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第1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讨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下面我就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巧抓随机事件

布卢姆也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师生发一个闪烁、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反而成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1.点石成金

在教学《时、分、秒》时,上课铃声响起。突然,一名学生举手要接家长送来的小闹钟。全班骚动。“你去吧”。教师说完,有了好主意:“小朋友,请你们看着墙上的钟表算一算,他用了多少时间?”该生回来后,学生纷纷汇报他所用的时间,结果不统一。师:“你们是怎样看时间的呢?你们想交流吗?”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教学新知……

案例中的随机事件,是教学中的“不和谐音”,但教师并没有责怪,而是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的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粘贴到知识场,借题发挥,转化为一首美妙的“插曲”,成就了一笔意外的教学资源。

2.顺水推舟

在教学《角的认识》,教师介绍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突然,一名学生质疑:“老师,我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他们三个角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大呢?”教师乘“虚”而入,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形成了两派意见,展开了辩论……

本案例中的随机事件,虽出乎预设思路,但合乎情理,合乎教学流程,教师就乘机顺势而下,用学生所想所做组织下一环节。学生既然自发地吹来了“东风”,教师就应迎“风”而上。“乘风破浪会有时”,此“时”就是学生一些随机事件形成的教学资源。

3.见风转舵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在进行一番知识的铺垫后问:“老师手里有个神奇盒子,你们随意抽一个球老师闭着眼睛都能猜出它的颜色……”老师正想按部就班的揭题时,突然一名学生说:“我知道,盒子里全都是白色的球。”这时教师笑眯眯地问:“是吗,我们来抽抽看?”教师顺势而下地问,“我们再打开盒子看看。”教师随手边拍手赞同边提问:“你们猜的得太棒了,那如果再放入两个红球,结果会怎样呢?”该生摇摇头,教师鼓励道:“不要紧,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动手试一试。”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教师没有陷入“尴尬”,而能灵活地调整教学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真正溶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的各种信息,让课堂教学中的“小冲突”转变成“锦上添花”。

二、巧用动态生成

1.捕捉有益信息,促进教学生成

教师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通过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整合、提炼等方法,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一是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选择。“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优选的标准:一要有利于全面实现数学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二要符合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三要符合数学教材、学生和生活实际。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

二是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如在《可能性》这一内容中,我设计了一题:“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怎么设计抽奖?如果你是超市老板又要怎样设计抽奖?”我通过对学生引导,让学生想象、猜想,充分整合了学生的意见,从而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生成了新的研究课题。

三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提炼。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如让学生当众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探索方法以及经验和体会,然后再让全体同学也亲身经历一番他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的体验。

2.抓住意外信息,挖掘创新源泉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一种直觉感悟的能力,要能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由于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3.利用错误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的错误是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以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针对课堂交流中生成的这些错误,教师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教学除法竖式计算之后,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856÷7,这时,一位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答案18,教师并不立即给予表态,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寻找错误的原因:“那么这道题应该怎么改?”这样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激活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身边的社会与自然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了解往往是模糊的,不太清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模糊的感知性知识清晰有效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

三、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第2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山区小学 数学 课堂教学 改进策略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全面的实现义务教育,使所有地区的孩子都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山区,由于受到经济和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不够重视小学数学教育,如何提高山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改进课堂教学的策略,使山区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数学课堂教育是所有教师应该探索的问题。

1 山区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现状

1.1山区教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山区由于地势偏远,经济比较不发达,因此教师人数较少且普遍学历偏低,这就导致山区数学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业素质以及能力不足。山区的不发达使得一些年轻的高学历的教师不愿意去任教,因此山区的小学数学教师多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着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并且由于山区经济较为落后,教育财政投入有限,使得教师的工资以及福利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一些优秀的教师为了更好的出路而不断流失。山区小学数学教学师资力量的薄弱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改进。

1.2山区教育资源配置落后

在我国中西部山区的小学教学质量较低与当地的教育资源配置落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资源配置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农村经济比较落后以及人们对教育不够重视等。教育资源配置落后也是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1.3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下滑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里打工,在农村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较为简单落后,而且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约束力,因此自律性不高,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导致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

1.4山区小学数学教育理念有所偏差,有着明显的功利色彩

数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规划和投入。但是山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不太清晰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基础教育对地方的经济促进作用不能够在短期内体现,因此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直接导致政府在财政上投入不足,学校管理以及师资培训方面不到位。不能从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到基础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进步的重要作用是导致山区小学数学教育观念功利性强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在山区地区,由于发展机会较少以及受限于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太成比例,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升学的机会不大,或者读完书也不能找到好的就业机会而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山区小学数学教育功利性表现比较典型的有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将一家致富以及光耀门楣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害怕让父母失望,自信心不足。另一种是对孩子要求太低,希望孩子只要识数就好了,能简单地算账即可,这样的要求会使孩子对学习数学不重视,没有动力去学习。

2 改进山区小学数学课堂的几点策略

2.1尊重山区学生数学感知和情感体验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很重视学生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内容的编写很多从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更感兴趣,从自己身边熟识的场景入手,学到新的数学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并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但是山区学生受条件所限,知识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所接触到的事物和资源也较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山区孩子所熟知的场景或者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了解数学。将山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体验的环节,激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提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

在教育中我们常说的一句在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要更加用心,在课下认真钻研,仔细备课,使呈现在课堂上的内容更加有创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富有趣味性,使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脱离出来,重新认识数学,使数学的教学过程更加有乐趣。

2.3巧设习题,巩固提高并重视反思的过程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地结合山区小学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好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3 总结

山区的经济落后,教育资源缺乏是一个现实问题,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改变,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主要依靠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视和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基础教育,才能有效地改变现状,提高山区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怀民,段君丽. 长春地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现有教学模式调查分析与改进策略[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3.

[2]刘洪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之我见[J]. 学周刊,2012,28:77.

第3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摘 要:教学策略,即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讲解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吸收知识、机械记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进行创新教育,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创新,使小学数学课堂成为趣味性与活力性的教学基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式;教育创新

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小学生思维逻辑性、严谨性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正处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迸发出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小学数学教育有质有量,长远发展。鉴于此,本文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如下探讨。

一、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潜力、知识潜能、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即教师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似懂非懂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与点播,使学生豁然开朗。以启发引导式为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潜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数学探究、交流、总结、归纳的过程中,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体会逻辑的数学结论,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中心,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不断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再创造,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乐趣。

二、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小学数学对于启蒙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要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入教育课堂,它具有集声音、图片、文字、图像、视频、音频于一体的优点,小学数学教育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独教授、课堂枯燥乏味无聊的特征,使课堂具有灵活性、多变性、趣味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容易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多媒体技术的灵活性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因此,创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式,需要全方位地引进多媒体技术,提升数学教学的实用性与直观性,促进知识传授的形象性。例如,在教授第八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中,教师在课件中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应用量角器测量出其内角和为180度,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任意拖拉到一点,使之成为一个三角形,这时再次进行测量,发现其内角和仍然为180度。这样的教学形象生动,直观性强,便于接受,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三、鼓励学生自主交流,主动实践

传统教学方式中一个比较大的弊端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课堂氛围较为枯燥,这样的课堂必然不能提升教学效率。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师生之间的交流逐步增多,学生内部之间的探讨研究必不可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积极的、活跃的、自由的、热情的,使学生在不同思维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使学生在p松自由的平台上学习探讨,主动实践研究。如在学习第十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这一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让学生把2/5,2/6,2/8,2/11,2/7化成小数。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后,就会发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探讨:是不是同样分子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取决于分子还是分母?分母必须具备什么特征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带着问题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不是同样分子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如2/6,2/11,2/7等;分数是否能化为小数取决于分母;分母中除了2和5 以外的质因数,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样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些规律还必须是最简分数的前提下。学生通过主动交流、讨论、质疑、辨析等过程,提升了思维能力,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即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实际能力。如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明与姐姐去逛街,姐姐的钱包里有两张五十元与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两张一元。姐姐买蔬菜用了十三元,给小明买玩具用了二十元,给妈妈买日用品用了五十五元,文姐姐钱包里原来有多少钱?用了多少元?还剩多少元?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抽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五、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都是教师,数学课堂枯燥乏味无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无益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将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如在教授第八册“租船问题”过程中,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周末老师带领班级同学去西湖划船,划船区规定:小船24元,限乘4人;大船30元,限乘6人。老师和同学一共有32个人,要怎样租船才最省钱呢?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在算数的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最佳锻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尊重与保护,课堂教学效率势必大大提高。

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于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具体的观察,提高数学素养。如在教授第十一册“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圆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在性质上有什么特点,推测它们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圆的半径与面积有什么关系。数学应该以生活为背景,数学是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生活素材与生活实际作为学习数学的主要生活背景。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步提高对学习的热爱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课堂教学效率会在学生的观察中逐步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严密性的培养有极大的作用,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细致、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做到生生愿学、乐学、自主学。这样就促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黄锦姝.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重建[J].小学教学参考,2009(21).

第4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一、让评价语言激活数学课堂

评价语言要不拘一格,张扬学生的鲜明个性。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仅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而且要注重创新,这样学生才想听,爱听,百听不厌;要不拘一格,除了经常变换语言外,还可以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语气、语调、节奏。

评价语言要情真意切,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应该是真诚而亲切的。有一个国外的课堂教学案例让我深思:在学生得出“4+5=8”的结论后,老师用三句话加以点评:“很好。很接近正确答案。谁还有不同意见?”第一句话是对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加以赞赏;第二句话是对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肯定;第三句话则是委婉地提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教师用富有感情、精练的语言点评,犹如春风拂面,暖阳普照,温暖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中荡起情感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二、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师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力争课程结构高效化。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学”字来,让学生从“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培养学生“学问”;突出“乐”字,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到培养学生“我要学”。

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高效、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诱发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我在教学的思维活动中,不仅重视思维活动的结果,还重视剖析、展示概念、公式形成发展的过程,展示解题思路。例如:在学习“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过预习,动手操作,绝大多数都认为圆柱体侧面积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其中一个学生提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这一问题引起大家的兴趣。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侧面展开、卷起、又展开,边观察边思考,相互讨论。最后,一个学生说: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正方形。另一个学生说如果沿圆柱的侧面斜着剪开,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从几个不同角度都得到了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S=底面周长×高。

三、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数学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业不仅是用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作业布置要注重多样性

作业的多样性,不仅避免了学生日复一日面对单纯的“计算”“应用”而产生的单调枯燥,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布置的课时作业有根据提纲预习的;有阅读的,如一些运算性质、公式;有日记形式的,如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以及新授课中的困惑、收获、思考;有书面的,如课本上的习题或老师出的题目。布置作业的原则是中高年级作业分量少而精,低年级一定做到当堂练、当堂做、当堂反馈。

2.作业布置要注重层次性

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布置作业时,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基本到变式,由单一到综合,由封闭到开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巩固基本技能、优秀生优化知识结构。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课外作业,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如:我根据批改课堂作业所掌握的情况,把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做基础题,达到巩固新知;B组做变式题,以形成技能,提高能力;C组做拓展延伸题,或开放性习题。

3.作业布置要注重探索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精心设计一些花时少、质量高、信息量大、发展性强的练习;或设计一些以学生思考、讨论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练一题有一题的收获,在练习中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教书育人

第5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1 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核心在于把适合学生的教学信息以一定的教学策略用多媒体的形式有效地表现出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组织教学材料。要完成这项工作,教师必须首先钻研课标、钻研教材,明确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其次,要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从课标的要求出发,对所需要的各项材料进行恰当的选取。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注意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

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在课件的制作上,根据教材内容动画地呈现出汽车经过时,转杆打开和关闭都绕着一个点沿不同的方向旋转相同的度数,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在突破怎样画旋转后的图形这一难点教学中,课件的制作上则更多地利用动画旋转不同的图形,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从而抽取出本质,正确地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图1)。只有精心设计、合理组织,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搭建活动平台,多媒体教学才能有更为广泛的活动空间和更为宽阔的联动基础。

2 动画演示——激趣设疑

兴趣激发动机,动机产生需要,需要带来动力。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和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接收中,产生乐学、爱学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为教育信息传递提供了最优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教材感知不再局限于教师讲和看书本,从而多渠道、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数学教学中感知教材的既定目标。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笔者给学生呈现图2所示动画:一只小猴绕着一个长方形菜地跑,一只小兔绕着一个正方形菜地跑,假设它们的速度一样,谁能先到达终点呢?你们有办法知道吗?学生纷纷设疑:我们必须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圈的长度。“那么怎样求它们一圈的长度呢?你们想知道吗?”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抓住他们急于求答案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

3 验证演示——过程呈现

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人生享用不尽的素质。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品质体现在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为此,教师必须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造理想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把创新意识、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大力地培养。所谓教学,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然后进行小结:割补也好,移拼也罢,一个目的就是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但得注意新图形与旧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提供给学生每人一套学具:全等梯形两个、一般梯形一个、剪刀等操作工具。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结果学生纷纷动手动脑,想起多种方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1)用两个全等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图3);2)更多的学生用一个梯形进行拼剪(图4)……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再用多媒体配合着进行演示验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提示演示——有效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由2~6人组成的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呈开放性、全球性,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互帮互学,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

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在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教师用课件演示一种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首先,在长方体容器中注入水,然后放入一个不规则石块,结果水面上升,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之后,教师给学生以各种不一样的物体,如马铃薯、石块、橡皮泥等;各不相同的容器,如长方体容器、正方体容器、圆柱形容器等,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每个小组都能根据课件的提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不规则物体进行体积测量和计算;而各小组答案到底对不对,教师又让小组成员交换物品进行验证,让小组成员充分学习,充分合作,更好地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5 生活练习——增加密度

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课标明确指出: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在巩固练习环节,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大大增加练习容量,同时大大缩短学生等待的时间。在练习类别和呈现形式上,教师就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把一些日常无法呈现的练习呈现出来。

6 调控节奏——情感交流

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重视学生的思考与参与。做练习时,可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答情况,由教师或学生点评,接着切换到计算机,一步一步给出正确答案,其中还可提问学生相关的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这样比学生未经思考而机械获取知识印象要深刻,同时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教学中教师可多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像请部分学生上黑板演算,或是借助展示台展示一些学生的随堂练习解答的过程,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课堂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教师上课只知一个劲儿地点鼠标,而缺少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

7 结语

总之,教师应该以教学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学任务为主线,从实际出发,有效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基本特点,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努力探索,不断总结,多媒体一定能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全面发展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90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专家余文森先生曾经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多个方面,从而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教学目标的,符合教育宗旨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地方,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在高效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教师教学压力也会减小。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就等于完成了工作,不能只注重数学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教育的初衷。

一、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提倡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说明我国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与有效性相悖的问题。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经过实际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能做好课前准备,态度不够端正

提到课前准备,大部分人认为这是需要教师做的,教师讲课要备课,毫无疑问。但是几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和家长都忽视了学生上课需要做的课前准备工作,那就是预习。经过调查研究,有预习习惯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听课效率极高,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更多东西,这可能就已经接近所谓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了,但这仅仅是接近,离真正的有效性还有很远的距离。

小学数学课堂,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单纯在课堂上学习,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任务的。而且课前预习,不单单影响课堂有效性,还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态度问题,态度不端正,效率就更无从谈起了。而且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家长要求孩子进行预习,他们大部分认为,数学这门课比较特殊,不像语文、英语之类的课程,预习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都忽视教育孩子进行数学的课前准备,认为数学没有必要预习。

(二)课堂气氛沉闷,感觉数学枯燥乏味

数学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有突出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自由,遇到小学数学单纯的公式、数字,自然感觉枯燥乏味,无聊透顶,而且会渐渐磨损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难学好数学的。因为不感兴趣,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自然沉闷。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根本难以实现。其实,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一直是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或者说是永恒的追求。面对这样学生不主动参与的情况,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素质教育理念。所以说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革新教学方式。

(三)教学本身无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单一

文化知识是生活的产物。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它又高于生活,因为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运算法则等等,更重要的还是要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数学更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设置,都简洁明了,从生活中来,这样更方便学生的理解。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将课堂与生活也联系在一起。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都来源于课本,课本讲了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所以授课内容单一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低的原因。如果教师能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的气氛就能被调动起来,学生接受知识也会更开心、更有效。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有效性是新时代教学的要求,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当下课堂教育必须重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到知识,但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还有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也是教育的要求和宗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本身的条件改善了,那么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就会更容易达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自然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中,就会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也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情景,借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学生,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作用。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性格特征、反应变化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开化。讲课方式也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变化规律,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尽量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所有内容、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教育好小学生的目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内容的改变,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讲,学生听,这样还不够。针对重要的知识点,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就觉得完成了任务。还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切实感受这些知识点。教学方法还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方式,争取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遗漏、不放弃。另外,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数学。数学具有抽象性,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学习更有效果。例如,学到空间几何体,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几何体,感受空间图形的特性。讲到轴对称图形,就要让学生自己画,动手折,亲自去感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可以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需要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调动课堂气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数学是创新的、发展的、前进的,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也需要我们有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做到以上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3(8).

[2]顾建芳.基于问题中心的有效教学――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4(4).

[3]侯景丽.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读写算:教研版,2014(12).

第7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有效性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进行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所以,教学目标不能表述不明确,或目标过高,过偏,过大。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三、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量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教学过程安排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让学生有效交流、有效参与,然后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五、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第8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在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习材料的准备是否精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讨上,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1.1 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1.2 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2.1 变“静”为“动”。

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2.2 变“明”为“暗”。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2 提问策略探讨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2.1 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2.1.1 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1.2 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2.2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提问技术

2.2.1 提高设问技能。

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

2.2.2 提高发问技能。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1)发问时机的把握。要把握发问时机和课堂教学进展及变化的结合。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二是教师的教学视角。

(2)发问句式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发问选用的句式有较大关系。恰当的发问句式不仅能起到遍询诸生、温故知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建立师生之间情感认同的桥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3)答问对象的确定。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之后,在指明回答。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遵循量力性原则,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激发其学习自信心。

(4)候答过程的调控。候答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要求注意两点:一是时间适宜。不要过于急促,也不要过于漫长。二是控制重复。教师在候答时,不要多次重述问题。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2.3 提高理答技能。

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

3 有效引导合作技能

第9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学生被动的听课记录。这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是拄着教师这根“拐杖”进行的,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小学正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更不能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丧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探索的“去学”,而不是“被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情景,通过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书不要一股脑的全盘倒给学生,教师可以在教课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通过书本或者是其他的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更容易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让他们主动地探索性的学习。

二、加强教师的自身素养

新课标下的教学虽然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看轻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实际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知识来源的直接传输者,教师自身的素质非常重要。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从专业方面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在课下不断地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紧跟数学学术发展潮流。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增强自己的责任心。责任心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数学是灵活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思路进行解答,教师要锻炼学生多方面思维还有逆向思维的能力,这样更利于学生灵活的学习应用数学。在学习数学时,教师还要辅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让学生发展更健康的人格。

三、紧密知识的生活联系

数学实际上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局限,让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就是书本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把知识的讲解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的数学,进而调动他们的兴趣,也进一步的鼓励他们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自己的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图形后,学生知道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最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家或者是观察校园中有哪些东西的设计是应用了“三角形稳定性最高”这一原理。学生很高兴地发现了发电塔,凳子之类的东西。

四、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课堂的教学环境对高效课堂的实现至关重要。小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表达自己的看法。传统的教学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会本能的排斥数学教学,即使遇到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压抑的课堂氛围下也不敢大胆提出疑问。所以为了改变这钟现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课程介绍时引入一些数学小故事,或者让学生主动为大家分享他知道的与本节课的课程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为了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还可以鼓励大家自由或者是结成小组讨论,教师布置一道例题时,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得出对例题的解答,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谈论之中,适时的引导指点他们的思路,而不是严厉指正。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更可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轻松愉快的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