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对策
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又是学校和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必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小学生进行不健康心理的预防和矫正,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一、当前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心理承受能力差。
农村小学生是学生群体中最易产生负面心理的群体之一,他们在面对挫折与不顺时,自我调控与自我解压的能力是很难自觉形成的。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一旦出现失败与挫折,就自暴自弃,容易走极端,或沮丧,或失望,有的甚至绝望,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一些学生有过敏倾向,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表现为爱哭、胆怯、担忧、小心眼。有些学生还具有攻击行为,他们在觉得自己吃亏时,往往采取报复行动,或骂人,或打人,有的甚至对玩具有虐待行为。
2.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家里的成人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包容可以称得上溺爱。无形当中,这种溺爱成了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沃土。这让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在集体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小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就开始争吵,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感觉这个社会很不友好,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忽视,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3.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模糊认识。
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的。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广大农村的多数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在教学中,将学生当做没有思想、情感、人格并等待被填充的物体。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是没有平等和民主的主客体关系,彼此缺少沟通与交流,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兴趣、情感脆弱、意志怯懦、不能克服挫折、自控能力差、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心理问题增多。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把心理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实现心理教育的常态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各学科中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蕴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相机点拨,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效应,减少或消除负效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创造“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展示的场所。同时,让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必须教会小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培养他们的自强精神。
老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受挫折是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使小学生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老师要教育小学生将个人理想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升学、社会舆论、个人成败、荣辱,使小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通过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适度的挫折情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从而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3.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一切影响着孩子行为观念的形成。没有了溺爱,孩子才能独立,才能在困难面前锻炼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和老师要正确教育孩子。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分享,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要教孩子如何交际: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用什么称呼等,这些都是家长要教的。同时,学校老师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问题。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应该同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家庭教育。总之,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总之,为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为15%~25%,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数的10%左右。心理问题表现具体如下:
1.新生适应困难
新生在入学之前,大多怀着对大学的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包括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进入高职院校后,如果不能正视和接受学校的现实,就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实,容易产生不满,抱怨情绪,导致失落感。
2.学习上的困扰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就是: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高度自觉,学会自学。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深度和难度比以前加大,学习目的和方法较中学有所不同,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3.人际交往困难
(1)缺乏自信与自卑是阻碍大学生进行交往的首要的障碍因素。(2)胆小害羞,性格内向,孤僻也是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心理基本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朋友,迫切想得到异性的友谊一以致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导致在实际生活中与异往困难,单相思而苦恼,失恋而痛苦。陷于多角关系而不能自拔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的第一教师,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激励的竞争机制,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往往最先敏锐地感觉到变化和冲击,但由于他们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也在迅速的变化,介于成熟和不成熟之间,因社会的变化冲击在他们的思想中引起的波涛也最明显,强烈和动荡。
3.学校环境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由中学升入大学,大多数新生都是首次远离家门,离开熟悉的父母、师长和同学,来到陌生的校园。他们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琐事,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不适应,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中心,把心理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教育计划之中
通过课堂途径,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学校要有一支专职的心理咨询员队伍,心理咨询员要运用心理学及其相关的知识及技巧,帮助当事人减轻他们由于内心世界出现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帮助他们学习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习面对困难,分析困难,排除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在困惑中学会前进,促进他们自我完善,促进他们自我成长。
2.引导新生认识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学习过程犹如登山,只有不断越过重重障碍才能有希望到达理想的高峰。大学学习进度快,疑难多,学习自主性和探索性大,所以,大学生要根据大学学习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提高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业。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一种团结友爱的,平等互助的交往,在交往中遵循平等,宽容,诚信,真诚互助的原则,要把握交往的尺度,学会交往的艺术。在交往中主动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要理解别人的难处,宽容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充满同情,给别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友爱。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和爱。
4.激发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从而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能力。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社团里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促使内心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交往,增强合作意识;心胸狭窄学生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他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
5.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我们往往错误的认为生活的周围是透明的玻璃,我们可以看清楚外面的世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是巨大的镜子,镜子反射的正是我们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大学生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已基本建立,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大学生认识自我应该做到:
(1)不过分的“追求现实”,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2)要善于保持心理平衡,当理想与现实相矛盾时,就要主动去适应现实,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 心理 健康
近年来,随着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婴儿出生率持续降低,导致各农村小学规模越来越小,有的农村小学即使实行隔年招生也很难凑足一个教学班的人数。在此情况下,为更好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高台县教体局加大了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越来越多的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了必然趋势。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合并以前的学校,大多数学生年龄比较小,由于过早地离开父母,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低龄寄宿造成孩子心灵情感贫乏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与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父母与孩子的天然联系,才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使孩子成为性格孤僻,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贫乏儿童。
2.缺乏家长的监督,易使孩子行为出现偏差
由于远离家长的监督,寄宿生自我约束和控制力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重,易使孩子养成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没有家长的约束与管理,孩子的行为容易出现偏差。
3.对寄宿制学校的不适应造成的负面影响
由于寄宿制学校严格的管理,远离父母的关爱,同时极为紧张的学习生活,较为激烈的学习、考试竞争压力等易导致孩子出现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或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自信心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
二、消除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有爱心的教师队伍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爱是关系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爱,才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才能最大地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远离自己的父母,缺乏情感的交流,心理上比较孤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平常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无限的温暖,从而爱上自己的老师,爱上自己的学校,进而减少孤独感,产生自信心,一些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农村学生比较害羞,很难向老师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
3. 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同学,真诚与他们交往;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3)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主要有:①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③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④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问题时,其心理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影响。有些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要接受一些繁重的课外辅导课程,不仅要学习本应学习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可以说,我国的现象教育制度的缺陷,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不堪重负,出现强迫、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自杀等心理想法,学生的这种心理的负面想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令学生极易犯下大错。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在高校学生教育实践中由于意识缺乏,鲜有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手段,也鲜有人会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用心理的手段去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只是最后才想到的解决方法。日常工作中,只要学生不出事,基本上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一旦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而用常规方法不奏效时,又寄托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把它看成是能“医治百病”的良方。
2.心里健康标准的混乱。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偏差时,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将其认作是学生青春期的表现,或者是认为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而导致的。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往往会将一些高校学生的规章制度标准和道德的标准归纳到心理健康标准中,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并不全面,也很容易出现错判的情况。另外,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的标准也不一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一个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看法,说明了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一致,这就也就体现出了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混乱性。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科教学”化现象。目前,承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的一般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化师资,也没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得不到切实的指导,往往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或主题班会形式来施教,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感悟和体验,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文化学科知识灌输类同,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合理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成了学科知识灌输课,学生得不到体验,反而感到乏味。
三、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大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要以主动, 热情的心态来进行。 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为高校学子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并形成成熟完善的工作模式。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科研的方式在小范围开展工作是可以的,但要在大范围开展,离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推动是很困难的。高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决定着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基本条件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所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即高校学生内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主要指校内机构的组建、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分配等问题。在高校学生内部,管理体制合理与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创造快乐与幸福。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之外去搞多少新花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渗透在高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是从高校教育的各种活动中“塑造”出来的。高校学生教育从事的一切活动者日不可避免地带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前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教育者要自觉地把所有教育因素都变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高校 学生 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0-01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大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大学阶段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成熟的重要阶段和过程,在这个阶段中,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将大学阶段的课程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的健康程度。
1 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补充力量,在他们结束自己的学业走向社会以后,他们就在工作中慢慢成为社会主要的建设力量。因此,高校是学生心理成长和接受健康心理教育的关键一站。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断增多,高校学生虽然仍处于成长阶段,但是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面临种种社会因素的增加,也给他们的心理成长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学生而言,社会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建设具有一定的挑战。
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是高校中比较普遍的学生心理问题。社会的就业压力大是摆在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而随之带给大学生的则是如何在自身的学习中提升自己,并且更好地应对这种心理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就业的压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短期内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难题表现在:对于自身职业规划的迷茫,对于就业形势的认识不够全面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一些学生依然面临着理想与现实差距大而带来的心理落差等等,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中面临的难题。如何更好地化解这些难题,也就成为学生和教育工作人员面临的共同课题。
而高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往往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特别,高校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现,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教师开展教育也就面临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当前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堂教学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2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理论基础是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目的地对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它是以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工作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质,教育方法以理论教育和宣传为主。
从二者关系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对于学生来说,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并且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交往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调整自己,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做奠基。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交叉和重合。从具体的高校教学机构的角度来讲,当前在高校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往往存在很大的交叉和重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借助对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方面的认识来补充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容中吸取先进的教育思想,让心理健康教育和党的思想政治路线全面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性。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相结合发展,二者的相辅相成才能够推动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校学生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接受教育的整体水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不断联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来进行创新和补充,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实现教育的促进。例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外活动等方式来将两个学科进行结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实践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将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融入M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二者学科的全面结合。
4 结语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介绍心理健康的途径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养。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的教育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二者学科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福臣,翟媛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3,01:24-26.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要不断探索并掌握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作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导者,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现今大学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这样才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年往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要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加强心理素质修养的同时也要具备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接受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业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对人际关系相处问题、就业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新生军训、学校体检结果、和学生逐一谈心、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共性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选择的地点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放松和辅导员产生亲近感。
2.网络也是做学生的心理辅导一种便捷的方法。有些学生不愿和辅导员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谈心的时候并不会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短信、邮箱、博客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
所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素质全面得到提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知道,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型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带来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又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推进与实施。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体会,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熏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与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此,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创设集美、智、趣于一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尽最大可能地缩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和得到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小学生都比较乐意参加各种角色表演活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由此,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与规律,尽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创意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或人物的心里,进而更为真切地受到感染与启发,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娱乐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四、努力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
第二课堂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延续与补充,而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而必须组织开展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进而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学习锻炼的机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需要我们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知识活动、读书活动、征文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达到磨练他们的人格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的目的和效果。此外,我们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促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网络,着力形成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氛围,不断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文章通过论述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通过学校教育的影响,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校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特点所提出的,学校通过专业的心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心理素质则是关系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因此,学校应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为新世纪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内心世界丰富,并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但如果遇到问题却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就会导致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人格缺陷,这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意义就在于为中小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及美感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打下基础。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学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
三、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学生与家长、教师沟通的桥梁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发育的敏感时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许多学生即使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和家长、教师沟通,这些心理问题长期在心里积压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影响他们的学业,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方面的因素,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在外工作,缺少父母的关爱,也极易形成心理问题,学校应当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
四、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据调查研究发现,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会让学生们吐露心声,将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解决问题。相反地,非专业的辅导课程,会让学生厌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重心理问题。这是因为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辅导,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营造轻松、安全的课堂氛围,通过自身积极健康的品质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2]。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培养学习兴趣和自我特性的关键时期,其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波动,学校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善良、宽容、乐观、爱学习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关键,也是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
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
学科教学对于学校而言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变成生动的故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学生,鼓励其在困难面前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学校安排的政治课只是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概念化的思想,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为此,学校应当在设立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的同时注重对教师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期望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六、结语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形成并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体会心理健康教育所带来的益处。而且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培养学生认识自我,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倩楠 张正涵 吴楠 单位:河北大学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马怡宁.浅谈学校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科技资讯,2014(36):208.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农村中小学现在教育观念及农村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甚至是家长都没有重视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不想从事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可以说,有些偏远地区甚至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其落实也不是很到位。
2.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并且专业化水平不高
受制于农村中小学的条件,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其他教师兼职,这也导致心理辅导老师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或能力。而且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大多有采取品德教育,批评式,甚至是惩罚式教育,一定程度上也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发出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理论知识,不能正确判断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式,给学生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得负面影响。
3.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
农村所处的环境有别于城镇,从社会的环境的复杂、教学条件、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等,这些学校的、家庭的,甚至是社会上带来的压力,导致中小学生有些不能适应,再加上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要求高于一切,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重视。久而久之,就使得一部分学生有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学习方面,对学习成绩的看重,使得学生给了自己不小的心理压力,对学习的方法、结果等等方面;中小学学生由于年龄的问题,情感调节比较差,容易表现出喜怒无常等情绪波动;人际交往的问题,由于现在留守儿童的增加,许多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关心,导致在于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不能很好的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这也导致了孩子们的心情低落进而影响到学习当中;学校、教师及家长给学生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结果造成学生的压力过大,使得学生产生过度的疲劳,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1.社会及家庭的原因
现在社会的发展极不均匀,现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比较严重,学生处在人格塑造的阶段,极易被这些不良风气所误导,学生不能正确判读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东西,最终会带给中小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家庭方面来说,许多农村家长疲于生计,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及心理健康上不够关注,也可能是过分的严格或溺爱,这些都能使得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2.学校自身的原因
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只是象征性的展开教育,这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学生在需要心理健康辅导的时候,老师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愈发的严重,教师往往会从道德的角度出发,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这是也农村中小学比较欠缺的地方。
3.师资力量的影响
心理健康辅导是个新生的教育方式,我国开展的比较晚,专业的培训也是逐步的正在完善,高校开设这个专业比较晚,并且比较少。这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比较小,力量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不仅学历低,而且好多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都是主要代课老师兼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缺乏了解,更对孩子的心理辅导缺乏经验。教育方式也是比较传统的,受制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并且不参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往往会对教育的对象产生不良作用。
三、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照顾那些心理困惑的学生,培养出有乐观积极态度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而保持学生们健康的心理状态。
1.改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要求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把学习成绩弄成唯一衡量学生的标准。农村教育占据我国的一大块的教育,心理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
2.建立起心理健康调查机构,进行组织研究
我们可以专门成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机构,用来研究现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面向全体中小学学生,宣传心理知识,并且有专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保证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研究并且开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还要建立起相关的心理档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更好的服务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要给予支持
由于农村条件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现状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必须要尽快建立起专业的师资培训体制,可以从高等院校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对在岗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观摩学习等,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使得教师能尽快掌握相关的知识及能力水平,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影响虽然很大,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占据比较大的地位,好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家长影响造成。因此,学校在发现学生的该类心理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学生的解决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四、结语
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相互支持,随工作的开展,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的素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阮声群.一般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