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小学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的认识

第1篇: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得到了规范,办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但是,在我们的办学中,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办学目标的制定仍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应试教育;二是质量观唯分数论,脱离科学的评价体系;三是人云亦云,没有走出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之路。要根本消除这些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观观念,走出办学的幽谷,走内涵发展之路是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有利于将选拔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有利于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有利于端正办学思想,树立全面的育人观;有利于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走适合本校的办学路子,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我以为,走内涵发展之路,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着实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校本管理

坚持把制度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重视过程管理中的经验积累。我们应始终把常规管理摆在首要位置,如在思想政治工作常规管理中,坚持每周的常规集会,帮助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坚持贯彻落实“教学六认真”,坚持教育教学工作的年度考核,督促教师搞好本质工作;在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上,坚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成为“德才兼备”的未来的合格建设者。

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应着力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和人人参与的管理模式。鼓励教师按照法定的形式和合理的渠道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校委会的民主监督作用,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2、校本教研

着力依托本校自身的资源,研究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研究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现教科研的有机整合。一是坚持校本教研制度化,保证每周有一小时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二是教研形式多样化,如示范课、说课、评课、课题研讨、集体备课、论文撰写、自制教具、网络资源下载等。三是抓骨干,促整体发展,注重对不同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有事业心、勤精于业的教师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促整体发展。四是大力提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鼓励教师勇于承担实验课题,勇于探索,勇于进取;并帮助教师结对,以老带新,共同发展;五是为教育科研创造条件,尽力筹集资金,确保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六是大力表彰在教研教改中做出了显著成绩的教师,尽力满足教师的成就感,让教师在成功中成长,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七是将教师的教研实绩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中,作为教师技术职务补缺评聘的主要条件之一。

3、校本培训

第2篇: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创新 德育教育 对策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极为迫切,因为他们还处在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他们品德塑造的黄金时期,为此,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的创新德育教育,提高德育质量。新形势下面对社会发展的要求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班主任是责无旁贷,班主任是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先锋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个性、道德观念及法律意识。

一、巧用班会时间,狠抓德育教育工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身份识别,有了既定的自身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在小学阶段他们又处在个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他们好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在在德育方面,他们也会被感化和同化。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小学生的数量较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难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班集体的作用,班级作为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单位之一及自治组织,其学习氛围、班风及班主任的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目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依然较大,学习任务依然较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很难挤出专门的时间,这时候班会或者班级活动就成为开展德育教育的大好时机。班会作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平台,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活动,作为联络师生感情和同学之情的盛会,对学生的德育感化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开展德育教育,如进行日常的校纪校规的教育、开展尊老爱幼的教育、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同时在开展这些教育的时候可以选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观看教育类的视频、开展话剧表演等等,最好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二、发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和课堂的作用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为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发挥科任老师的作用,因为作为人民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为此,作为小学教师除了完成教书的任务外,还要有责任有义务的培养学生的品德,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了课堂教学的机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小学生几乎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一般都来自老师的讲解或者父母的熏陶,他们的个性在此阶段还没有完全凸现出来。如果单纯的进行德育教育,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淡,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小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可能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是如果我们的老师能运用好知识迁移及图示理论,做好日常生活与课堂知识的完美结合,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激发,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努力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把德育工作运用生活化的情境和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喜闻乐见,学有所获。例如,在学习牵扯到文明行驶和有关交通的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叔叔和行人,通过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许多的交通法规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增强了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三、开展德育实践,让学生感悟德育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还不能仅仅依靠教材,教材中的文章必定是有限的,内容涉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这样是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的,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为此,我们要开拓视野,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法律教育。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德育和法律知识后,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加强对这些品德情感的感悟。

四、挖掘学生资源,培养得力小助手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纷繁复杂,如果班主任都事事亲躬,不但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同时也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性。一旦班级管理跟不上,学生就会失去自觉性,班里就会乱了套。为此,班主任老师要学会借力管力,使用民主推荐与自荐相结合的方法,选出几个责任心强、办事公正、品学兼优、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的学生,然后把班里的卫生、纪律、两操、文艺等工作放手大胆交给他们,让学生来管理学生。定期召开班干部会,不断指导他们的工作方法,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校德育工作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渐摆脱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与管理,这对以后的发展都十分的有利。

五、以身示范,家校合力

小学生喜欢把自己的老师作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他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就要给学生做好榜样,做到高为师,身正为范,不光有惊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职业操守,要拥有一颗爱心,要拥有高尚的品格,让学生尊崇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身上学习高尚的品质,提高自身素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说,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包括家庭。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认为有效的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而是家校合力,两者相互推动和促进。对于学校来说,要有效的联系学生家长,只要学校的条件允许就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家长可以以身说法,用现实案例来开导和教育学生。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邀请德育事迹进校园,开展德育活动。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参与活动,让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了德育合力。对于家长来说,要相信学校和老师,要大力配合学校的工作,对于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只要条件允许就要积极参加,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6-02

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传授主体,不仅要有深厚的教育专业素质、更加广阔的教育视野,还需要掌握基本的教育规律,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性。所以,小学创新性教师的培养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但是,由于收到种种传统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的弊端,没有充分做好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准备。因此,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开放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

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上的转变,打破传统过于封闭的教育观念,增强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创新性,要让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交流合作意识。然而,目前的很多高校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时,并没有树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太重视同国外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因此,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落后于时展要求的教育观念,重视校级合作和国际交流,确立开放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当代小学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小学教育专业成为玉林师范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专业,在实施过程中,以教师教育新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指导,突出“重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教师教育特色,通过与优质小学开展校校合作,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小学卓越教师,成为积极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强化学科基础建设

小学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作支撑,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科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满足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要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而小学教育专业又需要多个专业的支撑,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音乐、美术等,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科基础的有效建设。因此,玉林师范学院在小学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多科学、综合性、厚基础的原则,然后再突出初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小学各学科课程等学科,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上的均衡。知识是基础,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要满足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需求;而能力与素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还要满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学需求。总之,小学教育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需要正确确立知识、能力的素质结构,拓宽专业教学领域,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重视人文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坚持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发展的适应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新任务,所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职前培养需要积极与小学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要把高校周边地区的小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基地,通过更多的小学教育实践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职前培养与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的积极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自身教育职业的理性认知,从实实在在的教育现场中获取更多的职业感悟。因此,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非常重视同社会、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同更多的学校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创建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现有玉东小学、实验一小、实验二小等多所小学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基地,真正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精神的培养。学校积极建设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构建校内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教学实训室、教师能力提升实训室、教师教育行为观察室、微格教室等,为学生的职前实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将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与小学教育实践的协调与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针对性。

四、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而言,其毕业后进行小学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需要格外注意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是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做了积极的探索。首先,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如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开设了识字教学、朗读教学专题、小学文本解读、教师口语训练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大大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还要求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课程的拓展训练,如课前五分钟实训、微型课试讲、有效教育模式演练等,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丰富多样有效的形式。其次,根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小学教育教研室自编教育见习手册,从大一起就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去见习,培养学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情感和倾向性,在见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做好教育见习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实习的时间延长至三个月,充分的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要求。另外,在一些班级中探索双导师制,给学生在校内外安排了指导老师,尤其是校外的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校外基地的教育实践,在见习和实习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动态化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学生在教育专业素质上的缺陷,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从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五、建立健全再教育机制

第4篇: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根据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课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高效性进阶思考,与研究探讨,我要讲的是课前准备,课中要注意的问题,再到课后的总结与反思等方面进行“举实例以孙华东教师这节体育课为例”因为体育的基本结构分为三点:1、准备部分;2、基本部分;3、结束部分。在教学中利用文章提到的方法,进行实践,能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课堂时间、目标、达到有效,才能高效。有效性提高了才能高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体育教学中身体的积极性,使体育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做好思想观念的变革

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存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教师教学方式的三个转变: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高效课堂”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从明星变成导演。“高效课堂”不是一种方法,其实质以我为主的管理,旨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效能、提高自我幸福感觉的管理,释放学生。有些老师课堂教学放不开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思想不解放的人,课堂教学改革是办不好的。现实教学中,我们部分教师热衷于满堂灌,唯恐讲不细,学生不明白,考试不及格。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迈大步。

二、体育课如何实施高效课堂

体育课如何实施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范畴,很好讲授有效教学所不具有的指向的准确性。高效课堂应是于课堂通过教学改变,实现低耗高效,找到这个点,才能撬开并破解诸多体育课如何实施高效课堂的问题。

三、对体育课堂教学高效性的认识

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施有效性学习的过程。体育教学是有效,达到高效,应该关注体育教师是否尽心的教学生,学生是否努力的学,是否增进健康增长知识,增强技能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教师教和学生学,都要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获得的结果。

四、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提高教学高效的基础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一个课堂和谐保障,教师起指引作用,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有所不同,肢体魅力、语言魅力、情感把学生引入课堂。从开始部分,教师进入角色把学生引入课堂,到基本部分,传授知识技能,游戏、互动到结束,全程教师要有评价表扬、批评、点拨、鼓励、让学生有信心、有动力、有激情。例如跳箱垫上危险系数大的项目,学生不敢做,害怕,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细心的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提高,体育本身就有竞争性,如何更好发挥体育活动竞争性,教学效果更加明显,高效率的课堂就显露出来了,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促进教学高效性,例如本节投掷练习,先分组练习,后各组练习竞赛,过程紧凑,课堂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五、实践与教学是提高教学高效的燃料剂

体育教学中忌“纸上谈兵”教师大多数在实践中探索教学技能,提高高校课堂,先集中讲是教不会学生体育技能特例见一些特殊项目,例如,本节课中一要抵、二要夹、三要提,学生能听明白吗?所以说一定要“精神多练”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时间参与学习活动,每节课都要有3分之1的相同部分,甚至2分之一的参加身体锻炼,当然不是密度愈大愈好,例如本节课体育课中,教育者从开始部分队列为体操,这是教师,飞纸飞机踢健子基本练习,游戏,结合空竹算时间学生练习一半的时间,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在会投的基础上投准,增加难度,抛空竹,加深学生兴趣,掌握一项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老了也能理解,所以说要精讲,多练习,才能从实践中得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六、融德育于整个教学过程

常规的体育课堂是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保证。只有体育课堂的常规准则得到遵守,通过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组织性,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情操。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体育课组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偶发事件的发生是教师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机会。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同时,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学生与学生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协作、对抗较多,经常磕碰。这就要求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态度鲜明而又迅速地进行处理。

第5篇: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学前教育;“小学化”

学前教育处于人生教育的最初端点,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这种基础性奠定性意义为全球脑科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所揭示.学前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发展。

当前普及学前教育工作作为提高我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然而,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学前教育问题多多,而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尤为突出,在农村,这一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原因

学前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替家长分忧,为家长服务,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很大。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片面地认为孩子接受的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要求幼儿园施以识字,算数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特长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全然不考虑儿童的自身兴趣和爱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科学家,钢琴家,舞蹈家,画家、奥运冠军等,正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这些需要,幼儿园开展了各种识字教学,算数教学,和种类繁多的特长教学。

现在的农村幼儿教师,多数是代课教师,有的虽是正规教师,但却是小学教师,不具备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授课内容也就只能是小“学化”的了。而在农村一些私人办的幼儿班, 教师都缺乏对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应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他们也不懂得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学习规律和兴趣爱好选择幼儿教育的活动内容,设计实施幼儿的活动方案。他们只懂得自己会什么学科知识,就给孩子教什么,所以,他们懂语文,就灌输孩子小学语文知识;他们懂数学,就教孩子认识数字,教孩子做加减运算,不懂学科知识的就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从未想过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发育的发达。要培养完整的儿童,对幼儿的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因为人的大脑的完整发展本身需要多方面的刺激,有了多方面的刺激才能使各脑功能区的神经细胞不断地形成复杂的联系,单项内容的训练不利于大脑的完整发展。[4]而学前教育小学“化”恰恰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尤其是只重视幼儿写字,算题等单项内容的训练,幼儿的大脑没有机会接受更需要的刺激,则会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不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

幼儿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对幼儿成长有重要影响。而有的幼儿园制定的小“学化”的纪律管理模式,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教育者由于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使幼儿的兴趣被压抑,只是幼儿产生厌学,紧张和焦虑的心情,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化”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这种做法,从其出发点来看,是正确的,值得鼓励,学习的,但是其方法就值得深入探讨了。幼儿园简单地照搬小学教学方式,用上可取代游戏,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此外,由于幼儿在学前阶段学习了小学阶段的内容,幼儿到上这些课程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不用认真听讲了,从而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的不良习惯。

三、解决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方法

1.增加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办园

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鼓励、支持公民个人举办幼儿园。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很大原因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政府财政性投入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不全,设备简陋,活动场地小,师资力量差等。做好我国经济建设,当农村学前儿童不再和小学一年级儿童在一间教室学习,当农村学前班教师不再是小学教师,当农村学前班都不复存在,有的都是正规幼儿园,任教的都是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的时候,农村“小学化”问题必将得到缓解。

2.转变家长错误思想,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我们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扭转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使幼儿教育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具体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座谈会或培训班,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向家长宣传、教授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同时,电视报纸等信息媒体也应多关注幼儿教育,尤其应多播放关于科学培养幼儿的电视节目,多发性科学幼儿教育观念的报纸。以主流社会舆论观点引导家长转变思想,要家长们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的内在本质,幼儿大班也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懂得幼儿教育要遵循幼儿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才能使幼儿真正健康发展。而不再认为幼儿在幼儿园就应该多认字、多背诗、多做题,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家长单纯追求小学语数外和“分数”高低的错误思想。不再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

3.提高两支队伍素质

一名好园长,就能办一所好幼儿园,一批好教师,就能教出一群好学生。要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全面、和谐发展,园长和教师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教师职业是一门不断学习的职业,离开了学习,教师的职业生命就结束了。 任何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都必须具备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有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本领。而这些专业素养的获得,既需要教师职前发奋学习,更需要教师在职刻苦自学。国家急需建立健全确保幼儿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法规和制度,幼儿园也要建立和完善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培训和教研的规章制度,给每个教师提供研究幼儿园教育的时间、条件和机会。这是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素质,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确保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6篇: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教育 人文关怀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上网、出行等等都离不开对语文的应用。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部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阶段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是学生性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语文教育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现代语文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做到将课本知识与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学生在成绩和精神得到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首先从学校方面讲,语文这门学科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随着教学的改革,学校相对的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虽然语文这门学科包含的知识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但是在诸多学科当中并不处于很高的地位。由于它本身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很多学校几乎忽略了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学校认为学生从出生就在接触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根本没有学不好的道理,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并不困难,所以顺其自然的就把重点放在了其它科目上,认为其它科目对于学生来说会有更高的提升空间,这也就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灌输了语文学习的不重要的观点。

其次从学生自身情况考虑,在小学阶段,学生除了语文之外比如说英语等科目,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自身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些学科上,而对于语文,学生从小就接触语言,对语文的新鲜感早已消磨干净,对于其它学科英语、自然等有意思的学科充满了兴趣,而且学生由于从小就接触语文的原因,认为自己目前的语文水平就不低,学生潜意识里就忽略了对于语文的重视,认为学习语文并不重要,因此语文这门学科就被忽略了。

最后就是家长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对学生语文科目的成绩并不怎么关注,而更多的是关注其它的学科,而且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安排课下补习,让孩子上补习班,但很少有上语文补习班的,从家长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语文的关注度并不高。

二、怎样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1.改善教学内容,要想提高人文教学的效果,我们的教师需要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首先小学语文老师要有人文关怀的意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课堂氛围,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开发学生潜力。对于和道德品质相关的知识,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得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文章或实例,对学生进行更深的讲解,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2.小学语文老师自身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因此要加强人文教育,前提教师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前提,但自身素质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以德服人,传授知识的同时除了让学生学到要求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做到心灵净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来进行人文关怀的培养。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编者精心准备的,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本年龄阶段的学生,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阅读,所以教师要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知识领会其中的人文关怀,传递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人文关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加强人文关怀的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加强人文怪坏并不是否定语文的工具性,如果忽略语文的工具性将会影响学生认知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要处理好语文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在讲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讲课内容,分析课文的写法,带领学生整理思路的同时可以给学生渗人所蕴藏的知识,像环境保护,个人品质的素养。不仅学习力课本知识,还渗透了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自身素质。实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的教学。

4.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质量,语文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限于文章知识的传授,还要费尽心思将小学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第二场所,教师应该提高学生语文课堂质量,把课堂变作学生实行人文关怀的地方,课堂与人文关怀两者相互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完成学习目标。老师通过提高学生对人文关怀的认识,选取多种方法。教师还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多媒体教学,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对此政策完成程度给予鼓励和惩罚,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竞争,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人文关怀的质量。

5.注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人文关怀,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选取合适的阅读资料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灌输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写作也占据着很重要的比例,根据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多方面选材,根据不同的题材,指引学生写哪方面的文章,比如说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学生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写作方式,最终完成自己的文章。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语文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小学语文教育决定着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加强小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够很好的塑造学生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追求高质量的人文关怀以及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初中教学中人文关怀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永洪.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文关怀.现代阅读,2013,(3).

第7篇: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初任教师 素养缺陷 师范院校 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修养。理论上说,经过4年的大学师范教育,初任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教师素养。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那些经过4年师范大学教育,又通过教育部门考核的初任教师,在教师素养方面具有结构性缺陷,分析这些缺陷,主要根源还在于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方面存在问题,凸显其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一、我国初任教师素养的主要缺陷

(一)初任教师的实践能力缺失

有研究认为,教师教育分为职前教育和职中教育。职前教育的目的是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学科基础。但是,从用人单位的观点来看,他们希望新任职的教师能够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不需要学校再进行长时间的培训。我们的研究表明,目前的初任教师在教师实践维度上缺少如下能力:

1.课程与教学设计能力

课程与教学设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师范教育课程开设中,除了课程与教育专业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设计外,其他学科类专业师范生只是通过学科教学法学习了粗浅的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并且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科教学法甚至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课程都是按照理论课的要求开设和讲授的。学生应用理论的实践能力没有内化,在任职后面对真实的问题情景,往往表现为无能为力或毫无章法,难以作出令自己和别人满意的教学设计。

2.课堂管理能力

有效教师的研究表明,有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遗憾的是,师范教育课程中的课堂管理课要么是理论课,要么不开设。任职后,初任教师要单独面对班级,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传授,又要对班级中众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活动、学习习惯、学习质量等进行调节,需要对偶发事件进行处理,一时间不知所措,难以顾及。

3.教学研究能力

目前的师范教育却没有强调师范生也是研究者。通常,教育专业学生为了入职后教研的需要还开设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而其他专业的师范生则根本没有此类课程。面对学校频繁进行的教育科研活动,新任教师往往没有多少思想准备,更别说有效地参与了,他们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没有发言权,甚至成为别人批评的靶子,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4.教师合作能力

由于目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学生独立个性的张扬,还有教师职业的独角戏特点,新任教师在面对学校教师合作的变革中,往往选择逃避,致使他们成为教师发展的边缘人。检视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承认孤立的教师文化对师范生的影响。

5.课程开发能力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逐步落实,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需求旺盛。由于原先课程管理政策的制约,教师的课程能力从意识到行动都很缺失。很多学校都寄希望于新任教师能在此领域能大显身手,但遗憾的是,新毕业的学生也没有类似的经验。初任教师在大学接受师范教育期间没有接触过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表明师范类课程的设置与中小学的需要不能有效接轨。

6.教育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范院校的最大批评就是培养学科型的教师太多,培养出一专多能并把知识融化成责任、人格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太少。”批判的声音已经过去将近十年,然而,师范院校的情况却基本没有改观,相反却更加严重。专业知识的陈旧乏味,校园文化的功利庸俗、评价手段的单一、评价内容的片面等都使得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和丰富的个性人格得不到应有的舒展。

(二)初任教师的理论素养缺失

初任教师实践能力缺失是外显的,也是备受人们垢病的。但是,初任教师理论素养方面的缺失却较少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初任教师理论素养存在的问题也是他们在实践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的的根源。

1.学科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先天不足

我国师范类教育分散在各个学科或者学院进行,基于人事、工作量以及管理的需要,各学科教育专业的师范类课程主要集中在老三样上,再加上课程内容陈旧狭窄,教学方式僵化呆板,领导教师没有足够重视等原因导致的学生即使对这些“老三样”的学习态度也不够重视和学习兴趣低下,更别说对其他相关的或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自觉学习,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科教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存在先天不足。

2.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初任教师理论空泛破碎

与学科专业学生相对,师范教育中教育系学生则专业知识不足,出现了没有专业背景的尴尬,致使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根本就是空中楼阁,没有依着。另外,由于师范教育中学科专业划分的细化,理论条块分割的现象存在,再加上缺乏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切实体悟和有效反思,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还存在支离破碎的情况,缺乏有效整合。

二、我国初任教师素养缺陷的学校归因分析

导致我国初任教师素养缺陷的原因很多,从外部因素来看,有社会发展变化对教师职业有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有关,也与学校变革的速度加快而导致的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不能有效适应目前中小学校的实际诉求有关,更与我国目前还较封闭保守的教师教育体制有关。

但是,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组织变革的最大动力应来自于组织本身,解读师范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在合格或者说令人满意的初任教师培养方面不能胜的原因,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落实

尽管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都宣称自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的。但由于教师教育模式的变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原因,很多师范院校基于增强竞争力和为学生就业考虑的目的,极力淡化“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的界限,不仅减少本来就不能再少的教育类课程,用学术的标准评价师生,而且在学生评价和教师任用上也“淡化了”师范性。评价学生好坏成功的尺度不是专业思想的牢固、专业技能的养成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对青年教师的选择也是唯学历是举,导致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开放性有余,规范性不足;专业性很强,基本功不够;知识性不错,示范性不够”。其实,包括师范教育在内的整个教师教育,都应该是从各个方面强化教师职责和能力的教育,如教师意识、教师道德、教师知识、教师技能及教师的培养培训内容、方法、手段等。

(二)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师范院校重学科课程而忽视教师专业课程,忽视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相比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翻开师范院校所使用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或到课堂里听一下这类课程,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者、教材的使用者基本上都将这些课程按照这些学科的逻辑结构或学科结构来编写、使用,考虑的是学科的科学性,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是在教师培养或培训中使用的,应在应用性或者实用性上努力。师范大学的教育系一窝蜂地改名为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科学研究院即是增强教育学诸学科科学性努力的典型表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掌握一些空中楼阁式的理论知识,却难以在实践中一显身手也就天经地义、不足为怪了。

(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陈旧僵化

除了课程设置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模式。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法等课程,几乎都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主要讲授的是基本原理、基本原则,没有实践,缺少案例,缺乏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可能会使师范生们体会到教育学、心理学原来是这样的空洞和无力,没有什么用处。

三、突出师范性,坚持教育教学改革

时代的发展对师范院校作出选择和要求,师范院校必需改革以使其能最佳地与时展的要求相匹配。

(一)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

1.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要能确实培养、提高学生毕业以后从教的能力。使得学这些课程与不学这些课程的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表现有明显不同,使得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发展动力,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工作效能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能结合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能将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练习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实践的过程、能力提高的过程。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在理论学习中加深对实践的关切。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并将这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形成他们主动探究的态度,促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正确地、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思维训练与操作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需要理论的智慧,更需要实践的智慧;既是创造才能尽情发挥的舞台,更是实际才能不断展现的广场;教育不仅需要点子和创意,更需要实行和实现的能力,能够把思索的东西变成现实,而不至于在现实中眼高手低,甚至被认为“百无一用”。因此,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要求遵循思维训练与操作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训练提高师范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对师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演讲、写作、电脑技术等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他们的专业情意。

(二)模块化设置教师教育课程

1.教育基础理论模块

设置目标在于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育的本质和人们对教育的整体思考,培养学生从社会、历史、文化、哲学、法律和政策层面看教育的能力,获得整体的教育认识。因此,应考虑开设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政策法规、中外教育改革、中外教育史等专题课程。

2.教学方法与技能模块

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驾御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法选择、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应考虑开设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及其组织、校本课程及其开发、教材开发与教材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学习的测量与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技术应用等专题课程。

3.青少年辅导与管理模块

设置目标在于让师范生掌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能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管理。可考虑开设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班主任工作、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与帮助、课堂行为矫正等专题课程。

4.实践与专业发展模块

目的在于通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养成教育技能,提升实践智慧,促进专业发展。应考虑设置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校本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等专题课程,增加教育实习、见习时间,增强对教育实习、见习的指导。

(三)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为了达到课程的设计目标,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配,这里,除了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外,我们重点提出如下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模式

广泛收集中小学实践中成功的理论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教研案例、法治案例、行政案例、教育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剖析案例发生的背景、解决的策略和理论依据,使学生能在情境中内化理论学习,并获得理论应用的具体环境,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参与式、研究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模拟课堂模式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场所,让师范生自己收集资料,讲述一些故事性强的基础课程如教育史课程,教学设计课程等会增加学生的体验。通过自己的讲述、教师的点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会获得站讲台的体验,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

3.合作研究教学模式

教师采用各种分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研究小组(最好是异质性人员组成,分担式的小组领导),引导学生依据教学目标,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确定研究主题,小组合作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数据,讨论交流后得出研究结论,并将研究结论用课件的形式向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对此进行讨论和评价,最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和讲解。

4.考试和考评模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和技能性的课程,可以缩短教学时间,而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课下练习,或学院提供必要的练习场所,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和考评。

5.协作教学模式

由于传统教师培养的缺陷,教师教育的教师普遍缺少中小学实践的经历,有些还没有学科背景,只长于理论教学。为了弥补不足,可以采用聘用中小学实践教师与学院理论教师协作教学,既可以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也能提高教学的效能。

6.研究性教育实践模式

研究性实习,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创设一种科研的氛围,激励学生捕捉问题,主动思考,积极行动,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观察日志。在实习中每天写观察日志,日志不限内容,不拘形式。但要有感而发,在描述细节的同时,有思考、分析和解释,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研究的问题。(2)相互听课基础上的说课评课。在教师指导下,在实习中把说课变成教学反思的实验室,把评课变成高效的学术沙龙。(3)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并开展行动研究。(4)实习结束后,组织论文答辩,并对优秀论文评奖。

研究性见习是指在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中期或末期把学生安排在自己学校的实习基地、研究基地或其他中小学校里通过观察、访谈、讨论等方式,发现并研究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找到研究课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出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提高师范生关注教育、反思教育与研究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7.认知学徒模式

认知学徒制是由柯林斯、布朗和纽曼(Collins,Brown,and Newman,1989)基于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而提出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整合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学徒制方法的新教育范型,主要特点是“显现专家实践的策略与技能,表现专家实践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情景中观察、参与、实践、创造或发现专家策略”。

整个情景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涵化的的学习过程。因此,如果能在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的时候采用认知学徒制,让中小学资深优良的能称得上专家的教师传承其知识技能、实践智慧、内隐知识,使得见习师范生能够在学习专家教师的专业风范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四、结语

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从大的方面讲,需要社会特别是中小学和大学的密切合作,需要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的有利保障,需要教育行政的强力支持。从小的方面讲,需要每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动态,自觉主动地改革教学,有为中小学实践服务的意识自觉。本文的主题在于考察初任教师的素养缺陷,从而分析师范教育存在的固有疾患,并从课程与教学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夏斐.师范院校呼唤“教学大师”[N].光明日报,1999-10-20.

第8篇: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生教育;杨贤江;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85-01

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说:“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 “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他认为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胜利之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杨贤江还很关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学习、健康各个方面的成长。他主张对青年应进行“全人生的指导”,而关键则在于使青年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一、人生教育的意义

人生教育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他们就会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孩子的人生教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的问题就根本不需要担心,绝对会学得很好。其实在应试教育学习的哪一点东西,相对于儿童的学习能力来说那就再简单不过了,如果会有学习不良的情况,那就要想想是不是教学错了,或者是孩子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存在问题,以及家庭和学校没有给予孩子良好的行为教育。当然,也不能排除孩子智力有缺陷的这种可能,一般很少有孩子有这个问题的。反之,如果只注重数学教育,忽视人生教育,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很低,大多数学生将无法学好,就算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成绩,他们学的肯定会非常的辛苦。而且,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人生教育,即使他们学习成绩很好,也可以说是一个没用的人。

二、目前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的人生教育,而是恰恰相反的把教育中最不重要的的事情,读书,而且是读死书,死读书,作为孩子人生成长中唯一的教育。就好像全国各地的家长一起开过会商量了一样,统一了对如今孩子教育原则的认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都对孩子说:孩子你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好好读书,别的一切事就不用你操心!学生们大笑,都心领神会这句家长念了多年的教育经!让人感到可怕的是:这句几乎所有家长都在用的教育格言,也就象征着孩子未来生活的坎坷,家庭的不幸,民族的灾难!从这样一句教育格言中,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个就和机器一样的读书,看不见学生们的青春朝气和活力,看不见学生们生命的成长,更看不见现实的社会。因此才会出现北大才子去买肉,南京博士去做乞丐,武汉博士自杀,马家爵们杀人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还有考上大学开学一个星期,因为嫌学校的饭菜不好吃,觉得这样的日子没办法再过下去而选择跳楼的大学生,甚至有小学生就因家长不给他钱给同学买礼物,就以自杀示威的。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因我们只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人生教育而频繁发生。更多的学生是只会读教科书,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也不愿意去做。存在一大批大学毕业生,甚至有很多名校出身的孩子,他们曾经承载着家人的骄傲和希望,而现如今却在父母的黯然伤神的注视下,躲在屋子里虚度时光,赶都赶不出去。

三、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人生教育

数学教育是通过课程来教授的,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必须把人生教育融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每一个学生和老师,从走进学校的大门的那一天起,就要把人生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去,融合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学生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时时刻刻,就连吃饭和睡觉,都要有专业的老师陪伴在一起,并且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的指导孩子们的人生观点。数学教师,要学习各种专业不是最重要的的课程,而是人生观科学,心理学,认知学和人生观合理的调整。不管老师是教什么课的,人生教育课程,是每一个老师都必须学习的,而且经常以不同的形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型学习,讨论式学习,心理辅导式学习,甚至我们的老师还会自费花很多钱参加名师的人生教育培训课程。所有的教师,都要非常注意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和思维模式,使之符合良好人生观的要求。当然,他们也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才能真正指导孩子们的人生教育。

教育的真正任务是什么:是让孩子成人,是让孩子身体、心里和人生模式都健康地成长后顺利融入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是什么?当然就是人生观教育,是人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树璞.数学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意义[J].教育基地,1995,(1):22~ 24.

[2]齐殿有.人生教育[J].北京.人生教育出版社.1993.

第9篇: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培养;小学教师;德育;人才

培养小学教师优良的德育教育人才;重视德育教育发展,培养小学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1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是提高学校德育的源泉

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随时地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1)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动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2)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体验。(3)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我们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2 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

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对此,多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体有以下认识:

2.1 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常规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

2.2 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 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3.1 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3.2 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第一,为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我校采取了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我校的“财会专业学生珠算比赛”和“97级钳工学生技能操作竞赛”,吸引了很多家长。通过比较,家长们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竞争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认识到必须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独立的能力。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借活动机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相互沟通,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