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范文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舍生取义的议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

第1篇:舍生取义的议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理论,结合云南省曲靖市区域创新等方面的成功实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构建了曲靖市区域创新系统的总体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四大集成创新子系统(区域宏微观科技管理集成子系统;区域农业创新集成子系统;区域民营企业创新集成子系统;工业创新集成子系统)是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支撑。然后通过理论归纳,将支撑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四大创新集成体系进行了逻辑化、系统化、模式化的提升,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各集成体系运行的对策措施,使该体系的建设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0引言

当代经济出现的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区域化等特征,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新的时代背景中,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经济参与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而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各区域实现新世纪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和认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对于加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指导地方技术创新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以云南省曲靖市为考察对象,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理论作一探讨。

1.曲靖市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数量小,科技实力不足,创新人才资源少曲靖市基本,全日制学校中有师范学院1所、职业技术学院1所、中专7所、高完中52所、初级中学203所、完全小学188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328所、教师进修学校9所。与其他省份相比,科教实力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曲靖市知识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系统需要的创新人才总量不足。另外,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产业、新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人才紧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复合型人才缺乏。同时,人才结构不合理也影响了专利类创新成果产出指标的提高,许多科研成果是科技人员为职称评定而作,完全脱离市场需求。

1.2曲靖市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环境不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离不开创新环境的支持,目前曲靖市创新环境的建设还不完善,具体表现为:①区域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还不浓厚,近年来,曲靖市大力发展区域创新体系,但曲靖区域创新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精神尚未被普遍接受,创新要素各方未能在合作创新上达成共识。②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支持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政府科技管理的‘’部门分割”还存在,全市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和浪费,不能形成科技合力,难以开展科技攻关。科技局和其他承担科技管理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建设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协同机制,难以达到综合集成的效果。政府对科技创新管理的职能定位不够明确,计划管理痕迹较重,行政直接管理、控制、千预过多,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建立。

1.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创新主体地位未完全确立企业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执行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在区域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一些大中型企业对创新的动力不强,一些规模较大的私企或者出于发展时期,或者由于所有者或经营者缺乏相应的素质和长远的眼光而没有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失去对创新的动力。企业在创新投入方面没有起到主导作用。这些企业多数还没有建立起研究与开发机构,企业的科技人员素质不高,即使是已建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其整体开发能力与专业化的科研院所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中仍有部门不能有效进行技术开发,重要靠从国外引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开发不够。由于企业的知识基础与技术能力有限,阻碍企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导致一些企业深陷夕阳产业而无法自拔,失去持续发展能力。

2曲靖市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2.1完善创新环境,为区域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和研究机构内在活力的增加,更来自于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科研、科研活动、科技产业化保障等基础设施的硬环境,也包括制度、社会文化、法规政策环境等方面的软环境,以及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培育和建设完善的创新环境,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把地区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局部优化的产业化环境。

第2篇:舍生取义的议论文范文

一、传统文化缺失严重

(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回顾历史,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对修身治国、立身行事、倡导人格修养等十分详备成熟的理论,到儒、道、释多种思想潜移默化,到唐诗、宋词、元曲的各个流派,再到,曾经辉煌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断流了。这种断流,在我们正要和将要继承发扬文明的下一代——学生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为了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笔者就近选取了洛川县旧县镇和永乡乡的部分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统计及结果(见下表)。

调查结果可以显示出来,学生喜欢的仅有春节和元宵节的热闹和其乐融融。不知道历史遗址的大有人在,对民间艺术的漠然,对文学名著、传统经典更是知之了了,这不能不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忧心忡忡。在我们生活方式不断西化的同时,在西方文化不断渗透的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在逐渐的被淡忘甚至遗弃,很难想象,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的后代还能听到、看到多少我们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缺失

从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到高考制度恢复,再到前些年的应试教育,今天的素质教育,因为衡量学生成才的标准表面在不断变化,然而究其实质,发生的变化微乎其微。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考试的压力,不得不重点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越来越被淡化了。从此“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退出了我们的启蒙教育课堂,青少年语文教育的面貌大为改观。语文课本一度在厚古薄今的文化思潮影响下,古汉语的篇幅屈指可数,语文课变成了一堆夹缠不清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文不是议论文就是说明文、记叙文,结构无比清楚,学生写来,不过是一种陈词八股而已,至于儒家经典,即使拿在手中,也是不知所云。

二、对传统文化缺失的反思

(一)历史方面的因素

中国文化注重文以载道。二十世纪初期的虽然使文学走入平民间,使白话文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主流,但无疑也给了传统文化致命的一刀,它割断了文言文,也割断了文言文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文艺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哲学,孟子“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开阔苍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高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对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当前教育体制的因素

中国传统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太上皇”,虽几经波折,仍能够稳坐“宝座”。担负民族兴亡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兴亡在于教育。我们一面喊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乃百科之母”,但一面又对“重理轻文”束手无策。很多人在学生时期成为学习的奴隶、成绩的奴隶,毕业以后,更是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洞察、对自我价值的定位,有人说,我们是用培养少数天才的方法去残害绝大多数的学生。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什么?那就是人文性!整个社会缺乏人文气息、缺乏人文关怀。而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相反,我们很多人几乎一辈子都不用的英语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却在不断提高,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三、应对策略

(一)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近朱者赤”,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获得审美感受,体现人文气息的校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可以通过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建筑、人物雕塑等,还可以利用宣传栏、板报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使学生在比较撞击中逐渐培养独力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先哲们进行精神对话、心灵沟通。