的短缺,致使学生难为"无米之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语言的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而课堂人数多,训练时间短,不能让所有人都得到足够的训练。因此,还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增加训练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练说方式有:演讲、诗歌朗诵会、即兴讲话、故事会、辩论会等等。还可以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学会清晰、准确、流畅、得体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与人交流的素养。

(四)传授技巧,让学生会说话

俗话说“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练出一张嘴。”可见练嘴之难,必须根据一定规律下苦功夫训练。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说话技巧的辅导。使他们从“我能说”转化成“我会说”。想要把话说好也要有几个要求:1.坚持使用普通话,语速适中、发音标准。2.语言规范,语句通顺。3.思路清晰,言之有物,表达准确。4.语言得体,方式合理、内容恰当。必要时配以多样性的表达方式――言语、表情、手势和肢体动作,就可以大幅加强口语的表达效果。另外尽量脱稿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可以从朗读入手,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再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这个训练过程既符合口语表达规律,又能够系统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的探索、创新,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竭尽所能挖掘资源,灵活地变换方法,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愿望,一定会使口头表达教学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第9篇: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3到5岁是锻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也正是孩子在幼儿园的阶段。因此,幼儿教育中如何锻炼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内容。而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互相渗透各个领域的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幼儿语言能力方面会出现哪些问题呢?一是表现在有的幼儿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小伙伴交流,上课的时候也不敢发言,不敢再人多的场合说话。二是在表述事情的时候不完整。针对幼儿语言的这些问题在幼儿教育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个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用强硬的方法让孩子说话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要采用启发、激发的方法来让孩子主动的张口说话。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依据幼儿爱听表扬,喜欢小礼物的特点,用鼓励的方式、互相激励的办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如,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贴红点、拥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也积极上台发言;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急于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一开始就能站出来说,而是进行个别交谈,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从能站出来――能和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独立说――大声地说,最后大方地与人交谈。

二、锻炼幼儿的胆量

很多幼儿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开展“开心小主持”、“餐前播报”、“故事大王”、“自由交谈”等活动,让幼儿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现及说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的胆量大了,自信心有了,自然就有了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样他们就会积极的发言。

三、交给孩子说话的技巧

孩子有说话的欲望是基础,有了说话的欲望他们才敢表现自己,才会有说话的胆量。但是孩子只是敢说话还远远不够,既要让孩子敢说话,还要逐步的把话说好,会说话这才是锻炼孩子语言能力的最终目的。把话说好也就是把要说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的生动、贴切些。下面是在教学中我总结出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是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说话。如秋天来了,带幼儿散步时,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的变化。幼儿在寻找过程中发现好多树变了样,“杨树的叶子黄了,像金色的小扇子”“柳树叶落下来像小船”、“松树好是很绿,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幼儿在观察议论、想象中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总之,幼儿一日生活中,如户外活动、谈话、种植等都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有益资源,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幼儿学习和发展语言。

二是在游戏中提高幼儿说话的能力。如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活动,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

三是在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说话能力。在日常幼儿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讲故事比赛、唱歌比赛、分角色演小节目等等。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幼儿既感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